塔里木河中下游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及相关性分析

塔里木河中下游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及相关性分析

一、塔里木河中下游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纪童[1](2021)在《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光谱特征分析及其营养指标反演》文中指出祁连山高寒草地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退化较严重,导致其产量、质量下降。牧草植物的叶绿素和营养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着放牧家畜的生产能力,草地营养监测是草地资源调查中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以实地考察为主的草地监测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对草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利用高光谱技术,实时掌握草地植物品质和草地退化状况等的方法,实现草地的遥感动态监测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ASD Fied Seec地物光谱仪,采集了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以及22种主要植物的光谱数据,同时测定了相应的营养指标,并筛选了15个植被指数,结合随机森林(RF)分类与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主要植物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建立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的分类模型;并利用Person相关系数法、PCA主成分分析法和VIP变量投影重要性法,选择原始光谱波段与植被指数,然后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高寒草地不同营养指标的反演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22种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光谱特征分析发现,各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光谱反射率在550nm(绿光)波段差异明显;各植物光谱的红边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CIred edge和RGI的随机森林模型变量重要性最高,RF分类模型(R2=0.85)与SVM分类模型(R2=0.91)的分类精度均较高,可用于22种高寒草地植物的识别。2)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光谱特征分析发现,极度退化草地在790nm附近、790-1000nm和1350-2500nm的光谱反射率与其余4类草地区别明显(p<0.05),除极度退化草地外,随退化程度的加剧红边位置发生了蓝移现象。NDVI705与SAVI的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极高,SVM分类模型(R2=0.875)与RF分类模型(R2=0.78)对群落的退化程度分级识别精度均较高,可用于高寒草地的退化程度监测。3)乳白香清(Anaphalislactea Maxim.)、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和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 Sergievskaya.)的叶绿素含量较高;豆科牧草阴山扁蓿豆(Fragaria orientalis Losinsk)粗蛋白含量和消化率、矮生嵩草磷含量、禾本科植物垂穗披碱草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都显着(p<0.05)高于其他植物,未退化草地与中度退化草地的总叶绿素含量显着(p<0.05)高于其他类草地,未退化草地粗蛋白、全磷含量和消化率均显着(p<0.05)高于其他4类草地,极度退化草地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p<0.05)高于其他4类草地,达39.9%。综合评价表明,随退化程度加剧,牧草品质变劣。4)叶绿素含量敏感波段为350-650nm、680-902nm,与其显着相关的植被指数有RVI、SAVI、NDVI670、VARI、PSRI、ARVI、RGI、GI、OSAVI、GNDVI,最佳反演模型为原始光谱多元逐步回归模型R2=0.889;粗蛋白含量反演敏感波段为350-588nm、666-688nm和2231-2500nm,显着相关的植被指数为NDVI705、RVI、SAVI、NDVI670、VARI、PSRI、ARVI、RGI、GI、OSAVI和CIred.edge,精度最高的反演模型为植被指数Person相关系数法模型R2=0.652;全磷含量敏感波段为1001-1027nm、680-982nm、350-641nm,显着相关的植被指数为DVI、RVI、SAVI,精度最高模型为原始光谱反射率多元逐步回归模型R2=0.942;中性洗涤纤维敏感波段为1001-1090、2256-2281nm、350-999nm,显着相关的植被指数为DVI、RVI、SAVI,反演模型精度最高的模型为原始光谱反射率多元逐步回归模型R2=0.94;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和消化率未找到相关性较高的原始光谱波段,与植被指数反演模型的精度也较低。本研究表明,高光谱分析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和主要植物的分类与营养指标的反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研究结果为实现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的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陈雷[2](2021)在《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可用作油、菜、花、饲、肥、蜜等,是多功能、能重复利用最有效的经济作物,也是一二三产结合最为典型的作物。油菜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新疆地区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3.34%。种植油菜对于促进新疆油料产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平均海拔1800m以上,夏季光热资源充足,降雨量丰沛,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2699小时,非常有利于油菜籽粒发育和脂肪的积累,是新疆地区春油菜籽种植的优势区域,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也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油菜不仅是伊犁河谷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当地特色的观赏和蜜源作物,保障油菜稳定生产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河谷近年来大量引进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广泛种植的地方高产油菜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研究。因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生长环境不同,部分引进的新品种遗传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会发生改变,但关于引种资源的生态适应性和综合性状评价报道较少。【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历程及油菜种质资源的选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对伊犁地区2017-2019年从各地引进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30余份材料,在第四师75团、77团等地开展试种研究。采用田间调查法和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其含油量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所有参试品种在当地的适宜性及综合效益做出综合评价,筛选适于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春油菜品种。【结果】(1)参试品种生长性状:株高在127.33-194.53 cm;生育期最长142 d,最短的是132 d;(2)参试品种经济性状:有效分枝高度32.67-84.00 cm,平均有效分枝数在4-13个,主花序有效长度32.25-67.00 cm,单株平均角果数、角果长度分别在130.33-227.67个、6.40-8.69 cm,主花序角果密度在0.50-1.09,单株产量9.76-26.67 g/株,千粒重在4.1-5.2 g、含油量36.3%-44.8%。(3)参试品种中油菜籽产量排名前5的依次是:中油杂750、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平均亩产在297.24-360.02 kg,有效分枝高度、分枝数、角果数、角果长及千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油脂含量基本在36.5-44.8%,其中,阳光158含油量最高,保油杂D18-6次之,青杂系列略低于保油杂D18-6,品种间含油量差异显着。【结论】综合性状灰色评判值排名前5的品种依次是: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总体上产量构成因子与最终产量建成显着正相关;参试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的油菜品种是中油杂750,灰色评判值位居第1,为一级品种,株高为168.33 cm,生育期为140 d。综合各品种产量、含油量表现和各性状指标的灰色评判值,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适宜在伊犁地区推广种植,并对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品种进行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可为拓宽新疆伊犁区油菜种质资源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王卫红[3](2020)在《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防和核电工业对铀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铀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大量铀废石和铀尾矿的产生不可避免。铀尾矿及周边污染土壤平均含铀量比天然本底值高410倍,其表面辐射剂量比一般土壤平均高570倍。铀尾矿渣还常含有超标的伴生重金属。因此,铀尾矿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源。快速、安全地监测铀尾矿及周边土壤的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现实需求。研究植物叶片反射光谱、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植物的富集与耐性特征之间的关联机制,特别是探索如何利用植物叶片反射光谱进行土壤和植物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为最终实现利用遥感方法进行铀尾矿及周边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修复效果的大面积高效监测提供理论与技术创新,成为本论文提出和诠释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采用五种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湘苎7号)、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酸模(Rumex acetosa L.)、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玉米(Zea mays L.),分别在不同浓度的铀及伴生重金属镉、铅污染土壤中进行盆栽实验。作者分析了实验植物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从光谱角变异、敏感波长、光谱特征参数的角度分析了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实验植物叶片的反射光谱特征;尝试根据富集与耐性特征解释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对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响应;分析了叶片与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叶片反射光谱特征为基础,用统计方法反演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分别用统计方法、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反演了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本文揭示了叶片反射光谱特征与土壤和叶片中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定量关系,探索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在叶片反射光谱的响应机制,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实现了土壤中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直接和间接反演,为利用遥感手段进行铀矿山、铀尾矿等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修复效果的大面积快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和创新点表现在:(1)通过测量5种实验植物累积32个生长期的叶片反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铀、镉、铅污染下,植物的光谱角、敏感波长、光谱特征参数均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光谱角变异反映了光谱的宏观变异情况,可直接用于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有16个生长期由光谱角变异成功反演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从光谱角变异直接反演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角度衡量,油菜可以看作是土壤铀、镉、铅污染的指示植物。湘苎7号的光谱角变异对土壤的铀和铅污染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统计方法、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各具特点,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在32个生长期均成功实现了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土壤和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回归模型表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能定量反映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从叶片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来衡量,印度芥菜、酸模可以作为铀污染的指示植物和监视器,油菜对铀、镉、铅在大多数生长期也具有指示和监视的作用。以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为中介,扩大了由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反演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适用范围。(2)原始光谱敏感波长较集中分布在370、600、775和980nm附近,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不同重金属污染下的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之间均有较大的区别。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比较集中地分布在380、550、800和950nm附近,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不同重金属污染下的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一致性比原始光谱高。与原始光谱相比,一阶导数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更敏感。一般情况下,以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比以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为自变量的质量好。(3)在本文选择的51个光谱特征参数中,5种实验植物、3种重金属污染的累积29个生长期找到了与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比值参数SDnir/SDre在苗期即能敏感地响应3种植物的铀和铅污染,而且与叶片的铀和铅含量呈现非常一致的显着强负相关关系,具有成为监测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理想光谱特征参数的潜质。绿峰、红谷、近红外平台等参数与叶片铀与伴生重金属含量关系密切,而以往研究比较多的红边参数表现平淡。从响应时间、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个数等方面比较,基于光谱参数比基于敏感波长的反演综合效果更好,证明光谱参数确实综合了多个敏感波长的特征,对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4)确定了植被指数的52个具体形式用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对部分植被指数原始形式中的某些参数进行了替换,其中替换式RBRI3、PRI22、TVI3、CARI12和MCARI2比对应的原始形式更适合进行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5)利用敏感波长进行了PROSPECT模型中叶片结构参数N的反演,大幅度地提高了其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测量了叶片的解剖结构参数,发现在铀及重金属污染胁迫下,叶片整体厚度和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表皮细胞、维管束、栅栏组织、泡状细胞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立了叶片结构参数N与叶片解剖结构参数的回归方程,创新了确定叶片结构参数N的方法;并且完成了物理方法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6)如果从成功反演的生长期期数和回归方程最大决定系数R2来衡量,统计方法和植被指数方法的效果比物理方法效果更好。无论是富集植物还是非富集植物,都有可能得到质量高的回归方程。统计方法反演的结果表明:对铀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苎麻和印度芥菜整体上更有利于通过其生长早期的叶片光谱进行铀含量的监测;植物耐性强则很可能对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起反作用,尤其在生长晚期。但根据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反演时,该规律不明显。

王婷[4](2020)在《陇东旱塬黑垆土长期施肥对春玉米-冬小麦轮作产量、土壤质量及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陇东旱塬黑垆土春玉米-冬小麦轮作下“降水-产量-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及其影响机制,对指导旱作农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土壤地力优化管理和作物生产力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始建于1979年的甘肃平凉黑垆土春玉米-冬小麦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化肥配施秸秆(SNP)、单施有机肥(M)和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MNP)6个处理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同期气象数据和长期定位监测资料,于2015-2017年开展了如下研究:(1)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下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的产量和水肥效应,揭示了降水-施肥-产量之间的关系;(2)引入DSSAT-CERES-Wheat模型,评价了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基础地力及其贡献率演变特征,揭示了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3)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演变特征,采用最小数据集综合评价了长期施肥的土壤质量;(4)应用Illumina Miseq和Roche 454 GS FLX Titanium System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细菌、古菌群落特征和氨氧化菌及其关键功能基因特征,揭示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土壤肥力因子。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陇东旱塬地区农田长期进行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有机肥或秸秆与氮磷配施显着提高了作物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作物产量、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单施氮肥相比,冬小麦分别增产140%~151%、113%~174%和70.6%~102%;春玉米分别增产69.5%~99.9%、91.1~104%和105%~127%;干旱年,冬小麦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97%~204%、153%~165%和81%~82%,春玉米分别增加172~217%、71%~99%和77%~118%。平水年,冬小麦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749%~843%、118%~180%和152%~227%,春玉米分别增加1451~1543%、91%~104%和104%~91%。丰水年,冬小麦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84%~520%、73%~105%和57%~109%,春玉米分别增加40~44%、104%~125%和136%~158%。年际间降水变化是影响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主要因子。有机肥或秸秆与氮磷配施显着增加了冬小麦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随着降雨增加而提高。(2)在陇东旱塬地区农田长期进行冬小麦-春玉米轮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基础地力及其贡献率均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长期不施肥和单施氮土壤基础地力分别以年0.23%和3.03%的年递增率显着下降,而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基础地力分别以2.7%和3.82%的年递增率显着增加,秸秆与化肥配施土壤基础地力上升趋势不显着。有机肥或秸秆与化肥相结合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显着高于单施氮肥,单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导致土壤基础地力提升的关键土壤肥力因子。(3)在陇东旱塬地区农田长期进行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秸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补充土壤养分库、增强土壤生物肥力和提高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与试验初相比,单施氮肥或有机肥、秸秆氮磷配施和有机无机配施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1.5~10.8%)和土壤微团聚体比例(40.7~56.8%)。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秸秆氮磷配施增加了土壤p H(0.04~1.54%),而有机无机配施降低了土壤p H(0.5%)。秸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40.0~108.7%)、全氮(0~55.3%)、全磷(20.0~59.3%)、碱解氮(34.4~103.3%)、速效磷(106.3~561.5%)和速效钾(145.0~206.7%)含量。与1989年相比,秸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8.2~47.5%)、土壤蔗糖酶(16.1~62.7%)和土壤碱性磷酸酶(12.0~65.5%)活性。连续施肥39年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微生物碳(20.9~199.2%)和氮(18.5~259.0%)含量。基于土壤质量线性评分模型计算所得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依次为MNP(0.66)>M(0.57)>SNP(0.49)>NP(0.30)>N(0.27)>CK(0.19)。(4)土壤细菌共38门、157纲、297目、541科和1062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冬小麦播种前、开花期和收获后所有处理共有的优势菌门,其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33.8%与31.9%、39.4%与17.3%和19.5%与57.5%。杆状菌属(Bacillus)、未鉴定出(Other)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是冬小麦播种前、开花期和收获后各施肥处理共有优势菌属,其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8.3%,10.7%与8.2%、39.4%,20.6%与4.8%和36.0%,12.5%与15.8%。播种前,长期有机肥或秸秆与化肥配施土壤细菌的丰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显着高于不施肥、单施有机肥和氮磷配施,但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土壤细菌丰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显着降低。土壤速效钾和铵态氮含量显着影响播种前土壤细菌组成。(5)土壤古菌共5门、23纲、40目、47科和57属,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是冬小麦播种前、开花期和收获后所有处理共有的优势菌门,其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26.3%与71.5%、21.2%与77.3%和57.1%与41.0%。未鉴定出古菌属(Other)和未培养古菌属(uncultured_archaeon)是冬小麦播种前、开花期和收获后各施肥处理共有优势菌属,其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70.6%与24.1%、76.6%与20.0%和41.6%与52.2%。长期单施氮肥或有机肥,氮磷配施或添加秸秆的土壤古菌丰度播前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和有机肥化肥配施,而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土壤古菌丰度均显着降低。长期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播前土壤古菌丰度无显着影响,而所有处理收获期古菌多样性和均匀性均显着增加。土壤p H和速效钾含量显着影响开花期土壤古菌组成。(6)长期不同施肥显着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而对土壤氨氧化古菌影响并不显着。耕层古菌arch-amo A基因丰度明显大于细菌amo A基因丰度(1~15倍),arch-amo A丰度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显着相关,而amo A丰度则与氮素各个组分无显着相关性。作物生长期和施肥对细菌的氨氧化功能群落影响较大,而对古菌影响较小。综上所述,在陇东旱塬地区农田长期进行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并氮磷合理配施添加秸秆及有机肥是保障该地区农田生产力可持续的有效措施。陇东旱塬长期氮磷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了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然而,不同降水年型下应进一步优化施肥策略以获得更高产量。研究证明,长期氮磷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显着增加了土壤养分库,提高了土壤质量,最终增加了土壤基础地力对作物的增产贡献。另一方面长期不同施肥影响了土壤p H,速效钾、铵态氮和硝态氮等土壤肥力因子变化,而这些因子决定着土壤细菌、古菌和氨氧化菌的组成变化。

杜映妮[5](2020)在《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土壤—作物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水土流失是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其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水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降雨径流不仅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土壤养分流失的动力和输移载体。当土壤养分随径流进入下游水体后,可使水体中的各种养分比例失衡,进而改变水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造成水质恶化和水体逐渐富营养化。同时,养分流失后土壤养分元素比例失衡,会直接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中多种化学元素(主要是C、N、P)平衡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从生态化学计量学出发,探究作物、土壤、径流中的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并揭示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此外,研究表明,不同的农艺措施对作物养分吸收效率,土壤养分元素积累以及水土流失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关于它们对作物、土壤、径流中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之间关系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紫色土是重要的土壤类型,有发育程度浅,土质疏松,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特点。因此,探究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土壤-作物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在施肥和耕作措施下农田系统C、N、P流失机制及其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为控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建立在西南大学后山农场水土保持试验场中不同农艺措施的野外监测小区,以重庆当地玉米品种“中糯309”作为供试品种,开展田间作物、土壤以及径流的定位监测试验。监测小区共布设了5种农艺措施(均设置3次重复):顺坡无施肥处理CK、顺坡复合有机无机肥处理T1、顺坡单施化肥处理T2、顺坡单施化肥增量处理T3和横坡单施化肥处理T4。在玉米的不同各生育期(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测定各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径流及小区玉米的碳(C)、氮(N)、磷(P)含量,比较分析径流、土壤、玉米中的C、N、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并探究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农艺措施和玉米生育期下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的径流量、C、N、P流失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CK处理的径流量最大,T4和T1处理的径流量较小;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发展,径流量逐渐增加。不同农艺措施下,T3处理的C、N、P流失量均最大,T4和T2流失量较小。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发展,C、N流失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大值在抽雄期,最小值在苗期;P流失量逐渐增加。不同农艺措施和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径流C:N、N:P差异均不显着(P>0.05),C:N在T1最大(30.34),N:P在CK最大(31.21)。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发展,径流C:N先降低后增加,在成熟期最高(33.88),N:P先增加后降低,在抽雄期最高(41.63)。说明复合施用有机无机肥和横坡耕作有利于降低紫色土坡耕地随径流流失的养分;径流中N:P主要受P的影响。(2)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层、农艺措施、玉米生育期的响应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的容重逐渐增加,有机C、全N、全P含量逐渐减少。不同农艺措施下,容重表现为CK>T2>T4>T3>T1,含水率为T1>T2>T3>T4>CK,施肥处理的C、N、P含量高于CK处理,且以T1、T4处理较高。仅T4处理的C:N和T1处理的N:P高于对照处理CK。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发展,土壤的容重逐渐降低,含水率先降低后增加,C、N、P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最大值在苗期,最小值在抽雄期。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发展,土壤的C:N逐渐增加,C:P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拔节期(26.89),最小值在苗期(23.60),土壤N:P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拔节期(2.31),最小值在成熟期(2.07)。说明有机无机肥能显着提高紫色土坡耕地的C、N、P含量,且可以有效缓解该地区N缺乏的状况。(3)不同农艺措施和生育期下玉米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着差异(P<0.05)。施肥处理的玉米C、N、P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且以T1处理最高。施肥处理玉米的C:N、C:P、N:P均低于对照处理,其中C:N、C:P在T1处理最低,分别为57.66、299.77,N:P在T3处理最低,为5.18。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发展,玉米C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P、N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均在拔节期和抽雄期最高。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发展,玉米C:N呈增加趋势,C:P、N:P先降低再增加。说明作物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受施肥、生育期、气候、土壤、种植制度、自身的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4)玉米不同生育期下径流、土壤、作物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除了苗期,其他玉米生育期土壤C:N、N:P与径流的C:N、N:P均呈负相关。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的C:N、C:P、N:P与作物的C:N、C:P、N:P均呈正相关。拔节期和成熟期径流的C:N、N:P与作物的C:N、N:P均呈正相关。说明径流、土壤、作物的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究影响它们的化学计量比及其关系的原因。

宋伯翰[6](2020)在《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植物群落和土壤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公路建设为二郎山亚高山地区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公路经过地区山体原有植被造成了破坏,裸露边坡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难以自然恢复。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植被人工恢复能有效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但因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需要分类研究其固有特点才能因地制宜制定恢复方案。因此研究亚高山公路边坡植被及土壤变化特点对其生态修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二郎山海拔1960—2430 m之间区域公路边坡布设样点,在不同生长季节开展边坡植被区系特征、植物群落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研究区植物群落在科水平上以世界分布科及温带分布科为主,在属水平上以温带分布属占据绝对优势,研究区内植物区系成分简单,物种丰富度较低。草本优势种根系扫描结果反映出所有优势种均以0-0.1mm细根占据绝对优势,且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在6月显着高于3月(p<0.05,下同),在10月则相比6月有所减少。(2)边坡土壤理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全磷、有机质在各生长季节间差异显着。与3月相比,各样点在6月时硝态氮积累明显,10月结果发现铵态氮积累明显。各样点内土壤全磷含量均小于0.8g/kg,显示各样点土壤供磷能力不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硝态氮、有机质及全磷对边坡土壤理化性质起主要影响。边坡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受季节影响显着,6月、10月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及OTU数目显着高于3月,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及放线菌门为门分类水平下的优势菌群,马赛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黄杆菌属为属水平下的优势菌群。(3)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区内土壤全氮、全磷含量的增加能够对草本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起促进作用,土壤全氮、硝态氮含量的增加有助于草本植物侧根数量的增加,提高土壤全钾的含量则能够促进植物根系表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内马赛菌属细菌及寡养单胞菌属细菌能够通过反硝化作用及氨化作用促进土壤铵态氮含量的积累,鞘脂单胞菌科细菌丰富度的增加能够促进土壤硝态氮及有机氮含量的积累。结合上述结果,在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配施肥料中氮素营养和磷素营养的含量的合理配比,这样做既能促进草本植物侧根生长,也能够改善区域内的土壤质量状况。

景宇鹏,李跃进,高娃,蔺亚莉,李秀萍,王文曦,张欣昕,狄彩霞[7](2020)在《不同利用方式河套平原盐碱土盐分特征》文中认为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影响,以河套平原5种利用方式(盐碱荒、改良地、牧草地、农用地、林地)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剖面全盐量、盐分剖面类型以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离子以SO■,HCO-3,Ca2+,K++Na+为主;剖面盐分离子分布不均匀,具有中、强变异性;总体表现为:SO■>HCO-3>Ca2+>Na++K+>Mg2+>Cl->CO■;土壤盐分变化与Ca2+,Mg2+,SO■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盐含量及其离子组成的影响显着,盐荒地和改良地剖面土壤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农用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牧草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土壤全盐量剖面垂直变化幅度不大,且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全盐含量依次为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林地>农用地;人类活动使得土壤盐分含量下降了41.92%~79.33%,盐分类型由苏打氯化物型转化为苏打硫酸盐型,降低了盐碱的危害,且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全盐量与SO■,CO■,HCO-3,Ca2+,Mg2+,K++Na+均呈显着的正相关,而与Cl-成反比。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提高盐渍化土地的利用潜力即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刘彩虹[8](2016)在《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区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及行为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吉林西部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受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未利用土地面积占吉林省未利用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为开发利用吉林西部的盐渍化荒废土地资源,吉林省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将盐渍化荒地开发为水田,目前吉林西部新增开发水田已达到15.2万公顷。但是,伴随着水田面积的增加,不合理灌溉与施肥极易引起局部地段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以及土壤氮素迁移和淋失,不仅降低氮肥利用率,影响水稻的产量,还可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因此在灌区进行合理的水肥措施调控水盐氮、改良盐渍土、提高水肥效用、增加水稻产量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打盐渍土区区域水田开发的盐份迁移响应研究‖和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打盐渍土区水田生态系统水盐氮互馈过程及模拟研究”,以吉林西部大安灌区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室内试验,结合经典统计、地统计分析方法和DSSAT(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模型模拟方法,开展了研究区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水氮行为和水稻生长动态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野外布点采样测试与分析,研究了大安地区土壤水分、贮水常数和氮素的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叉干乡西部、中部月亮泡至新平安一线、东部的联合等区域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非盐碱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递减,盐碱土壤含水量先减小后增加;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很小;实际贮水量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实际贮水量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由东到西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土壤氨氮含量呈现东西方向变化不大、南部和北部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土壤全氮由西向东呈指数形式增加,由南向北先增加后减小。(2)结合试验与数据分析,利用RETC软件和EXCEL软件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水分扩散率进行拟合,建立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之间的土壤转换函数模型及土壤水分扩散率的经验函数模型,并根据土壤转换函数得到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扩散率和饱和导水率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盐碱化对土壤水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扩散曲线均可以用指数函数进行描述,土壤含盐量对土壤水分扩散率有较显着的影响,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0.3cm3/cm3),土壤含盐量越高,土壤水分扩散率越大。van Genuchten模型适合描述研究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盐碱地0-20cm、20-40cm和60-80cm土壤饱和含水量属于中等变异强度,40-60cm和80-100cm属于弱变异强度,非盐碱地剖面各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均属于弱变异强度;非盐碱地40-60cm土壤的α值为弱变异强度,盐碱地和非盐碱地其他土层α值均为中等强度变异;除盐碱地80-100cm土壤的n变异系数为18.81%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外,其它均为弱变异强度;在盐碱地剖面上,除60-80cm土层外,饱和导水率随土壤深度逐渐增大,在非盐碱地剖面上饱和导水率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盐碱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变异性较非盐碱地大。(3)根据调查和实测数据,构建了DSSAT模型并对DSSAT模型进行了校正与检验。结果表明所建DSSAT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研究区水稻的生育期和籽粒产量以及土壤水氮动态,模型可用于研究区水田土壤水氮行为及水稻的生长模拟。(4)应用校验的DSSAT模型,模拟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下研究区水田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盐渍化、灌溉方式、氮肥施用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变化幅度不同,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变化幅度逐渐减小。相同生育期内,间歇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低于常规灌溉方式。盐碱地土壤水分的变化幅度较非盐碱地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大。施肥量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对底层几乎无影响。不同施氮水平下,返青期和分蘖期土壤含水量无变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5)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硝态氮行为模拟的结果显示,返青期,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小,20-100cm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常规灌溉方式下,分蘖期至收获,盐碱地所有土层仅在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增加。非盐碱地所有土层在晒田期和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增加。间歇灌溉方式下,盐碱地0-80cm土壤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收获后硝态氮增加,80-100cm土壤硝态氮仅在孕穗期和收获后略有增加;非盐碱地0-80cm土壤硝态氮在分蘖期、晒田期和收获后增加,80-100cm土壤硝态氮在晒田期和收获后略有增加。盐碱地收获后各土层间歇灌溉方式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灌溉,非盐碱地晒田期间歇灌溉方式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常规灌溉,收获后常规灌溉方式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间歇灌溉。(6)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氨氮行为模拟的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下土壤氨氮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返青期至追施分蘖肥前土壤氨氮含量相同,之后常规灌溉方式下土壤氨氮含量高于间歇灌溉,成熟期至收获阶段差异最为明显。表层土壤氨氮在追施分蘖肥后急剧增加并达到生育期内的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追施穗肥和粒肥后有所升高,升高幅度小于追施分蘖肥后的增加幅度,随后土壤氨氮含量变动不大。20-40和40-60cm土壤氨氮在追施分蘖肥后逐渐增加至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分蘖期后至收获,土壤氨氮含量变动幅度不大。60-80cm和80-100cm土壤氨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逐渐增加。非盐碱地土壤氨氮变化规律基本与盐碱地一致,变动幅度较盐碱地大,晒田阶段和成熟期至收获阶段略有不同。晒田阶段,非盐碱地所有深度土壤氨氮含量均有所降低。成熟期至收获阶段,0-20cm、20-40cm和40-60cm土壤氨氮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该阶段土壤氨氮含量显着于拔节孕穗期。(7)通过DSSAT模型对150kg/ha、180kg/ha、200kg/ha、220kg/ha和240kg/ha施氮水平下土壤硝态氮和氨氮行为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获期。在施氮量由150kg/ha增加至200kg/ha时,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由200kg/ha增加至240kg/ha时,土壤硝态氮含量先减小后增加。施氮水平对土壤氨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追施分蘖肥后和成熟期至收获。施氮量由150kg/ha增加至200kg/ha时,土壤氨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由200kg增加至240kg时,土壤氨氮含量先减小后增加。收获后盐碱地土壤氨氮含量略有差异,240kg/ha施氮水平下土壤氨氮含量最高,其次为200kg/ha施氮水平,其他施氮水平下土壤氨氮含量基本相同。(8)运用DSSAT模型对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下的水稻生产潜力和生长动态进行了模拟,并得到了不同灌溉-施氮组合下的水稻产量。研究得出在施氮水平由150kg/ha增加到200kg/ha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由200kg/ha增加至240kg/ha时,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V‖字型,且200kg/ha与240kg/ha施氮水平下的产量接近,说明施氮水平超过200kg/ha时水稻增产效果不明显。在非盐碱地中,施氮水平低于200kg/ha时,常规灌溉方式下的产量高于间歇灌溉,施氮量越小产量差距越大,200-240kg/ha施氮水平时,间歇灌溉方式下产量更高;盐碱地中,所有施氮水平下常规灌溉方式下的产量均明显高于间歇灌溉,施氮量越高,产量差距越大。相对于非盐碱地,盐碱地在高水肥下的增产效果更加显着。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与产量变化规律一致,非盐碱地最大叶面积指数在4.1-6.11之间,盐碱地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在2.79-4.35之间。水稻产量较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肥管理模式为:200kg/ha施氮水平-间歇灌溉的组合方式适于非盐碱地水稻种植管理,200kg/ha施氮水平-常规灌溉适于盐碱地水稻种植管理。研究结果为苏打盐渍化灌区节水控肥、提高水氮利用效率、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预防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肖丹[9](2016)在《南疆甜高粱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粗饲料不足是制约南疆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生产的关键问题。甜高粱具有含糖量和生物产量高、抗逆性好、分蘖能力和再生能力强的优良特性。合理地开发甜高粱饲料,可有效缓解南疆粗饲料资源不足的问题。本试验选用高糖品种、低糖品种甜高粱以及玉米,对其农艺性状、青贮前后营养成分以及青贮微生物进行了研究,旨在比较和筛选适合南疆环境条件的甜高粱品种,探索甜高粱青贮发酵过程微生物种群变化,揭示甜高粱青贮特性的形成机制,为甜高粱饲料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对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分析显示:(1)甜高粱X096属于早熟品种,考利、丽欧、甜饲1号均属于中熟品种,大力士属于极晚熟品种。(2)大力士的株高最高,茎粗最大。(3)各试种品种锤度差异很大,在乳熟期,甜高粱丽欧的含糖锤度最高,22.40%;包玉的含糖锤度只有10.99%。(4)从叶宽、叶长等农艺性状看,大力士比其它甜高粱品种和包玉要大。(5)大力士产量为146823.40 kg/hm2,丽欧的产量最低为48570.99 kg/hm2,大力士与其他试种品种的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差异极显着。比较甜高粱和玉米青贮前后的主要营养成分可见,主要营养成分青贮前后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蛋白质和粗脂肪在青贮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玉米青贮过程损失蛋白质的幅度较大。从青贮品质分析看,糖分含量较高的考利、丽欧和甜饲1号甜高粱品种青贮成功率达85%以上,蛋白质和乳酸含量较高,纤维含量较低,品质最好,含糖量低的大力士和X096青贮成功率最低,蛋白质含量偏低,纤维素含量偏高,青贮pH值偏高,品质较差,而玉米青贮成功率居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纤维素含量最低,青贮品质良好。对青贮中微生物的分析:(1)考利、丽欧、甜饲1号和玉米青贮中乳酸菌明显多于大力士和X096青贮饲料,大力士和X096青贮中酵母、霉菌和好氧菌数量较多。(2)从青贮中分离得到了21株乳酸菌,考利、丽欧和甜饲1号青贮饲料中乳杆菌含量丰富,不含屎肠球菌和乳球菌;玉米、大力士和X096青贮料含有屎肠球菌和乳球菌。(3)与乳球菌和其它菌相比,乳酸杆菌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和产酸速率。(4)DGGE图谱分析青贮乳酸菌群相似性分析,表明,玉米与甜高粱青贮菌群相似性仅有40%,大力十与X096菌群相似较最高,达到了92%;考利与甜饲1号菌群相似性达到了85%。在实际生产中,考利、丽欧和甜饲1号植株的含糖量高,生物产量与包玉相当,且青贮品质优等,青贮中乳酸菌的含量高,乳杆菌的含量丰富。因此,从青贮品质的角度来看,考利、丽欧和甜饲1号适合作为南疆饲料作物栽培。但从生物产量表现可以发现大力士生物产量较高,在生产中可将大力士制作成干草,或与高糖的甜高粱品种混贮提高青贮品质。因此,与玉米比较,大力士、考利、丽欧和甜饲1号均可作为南疆地区饲料作物栽培的高粱品种。

周冬梅[10](2014)在《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油菜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新品种的育成推广,冬油菜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冬油菜种植区域逐渐北移,传统的油菜种植区划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油菜种植的现实状况。当前,以实验科学为主的北方地区冬油菜栽培研究已经在微观尺度上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选育了抗寒性较强的冬油菜品种,冬油菜北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油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现有的冬油菜种植研究都是基于小尺度范围内的田间试验研究,基于区域尺度上关于影响冬油菜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的问题尚未有过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冬油菜种植北界尚未明确。因此,分析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将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促进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实现北方地区冬油菜区域化种植,对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促进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多年不同冬油菜品种田间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混合插值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种分布模型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基于典型生态点的小尺度田间样本试验结果拓展到基于区域尺度的空间模拟,分析了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了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划分了北方地区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并定量评价冬油菜种植界限的北移问题。主要结论如下:一、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是可行的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为0~0.97。北方地区气候的地域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在东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区域种植概率非常小,但是冬油菜在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种植概率非常大,说明在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是完全可行的。二、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四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1)最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夏大部分地区,甘肃东南部,陕西、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和北京天津,面积约56.99万km2,该区域海拔低于4800m,年平均温度6.7℃~11.9℃,极端低温-16.6℃~-9.5℃,负积温-447℃~-164℃,是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最适宜的地区,适宜种植耐寒性冬油菜。(2)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南部、甘肃中部与河西走廊东段,内蒙古东部、宁夏银川周边、陕西北部,面积约126.23万km2,该区域海拔低于5700m,年平均温度5.1℃~10.3℃,极端低温-18.3℃~-14.3℃,负积温-657℃~-303℃,是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较适宜的区域,适宜种植抗寒性和强抗寒性冬油菜。(3)次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南部、辽宁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西段,新疆东部,青海西宁周边,面积约189.87万km2,该区域海拔6300m以下,年平均温度2.8℃~9.7℃,极端低温-21.8℃~-16.9℃,负积温-853℃~-497℃,是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次适宜的区域,适宜种植超强抗寒性冬油菜。(4)不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中东部,吉林东北部、青海西部和西藏北部,面积约314.91万km2,该区域海拔高,年平均温度低于3.4℃,极端低温低于-20.9℃,负积温低于-800℃,不适宜种植冬油菜。在北方地区除了新疆、西藏、青海部分高原寒带和高原亚寒带气候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严寒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冬油菜以外,其它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说明冬油菜在北方地区不仅可以种植,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三、影响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导气象因子及其阈值影响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导气象因子包括: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0℃积温、生育期降水量。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概率随着不同气候因子取值范围发生变化,冬油菜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而其安全越冬更是和限制条件存在密切关系。适宜冬油菜种植的各主导气候因子阈值:负积温≥-800℃,最冷月最低温度≥-25℃,最冷月平均温度≥-15℃,年平均温度≥2℃,极端低温≥-28℃,180mm≤生育期降水量≤280mm。该阈值仅仅反映了单一气象因子在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时的大致趋势,而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气象因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单因子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因子作用时,各气象因子的临界值会发生变化。四、冬油菜种植北界向北推进本研究模拟的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200km,纬度由N39°提升到N45°。种植北界的向北延伸也进一步证明冬油菜的北移是可行的,说明随着气候变化、油菜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新品种的育成推广,冬油菜种植布局正在发生改变,冬油菜也将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

二、塔里木河中下游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及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河中下游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光谱特征分析及其营养指标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目标植物
        2.2.3 光谱数据获取
        2.2.4 植被指数筛选
        2.2.5 营养指标测定
        2.2.6 模型建立与检验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基于高光谱的植物识别与群落分类
    3.1 主要植物识别
        3.1.1 不同植物的原始光谱特征
        3.1.2 植物分类模型的建立
    3.2 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的分类
        3.2.1 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的原始光谱特征
        3.2.2 群落分类模型的建立
    3.3 讨论与结论
4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营养指标的变化
    4.1 不同植物的营养指标
        4.1.1 叶绿素
        4.1.2 CP
        4.1.3 P
        4.1.4 ADF
        4.1.5 NDF
        4.1.6 ASH
        4.1.7 IVDMD
    4.2 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的营养指标
        4.2.1 叶绿素
        4.2.2 CP
        4.2.3 P
        4.2.4 ADF
        4.2.5 NDF
        4.2.6 ASH
        4.2.7 IVDMD
        4.2.8 综合评价
    4.3 讨论与结论
5 不同营养指标的反演模型
    5.1 叶绿素
        5.1.1 指标筛选
        5.1.2 反演模型
    5.2 CP
        5.2.1 指标筛选
        5.2.2 反演模型
    5.3 P
        5.3.1 指标筛选
        5.3.2 反演模型
    5.4 ADF
        5.4.1 指标筛选
        5.4.2 反演模型
    5.5 NDF
        5.5.1 指标筛选
        5.5.2 反演模型
    5.6 ASH和 IVDMD
    5.7 讨论与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及种植分布
        1.2.2 我国油菜产消情况
        1.2.3 油菜品种选育情况
        1.2.4 不同生态区油菜新品种引种筛选
        1.2.5 作物引种筛选综合性状评价方法
    1.3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1.4 本文基本脉络及创新之处
        1.4.1 整体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指标与测定方法
        2.2.2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种质资源现状
    3.1 新疆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资源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自然资源
    3.2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产量情况
        3.2.1 新疆种植油菜品种的情况
        3.2.2 兵团油菜种植情况
    3.3 油菜品种审定及推广种植现状
        3.3.1 油菜品种审定
        3.3.2 油菜推广种植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品种的适宜性筛选研究
    4.1 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调查分析
        4.1.1 不同品种株高比较
        4.1.2 不同品种生育期比较
    4.2 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比较
    4.3 不同品种油品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伊犁地区引种油菜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5.1 引进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数据处理及运算分析
        5.1.3 灰色评价结果分析
    5.2 筛选出适宜新疆地区种植的春油菜品种
        5.2.1 中油杂750
        5.2.2 青杂17 号
        5.2.3 阳光158
        5.2.4 保油杂D18-6
        5.2.5 秦油558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概念与危害
        1.1.1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概念
        1.1.2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 植物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1.3 遥感探测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的理论基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前期研究基础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6 创新性与意义
        1.6.1 本论文提出和诠释的关键科学问题
        1.6.2 创新性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数据采集
    2.3 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评价指标
        2.3.1 富集特征评价指标
        2.3.2 耐性特征评价指标
    2.4 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2.4.1 实测光谱求均值与内插
        2.4.2 光谱去噪
        2.4.3 包络线去除
    2.5 叶片光谱特征参数
        2.5.1 形状参数
        2.5.2 比值参数
        2.5.3 归一化参数
    2.6 统计方法反演建模概述
    2.7 常用植被指数概述
        2.7.1 比值型植被指数
        2.7.2 归一型植被指数
        2.7.3 其他型植被指数
    2.8 PROSPECT模型概述
3 实验植物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1 湘苎7 号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1.1 湘苎7 号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1.2 湘苎7 号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3.1.3 湘苎7 号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2 印度芥菜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3 酸模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3.1 酸模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3.2 酸模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4 油菜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4.1 油菜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4.2 油菜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3.4.3 油菜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5 玉米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5.1 玉米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5.2 玉米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3.5.3 玉米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植物叶片反射光谱特征
    4.1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实验植物叶片反射光谱宏观变异情况
        4.1.1 光谱角
        4.1.2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湘苎7 号的光谱角变异
        4.1.3 铀污染下印度芥菜的光谱角变异
        4.1.4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酸模的光谱角变异
        4.1.5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油菜的光谱角变异
        4.1.6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玉米的光谱角变异
    4.2 实验植物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1 湘苎7 号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2 印度芥菜光谱对铀污染敏感的波长
        4.2.3 酸模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4 油菜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5 玉米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3 与实验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1 与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2 与印度芥菜叶片铀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3 与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4 与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5 与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4 讨论
        4.4.1 实验植物敏感波长综合分析
        4.4.2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植物叶片光谱特征参数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
    5.1 基于光谱角变异的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
    5.2 土壤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回归模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统计方法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6.1 基于敏感波长的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1 基于敏感波长的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2 基于敏感波长的印度芥菜叶片铀反演模型
        6.1.3 基于敏感波长的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4 基于敏感波长的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5 基于敏感波长的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2 基于光谱参数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1 基于光谱参数的湘苎7 号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2 基于光谱参数的印度芥菜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3 基于光谱参数的酸模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4 基于光谱参数的油菜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5 基于光谱参数的玉米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3 讨论
        6.3.1 基于敏感波长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总结
        6.3.2 基于光谱参数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植被指数方法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1 植被指数的选择与参数确定
        7.1.1 本文使用的比值型植被指数
        7.1.2 本文使用的归一型植被指数
        7.1.3 本文使用的其他型植被指数
    7.2 植被指数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模型建立
        7.2.1 植被指数反演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2.2 植被指数反演印度芥菜叶片铀含量
        7.2.3 植被指数反演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2.4 植被指数反演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2.5 植被指数反演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物理模型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8.1 PROSPECT模型叶片结构参数N的确定
    8.2 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与叶片解剖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8.3 由叶片解剖结构参数计算叶片结构参数
    8.4 利用叶片结构参数反演叶片重金属含量
    8.5 讨论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陇东旱塬黑垆土长期施肥对春玉米-冬小麦轮作产量、土壤质量及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1.2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产量和水肥效应
    1.3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土壤质量特征及综合评价
    1.4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土壤微生物特征
    1.5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作物生长模型模拟
    1.6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科学问题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试验地概况
        2.4.2 试验设计
        2.4.3 试验管理
        2.4.4 样品采集与指标分析
        2.4.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2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降雨年型对不同处理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降雨年型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2.3 不同降雨年型下的肥料贡献率
        3.2.4 不同降雨年型下的降水利用效率
        3.2.5 不同降雨年型下的水分利用效率
        3.2.6 降雨量、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3 讨论
        3.3.1 长期施肥下的产量及其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3.3.2 长期施肥不同降雨年型下的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3.3.3 施肥、降雨和产量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冬小麦土壤基础地力及其贡献率演变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气象数据
        4.1.2 土壤数据
        4.1.3 作物田间管理数据
        4.1.4 作物模型验证与评价
        4.1.5 土壤基础地力模拟(BSP)
        4.1.6 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计算
        4.1.7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SSAT模型冬小麦品种参数调试和验证
        4.2.2 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基础地力演变
        4.2.3 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演变
        4.2.4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
    4.3 讨论
        4.3.1 基于DSSAT模型模拟土壤基础地力的准确性
        4.3.2 长期施肥对土壤基础地力的影响
        4.3.3 土壤肥力因子对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长期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指标测定与方法
        5.1.2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长期施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2.2 长期施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2.3 长期施肥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5.2.4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长期施肥效应
        5.3.2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5.4 结论
第六章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及氨氧化菌多样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6.1.2 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长期施肥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2.2 长期施肥土壤古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2.3 长期施肥对旱地黑垆土氨氧化菌多样性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长期施肥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6.3.2 长期施肥对土壤古菌的影响
        6.3.3 长期施肥对土壤氨氧化菌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项目研究
导师简介

(5)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土壤—作物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艺措施对水土流失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1.2 农艺措施对农田系统径流、土壤、作物的影响
    1.3 生态化学计量学
    1.4 目前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4章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1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的C、N、P流失特征
    4.2 玉米不同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径流C、N、P流失变化特征
    4.3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4 玉米不同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径流C、N、P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1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5.2 玉米不同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5.3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4 玉米不同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作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1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作物养分变化特征
    6.2 不同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作物养分变化特征
    6.3 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作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4 不同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作物C、N、P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紫色土坡耕地径流、土壤、作物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试验附图
致谢
参加课题、发表论文情况

(6)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植物群落和土壤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公路边坡植被特征研究进展
        1.1.2 土壤养分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2 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2.2 研究结果
        2.2.1 植物群落区系特征
        2.2.2 植物群落α多样性
        2.2.3 优势草本植物根系形态特征
    2.3 讨论
        2.3.1 植物群落区系特征
        2.3.2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2.3.3 草本优势种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季节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
        3.2.2 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pH的变化
        3.2.3 土壤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土壤氮素的季节变化
        3.3.2 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及pH的季节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测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
        4.2.2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OTU数目分析
        4.2.3 土壤细菌各分类水平下细菌组成情况
        4.2.4 土壤细菌β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
        4.3.1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4.3.2 土壤细菌优势菌群及其季节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相关性分析
    5.1 分析方法
    5.2 分析结果
        5.2.1 土壤理化性质与草本植物群落α多样性系数的相关性
        5.2.2 土壤理化性质与草本植物优势种根系形态特征的相关性
        5.2.3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5.3 讨论
        5.3.1 土壤理化性质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
        5.3.2 土壤理化性质与草本优势种根系形态的相关性
        5.3.3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的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不同利用方式河套平原盐碱土盐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土壤样品采集
    1.3 分析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盐分离子垂直分布特征
    2.2 土壤盐分离子间相关性
    2.3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全盐垂直分布
    2.4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分离子垂直分布
3 讨 论
4 结 论

(8)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区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及行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研究进展
        1.2.2 水氮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1.2.3 盐渍化对水氮运移影响研究进展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田间试验
    2.3 样品采集与测试
        2.3.1 样品采集
        2.3.2 测试方法
    2.4 模型评价
    2.5 数据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参数特征
    3.1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3.1.1 表层土壤含水量统计特征
        3.1.2 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特征
        3.1.3 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3.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2.1 模型评价
        3.2.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垂直分布
        3.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异特性
    3.3 土壤水分扩散率
        3.3.1 湿润锋迁移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3.2 土壤水分扩散率
    3.4 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及其变异性
    3.5 土壤贮水特征
        3.5.1 土壤贮水量计算
        3.5.2 土壤贮水量统计特征
        3.5.3 土壤贮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土壤氮素统计特征
    4.2 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4.3 土壤氮素影响因素分析
        4.3.1 土壤水-盐-氮经典相关分析
        4.3.2 土壤硝态氮与相关因素的空间分析
        4.3.3 土壤氨氮与相关因素的空间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田间试验的土壤水氮动态变化研究
    5.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5.1.1 非盐碱地水分动态变化
        5.1.2 盐碱地水分动态变化
    5.2 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
        5.2.1 非盐碱地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
        5.2.2 盐碱地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
    5.3 土壤氨氮动态变化
        5.3.1 非盐碱地土壤氨氮动态变化
        5.3.2 盐碱地土壤氨氮动态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壤水氮模拟的DSSAT模型建立
    6.1 DSSAT模型简介
        6.1.1 土壤水分模型
        6.1.2 土壤碳氮模型
    6.2 数据库构建
    6.3 DSSAT模型的校正与检验
        6.3.1 模型校正
        6.3.2 模型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壤水氮行为及作物生长模拟
    7.1 土壤水分行为模拟
        7.1.1 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行为模拟
        7.1.2 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7.2 土壤氮素行为模拟
        7.2.1 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氮素行为模拟
        7.2.2 不同施肥量条件下土壤氮素行为模拟
    7.3 水稻生长动态模拟
        7.3.1 非盐碱地水稻产量模拟
        7.3.2 盐碱地水稻产量模拟
        7.3.3 叶面积指数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南疆甜高粱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甜高粱在南疆的发展前景分析
        1.1.1 南疆的主要粗饲料资源
        1.1.2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1.1.3 甜高粱的主要用途
        1.1.4 甜高粱在新疆的试种
        1.1.5 南疆开发甜高粱饲料的优势
    1.2 青贮发酵及青贮过程微生物的变化
        1.2.1 青贮发酵研究状况
        1.2.2 青贮微生物研究进展
    1.3 16S rDNA和PCR-DGGE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3.1 16S rDNA序列分析的研究进展
        1.3.2 PCR-DGGE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甜高粱与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玉米及甜高粱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2.2.2 玉米及甜高粱在不同生长期的株高和茎粗
        2.2.3 玉米及甜高粱锤度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2.3 讨论
        2.3.1 试验品种的生育期、株高和茎粗
        2.3.2 试验品种糖锤度的变化
        2.3.3 试验品种的百粒重和主要农艺性状
    2.4 小结
第三章 甜高粱和玉米青贮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仪器
        3.1.2 青贮的制作
        3.1.3 青贮感官评定
        3.1.4 营养成分分析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青贮前甜高粱及玉米的营养成分
        3.2.2 青贮甜高粱及玉米感官评定和有机酸分析
        3.2.3 甜高粱与玉米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分析
    3.3 讨论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甜高粱和玉米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3.1 青贮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4.3.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生理生化特性
        4.3.3 青贮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4.4 结果
        4.4.1 青贮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4.4.2 青贮发酵体系中的乳酸菌菌株 16S r RNA基因分析
        4.4.3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4.4.4 青贮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PCR-DGGE技术分析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多样性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DNA的提取
        5.2.2 乳酸菌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5.2.3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
        5.2.4 16S r RNA序列同源性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3 结果分析
        5.3.1 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的DGGE结果分析
        5.3.2 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PCR-DGGE图谱及聚类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物种空间分布模拟研究
        2.1.1 研究进展
        2.1.2 研究方法
    2.2 作物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2.2.1 研究进展
        2.2.2 研究方法
    2.3 冬油菜种植现状
        2.3.1 冬油菜种植类型
        2.3.2 冬油菜种植分布
    2.4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农业生产
        3.1.4 农业气象灾害
    3.2 资料与数据来源
        3.2.1 气象数据
        3.2.2 地形数据
        3.2.3 冬油菜地理分布数据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3.4.1 利用 Maxent 模型模拟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
        3.4.2 基于田间试验获取冬油菜地理分布数据
        3.4.3 采用混合插值方法建立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
        3.4.4 利用 GIS 空间分析划分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
    3.5 小结
第四章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1 获取冬油菜地理分布数据
        4.1.1 参试品种越冬情况
        4.1.2 参试品种产量表现
    4.2 选取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潜在气象因子
        4.2.1 基本条件
        4.2.2 限制条件
    4.3 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
    4.4 小结
第五章 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1 模型适用性评价
    5.2 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
    5.3 冬油菜种植分布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6.1 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
    6.2 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
    6.3 冬油菜种植北界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品种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7.1 不同品种冬油菜抗寒特性
    7.2 不同抗寒类型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7.3 不同抗寒类型冬油菜可种植区域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1.1 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8.1.2 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8.1.3 北方地区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
        8.1.4 冬油菜种植北界向北推进
    8.2 讨论
    8.3 特色与创新
    8.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塔里木河中下游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及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光谱特征分析及其营养指标反演[D]. 纪童.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 陈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D]. 王卫红.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9)
  • [4]陇东旱塬黑垆土长期施肥对春玉米-冬小麦轮作产量、土壤质量及微生物的影响[D]. 王婷.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5]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土壤—作物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 杜映妮. 西南大学, 2020(01)
  • [6]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植物群落和土壤季节变化特征研究[D]. 宋伯翰.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 [7]不同利用方式河套平原盐碱土盐分特征[J]. 景宇鹏,李跃进,高娃,蔺亚莉,李秀萍,王文曦,张欣昕,狄彩霞.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1)
  • [8]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区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特征及行为模拟[D]. 刘彩虹. 吉林大学, 2016(03)
  • [9]南疆甜高粱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特征的研究[D]. 肖丹.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10]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模拟研究[D]. 周冬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塔里木河中下游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及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