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丝瓜杂交制种高产技术

露地丝瓜杂交制种高产技术

一、有棱丝瓜露地杂交制种高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罗德涛,詹汉利,伍倩慧[1](2017)在《浅析佛山地区有棱丝瓜杂交制种技术》文中指出针对有棱丝瓜繁种时,恰值南方多雨季节,病虫害发生严重,种子产量低,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以绿源3号丝瓜为供试品种,根据多年自身实践经验,结合当地种植模式,摸索出一套有棱丝瓜杂交制种技术。包括制种地的选择、亲本的播期、播种育苗、杂交授粉、病虫害防治、采集收种等相关技术,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有棱丝瓜繁种水平提供参考。

苏小俊[2](2009)在《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丝瓜种质资源是丝瓜新品种选育、遗传理论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收集到丝瓜种质资源500余份,其中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 (Linn.) Roem.]462份,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Linn.) Roxb.]40多份。收集的种质资源数量较多、类型也较丰富,但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研究较少,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体系,以致影响到种质资源的整理、品种选育和相互引种等工作的开展。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少而不系统,不但影响了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制约了新品种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收集的丝瓜种质资源,通过对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变异情况、种质间亲缘关系等的研究,以期建立普通丝瓜种质鉴定、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有梯度差异的普通丝瓜的高代自交系配制相应的杂交组合,以各自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其遗传规律。期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为普通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及遗传育种奠定基础。具体如下:1.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长势、叶色、叶形、裂叶度、雌(雄)花的花色、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分枝数、第1雌花节位、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及商品瓜的瓜皮色、瓜面手感、瓜皮皱缩、瓜面的茸毛疏密、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凸纹色、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平均单瓜重和瓜形等性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8个性状能初步反映出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性,各性状可细分成3级(或5级、或6级)。各性状不同级别分布频次的差异可反映出种质资源基因型的丰富程度,提出的分级标准可为普通丝瓜种质的鉴定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与之配套的参照品种能客观地反映环境造成的差异。2.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情况分析及相关性研究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1个性状(瓜长、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瓜长、瓜径、单瓜重、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瓜形指数和分枝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这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瓜形指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大,叶横径和叶纵径变异系数小。瓜长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与瓜径显着负相关;瓜径与与分枝数显着正相关;单瓜重与瓜长、瓜径极显着正相关,且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3.普通丝瓜种质熟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相关性分析研究了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3(第1-3雄花蕾节位)、♀1~♂3(第1-3雌花蕾节位)、♂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雄花的天数)、♀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雌花的天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之间及♂1~♂3之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1~♂3和♂1天数间、♀1~♂3和♀1天数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研究认为,可以以第1雌花蕾节位的高、低作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的评价标准,本研究提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南京地区春季)的评价指标:早熟材料的♀1≤7.6节,中熟材料的♀1是7.7节~12.9节,晚熟材料的♀1≥13.0节。4.普通丝瓜种质性型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78份普通丝瓜种质30节内的雌花蕾、雄花蕾着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的性型分化比较复杂。无性节一般分布在起始5节内,少量品种在高节位还有零星分布;双性节中雌花蕾和雄花蕾有11种组合方式,以多雄+单雌节最常见;雄花蕾分布在纯雄节和双性节之中,雄花蕾在纯雄节中存在6种表现形式;早熟材料的有雄节数(包括纯雄节和双性节)为24.1节,中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3.6节,晚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1.3节,且熟性越早有雄节数越多;雌花蕾在纯雌节中有4种表现形式,以单雌形式存在最普遍;早熟材料的有雌节数(包括纯雌节和双性节)为23节,中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8.7节,晚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3.5节;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节数与品种来源地、果形、植株长势和叶色均未表现出相关性。5.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利用ISSR标记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丝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从8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9条引物,对43份丝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0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6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8.3%。丝瓜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37-0.98之间,暗示了丝瓜栽培种内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发现43个丝瓜种质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形态学性状较吻合,而且与地理来源也有较高的相关性。6.普通丝瓜种质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规律研究选用第1雌花节位有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的高代自交系配制L1xL2(‘五叶香丝瓜’ב短圆筒丝瓜’)、L2xL3(‘短圆筒丝瓜’ב蛇形丝瓜’)和L3×L4(‘蛇形丝瓜’ב长沙肉丝瓜’)3套组合,通过调查3套组合各自的P1、P2、F1、B1、B2和F2植株的第1雌花节位,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第1雌花节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L1×L2第1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2×L3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3×L4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1×L2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6.13%、51.29%和68.27%,L2×L3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82.02%、64.87%和65.62%,L3×L4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54.45%、61.88%和58.91%;L1×L2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3.43%、48.69%和31.73%,L2×L3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27%、55.40%和34.38%,L3×L4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45.1%、38.02%和40.71%。以上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较低的第1雌花节位)难以通过杂种优势来实现;第1雌花节位遗传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7.普通丝瓜种质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5个果实性状(瓜柄长、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20-4’组合果实的瓜柄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29.47%和17.92%。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76%、37.19%和21.11%。单瓜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以上结果分析表明,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在分离晚代进行选择;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在分离早代进行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陈清华,彭庆务,何晓明,谢大森,于远[3](2007)在《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瓜类作物普遍存在的雄花多、雌花少、产量低的状况,综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前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为解决这一难题所研究出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路线的形成过程。这一育种路线通过实践检验,成为70年代后期以来指导瓜类育种的主流原理之一。80年代后期开始,瓜类雌性系(强雌系)育种原理与时俱进,先后结合了抗病育种、生态育种、品质育种等研究内容,在瓜类育种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据此还展望了瓜类雌性系(强雌系)今后育种的战略方向。

谭云峰[4](2007)在《丝瓜属(Luffa)种间杂交亲和性测定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丝瓜在我国栽培面积逐渐增大,新品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丝瓜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育种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有关丝瓜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效应及相关分析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的种内研究,关于丝瓜属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杂种的优势研究报道极少。本试验为阐明丝瓜属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杂种F1的育性及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目的是为丝瓜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对指导生产有一定的意义。本试验从丝瓜属下有代表性的选取有棱丝瓜2个主要性状有差异的亲本和普通丝瓜4个亲本,应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得到30份杂交组合,探讨了种间杂交的亲和性,以及杂种F1的育性问题,通过对种间杂交组合16份试验材料的16个性状的田间调查统计及室内测定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丝瓜属夏季生长期中,将新鲜花粉带花保湿放置于低温(4℃),分别贮藏9H-15H后,花粉活力没有显着降低,可以完成种间杂交的田间授粉过程。2.丝瓜属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丝瓜属的F1组合有胚率的统计分析得出,杂交亲和性普遍较高,个别组合的亲和性较低。普通丝瓜与有棱丝瓜种间杂种F1在苗期的长势明显强于普通丝瓜亲本,不存在生理不协调。3.丝瓜属种间杂种的差异研究表明,种间杂种F1的花粉育性明显低于双亲,出现了大量的畸形花粉,败育花粉;所有正反杂种F1植株的农艺学性状都与其双亲不一致,表明它们是真杂种。采用POD同工酶电泳再次鉴定了种间杂交的真实性。4.丝瓜属种间杂交的主要农艺学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组合植株的生长势强,节间长度,茎粗,叶长,叶宽等性状优势明显,说明优势集中在营养生长;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在第一雌花节位上的相对遗传较强,而第一雄花节位则受环境影响很大。有棱丝瓜的光合色素含量低于普通丝瓜,部分组合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表现杂种优势。在可溶性蛋白含量上,组合F1均表现为负向优势;在可溶性糖含量上,除了有棱丝瓜种内的组合表现负向优势之外,其它的F1的含量表现为明显的杂种优势,正交组合和反交组合的差异不显着,不存在明显的“偏母现象”。

曾正明,况浩池,杨跃华,刘国民,郭启高,李乾平[5](2007)在《苦瓜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我国苦瓜栽培、育种、制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苦瓜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鹏[6](2006)在《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主要从雌性系的纯化和诱雄技术研究、温室雌性系迷你黄瓜采种技术研究及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产量和品质标准制定等三个方面展开试验。雌性系的纯化和诱雄技术研究主要针对选择最佳诱雄试剂及诱雄浓度,为雌性系留种和保存奠定基础;采种技术研究主要通过选择最适留瓜节位、留瓜数目、采瓜时期及后熟时间等研究,以期为生产出产量高品质优的雌性系黄瓜种子提出最适宜的方案;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产量和品质标准制定主要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来判断13个与产量相关的田间农艺性状和5个与品质相关的指标,确定影响迷你黄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性状,最终为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的选育标准制定提供依据。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不同诱雄剂都能产生较好的诱雄效果,试验表明最佳诱雄剂和浓度为AgNO3300 mg/L和Ag2S2O3 400 mg/L,GA500 mg/L也能达到比较好的诱雄效果;2.喷施次数对不同诱雄剂的诱雄效果影响不同。试验表明喷施次数对GA的诱雄效果影响不大;而对AgNO3和Ag2S2O3的诱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喷2次的诱雄效果明显优于喷1次;3.推荐AgNO3的处理应选择温室温度高于18℃的晴天的早上进行。试验表明当温室温度低于18℃,使用AgNO3会对黄瓜幼苗造成毒害,不同浓度的AgNO3均造成一定的死株率,降低AgNO3浓度处理可以降低死株率。4.使用不同诱雄试剂处理的诱雄效果也不同。试验发现使用GA出现雄花的时间比使用AgNO3和Ag2S2O3早7天左右,而且使用GA出现的雄花节位较高,便于自交留种,而AgNO3和Ag2S2O3处理的连续20节都先只产生雄花,后雌花在每个节位依次出现,不方便自交留种,但可以用于杂交;而且在8节以下常有两性花发生。5.通过对单株种子产量有影响的留瓜数目、留瓜节位、瓜长、单瓜籽数、单瓜籽重等5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中对单株种子产量有直接影响的是留瓜数目和单瓜籽重,二者的比重达到了95.45%,其中更为重要的性状是留瓜数目,其它性状及本试验中未考虑到的因素只占4.55%;能够得到最大单株种子产量的最佳的留瓜方式是中节位即从第10节到第15节之内留3条种瓜。6.迷你黄瓜种瓜35d采收就能达到良好的发芽率,其中最佳的采收天数是40d,最佳的后熟天数是5d和10d;40/5和45/10,亦即40d采收,5d后熟和45d采收,10d后熟的种瓜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半均鲜重以及活力指数均能达到最佳的效果。35d采收,20d后熟的效果最不理想。7.迷你黄瓜雌性系选育的重点指标是产量和品质,本试验通过对影响迷你黄瓜单株产量的13个性状和内在营养品质5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的选择重点主要是正向选择采瓜条数、单瓜重和主蔓粗,负向选择节间均长和心腔的植株材料。对于营养品质,早世代主要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材料进行选择,高世代对可溶性蛋白质、Vc等营养品质性状进行选择,此为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的选育标准。8.结合单株产量和营养品质对20个迷你黄瓜雌性自交系进行选择,仞步选出两个优良的自交系C1-48-16和C1-49-22。前者为短果型品系,平均瓜长9.9cm,单株采瓜数平均在22条以上,平均单瓜重近49.8g,单株平均产量达1.10kg,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22.701%,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为3.5%;后者为长果型品系,单瓜平均长为18.5cm,单株平均采瓜数为11条,平均单果重为70.0g,单株平均产量为0.77kg,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17.983%,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为3.0%。

孙永平,黄健新,陈文冬[7](2001)在《有棱丝瓜露地杂交制种高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庆友[8](2013)在《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种皮颜色基因定位》文中研究说明摘要:丝瓜(Luffa spp.)是国内外重要的园艺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我国丝瓜育种起步较晚,育种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的报道极少。为了揭示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对‘粤优大肉’和‘株杂二号白丝瓜’6个世代(P1、P2、F1、F2、BC1、BC2)的5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根据黄瓜、西瓜基因组序列开发了一批COS标记,以回交世代BC2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丝瓜COS标记分子遗传图谱,并对丝瓜种皮颜色基因进行了初定位,以期为丝瓜基因定位和克隆以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丝瓜种皮颜色的变异符合1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特点,种皮黑色对白色为显性。果棱性状为1对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同时受微效基因控制,有棱为部分显性;丝瓜果皮颜色、果把形状、丝瓜开花时间均为数量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控制性状的最少基因数目分别为2对、1对、3对。广义遗传力及狭义遗传力都非常高,在育种中可以在早期世代对性状进行选择。四个性状都不受细胞质遗传影响。2.利用根据黄瓜、西瓜基因组序列设计的322对COS标记对丝瓜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得到172对多态性标记,占53.4%。从这172对标记中挑选出多态性明显、带型清晰的122对标记,以包含57个单株的回交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14个COS标记,17个连锁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5.57cM,总图距为634.96cM的丝瓜COS标记遗传图谱。与黄瓜、西瓜COS标记图谱进行比较,确定了丝瓜、黄瓜、西瓜染色体的同线性和共线性关系。3.采用遗传作图基因定位法,利用回交群体进行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初定位,正、反交F2群体进行定位结果验证,初步确定在连锁群LG6上有1个与丝瓜种皮颜色相关的基因位点,命名为Ws(white seed)。该位点与COS213和COS212紧密连锁,与二者的距离分别为3.06cM和1.95cM。4.利用丝瓜、黄瓜和西瓜基因组的局部微共线性关系,根据黄瓜、西瓜基因组上COS213和COS212之间保守序列重新设计10个COS标记,经重新作图定位,将其中的4个标记整合到LG6中,并将COS233整合到COS213和COS212之间,离Ws基因位点1.83cM。

陈铣,花秀凤[9](2012)在《普通丝瓜杂种一代高产制种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在福建省的气候特点下,普通丝瓜的高产制种技术。

万新建,陈学军,缪南生,方荣[10](2002)在《我国苦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对我国苦瓜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概况、栽培及育种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对未来苦瓜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有棱丝瓜露地杂交制种高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棱丝瓜露地杂交制种高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佛山地区有棱丝瓜杂交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棱丝瓜的生物学性状
2 制种地的选择
3 整地施基肥
4 播种育苗
    4.1 亲本播期
    4.2 播种准备
    4.3 浸种催芽播种
    4.4 苗期管理
5 移栽定植
6 人工杂交授粉
    6.1 授粉前的清理工作
    6.2 杂交授粉
    6.3 授粉后田间管理
7 病虫害的防治
    7.1 猝倒病防治
    7.2 绵腐病防治
    7.3 霜霉病、白粉病防治
    7.4 虫害防治
8 适时采收,晒种入库

(2)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丝瓜种质资源的研究
        第一节 丝瓜的起源、栽培历史与价值
        摘要
        Abstract
        1 丝瓜的起源及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2 丝瓜的价值
        2.1 丝瓜的食用价值
        2.2 丝瓜的工业价值
        2.3 丝瓜的药用价值
        3 丝瓜在植物保护上的作用
        4 丝瓜在嫁接上的应用
        5 展望
        第二节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摘要
        Abstract
        1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概况
        1.1 丝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状况
        1.2 我国丝瓜种质收集和利用现状
        1.3 丝瓜品种选育研究概况
        2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概况
        2.1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现状
        2.2 丝瓜种间杂交育种的相关基础研究
        3 丝瓜系统学研究
        4 展望
        第三节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
        Abstract
        1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1.1 高等植物的性别分化
        1.2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现状
        2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2.1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特点
        2.2 生长调节物质对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影响
        2.3 光照和温度等对丝瓜性别分化的影响
        3 展望
    第二章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
        Abstract
        1 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
        2 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3 杂种优势与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
        4 展望
        第二节 瓜类作物遗传特性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第三节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
        摘要
        Abstract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2 二个纯系亲本杂种分离世代分离分析方法
        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的应用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三章 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节 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丝瓜植株长势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2.2 叶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2.3 叶形和裂叶度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2.4 雌(雄)花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2.5 瓜皮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2.6 瓜面手感、瓜皮皱缩和瓜面茸毛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2.7 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和凸纹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2.8 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及分枝数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2.9 第1雌花节位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2.10 雄、雌花直径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2.11 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和单瓜重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2.12 瓜形(果形)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3 讨论
        第二节 普通丝瓜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的统计分析
        2.2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普通丝瓜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目标性状的选择策略
        3.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3.3 普通丝瓜瓜条的商品性(匀称性或瓜形指数)
        第三节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性状的变异研究及统计分析
        2.2 熟性性状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2.3 熟性早、迟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3 讨论
        3.1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3.2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3.3 普通丝瓜的开花习性与雄花开放早晚的评价方法
        3.4 早熟、优异普通丝瓜种质的标准
    第四章 普通丝瓜性别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性节的分布规律
        2.2 双性节的表现形式
        2.3 有雄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2.4 有雌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讨论
        3.1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3.2 普通丝瓜的雌、雄花分化
        3.3 播期对普通丝瓜的性别分化的影响
        3.4 普通丝瓜特异种质的评价
    第五章 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43份丝瓜种质总DNA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2.2 依据ISSR标记的43份丝瓜种质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特性研究
        摘要
        Abs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材
        1.2 第1雌花节位调查
        1.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次数分布特征
        2.2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特性
        3 讨论
        3.1 环境对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的影响
        3.2 普通丝瓜早熟品种的育种策略
        3.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第七章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摘要
        Abs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处理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2.2 亲本及遗传世代平均值的遗传分析
        2.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3 讨论
        3.1 普通丝瓜的果实性状与育种选择
        3.2 环境效应对普通丝瓜育种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瓜类作物的特征特性及20世纪60~70年代的主流育种原理
    1.1 瓜类作物的特征特性
    1.2 20世纪60—70年代的瓜类主流育种原理
2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形成
    2.1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设想的构思
    2.2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实践
        2.2.1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的选育
        2.2.2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检验
3 瓜类雌性系 (强雌系) 育种原理的发展
    3.1 抗病育种
    3.2 生态育种
    3.3 品质育种

(4)丝瓜属(Luffa)种间杂交亲和性测定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瓜类作物育种中的杂种优势
        1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机理
        2 杂种优势的度量
        3 配合力理论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4 瓜类作物的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瓜类作物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概况
        1 瓜类作物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概况
        1.1 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1.2 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2 丝瓜遗传育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2.1 丝瓜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2.2 丝瓜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2.1 丝瓜育种的研究进展
        2.2.2 存在问题
        2.2.3 展望
        3 植物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
        3.1 植物遗传交配设计方法
        3.2 双列杂交设计遗传分析方法
        3.2.1 Griffing分析方法
        3.2.2 Hayman分析方法
        3.2.3 Kempthorme分析方法
        3.2.4 MINQUE分析方法
    第三章 蔬菜作物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1 远缘杂交的定义及特点
        2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机理研究
        2.1 远缘杂交受精前障碍
        2.1.1 花期不遇
        2.1.2 雌雄性因素不亲和性
        2.2 远缘杂交受精后的胚胎发育
        2.3 远缘杂种的难稳性
        3 远缘杂交的作用
        3.1 研究物种进化及亲缘关系,创制新物种
        3.2 创制特异的遗传育种材料,转移有益基因
        3.3 研究核质关系,获得核质杂种及细胞质不育系
        4 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鉴定
        4.1 远缘杂种的分离
        4.2 远缘杂种的鉴定
        4.2.1 同工酶分析技术的杂种鉴定
        4.2.2 分子标记的杂种鉴定
        5 远缘杂交在蔬菜育种中的前景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贮藏时间对丝瓜花粉活力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贮藏温度的变化对于花粉活力的影响
        3.2 贮藏时间的设定
        3.3 花粉活力的试验对于种间杂交亲和性的影响
    第二章 普通丝瓜与有棱丝瓜的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指标调查方法
        1.2.2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百粒重和有胚率的方差分析
        2.2 不同杂交组合的种子的发芽性状差异及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
        3 讨论
    第三章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的差异研究
        第一节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及其后代的形态育性差异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花粉育性观察
        1.2.2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形态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花粉育性比较
        2.2 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花粉形态显微镜观察
        2.3 丝瓜属正反杂交种的农艺学特征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 F_1的POD同工酶电泳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样为幼嫩叶片的POD电泳结果分析
        2.2 取样为根系的POD电泳结果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丝瓜属 RAPD体系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DNA提取
        1.2.2 PCR扩增体系
        1.2.3 RAPD产物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丝瓜属种间杂交的主要农艺学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性状调查方法
        1.2.2 品质测定方法
        1.2.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与方法
        1.2.4 统计及遗传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的棱的遗传结果分析
        2.2 丝瓜属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2.3 丝瓜属主要农艺学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2.3.1 丝瓜属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
        2.3.2 丝瓜属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2.4 丝瓜属的果实品质差异性分析
        2.4.1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果实品质的比较
        2.4.2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果实品质的母体效应表现
        2.4.3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果实品质的优势表现
        2.5 丝瓜属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2.5.1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2.5.2 丝瓜属种间杂种的光合色素含量优势表现
        3 讨论
        3.1 丝瓜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2 丝瓜主要农艺学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3.3 丝瓜属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3.4 丝瓜属相关的光合色素性状和果实品质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苦瓜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研究
    1.1 早熟栽培技术
    1.2 嫁接栽培技术
2 育种研究
    2.1 常规品种选育
        2.1.1 地方品种提纯复壮
        2.1.2 有性杂交育种
    2.2 杂种优势育种
        2.2.1 自交系×自交系优势育种
        2.2.2 利用强雌系优势育种
3 制种技术研究
    3.1 常规种良种繁育技术
    3.2 人工杂交制种技术
    3.3 利用强雌系制种技术
4 展望
    4.1 深入开展苦瓜育种基础研究
    4.2 加强苦瓜强雌系的选育与利用
    4.3 开展专用型苦瓜品种的选育

(6)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课题的提出
    2.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2.1 黄瓜雌性系的育种利用情况概述
        2.1.1 雌性系的概念
        2.1.2 黄瓜雌性系的表达
        2.1.2.1 黄瓜雌性表达的遗传控制
        2.1.2.2 黄瓜雌性系表达的分子标记
        2.1.2.3 环境条件对黄瓜性别表达的影响
        2.1.2.4 黄瓜性别表达的化学调控
        2.1.3 雌性系在黄瓜育种中应用
        2.2 黄瓜良种繁育研究进展
        2.2.1 国际和国内黄瓜种子生产现状
        2.2.2 黄瓜种子制种的主要方法
        2.2.3 影响黄瓜制种产量的因素
        2.2.3.1 繁种季节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2.2.3.2 播种期对黄瓜制种产量的影响
        2.2.3.3 密度对黄瓜制种产量的影响
        2.2.3.4 肥料对黄瓜制种产量的影响
        2.2.3.5 授粉温度、湿度和授粉方式对黄瓜制种产量的影响
        2.2.3.6 整枝方式对黄瓜制种产量的影响
        2.2.4 影响黄瓜种子质量的因素
        2.2.4.1 栽培因素对黄瓜种子质量的影响
        2.2.4.2 种瓜的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黄瓜种子质量的影响
        2.2.4.3 留种方法对黄瓜种子产量的影响
        2.2.4.4 发酵等其他因素对黄瓜种子产量的影响
        2.3 几种数学分析方法对筛选有用的目标农艺性状的作用
        2.3.1 通径分析在农业中的应用
        2.3.2 主成分分析对筛选主要农艺性状的作用
    3.研究的目的
第一章 雌性系的纯化和诱雄技术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品种选择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剂配制
        2.1.4 诱雄试验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雌性系自交纯化、鉴定和后代瓜型选择试验
        2.2.2 不同诱雄剂浓度筛选试验
        2.2.3 最佳诱雄剂喷施次数试验
        2.3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黄瓜雌性系的鉴定与选择
        3.2 不同品种黄瓜雌性系的瓜型等级选择
        3.3 不同浓度的GA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的AgNO_3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的Ag_2S_2O_3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3.6 三种诱雄试剂最佳浓度诱雄效果的比较
        3.7 三种诱雄剂不同喷施次数诱雄效应的比较
    4.讨论
        4.1 关于黄瓜植株性型的划分
        4.2 关于赤霉素、硝酸银和硫代硫酸银的诱雄机制
        4.3 最佳的诱雄剂和诱雄浓度
        4.4 环境因素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4.5 喷施次数对诱雄效果的影响
        4.6 不同诱雄剂对雌性系诱导两性花发生率的影响
    5.结论
第二章 温室雌性系迷你黄瓜采种技术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留瓜数目和不同留瓜节位的种子产量试验
        2.2.1.1 授粉方法
        2.2.1.2.留瓜方式
        2.2.1.3 种瓜采收标准
        2.2.2 不同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处理的种子质量试验
        2.2.2.1 种瓜采收和后熟方法
        2.2.2.2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2.2.2.3 种子发芽试验
        2.3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留瓜数目和节位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
        3.1.1 不同留瓜数目不同节位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
        3.1.2 单株种子产量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3 单株种子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3.1.4 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3.2 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3.2.1 不同成熟度对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后熟时间对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种子活力的影响
        3.2.3 不同采种期和后熟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种子活力及千粒重的影响
        3.2.4 相同采收天数不同后熟处理对种子千粒重、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影响
    4.讨论
        4.1 提高黄瓜种子产量最佳的留瓜方式
        4.2 影响黄瓜结籽的主要因素
        4.3 提高黄瓜种子质量最佳的种瓜采收期和后熟时间
        4.4 影响种子成熟的外在因素
    5.结论
第三章 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产量和品质标准制定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黄瓜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和产量测定
        2.2.2 黄瓜品质的测定
        2.2.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2.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2.2.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2.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2.5 Vc含量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20个自交系田间农艺性状的观察统计结果
        3.2 与单株产量有关的13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与单株产量有关的田间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4 与单株产量有关的田间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3.4.1 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
        3.4.2 决定单株产量主要性状的优化和提取
        3.5 20个自交系主要营养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3.6 营养品质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4.讨论
        4.1 具有单性结实黄瓜雌性系的选育
        4.2 影响迷你黄瓜产量和质量的直接因素
        4.3 温室迷你黄瓜选育标准的制定方法
        4.4 关于本试验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20个自交系田间农艺性状的观察统计结果
    附表2 迷你黄瓜田间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总表
    附表3 迷你黄瓜各田间农艺性状间的通径系数
    附表4 黄瓜尢土栽培改良山崎营养液配方
    附图1 9种不同的瓜型等级
    附图2 正常与不正常的两性瓜
    附图3 C_1-49-22(长瓜型)的田间生长状况
    附图4 C_1-49-22的瓜型特点
    附图5 C_1-48-16(短瓜型)的田间生长状况
    附图6 C_1-48-16的瓜型特点
发表论文

(8)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种皮颜色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1 丝瓜及其它作物种皮颜色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1.1 丝瓜种皮颜色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1.2 其它作物种皮颜色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2 丝瓜果实性状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2.1 丝瓜果皮颜色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2.2 丝瓜果棱性状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2.3 丝瓜其它果实性状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3 丝瓜花的性状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1.4 丝瓜其它性状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2 遗传标记概述
        2.1 形态标记
        2.2 细胞学标记
        2.3 蛋白质标记
        2.4 DNA 标记
        2.4.1 COS 标记
        2.4.2 其它 DNA 标记
    3 遗传图谱构建
        3.1 构建遗传图谱的理论基础
        3.2 构建遗传图谱的主要步骤
        3.2.1 作图群体的建立
        3.2.2 构建标记连锁图
        3.3 植物遗传图谱的应用
        3.3.1 基因定位
        3.3.2 比较基因组研究
        3.3.3 基因组草图的构建
        3.3.4 基因克隆
    4 基因定位
        4.1 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4.2 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4.2.1 QTL 定位的原理
        4.2.2 QTL 定位的方法
    5 葫芦科瓜类蔬菜遗传图谱和 QTL 定位研究进展
        5.1 葫芦科瓜类蔬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5.1.1 黄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5.1.2 西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5.1.3 甜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5.1.4 其它瓜类蔬菜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5.2 葫芦科瓜类蔬菜 QTL 定位研究进展
        5.2.1 黄瓜 QTL 定位研究进展
        5.2.2 西瓜 QTL 定位研究进展
        5.2.3 甜瓜 QTL 定位研究进展
        5.2.4 其它瓜类蔬菜 QTL 定位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7 本研究的内容
    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方
    2 试验方法
        2.1 田间设计
        2.2 栽培方式
        2.3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鉴定方法与标准
        2.4 DNA 提取与检测
        2.4.1 DNA 提取
        2.4.2 DNA 检测
        2.5 COS 分析
        2.5.1 COS 引物来源
        2.5.2 COS 标记多态性筛选及群体分离分析
        2.5.3 COS-PCR 反应体系及程序
        2.5.4 COS-酶切反应体系及方法
        2.5.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5.6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
        2.5.7 银染显色
        2.6 数据统计分析
        2.6.1 遗传模型适合性检测
        2.6.2 遗传参数估计
        2.6.3 基因型数据收集
        2.7 遗传图谱构建
        2.8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初定位及验证
        2.8.1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初定位
        2.8.2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初定位验证
        2.9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位点加密标记开发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1.1 丝瓜种皮颜色遗传分析
        1.2 丝瓜果实性状及开花时间的遗传分析
        1.2.1 性状调查值频数分布
        1.2.2 果棱性状的遗传分析
        1.2.3 果皮颜色、果把形状及开花时间的遗传规律分析
    2 丝瓜 COS 遗传图谱构建与分析
        2.1 DNA 提取及检测
        2.2 多态性 COS 标记的筛选
        2.3 多态性 COS 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分离分析
        2.4 丝瓜 COS 遗传图谱的构建
    3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定位分析
        3.1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初定位
        3.2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初定位结果验证
    4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位点加密标记开发
        4.1 丝瓜、黄瓜、西瓜基因组微共线性分析
        4.2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位点加密标记的开发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应用
        1.1 丝瓜种皮颜色遗传分析及应用
        1.1.1 丝瓜种皮颜色遗传分析
        1.1.2 丝瓜种皮颜色遗传特性应用
        1.2 丝瓜果实性状遗传分析及应用
        1.2.1 丝瓜果棱性状遗传分析及应用
        1.2.2 丝瓜果皮颜色遗传分析及应用
        1.3 丝瓜开花时间遗传分析及应用
    2 丝瓜遗传图谱的构建
        2.1 COS 标记的筛选
        2.2 丝瓜遗传图谱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 丝瓜种皮颜色基因定位
    4 利用基因微共线性开发加密标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普通丝瓜杂种一代高产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育苗
2 园地选择、整地作畦
3 种植密度
4 搭架、引蔓、整枝
5 人工杂交授粉
6 水肥管理
7 病虫害防治
8 采收

(10)我国苦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基础研究
    1.1 种质资源收集与分类
    1.2 性别分化及性别表现
    1.3 种子发芽力
    1.4 苦瓜的单性结实
2 栽培研究
3 育种研究
    3.1 品种提纯与良种繁育
    3.2 有性杂交育种
    3.3 杂种优势育种
4 未来展望
    4.1 苦瓜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4.2 苦瓜强雌系的选育与繁种
    4.3 苦瓜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有棱丝瓜露地杂交制种高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佛山地区有棱丝瓜杂交制种技术[J]. 罗德涛,詹汉利,伍倩慧. 蔬菜, 2017(03)
  • [2]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D]. 苏小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3]瓜类雌性系(强雌系)高产育种原理的形成及发展[J]. 陈清华,彭庆务,何晓明,谢大森,于远. 中国农学通报, 2007(11)
  • [4]丝瓜属(Luffa)种间杂交亲和性测定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D]. 谭云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5]苦瓜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曾正明,况浩池,杨跃华,刘国民,郭启高,李乾平. 贵州农业科学, 2007(02)
  • [6]温室专用迷你黄瓜雌性系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D]. 王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8)
  • [7]有棱丝瓜露地杂交制种高产技术[J]. 孙永平,黄健新,陈文冬. 长江蔬菜, 2001(01)
  • [8]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种皮颜色基因定位[D]. 周庆友.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1)
  • [9]普通丝瓜杂种一代高产制种技术[J]. 陈铣,花秀凤. 福建热作科技, 2012(02)
  • [10]我国苦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万新建,陈学军,缪南生,方荣. 江西农业学报, 2002(03)

标签:;  ;  ;  ;  

露地丝瓜杂交制种高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