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贯标认证的一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立涛[1](2020)在《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对于制造业而言质量更为重要。A企业是大型摄像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长期困扰A企业的难题是质量难以提高,原因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满足企业质量管理的需求。为了满足A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升质量水平,需要优化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首先,通过访谈法寻找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研究显示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人员情况、预防措施、记录控制等环节。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环节进行剖析,得到成因主要有:客户服务意识薄弱、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其次,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并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实施,如:应用质量激励机制优化纠正措施环节、应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记录控制环节、应用PDCA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员情况环节等。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说明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是有效的。通过本研究,有利于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升企业质量水平。本研究中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过程,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制造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红艳[2](2019)在《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的发展,建筑市场的成熟度的提高以及招投标制度的完善,经济形势决定了企业只能通过提高科学的管理方式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企业相继建立实施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称三合一管理体系),包含四个标准,分别为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50430-201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的综合管理体系。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三合一管理体系的提出以及三合一管理体系基本内容,总结出对我国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整合项目目的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实施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在建筑企业建立以PDCA模式构建、策划、实施三合一管理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的收集分析,构建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进行“有形化、定量化”。最后,选取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构建、实施、评价的项目为实例,证实了本文所建立的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项目构建、实施、运行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以及增值性。本文对于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提出科学定量化的设定方法,以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形成的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科学法制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的方法。同时,本文提出了建筑企业构建、实施新版三合一管理体系的思路、模式、方法以及策划与运行方案,为建筑企业新版的三合一管理体的构建、策划、运行、实施以及评价提供了借鉴。
张志诚[3](2016)在《A监理公司三标准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ISO9001、ISO14001、OHSAS18002族管理标准被市场实践所验证,加上国有企业改革和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标准一再提升,如何保持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优质形象和优质服务能力是当下所有监理公司努力的方向。本文在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工程管理和贯标组织工作的实际,分析了A监理公司在工程建设监理行业发展的现状,并搜集了本省同行业的其他监理公司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再结合三标管理体系宣贯的大环境,分析A监理公司在三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逐项提出解决对策方案,为A监理公司今后在工程建设监理管理献计献策,同时对“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认证企业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包括五部分:第一章绪论,概述了A监理公司三体系贯标现状,提出问题与研究意义,简述了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二章介绍了“三标一体”概念的理论知识,引入PDCA循环管理方法论,介绍了这个重要的循环管理方法和之后应用的要点。第三章重点剖析了A监理公司贯标现状,找到了公司贯标过程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武汉市191家监理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了A公司所处行业的贯标特点和难点,找出了公司在三体系贯标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其成因。第四章围绕PDCA环管理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完善A监理公司“三标一体”体系运行的具体措施。第五章为结论,归纳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观点,肯定了提出的措施建议,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慧[4](2013)在《石家庄FY仪表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引入成熟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石家庄FY仪表有限公司为例,坚持理论学习与文献调查相结合、现场调研与信息查询相结合等方法,全面分析其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现状,查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不完善、文件编写与管理存在漏洞、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管理职责未能完全履行、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完全适应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监视和测量设备未能按规定进行校准或检定、缺乏顺畅的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信息获取渠道、未能有效地持续改进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7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适用该公司的质量管理优化方案,主要包括: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策划、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改完善并加强管理、切实发挥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做好人力资源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工作、以强化监测设备控制为重点优化产品实现全过程、强化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等具体措施,为该公司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该公司集研究、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规模和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力求通过对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优化研究,对我国目前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温韧钢[5](2012)在《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初探》文中提出论文根据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和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我国企业的实用性、适用性、局限性和相容性,着重指出了我国企业管理常见的薄弱环节,初步探讨了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关系。说明了企业通过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再进行企业管理的整合,就能最终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杨家珍[6](2012)在《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87年颁布第一个通用管理体系标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来,又陆续颁布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管理标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各类组织的认可。1992年我国等同采用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认证认可工作,二十多年的认证实践显示,通过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证使组织转变了经营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为组织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组织获得了认证证书但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内涵不甚理解,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但运行效果较差,使得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经营相脱离,“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国际管理标准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西方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实施必然会有许多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中西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冲突,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如何将国际管理标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何让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成为实施国际管理标准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国际管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剖析导致这些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探讨克服这些障碍促进管理标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首先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组织高层管理者和中基层管理者设计了两种问卷,分别调查了不同类型的167家通过认证的组织。通过数据处理发现,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存在五个方面的障碍,在对这些障碍进行初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特别从知识学习规律的角度剖析了国际管理标准必然出现的问题。最后,引入知识发酵理论,建立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从知识发酵的环境优化、知识母体的选择、发酵技术的引入与系统化、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和完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国际管理标准知识在我国的顺利传播,促进认证组织对标准知识的消化吸收,促进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运营以及中西文化的有效融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通过对组织高层和中基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系统归纳出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的主要障碍;第二,从管理模式、人员素质、中西文化差异对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构建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可为认证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可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孙雪娇[7](2011)在《全面质量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下对我国政府管理理念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全球化和透明化时代的到来,服务政府建设成为潮流,社会的发展使得民众对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十分迫切,人民群众对于政府更为关注,在市场经济下对政府的成本控制、政府的服务效率、政府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理论的服务质量更高。通常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早,普遍实行自由经济,非常注重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重视人权,对服务中的重大差错进行问责,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主动进行调查、发布,这些有效全面的措施,目的就是能够建设以人民群众需要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真正服务于社会。全面质量管理借鉴了企业的思想,现代企业面对的是买方市场,要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盈利,据此现代管理学家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管理的哲学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先正式提出,通过学者的科学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实施和应用,从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也非常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政府日常工作借鉴企业的成功管理经济,引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政府在结合全面质量管理时,要使人民群众满意,要把重点放在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上,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方向,同时结合政府的特点和实际的情况,重新定位政府角色,通过组织的重新设计,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高效率地使用公共资源,通过PDCA循环进行不断的改进,政府要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在人民群众的反馈和批评中进行改进和提高。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呼声渐高,我国部分地区在外向型经济体制下,经济比较发达,与国外交流较多,信息比较开放,在受国外的影响和实际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极政府在日常管理中与世界接轨,开始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建设服务政府。在对合适理论的需求下,我国各界对政府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的研究十分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现场访谈、规范分析等方法,对全面质量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明研究的背景、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内容、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然后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文献回顾,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找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明确我国政府管理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障碍,本文并尝试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对策。本文认为,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障碍,存在体制障碍、理论障碍、实践障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对策是:(1)借鉴国外服务政府建设中全面质量管理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2)推进建设服务政府目标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宏观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各极政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从国情及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各极政府实践中的已有经验,借鉴与改造结合;(3)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对策是:观念层面上,我国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质量管理理念,理解服务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性性,在政府内外培育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制度层面上,我国各级政府要打破政府传统垄断机制,建立科学基础制度;执行层面上,注重协调统一,强化推广执行。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在建设服务政府中的作用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广泛认可,但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则缺乏适应我国国情的理论支持,实践也有所不足,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不足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系统建设。因此,本文对于全面质量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钟恢波[8](2010)在《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取得了广泛成功,它将全球质量管理推向体系管理的时代,也为政府部门构建管理科学、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本文首先概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实践中取得广泛成功。然后简要介绍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和基本内容。接着从转变政府职能与国际接轨、改善与民众关系、建立新型绩效管理评价模式等方面论证政府部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并从ISO9000标准的适用范围、在国内成熟的实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管理模式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可行性。随后重点对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经历的阶段、应采取的步骤、方法及技巧等进行详细论述,并以江西省质监局稽查总队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为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分析存在不足,提出若干改进意见。本文旨在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部门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建立与实施体系进行一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特别是希望从实际操作层面为那些有意通过质量体系管理提高绩效的政府组织提供一些建议。
丁年和[9](2010)在《全面质量管理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我国部分政府和政府部门在政府管理中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出发点,系统论述了在我国政府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国内外政府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深入分析现阶段影响我国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问题及障碍,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及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第三部分:综述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第四部分:指出我国现阶段国情下推行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障碍;第五部分:结合我国国情,从观念、制度、执行层面入手,积极探讨在我国政府管理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
杨培红[10](2010)在《昆钢公司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研究》文中认为自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09000标准系列以来,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IS09000”热潮,这股热潮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组织的发展走势,包括我国建筑、教育、造船、电子、民航、钢铁等诸多行业。而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惨烈的竞争中胜出。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企业各种要素包括资本、人才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质量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和运行效果对于企业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具极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研究昆钢贯彻实施IS09000族标准情况进行研究,总结昆钢在贯彻实施ISO 9000系列及相关标准化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并与国内几家大型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相对比,探索并发现本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结症,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看法。为大型钢铁企业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具有持续竞争的钢铁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对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贯标认证的一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贯标认证的一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本文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理论 |
2.1.1 质量管理 |
2.1.2 质量管理体系 |
2.2 文献综述 |
2.2.1 ISO9000标准相关研究 |
2.2.2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研究 |
2.2.3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评述 |
3 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A企业现状 |
3.2 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2.1 质量体系初期建设情况 |
3.2.2 A企业质量方针与目标 |
3.2.3 职能分配 |
3.2.4 现有质量体系文件内容 |
3.3 A企业质量体系现状调查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访谈调查结果 |
3.4 质量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3.4.1 客户服务方面 |
3.4.2 纠正措施方面 |
3.4.3 预防措施方面 |
3.4.4 记录控制方面 |
3.4.5 人员情况方面 |
4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及实施 |
4.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2 客户服务环节优化 |
4.2.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2.2 引入过程能力指数 |
4.3 纠正措施环节优化 |
4.3.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3.2 设计质量激励机制 |
4.4 预防措施环节优化 |
4.4.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4.2 引入风险系数 |
4.5 记录控制环节优化 |
4.5.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5.2 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
4.6 人员情况环节优化 |
4.6.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6.2 应用戴明环加强员工培训 |
4.7 质量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 |
5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评估 |
5.1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权重分析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构建判断矩阵 |
5.1.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2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A |
附录2 调查问卷B |
致谢 |
(2)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章三合一管理体系基本理论 |
2.1 三合一管理体系版本 |
2.2 三合一管理体系基本内容 |
2.2.1 三合一管理体系定义 |
2.2.2 三合一管理体系产生背景 |
2.2.3 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发展 |
2.2.4 三合一管理体系好处 |
2.2.5 三合一管理体系属性 |
2.2.6 三合一管理体系管理模型 |
2.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整合的可行性 |
2.4 三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3 章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的发展与实施 |
3.1 建筑行业特点 |
3.2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实施现状与问题 |
3.2.1 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 |
3.2.2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3.3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行业的策划 |
3.3.1 三合一管理体系模式 |
3.3.2 三合一管理体系方案制定 |
3.4 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设计 |
3.4.1 策划阶段 |
3.4.2 实施阶段 |
3.4.3 检查阶段 |
3.4.4 改进阶段 |
4 章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原则、思路和步骤 |
4.1.1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 |
4.1.2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3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构建的思路 |
4.1.4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构建的步骤 |
4.2 构建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的收集整理 |
4.2.2 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4.2.3 评价指标的集中筛选 |
4.2.4 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4.2.5 综合评价指标的解释与说明 |
4.2.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信度分析 |
4.4 三合一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 |
5 章案例分析 |
5.1 QT公司介绍 |
5.2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构建 |
5.2.1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管理方针 |
5.2.2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管理方案措施与目标指标 |
5.2.3 公司三合一管理形成文件的信息 |
5.3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实施情况 |
5.3.1 策划阶段 |
5.3.2 实施阶段 |
5.3.3 检查阶段 |
5.3.4 改进阶段 |
5.4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分析 |
5.4.1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4.2 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5 QT公司三合一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与结论 |
5.5.1 专家打分 |
5.5.2 数据分析 |
5.5.3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章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管理手册与管理体系标准条款对照表 |
附录 B 管理体系职责分配对照表 |
附录 C 管理体系职责分配对照表 |
附录 D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
附录 E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专家人员信息 |
附录 F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G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H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
附录 I 建筑企业三合一管理体系评价专家调查问卷答卷 |
(3)A监理公司三标准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A监理公司的贯标现状 |
1.1.2 贯标对监理单位的实际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技术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三标”的概念 |
2.2“三标”的要求和意义 |
2.2.1《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
2.2.2《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
2.2.3《OHSAS18001:2007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2.2.4“三标”对企业的影响 |
2.3 PDCA循环 |
2.3.1 计划阶段 (Plan) |
2.3.2 执行阶段 (Do) |
2.3.3 检查阶段 (Check) |
2.3.4 处理阶段 (Action) |
第三章 A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贯标”现状分析 |
3.1 A公司管理现状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机构管理情况 |
3.1.3 监理项目部基本情况 |
3.1.3.1 质量控制体系 |
3.1.3.2 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
3.2 获得认证后的思考 |
3.3 监理产品的特殊性 |
3.4 合理转化标准 |
3.5 监理企业调查问卷 |
3.5.1 调查问卷设计 |
3.5.2 调查问卷实施 |
3.5.3 调查问卷分析 |
3.6“三标准”在A监理公司应用的问题 |
3.6.1 A监理公司贯标体系组成 |
3.6.2 公司贯标的实质 |
3.6.3 贯标两张皮 |
3.7 问题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完善A监理公司“三标”管理体系措施 |
4.1 贯标带给公司的好处 |
4.2 提高认识,加强最高管理层的持续关注 |
4.3 分析问题成因,解决PDCA |
4.3.1 完善体系策划(P) |
4.3.2 健全体系运行控制(D) |
4.3.3 体系的检查评估(C) |
4.3.4 体系的持续改进(A) |
4.4 理清思路有效开展贯标基础管理工作 |
4.4.1 建立健全文档资料柜 |
4.4.2 开展标准体系与管理制度差异化分析 |
4.4.2.1 完善标准体系与管理制度 |
4.4.2.2 做好经验借鉴 |
4.4.2.3 提高实施改进效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石家庄FY仪表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石家庄 FY 仪表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2.1 石家庄 FY 仪表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2.1.1 FY 公司简介 |
2.1.2 FY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
2.1.3 FY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思路 |
2.2 石家庄 FY 仪表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体系策划不完善 |
2.2.2 文件管理存在漏洞 |
2.2.3 最高管理者职责未完全履行 |
2.2.4 人力资源管理急需加强 |
2.2.5 监视和测量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
2.2.6 对顾客信息关注不够 |
2.2.7 持续改进难以落实 |
第3章 石家庄 FY 仪表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 |
3.1 体系策划 |
3.1.1 梳理 FY 公司各部门工作职责 |
3.1.2 划分 FY 公司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 |
3.2 文件管理 |
3.2.1 加强队伍建设 |
3.2.2 修改体系文件 |
3.2.3 进行全员培训 |
3.3 领导作用 |
3.3.1 修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3.2 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
3.3.3 带头贯彻质量管理精神 |
3.3.4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
3.4 人力资源管理 |
3.5 产品实现 |
3.5.1 产品实现的策划 |
3.5.2 设计和开发 |
3.5.3 采购 |
3.5.4 生产和服务的提供 |
3.5.5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
3.6 顾客满意 |
3.6.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
3.6.2 增补顾客满意测评指标 |
3.6.3 拓宽顾客沟通渠道 |
3.7 持续改进 |
3.7.1 塑造改进文化 |
3.7.2 强化检查考核 |
3.7.3 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技术 |
第4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质量管理的历史 |
2、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用性 |
2.2 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 |
2.3 质量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
2.4 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
3、结语 |
(6)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范围、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2.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在中国实施现状 |
2.1.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全球认证情况 |
2.1.2 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1 我国对国际管理标准研究的现状 |
2.2.2 对各种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
2.2.3 各种国际管理标准实施有效性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外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外关于其他国际管理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知识传播理论概述 |
3.1 知识传播相关概念 |
3.1.1 知识及其分类 |
3.1.2 知识传播及其分类 |
3.1.3 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扩散 |
3.1.4 知识管理 |
3.1.5 知识吸收能力 |
3.2 知识传播过程 |
3.2.1 传播与信息传播过程 |
3.2.2 知识传播过程 |
3.3 知识转化的基本原理 |
3.3.1 知识创造的SECI 螺旋模型 |
3.3.2 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
3.4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
3.5 知识发酵理论概述 |
3.5.1 知识的生物活性特征 |
3.5.2 知识发酵机理 |
3.5.3 知识发酵模型 |
3.5.4 知识发酵的形式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现状调查分析 |
4.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
4.2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A 卷) |
4.2.1 组织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 |
4.2.2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作用的评价 |
4.2.3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看法 |
4.2.4 组织需要外部机构的哪些帮助 |
4.2.5 对国际管理标准应用前景的看法 |
4.3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B 卷) |
4.3.1 对管理标准了解程度及途径 |
4.3.2 国际管理标准的作用发挥情况 |
4.3.3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障碍及其原因 |
4.3.4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的培训问题 |
4.3.5 相关因素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程度 |
4.3.6 国际管理标准的实施前景 |
4.3.7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
4.4 A、B 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
4.4.1 获取国际管理标准途径比较 |
4.4.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比较 |
4.4.3 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认识比较 |
4.4.4 各因素影响管理标准实施的程度评价汇总 |
4.4.5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前景比较 |
4.5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模型分析 |
4.5.1 各障碍因素影响程度描述性统计 |
4.5.2 障碍因素的影响程度计量 |
4.5.3 实证研究 |
4.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结论 |
4.6.1 将近一半组织通过两个以上国际管理标准认证 |
4.6.2 我国大部分组织认证动机更加明确 |
4.6.3 管理者对国际管理标准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 |
4.6.4 管理体系的作用受到认证组织的广泛认可 |
4.6.5 大部分组织认为国际管理标准比较适合本组织 |
4.6.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普遍存在一定障碍 |
4.6.7 大部分组织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培训不到位 |
4.6.8 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对管理标准实施效果影响最大 |
4.6.9 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前景广阔 |
4.6.10 认证组织在管理体系运行中需要相关机构的指导 |
第五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理论分析 |
5.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概述 |
5.1.1 国际管理标准的知识特征 |
5.1.2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障碍分类 |
5.2 管理模式与方法障碍分析 |
5.2.1 管理模式的分类及特征 |
5.2.2 中国式管理模式的障碍及成因 |
5.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分析 |
5.3.1 组织中员工素质与行为的界定 |
5.3.2 员工素质与行为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 |
5.3.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的成因分析 |
5.4 中西文化差异障碍分析 |
5.4.1 中国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主要文化障碍 |
5.4.2 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 |
5.4.3 中西方行为方式比较 |
5.5 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障碍分析 |
5.6 组织培训障碍分析 |
5.7 组织外部障碍分析 |
5.8 国际管理标准传播障碍的整体分析 |
第六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
6.1 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和知识繁育模型 |
6.1.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 |
6.1.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过程的交互 |
6.1.3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
6.2 标准实施的融知--发酵环境的优化 |
6.2.1 提升认证机构的认证风险 |
6.2.2 加强对管理咨询机构的监管 |
6.2.3 加强对认证从业人员的监管 |
6.2.4 提高认证行业进入条件,建立认证机构的能力评估体制 |
6.3 融知-发酵知识母体的选择与优化 |
6.3.1 国际管理标准知识的选择与优化 |
6.3.2 组织成员相关背景分析与人员选择 |
6.3.3 方案实施人员的选择与优化 |
6.4 融知-发酵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 |
6.4.1 领导与规划 |
6.4.2 组织协调 |
6.4.3 激励与约束机制 |
6.4.4 培训机制 |
6.5 融知-发酵技术知识的引入与系统化 |
6.5.1 领导垂范和榜样激励 |
6.5.2 焦点事件 |
6.5.3 知识地图 |
6.5.4 学习型组织 |
6.5.5 人际沟通与人际网络 |
6.5.6 知识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
6.6 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1 创意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2 贯标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3 系统化吧的构建与完善 |
6.6.4 演练与验证吧的构建与完善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加科研情况 |
三、科研获奖情况 |
附录 |
附件一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A 卷) |
附件二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B 卷) |
致谢 |
(7)全面质量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全面质量管理与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综述 |
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
2.2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比较 |
2.3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 |
2.3.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
2.3.2 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区别 |
2.3.3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
2.4 相关研究进展 |
2.4.1 新公共管理模式 |
2.4.2 质量管理——新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
2.4.3 我国政府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全面质量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1 建设服务型政府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
3.1.1 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助于我国国际化的进程 |
3.1.2 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3.1.3 服务型政府有助于政府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3.1.4 服务型政府有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
3.2 全面质量管理与服务型政府的结合点 |
3.3 服务型政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
3.3.1 政府工作有必要而且可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
3.3.2 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引入奠定坚实基础 |
3.4 建设服务型政府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
3.4.1 构建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 |
3.4.2 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客观要求 |
3.4.3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
3.4.4 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 |
3.4.5 可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4 我国服务型政府管理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障碍 |
4.1 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 |
4.2 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障碍 |
4.2.1 我国政府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的体制障碍 |
4.2.2 我国政府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障碍 |
4.2.3 我国政府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障碍 |
5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对策 |
5.1 把握国外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经验 |
5.2 我国推进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宏观原则 |
5.2.1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
5.2.2 从实际出发借鉴与改造结合 |
5.2.3 积极稳妥,务求实效 |
5.3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对策 |
5.3.1 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培育支持性的组织氛围 |
5.3.2 制度层面:打破政府传统垄断机制,建立科学基础制度 |
5.3.3 执行层面:注重协调统一,强化推广执行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国内研究情况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政府服务质量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论概述 |
2.1 政府服务质量理论 |
2.1.1 政府服务质量的内涵 |
2.1.2 政府服务质量的标准 |
2.1.3 政府服务质量的相关理论 |
2.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由来及其基本内容 |
2.2.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由来及发展 |
2.2.2 ISO 9000族标准的组成和基本内容 |
第3章 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
3.1 服务标准不具体明确 |
3.2 服务意识淡薄 |
3.3 服务回应度较低 |
3.4 服务职能交叉 |
3.5 服务程序繁琐 |
3.6 服务信息公开透明度较低 |
3.7 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4章 政府部门推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1 政府部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4.1.1 推动管理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
4.1.2 更新管理理念、改善与公众关系的迫切要求 |
4.1.3 建立绩效评价模式的根本要求 |
4.2 政府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
4.2.1 质量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共通性 |
4.2.2 公共部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条件已成熟 |
第5章 政府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 一以江西省质监局稽查总队为例 |
5.1 政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
5.1.1 接受认证审核前的体系构建 |
5.1.2 申请认证并获取证书 |
5.1.3 运行体系并持续改进 |
5.2 政府实施ISO9000体系的主要成效 |
5.2.1 有利于政府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
5.2.2 有利于提升政府的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 |
5.2.3 有利于构建职责明确、协调高效的政府运转体系 |
5.2.4 有利于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公正透明 |
5.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常见的问题 |
5.3.1 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
5.3.2 新体系与原有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冲突 |
5.3.3 质量检验方式不够科学 |
5.3.4 顾客满意度测评公信度有待加强 |
5.4 政府ISO9000体系问题的改进意见 |
5.4.1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构建行政管理文化 |
5.4.2 处理好领导与管理体系的关系 |
5.4.3 准确理解ISO 9000标准的条款和概念 |
5.4.4 注重持续改进 |
第6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全面质量管理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全面质量管理与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阐释 |
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
2.2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
2.3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比较 |
2.4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 |
2.4.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
2.4.2 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区别 |
2.4.3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
3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3.1 建设服务型政府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
3.2 全面质量管理与服务型政府的结合点 |
3.3 服务型政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
3.3.1 政府工作有必要而且可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
3.3.2 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引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
3.4 建设服务型政府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
3.4.1 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客观要求 |
3.4.2 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
3.4.3 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 |
3.4.4 可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4 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障碍 |
4.1 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 |
4.1.1 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4.1.2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 |
4.1.3 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
4.2 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障碍 |
4.2.1 体制障碍 |
4.2.2 理论障碍 |
4.2.3 实践障碍 |
5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我国政府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对策 |
5.1 观念层面:树立正确质量管理理念,培育支持性的组织氛围 |
5.1.1 政府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
5.1.2 培养和强调“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为焦点”的质量和服务意识 |
5.1.3 政府中的领导者要努力培育支持性的组织文化 |
5.2 制度层面:打破政府传统垄断机制,建立科学基础制度 |
5.2.1 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可行的质量标准体系 |
5.2.2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
5.2.3 建立政府工作质量认证制度 |
5.3 执行层面:注重协调统一,强化推广执行 |
5.3.1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应该按照PDCA 循环的方式进行 |
5.3.2 强化对公务员的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5.3.3 科学确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动员公众参与确定工作目标和改进工作过程 |
5.3.4 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昆钢公司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基本构成及我国主要钢铁企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现状 |
2.1 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 |
2.1.1 ISO9000族标准是质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2.1.2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为贯彻质量体系标准打下坚实基础 |
2.1.3 ISO9000族标准是在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2.2 ISO9000族标准的的基本构成及作用 |
2.2.1 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构成 |
2.2.2 ISO9000族标准的作用及意义 |
2.3 我国钢铁企业采用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情况 |
2.3.1 我国ISO9000族发展情况 |
2.3.2 我国钢铁企业采用ISO9000族标准的情况 |
第三章 昆钢公司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
3.1 昆钢公司概况 |
3.2 昆钢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背景 |
3.3 昆钢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实施情况、基本做法 |
3.3.1 贯彻ISO9000标准实施情况 |
3.3.2 贯彻ISO9000标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
3.4 昆钢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成效 |
第四章 昆钢公司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对策与建议 |
4.1 国内先进钢铁企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现状 |
4.1.1 宝钢贯彻标准化情况 |
4.1.2 武钢贯彻标准化情况 |
4.1.3 相关情况对比 |
4.2 昆钢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质量氛围不够浓厚 |
4.2.2 重在ISO9001,与ISO9004接合不够 |
4.2.3 "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落实 |
4.2.4 没有形成与管理体系相适的考核制度 |
4.2.5 四体系整合存在问题 |
4.3 针对"贯标"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
4.3.1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新机制,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贯彻质量体系标准 |
4.3.2 突出"有效性",向ISO9004拓展 |
4.3.3 保证体系组织机构和职能的完整,体系满足兼容ISO9001和ISO9004要求 |
4.3.4 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
4.3.5 更好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保障作用 |
4.3.6 完善提高信息系统的功能促进体系运行 |
4.3.7 继续深化四体系整合工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创新之处 |
5.2 本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对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贯标认证的一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黄立涛.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2]三合一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的应用与研究[D]. 贾红艳. 东南大学, 2019(05)
- [3]A监理公司三标准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志诚.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7)
- [4]石家庄FY仪表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李慧. 河北大学, 2013(S2)
- [5]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初探[J]. 温韧钢. 中国城市经济, 2012(03)
- [6]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D]. 杨家珍. 天津大学, 2012(07)
- [7]全面质量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孙雪娇.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8]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钟恢波. 南昌大学, 2010(02)
- [9]全面质量管理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D]. 丁年和. 北京科技大学, 2010(08)
- [10]昆钢公司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研究[D]. 杨培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标签: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策划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策划公司论文;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