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阳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巨刺阳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一、巨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花[1](2020)在《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评价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同时为吴茱萸热熨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入住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疼痛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进行筛选入组70例患者,合格入选的患者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热熨干预。吴茱萸热熨在使用解痉药物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规格1ml:10mg;生产厂家: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51021970)10mg肌肉注射前30min进行,每次干预时间为15~20min,每日1次,共干预5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疼痛评分(VAS值)、干预前后血清中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变化情况。用Excel软件收集录入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干预前各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情况以及文化程度比较,结果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过敏史、重大疾病史、传染病史以及胆结石病变部位等相关病史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在使用解痉药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的同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疼痛评分(VAS值)、CRP浓度及症状积分数据进行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后各评价指标比较分析2.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VAS比较,时间效应差异、组间效应差异、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CRP浓度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RP浓度及干预后两组患者的CRP浓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症状积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以及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中右胁部疼痛、痞满饱胀、情绪抑郁等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除了嗳气恶心、口干口苦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干预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吴茱萸热熨能够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疼痛。2.吴茱萸热熨有助于降低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RP水平。3.吴茱萸热熨有助改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中医症候表现。

沈汉勇(Hun Yung Sim)[2](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巨刺、缪刺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巨刺与缪刺的适应病证、针刺方法与取穴方法、穴位选择应用规律,对比左右交叉刺法的定义及内容,为以后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学和目录学的方法,采用人工阅读及检索,获取巨刺与缪刺及交叉刺法的古今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成果:左右交叉刺法是现代下总结巨刺与缪刺的针刺方法,发展为以痛为参照点,进行对侧的针刺方法。分析后,根据巨刺、缪刺及左右交叉刺法三者的定义,总结古代针刺的巨刺与缪刺方法并不能等同于为左右交叉针刺法。左右交叉刺法的定义与方法范围及适应症均过于狭小,仅限于外在可见可感受的病症。借由推导过程,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找到依据、推测“左取右,右取左”的内涵,大胆猜测《缪刺论》中可能同时阐述巨刺与缪刺,非仅描述缪刺一法而已,其中:巨刺治疗的途径仅涵盖本经循行途径及本经其病;缪刺循行涵盖广泛,包括经别、本经的分支、经筋。巨刺刺法深刺,而缪刺有四种针刺方法,分别为左取右,右取左(包括左右上下交叉)、以痛为俞、刺络放血、月生死为痏数。尽管古代的巨刺、缪刺法的刺法描述非常简洁,近现代的文献却针对巨刺、缪刺描绘成多种针刺方法,以左右交叉取穴为主,还包括有以痛为俞,刺络放血、同侧上下交叉、阿是穴对应点、同侧同部的表里对称刺法等等。在现代文献里甚至发现有部分医师对缪刺法重新定义的情况,命名“局部缪刺”两例。古代文献量30本古书籍,当中病证(按古代病名)有32种,收录病次138次,以内科为最多占40.63%、耳鼻喉科21.88%,其余各科均有涉猎,病证范围广泛;现代文献量295篇文章,收集文献以1977年到2018年10月为度,当中病证(现代病名)有38种,收录病次306次,以神经科44.44%与软组织损伤疾病33.99%为最多。在中风治疗中,古代文献以三阳经及督脉为治疗手段,主要是阳明经42.22%,少阳经46,67%;而现代中医以六经、督脉及新穴位为治疗手段,仍然以阳明经42.29%及少阳经21.39%为主。而现代文献中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辅助手法,以针刺过程中运动患侧为主,占34.64%、间中行针占14.05%。所收集的文献中,坚持单侧健侧取穴的有75.16%,双侧取穴有24.84%,其中双侧取穴的案例中,健侧取穴比患侧多对比患侧取穴比健侧多,比例为3.22:1。由于时代变迁,医师对巨刺、缪刺法的使用方法产生变化。在古代文献中,所选择穴位井穴使用率39.38%、五输穴59.84%、普通体穴11.2%、交会穴6.95%;现代文献中,所选择穴位井穴使用率1.36%、五输穴25.29%、普通体穴19.1%、交会穴21.18%。总结大部分医师是以经络左右交叉的特性为核心,导致进行针刺时偏向于选择交会穴及五输穴。结论:分析巨刺、缪刺的理论,对比现代左右交叉针刺法的定义,判断交叉针刺法定义过于狭窄,不能用以涵盖原来巨刺、缪刺的全部针刺手法。在推导过程中发现《缪刺论》可能同时阐述巨刺与缪刺,非缪刺而已。研究得出穴位的规律、针刺手法的总结、临床主治病证的适应症,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张丽丽[3](2019)在《阳陵泉穴不同留针时间对慢性炎性高张力胆囊动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B超对比针刺阳陵泉穴不留针、留针40min对慢性炎性高张力胆囊动力的影响,同时增加非胆经腧穴“飞扬”,与阳陵泉穴进行对比,探究留针时间与取穴对高张力胆囊动力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的20例患者均采取阳陵泉不留针、阳陵泉留针40min、飞扬留针40min三种干预,干预顺序随机决定,每位患者三种干预方法之间至少需间隔24h。阳陵泉留针组与飞扬留针组需测定针刺前、留针40min过程中(每5min采集一个数据)、起针后40min内(每5min采集一个数据)胆囊体积,不留针组只需观察针前及起针后40min内(每5min采集一个数据)胆囊体积,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种干预措施对胆囊动力的影响,总结其中规律。结果:1.阳陵泉穴留针、阳陵泉穴不留针、飞扬留针三种干预措施下各时点胆囊体积与针前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由图3可知三种干预措施下胆囊均产生规律的舒缩运动,形成不同幅度的压力梯度。胆囊收缩率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由图4可知阳陵泉不留针无法缓解胆囊的高张力状态,而阳陵泉留针可以明显缓解胆囊的高张力状态,飞扬留针在部分时间内对高张力胆囊具有舒张作用。多时点胆囊收缩率综合比较阳陵泉不留针与留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阳陵泉留针与飞扬留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三种干预措施均促进胆囊产生规律的舒缩,对胆囊动力的恢复有一定意义;2.对高张力胆囊的良性调节作用:阳陵泉留针组优于其余两组。

吴雪洋[4](2017)在《基于肢端微循环血流变化探讨针刺“阳陵泉”的循经感传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和问卷调查开展对循经感传经脉现象及特点的研究,观察记录针刺“阳陵泉”穴、经脉非穴以及非经非穴时循经感传伴随的远端穴位血流灌注变化以及循经感传主观感觉的情况,探索整理循经感传的散斑微循环变化与主观感觉特征。方法:本研究以健康志愿者为研究载体,所有受试者全部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级-2013级的本科学生,选取受试者28例,纳入24例。分别针刺受试者的阳陵泉穴,经脉非穴以及非经非穴,每次针刺间隔时间最短为24小时。针刺过程中应用循经感传的调查问卷记录受试者出现感传的主观感觉以及各种感觉的VAS评分,同时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观察循经感传伴随的远端腧穴的血流变化。结果:1.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将循经感传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Ⅰ级:局部针感明显,但并未出现循经感传;Ⅱ级:局部针感明显,同时出现循经感传,向下传至光明穴处,约为外踝尖上5寸,或向上感传至膝阳关穴,约为阳陵泉上3寸;Ⅲ级:局部针感明显,循经感传向下传至外踝尖处,或向上感传至风市穴,约为腘横纹上7寸处;Ⅳ级:局部针感明显,感传向下至脚趾或脚背,或向上感传至环跳穴,约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若感传未传到下一级则将循经感传度归为上一级。针刺阳陵泉组的循经感传度明显优于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组(P<0.05)。2.针刺阳陵泉穴与经脉非穴,其感传基本循经传导;针刺非经非穴其感传路线不明确,其中疑似胆经感传2例,疑似胃经感传8例,感传路线不明确者10例。3.针刺过程中出现酸、麻、胀、痛四种主观感觉,各种针感出现的频率以及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将Ⅰ、Ⅱ、Ⅲ级感传视为低级感传、Ⅳ级感传视为高级感传,阳陵泉组高级感传VAS评分高于低级感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脉非穴组低级感传与高级感传VAS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比较针刺阳陵泉穴、经脉非穴与非经非穴出针前后肢端穴位的血流微循环变化,阳陵泉组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出针后的血流值均较进针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穴组出针前后肢端穴位血流降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阳陵泉组在出针后窍阴穴的血流值与循经感传度呈正相关(P<0.01),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穴组出针后各穴的血流值与循经感传度无相关性(P>0.05)。6.比较分析阳陵泉组与经脉非穴组低、高等级感传与肢端穴位血流相关性。阳陵泉组低级感传与各穴血流无相关性,高级感传在井穴窍阴与原穴丘墟处的血流值呈正相关;经脉非穴组低、高级感传,与其远端各穴血流值均无相关性。结论:1.针刺胆经阳陵泉穴、经脉非穴与非经非穴均能激发感传,阳陵泉组循经感传度明显优于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穴组,说明循经感传具有经穴特异性。2.针刺阳陵泉穴,出针后肢端穴位的血流值均较进针前升高;针刺经脉非穴与非经非穴,出针后肢端穴位血流值无改变,进一步论证经穴的特异性。3.针刺阳陵泉穴引起循经感传并且伴随肢端穴位血流值的升高,其循经感传度越高,伴随的肢端穴位血流值越高,说明循经感传具有循经特异性,提示皮肤表面微循环可作为循经感传的机理进一步探讨。

曹子洋,张延彬,张宏春,郑英[5](2016)在《慢性胆囊炎患者电针针刺阳陵泉穴后胆囊收缩素变化与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患者电针针刺阳陵泉穴对胆囊收缩素水平和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电针针刺阳陵泉穴,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6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局部有明显跳动但不过分强烈为度,留针30 min后关机出针。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电针针刺同侧足三里穴和阳陵泉穴连线中点下方1.5 cm处假穴。于针刺穴位前10 min及针刺后30 min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胆囊收缩素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结果两组电针针刺前胆囊收缩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电针针刺后胆囊收缩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电针针刺后胆囊收缩素水平高于电针针刺前(P<0.05)。两组电针针刺前Vmax、Vmin、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电针针刺后Vmax、Vmin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电针针刺后Vmax、Vmin低于电针针刺前,RI高于电针针刺前(P<0.05)。结论电针针刺阳陵泉穴可促进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素分泌,胆囊动脉血流速度减慢,RI增加。

曹子洋,张延彬,张宏春,郑英[6](2016)在《电针阳陵泉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容积和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针阳陵泉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容积及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应用超声测量胆囊最大长径L、横径W及H,计算胆囊容积;运用CDFI测量胆囊动脉Vmax、Vmin、RI。试验组应用电针仪电针双侧阳陵泉穴,对照组电针假穴,电针穴位15 min、30 min后分别测量以上数据。结果:试验组电针阳陵泉穴后较电针前,胆囊容积、胆囊动脉Vmax、Vmin减小,RI增大,对照组各参数无明显变化。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电针穴位30 min后较电针15 min后上述参数变化更为显着,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阳陵泉穴可促进胆囊排空,胆囊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加,其机制可能为电针使胆囊平滑肌收缩。由于胆囊平滑肌收缩使胆囊动脉受压,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产生相应变化。

秦琴[7](2016)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合穴适宜病症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针灸文献,通过统计主治病症对应合穴的频次,对比合穴与下合穴、合穴与原穴主治的异同,以探求合穴总体的治疗病症规律以及单个合穴的主治特点,从而为建立合穴适宜病症谱及临床应用与科研提供文献及理论基础。方法:一、源文献选择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书籍中查找唐代及以前的针灸类、医经类、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类,对52部可能涉及合穴的医籍按标准筛选,最终选定:《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共七部医籍。二、版本选择中医博大精深,古籍数目汗牛充栋。但因编辑、传抄、刻版、增删、修改和刻写的文字大小、版面阔狭、印刷粗精及排版或装订的各种形式不同,同一本书籍就会产生不同版本。因此,本研究参考知名针灸文献研究员着作,鉴定上述医籍的版本,制作版本源流图,选择经现代学者精选底本校正、较接近原书本来面目之版本作为源文献。三、各医籍所载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进行腧穴主治归纳必须建立在各医籍腧穴相同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各医籍中所研究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法必须一致的基础上,否则极易导致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在检索分析之间,首先有必要考证各医籍的定位方法和取穴方法。四、文献检索策略在《中华医典》中运用计算机检索后配合人工检索上述所选典籍,分别以十二合穴、手三阳经原穴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别名逐条搜索全文,并按标准筛选条文。五、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建立建立标准数据库前对病名进行规范化,将穴名、文献来源、病症、疾病类属、病位、刺灸法、定位等六项内容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资料数据库。六、分析结果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对合穴适宜病症进行分析。结果:一、版本的选择七部医籍对应较佳版本分别为:《素问》传本中明顾从德翻刻宋本较接近宋刊本,校勘质量较佳。《灵枢经》传本中以赵府居敬堂本流传最广,制作较佳。《难经》以注本流传,较好的版本有二,一是《难经集注》,二是《难经本义》。前者以“庆安本”为佳。后者以“医统正脉本”为佳。现存《甲乙经》为医籍中传世版本较差的医籍,相对而言“六经本”年代最早。《太素》“仁和寺本”为现存各个刊本的唯一祖本,文献价值最高。《孙真人千金方》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千金要方》古本,研究价值极大。《千金翼方》的“元大德刊本“是现存最早的复刊本,为宋版最佳翻刻本。《外台秘要方》最佳版本为日本敬嘉堂的南宋刻本。二、各医籍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七部医籍中十二合定位与现代临床不同的有曲泽穴、尺泽穴。其余诸穴基本相近。七部医籍中同一合穴在不同医籍中的定位及取穴方法基本一致,排除了此六部医籍中合穴出现“同名异穴”的可能性。三、各医籍的关系所选文献中,年代较晚的医籍常大量引录较早的医籍。《内经》和《明堂经》是腧穴理论的来源,后者现已散佚,但被《甲乙经》大量的收录。《千金要方》腧穴主治多引录自《甲乙经》和《内经》,而《千金翼方》又大量引录《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卷39》引自《甲乙经》,散在其他各卷腧穴主治大多来自《千金翼方》。四、十二合穴统计结果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医籍中,合穴主治病症98种。出现频次最高者为癫病,有七个合穴可治疗,涉及手、足、阴经、阳经,因此合穴可普遍治疗癫病。频次为五个及以上的病症有腹痛、头痛、癫、腹胀、善惊、呕、寒热、狂、阴痛九个病症,其中三个脾系病,足三里穴同时出现在三个病症中,可见合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三里尤甚。可治疗“逆气而泄”的仅有尺泽和足三里。五、单个合穴统计结果尺泽主治肺病及本经病之外,还可疗心痛、疝瘕、唾血、癫、呕、泄、哕。曲泽穴主治心病及本经病。少海穴的主要治疗病症为齿痛、狂、臂疼、腋下瘰疬等。小海穴主治头痛、癫痫、寒热、疟等疾。天井穴主治胸痹心痛,上肢痹、痿等疾。曲池穴主治本经病及风邪相关疾病。阴陵泉、阴谷、曲泉穴主治本脏和本经病症。委中穴主治本腑和本经疾病。阳陵泉穴可疗本腑、相表里脏和本经疾患。足三里可疗本脏、本腑、大肠腑、小肠腑和胃经的病症。六、合穴和手三阳经下合穴对比上巨虚穴治疗病症主要集中在脾胃系统,肺系统和肢体经络类的疾病,即脏腑病症兼经络病均可疗。下巨虚穴较多治疗肢体经脉类、脾胃系类、肺系类、肝系及心系疾病。委阳穴治疗肾系病、肛门病和肢体经络疾病。七、合穴和原穴对比太渊穴主要治疗肺系病和肢体经络病,其中咳嗽、肺胀满、喘属于肺脏疾病,胸痹、胸痛、肘臂痛属于经脉所过,亦可疗五官疾病。合谷穴主要治疗上肢痿、上肢痹、头面五官疾病,为大肠经经脉所过之病症。亦可疗大肠腑病如肠鸣。太白穴多治疗脾脏病,脾脏虚实之证、脾经所过治病均可治疗。冲阳穴主要治疗胃经所过之病。其中头痛、牙痛、面浮肿、足痹、痿及口僻等均属于胃经疾患。可见神门穴主要治疗本脏疾患,兼本经疾病。腕骨穴主要治疗小肠经所过之处疾患及与风邪相关疾病。太溪穴对肾系病、心系病、肺系病及脾系病均有治疗作用,可疗五脏疾病。京骨穴多治疗膀胱经所过之处病症。大陵穴既可治心脏疾病和本经所过疾病。太冲穴对肝脏病和肝经病均可疗。丘墟穴主治胆经所过之处疾患。结论:自《内经》《难经》提出合穴主治“病在府”“逆气而泄”和“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后,历来对其理解有所争论,本研究通过对唐代及唐代前的合穴相关医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病在府者治其合”应解为治疗六腑疾病的是下合穴。并不是所有合穴均可治疗“逆气而泄”,主要是指尺泽穴和足三里穴。并非所有合穴均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手三阳经合穴大多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此外合穴总体的主治病症有98种之多,癫疾排首位。从下合穴和原穴的主治分析得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手三阳经之合穴较少治疗腑病,偏重肢体经脉疾病、心系和肺系疾病。而小肠、大肠和三焦下合于足阳经的委阳穴、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则擅长治疗本腑疾病,兼治本经之经脉所过疾患。可见,从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医籍的分析来看,“病在府者治其合”之“合”当理解为下合穴更佳。原穴作为元气经过、留止的部位,侧重脏病。阴经的原穴治疗脏病和本经疾患,六阳经原穴多治疗本经病症。

王健彤[8](2016)在《电针“阳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肿瘤坏死因子-α和胆囊B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胆囊炎”为西医病名,据其临床症状描述可将其归属到中医内科中的“胁痛”、“胆胀”等病证中,急性期可归属到“结胸发黄”、“黄疸"、“癖黄”等病证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的不健康等原因,急性胆囊炎已成为外科领域中的常见病症,甚至已发展为第二大急腹症。当胆囊发生炎症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常伴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等症状,同时因为炎症的原因,免疫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干扰。[研究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阴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肿瘤坏死因子-α、肛温以及胆囊B超的影响,探讨“合治内府”理论之胆和阳陵泉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家兔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穴组、阴陵泉穴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于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第二天,电针相应穴位,连续治疗7天,对比治疗前后家兔一般情况、肿瘤坏死因子-a、肛温以及B超下胆囊B超变化。[研究结果]1、各组家兔一般情况比较:造模前:各组家兔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正常。造模后:正常组家兔组精神状态良好,活动自如反应灵敏,被毛有光泽,双耳常直立,无异常状态出现,进食及饮水正常;余三组家兔造模后弓背蜷缩,活动量下降,反应稍迟钝,摄食饮水较正常减少,双耳常呈倒状,被毛杂乱,松散无光泽,有腹泻症状,肛周不干净,尿黄浊,对外界声光反应淡漠。模型组家兔上述情况随炎症时长增加而加重。治疗后:阳陵泉穴组家兔上述症状较造模后均有显着改善;阴陵泉穴组家兔腹泻症状稍改善,但反应仍稍迟钝,被毛杂乱无光泽,尿黄。2、各组家兔胆囊组织TNF-α含量比较:术后电针治疗7d后,阳陵泉穴组家兔胆囊组织TNF-α浓度显着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陵泉穴组家兔胆囊组织TNF-α浓度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陵泉穴组家兔胆囊组织TNF-α浓度与阳陵泉穴组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家兔肛温比较:造模前,各组间家兔肛温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阳陵泉穴组和阴陵泉穴组家兔肛温均出现显着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组、阳陵泉穴组和阴陵泉穴组三组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电针后,与模型组相比,阳陵泉穴组、阴陵泉穴组家兔肛温虽均下降,但阳陵泉穴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陵泉穴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陵泉穴组家兔肛温与阳陵泉穴组无显着差异(p>0.05)。4、各组家兔胆囊B超比较:空白组:形态个体差异较大,多数纵切呈梨形,呈一轮廓清晰的光环,囊壁纤细光滑,壁线自然光整,后壁线明亮,囊腔内呈无回声暗区。模型组:部分胆囊有化脓表现,胆囊增大,胆囊壁重度增厚或模糊,呈“双边征”,即胆囊内外壁呈强回声,中间为断续或间断的弱回声;囊内胆汁透声差,出现稀疏或者粗大的斑点状回声或形态不规则的絮状回声,不随重力作用形成沉积带,其为炎性浮出物,坏死组织和游积的胆汁混合而成。另有部分胆囊有炎症性息肉表现,即囊壁上单发或者多发圆形或半圆形低回声或较强回声的团块,有的与胆囊壁间有较窄的蒂相连,其强回声不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阳陵泉穴组:胆囊形态多有轻度增大,囊壁轻度增厚,胆囊腔饱满,有时可见细小的炎性淡出光点,无特异性声像图改变。阴陵泉穴组:胆囊形态多有不规则改变,囊壁轻度增厚或模糊,胆囊腔饱满,部分囊腔内有散在稀疏的斑点状回声或形态不规则的絮状回声,不随重力作用形成沉积带。[结论]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阳陵泉穴组家兔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和肛温均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陵泉组虽有下降而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阳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炎症有显着抑制作用,而电针阴陵泉穴则无显着作用。2.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阳陵泉穴组和阴陵泉组家兔的胆囊B超均有改善。且阳陵泉穴组的胆囊B超改善优于阴陵泉组。说明电针阳陵泉穴和电针阴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炎症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阳陵泉穴组的效果优于阴陵泉组。

张立晶,丁玉龙,常佩芬[9](2013)在《小议巨刺古今临床运用进展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巨刺法的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中均有较多记录。从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变化。该文力图从巨刺法的适应证和手法的变化回顾入手分析,说明了巨刺法体现了经络的循行流注规律、经络的相互交会理论和经络整体的调节作用,而在现代研究中,也体现了一种环状的思维意识,通过"巨刺"针法促使大脑皮层内相应通路受到调节控制,从而使机体有利于控制病痛,直至完全恢复健康。

刘鹏[10](2013)在《电针不同穴位对低张力炎性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B超下胆囊形态检测结果为客观指标,观察电针双阳陵泉穴及阳陵泉配胆囊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比较电针不同穴位以及电针留针过程中不同时点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程度,为电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取穴组方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观察30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电针双阳陵泉穴组和电针阳陵泉配胆囊穴组,通过B超测定电针前即时及电针60分钟内的胆囊体积,并对电针前后各时间点B超下胆囊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电针阳陵泉配胆囊穴的胆囊体积在电针后各个时间点与电针前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双阳陵泉组在电针后20分钟与电针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电针两组各时间点在胆囊体积大小、胆囊收缩率、胆囊收缩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电针两组穴位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与处理因素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对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运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促进慢性炎性患者胆囊的张力性舒缩运动;2.电针治疗低张力炎性胆囊的留针时间以50分钟为宜,而且电针频次上以每天2次更有利于低张力炎性胆囊的恢复和治疗;3.两组穴位电针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阳陵泉与胆囊穴配伍并没有显现出协同效应。

二、巨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依据
    1 胆石症的流行病学概况
    2 胆石症疼痛的发生机制
        2.1 西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2.2 中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3 吴茱萸热熨作为干预手段的理论依据
        3.1 吴茱萸的选药依据
        3.2 热熨法的理论基础
        3.3 传热物粗盐的选择依据
    4 国内外研究进展
        4.1 西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4.2 中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4.3 吴茱萸的研究概况
        4.4 热熨法的研究概况
    5 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5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
    2 干预方法
        2.1 对照组
        2.2 试验组
        2.3 干预时间
        2.4 干预部位
    3 评价指标与数据收集方法
        3.1 疼痛
        3.2 C反应蛋白(CRP)
        3.3 症状积分
        3.4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5 安全性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5 质量控制
        5.1 选择偏倚的控制
        5.2 操作偏倚的控制
        5.3 保证患者依从性
    6 伦理考虑
        6.1 知情同意原则
        6.2 保密原则
        6.3 有益原则
        6.4 公平回报原则
    7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研究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分析
        2.2 干预前评价指标比较
    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评价指标分析
        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 值)的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 CRP 浓度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比较
    4 讨论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4.2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
        4.3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4.4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胆石症患者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
        一、研究目的
        二、源文献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的整理及分类
        二、数据库的建立及频次统计
        三、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章 研究成果
    第一节 古代文献资料
        一、古代文献针刺法的主治病证
        二、古代文献所使用的穴位
    第二节 现代文献资料
        一、现代文献针刺法的主治病证
        二、现代文献所使用的穴位与古代文献进行对比
        三、现代文献对于中风的治疗与古代文献进行对比
        四、现代医家实际操作的内容对比
    第三节 病因病机
    第四节 理论研究
        一、中医理论研究
        二、现代医学研究
第三章 交叉刺法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巨刺与缪刺
        一、“巨”的含义
        二、“缪”的含义
    第二节 大络
        一、大络的性质
        二、大络的位置
        三、大络的本体
        四、尝试论证《缪刺论》中同时描述巨刺与缪刺
        五、小结
    第三节 巨刺与缪刺的区别
        一、发病部位及诊断依据
        二、针刺取穴方法及手法、针具
    第四节 巨刺、缪刺与交叉刺法的区别
    第五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临床应用病证的异同
    第六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穴位选择偏向
    第七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留针时间异同
    第八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辅助手法异同,及双侧取穴的差异
第五章 重新思考现代医家对巨刺与缪刺的定义
    第一节 针法定义模糊
    第二节 认为缪刺刺络等同于病势缓,或不严重
    第三节 构思新颖,重新定义
    第四节 当代对于《缪刺论》的疑惑
第六章 总结
第七章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合格证明

(3)阳陵泉穴不同留针时间对慢性炎性高张力胆囊动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受试情况
        2.3 基础数据概况
        2.4 器具
        2.5 操作方法
        2.6 具体观察步骤
        2.7 研究要求及注意事项
        2.8 观察指标
    3.统计方法
    4.试验结果
        4.1 三组各时间点胆囊体积与针前胆囊体积比较
        4.2 胆囊收缩率(与针前比)比较
        4.3 整体性比较
讨论
    1.祖国医学对胆系疾病的认识
        1.1 病因
        1.2 病机
        1.3 治则治法
    2.现代医学对胆系疾病的认识
    3.针灸选穴依据
        3.1 祖国医学选穴依据
        3.2 现代医学选穴依据
    4.留针时间依据
        4.1 临床对针刺留针时间研究概况
        4.2 快刺不留针依据
        4.3 留针40min依据
    5.机理分析
        5.1 针刺对胃肠激素的影响
        5.2 针刺对神经的调节作用
    6.结果分析与讨论
        6.1 结果分析
        6.2 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 40 年针刺治疗胆系疾病留针时间及取穴对疗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基于肢端微循环血流变化探讨针刺“阳陵泉”的循经感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一 经络实质与循经感传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二 阳陵泉穴治疗胆腑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慢性胆囊炎患者电针针刺阳陵泉穴后胆囊收缩素变化与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2. 1 胆囊收缩素水平
        1.2.2. 2 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胆囊收缩素水平
    2.2 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
3 讨论

(6)电针阳陵泉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容积和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一般情况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仪器
    1.3 研究方法
        1.3.1 试验组
        1.3.2 对照组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电针穴位前后胆囊容积变化比较
    2.2 各组电针穴位前后胆囊动脉频谱参数比较
3 讨论

(7)唐代及唐代以前合穴适宜病症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五腧穴概述
    第二节 合穴概述
        一、合穴的分布及特点
        二、五行配属
        三、十二合穴主治
        四、四时取穴
        五、刺法
    第三节 合穴总体研究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二、临床观察
        三、实验研究
    第四节 单个合穴适宜病症文献综述
        一、曲池穴
        二、尺泽穴
        三、少海穴
        四、曲泽穴
        五、小海穴
        六、天井穴
        七、阴谷穴
        八、曲泉穴
        九、阴陵泉
        十、阳陵泉
        十一、委中穴
        十二、足三里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资料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版本选择
        三、各医籍所载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
        四、文献检索
        五、条文纳入与排除
        六、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建立
        七、分析结果
    第二节 研究资料分析
        一、各医籍介绍
        二、各医籍之间关系
第三章 研究内容分析
    第一节 版本选择
        一、《素问》的版本选择
        二、《灵枢经》的版本选择
        三、《难经》的版本选择
        四、《针灸甲乙经》的版本选择
        五、《黄帝内经太素》的版本选择
        六、《千金要方》的版本选择
        七、《千金翼方》的版本选择
        八、《外台秘要》的版本选择
    第二节 各医籍合穴定位法对比
        一、尺泽穴
        二、曲泽穴
        三、少海穴
        四、小海穴
        五、天井穴
        六、曲池穴
        七、阴陵泉穴
        八、曲泉穴
        九、阴谷穴
        十、委中穴
        十一、阳陵泉穴
        十二、足三里穴
    第三节 各医籍合穴取穴法对比
        一、《内经》取穴法
        二、《难经》取穴法
        三、《甲乙经》、《太素》取穴法
        四、《孙真人千金方》取穴法
        五、《千金翼方》取穴法
        六、《外台秘要》取穴法
    第四节 十二合穴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节 单个合穴统计结果分析
        一、尺泽穴
        二、少海穴
        三、小海穴
        四、天井穴
        五、曲池穴
        六、阴陵泉穴
        七、曲泽穴
        八、曲泉穴
        九、委中穴
        十、阳陵泉穴
        十一、阴谷穴
        十二、足三里穴
    第六节 合穴和手三阳经下合穴对比分析
        一、上巨虚穴
        二、下巨虚穴
        三、委阳穴
    第七节 合穴和原穴对比分析
        一、太渊穴
        二、合谷穴
        三、太白穴
        四、冲阳穴
        五、神门穴
        六、腕骨穴
        七、太溪穴
        八、京骨穴
        九、大陵穴
        十、阳池穴
        十一、太冲穴
        十二、丘墟穴
    第八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8)电针“阳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肿瘤坏死因子-α和胆囊B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下合穴”与“合治内府”
        1、“下合穴”
        1.1 “下合穴”的概念
        1.2 “下合穴”的位置
        1.3 “下合穴”的取穴原则
        1.4 “下合穴”的争议
        2、“合治内府”
        2.1 “合治内府”的概念
        2.2 “合治内府”的应用研究
        2.3 “合治内府”的争议
        3、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阳陵泉穴与急性胆囊炎
        1、阳陵泉穴
        1.1 阳陵泉穴的穴位概述
        1.2 阳陵泉穴的定位
        1.3 阳陵泉穴的刺激方法
        1.4 阳陵泉穴的主治功用
        2、急性胆囊炎
        2.1 胆囊的传统医学论述
        2.2 胆囊的现代医学论述
        2.3 急性胆囊炎的相关论述
        3、阳陵泉穴与急性胆囊炎
        3.1 阳陵泉穴与胆囊
        3.2 阳陵泉穴与急性胆囊炎
        4、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肿瘤坏死因子-α、胆囊B超与急性胆囊炎的关系
        1、肿瘤坏死因子-α与急性胆囊炎的关系
        1.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概述
        1.2 TNF-α与急性胆囊炎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1.3 TNF-α与急性胆囊炎关系的临床实验研究
        2、胆囊B超与急性胆囊炎的关系概述
        2.1 超声概述
        2.2 B超与急性胆囊炎
        2.3 B超与急性胆囊炎的实验研究
        3、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和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取穴与电针方法
        2.3 指标检测方法和时间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各组家兔一般情况观察
        3.2 死亡情况
        3.3 电针治疗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3.4 电针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肛温的影响
        3.5 电针治疗对各组家兔胆囊B超影响
    4、结果
        4.1 电针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4.2 电针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肛温的影响
        4.3 电针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胆囊B超的影响
    5、小结
        5.1 选穴依据
        5.2 选用指标依据
        5.3 动物模型建立的依据及评价
    6、讨论
    结语
        1、结论
        2、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小议巨刺古今临床运用进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巨刺法适应证的发展
    1.1 痛证
    1.2 脑部疾病中风、脑血栓、脑梗塞、脑卒中早期及后遗症治疗
    1.3 偏瘫、面肌瘫痪、面痉挛
    1.4 其他
2 巨刺手法的发展
    2.1 古代
    2.2 现代
3 结语

(10)电针不同穴位对低张力炎性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标准
        (五)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分组
        (三)基础数据
        (四)器具
        (五)取穴及操作方法
        (六)观察指标
        (七)观察步骤
        (八)研究要求及注意事项
    三、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一)两组各个时间点胆囊的体积比较
        (二)胆囊收缩率、胆囊收缩速率比较
        (三)两组整体性比较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胆系疾病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胆道系统的认识
    三、针灸选穴组方依据
        (一)祖国医学取穴组方依据
        (二)现代医学选穴组方依据
    四、针刺对时效的影响
    五、机理研究
        (一)电针对与胆囊运动有关的神经的调节作用
        (二)电针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六、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巨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D]. 张清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D]. 沈汉勇(Hun Yung S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阳陵泉穴不同留针时间对慢性炎性高张力胆囊动力的影响[D]. 张丽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基于肢端微循环血流变化探讨针刺“阳陵泉”的循经感传特征研究[D]. 吴雪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5]慢性胆囊炎患者电针针刺阳陵泉穴后胆囊收缩素变化与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J]. 曹子洋,张延彬,张宏春,郑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16(33)
  • [6]电针阳陵泉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容积和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曹子洋,张延彬,张宏春,郑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9)
  • [7]唐代及唐代以前合穴适宜病症的文献研究[D]. 秦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电针“阳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肿瘤坏死因子-α和胆囊B超的影响[D]. 王健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小议巨刺古今临床运用进展比较[J]. 张立晶,丁玉龙,常佩芬.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0)
  • [10]电针不同穴位对低张力炎性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初探[D]. 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巨刺阳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