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飞快乐——写在贺年片上(论文文献综述)
韩雄飞[1](2017)在《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身体书写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将身体与“我”紧密相连,身体不再是被忽视的、受精神压制的对象,而是肉体和灵魂的集合,是创造世界的主体,也是受社会规训的客体。对于身体书写的研究、探索和思辨既有认知自我的重要价值,又是建构社会的一种文学途径。本论文从身体书写视角出发,探究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梳理身体书写的文学流变,力图以文本的解析展示儿童在社会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强调社会对儿童身体的尊重和解放。具体写作思路如下:绪论主要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社会学身体研究基本观点的梳理,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身体书写研究现状的总结,阐释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价值。并明确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阐明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启蒙主义思潮中的“发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被损害的儿童身体作为社会的顽疾在问题小说中提出;二是将儿童身体作为人类精神的原乡和理想未来的精神寄托;三是呈现日常生活中真实、本能、可爱的儿童身体。第二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救亡运动中的文学想象。儿童身体虽然在阶级的话语规约下呈现出受虐的儿童身体、施暴的儿童身体和抗争的儿童身体三种形象谱系,但在具体作品中也显现出身体书写对意识形态的挣脱和僭越。儿童身体在与革命意识地相互纠缠中,既受到革命意识的规范,呈现出“复仇”型和“送信”型的儿童成长模式,也最终化为了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留下了革命打在身体书写上的烙印。在战争书写中,儿童文学一方面高扬身体的暴力美学,一方面将其转化成儿童间的“身体”游戏,带有浓重的狂欢化色彩,并在具体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个体生命对战争的反思。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作品坚守儿童本位立场,显现出儿童身体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多元形态。第三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集体主义中的形象统合。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儿童文学开始打造“新儿童”的身体形象,并将劳动作为锻造儿童身体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儿童身体也在集体话语中被同一化,最终淹没在集体中,成为集体的一员。第四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本位理论下的重新建构。以回忆文革时期儿童生存的经验来探讨儿童成长中的伤痛和蜕变。以对儿童服饰、发式描写的分析探讨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际遇的变迁。以儿童第二性征的身体成熟、对爱情的朦胧认知与渴望、对性的想象和在性问题处理不当上所受到的伤害等儿童的切身体验为基础,探讨身体书写中儿童性意识的觉醒。从对儿童身体的疾病、残疾等问题的书写探讨儿童在困境和苦难中的历练和成长。从身体消逝的三种类型探讨儿童文学的死亡书写,阐释儿童文学中向死而生的身体价值和死亡书写的美学意义。第五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文学“分化期”的多元表达。从在金钱崇拜社会中的儿童身体和在功利主义教育下的儿童身体两方面,探讨儿童文学对日常生活中儿童身体的书写。从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恐惧、乏爱、无助等多重情感的文学表达,形成文学镜像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并通过文学探讨留守生活对儿童身体的再造。以儿童成长的具体细节和儿童从顽童成长为革命小战士的人生历程展现儿童在战争中的蜕变。以儿童身体在童年生活、乡土生活中的诗意栖居探讨成人对童年的浪漫想象和对儿童身体的诗意表达。以对儿童网游文学中儿童身体呈现出平面化和类型化特点的分析,探讨消费文化和娱乐精神对儿童身体书写丰富性和立体性的冲击。结语部分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总结了儿童身体书写研究的文学价值、哲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指出研究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是指向对儿童生存问题和终极问题思考的一种方式。提出“身体”应该作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予以重视。儿童文学创作应注重对个体儿童身体的表达,建立一种“以人为本”、“以身体为本”的审美根基。同时,对“儿童身体”的尊重也应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儿童构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打造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整体的责任和义务。
周琳[2](2016)在《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文中认为韩乐然,民国时期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画家、考古艺术家。一生经历了政治与文化两个领域的活动,在两个领域中皆具历史价值。活动范围涉及政治活动、文化社团、报刊传媒、艺术教育、艺术考古等多个门类的经历,在艺术家之中极具特殊性。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韩乐然辗转中国十几个省份和欧洲十个国家从事无产阶级革命,限定与促成了韩乐然身兼多职且热衷于艺术创作与文化活动的经历。革命视域中的艺术活动,不仅与革命活动相辅相成,也凝结了浓重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倾向。从“青年画会”的建立到“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再到“克孜尔艺术考古”,其艺术活动逐步加深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联,艺术活动起到了多重社会性的功能。宏观社会革命的理想与目标主导下,韩乐然的艺术创作致力于反叛动荡的社会现实,超越社会与时代乃至学术的限制;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需求与审美,在意识上传递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以此形成独立于他所在的“表现主义”、欧洲“现代主义”与抗战美术“革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风格,艺术追求超越学术局限表现社会理想,探索“大众美术”与现代绘画结合的实践方式,表现出融合性的民俗美术风格特征。本文结合历史背景,运用社会学、文献学、分类学与图形学结合的方法,经研究得出观点:1.韩乐然是最早确立无产阶级文艺观并进行“大众美术实践”的艺术家;2.艺术活动同时作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途径,使他成为最早的“左翼美术家”,建立了第一个“左翼美术社团”,建立东北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同时也是沈阳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的根据地。3.韩乐然的艺术创作在形式与内容上受到革命活动与艺术观念的限制,其研究价值并非在艺术创新与学术层面的代表性,而是作为艺术家兼有革命贡献与历史价值以及特殊艺术家的典型意义。本研究认为探究个案的特殊经历涉及多个门类艺术活动及其具有多领域的开创性意义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童彦婷[3](2013)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中国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春节是古往今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综合表现形式,它可以比较全面的反应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春节是凝结着中国味道的日子,包含着最适合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感受和情感语言;传统春节是中国人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传统春节图形符号则是这种结果的外在圆融表达。本文尝试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中的“能指”与“所指”的范畴作为研究的基础框架,以春节图形的“能指系统”与春节文化“所指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并界定了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当代春节图形的传统来源与演变,通过对古代器物装饰及传统纹样的搜索,沿着时间的线索,追寻当代春节图形在古代的样貌和演变的历程,并通过比较城市、乡村不同春节文化的差异,从多层面观察春节图形符号的使用现状。第三章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能指系统,本章主要关注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表达层面,通过分析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物质载体和题材。首先梳理了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民间织绣与年节的关系,然后对这三大主要物质载体中的传统春节图形符号进行分类,分为人物题材、动物题材、植物题材以及汉字题材。第四章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所指系统,本章主要关注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内涵层面,力图挖掘出传统春节图形符号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时间意识、原始信仰、伦理道德以及娱乐审美。第五章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结构方式,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可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呢?主要通过下面四种结构方式:标识、象征、谐音与再现。第六章结语,文章的最后进行了三方面的分析与总结:春节图形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春节图形符号的特殊形式语言,春节图形符号的现代适应与创新,展望了研究课题的发展前景,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目标。传统春节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最具表现力的一面,是在人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情感上,我们注定需要这种绵延下来的精神力量,我们需要纪念、需要寄托、需要快乐。本论文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将能指与所指理论用于春节符号系统的研究,得到了对研究对象的新的认识,并且能为目前正在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工艺美术等研究的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研究的新思路。
吴然[4](2004)在《放飞快乐——写在贺年片上》文中指出 一页崭新的日历,一个飞跃而来的新年! 小草说,我要长得更繁茂,给大地织一片辽阔的绿毯。我要邀请牛和马,还有羊儿来玩耍,听它们赞美花朵的美丽和嫩草的甜香。老熊伸了个懒腰说,我还要睡一会儿,我想等我醒来.我会有力量去捉鱼,去爬树,去偷吃野蜂蜜……
二、放飞快乐——写在贺年片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飞快乐——写在贺年片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身体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身体书写的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启蒙主义思潮中的“发现” |
第一节 被损害的儿童:对儿童身体聚焦的问题小说 |
一、被弃置的儿童身体 |
二、童养媳的悲惨境遇 |
三、父权制对儿童身体的规训 |
四、“发现”儿童与倡导立人思想 |
第二节 被神化的儿童:美好理想在儿童身体上的投射 |
一、作为人类精神原乡的童年 |
二、童年回忆中审美化的儿童身体书写 |
三、儿童身体作为真善美的符号象征 |
第三节 写实的儿童:日常生活中儿童身体的呈现 |
一、儿童身体“本我”化的欲望书写 |
二、生活化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二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救亡运动中的文学想象 |
第一节 儿童身体的阶级归类 |
一、阶级对立下儿童身体的形象谱系 |
二、《分》:儿童身体在阶级话语下的规范与僭越 |
第二节 儿童身体确立在革命话语中 |
一、革命叙事中儿童的成长模式 |
二、经革命话语洗涤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三节 战争书写对儿童身体的想象与建构 |
一、战争中身体的暴力美学 |
二、“身体”游戏式的战斗想象 |
三、个体生命的战争记忆与反思 |
第四节 主潮之外:儿童身体的多元表达 |
一、《小坡的生日》:自由随性的儿童及其身体书写 |
二、《大林和小林》与《秃秃大王》:漫画式的身体书写 |
三、纯真的儿童:丰子恺笔下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三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集体主义中的形象统合 |
第一节“新儿童”的身体打造 |
一、走向精神化的儿童身体书写 |
二、受集体理性规约的儿童身体书写 |
三、社会身份主控下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二节 在劳动中成长的儿童 |
一、以劳动能力作为评判儿童成长的标尺 |
二、以体力劳动为中心的儿童身体审美观 |
三、劳动:作为儿童成才的主要路径 |
四、爱劳动:作为榜样的理想儿童 |
第四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本位理论下的重新建构 |
第一节 见证与还原:儿童的文革经验和身体印迹 |
一、暴力经验与儿童的文革记忆 |
二、饥饿的肉身 |
三、游戏中儿童身体的狂欢 |
四、儿童身体在苦难的历练中成熟 |
第二节 儿童身体在服饰-发式中的言说 |
一、服饰-发式与儿童自我意识 |
二、儿童成长际遇中服饰-发式的变迁 |
第三节 儿童身体性意识的觉醒 |
一、羽化成蝶:少女身体生长的秘密 |
二、唯美、节制的身体欲望书写 |
三、青春期的性幻想与性伤害 |
第四节 疾病中儿童身体的书写 |
一、儿童在疾病中的历练成长 |
二、残疾儿童的生命探寻 |
第五节 身体消逝的文学表达 |
一、儿童文学死亡书写的三种类型 |
二、向死而生的身体价值与死亡书写的美学意义 |
第五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文学“分化期”的多元表达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儿童身体 |
一、在金钱崇拜社会中的儿童身体 |
二、功利主义教育下的儿童身体 |
第二节 留守:困境中儿童身体的沉浮 |
一、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文学镜像 |
二、留守生活对儿童身体的文学再造 |
第三节 重述战争题材小说中的儿童身体 |
一、受战争洗礼的儿童身体书写 |
二、从顽童成长为革命小战士 |
第四节 童年的浪漫想象与儿童身体的诗意表达 |
一、回望童年:儿童身体的诗意栖居 |
二、乡土大地上儿童身体的诗化书写 |
第五节 儿童网游文学:娱乐文化主控下被抽空的儿童身体 |
一、儿童网游文学的诞生与其娱乐化走向 |
二、《查理九世》与“赛尔号”:儿童身体的平面化与类型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章结构与相关概念 |
第一章 韩乐然的革命活动 |
第一节 早期成长经历 |
第二节 民族主义革命活动(1919—1923) |
一、参与民族独立运动 |
二、在境外的革命活动 |
三、与共产国际代表访华相关的活动 |
四、参加高丽共产党和韩国临时政府活动 |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革命活动(1924-1937) |
一、建立沈阳第一个党支部 |
二、推进哈尔滨北满党建工作 |
三、组织进步社团、创办报刊杂志 |
四、领导政治运动 |
五、组织国共合作活动 |
六、共产国际情报工作 |
第四节 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8-1947) |
一、在“东北救亡总会”的抗战活动 |
二、去抗战前线视察联络 |
三、协调国共两军战事关系 |
四、和平解放新疆西藏的筹备工作 |
小结 |
一、繁重与多变动的革命活动 |
二、广泛的个人才能 |
第二章 韩乐然的艺术生涯 |
第一节 萌芽时期的绘画自修 |
第二节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习 |
一、上海美专的“新学”教育 |
二、“表现主义”的学习环境 |
三、艺术师从 |
第三节 去法国巴黎的艺术深造 |
一、流离转徙的欧洲经历 |
二、进入卢浮宫美术学院学习 |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宣传与创作 |
一、组织“东总”抗战宣传活动 |
二、从事抗战美术宣传 |
第五节 西北时期的创作活动 |
一、深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
二、创作民众题材作品 |
小结 |
一、认同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 |
二、对巴黎区域性绘画思潮的思考 |
三、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推介 |
四、提倡抗战美术与民族化美术 |
第三章 韩乐然艺术作品研究 |
第一节 自然题材作品 |
一、20年代作品 |
二、30年代作品 |
三、40年代作品 |
第二节“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
一、劳动者为题材的写生创作 |
二、民俗题材创作 |
三、人物肖像创作 |
第三节 抗战题材作品 |
一、抗战宣传画 |
二、参与绘制《全民抗战》 |
三、木版封面画 |
第四节 民族与民俗题材作品 |
一、民族题材创作 |
二、洞窟壁画临摹 |
第五节 实用美术作品 |
一、革命宣传的新春贺卡 |
二、建筑类设计 |
小结 |
一、创作方式——“写生即是创作” |
二、表现形式——速写入画 |
三、造型特征——符号性的造型元素 |
四、构图特征——形式感与程式化 |
五、关注点——强调光线的作用与效果 |
六、绘画风格——象征性与表现性融合 |
第四章 韩乐然的艺术活动 |
第一节 美术教育活动 |
一、东北早期美术教育环境 |
二、沈阳美术专科学校的开创 |
三、美术执教 |
四、对黄胄的艺术启蒙 |
第二节 艺术展览 |
一、东北时期的美展 |
二、欧洲时期的画展 |
三、抗战时期的展览 |
四、西北时期的展览 |
第三节 艺术社团组织 |
一、组织“青年画会” |
二、开办“奉天美术研究院” |
三、组织“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
第四节 艺术考古 |
一、新疆考古的动因 |
二、克孜尔艺术考古发现 |
小结 |
一、多元活动中的内在关联 |
二、艺术活动的社会性特征 |
第五章 韩乐然的艺术观念 |
第一节 艺术本质论的表述 |
一、艺术来源:积极的生命观 |
二、艺术表现宗旨:源于自然超越自然 |
三、艺术功能:“潜势力”的社会作用 |
第二节 艺术表现形式的认知 |
一、提倡求“真”的表现性 |
二、提倡艺术“超越时空限制” |
三、倡导非功利性的艺术创作 |
四、倡导面向大众的艺术方向 |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阶级视角 |
一、强调艺术的阶级性 |
二、倡导艺术家承担社会责任 |
第四节 从“进化”视角看待艺术流派 |
一、主张艺术反抗传统的束缚 |
二、批判古典主义绘画 |
三、对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的辨析 |
四、提倡艺术家形成自己的风格 |
小结 |
一、以情感与观念为衡量艺术的基础 |
二、以社会作用为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 |
第六章 革命限定中的艺术特质 |
一、限定中的艺术经历 |
二、艺术观念中的革命视角 |
三、艺术创作的政治意图与功用 |
四、艺术活动服务于政治 |
五、艺术家身份的政治作用 |
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中国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缘起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难点 |
1.3.3 创新点 |
1.4 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春节图形符号具体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2 民俗学 |
1.4.3 符号学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春节图形符号的传统来源与演变 |
2.1 当代春节图形符号的传统演变历程 |
2.1.1 先秦时期 |
2.1.2 秦汉时期 |
2.1.3 魏晋至隋唐时期 |
2.1.4 宋元明清时期 |
2.2 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使用现状 |
2.2.1 城市 |
2.2.2 乡村 |
第三章 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能指系统 |
3.1 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物质载体 |
3.1.1 民间木版年画 |
3.1.2 民间剪纸 |
3.1.3 民间织绣 |
3.2 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题材 |
3.2.1 人物题材 |
3.2.2 动物题材 |
3.2.3 植物题材 |
3.2.4 汉字题材 |
第四章 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的所指系统 |
4.1 时间意识 |
4.1.1 年终祭祀与多神崇拜 |
4.1.2 中华民族的时间自觉 |
4.1.3 传统春节的式微 |
4.2 原始信仰 |
4.2.1 避灾驱邪 |
4.2.2 祈福纳吉 |
4.2.3 子孙繁衍 |
4.3 道德伦理 |
4.3.1 儒释道思想 |
4.3.2 伦理教化功能 |
4.3.3 家庭婚姻爱情 |
4.4 娱乐审美 |
4.4.1 游戏休闲 |
4.4.2 装饰美化 |
4.4.3 喜庆气氛 |
第五章 传统春节图形能指与所指的结构方式 |
5.1 标识 |
5.2 象征 |
5.3 谐音 |
5.4 再现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春节图形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
6.1.1 中华民族的情感创造 |
6.1.2 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蕴 |
6.2 春节图形符号的特殊形式语言 |
6.2.1 对称饱满的构图 |
6.2.2 传统独特的色彩 |
6.2.3 丰富生动的造型 |
6.3 春节图形符号的现代适应与创新发展 |
6.3.1 现代春节图形符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6.3.2 赋予传统春节图形符号新的生命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书目 |
图片来源及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四、放飞快乐——写在贺年片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研究[D]. 韩雄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2]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D]. 周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3]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中国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研究[D]. 童彦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4]放飞快乐——写在贺年片上[J]. 吴然. 小学生时代,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