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发现大型高品位石墨矿(论文文献综述)
张苏江,王楠,崔立伟,季根源,邓文兵,张彦文[1](2021)在《国内外石墨资源供需形势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全球石墨资源的勘查与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整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石墨资源储量、生产、消费与进出口贸易等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全球近99.91%的石墨资源高度集中分布于除南极洲外其他六大洲的土耳其、中国、巴西、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印度、乌兹别克斯坦与墨西哥等9个国家;中国石墨产量约占2020年世界石墨总产量的59.09%,石墨消费量、进出口量分别约占2019年世界总市场份额的60%、24.28%与52.73%,均居全球第一;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优质高级别石墨较少、获取更高附加值石墨产品能力不足。随着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优质石墨资源的消费需求将大幅增加。因此,加大高品质石墨矿产勘查、加强石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石墨资源战略储备机制、推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全国石墨上中下游产业链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张君伍[2](2020)在《内蒙古大苏计斑岩型钼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苏计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内蒙断隆西段,时空分布上与中生代钙碱性花岗岩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苏计钼矿床中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锶钕同位素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背景,对于斑岩型钼矿研究中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构造背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手段探讨岩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研究矿床的硫铅锶钕同位素特征并推测其成岩成矿过程和物质来源。大苏计钼矿中花岗质杂岩Si O2含量67.61%~79.32%、全碱含量4.57%~8.67%,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K2O/Na2O比值为1.87~75.73,A/CNK值1.13~3.41,属于强过铝质岩石。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基本符合Zr/Hf<38、Nb/Ta<17的特征,10000Ga/Al>2.6,K2O>4%、Si O2>70%、Al2O3均值在12%~13%之间,贫Sr、Ba、Ti、P,δEu值略大于0.3,属于高分异A型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Zr/Hf均值小于38、Nb/Ta均值大于17,高Sr(均值385.5×10-6),负铕异常很小且部分为轻微正铕异常,Rb与Th呈正相关,属于分异程度较高的I型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花岗质杂岩具有板块碰撞转向碰撞后的伸展环境的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板块碰撞转向碰撞后的伸展环境。矿体金属硫化物的δ34S为2.5‰~5.8‰,呈塔式分布,因此硫源为深源岩浆硫。矿体硫化物的206Pb/204Pb为16.811~18.035,207Pb/204Pb为15.340~15.474,208Pb/204Pb为36.945~38.631;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中显示大苏计钼矿的铅源处在造山带和下地壳之间,因此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并有地幔的影响。花岗斑岩(87Sr/86Sr)i为0.70497~0.75311(均值0.72334),显示出壳幔混合型;花岗斑岩εNd(t)值为-16.97~-14.83(均值-15.85),显示有古老地壳组份的加入;花岗斑岩TDM1(Nd)为2.165 Ga~1.761 Ga,TDM2(Nd)为2.378 Ga~2.207 Ga,指示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早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因此,大苏计钼矿在晚三叠世成矿时处在构造环境由碰撞转向后碰撞的伸展环境,板块后撤导致了软流圈上涌,促使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早期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成岩浆,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了地壳物质,沿深部大断裂上升至浅成至超浅成环境时在合适条件下发生钼沉淀成矿。
于晓飞,吕志成,孙海瑞,李永胜,袁慧香,杜泽忠,公凡影,吕鑫,杜轶伦,王春女[3](2020)在《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先后共设置了141个整装勘查区,分布在26个重点成矿区带,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成矿域。整装勘查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复杂多样。运用成矿系统理论,对全国典型整装勘查区开展了研究与梳理,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出3类成矿系统,按照成矿机制划分出4类成矿系统,并划分(厘定)出24个成矿系统亚系统。根据上述成矿系统研究成果,重新划分出14个成矿系列、34个矿床式,建立了典型矿床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5个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归纳总结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建立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运用缺位找矿思维,调整整装勘查区区域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开展新矿种、新类型、新区域、新层位勘查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成果,丰富了成矿系统和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
王路[4](2020)在《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赋存有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的国家,随着碳时代的到来,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系石墨,属于隐晶质石墨,由煤的高变质作用阶段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对煤的石墨化作用研究较少,在煤的石墨化特征、煤成石墨化的影响因素、煤系石墨的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加强对煤系石墨的特征和石墨化过程的演化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研究,对煤系石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使用价值。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的湖南鲁塘矿区、闽西南地区和江西崇义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煤田地质学、矿物学、材料学、煤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采用了宏观标本描述、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对不同演化程度的高变质无烟煤-煤系石墨特征进行研究,以煤的石墨化特征为切入点,揭示了煤系石墨的宏观-微观-超微结构特征,深入研究了煤向石墨演化的特征,剖析了煤系石墨化的成矿控制因素,分析了煤系石墨的差异石墨化特征。在对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热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区域构造背景和赋煤区带特征为基础,划分了我国煤系石墨成矿区带。此外,探讨了煤系石墨与构造-热活动关系,提出了煤系石墨的成矿模式,并揭示了构造应力在煤系石墨化中的作用机制。(1)我国为由多个板块挤压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多期次、高强度的构造-岩浆活动,以我国区域构造格局和赋煤构造带为基础,结合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岩浆热地质条件,划分了我国煤系石墨成矿区带,包括4个成矿域和9个成矿带,一级成矿域呈现出“一纵三横”的格局,“一纵”为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NNE向展布的滨太平洋煤系石墨成矿域(I-1),“三横”为分别受控于3条EW向区域性构造–岩浆带的南岭煤系石墨成矿域(I-2)、秦岭–大别煤系石墨成矿域(I-3)和燕山–阴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4)。(2)基于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从不同尺度揭示了煤系石墨的特征。研究表明,煤系石墨中主要赋存三大类组分,分别为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碳和石墨化组分,石墨化组分呈颗粒状、丝状和鳞片状。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高,芳香大分子结构的结晶程度逐渐增高,002衍射峰逐渐由波状峰过渡为不对称峰,最终为高而尖锐的峰形,拉曼光谱中,D1、D2、D3和D4缺陷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G峰逐渐增强,二级拉曼中S1峰逐渐强度增强,并逐渐呈不对称形态,代表着三维有序结构的形成。纳米尺度中,弯曲、无序、不定向的碳层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强而逐渐趋于一致取向,在局部率先形成局部分子定向域LMOs,随着碳层的弯曲度逐渐降低,相互连接,碳层近于平直化,形成长程有序的碳层,构成了平直有序的石墨碳层。(3)在煤系石墨演化特征的基础上,以化学组成(FC、Vdaf、H/C)为基础参数,以结构参数(碳层间距d002和拉曼参数R2)为精确指标,提出了煤系石墨鉴定指标,并划分了煤系石墨类型,包括III级石墨化无烟煤,II2级煤系半石墨、II1级煤系半石墨和I级煤系石墨。湖南鲁塘矿区内大部分样品大部分属于I级煤系石墨,闽西南地区以II级煤系半石墨为主,其次为I级煤系半石墨和III级石墨化无烟煤,而江西崇义矿区则主要为III级石墨化无烟煤。(4)明确了煤系石墨成矿的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煤中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和矿物,不同煤岩有机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大分子结构特征各不相同,对温度和压力的响应也不同,其石墨化行为则不同,粘土矿物等矿物在石墨化中则具有“催化”作用。外因主要为温度和构造应力,温度为煤的石墨化提供所需的活化能,由于温度作用的局限性,构造应力则在石墨化中起到关键作用。(5)煤系石墨成矿中呈现出差异性石墨化特征,在显微尺度表现为不同显微组分的差异石墨化,其中壳质组的石墨化速率最快,其次为镜质组,惰质组的石墨化速率最慢,在裂隙或孔隙边缘最先石墨化。不同构造变形造成的差异石墨化,即韧性变形样品相比脆性变形样品具有更高的石墨化程度。在空间尺度,由于构造-岩浆热多因素的影响,煤系石墨在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特征,即与岩体相同距离条件下,样品的石墨化程度不同,与岩体不同距离条件下,可以发育相近石墨化程度的煤系石墨。(6)煤系石墨的成矿、石墨化程度和分布与构造-热地质背景密切相关。湖南鲁塘矿区内,煤的石墨化程度随着构造变形强度和岩浆热变质程度,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强;闽西南地区,中部含煤带内强烈复杂的构造-热地质条件,发育III级石墨化无烟煤-I级煤系石墨,西部含煤带构造-岩浆活动较弱,主要赋存高变质无烟煤-III级石墨化无烟煤,东部含煤带则主要赋存II级煤系半石墨-I级煤系石墨。(7)基于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热地质条件,提出了煤系石墨的成矿模式,即封闭式成矿模式,主要形成了高温-高压环境,赋存以I级煤系石墨为主,如湖南鲁塘矿区东部分区和闽西南中部含煤带;半封闭式成矿模式,形成以次高温-高压环境,赋存以II级煤系半石墨为主,如闽西南地区东部含煤带和湖南鲁塘矿区中部分区-中带;开放式成矿模式,形成低温低压环境,赋存以高变质无烟煤和III级石墨化无烟煤为主,如闽西南西部含煤带。(8)构造变形不仅可以造成煤的宏观和微观变形,同时可以导致无序结构的逐渐有序化。借鉴于矿物的动态重结晶作用机制,提出了构造应力作用在煤系石墨化中作用机制,即构造应变诱导石墨化。在韧性变形环境下,由于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应力集中,促使局部BSUs定向排列,形成局部定向域LMOs,随着碳层中位错等结构缺陷的调整、迁移,局部有序结构逐步扩展,样品的石墨化程度逐渐提高。
王登红,郑绵平,王成辉,高树学,商朋强,杨献忠,樊兴涛,孙艳[5](2019)在《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钾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急缺矿产;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萤石、晶质石墨、金刚石等矿产是国内外公认的战略性新兴矿产。根据国家建设的需求,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该工程以查明重要矿种的资源潜力,取得找矿突破为目标,以矿调为手段,以"五位一体"为部署原则,进行了全国重点地区大型资源基地和重要矿集区相关矿种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法创新研究,同时开展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批找矿成果,丰富了成矿理论,创新了找矿方法,支撑了赣南、闽西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带动了川西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保障国家农业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概要介绍了在钾盐找矿、华南"三稀"金属矿产调查、川西大型锂矿资源基地建设、新疆奇台超大型晶质石墨矿找矿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介绍了在华南、华北、中西部等主要成矿带"三稀"矿产、晶质石墨、萤石等关键矿种成矿规律研究、成矿模式构建、资源潜力评价、重点靶区优选、技术方法组合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在公益性基础性调查研究中所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钾盐"二层楼"成矿模式和锂矿"五层楼+地下室层脉组合"成矿理论和找矿模型得以完善,新发现靶区40处,矿产地14处,大型资源基地2处,新增KCl资源量3.5亿t,伟晶岩型锂资源量31.75万t,铍资源量1.6万t,石墨资源量7 378万t,脉石英56万t,萤石1 159万t,金刚石资源量2.29万克拉,新增重稀土资源量12万t,含磷锂铝石岩体型锂资源量38万t。该工程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昊[6](2019)在《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重要挑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而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向低碳产业园转型势在必得。我国的工业园区也积极地向低碳园区逐渐转型。本文以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的转型建设为切入点,从自然基础、园区规划、石墨产业发展、低碳产业园建设现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概况。通过对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进行SWOT分析,指出了产业园目前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产业园区主要问题:一是政府主导为主,缺少低碳产业园发展的外部政策扶持;二是缺乏企业自发参与的利益激励机制;三是环保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低碳产业园发展目标不明确,碳排放统计体系不健全。据此分析,以及借鉴国内外低碳产业园的建设经验,本文提出了低碳园区建设和调整的思路和建设方案,并对重点建设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编制项目进度控制方案和实施计划,最后提出推进园区建设项目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等措施建议。通过对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研究,为国内其他低碳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李晓宇[7](2019)在《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是1986年《矿产资源法》规定的一类特殊矿种。30多年来,国际、市场和资源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矿种确定原则和实施的管理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资源、战略、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内涵,界定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与“优势矿产”、“战略性矿产”、“关键矿产”等概念的差异。从资源代际安全和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了当前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及战略定位。强调资源的普遍稀缺性与我国的相对优势性,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定义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稀缺,我国具有相对资源优势,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和国防装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终端应用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战略价值,需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管理的矿种。从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入手,筛选了稀土、钨、锡、锑、钼、金、石墨、锂、萤石和磷10个矿种,分析了其资源形势和供求趋势。基于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结合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和原则,综合考虑各类要素,系统构建了三级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首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对矿种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赋权,增加了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利用筛选出的10个我国优势矿种的基础数据,对参与评价矿种相对重要性进行计算并给出排序。同时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和相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法,综合提出新时期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名录的调整建议,为我国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下一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实践,对以调控存量为目标的开采总量控制政策和以调控增量为目标的矿业权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当前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稀土矿和钨矿在资源勘查开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发管理机制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其关键是平衡“保障资源安全”和“促进市场竞争”两个方面,把握好安全和效率的尺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提出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总结为安全优先、市场竞争、规模经营、调控宏观、放活微观。
谭均[8](2019)在《蒙西南—冀北石墨矿化带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石墨是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业需求量急剧上升。目前,随着矿床开采技术和勘探技术的提高,寻找分布于地表浅层次的、高品位的石墨矿床难度愈发明显。在系统总结含矿岩系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基础上,在含石墨岩系的"老"矿区深部及其外围露头条件差的地区开展盲矿体寻找,将是取得找矿突破的有效途径。对蒙西南—冀北含石墨矿带勘查与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表明,该矿带位于华北陆块北缘,变形构造发育,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强烈,含矿岩石是新太古界孔兹岩系,已在露头较好地段发现大、中、小型晶质鳞片石墨矿多处,具有良好的区域变质石墨矿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潜力;覆盖区是该成矿带寻找新的石墨矿床的有利目标区。
颜玲亚,高树学,陈军元,焦丽香,周雯,刘艳飞[9](2018)在《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认为2016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组织下属各总队在中西部地区主要石墨成矿带开展了调查评价,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本文系统分析了中西部地区重点调查区评价成果,初步总结了调查区成矿特征,为中西部地区石墨矿进一步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刘鑫勇[10](2018)在《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墨由于其特殊结构,具有优异的性能,其制品可广泛应用于国防科工、航空航天、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电动汽车、高端装备等多个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美、英、德、俄等国都限制开采本国石墨资源,并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储备,转而从中国等国家低价进口。尤其近些年来,随着新能源、信息技术、石墨烯等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均将石墨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建设作为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点,科学家预言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石墨新材料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并在不远的未来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查汗木胡鲁石墨矿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探明资源储量高达703万吨,是世界第一的大鳞片晶质石墨矿。本文在充分调查了解国内外石墨资源状况、产业现状及国内外石墨深加工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石墨深加工产品市场动态及行业发展情况,全面阐述了查汗木胡鲁石墨矿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发展思路,提出建设“1个资源加工基地+2个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园+1个石墨新材料及石墨烯研发技术中心”的一体化战略,同时结合企业实际,从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人才储备、加强资金保障、坚持环保优先、做好品牌建设等几个方面制定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力求对该矿产资源进行集约开发,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以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二、河北发现大型高品位石墨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发现大型高品位石墨矿(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石墨资源供需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资源概况 |
1.1 世界资源概况 |
1.2 中国资源概况 |
2 国内外生产概况 |
2.1 世界生产概况 |
2.2 中国生产概况 |
3 国内外消费概况 |
3.1 世界消费概况 |
3.2 中国消费概况 |
4 国内外贸易概况 |
4.1 世界贸易概况 |
4.2 中国贸易概况 |
5 思考与建议 |
5.1 思考 |
5.2 建议 |
6 主要结论 |
(2)内蒙古大苏计斑岩型钼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斑岩型钼矿的研究现状 |
1.2.2 内蒙古大苏计钼矿床研究现状 |
1.2.3 花岗岩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侵入岩 |
3.3 矿区构造 |
3.4 矿体和矿石特征 |
3.5 围岩蚀变类型 |
3.6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1 样品采集 |
4.2 测试方法 |
4.2.1 主微量元素测试 |
4.2.2 硫、铅同位素测试 |
4.2.3 铷锶、钐钕同位素测试 |
第五章 岩石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1 花岗斑岩 |
5.1.2 正长花岗(斑)岩 |
5.1.3 石英斑岩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硫同位素特征 |
5.2.2 铅同位素特征 |
5.2.3 锶钕同位素特征 |
第六章 讨论 |
6.1 岩石成因类型 |
6.2 硫铅锶钕同位素来源 |
6.2.1 硫同位素来源 |
6.2.2 铅同位素来源 |
6.2.3 锶钕同位素来源 |
6.3 岩浆来源及演化 |
6.3.1 岩浆来源 |
6.3.2 岩浆演化 |
6.4 成矿物质来源 |
6.5 成岩成矿背景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3)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装勘查区矿产特征 |
1.1 成矿时间分布特征 |
2 500 Ma)'>1.1.1 新太古代成矿期(>2 500 Ma) |
1.1.2 古元古代成矿期(2 500~1 600 Ma) |
1.1.3 中—新元古代成矿期(1 600~600 Ma) |
1.1.4 古生代成矿期(600~250 Ma) |
1.1.5 中生代成矿期(250~65 Ma) |
1.1.6 新生代成矿期(65 Ma~) |
1.2 空间分布规律 |
2 成矿系统及类型 |
3 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 |
4 找矿新进展 |
4.1 全国整装勘查区找矿进展 |
4.2 典型矿床找矿进展 |
4.2.1 内蒙古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 |
4.2.2 贵州铜仁松桃高地锰矿床 |
4.2.3 甘肃成县大桥金矿床 |
4.2.4 河南崤山东部中河银铅锌矿床 |
4.2.5 青海都兰那更康切尔银铅锌矿床 |
4.2.6 青海多彩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 |
4.2.7 安徽庐枞黄屯金铜矿床 |
4.2.8 湖南花垣谷哨铅锌矿床 |
5 结论 |
(4)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石墨的形成、性质和分类 |
1.2.2 石墨矿床的类型和分布 |
1.2.3 煤系石墨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
1.5.1 主要工作量 |
1.5.2 创新点 |
2 主要成矿区带地质背景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2.1 成矿区带划分 |
2.2 主要成矿区带地质背景 |
2.2.1 滨太平洋煤系石墨成矿域(I-1) |
2.2.2 南岭煤系石墨成矿域(I-2) |
2.2.3 秦岭—大别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3) |
2.2.4 阴山—燕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4) |
2.3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
2.3.1 湖南鲁塘矿区 |
2.3.2 闽西南地区 |
2.3.3 江西崇义矿区 |
2.4 本章小结 |
3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方法 |
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3.1.1 工业分析 |
3.1.2 元素分析 |
3.2 X射线衍射 |
3.3 激光拉曼光谱 |
3.4 显微组分分析 |
3.5 扫描电镜 |
3.6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
3.7 本章小结 |
4 煤系石墨的演化特征与分类 |
4.1 高变质无烟煤-煤系石墨的特征 |
4.1.1 宏观特征 |
4.1.2 化学组成 |
4.1.3 显微组分特征 |
4.1.4 微观形态(SEM) |
4.1.5 大分子结构特征 |
4.1.6 空间排列特征(HRTEM) |
4.2 石墨化程度的评价与煤系石墨分类 |
4.2.1 石墨化度 |
4.2.2 其它评价参数和方法 |
4.2.3 煤系石墨的评价与分类 |
4.3 煤成石墨化的演化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系石墨的控制因素与差异石墨化特征 |
5.1 煤成石墨化的控制因素 |
5.1.1 内因 |
5.1.2 外因 |
5.2 差异石墨化 |
5.2.1 不同显微组分的差异石墨化 |
5.2.2 不同构造变形类型样品的差异石墨化 |
5.2.3 宏观尺度的差异石墨化 |
5.3 本章小结 |
6 构造应力在煤系石墨成矿中的作用机制 |
6.1 研究区构造-热地质条件 |
6.1.1 湖南鲁塘矿区 |
6.1.2 闽西南地区 |
6.2 煤系石墨成矿与构造-热活动关系 |
6.2.1 石墨化程度与构造-热活动关系 |
6.2.2 成矿模式 |
6.3 构造应力在石墨化中的作用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主要进展与成果 |
1.1 钾盐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
1.2 川西大型锂矿资源基地取得新突破 |
(1)甲基卡工作区。 |
(2)可尔因工作区。 |
(3)九龙工作区。 |
(4)平武工作区。 |
1.3 幕阜山大型稀有金属基地基本成型 |
1.4 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 |
1.5 脉石英、萤石、硼矿找矿取得新进展 |
1.6 金刚石找矿取得新成果 |
2 理论和方法创新成果 |
2.1 扎实开展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钾、锂矿产成矿理论和找矿模型 |
2.2 提出多因素、多目标找矿新概念,拓展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前景 |
2.3 综合运用传统方法与物探遥感新技术,提高了深部岩浆岩型石墨矿勘查效果 |
2.4 总结碱性基性岩型金刚石成矿规律,创建成矿地质模型 |
2.5 以绿色矿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了资源开发环境效应综合评价与监测示范 |
2.6 提升野外现场快速分析测试技术,为综合评价和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 |
3 未来工作部署与展望 |
(6)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石墨新材料方面 |
1.3.2 低碳城镇建设发展方面 |
1.3.3 低碳园区建设发展方面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石墨新材料相关概念 |
2.2 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低碳经济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3 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
2.3.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3.2 项目管理的过程 |
2.3.3 项目管理的方法 |
3.国内外低碳园区建设的经验范式 |
3.1 再生利用型模式 |
3.1.1 日本北九州生态城 |
3.1.2 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 |
3.1.3 再生利用型的特点 |
3.2 产业耦合型模式 |
3.2.1 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生态园 |
3.2.2 内蒙古鄂托克经济开发区 |
3.2.3 产业耦合型的特点 |
3.3 清洁生产型模式 |
3.3.1 美国切塔努嘎生态工业园 |
3.3.2 天津滨海高新区花苑科技园 |
3.3.3 清洁生产型的特点 |
3.4 国内外低碳园区经验总结 |
4.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的SWOT分析 |
4.1 Y镇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4.1.1 园区空间布局 |
4.1.2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
4.1.3 现有园区入驻情况 |
4.2 Y镇产业园区发展优势 |
4.2.1 资源禀赋优势 |
4.2.2 产业基础优势 |
4.2.3 制度环境优势 |
4.3 Y镇产业园区发展劣势 |
4.4 Y镇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机遇 |
4.5 Y镇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
4.6 SWOT分析矩阵 |
5.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
5.1 目标与使命 |
5.2 优化调整思路 |
5.3 总体布局规划与调整 |
5.4 重点建设工程 |
6.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控制 |
6.1 产业园项目建设任务分解 |
6.1.1 工作分解结构 |
6.1.2 责任矩阵构建 |
6.1.3 工作先后关系 |
6.1.4 估算整体项目的工作持续时间 |
6.1.5 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网络图 |
6.1.6 确定关键路线 |
6.1.7 进度计划甘特图 |
6.2 产业园建设项目流程控制 |
6.3 产业园建设进度控制 |
7.推进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
7.1 组织保障 |
7.2 制度和政策保障 |
7.3 资金保障 |
7.4 宣传保障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完成工作量 |
1.4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价值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信息熵理论 |
2.4 需求理论 |
2.5 规模经济理论 |
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 |
3.1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法定含义 |
3.1.1 法律层面 |
3.1.2 文件层面 |
3.1.3 内涵分析 |
3.2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新时期战略定位 |
3.2.1 优势矿种 |
3.2.2 相关概念界定 |
3.2.3 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 |
3.2.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 |
4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及供求趋势 |
4.1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选择 |
4.1.1 全球资源概况 |
4.1.2 我国资源状况 |
4.1.3 优势矿产选择 |
4.2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
4.2.1 稀土资源 |
4.2.2 钨资源 |
4.2.3 锡资源 |
4.2.4 锑资源 |
4.2.5 钼资源 |
4.2.6 金资源 |
4.2.7 石墨资源 |
4.2.8 锂资源 |
4.2.9 萤石资源 |
4.2.10 磷资源 |
4.3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供求分析 |
4.3.1 主要需求预测方法 |
4.3.2 数据基础 |
4.3.3 供需分析结论 |
5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评价指标简介 |
5.2.2 各三级指标含义 |
5.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 |
5.3.1 基于AHP和熵权的数学评价法 |
5.3.2 专家问卷调查法 |
5.3.3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法 |
5.3.4 矿种调整建议名录 |
6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探索 |
6.1 已有政策执行效果 |
6.1.1 已有政策梳理 |
6.1.2 开采总量控制政策 |
6.1.3 矿业权政策 |
6.2 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
6.2.1 我国稀土资源特点 |
6.2.2 我国稀土产业特点 |
6.2.3 问题与分析 |
6.2.4 我国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
6.3 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
6.3.1 我国钨资源特点 |
6.3.2 我国钨产业特点 |
6.3.3 问题与分析 |
6.3.4 我国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
6.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蒙西南—冀北石墨矿化带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简述 |
1.1大地构造位置 |
1.2地层 |
1.3构造 |
2石墨矿床 (点) 基本地质特征 |
2.1研究方法 |
2.2典型实例 |
3区域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讨论 |
3.1区域成矿规律 |
3.2讨论 |
3.3石墨矿成因探讨 |
4区域找矿预测 |
4.1找矿标志 |
4.2找矿靶区 |
(9)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各调查区石墨矿地质特征及主要找矿成果 |
2.1 新疆奇台县黄羊山一带调查评价 |
2.1.1 地质背景 |
2.1.2 主要成果 |
2.1.3 找矿标志 |
2.2 河北张家口地区调查评价 |
2.2.1 地质背景 |
2.2.2 主要成果 |
2.2.3 找矿标志 |
2.3 陕西省商洛市沙河子—峦庄一带调查评价 |
2.3.1 地质背景 |
2.3.2 主要成果 |
2.3.3 找矿标志 |
2.4 河南省鲁山县调查评价 |
2.4.1 地质背景 |
2.4.2 主要成果 |
2.4.3 找矿标志 |
2.5 甘肃省肃北县鹰咀山一带调查评价 |
2.5.1 地质背景 |
2.5.2 主要成果 |
2.5.3 找矿标志 |
2.6 四川省攀枝花地区调查评价 |
2.6.1 地质背景 |
2.6.2 主要成果 |
2.6.3 找矿标志 |
2.7 湖北大别山西段调查评价 |
2.7.1 地质背景 |
2.7.2 主要成果 |
2.7.3 找矿标志 |
3 中西部地区石墨资源潜力分析 |
(10)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战略的概念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学派 |
2.3 企业战略的三种形态 |
2.3.1 拓展型战略 |
2.3.2 稳健型战略 |
2.3.3 收缩型战略 |
第三章 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世界石墨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
3.2.2 中国石墨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
3.2.3 全球石墨产业现状分析 |
3.2.4 中国石墨产业现状分析 |
3.2.5 石墨精加工产品研发现状 |
3.2.6 市场前景分析 |
第四章 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内部资源分析 |
4.1 矿产资源分析 |
4.2 技术资源分析 |
4.3 人力资源分析 |
第五章 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发展战略选择 |
5.1 查汗木胡鲁石墨矿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S) |
5.1.2 劣势分析(W) |
5.1.3 发展机遇(O) |
5.1.4 挑战分析(T) |
5.1.5 战略匹配 |
5.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基本原则 |
5.3 “121”一体化战略 |
5.3.1 指导原则 |
5.3.2 “121”战略布局方案 |
第六章 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 |
6.1 实施创新驱动 |
6.2 加快人才储备 |
6.3 加强资金保障 |
6.4 坚持环保优先 |
6.5 做好品牌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河北发现大型高品位石墨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石墨资源供需形势分析[J]. 张苏江,王楠,崔立伟,季根源,邓文兵,张彦文. 无机盐工业, 2021(07)
- [2]内蒙古大苏计斑岩型钼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君伍. 河北地质大学, 2020
- [3]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J]. 于晓飞,吕志成,孙海瑞,李永胜,袁慧香,杜泽忠,公凡影,吕鑫,杜轶伦,王春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5)
- [4]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D]. 王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5]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J]. 王登红,郑绵平,王成辉,高树学,商朋强,杨献忠,樊兴涛,孙艳. 中国地质调查, 2019(06)
- [6]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研究[D]. 常昊.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7]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D]. 李晓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蒙西南—冀北石墨矿化带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J]. 谭均. 矿产勘查, 2019(01)
- [9]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J]. 颜玲亚,高树学,陈军元,焦丽香,周雯,刘艳飞.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8(02)
- [10]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开发战略研究[D]. 刘鑫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