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卡特建立亚洲光纤基地国内光纤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论文文献综述)
宋强强[1](2018)在《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这些资源来源于哪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中找到答案。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招聘是获取这一重要资源的主要途径,而人才甄选又是招聘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构建和完善员工招聘管理体系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人才质量如何,能否合理管理、任用和开发,将进一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从而决定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招聘工作是企业人才引进的入口,需要通过加强与完善员工招聘管理体系来确保企业能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力。本论文首先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人才招聘管理的重要性为出发点,结合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通过对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行业背景、生产经营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发掘了公司现有员工招聘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改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员工招聘管理先进经验,明确了改进原则和改进目标,制定了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员工招聘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此外本文详细阐述了该体系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此推动改进后的管理体系顺利落实。最后总结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人才招聘管理方面持续改进的思考。本论文通过调查分析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员工招聘与任用现状,制定了切合公司需求的招聘管理改进方案,期待这些改进措施能对奥兰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远景和方向,同时也希望能为光通讯行业的人才招聘管理起到一些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刘涛[2](2018)在《特发光缆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特发光缆是国内最早从事光纤及光缆生产、研发的企业之一。经过30年的发展,积累了良好的销售市场和生产技术的基础。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竞争环境中生产和发展下去是企业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特发光缆的发展战略。通过研究表明,在通信技术发展的引领下,特发光缆所处的光通信行业和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发光缆的优势是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雄厚的研发和技术基础、丰富的管理经验且母公司是上市公司。劣势是规模和产业布局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缺乏高技术含量产品、国资背景带来的体制僵化、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以及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不足。面对的威胁有人力成本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价格竞争、国际经济存不稳定因素对局部市场及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的机会是国家宏观经济向好及行业政策利好、光通信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机会、光纤及预制棒反倾销政策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国际通信建设发展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以及与华为公司的战略联盟带来的发展机会。因此,特发光缆的战略选择是一方面,紧跟同行发展的步伐,持续完善产业链特别是预制棒,不断增强企业的自身技术实力,另一方面,整合现有的销售平台,实施“走出去”的国际战略,力争做全做大做强,以达到稳定“纤缆产业第二梯队”,追赶“纤缆产业第一梯队”的战略目标。同时探索创新,实现业务和市场的转型升级,成为光通信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专家,从而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张力[3](2010)在《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文中指出当前的电信产业中,处于集体衰落局面的外资跨国电信设备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业务发展为研究案例,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这些企业在不同产业阶段的业务发展策略进行归纳和定性分析,推导出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走向集体衰落的根本战略原因,并据此建议其长远发展的策略方向。本研究发现:1)电信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进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完整阶段。本研究证实了电信产业的阶段性变迁,并明确表明在2000年前技术创新是推动电信产业演变和产业生命周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进入成熟期和当前的衰退期,市场需求转而成为主导推动因素。2)竞争定位的偏差和竞争战略调整的滞后是外资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不同于其他相关研究从产品、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等角度的分析,本研究首次提出竞争定位的偏差和竞争战略调整的滞后,才是导致这些企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走向衰落的根本战略原因。3)只有成功向广度差异化发展才能在衰退的电信产业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机会。这一研究发现印证了相关理论中广度差异化的企业改变产业竞争规则,以及在产业衰退期只有领导企业才能保持规模效应获得长远发展的观点。4)电信设备企业需要开拓新的战略业务,创造新的附加值和经济增长点。相对于其他研究从电信设备制造业务本身的角度分析电信设备企业的发展途径,本研究从新战略业务的角度提出了电信设备企业长远发展的可行思路。5)电信产业市场已从技术导向转入需求导向,企业需要深刻把握市场变化,调整相关业务战略和构建相应商业模式。这一点再次印证了在企业的发展中,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则的理论。6)电信产业将继续走向集中,产业资源的集中和汇聚对各企业都是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机会。不同于其他研究把产业资源的汇聚看成是对落后企业的威胁的观点,本研究认为产业的集中也为落后企业带来重要的变革和生存发展的机会。
朱震[4](2008)在《电信设备企业的战略研究 ——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电信产业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至2008年8月,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7亿户,其中移动电话6.16亿产,固定电话3.54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网产数0.79亿户。与之相随的电信设备行业也受惠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到了当前,网络建设规模和通信技术都趋于稳定,特别是随着电信运营服务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国家主导的合并重组有序推进,在给电信设备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加剧的竞争中,设备行业的各家企业都在面对新的形势,积极探寻新的发展道路,以求充分发挥优势,获取新的发展空间。本文运用波特五种竞争力量、三大战略选择和SWOT矩阵等理论和方法,从电信设备行业的大环境入手,深入分析了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探讨和研究了全球性电信设备企业结合本土能力后,如何在与纯外资和本土企业的竞争中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和综合优势,明确了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保证战略成功实施的途径和关键因素,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赵明理[5](2007)在《ALU中国区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全球电信业整合与融合的趋势以及为应对电信设备制造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两个世界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美国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和法国阿尔卡特(Alcatel)公司于2006年宣布合,新公司(ALU)是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国区是公司全球重要的分支机构之一,业务范围主要覆盖中国市场及其他相关地区。本轮文重点研究ALU中国区在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战略。文章先介绍了本文用到的市场竞争战略的理论知识:包括波特的竞争模型,SWOT分析法和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等。还简略概述了合并后的新公司的组织结构,全球的市场优势及市场份额等方面。之后根据企业战略分析的一般步骤对ALU公司中国区所处的外部环境,行业的环境及竞争形势,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以及合并后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优劣势等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特别对电信设备制造商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及主要的竞争对手,国内3G的现状和预测,以及对四大电信运营商的设备投资情况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基于分析的结果,利用竞争态势和SWOT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了最佳的市场竞争战略即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和SO战略。同时,在保持总成本领先的基础上,应该发挥新公司研发及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不断地保持和形成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在确定了总成本领先的市场竞争战略和优势-机会战略后,接下来文章描述了实施竞争战略所需要做的工作和要求以及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的措施。以便能保证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能有效地贯彻实施。同时,对新合并的ALU公司来讲,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尽快完成新公司的各项的整合工作,以打消客户对合并的顾虑,发挥新公司在业界的整体竞争优势以赢得公司业务的更大发展。本文对ALU中国区的市场竞争战略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采取总成本领先的基本竞争战略,在目前的国内市场成本优势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基于ALU的优劣势分析和国内市场的机会,特别3G牌照的即将发放,新公司应采取优势-机会战略(SO战略);(3)继续保持对研发的投入,以技术创新的优势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张斌[6](2007)在《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态能力分析》文中认为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高校转制成立的自负盈亏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发起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烽火通信虽然掌握了大批光通信领域核心技术,但是在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中,仍需要不断审视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寻求一直是战略研究的主题。本论文以动态能力为理论基础,从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组织和管理过程、企业战略地位、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对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分析。企业具有标准生产体系和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但是丰富的技术资产优势并没有形成强大的产品优势。公司注意品牌构筑、三级管理模式和星级服务制度建设,但组织过程不具有独特性,使得企业难以体现优势。公司组织学习活动以技术为中心,但是忽视市场的学习,使烽火通信在错误的研发方向上投入过多的资源。在企业重构和转换中过多地靠行政命令,对市场、技术进行的持续调查不足等,使其市场地位和份额与其技术实力并不相适应,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在已有市场范围内并未实现质变。论文通过对烽火通信动态能力的研究表明其动态能力薄弱,使得公司未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未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针对这一现象,本论文提出公司需要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对市场的学习能力,加强营销人员对市场的敏感度并且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等有益于提升公司动态能力的建议。
陈凌[7](2005)在《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篇论文以武汉市光电子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光电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托,以增强武汉市光电子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查阅资料、座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状况及其趋势,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订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战略。本文论述了世界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趋势,阐明了发达国家光电子领域研究机构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国内光电子领域的科研水平和产业基础以及目前国内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国内光电子产业竞争力与世界同类产业之间的差距进行了比较。本文探讨了武汉市光电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国内光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由此确定了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最后,针对武汉市光电子产业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武汉市的光电子产业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拟定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选定该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即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项目战略、技术战略和产品战略,并进一步制定出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如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集群建设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等。
唐铟[8](2005)在《H公司业务发展战略规划》文中研究说明笔者所在单位H 公司是一家以光纤光缆、通信电缆、光通信设备及配套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其主营产品光纤光缆已步入成熟期,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为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H 公司一方面在努力巩固光纤光缆市场地位的同时,还快速开拓了大量的新业务,但一些业务由于操之过急,在企业中的战略定位不清,使企业在发展中难以集中资源优势,为企业后续的战略发展带来了隐患,H 公司的业务发展面临调整和重新定位的必要。本篇论文从H 公司经营现状及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提出H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制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分析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结合企业战略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确定出H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及核心业务,制订出H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并就业务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在具体的运作模式、各业务板块发展策略、关键职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本篇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部分,包括公司简介、经营状况、当前面临的问题三个部分。第二章是公司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及产业竞争环境分析。第三章是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包括公司业务单元经营现状分析及公司资源能力分析。第四章是战略规划部分,包括H 公司战略目标、公司的SWOT分析、H 公司业务战略方向及H 公司具体业务定位四个部分。第五章为战略实施部分,论述H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相关问题,包括公司未来业务运作模式、业务板块发展策略及实施方案、关键职能保障策略及实施方案三个部分。本篇文章研究的对象H 公司在光纤光缆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乔楠,郑宏[9](2004)在《2004年国际通信制造企业大比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秋十月的北京,亚洲最大的通信展览会——“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拉开帷幕。展是舞台也是擂台,展示风采,比拼实力,来自世界各地的通信行业巨头云集中国北京。备制造企业历来就是技术的推动者和市场的引导者,行业人士了解了这些企业的基本情况解通信行业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全貌。“2004年国际通信制造企业大比拼”栏目汇集了20余家着名的通信企业的资料,从各公司主要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企业的研发、生产情况、年销售面为广大读者和参展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按音序排列)
梁宏[10](2004)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既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具有灵活性和规模性的经济形式,又是一种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由于它对区域发展、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国内外引起了经济地理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兴趣。鉴于本研究课题包含三个前沿领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集群治理,故本文以管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社会学、区域经济学、创新学和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了这三大理论领域的内涵和发展,深入研究了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化,并在研究吸取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了“集群技术提升”和“集群治理”等新兴的前沿领域,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光谷”建设实践的结合。全文的主要内容是:(1)本文从时空两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理论、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而技术创新系统理论仅仅关注了企业尺度的技术创新问题,因而研究集群的技术创新问题还需要借鉴创新系统的空间尺度的理论。(2)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并指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导向,以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为保障,以创新性技术供给为核心,以实现特定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网络体系。同时还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六个方面组成及其各要素的作用和功能。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因素。(3)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来源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与企业知识和学习有重要的关联性。产业集群的知识积累过程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动过程,基于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地方生产网络是企业内部知识源泉。因而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与产业集群能力的关系,尤其是分析了资源、能力、知识与价值创造的内在联系、企业知识和集群知识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知识观的集群技术能力。并在最后研究了作为集群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组织学习。(4)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具有灵活性和规模性的中间组织,弥 I<WP=4>补了市场失灵和企业的僵化所带来的缺陷。因此首先分析了集群内网络治理。目前国际集群研究的聚焦于全球经济中产业集群外部的关联机制和集群的升级问题, 全球价值链是其分析的基本工具。网络治理是组织间经济活动的协调和风险防范的一个平台,协调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契约(社会资本)相互作用。而价值链治理偏重集群外部治理,网络治理偏重集群内部治理,两者共同作用实现产业集群的有效治理。最后从集群政策的基本原则、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式等层面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5)本研究从集群政策的基本原则、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式等层面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相对于国内外的研究,本文的尤其重视企业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研究。本文以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有四个层面:国家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区域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其他公共部门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和企业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6)以“武汉·中国光谷”为背景,对我国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环境和管理工具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二、阿尔卡特建立亚洲光纤基地国内光纤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卡特建立亚洲光纤基地国内光纤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论文提纲范文)
(1)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奥兰若公司员工招聘管理现状分析 |
2.1 奥兰若公司发展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公司的发展战略 |
2.1.3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2.2 奥兰若公司现有员工招聘管理基本情况 |
2.2.1 员工招聘管理体系 |
2.2.2 员工面试与甄选流程及制度 |
2.2.3 招聘绩效评估制度 |
2.3 奥兰若公司员工招聘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3.1 现有员工招聘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2 招聘管理问题的原因 |
2.3.3 改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3章 奥兰若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方案 |
3.1 光通信行业员工需求及招聘管理系统的特点 |
3.1.1 光通信行业员工需求特点 |
3.1.2 国内外知名公司员工招聘管理的特点 |
3.1.3 知名公司员工招聘管理经验与启示 |
3.2 奥兰若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原则和目标 |
3.2.1 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的原则 |
3.2.2 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的目标 |
3.3 奥兰若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内容 |
3.3.1 员工招聘管理体系改进 |
3.3.2 员工面试与甄选流程及制度改进 |
3.3.3 招聘绩效评估制度改进 |
3.3.4 员工招聘部门组织结构调整 |
第4章 奥兰若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方案实施 |
4.1 员工招聘管理改进方案实施途径 |
4.1.1 成立领导小组 |
4.1.2 建立健全招聘管理规章制度 |
4.1.3 转变招聘人才的理念 |
4.2 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方案实施保障条件 |
4.2.1 取得中高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
4.2.2 基于企业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
4.2.3 加强用人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配合 |
4.3 改进方案实施的可能障碍及应对措施 |
4.3.1 员工对现有制度的惯性或将带来实施障碍 |
4.3.2 应对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特发光缆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具体问题及其意义 |
三、研究框架及说明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企业战略 |
二、战略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特发光缆战略的研究环境 |
第一节 特发光缆企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
第二节 外部战略环境 |
一、市场环境分析 |
二、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内部战略环境 |
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
二、企业资质 |
三、纤缆产业布局和规模 |
四、销售市场现状 |
五、技术与研发 |
第三章 特发光缆SWOT分析与战略目标选择 |
第一节 SWOT分析 |
一、公司现状与同行差距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 |
三、机遇与威胁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 |
一、战略目标 |
二、战略选择 |
第四章 战略实施方案与举措 |
第一节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规划 |
一、组织架构 |
二、人力资源规划 |
第二节 营销市场 |
一、建立纤缆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 |
二、加大力度拓展海外市场 |
第三节 研发运营 |
第四节 商业模式 |
第五节 企业文化 |
一、企业文化目标 |
二、实施举措 |
第六节 资源与投资、投入 |
一、光纤扩产投资 |
二、预制棒项目投资 |
三、原材料项目投资 |
第七节 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一、财务风险及防范 |
二、市场风险及防范 |
三、管理风险及防范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3)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设计 |
1.4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2.1 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
2.2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
2.3 业务策略 |
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架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限制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四章 个案介绍 |
4.1 诺基亚西门子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2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3 北电网络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4 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5 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
4.6 华为在中国及全球的业务发展 |
4.7 中兴在中国及全球的业务发展 |
4.8 主要设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状况对比 |
第五章 个案分析 |
5.1 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环境分析 |
5.2 电信设备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5.3 个案企业各阶段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与命题 |
6.2 对业界的建议和后续研究建议 |
6.3 研究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 案例中各公司官方网站 |
Ⅱ 访谈问题 |
(4)电信设备企业的战略研究 ——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论文框架 |
2 电信运营商的研究分析 |
2.1 电信运营商网络介绍 |
2.1.1 固网承载网架构 |
2.1.2 移动承载网络架构 |
2.2 电信运营商的现状 |
2.2.1 六大运营商的由来 |
2.2.2 结构失衡 |
2.2.3 六变三,鼎立之势初成 |
2.3 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方向 |
2.3.1 三大运营商的新战略 |
2.3.2 三大发展趋势 |
2.3.3 非对称管制改善竞争失衡局面 |
2.3.4 未来市场份额预测 |
3 运营商设备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
3.1 运营商设备市场的产业链分析 |
3.1.1 现有竞争者竞争 |
3.1.2 潜在进入者竞争 |
3.1.3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3.1.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1.5 替代品威胁 |
3.1.6 设备企业应对五种力量的基本手段 |
3.2 运营商设备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分析 |
3.2.1 华为 |
3.2.2 中兴 |
3.2.3 爱立信 |
3.2.4 摩托罗拉 |
3.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目前存在的问题 |
3.3.1 业务状况 |
3.3.2 面临的发展困境 |
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竞争优势的内部因素分析 |
4.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背景 |
4.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优势 |
4.2.1 国际资源和本地能力的结合 |
4.2.2 自主创新 |
4.2.3 优异的质量 |
4.2.4 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 |
4.2.5 完善的销售服务平台 |
4.3 SWOT分析 |
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战略选择 |
5.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战略目标 |
5.1.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战略指导思想 |
5.1.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发展目标 |
5.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战略选择 |
5.2.1 三种主要的竞争战略 |
5.2.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及理由 |
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战略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
6.1 战略实施前的发动工作 |
6.2 具体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 |
6.3 重要影响因素同战略的匹配 |
6.3.1 组织结构 |
6.3.2 人力资源 |
6.3.3 研发体系 |
6.3.4 IT系统 |
6.4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和变革管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LU中国区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信业发展及现状 |
1.2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波特的竞争模型 |
2.1.1 进入威胁 |
2.1.2 替代产品的威胁 |
2.1.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2.1.4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
2.1.5 行业内现有企业竞争的程度 |
2.2 综合战略分析技术 |
2.2.1 SWOT 分析法 |
2.3 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
2.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2.3.2 差异化战略 |
2.3.3 集中一点战略 |
第三章 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ALU公司 |
3.1.1 ALU是一个创新源泉 |
3.1.2 ALU是一家有着高度社会负责感的公司 |
3.1.3 ALU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
3.1.4 组织架构及市场优势 |
3.1.5 ALU中国区 |
3.2 ALU中国区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法律环境与电信监管体制状况 |
3.2.2 经济发展状况 |
3.2.3 社会文化和人口因素 |
3.2.4 技术环境因素 |
3.3 电信行业环境分析 |
3.3.1 波特竞争模型分析 |
3.3.2 主要设备制造商—竞争对手的分析 |
3.3.3 国内3G 市场分析与预测 |
3.3.4 四大运营商投资情况分析 |
第四章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
4.1 企业的内部资源分析 |
4.1.1 ALU中国区的组织结构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1.3 财务状况分析 |
4.1.4 运营及供应链 |
4.1.5 销售及服务状况 |
4.2 竞争力及创新能力分析 |
4.2.1 新公司的竞争力分析 |
4.2.2 重要的中国市场 |
4.2.3 朗讯和阿尔卡特后合并竞争力的提升 |
4.2.4 创新及研发能力 |
第五章 ALU中国区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外部环境的潜在机会 |
5.1.2 外部环境的威胁 |
5.1.3 内部环境的优势 |
5.1.4 内部环境的劣势 |
5.2 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1 市场竞争战略选择的原则 |
5.2.2 ALU市场竞争战略类型的表述 |
第六章 企业市场竞争战略实施与控制 |
6.1 市场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1 加快新公司整合进程 |
6.1.2 优化组织结构及资源配置 |
6.1.3 分解目标与完善激励机制 |
6.1.4 成本控制策略 |
6.2 竞争战略实施的控制 |
6.2.1 战略控制的内容 |
6.2.2 战略控制的基本要求 |
6.3 实施效果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态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 |
1.2 本文内容结构 |
2 动态能力及其理论研究动向 |
2.1 动态能力的提出 |
2.2 动态能力概念 |
2.3 动态能力的特征 |
2.4 动态能力的分解及关键 |
2.5 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动向 |
2.5.1 基于演化理论的动态能力研究 |
2.5.2 基于组织理论的动态性研究 |
2.5.3 基于技术角度的动态能力实证研究 |
3 烽火通信公司核心竞争力刚性及带来的危害 |
3.1 烽火通信公司核心能力刚性表现 |
3.2 烽火通信市场份额现状 |
3.2.1 烽火通信通信设备制造市场概述 |
3.2.2 烽火通信光传输设备市场份额 |
3.2.3 烽火通信光纤光缆设备市场份额 |
3.2.4 烽火通信数据网络产品市场份额 |
4 利用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剖析烽火通信公司 |
4.1 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 |
4.2 组织和管理过程 |
4.2.1 整合过程 |
4.2.2 学习能力 |
4.2.3 重构和转变的能力 |
4.3 战略地位 |
4.3.1 技术资产 |
4.3.2 互补资产 |
4.3.3 财务资产 |
4.3.4 地理位置资产 |
4.4 路径选择 |
4.4.1 企业再造 |
4.4.2 创新能力 |
4.4.3 产能扩张 |
4.4.4 市场扩张 |
5 对烽火通信公司提高动态能力的建议 |
5.1 提高烽火通信学习能力,特别是对市场的学习能力 |
5.2 提高烽火通信营销人员对市场的敏感度 |
5.3 全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7)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 光电子产业总体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 光电子产业概述 |
2.2 世界光电子产业发展概况 |
2.3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分析 |
3 武汉市光电子产业竞争力分析 |
3.1 武汉市在光电子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
3.2 武汉市在光电子领域的产业优势 |
3.3 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4 武汉市光电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4 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重点预测 |
4.1 国内光电子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
4.2 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中支柱产业预测 |
5 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
5.1 战略定位与目标 |
5.2 战略重点 |
5.3 战略措施 |
结束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主要科研课题 |
(8)H公司业务发展战略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序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H 公司简介 |
第二节 H 公司经营状况 |
第三节 H 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 |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经济环境 |
二、技术环境 |
第二节 产业及竞争环境分析 |
一、预制棒—光纤—光缆 |
二、光器件 |
三、塑料光纤 |
四、系统集成和服务产业 |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业务单元经营现状分析 |
一、光缆业务 |
二、光器件业务 |
三、集成服务业务 |
第二节 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
一、营销能力分析 |
二、人才和技术资源分析 |
三、内部成本控制能力分析 |
四、投资能力分析 |
第四章 H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规划 |
第一节 公司战略目标 |
第二节 公司的SWOT 分析 |
一、H 公司机会威胁分析 |
二、H 公司的优势劣势分析 |
第三节 公司业务战略方向 |
第四节 公司具体业务定位 |
一、业务定位的思路 |
二、业务定位产业链分析 |
三、公司具体业务定位 |
第五章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相关问题 |
第一节 公司未来业务运作模式 |
一、公司现有业务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
二、公司未来的业务运作模式 |
第二节 业务板块发展策略及实施方案 |
第三节 关键职能保障策略及实施方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 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 |
1.3 研究对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意义 |
1.4 研究对区域发展的指导意义 |
1.5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2 相关国内外理论综述 |
2.1 产业集群的理论源流 |
2.2 有关产业集群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 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
2.4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
2.5 本章小结 |
3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基础理论 |
3.1 产业集畔的创新优势 |
3.2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内涵 |
3.3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
3.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 |
4.1 技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问题 |
4.2 集群技术能力 |
4.3 知识与产业集群能力 |
4.4 集群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组织学习 |
5 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治理研究 |
5.1 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模式 |
5.2 产业集群的全球价值链模式 |
5.3 地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战略 |
5.4 本章小结 |
6 武汉中国光谷案例分析 |
6.1 光电子信息技术概念 |
6.2 全球视野下的光电子信息产业 |
6.3 武汉市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 |
6.4 武汉光谷存在的主要问题 |
6.5 武汉光谷建设中政府推动创新的障碍 |
6.6 武汉光谷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模型 |
6.7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武汉光谷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治理行动战略 |
6.8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与参加的学术活动 |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工作 |
四、阿尔卡特建立亚洲光纤基地国内光纤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论文参考文献)
- [1]奥兰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员工招聘管理改进研究[D]. 宋强强. 湖南大学, 2018(06)
- [2]特发光缆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刘涛. 厦门大学, 2018(02)
- [3]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D]. 张力.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4]电信设备企业的战略研究 ——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朱震. 复旦大学, 2008(08)
- [5]ALU中国区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赵明理. 天津大学, 2007(04)
- [6]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态能力分析[D]. 张斌. 重庆大学, 2007(06)
- [7]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凌.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4)
- [8]H公司业务发展战略规划[D]. 唐铟.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6)
- [9]2004年国际通信制造企业大比拼[J]. 乔楠,郑宏. 通信世界, 2004(39)
- [10]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 梁宏.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