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迹莫干山别墅

踪迹莫干山别墅

一、寻迹莫干山别墅群(论文文献综述)

宋漠,卜措子,杉树,蒋瞰,张雨馨,步恩撒,殷浩然[1](2020)在《人文篇——传奇莫干山》文中提出莫干山像是一位隐世的大史学家,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本身就是独具魅力的文化所在,海派文化的一脉相承,万国建筑博览的集大成之作。各种传奇的汇聚交融,在莫干山的老建筑里被铭记,在莫干山的前世今生里相流传,在莫干山的故事里书写出历史的注脚,碰撞出让人神往的熠熠光辉。

吴斌[2](2019)在《德清县莫干山山地旅游城镇开发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休闲旅游产业的兴起,许多地区纷纷抓住机遇,将城镇建设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山地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山地城镇由于自身存在的交通等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其发展山地旅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对原本脆弱的山区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开发建设来促进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山地地区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文主要内容共有6章,第一章阐述了研究选题的背景、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山地旅游、旅游城镇和山地旅游城镇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第三章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城镇典型案例,从而总结出山地旅游城镇开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并提出策略,可广泛应用到此类型的山地旅游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第四章针对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象莫干山进行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查阅,分析并提出莫干山城镇建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结合案例总结得到的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莫干山镇开发建设策略。对莫干山旅游资源产业功能进行规划,提出一套适应山地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并对其特色风貌改造等进行具体规划。最后根据“人文”与“生态”并重的保护原则,明确了在开发过程中要挖掘文化内涵,保护文物古迹和当地生态。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通过选取国内的黄山汤口镇、庐山牯岭镇和国外的意大利小镇因斯布鲁克作为山地旅游城镇发展的经典成功案例,分析其山地旅游城镇开发建设的历程,归纳总结其开发建设经验如下:一、山地资源丰富,生态永续发展;二、地域特色鲜明,人文内涵突出;三、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四、发展定位精准,居民组织、政府支持。并根据经验启示归纳总结出山地旅游城镇的开发建设策略如下:一、找准定位,区域协同发展;二、布局空间,合理分期开发;三、组织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四、传承文化,发掘特色旅游;五、控制规模,保护生态环境;六、共同进步,公众参与开发。同时,结合莫干山镇的旅游资源、城镇建设等现状条件,并在科学合理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总结出莫干山镇发展成为山地旅游城镇的相关开发建设策略如下:一、接轨区域发展的城镇职能定位;二、基于山地旅游资源的产业功能规划;三、适应山地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四、符合山地旅游城镇的城镇风貌改造;五、“人文”与“生态”并重的保护原则。希望莫干山镇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能对目前尚在探索阶段的山地旅游城镇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引导山地旅游城镇建设的合理开展和实施,促进山地旅游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李南[3](2011)在《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近代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为研究对象,从“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3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回顾分析了相关文献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后分析比较了避暑地形成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阐明了避暑地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近代避暑地相关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及研究视角。其次,将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按时序梳理为大致平行的4条线索展开论述,从而对四避暑地的发展进程形成整体性与比较性的架构。论文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广泛搜集、整理、研究相关史料和文献,多次赴现场开展实地考察和建筑测绘,多次访问相关部门和个人,全方位获取充足的基础研究资料,取得了相当数量的一手考察资料和建筑测绘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史学及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比较研究,完成了近代避暑地的综合性研究工作。论文从影响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交通条件、西方教会、特定历史人物、人文历史事件等因素出发,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各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共性及个性化影响,其中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形成发展的支撑促进要素;西方教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早期开辟及建筑活动发展的主导性动力;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规划建设的推动性因素;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阶段划分的关键性依据。进而,论文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理清了各发展阶段避暑地建筑活动的主要概况;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主线梳理为前后交叠与交替的“西方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与“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并论述了两条发展主线中后者所具备的差异性特征,即以北戴河、鸡公山为代表的“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和以庐山、莫干山为代表的“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后置’”。再次,论文阐述了近代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基本状况,提出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的观点;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避暑地近代建材及建筑符号,得出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以及各避暑地间互异的“地方性知识”的结论。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蒋炯坪[4](2008)在《我国四大避暑胜地成因之探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和北戴河因其凉爽的避暑气候条件以及风格多样的别墅群而被合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四大避暑胜地的形成决不是偶然,它们具有相似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轨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凉爽的避暑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西方人的宣传是其主要成因。对于四大避暑胜地成因的分析将对目前我国同类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潘鹤龄[5](2004)在《寻迹莫干山别墅群》文中提出

文楚[6](1997)在《莫干山与名人》文中研究指明

二、寻迹莫干山别墅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寻迹莫干山别墅群(论文提纲范文)

(1)人文篇——传奇莫干山(论文提纲范文)

皇后饭店
松月庐
白云山馆
贝勒别墅
聚会堂
林海别墅杜月笙别墅

(2)德清县莫干山山地旅游城镇开发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山地旅游城镇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山地旅游
        2.1.2 旅游城镇
        2.1.3 山地旅游城镇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山地旅游资源
        2.2.2 山地旅游城镇规划
        2.2.3 山地旅游城镇发展模式
        2.2.4 山地旅游城镇建设影响因素
        2.2.5 研究展望
3 国内外山地旅游城镇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3.1 国内外经典案例
        3.1.1 “黄山门户”——汤口镇
        3.1.2 “云中山城”——牯岭镇
        3.1.3 因斯布鲁克
    3.2 国内外山地旅游城镇开发建设经验与启示
        3.2.1 山地资源丰富,生态永续发展
        3.2.2 地域特色鲜明,人文内涵突出
        3.2.3 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
        3.2.4 发展定位精准,居民组织、政府支持
    3.3 山地旅游城镇开发建设策略
        3.3.1 找准定位,区域协同发展
        3.3.2 布局空间,合理分期开发
        3.3.3 组织交通,完善基础设施
        3.3.4 传承文化,发掘特色旅游
        3.3.5 控制规模,保护生态环境
        3.3.6 共同进步,公众参与开发
4 莫干山山地城镇建设现状分析
    4.1 莫干山山地城镇建设
        4.1.1 区位交通条件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历史发展沿革
    4.2 莫干山镇现状分析
        4.2.1 旅游资源概况
        4.2.2 城镇建设概况
        4.2.3 SWOT分析
    4.3 莫干山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城镇发展定位不明确
        4.3.2 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4.3.3 优势资源价值发挥不足
        4.3.4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4.3.5 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破环
        4.3.6 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5 莫干山镇开发建设策略
    5.1 接轨区域发展的旅游城镇职能定位
    5.2 基于山地旅游资源的产业功能规划
        5.2.1 莫干山镇产业功能规划
        5.2.2 莫干山镇特色旅游产品
        5.2.3 莫干山镇休闲度假旅游
    5.3 适应山地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5.3.1 道路系统
        5.3.2 慢行系统
        5.3.3 绿道系统
        5.3.4 广场和停车场
    5.4 符合山地旅游城镇的城镇风貌改造
        5.4.1 控制景观界面
        5.4.2 布局景观轴线
        5.4.3 设置景观节点
        5.4.4 改造建筑风貌
    5.5 “人文”与“生态”并重的保护原则
        5.5.1 挖掘文化内涵引导的文物古迹保护
        5.5.2 控制建设规模的生态保护原则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2 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2.1 相关文献资料综述
        1.2.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4.1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
        1.4.2 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
        1.4.3 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梳理
        1.5.2 实地调研与建筑测绘
        1.5.3 计量史学方法
        1.5.4 历史比较研究
第2章 避暑地的概况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2.1 避暑地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
        2.1.1 地理条件
        2.1.2 气候因素
        2.1.3 风景资源
    2.2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
    2.3 避暑地溯源
        2.3.1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起源
        2.3.2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传播
        2.3.3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分布
        2.3.4 避暑地与亚洲国家的殖民类型
    2.4 避暑地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 庐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1 李德立涉足牯岭及牯岭的初期建设
        3.1.2 "牯岭交涉案"与《牯岭十二条》的签订
        3.1.3 长冲地区的扩充与其它地区的开辟
        3.1.4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1.5 庐山避暑地的早期规划——波赫尔规划
        3.1.6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7 庐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1.8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9 庐山避暑地的收回
        3.1.10 庐山避暑地的衰落
    3.2 莫干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2.1 西方传教士初涉莫干山
        3.2.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2.3 莫干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2.4 清末民初莫干山避暑地管理权之争
        3.2.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6 莫干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与避暑地的收回
        3.2.7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8 莫干山避暑地的衰落
    3.3 鸡公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3.1 李立生、施道格初涉鸡公山
        3.3.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3.3 鸡公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3.4 鸡公山避暑地的收回
        3.3.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7 鸡公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3.8 鸡公山避暑地的衰落
    3.4 北戴河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4.1 避暑地划定前西方人最初的活动
        3.4.2 北戴河避暑地的划定
        3.4.3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4.4 北戴河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4.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7 北戴河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4.8 北戴河避暑地的衰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4.1 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
        4.1.1 长江航线、南浔铁路对庐山避暑地的影响
        4.1.2 京杭运河、沪杭甬铁路对莫干山避暑地的影响
        4.1.3 芦(平)汉铁路对鸡公山避暑地的影响
        4.1.4 津榆铁路对北戴河避暑地的影响
    4.2 西方教会影响因素
        4.2.1 西方教会的发展与避暑活动的兴盛
        4.2.2 西方教会早期对避暑地的涉足及其发展概况
        4.2.3 西方教会在各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4.3 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
        4.3.1 朱启钤对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贡献
        4.3.2 朱启钤对北戴河避暑地规划建设的贡献
    4.4 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
        4.4.1 全局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同一性"
        4.4.2 地方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差异性"
    4.5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阶段与主线
        4.5.1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4.5.2 避暑地西方人、中国人建筑活动交叠与交替的不同发展主线
        4.5.3 避暑地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与"后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及各类中西组织机构
    5.1 中国传统营建体系的转变——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1 庐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2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3 鸡公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4 北戴河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2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出现
        5.2.1 避暑地近代的西方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2.2 避暑地近代的中国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3 西方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西方人的自治机构
        5.3.1 上海租界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仿效摹本的设立
        5.3.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出现与对租界市政机构的效仿
        5.3.3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4 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中国人的组织机构
        5.4.1 近代主流城市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发展
        5.4.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示范效应与中国人自治机构的出现
        5.4.3 避暑地中国人官方管理局的逐步出现及其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 避暑地建材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1 墙体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1.2 屋面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 避暑地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2.1 亭式构图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2 拱券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3 过梁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4 坡屋顶、老虎窗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5 栏杆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
        6.3.1 避暑地建材及其建构方式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3.2 避暑地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7.1.1 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
        7.1.2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7.1.3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不同主线
    7.2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组织机构与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1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2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
        7.2.3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
    7.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1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2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各避暑地之间互异和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内容

四、寻迹莫干山别墅群(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文篇——传奇莫干山[J]. 宋漠,卜措子,杉树,蒋瞰,张雨馨,步恩撒,殷浩然. 风景名胜, 2020(06)
  • [2]德清县莫干山山地旅游城镇开发建设策略研究[D]. 吴斌.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3]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D]. 李南. 浙江大学, 2011(07)
  • [4]我国四大避暑胜地成因之探究[J]. 蒋炯坪. 中国西部科技, 2008(15)
  • [5]寻迹莫干山别墅群[J]. 潘鹤龄. 文史春秋, 2004(01)
  • [6]莫干山与名人[J]. 文楚. 档案与史学, 1997(03)

标签:;  ;  ;  ;  

踪迹莫干山别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