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17)在《新生儿不同铅暴露水平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及神经行为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不同铅暴露水平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及神经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足月顺产脐血铅含量≥0.48μmol/L的高铅暴露新生儿41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足月顺产脐血铅含量<0.48μmol/L的低铅暴露新生儿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含量,分析血铅水平与新生儿NBNA评分及BDN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中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一般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原始反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血BD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高铅暴露新生儿脐血BDNF水平与NBNA评分中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行为能力、一般反应评分呈负相关性(r分别为-0.25、-0.41、-0.33、-0.36,P<0.05)。结论高铅暴露水平可能导致新生儿神经行为损伤,而BDNF水平可作为铅引发新生儿神经行为损伤的标志物。
任丽华,穆秀英,陈红艳,杨红丽,祁葳[2](2016)在《神经行为与不同铅暴露水平新生儿脐血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铅暴露新生儿脐血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法选择2011-2012年于太原市某医院足月顺产的新生儿,采集新生儿脐血,纳入脐血铅含量≥0.48μmol/L的男、女婴各30名,作为高铅暴露组,共60名;将脐血铅含量<0.48μmol的新生儿纳入低铅暴露组,并按照性别构成、孕周、体重、身长和头围与高铅暴露组进行配对,最终纳入60名。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铅水平,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检查法检查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状况,ELISA法检测脐血血浆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比较两组新生儿脐血BDNF含量以及NBNA得分,并将血铅水平与BDNF、BDNF与新生儿NBNA得分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高铅暴露组脐血铅含量为(0.613±0.139)μmol/L,高于低铅暴露组脐血铅含量的(0.336±0.142)μmol/L(t=3.21,P<0.001)。高铅暴露组新生儿NBNA总分[(36.35±1.86)分]、主动肌张力得分[(6.90±0.27)分]和一般评估得分[(5.93±0.32)分]低于低铅暴露组[分别为(38.13±0.96)分、(7.79±0.35)分、(6.00±0.00)分,t值分别为8.21、10.23、2.32,P值分别为<0.001、<0.001、0.037]。高铅组新生儿脐血中BDNF含量[(3.538±1.203)ng/ml]高于低铅组[(2.464±0.918)ng/ml](t=7.60,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脐血中BDNF含量与神经行为总分、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7、-0.29、-0.30,P值均<0.001)。结论脐血铅暴露可引起新生儿神经行为损害,引起脐血BDNF含量增加,可能可以作为铅引起新生儿神经行为损害的生物标志物。
韩松,梁多宏,张莹,史新竹,王凤芝,刘伟,张莉,陈立新,袁媛,顾英姿[3](2013)在《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1年2月—2012年7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奉天医院分娩的307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新生儿脐带血中铅的含量;采用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检查方法评价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并测量新生儿出生时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结果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呈偏态分布,范围3.0~126.0μg/L,几何均数为33.04μg/L;不同脐血铅水平新生儿出生时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行为发育评分比较,高铅组新生儿总分[(38.17±1.361)分]及主动肌张力得分[(7.31±0.613)分]均低于中铅组[(38.38±1.106)、(7.49±0.579)分]和低铅组[(38.66±0.995)、(7.64±0.5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可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李梅,王齐,陈建伟,周宜开[4](2013)在《我国孕产妇与新生儿血铅暴露水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文献,整理中国人群孕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血铅检测数据。2000年来孕妇及新生儿血铅水总体上下降,至2007年后呈上升趋势。孕产妇血铅水平平均为51.32μg/L,新生儿脐带血铅水平平均为38.96μg/L。新生儿脐带血铅浓度与母体妊娠晚期静脉血铅水平呈正相关(R=0.904,P<0.001),脐带血铅含量为妊娠晚期孕妇血铅浓度的83.98%。
刘康生[5](2011)在《脐血铅、初乳铅与0-6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在宫内低水平铅暴露状态下,脐血铅含量及初乳铅含量与新生儿、学龄前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170名来自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符合纳入条件的非职业铅暴露正常孕妇随访观察至分娩,在此期间对孕妇开展基线调查,记录分娩情况,并定期随访收集孕妇所生子女发育情况。结果共采集到妊娠期170例孕妇血样,133例脐带血样,133例初乳。课题组于2005年对孕妇所生新生儿和3个月龄婴儿各133例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新生儿和婴儿神经行为发育评价;2010年课题组对随访到的13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了体格检查和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标本132份;采用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WPPSI-R)测定儿童智商,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脐血铅、初乳铅暴露对学龄前儿童总智商和操作智商影响。分别采集母血、脐血、初乳标本、新生儿、儿童血液标本并使用电感耦合离子体质谱(ICP-M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母血铅、初乳铅、脐带血铅、新生儿血铅、学龄前血铅的P50中位数依次为69.00, 50.23, 48.74, 50.75, 51.45μg/L.脐血铅高暴露组新生儿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评分、神经行为发育总评分上均高于低暴露组(t=4.625, P<0.05;t=4.378, P<0.01;t=4.65, P<0.05),而在新生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一般估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乳铅高暴露组新生儿神经发育行为总分低于低暴露组(t=7.14, P<0.01)。初乳铅高暴露组三月龄婴儿MDI、PDI评分均低于低暴露组(t=23.54, P<0.01;t=21.27, P<0.01)。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对学龄前儿童智商影响的情况下,脐血铅低暴露组儿童总智商评分和操作智商评分均高于高暴露组(t=2.91, P<0.01;t=5.87, 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分别与脐血铅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2.41,-3.17。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对学龄前儿童智商影响的情况下,初乳铅低水平组儿童总智商评分和操作智商评分均高于初乳铅高水平组(t=2.97, P<0.01;t=5.79, 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分别与初乳铅成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1.54,-1.56。结论妊娠期、哺乳期低铅暴露对不同发育阶段(新生儿、婴儿期、学龄前期)儿童的神经行为发育均存在近期、远期危害效应。
刘康生,郝加虎,顾平清,桂凌,时娟,戴春芳,徐飞[6](2011)在《脐血铅与初乳铅含量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宫内低水平铅暴露状态下,新生儿脐血铅含量及初乳铅铅含量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医院产科2010-01/04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70例。以脐血铅和初乳铅铅含量作为新生儿铅暴露的指标,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发育评分作为效应指标。结果高暴露组在新生儿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和神经行为发育总评分上低于低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5),在新生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一般估价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乳铅脐血铅水平和与婴儿的早期发育有关,铅可通过乳汁和脐血造成新生儿的铅接触,对新生儿婴儿早期神经行为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杨东梅,董晓斌,王敏,白薇,王义,李常惠[7](2010)在《新生儿脐血血铅含量与神经行为发育关系》文中指出铅是具有神经毒素的重金属元素,人体内铅超过一定量后,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胎儿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和发育的关键时期,低血铅暴露可能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解孕妇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于2008年5月-2009年8月对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690名新生儿进行了脐血血铅测定、神经行为发育测定以及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结果报告如下。
严应元,刘建安,高小红,郭华,洪琦,潘丽明[8](2010)在《妊娠低铅暴露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低铅暴露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关系,为有效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80例劳务女工产妇及所产2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妊娠早中晚期、分娩时和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取其对数值分别与新生儿行为发育评分(NBNA),4项体格指标Z标准分进行相关分析;以孕中期血铅浓度第25,50,75百分位,分别构成相对高低铅组,进行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比较。【结果】孕中期血铅对数值与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总得分及其头围和体重Z标准分显着负相关(P<0.05);在58μg/L分界点时,高铅组NABA总得分显着小于低铅组(t=2.326,P<0.05)。【结论】孕中期血铅水平作为孕期铅暴露示标有更高的敏感性;孕中期血铅水平即使在58μg/L水平,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造成负性影响。
林华照[9](2010)在《脐血重金属与新生儿发育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铅、镉及其化合物是一类工业毒物和环境污染物,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重金属毒物之一。长期低水平接触重金属对儿童的影响是多系统的,其中最严重的是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损伤,并且部分危害是不可以恢复的,因此很有必要弄清楚铅、镉在更早生长发育阶段对人体的损伤。之前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较高水平的铅、镉暴露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低水平铅、镉对新生儿健康的危害。因所选择的对象及采用的研究手段不同,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关于铅、镉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结论不统一。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对新生儿神经发育的不利影响,一种认为有较高浓度(脐带血铅70-100μg/L以上、脐带血镉5μg/L以上)才对新生儿神经发育造成明显损害,另一种认为更低的浓度也有影响,甚至没有临界值。二是关于对新生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一种认为高浓度的铅、镉对新生儿体格发育造成损害,另一种则认为对新生儿体格发育无明显影响。由于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关于铅、镉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为了进一步明确铅、镉浓度水平与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探索较低水平铅、镉暴露对新生儿神经发育和体格发育有无影响,本研究选择了广州市普通人群,检测脐带血重金属铅、镉和金属锌、铜、铁、钙、镁、钠、钾的浓度,研究脐血金属含量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听力发育、体格发育的关系,脐带血重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关系,并探讨家庭、环境和孕期情况等因素对妊娠期铅、镉等金属暴露水平的影响,从而为铅和镉暴露毒性作用防治和干预措施制订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下半年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新生儿,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血铅、镉和锌、铜、铁、钙、镁、钠、钾等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检测。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采用《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记载的方法及测量标准,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新生儿出生24-72小时,采用teoae方法对新生儿进行左耳、右耳双侧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一周内,应用鲍秀兰等修订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测定方法(NBNA)对新生儿进行神经行为检测与评价。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孕产妇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孕期吸烟和被动吸烟、饮食习惯和孕期健康等情况。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调查资料,认真核实数据,剔除资料不全的对象,导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脐带血铅、镉和锌、铜、铁、钙、镁、钠、钾等含量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听力发育、体格发育的关系,并探讨铅、镉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1、231例新生儿脐带血金属,铅的平均水平28.22±1.76ug/L,浓度在国家标准之内,属于低浓度血铅;镉小于0.5ug/L的195例占84.4%、大于等于0.5ug/L的例36,占15.6%,浓度在国家标准之内,属于低浓度血镉;锌、铜、铁、钙、镁、钠、钾平均水平分别为26.20±1.22×10-3、15.59±1.31×10-3、9.26±1.12、1.42±1.14、1.43±1.08、73.38±1.13、52.29±1.13 (mmol/L)。2、23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水平为3.25±4.10kg,出生身长平均水平为55.26±3.45cm,出生头围平均水平为33.65±1.24cm。NBNA得分平均水平37.75±1.39,合格者(大于36分)221例,合格率95.7%。进行听力测试205例,其中通过左耳听力测试191例,通过率93.2%;通过右耳听力测试185例,通过率90.2%。3、体格发育的简单线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该低浓度的脐带血铅、镉与新生儿体格发育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体格发育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脐血锌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正相关(P <0.05),随着脐血锌浓度上升,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脐血镁浓度与新生儿出生身长负相关(P <0.05),随着脐血镁浓度上升,新生儿出生体重下降。4、神经行为测试的简单线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该低浓度的脐带血铅、镉与新生儿体神经行为得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神经发育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脐血铜浓度与婴儿NBNA得分负相关(P <0.05),随着脐血铜浓度的上升,婴儿NBNA得分下降;脐血钠浓度与婴儿NBNA得分正相关(P <0.05),随着脐血钠浓度的上升,婴儿NBNA得分上升。5、听力测试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浓度脐带血镉与新生儿听力测试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脐血铅是右耳听力发育的危险因素,OR估计值为2.145(95%CI:1.184,3.887),P<0.1。比较不同水平脐带血铅听力测试,左耳通过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右耳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铅浓度升高,右耳听力筛查通过率呈下降趋势。6、在对重金属与其他金属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脐血铅与脐血钙、脐血钠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4、-0.176,P<0.05),随着脐血钙浓度上升,脐血铅浓度下降,脐血钙浓度超过1.33mmol/L对降低铅浓度的作用较为明显;随着脐血钠浓度上升,脐血铅浓度下降,脐血钠浓度超过68mmol/L对降低铅浓度的作用较为明显。其他金属与重金属间未发现统计学关联。结论1、研究表明低浓度脐带血铅(28.22ug/L)与新生儿左耳、右耳听力均呈负相关,是新生儿听力发育的危害因素,其中对右耳危害更灵敏,孕妇应该尽量避免铅暴露。广州市新生儿脐血铁高于国家标准,而脐血钙低于国家标准。本次研究未发现脐带血铅、镉与新生儿出生身长、体重、头围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2、研究初步观察到,脐血钙浓度超过1.33mmol/L对降低铅浓度的作用较为明显,脐血钠浓度超过68mmol/L对降低铅浓度的作用较为明显。此外,脐血锌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保护因素,提示孕期补锌可以促进胎儿发育。
林倩霞[10](2009)在《东莞市孕产妇血铅锌对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孕期孕妇血液及脐血中铅锌水平与不同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发育的关系,了解东莞地区的孕产妇的铅污染及锌缺乏程度,判断是否需常规筛查铅锌的水平,用以指导孕产妇优生优育。方法选取早孕期位于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并在医院分娩的孕产妇500例及其新生儿,进行静脉血和脐带血铅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分析检测,并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法进行新生儿神经系统的评分。结果产妇血铅与新生儿脐血铅含量呈正相关。铅锌含量异常均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结论铅锌对胎儿的神经发育有明显影响,但铅锌的致畸作用在本次实验中尚不能明确体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二、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不同铅暴露水平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及神经行为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新生儿NBNA评分 |
2.2 新生儿BDNF含量 |
2.3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脐血铅水平检测 |
1.2.2 新生儿发育测量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新生儿出生时情况 |
2.2 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分布 |
2.3 脐血铅水平与新生儿体格发育比较(表1) |
2.4 脐血铅水平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比较 |
2.4.1 不同脐血铅水平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比较(表2) |
2.4.2 不同脐血铅水平新生儿主动肌张力项目评分比较(表3) |
3 讨论 |
(5)脐血铅、初乳铅与0-6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一、个人情况 |
二、读研期间主要科研实践、论文发表的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脐血铅与初乳铅含量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初乳标本 |
1.2.2 脐血铅样本的采集 |
1.2.3 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评价 |
1.2.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133例新生儿脐血与乳铅含量检测结果 |
2.2 初乳铅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
2.3 脐血铅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评分 |
2.4 初乳铅对3月龄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初乳铅对新生儿和婴儿神经行为关系 |
3.2 脐血铅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关系 |
(7)新生儿脐血血铅含量与神经行为发育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神经行为发育测定 |
1.2.3 耳声发射听力筛查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新生儿脐血血铅含量及检查情况 |
2.2 脐血血铅含量与神经行为发育关系 |
3 讨 论 |
(8)妊娠低铅暴露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样本采集 |
1.2.2 血铅水平测定 |
1.2.3 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评价 ( (NABA) |
1.2.4 新生儿体格发育评价 |
1.2.5 问卷调查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孕各期及脐带血铅水平 |
2.2 血铅对数值与新生儿行为和体格发育评分相关分析 |
2.3 孕中期相对高低铅组的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得分比较 |
3 讨论 |
3.1 孕各期铅暴露水平作为示标的意义 |
3.2 孕期低铅暴露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 |
3.3 初步结论 |
(9)脐血重金属与新生儿发育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结果 |
3.1 脐带血金属分析 |
3.2 脐血金属与胎儿、新生儿体格发育的关系 |
3.3 脐带血金属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
3.4 脐带血金属与新生儿听力发育的关系 |
讨论 |
4.1 脐血铅和其他金属水平分布及状况 |
4.2 脐带血重金属与钙、钠含量的相互关系 |
4.3 脐血金属水平对新生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
4.4 脐血金属水平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
4.5 脐血金属水平对婴儿听力发育的影响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不同铅暴露水平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及神经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 张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5)
- [2]神经行为与不同铅暴露水平新生儿脐血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 任丽华,穆秀英,陈红艳,杨红丽,祁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6(06)
- [3]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影响[J]. 韩松,梁多宏,张莹,史新竹,王凤芝,刘伟,张莉,陈立新,袁媛,顾英姿. 中国公共卫生, 2013(09)
- [4]我国孕产妇与新生儿血铅暴露水平分析[A]. 李梅,王齐,陈建伟,周宜开. 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七卷), 2013
- [5]脐血铅、初乳铅与0-6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研究[D]. 刘康生. 安徽医科大学, 2011(06)
- [6]脐血铅与初乳铅含量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关系[J]. 刘康生,郝加虎,顾平清,桂凌,时娟,戴春芳,徐飞.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07)
- [7]新生儿脐血血铅含量与神经行为发育关系[J]. 杨东梅,董晓斌,王敏,白薇,王义,李常惠. 中国公共卫生, 2010(11)
- [8]妊娠低铅暴露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关系[J]. 严应元,刘建安,高小红,郭华,洪琦,潘丽明.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06)
- [9]脐血重金属与新生儿发育相关研究[D]. 林华照. 广州医学院, 2010(02)
- [10]东莞市孕产妇血铅锌对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发育的影响[J]. 林倩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