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式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江秀臣,许永鹏,李曜丞,狄凌芳,刘亚东,盛戈皞[1](2022)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输变电数字化转型》文中认为由于我国独特的新能源分布特性,新能源丰富地区与高负荷地区相关性低。电网企业通过加大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将新能源产生的清洁电力向高负荷地区输送,可以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因此,电网企业为保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提高输变电设备的缺陷预警水平,对输变电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为此首先介绍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输变电数字化转型特点及发展方向;然后以变电站(换流站)、架空输电线路、电缆隧道、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GIL)管廊等场景进行数字化具体分析;最后,探讨现阶段影响输变电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即芯片化多物理量融合集成的精准感知技术、多源时空数据耦合的缺陷智能识别技术和高保真动态多维数字孪生的状态异常预警技术,并对未来输变电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展望。
王川[2](2020)在《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逐年增长,配网运行管理的精细化需求日渐提高,供电企业对中压配网线路的线损管理重视程度得到增强,从供电质量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提高配网线路的供电质量,使用户得以使用更加稳定、更加优质的电能;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减少企业损失,变相提高售电量,提高企业效益。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电能质量角度,在配网精益化管理的内容中,配网线路损耗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国家电网公司全力推进“四分”线损管理,结合10千伏分线同期线损管控需求,论文完成了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与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研究,设计研制了新型的一二次融合移动式计量装置:按照网格化体系和目标网架固有特性,提出了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电缆网和架空网的网格划分方法,形成了关口建设改造需求;提出了基于可观加权线损最大化和关口建设成本最小的分阶段关口优化配置方法;制定了关口配置原则和四种典型配置模式,有效指导规范了国家电网公司10千伏分线线损关口建设改造工作。论文提出了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架构体系,提出了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压配电网线损多维度精准辨识。建设完成扬州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为配电网10千伏分线线损管控和精细化降损提供实践依据,促进了 10千伏分线管理模式在国家电网公司推广应用和配电网精细降损工作的高效开展。
刘洋,白东海,贺卫华,张文武,李雄立[3](2020)在《基于缩短故障定位及抢修时间的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以影响电网故障抢修的几方面因素为出发点,通过对影响电网故障抢修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电网故障定位及抢修时间的主要技术手段,并提出了基于故障行波传输路径及分支判定矩阵的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通过以某城市实际电网系统的真实故障为例进行计算,根据所提出方法计算获得的故障定位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小,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刘泽洪,乐党救,韩先才,孙岗,黄宝莹,王宁华,张鹏飞,方静[4](2020)在《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电气及辅助系统设计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全绝缘型的载流装置,与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中国交流特高压电网的1 100 kV气体绝缘全封闭母线(gas-insulated metal-enclosed bus,GIB)相比,特高压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insulated m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具有内部结构简单、安装更为灵活、单位造价略低的优势。无论是替代GIB,还是作为输电线路的一部分或全部,特高压GIL均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在淮南—南京—上海1 000 kV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的GIL输电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GIL隧道工程的电气及辅助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方案、电气主接线、总体布置、接地、保护和电气二次、综合监测、通信、通风、水工和消防等。
孙百聪[5](2020)在《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块开发测试平台》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中80%以上的故障来源于配电网,配电网故障的快速诊断、隔离与恢复对于保证电能供应和人员、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大量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得到了研究与应用。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接入,使得配电网潮流与故障特征发生了显着变化。传统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与新开发的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的有效性,需要在各种场景下进行系统性测试。目前针对诊断算法的各种测试方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测试需求;但各种测试手段相对独立、涵盖的故障场景各不相同,未形成全面统一的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测试方案。为此,本文设计实现了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块开发测试平台,并提出有源配电网故障场景信息模型与故障场景批量生成方法。具体工作及研究内容如下:(1)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块开发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测试平台主要分为数据准备、故障数据处理和故障诊断算法评估三个阶段,使用大规模故障场景数据集,对待测故障诊断算法的正确性与准确率进行了测试评估。测试平台的设计满足了四个功能需求:故障数据格式标准化、故障场景数据批量生成、测试流程自动化、故障诊断算法模块化与可拓展。(2)有源配电网故障场景信息模型。由源-网-荷共同构成有源配电网故障场景信息模型,使用概率模型和统计特征描述分布式电源出力、线路故障、负荷波动等变量的不确定性,并讨论了考虑多维变量相关性的联合分布模型。通过各变量的概率模型和多维变量联合分布模型,抽样得到故障场景仿真数据集,为测试平台提供了故障场景数据集的生成依据。(3)有源配电网故障场景批量生成方法。通过Python脚本调用PSCAD自动化库,实现模型控制与参数修改,批量生成大规模故障仿真场景集,避免了手动修改模型参数的繁琐过程,大大提高了故障场景的生成效率。为缩短仿真总耗时,介绍了基于并行计算的PSCAD效率提升方法。在测试平台的算例分析与验证部分,介绍了从数值仿真、物理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来源获取的故障数据集;使用MATLAB Coder将故障诊断算法模块进行代码生成与代码编译,并基于RTDS验证了故障诊断算法模块的有效性,为将其应用到实际电力系统中做准备。
花斌[6](2020)在《多分支辐射状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和分支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是电能输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电力系统与用户联系最为密切的环节,担负着电能分配的枢纽作用。在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之后,快速定位、隔离故障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智能配电网建设的重要要求。以多分支辐射状配电网为研究目标,对于永久性接地故障,利用其故障发生后的暂态信息完成故障区段定位,中性点小电阻投入之后的稳态信息完成故障分支识别,以便能够快速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首先建立分布式测点下配电网故障馈线的暂态稳态分析,分析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下,单相接地故障后馈线上各个馈线终端零模电流的稳态、暂态特征,全系统稳态、暂态零模电流的分布规律。其次以小波分析为数学工具,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的零模电流暂态纯故障分量进行小波包分解,计算各个子频带的小波暂态能量,用能量因子表征各个测点零模电流暂态纯故障分量的能量分布。区段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健全区段两端测点零模电流能量分布相似,而故障区段两端测点的零模电流的主要能量集中频段一般不同。用直方图的相似性表征能量分布相似性完成区段定位,并讨论在中性点接地方式、采样频率、过渡电阻、故障初相角、电流互感器极性反接、不精确对时、分支故障等工况下该方法的适应性问题。再其次通过卡方检验来判断相邻测点主要能量分布的差异性,并针对特殊场景以卡方检验结果作为故障区段初判结果,同时用零模电流的幅值、极性来校验该结果。提出一种多判据融合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方法,以克服单一判据可能造成误判的缺陷。最后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下配电网健全分支,故障分支的稳态特征。在柔性接地方式下提出一种基于测后模拟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支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假设所有分支都为健全分支,根据电容元件的元件特性可以由稳态零模电压计算出测后模拟电流,再利用豪斯多夫距离实现波形匹配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最终判断出故障分支。
苏彪[7](2016)在《基于分布式检测的多分支复杂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电能传输的通道,其所处环境复杂多变,是电力系统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地方。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线路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T型分支(单分支)甚至2分支、3分支等多分支输电线路作为复杂电力网络结构的基本单元已经越来越常见。但由于多分支输电线路结构的不同,传统的故障定位方法在定位原理、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本文研究基于分布式检测的多分支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实现多分支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为维修人员快速而准确找到故障位置并修复故障赢得时间。不仅可以减少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也能减弱其负面的社会影响。首先,本文对输电线路故障行波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行波在导线中传输的波过程以及其在阻抗不连续点的折反射规律。接着阐述了应用于三相输电线路行波分析的相模变换理论,并对行波在导线中传输的波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行波波速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为消除波速不确定性对故障定位结果的影响,需要对行波波速进行在线监测,从而保证故障定位精度。在此基础上,针对多分支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检测的多分支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在输电线路上装设检测点来检测故障初始行波波头的到达时间,每个检测点由安装于输电线路A、B、C三相上的分布式球体检测单元组成。然后,根据各检测点检测到的行波初始波头到达时间,确定故障支路,实现行波波速的在线监测,并最终完成故障点的准确定位。运用PSCAD建立模型并结合MATLAB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解决了多分支输电线路故障定位问题,定位精度满足要求。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故障定位系统,包括安装于线路的分布式球体检测单元和后台软件。其中,分布式球体检测单元由CT感应取电模块、行波信号检测与数据采集模块、主控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等组成。后台软件包括系统后台应用以及移动应用。最后,通过传感器性能测试、高电压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性能指标,并在实际输电线路上进行了现场应用,系统的各项性能均满足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定位的要求。
韩浩[8](2016)在《直流融冰架空地线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息息相关,但是严重的冰雪灾害时刻危及着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快速除冰已经成为应对冰雪灾害的一种重要措施。由于架空地线具有分段接地的特殊性,在融冰前,要对其进行绝缘处理。如果地线与大地绝缘不彻底,会发生接地故障,致使架空地线上的冰雪不能快速融化。所以对直流融冰时的地线故障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定位,主要从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建模仿真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从理论方面分析架空地线的特点、绝缘处理方式。研究直流融冰装置原理以及融冰的常用接线方式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对故障的特点以及行波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2)融冰地线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通过研究架空地线的故障和各种测距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提出针对融冰地线的故障测距方法。应用A型行波故障测距方法、C型脉冲注入法以及将两者相结合的测距方法对架空地线进行故障测距。通过C型脉冲注入法确定故障区段,然后用A型行波测距法定位故障,两种方法结合,避免了单独应用A型行波法故障测距法时的行波极性的判断,且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探测的总体方案和主要的硬件方案。同时对直流融冰架空地线行波故障测距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实际应用中行波信号的采集、波头极性的判断等技术难点。(3)为验证本文应用的三种方法的可行性,将其分别应用于不同接线方式的融冰地线故障测距中,通过PSCAD搭建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并将仿真数据用MATLAB软件进行处理,通过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本文将单端故障测距方法应用在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定位中,能够快速定位直流融冰过程中架空地线的故障位置,保证融冰工作顺利进行,减轻冰雪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孙永超[9](2016)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配电自动化和分布式电源的迅速发展,主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越来越得到重视。配电自动化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能够获取更多配电网相关信息,为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使配电网结构更加复杂,又增大了这一问题的难度。本文在深入分析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小电流接地故障特征的基础上,基于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利用单相接地故障本身所产生信号的故障定位原理。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IEEE 34节点标准模型建立配电网仿真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根据我国配电网特点,改变仿真模型中性点接地方式,并考虑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几种典型故障进行仿真和分析。2)根据分布式电源并网的不同情况,对单相接地故障后故障线路零序电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即使在接入分布式电源后,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上游侧零序电流由故障点流向母线,故障点下游侧零序电流由故障点流向线路末端。3)考虑不平衡电流对故障定位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零序电流增量方向的主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综合利用故障后的暂态信号和稳态信号,以零序电流增量作为定位依据,以线电压作为参考相量,通过构造判据参数和方向参数实现故障定位。4)提出了基于稳态零序电流相似性的主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通过对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稳态零序电流进行分析,提出新的基于稳态零序电流的相关系数判据,将稳态零序电流相关系数的极性作为定位依据来确定故障区段,并通过前后平移数据窗解决各FTU之间的数据同步问题。本文中的单相故障定位方法均基本不受分布式电源、故障初相角和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不需额外安装其他一次设备,经仿真验证定位效果好。
卢丹[10](2015)在《基于WAMS的矿井高压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单相接地故障作为矿井高压电网最主要的故障类型,如果不能有效的辨别故障线路并及时切除,易发展成为更严重的两相短路故障,危及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若引起越级跳闸事故影响到风机正常工作,造成的瓦斯积聚极易诱发爆炸,将对矿井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出发,要求供电系统应具备准确判断、迅速隔离单相接地故障的能力。但对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形成的故障电流信号微弱,稳态特征不明显,导致小电流接地故障检测较难解决。虽然现有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技术已趋于成熟,但故障定位技术一直未能有所突破,更是缺乏在井下现场的应用经验。本文在深入分析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及暂态过程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利用线路模型及故障信号自身特征的选线及定位方法,借助网络型的智能化供电系统,探索更为合理的故障选线及定位方法。为有效解决因单相接地故障引起的横向、纵向误跳闸事故,本文给出了基于WAMS和IEC61850通信协议的矿井高压电网网络化配置方案。重点研究了将广域测量技术应用于煤矿电网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指出授时系统应具备高精度同步保持及热备份的功能,并确定采用GPS和北斗系统互备的工作模式。在保护系统结构上采用分层采集、集中监控的模式,按功能及联络形式将系统结构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保护配置则统一采用网络统筹判断与终端就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使系统整体可靠性大为提高。阐述了基于本方案的工程改造实例,结合供电系统拓扑结构,给出了故障诊断及远程实时监控的流程。合理的线路模型可有效提高故障分析的精度和效率,是仿真验证故障选线及定位判据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线路中常用的三大类参数模型,介绍了模型各自的建模原理和适用范围。根据二端口网络外特性推导出π模型、T模型和分布参数线路模型的H参数及T参数矩阵方程,给出了线路两端电压、电流的互推关系式。鉴于矿井高压电缆的实际长度与工频波长相比等效为很小的集总元件,从不同模型的应用范围考虑,确定采用多级π等值电路作为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的线路模型。由于H混合参数矩阵能有效体现模型的短路和开路特性,本文应用频率响应法,对比分析了π模型和T模型的H元素频率特性,确定两者可相互等效的适用频带范围,为多级π模型向多级T模型的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多T级联网络两端的参量关系,建立端电压的三元差分方程式,并求解得出线路模型的谐振频率表达式。基于稳态量的选线方法要求信号幅值具有可辨识性,为了衡量不同线路对稳态信号的衰减程度,提出了基于线路“末端功率”的综合衰减度判据,对比不同级联个数和线路长度,指出多级π线路模型对稳态量的衰减近似于分布参数模型。分析了基于零序电流特征频带的选线原理,将最长健全线路的首容性频率与多级π线路模型的最高振荡频率相比,确定暂态分析中π模型的级联个数,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双π线路模型在稳态和暂态分析中可近似等效为分布参数模型的结论。根据故障线路特定点零序电流的含义,提出了基于分布式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故障定位方法,给出了故障点距线路首末两端的计算公式,并指出了基于该定位方法的实现条件。根据零序差动保护原理,提出了基于零序电流差动量的选线及定位方法。首先依据矿井高压电网中性点的不同接地类型,详细分析了故障稳态零序电流在不同馈线支路中的分布规律,指出所有健全线路及故障点下游线路的零序电流与故障点上游线路零序电流在极性和幅值方面的差异。分析了故障零序电压跟随接地电阻变化的规律,给出两种接地方式下故障相的判定准则。定义零序电流差动量0?i为线路区段首端及末端所测零序电流的矢量之差。由于线路零序电导会影响零序电流矢量的分布规律,使得0?i在健全区段和故障区段间具有明显的相角差,同时结合幅值关系建立了适用于不同脱谐度下的的故障选线及定位判据,并给出了故障区段的详细判定流程,克服了基于稳态量的选线及定位方法不适用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弊端。由于矿井高压电网的辐射状多分支结构,将各条电缆线路自然分段,为基于零序电流差动量的选线及定位方法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详细阐述了在网络型矿井接地保护系统中本方法的实现过程。matlab仿真结果在验证了零序无功方向选线原理正确性的同时,指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故障区段零序电流差动量幅值与健全区段存在较大差异,无需相位关系即可实现故障区段判定,而系统经消弧线圈补偿后,脱谐度的不同使得故障区段零序电流差动量的幅值产生较大变化,甚至会小于健全区段,此时应以相位作为主要判据。当接地电阻值增大时,各区段0?i幅值会明显减小,应相应提高检测设备的灵敏度。针对不同接地方式下分支线路末端故障的选线问题,本文依据仿真结果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单相接地故障破坏了原有供电系统的稳态性,使其经过一个短暂的暂态过渡过程后进入新的稳态。相比于故障产生的稳态信号,暂态信号含有更加丰富的特征信息,幅值可达稳态量的数倍以上。本文通过对故障暂态过程的深入分析,研究基于暂态量的选线及定位方法。根据矿井高压电网的实际结构,建立了单相接地故障等效电路模型。给出了故障前三相线路参数不平衡时的零序电压表达式,指出故障相电压幅值会受到各相参数不平衡的影响,并应用戴维宁定律对电路模型进行了等效变换。定性分析了线路中零序电流暂态脉冲的形成机理,初步得出故障线路与健全线路暂态脉冲极性相反的结论。按照等效电路模型,建立零序电压的非齐次方程式,求解得出过补偿状态下故障线路与健全线路的零序电流简化时域表达式,并利用符号函数运算判定暂态脉冲极性,所得结论与定性分析相同。本文还分析了各级联络线首端进线开关处零序电流暂态脉冲极性的分布规律,为后续矩阵定位算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仿真结果表明,故障区段与其向上各级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暂态脉冲极性相同,而与其它健全线路的脉冲极性相反。由于暂态脉冲的幅度和宽度决定了信号检测设备的精度和数据窗大小,仿真分析了脉冲幅度和宽度所受影响因素,得出其跟随故障角φ及接地电阻变化的规律。详细阐述了基于网基结构矩阵和基于网形结构矩阵的故障定位算法原理,对比分析了两种算法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基于网基结构矩阵的定位算法需要进行规格化处理,运算量大影响了定位的时效性,而基于网形结构矩阵的算法在判定过程中无需规格化,判据原理清晰,具有实现馈线末端故障和双重故障的能力。依据网形结构矩阵算法的优点,提出以暂态脉冲极性为故障判据的通用矩阵优化定位算法。该算法按照电网拓扑连接关系建立网络描述矩阵,根据各开关节点上传的零序电流暂态脉冲最大幅值的极性构建故障特征矩阵,最终利用全新定义的优化判定准则实现故障区段的快速、准确定位。分别针对四种情况进行了算例仿真:变电所间联络线故障、馈线末端故障、双重接地故障和算法纠错能力。仿真结果验证了该优化定位算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在地面集控中心的保护主机上配置依据本算法编写的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软件,可实现监控范围内故障区段的在线快速判断,有效提高了矿井高压电网多级线路的单相接地故障选择性保护能力。最后,本文对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移动式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式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输变电数字化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输变电数字化转型现状 |
1.1 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1.2 输变电数字化转型 |
2 输变电数字化主要场景 |
2.1 变电站(换流站)数字化 |
2.2 架空输电线路数字化 |
2.3 电缆隧道、GIL管廊数字化 |
3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输变电数字化技术展望 |
3.1 芯片化多物理量融合集成的精准感知技术 |
3.2 多源时空数据耦合的缺陷智能识别技术 |
3.3 高保真动态多维数字孪生的状态异常预警等关键技术 |
4 结论 |
(2)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复杂配电网10千伏线损关口优化配置技术 |
2.1 新型10千伏分线线损计量装置设计研制 |
2.1.1 总体设计 |
2.1.2 一体化电子互感器设计 |
2.1.3 三段可调U型结构设计 |
2.1.4 高压直接取能设计 |
2.1.5 数据采集与通信单元设计 |
2.1.6 整体误差校验 |
2.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 |
2.2.1 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配电网网格化划分方法 |
2.2.2 复杂配电网关口配置方法 |
2.3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与模式 |
2.3.1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 |
2.3.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模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 |
3.1 配电网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分析方法 |
3.2 中压配电网线损全过程计算模型 |
3.3 10千伏线损异常原因精准辨识 |
3.4 小结 |
第四章 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建设与评价 |
4.1 扬州示范区建设评价 |
4.1.1 主要建设内容 |
4.1.2 建设成效及亮点 |
4.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基于缩短故障定位及抢修时间的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响电网故障抢修的主要因素分析 |
1.1 电网故障隔离速度慢 |
1.2 电网故障定位困难且不够及时 |
1.3 电网故障抢修仍存在时效问题 |
2 缩短电网故障定位及抢修时间的主要技术手段 |
2.1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用于故障定位方法 |
2.2 电网故障负荷监测技术 |
3 基于故障行波传输路径及分支判定矩阵的电网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
3.1 故障行波传输路径分析 |
3.2 线路分支判定矩阵研究 |
3.3 基于故障行波及分支判断矩阵的电网故障定位原理 |
3.3.1 线路连接点故障分析 |
3.3.2 分支线路发生故障分析 |
3.3.3 线路连接点之间的线路发生故障分析 |
3.4 故障定位方法分析 |
4 仿真计算 |
5 结束语 |
(4)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电气及辅助系统设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方案及参数 |
2 电气主接线 |
3 电气布置[2-3] |
3.1 引接站电气总平面布置 |
3.1.1 布置设计原则 |
3.1.2 地面引接站布置 |
3.2 工作井内GIL布置 |
3.3 管廊内GIL布置 |
4 配电系统、照明及接地[4-6] |
4.1 配电系统 |
4.2 隧道内照明 |
4.3 接地 |
5 保护和电气二次 |
5.1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1)线路保护 |
2)故障测距 |
3)感应电流快速释放装置控制 |
5.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5.3 电气二次 |
1)监控系统 |
2)直流及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应急电源系统(emergency power supply,EPS) |
3)二次设备布置 |
6 综合监测和通信 |
6.1 综合监测 |
6.2 通信 |
7 暖通[4] |
8 水工和消防 |
8.1 水工 |
8.2 消防 |
9 结论 |
(5)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块开发测试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针对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的测试 |
1.2.2 故障场景数据集的生成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第2章 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块开发测试平台功能需求与架构设计 |
2.1 测试平台的功能需求 |
2.1.1 故障数据格式标准化 |
2.1.2 故障场景数据批量生成 |
2.1.3 测试流程自动化 |
2.1.4 故障诊断算法的模块化与可拓展 |
2.2 测试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 |
2.3 数据准备阶段 |
2.3.1 故障录波数据 |
2.3.2 系统数据 |
2.4 故障数据处理阶段 |
2.4.1 COMTRADE格式转换 |
2.4.2 相量计算 |
2.5 故障诊断算法评估阶段 |
2.5.1 故障诊断算法模块批量测试 |
2.5.2 诊断算法的评估报告生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源配电网故障场景信息模型设计与故障场景批量生成方法 |
3.1 有源配电网故障场景信息模型架构 |
3.2 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概率模型 |
3.2.1 风机出力的概率模型 |
3.2.2 光伏出力的概率模型 |
3.3 线路故障的概率模型 |
3.3.1 故障线路 |
3.3.2 故障位置百分比 |
3.3.3 故障类型 |
3.3.4 故障持续时间 |
3.3.5 过渡电阻大小 |
3.4 负荷的概率模型 |
3.5 联合分布的概率模型 |
3.5.1 联合分布函数-通用方法 |
3.5.2 各维度独立的联合分布 |
3.5.3 多维正态的联合分布 |
3.5.4 基于Copula函数的联合分布 |
3.6 基于PSCAD的故障场景批量生成方法 |
3.6.1 仿真场景批量生成流程 |
3.6.2 PSCAD自动化库介绍 |
3.6.3 Python批处理脚本编写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块开发测试平台算例分析与验证 |
4.1 故障场景数据集 |
4.1.1 数值仿真场景集 |
4.1.2 物理实验室模拟场景集 |
4.1.3 现场试验场景集 |
4.2 基于并行计算的PSCAD效率提升方法 |
4.2.1 PSCAD并行计算介绍 |
4.2.2 PSCAD并行计算效率分析 |
4.3 故障诊断模块代码集成与验证 |
4.3.1 基于MATLAB Coder的代码生成 |
4.3.2 基于MATLAB Coder的代码编译 |
4.3.3 基于RTDS的故障诊断模块功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多分支辐射状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和分支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难点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配电网单相接地稳态特征分析 |
2.3 配电网单相接地暂态特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直方图相似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 |
3.1 引言 |
3.2 小波分析 |
3.3 直方图相似性 |
3.4 基于直方图相似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 |
3.5 方法适应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判据融合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 |
4.1 引言 |
4.2 特殊场景下故障零模电流暂态特征分析 |
4.3 基于多判据融合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测后模拟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支识别 |
5.1 引言 |
5.2 几个名词解释 |
5.3 分支稳态特征分析 |
5.4 基于测后模拟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支识别 |
5.5 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分布式检测的多分支复杂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1.2.1 故障分析法 |
1.2.2 行波法 |
1.3 多分支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行波法定位基本理论 |
2.1 故障行波源 |
2.2 单导线波过程 |
2.3 行波折射和反射 |
2.4 多导线相模变换 |
2.5 行波波速的不确定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分支输电线路故障定位 |
3.1 分布式故障定位算法 |
3.1.1 故障支路的确定 |
3.1.2 故障点的定位 |
3.1.3 波速的确定 |
3.2 基于PSCAD/EMTDC的仿真分析 |
3.2.1 仿真模型 |
3.2.2 MATLAB数据处理分析 |
3.2.3 定位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布式故障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组成 |
4.2 分布式球体检测单元设计与实现 |
4.2.1 CT感应取电电源模块 |
4.2.2 基于罗氏线圈传感器的行波信号检测与数据采集模块 |
4.2.3 主控模块 |
4.2.4 通讯模块 |
4.3 后台软件 |
4.4 分布式故障定位系统测试与应用 |
4.4.1 传感器性能测试 |
4.4.2 高电压测试 |
4.4.3 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及所获奖励 |
(8)直流融冰架空地线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直流融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架空地线的融冰方式及故障分析 |
2.1 架空地线的常用融冰方式 |
2.1.1 架空线地线常用融冰方法 |
2.1.2 直流融冰装置的基本原理 |
2.1.3 架空地线直流融冰接线方法 |
2.2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分析 |
2.2.1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绝缘处理 |
2.2.2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稳态故障分析 |
2.2.3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行波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探测方案 |
3.1 测距方案基本原理 |
3.1.1 A型测距方案基本原理 |
3.1.2 C型测距方案基本原理 |
3.1.3 A型与C型配合测距方案基本原理 |
3.2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探测的总体方案 |
3.3 硬件方案设计 |
3.4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测距的关键技术 |
3.4.1 架空地线的绝缘处理 |
3.4.2 故障行波信号提取及波头极性判断 |
3.4.3 高速信号采集系统 |
3.4.4 行波的传播速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融冰架空地线故障测距仿真分析 |
4.1 仿真建模 |
4.1.1 仿真环境及仿真平台简介 |
4.1.2 仿真模型搭建及参数设置 |
4.2 不同融冰方式故障的测距仿真 |
4.2.1 两条地线串联融冰 |
4.2.2 两条地线并联融冰 |
4.2.3 一条地线与一条架空线串联融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配电网现状及发展前景 |
1.1.1 配电网现状 |
1.1.2 配电网发展前景 |
1.2 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综述 |
1.2.1 主动式定位方法 |
1.2.2 被动式定位方法 |
1.2.3 主动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故障仿真模型 |
2.1 仿真平台 |
2.2 IEEE34节点标准模型及其验证 |
2.2.1 IEEE34节点标准模型 |
2.2.2 仿真验证 |
2.3 主动配电网仿真模型 |
2.3.1 仿真模型及其参数设置 |
2.3.2 仿真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零序电流增量的主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 |
3.1 零序电流特征分析及定位信号选取 |
3.1.1 零序电流特征分析 |
3.1.2 故障定位信号选取 |
3.2 基于零序电流增量方向的定位方法 |
3.2.1 定位原理 |
3.2.2 故障判据 |
3.2.3 区段定位 |
3.2.4 定位流程 |
3.3 仿真模型及结果 |
3.3.1 仿真模型 |
3.3.2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零序电流相似性的主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 |
4.1 基于电流相似性的定位方法 |
4.1.1 相关系数原理 |
4.1.2 基于相关系数的方法 |
4.2 基于稳态零序电流相似性的定位方法 |
4.2.1 定位方法 |
4.2.2 数据同步 |
4.2.3 定位流程 |
4.3 仿真模型及结果 |
4.3.1 仿真模型 |
4.3.2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基于WAMS的矿井高压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选线及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
1.2.1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 |
1.2.2 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 |
1.2.3 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 |
1.3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
1.3.1 故障特征信号的辨识 |
1.3.2 电缆线路模型的合理选择 |
1.3.3 继电保护系统的网络化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WAMS的矿井高压电网接地保护系统 |
2.1 矿井高压电网广域测量系统的关键 |
2.1.1 广域测量系统概述 |
2.1.2 实现矿井电网广域测量的关键技术 |
2.2 基于IEC61850通信协议的矿井高压电网 |
2.2.1 IEC61850协议简介 |
2.2.2 基于IEC61850协议的分层测控系统结构 |
2.3 基于WAMS的矿井高压电网接地保护系统方案 |
2.3.1 矿井高压电网同步授时解决方案 |
2.3.2 矿井高压电网接地保护系统的结构 |
2.4 工程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级 π 线路模型的选线及定位方法 |
3.1 矿井高压电网线路模型的确定 |
3.1.1 常用线路模型 |
3.1.2 矿井高压电缆线路模型的确定 |
3.2 多级 π 线路模型的频率特性 |
3.2.1 π 线路模型的频率特性 |
3.2.2 多个 π 模型级联的频率特性 |
3.3 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中 π 模型级数的确定 |
3.3.1“末端功率”综合衰减度判据 |
3.3.2 基于特征频带的选线要求 |
3.3.3 故障选线仿真验证 |
3.4 基于分布式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故障定位方法 |
3.4.1 故障定位原理 |
3.4.2 不同故障点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零序电流差动量的选线及定位方法 |
4.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4.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故障稳态特征 |
4.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故障稳态特征 |
4.2 线路零序电导的影响 |
4.3 利用零序电流差动量实现故障选线及定位 |
4.3.1 零序电流差动量特征 |
4.3.2 故障选线及定位判据 |
4.3.3 矿井高压电网接地保护系统中的实现 |
4.4 判据有效性验证 |
4.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2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仿真验证 |
4.4.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仿真验证 |
4.4.4 分支线路末端故障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暂态脉冲极性的通用矩阵优化定位算法 |
5.1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5.1.1 单相接地故障等效模型 |
5.1.2 暂态脉冲的形成机理 |
5.1.3 暂态脉冲的极性特征 |
5.1.4 暂态脉冲的幅度与宽度 |
5.2 矿井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的矩阵算法 |
5.2.1 基于网基结构矩阵的故障定位算法 |
5.2.2 基于网形结构矩阵的故障定位算法 |
5.3 利用暂态脉冲极性的通用矩阵故障定位算法 |
5.3.1 上下级联络线暂态脉冲极性特征 |
5.3.2 脉冲极性判据与优化判定准则 |
5.3.3 故障算例分析 |
5.4 定位算法仿真验证 |
5.4.1 建立仿真模型 |
5.4.2 各级进线暂态脉冲极性验证 |
5.4.3 暂态脉冲特征仿真 |
5.4.4 算例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移动式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输变电数字化转型[J]. 江秀臣,许永鹏,李曜丞,狄凌芳,刘亚东,盛戈皞. 高电压技术, 2022(01)
- [2]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D]. 王川. 扬州大学, 2020(04)
- [3]基于缩短故障定位及抢修时间的决策方法研究[J]. 刘洋,白东海,贺卫华,张文武,李雄立. 机械与电子, 2020(11)
- [4]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电气及辅助系统设计技术[J]. 刘泽洪,乐党救,韩先才,孙岗,黄宝莹,王宁华,张鹏飞,方静. 电力勘测设计, 2020(07)
- [5]有源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块开发测试平台[D]. 孙百聪. 山东大学, 2020
- [6]多分支辐射状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和分支识别研究[D]. 花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基于分布式检测的多分支复杂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系统[D]. 苏彪.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8]直流融冰架空地线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研究[D]. 韩浩.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2)
- [9]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原理研究[D]. 孙永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基于WAMS的矿井高压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定位方法研究[D]. 卢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