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

一、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菊,张润峰[1](2021)在《小脑顶核电刺激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研究显示,小脑顶核参与心脑血管、呼吸及消化等内脏活动的调节;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产生条件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conditioned central neurogenic neuroprotection, CCNN)且对心脑血管、眼等器官产生缺血缺氧性保护。本文就小脑顶核电刺激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刘小菊[2](2020)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 SOD、GPX、MDA、AOPP。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2月期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确诊冠心病并行冠脉支架植入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5例,组内再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和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对照组给予冠心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冠心病规范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小脑电刺激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BMI、TG、TC、LDL-C、HDL-C、冠脉病变数、支架植入数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亚组中基线资料均无显着差异。2.治疗前两组SOD、GPX、MDA、AOPP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分析,以上各指标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3.治疗后试验组血清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在稳定型心绞痛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4.治疗后试验组血清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SOD、GPX均高于治疗前,AOPP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1),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SOD、GPX均高于治疗前,AOPP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1),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GPX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MDA及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可调节冠心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对患者病情恢复及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临床试验注册网址:http://www.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121715。

王璐[3](2020)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患者,观察其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治疗认知障碍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实验研究和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且患者均存在一侧肢体偏瘫,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干预和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认知功能训练、高压氧疗法、作业疗法、运动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方式,而治疗组同时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刺激小脑顶核部位进行干预。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治疗疗效。其中Mo CA、MMSE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变化,NIHSS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er ultrasound,TCD)检测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1、认知功能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Mo CA评分分别为(25.48±2.35)分和(20.32±3.08)分,MMSE评分分别为(28.24±2.01)分和(25.12±2.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认知功能改善更显着(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2.52±6.05)分和(18.16±6.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更明显(P<0.05)。3、ADL能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MBI评分分别为(73.40±9.70)分和(55.80±9.10)分,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ADL能力提升更显着(P<0.05)。4、血流动力学评定: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各动脉血流动力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着(P<0.05)。5、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干预和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运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刺激小脑顶核可增加局部及大脑皮质血流量,改善脑灌注和脑循环,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保护神经细胞,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脑循环进一步改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安全有效,操作简单,该疗法适合临床推行及应用。

郭秋蕾[4](2018)在《基于PET技术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刺补泻手法是实现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捻转补泻作为临床最常用的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针灸学界争议的焦点。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多种疾病具有防治效果,并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外周和中枢蛋白质表达、细胞活性、细胞相关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交感神经放电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调节。由于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操作方法较为复杂,操作规范尚未统一,治疗效果因人而异等诸多因素,导致众多学者在国内外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轻视捻转补泻手法或者运用不当,直接影响针刺最佳疗效的发挥。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其脑血管硬化、认知下降、脑卒中等主要并发症,不仅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可逆性低和治愈率低的特点,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E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遗传、环境、压力、肥胖以及高盐饮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活动和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在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前期课题组以高血压病为平台,研究发现针刺捻转泻法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对其降压的外周机制和心、肾、主动脉等靶器官的保护机制研究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中枢机制和对高血压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仍显不足。而PET脑功能成像技术可实现在无创状态下,在分子水平上,动态地直观反应中枢脑区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为研究捻转补泻手法对高血压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提供了技术和平台。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中枢效应机制,本课题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模型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作用于“太冲穴”为干预方式,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脑功能成像技术,直观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各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筛选出关键靶脑区并分析其与血压调控的生理病理联系,进一步揭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潜在中枢机制,同时为临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可靠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的调控效应40只雄性SHR大鼠随机等分为捻转补法组(B)、捻转泻法组(X)、针刺不施手法组(Z)和模型组(M)共4组,每组10只;10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K)。B、X和Z组均取SHR大鼠双侧“太冲穴”作为针刺点,并分别施加针刺捻转补法、针刺捻转泻法和单纯针刺操作;K和M组不做针刺处理,只给予相同的抓捉固定刺激;各组共干预28天,每日1次,每隔6天休息1天,于下午14:00-16:00完成。分别于针刺的前1天和第3、8、13、18、23、27天进行血压测量,于上午8:00-12:00完成。观察不同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变化的调控效应。实验二: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在针刺治疗第1、14、28天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PET成像扫描。检测前50只大鼠均需经禁食24小时,并于次日早上8:00之前送达中国科学院PET实验中心进行扫描。按以下顺序开展工作:大鼠尾静脉检测血糖;在暗室内放置20min;经尾静脉注射示踪剂加以相应的针刺干预;PET扫描;预处理和图像分析。结合实验一中针刺手法干预14天的血压变化情况和针刺第1和14天大鼠PET成像数据,主要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对SHR各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阐明短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血压调控的潜在中枢机制。实验三: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实验操作方法同实验二。结合实验一中针刺手法干预28天的血压变化情况和针刺第1和28天大鼠PET成像数据,主要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对SHR各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阐明长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血压调控的潜在中枢机制。实验四: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影响的中枢机制研究56只雄性SHR大鼠随机等分为捻转补法组(B)、捻转泻法组(X)、针刺不施手法组(Z)和模型组(M)共4组,每组14只;14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K)。B、X和Z组均取SHR大鼠双侧“太冲穴”作为针刺点,并分别施加针刺捻转补法、针刺捻转泻法和单纯针刺操作;K和M组不做针刺处理,只给予相同的抓捉固定刺激;各组共干预14天,每日1次,中间休息1天,于下午14:00-16:00完成。分别于针刺的前1天和第3、8、13天进行血压测量,于上午8:00-12:00完成。实验第14天,取麻醉大鼠下丘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和RT-qPCR技术检测下丘脑RAS调控轴各组分的表达,以深入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针刺前1天,M、Z、B、X各组之间收缩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表明各组大鼠血压基线齐,具有可比性。与K组比较,M、Z、B、X各组收缩压在针刺的前1天和第3、8、13、18、23、27天均显着升高(均P<0.01)。与M组比较,X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3天已经明显降低(P<0.05);且Z、B、X各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8、13、18、23、27天均显着降低(均P<0.01)。与Z组比较,B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8天明显降低(P<0.05),在针刺的第13、18、23、27天显着降低(均P<0.01);X组收缩压针刺的第8、13、18、23、27天均显着降低(均P<0.01)。与B组比较,X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13、18、23、27天显着降低(均P<0.01)。表明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和28天的降压效果均为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针刺组。实验二:PET结果显示:针刺的第1天,K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有纹状体、扣带皮质、视皮质、胼胝体、小脑和感觉皮质。Z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有纹状体、丘脑、感觉皮质和运动皮质。B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包括小脑、丘脑、顶叶皮质和视觉皮质。X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见于海马、小脑和视觉皮质。针刺的第14天,K与M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丘脑、小脑、纹状体和视觉皮质。Z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有小脑、中脑和海马。B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见于小脑、海马、中脑、丘脑、视觉皮质、感觉皮质和运动皮质。X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下丘脑、延髓、海马、小脑和岛叶皮质。实验三:PET结果显示:针刺的第28天,K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纹状体、扣带皮质、视觉皮质、前边缘皮质、嗅皮质和运动皮质。Z与M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有纹状体、丘脑、感觉皮质、隔核、内囊和胼胝体。B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见于小脑、丘脑、顶叶皮质、视觉皮质、海马和中脑。X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延髓、海马、嗅球和隔核。实验四: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均能明显降低SHR血压(均P<0.01),各针刺组RAS升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着减少(均P<0.01),RAS降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着升高(均P<0.01);捻转泻法组降低血压和良性调控RAS效果较其他组更明显(均P<0.01)。结论:1.针刺捻转补泻手法能明显降低SHR血压,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和28天的降压效果均为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针刺组,且捻转泻法降压起效最快降压幅度最显着,其次为捻转补法和单纯针刺法。2.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可通过提高SHR大鼠下丘脑、延髓、海马、小脑、岛叶皮质、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多个靶脑区中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来实现对血压的中枢调控,其潜在中枢机制可能与存在于各靶脑区中的神经递质有关,尤以下丘脑RAS具有更为核心的调控作用。3.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可通过提高SHR大鼠延髓、海马、小脑、顶叶皮质、嗅球、隔核、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多个靶脑区中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来实现对血压的中枢调控,其潜在中枢机制可能与存在于延髓、海马、小脑和顶叶皮质中的神经递质以及其他神经传递物质密切相关。4.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通过良性调节SHR下丘脑RAS各组分表达,发挥其降压作用以及对下丘脑神经元的保护效应,这可能是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具有降压效应的潜在中枢机制之一。

徐丰,吕英,尹明慧,刘泽晶,杨钊[5](2015)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常规康复组即观察组(13例)和常规康复观察组即对照组(13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标准(FMA)治疗后评测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组前后比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着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李素萍,张海丽,冯雪娟,张明杰,马宏瑞[6](2015)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ET、NSE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小脑顶核为小脑白质内核团,与下丘脑、迷走神经背核、网状结构等之间存在丰富纤维联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增加局部脑血流有重要作用[1],可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缩血管肽(endothelin,E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动态

蔡艳丽,罗勇[7](2012)在《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1969年发现"顶核加压反应"后,学者们不断探索小脑顶核的奥秘,其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电刺激小脑顶核(FNS)的研究从基础实验拓展到临床应用。大量实验证实,经颅FNS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病的物理治疗方法,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FNS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成为脑血管病康复治疗的手段之一。

朱海清,张莉玲,康平,邓彦[8](2011)在《高压氧并电刺激小脑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偏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只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运动治疗的同时接受高压氧和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10d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简化M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及Bathel指数(BI)评分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 2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3d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P<0.01)及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联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

景军[9](2008)在《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脑血管疾病或卒中(中医又称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现代医学对脑血管疾病尚无明确高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许多治疗带有经验性、试验性。研究表明,综合采用内科、外科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选择。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有几千年历史,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研究基于中医针灸理论的物理医疗仪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和经验为基础,研究基于传统中医针刺手法和艾灸疗法工程复现的中风病物理治疗系统。主要内容有: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基于PC平台,设计以醒脑开窍法和头区刺激治疗理论为医学基础的以电针补泻、光灸补泻为核心技术、带有智能仪器特征和专家知识帮助功能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仪器系统中电针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传统中医针刺补泻手法和补泻实质的研究,对针刺补泻手法进行特征提取,研究基于符号化测量理论思想的针刺手法特征域向工程域映射的仿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电针补泻针法信号设计与实现方法。研究基于模糊分区和混沌序列调制解决电刺激耐受性问题的方法与实现。仪器系统中光灸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色温原理的间接测量和采用自建系统研究传统中医艾灸热辐射光谱特性和200-15000nm波段热辐射能量分布。研究采用卤钨灯加滤光片实现传统艾灸热辐射光谱工程复现和根据人体动态深层刺激理论的光灸补、泻方法。文中还对本系统采用的贴片电极作用下电刺激皮肤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初步说明贴片电极电针实现动态深层刺激的科学性。最后,通过动物和人体实验验证本文设计的系统用电针和光灸模拟传统中医针灸补泻效应的可行性,从而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疗效的保证。

张润峰,胡大一[10](2006)在《疾病治疗新途径——电刺激小脑顶核》文中研究表明

二、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小脑顶核电刺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脑顶核的生理功能
2 小脑顶核电刺激的作用机制
    2.1 改善血液流变学
    2.2 抑制细胞凋亡
    2.3 抑制细胞炎性反应
    2.4 抑制梗死周围电活动
    2.5 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
    2.6 调节氧化应激损伤
3 小脑顶核电刺激与脑科疾病
    3.1 慢性脑供血不足
    3.2 脑出血
    3.3 脑梗死
    3.4 脑卒中后抑郁
    3.5 血管性痴呆
    3.6 偏头痛
    3.7 卒中后肢体活动障碍
    3.8 小儿脑瘫
4 小脑顶核电刺激与眼科疾病
5 小脑顶核电刺激与心血管疾病
6 小结

(2)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氧化应激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小脑顶核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3)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PET技术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源流及其现代研究
        1.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发展源流
        2.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现代研究
        3. 捻转补泻手法降压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ET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 PET脑功能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PET在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3. PET在针刺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的调控效应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
    研究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5)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测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ET、NSE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8)高压氧并电刺激小脑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仪器
        1.2.2 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
        1.2.3 电针疗法
        1.2.4 艾灸治疗与灸疗仪器
        1.2.5 基于PC 平台的虚拟仪器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安排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2章 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的中医学基础
    2.1 传统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2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制研究
        2.2.1 临床研究
         2.2.2 动物实验研究
        2.2.3 中风病发病机制的建模和仿真研究
    2.3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影响疗效的要素分析
        2.3.1 影响针刺疗效的要素
        2.3.2 影响艾灸疗法疗效的要素
    2.4 醒脑开窍针刺法
    2.5 头区刺激疗法
        2.5.1 头区刺激疗法概述
        2.5.2 头区刺激疗法的应用
    2.6 动态深层刺激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C 平台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1 系统的功能分析
        3.1.2 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2 硬件设计和安全性考虑
        3.2.1 USB7333 多功能接口模块
        3.2.2 输出模块的硬件设计
    3.3 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虚拟仪器面板设计
        3.3.2 专家诊断帮助系统
    3.4 系统的可扩充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传统中医针刺手法的电针针法研究
    4.1 中医针刺补泻手法及特征提取
        4.1.1 针刺手法概论
        4.1.2 针刺补泻手法
        4.1.3 提插补泻法的特征分析
        4.1.4 提插动作分解与补泻的关系
    4.2 基于符号化测量理论的电针补泻针法
        4.2.1 符号化测量的概念及一般化模型
        4.2.2 符号化表示原理
        4.2.3 基于符号映射原理的电针针法的产生方法
    4.3 基于模糊划分和混沌处理的电针补泻针法
        4.3.1 电针耐受的研究
        4.3.2 电针信号模糊划分的研究
        4.3.3 电针信号混沌处理的研究
    4.4 电刺激皮肤建模与仿真研究
        4.4.1 简化的皮肤模型及研究方法
        4.4.2 皮肤电刺激模型的建立
        4.4.3 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艾灸热辐射光谱特性与光灸仪器
    5.1 艾灸疗效机制的认识
        5.1.1 艾的化学成分及燃烧生成物
        5.1.2 灸疗作用机制的认识
        5.1.3 艾灸的红外光效应
    5.2 传统中医艾灸热辐射光谱的测试研究
        5.2.1 基于色温测量原理的艾灸光谱特性研究
        5.2.2 艾灸热辐射光谱的直接测量
        5.2.3 艾灸热辐射光谱的能量分布
    5.3 传统中医艾灸热辐射光谱的工程复现
        5.3.1 用于艾灸光谱工程复现的电子灸发光器的整体设计
        5.3.2 发光器的反射罩的设计
        5.3.3 滤光片的选择
        5.3.4 发光器的光谱测试
    5.4 传统灸疗补泻
        5.4.1 传统灸疗补泻概述
        5.4.2 灸疗补泻的工程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电针补泻对人体温度影响的研究
        6.1.1 实验过程和方法
        6.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3 温度作为补泻效应的理论依据
    6.2 艾灸和光灸对家兔皮肤组织的热透效果对比实验
        6.2.1 实验目的
        6.2.2 材料和方法
        6.2.3 观察指标与结果
        6.2.4 分析与结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疾病治疗新途径——电刺激小脑顶核(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脑科疾病
    1.1 脑梗死
    1.2 脑供血不足
    1.3 脑出血
    1.4 脑外伤
    1.5 偏头痛
    1.6 脑发育落后
    1.7 抑郁症
    1.8 脑源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9 老年性痴呆
    1.10 血管性痴呆
2 治疗眼科疾病
    2.1 缺血性眼病
    2.2 青少年近视
    2.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3 心血管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3.1 预防心脏性猝死
    3.2 防治心肌梗死

四、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脑顶核电刺激的研究进展[J]. 刘小菊,张润峰. 西南军医, 2021(02)
  • [2]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D]. 刘小菊.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3]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基于PET技术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D]. 郭秋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 [5]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徐丰,吕英,尹明慧,刘泽晶,杨钊.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10)
  • [6]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ET、NSE水平的影响[J]. 李素萍,张海丽,冯雪娟,张明杰,马宏瑞.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04)
  • [7]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 蔡艳丽,罗勇. 医学综述, 2012(20)
  • [8]高压氧并电刺激小脑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 朱海清,张莉玲,康平,邓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24)
  • [9]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研究[D]. 景军. 燕山大学, 2008(04)
  • [10]疾病治疗新途径——电刺激小脑顶核[J]. 张润峰,胡大一.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S1)

标签:;  ;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