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弓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E”弓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一、“E”Arch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青[1](2021)在《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不同组牙扩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模拟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中后段不同组牙扩弓后受力情况分析,探究上颌中后段扩弓不同组牙移动设计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正畸临床透明矫治器进行牙列扩弓步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一名个别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通过Mimics20.0、Geomagic Studio 2013、Hypermesh 14.0等软件建立包含上颌牙齿、牙周膜、牙槽骨和透明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2018软件,以非线性接触法模拟佩戴透明矫治器进行不同组牙移动和不同移动量的上颌扩弓,分析上颌牙列初始位移趋势及位移量、牙周膜及牙槽窝的初始应力分布以及矫治器的初始变形趋势的生物力学过程。共10个模型,实验分成ABCD四组,实验分组编号分别为:A1(全牙列76移动0.2mm)B1(半牙列76移动0.1mm)B2(半牙列765移动0.1mm)B3(半牙列7654移动0.1mm)C1(半牙列76移动0.2mm)C2(半牙列765移动0.2mm)C3(半牙列7654移动0.2mm)D1(半牙列76移动0.3mm)D2(半牙列765移动0.3mm)D3(半牙列7654移动0.3mm)。结果:1.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软件可构建具有几何相似性好、高仿真的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该方法简便精确,为接下来的实验奠定基础。2.通过比较全牙列和半牙列模型的牙齿初始移动量及位移趋势,牙周膜及牙槽窝应力云图、矫治器的初始形变趋势,发现全牙列与半牙列总的位移趋势和应力接近一致。3.通过实验计算分析得:(1)相同移动量,不同组牙扩弓方式时:随着组牙的数量增多,中切牙、侧切牙唇倾位移量逐渐增大;组牙的近中端邻牙发生颊倾和压低,近中端前一颗牙齿都腭倾和伸长。(2)不同移动量,相同组牙扩弓方式时:牙齿初始最大位移量随着移动量增大而增大。(3)BCD三大组的牙周膜等效应力集中于颈部和根尖,牙槽骨等效应力集中于颈部和根分叉区,应力分布规律与牙移动规律基本一致,除了B1、C1和D1组。(4)整个透明矫治器均有向脱位趋势,中切牙和侧切牙向下向唇侧旋转脱位趋势,从尖牙到第二磨牙有向下向腭侧的旋转脱位趋势。结论:1.应用透明矫治器上颌扩弓受不同移动量及不同组牙移动设计的影响,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2.透明矫治器初始有向旋转脱位形变趋势,支抗牙也发生移动,提示在临床上应该注意加强固位和支抗设计。

阴哲炜[2](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郑稚榛[3](2021)在《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颅颌面骨生物力学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Miniscrew-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MARPE)装置在定位、固位牙设计、微种植钉水平向间距等情况变化时,对于颅颌面骨的生物力学效果,以期为MARPE的临床治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本实验采集了一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全颅多层螺旋CT图像,并通过Mimics19.0、Geomagic wrap、Hypermesh14.0等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颅颌面骨及周围骨缝被画分为0.25-5mm大小单元,并视为连续、均值、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体。本实验根据“扩弓器位置、固位牙设计、微种植钉水平向间距”不同进行分组。根据微种植钉与腭中缝之间的距离,实验分为3mm组与6mm两大组;3mm组和6mm组又根据扩弓器所在的前后向位置(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上颌第一磨牙间、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分为(3mm组)A、B、C和(6mm组)D、E、F共6个不同定位的扩弓器;每种定位的扩弓器根据固位牙设计方式分为3型,即固位牙为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1型)、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2型)、上颌第一磨牙(3型)。综上所述,实验可分成A1、A2、A3、B1、B2、B3、C1、C2、C3、D1、D2、D3、E1、E2、E3、F1、F2、F3共18组模型。对不同的模型组的扩弓器两侧以相反方向同时加载0.25mm、4mm的水平向强制位移,观察其对于颅颌面骨周围组织的应力分布与位移趋势。结果(1)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生成4827430个节点、2346562个单元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包含额骨、鼻骨、颧骨、上颌骨、蝶骨、颚骨、颞骨、枕骨共12块骨骼及其松质骨,腭中缝、颧颌缝、颧颞缝、颧额缝、鼻颌缝、鼻额缝、额颌缝、翼腭缝等共13条骨缝;上下牙列、牙周膜、1.5mm x 13mm微种植钉等,成功建立18组MARPE与颅颌面骨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2)扩弓对于颅颌面骨应力分布:所有实验组中,应力基本集中于颧骨、腭中缝的中后段,前段应力较低。而在额颌缝应力变化不大;(3)不同扩弓器位置应力分布情况:对于位于两侧颧骨间的B组模型,周围骨缝应力分布相对于其他组分布较均匀,双侧颧骨向后上旋转的趋势减小且位移相对较平行;(4)不同固位牙应力分布:在固位牙设计方式分组中,扩弓器1型与2型对于周围组织应力分布相似,除翼腭缝外基本大于扩弓器3型;(5)不同微种植钉水平向间距应力分布情况:根据应力云图结果,最大应力均出现于微种植钉周围,6mm组对于周围骨缝应力基本大于3mm组;3mm组对于腭中缝前部的应力大于6mm组,但在腭中缝后部则相反。结论(1)应用Mimics、Geomagic、Hypermesh、Solid Works等软件,建立具上颌骨周围骨缝、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装置的颅颌面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具高度生物相似性;同时首度结合扩弓器位置、固位牙设计、微种植钉水平向间距的变化分析其对于颅颌面骨生物力学效果,可为后续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2)扩弓器位置与扩弓效果密切相关。扩弓器置于第一磨牙间可有效抵抗颧骨等阻力结构,实现相对平行的移动,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最小,较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更为合适,提示设置扩弓器时,应同时考虑周围组织结构;(3)固位牙设计影响力的传递。以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作为固位牙,应根据需求决定增加第二前磨牙与否;单以第一磨牙作为固位牙,力的作用范围最小,但于扩弓器的腭向及其所在位置与其余两种设计作用相近,设计须同时结合扩弓器位置作考量,如扩弓器置于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即颧骨之后,则需增加前部的固位牙;(4)MARPE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于微种植钉周围,微种植钉水平向间距增加,仅有助于腭中缝后部作用,对整体作用下降,不利于腭中缝的扩开;同时对周围组织影响增加,故微种植钉植入于腭中缝旁3mm效果优于6mm。

许琳[4](2021)在《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变色和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实验目的1.体外实验研究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正畸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过程中对牙面变色的影响。2.体外原位实验研究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正畸中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实验方法1.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7月就诊口腔科门诊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前磨牙且年龄在12岁~15岁之间的患者120颗牙做为样本。将离体牙截断根尖1/2,拔除冠髓和根髓。所有的离体牙从1~120编号,查阅随机数字表分成6组,每组20颗离体牙。分组如下:A组:离体牙+树脂附件;B组:离体牙+树脂附件+Varnish XT;C组:离体牙+树脂附件+多乐氟;D组:离体牙+金属托槽;E组:离体牙+金属托槽+Varnish XT;F组:离体牙+金属托槽+多乐氟。每日浸泡于37℃的咖啡中5 min×4次,剩余时间浸泡于人工唾液中。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的L*a*b*表色系统进行颜色分析,实验前6组离体牙测得基线色,分别于7天、28天每组取出10颗离体牙,去除托槽和树脂附件,抛光牙面后测得牙面颜色L*、a*、b*,计算得△L*、△a*、△b*、△E*。2.收集2020年7月就诊口腔科门诊拔除第三磨牙且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患者50颗牙做为样本,截取牙冠颊侧釉质块,制作釉质试件。将所有的釉质试件从1~50编号,查阅随机数字表分成3组,每组16个。分组如下:A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B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Varnish XT;C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多乐氟。同时招募12名志愿者,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别有4名进入A组,4名进入B组,4名进入C组,制作个性化的釉质试件模具。釉质试件模具戴入志愿者口内2 h,以在牙釉质表面形成获得性薄膜,志愿者鼓漱可乐饮料5 min,每天重复4次。利用韦氏显微硬度测量仪以50 g的载荷和15 s的停留时间分别于实验开始、7天、14天在托槽边缘制作三个压痕,测定釉质试件的表面显微硬度SMH。并在实验开始、14天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拍照。实验结果1.实验开始时所有牙齿的初始颜色L*、a*、b*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以用于实验。(1)7天时A、D组的△E*1>3.7,发生了临床可识别的颜色改变;通过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E组与F组、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8天时,除了B组,其他组的△E*均大于3.7,发生了临床上不可接受可识别的颜色改变;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F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各实验组7天和28天的△E*1与△E*2经成组t检验分析,A、C、D、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7天时△L*整体呈减小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L整体呈减小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天时△a*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a*整体呈增大趋势,F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天时△b*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b*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开始时所有釉质试件的初始表面显微硬度SMH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以用于实验。(1)7天时,三组的SMH%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4天时,三组的SMH%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差值没有有统计学意义。(3)7天和14天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损失率SMH%经成组t检验,A组7天和14天的S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两组7天和14天的S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金属托槽和树脂附件矫治中均发生了临床可识别的牙面颜色改变,且两者颜色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预防正畸中牙面变色短期内效果相当,随时间延长Varnish XT效果优于多乐氟。3.Varnish XT和多乐氟均可减少釉质试件表面显微硬度的下降。4.短时间内Varnish XT和多乐氟清漆有相似防脱矿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Varnish XT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刘泽婷[5](2021)在《Twin-block与上颌扩弓器联合应用对青少年Ⅱ类患者矢状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口腔颌面部错颌畸形中,Ⅱ类错颌畸形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病因机制是上颌突度正常,下颌后缩。相对于人体颅底的位置而言,下颌骨通常在后置位。下颌后缩的同时,颈椎和下颌体之间的空间将减少,导致舌头和软腭向后倾斜,增加了白天呼吸功能受损的机会,并可导致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等,对颌面部外观和咀嚼功能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下颌后缩伴上颌狭窄的青少年患者,使用Twin-Block(TB)联合上颌扩弓进行早期功能矫治十分必要。目的:探讨针对病因为下颌后缩伴上牙弓狭窄的Ⅱ类1分类的替牙期患者,TB联合上颌扩弓矫治器对上气道宽度及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01月至2020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的青少年患者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10.2-11.8岁),平均年龄(11±0.8岁),使用TB联合扩弓器进行矫治,治疗时间为10-12个月,主要通过矫治前后的头影侧位片,观察矫治前后上气道尺寸与舌骨位置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矫治前后比较,上气道变化,后鼻棘-咽顶点距(PNS-R)、后鼻棘-上咽壁距(PNS-UP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腭后-软腭后咽壁距(SPP-SPPW)、悬雍垂尖-中咽壁距(U-MPW)、后气道间隙(PAS,TB-TPPW)、会厌谷-下咽壁距(V-LPW)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位置变化,舌骨-下颌平面距(H-MP)、舌骨-眼耳平面距(H-FH)、舌骨-后鼻棘距(H-PNS)、舌骨-椎前平面距(H-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颏后点距(H-RGn)、舌骨-眶下点的水平距[H-Or(h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TB联合扩弓器治疗下颌后缩伴上牙弓狭窄的安氏Ⅱ类1分类的替牙期患者时,上气道可在口咽部及喉咽部水平平面发生显着扩张,但在鼻咽部的扩张并不明显;舌骨位置有明显前移趋势,但向上移动趋势不大。

肖超[6](2021)在《方丝弓与带状弓控制前牙转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对比方丝弓和带状弓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效果方法: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利用三维有限元的分析方法,首先构建了上下颌骨牙列以及颌骨与牙周膜等等的三维模型,并在上下中切牙与侧切牙唇侧上设计了水平向槽沟0.022×0.028英寸托槽与垂直向槽沟0.028×0.022英寸托槽,在水平槽沟中分别使用了0.017×0.025英寸与0.019×0.025英寸的方丝弓丝,在垂直槽沟中分别使用了0.025×0.017英寸与0.025×0.019英寸的带状弓丝,并根据此建立4个工况(即组合):与上下颌骨牙列三维模型组合托槽、弓丝的三维模型。在对应的4种工况上加载转矩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了方丝弓与带状弓控制前牙转矩的性能大小。结果:当托槽宽度与托槽间距恒定时,三维有限元分析实验下,同材料同尺寸的弓丝,弯制方向与槽沟方向不同,方丝弓组:弓丝越大前牙转矩力越大;带状弓组亦是相同。受力云图显示前牙的带状弓组转矩力大于方丝弓组;上下前牙八颗加载转矩后,每颗牙受到的转矩力值,方丝弓组上转矩力值(单位为Nmm)上侧切牙分别为4.33、7.70、11.94、11.12,上中切牙分别为1.65、2.50、1.97、3.19,下侧切牙分别为8.97、8.69、12.33、12.47,下中切牙分别为0.95、1.07、1.30、1.57,带状弓组上转矩力值(单位为Nmm)上侧切牙分别为15.84、18.93、16.72、20.54,上中切牙分别为3.58、4.16、3.95、4.77,下侧切牙分别为12.26、11.04、15.78、13.22,下中切牙分别为1.40、1.73、2.99、3.05,带状弓组转矩力数值均大于方丝弓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方丝弓与带状弓在前牙转矩控制上有差异性。结论:加载转矩后,当托槽宽度与托槽间距恒定时,带状弓对上下前牙的转矩力值大于方丝弓。

王文雅[7](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1.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儿童的病历资料,了解就诊儿童的口腔疾病发病情况,为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2.结合五例不同类型的病例,探讨常见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1.选取2019年5-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216名儿童的病历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诉、诊断、患病牙位、程度等信息进行Excel录入整理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果,选取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外伤、错畸形这几种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展示,结合临床操作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2019年5-12月共收集初诊病例3216例,其中男1707例,女1509例,年龄为1-15岁,中位数为6岁,平均年龄为(6.58±2.25)岁。主要就诊需求分布情况:龋病1414例(44.00%),牙齿发育异常621例(19.31%),预防检查538例(16.73%),牙髓根尖周病437例(13.59%),牙外伤111例(3.45%),错畸形69例(2.15%),其他26例(0.81%)。在3-5岁年龄段,因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就诊的患者占该年龄段就诊总人数的76.60%(802/1047)。乳牙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从就诊年龄分布上来看高峰期均位于4-6岁。2.通过短期随访,五例病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1.龋病是儿童口腔门诊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整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需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龋的防治工作。2.儿童口腔科是按年龄划分的综合性科室,儿童口腔疾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口内、口外、修复、正畸各个领域以及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各个时期,儿童口腔医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结合临床指南规范化诊治。

张甜甜[8](2021)在《两种可摘式上颌慢速扩弓器的临床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组将上颌可摘式螺旋扩弓器与上颌唇挡联合制作了改良式扩弓器,本研究通过比较唇挡改良式扩弓器与可摘式螺旋扩弓器的临床效果,旨在评估上颌慢速扩弓联合上颌唇挡对上颌牙弓横向及矢状向生长发育的改良作用,构建牙弓周长增量与牙弓长度、宽度增量相关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为改良式扩弓器的临床使用提供进一步的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1例牙量骨量不调患者,其中唇挡组(唇挡改良式扩弓器组)纳入14例,无唇挡组(可摘式螺旋扩弓器组)纳入7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均为7.9岁。两组患者均要求每日24小时除清洗时间外均佩戴扩弓器,唇挡组要求佩戴时患儿上下唇闭合接触,包裹唇挡。每两日按箭头方向旋转扩弓螺旋90°,直至上颌后牙舌尖与下颌后牙颊尖相对记为扩弓结束。治疗期间嘱患者每月复诊,复诊时检查患者扩弓器打开情况,调整扩弓器固位装置,唇挡组复诊时还应注意调整唇挡位置。留取治疗前(T1阶段)及扩弓结束时(T2阶段)患者上下颌牙列寄存模型用于后期测量分析研究。寄存模型测量项目包括牙弓周长,前、中、后部牙弓宽度,前、中、后部牙龈宽度,前、中部根尖基骨宽度、牙弓前部长度及牙弓全长等多项指标。分别研究两组扩弓前后差异并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扩弓器对牙弓牙列造成的影响,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唇挡组牙弓周长变化与牙弓长度、宽度等指标间的关系。上述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扩弓时长:唇挡组扩弓时长大于无唇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牙弓周长:唇挡组及无唇挡组两组间周长增加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牙弓周长扩弓后均有显着增加(P<0.05)。3.宽度:唇挡组中部基骨宽度增加大于无唇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宽度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扩弓后前、中、后部牙弓宽度,前、中、后部牙龈宽度,前、中部基骨宽度均增加明显(P<0.05)。4.牙弓长度:唇挡组相较于无唇挡组牙弓全长增加量更为显着,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前部长度增加量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唇挡组扩弓后牙弓前部长度增加量及牙弓全长增加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唇挡组扩弓后牙弓前部长度增加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弓全长增加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5.牙齿倾斜度:唇挡组扩弓后乳尖牙唇倾程度明显大于无唇挡组(P<0.05),第二乳磨牙、第一磨牙两组间颊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唇挡组乳尖牙、第二乳磨牙、第一磨牙牙齿唇(颊)倾度均有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唇挡组扩弓前后乳尖牙、第一磨牙唇(颊)倾度增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乳磨牙颊倾度增加(P<0.05)。6.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方程:唇挡组牙弓周长的增加量与前、中部牙弓宽度、牙弓全长增加量中等程度正相关(P<0.05),与后部牙弓宽度增加量强相关(P<0.05),与牙弓前部长度极弱相关或无关,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唇挡改良式扩弓器扩弓后牙弓周长增量Y与后部牙弓宽度增量X1、牙弓全长增量X2间满足如下方程:Y=0.601X1+1.035X2-0.667。结论1.唇挡改良式上颌扩弓器更适用于存在上颌乳尖牙唇倾度不足、基骨宽度发育不足导致的错颌畸形,如因乳尖牙间宽度不足导致的下颌被迫前伸或后荡进而引起的功能性安氏Ⅲ类或安氏Ⅱ类错颌畸形。2.上颌可摘式螺旋扩弓器与唇挡改良式上颌扩弓器在增加牙弓周长、牙弓长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合唇挡改良式扩弓器矫治时间长于可摘式螺旋扩弓器,临床可结合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扩弓器。

李俊[9](2021)在《金属牙齿矫治器的个性化设计及3D打印制造研究》文中指出金属舌侧矫治器具有美观、效用好和适用病症范围广的优点,托槽和弓丝是舌侧矫治器的关键部件。现有的托槽为标准化生产的通用件,存在牙齿粘贴不牢固和患者适用性差的缺点。现有矫正弓丝的正畸力和牙齿矫治轨迹,主要依赖正畸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导致矫正效率低和患者体验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一款新型舌侧个性化矫治器。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SLM),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完成个性化舌侧托槽的设计与制造。然后基于舌侧正畸治疗的生物力学原理,应用计算机数值仿真技术,获得患者舌侧矫正的最优正畸力和牙齿矫治轨迹,并依据正畸力和牙齿矫治轨迹,确定弯制个性化弓丝的方法。主要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设计一种新型自动化排牙流程。使用三维扫描获得患者数字化牙齿模型;根据三点法确定咬合平面;依据咬合平面与牙弓线特征点关系(θ<15°和d<5mm),确定特征点;将特征点的位置参数带入β函数,确定牙弓线;以牙弓线为标准,对患者的畸形牙齿进行排列。这种排牙流程,不仅提高了排牙效率,也为牙齿矫正提供标准。(2)对患者舌侧正畸进行有限元仿真,确定正畸力施加的最优位置为牙冠中间部位(牙齿1/2处),从而确定正畸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依据正畸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牙齿矫治轨迹。(3)设计出适用于患者的个性化自锁托槽和弓丝。托槽底面与患者的牙齿内侧完全贴合,托槽结构具有自锁功能,简化了弓丝拆装流程。同时,根据牙齿矫治轨迹仿真结果,建立了个性化弓丝制作流程:牙齿矫治轨迹—弓丝弯折参数—弓丝弯折。(4)研究了托槽3D打印成型误差的影响规律和补偿方法。研究表明,引起托槽垂直面误差的因素有激光深穿透、外边框凸起、材料收缩和成型缸升降等,可以改变成型缸的位移量进行抵消。引起托槽水平面误差的因素有熔道过宽和粘粉等,可以使用酸洗和抛光等手段消除。采用上述方法,成功制造出符合尺寸标准的托槽,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04%。(5)采用热处理和激光熔覆等后处理工艺,有效提升托槽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为1050℃时,托槽强度和刚度最佳,分别为715.417Mpa和2899.919N/mm;激光熔覆的能量密度为90J·mm-3且熔覆3次时,托槽表面性能最佳,表面粗糙度Ra为1.15,表面硬度为308.3HV,表面平均摩擦系数为0.8。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舌侧个性化自锁矫治器,具有综合性能好、精度高和患者适用性强等优点。经过正畸模拟仿真,表明矫治器达到了使用要求,研究结果对于国内外舌侧矫正技术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苏滨婷[10](2020)在《Invisalign和时代天使对安氏Ⅰ类成人患者扩弓效率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因其美观、舒适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无托槽隐形矫器进行正畸治疗,牙齿的移动效率与矫治器的材料性能和牙齿的移动方式有关。目前国内常用的矫治器为美国的Invisalign和国产的时代天使。牙性牙弓狭窄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扩弓治疗可以改善不美观的颊廊,使患者笑容更加饱满。矫治器覆盖牙齿的咬合面,扩弓过程中对后牙有轻微的压低作用,可以减轻舌尖伸长的程度,避免造成下颌向后旋转。本实验对安氏Ⅰ类成人患者使用Invisalign和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标准版)进行非减数正畸治疗的扩弓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选取出2017年09月至2019年12月时间段内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患者72例。其中使用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的患者35例;使用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标准版)治疗的患者37例。收集正畸治疗前、预设正畸治疗结束后、一期正畸治疗结束后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应用3-matic软件测量上下颌牙尖水平和舌侧龈缘水平的牙弓宽度以及后牙颊侧倾斜角度。计算扩弓效率。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实际扩弓量和预设扩弓量之间的差异以及比较实际颊倾度与预设颊倾度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同一牙位舌侧龈缘水平与牙尖水平扩弓效率的差异以及比较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标准版)扩弓效率的差异。结果1.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在上颌各牙位牙尖水平和舌侧龈缘水平的实际扩弓量均显着小于预设扩弓量(P<0.05)。上颌尖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的牙尖水平扩弓效率分别为(85.5±15.8)%、(83.8±13.0)%、(80.6±10.6)%、(78.8±11.1)%、(73.5±11.8)%;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分别为(67.7±9.4)%、(65.6±10.3)%、(62.5±11.4)%、(58.1±12.6)%、(53.8±12.8)%,牙尖水平和舌侧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从近中到远中逐渐降低。在下颌各牙位牙尖水平和舌侧龈缘水平的实际扩弓量均显着小于预设扩弓量(P<0.05)。下颌尖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尖水平扩弓效率分别为(93.3±10.1)%、(90.3±8.7)%、(87.9±12.6)%、(87.2±10.1)%、(83.1±14.2)%,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分别为(66.8±8.7)%、(81.1±13.4)%、(80.1±11.8)%、(71.8±14.1)%、(64.3±10.7)%。上下颌同一牙位牙尖水平的扩弓效率要高于舌侧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P<0.05)。实际扩弓矫治后,上下颌所有后牙均发生颊侧倾斜。实际矫治后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颊倾度变化值均较预设变化值明显增加(P<0.05)。2.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在上颌各牙位牙尖水平和舌侧龈缘水平的实际扩弓量均显着小于预置扩弓量(P<0.05)。上颌尖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的牙尖水平扩弓效率分别为(82.6±16.3)%、(81.1±10.2)%、(79.2±13.3)%、(75.5±11.0)%、(72.7±17.8)%,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分别为(66.6±9.7)%、(64.4±14.1)%、(61.2±15.2)%、(60.7±11.6)%、(54.5± 15.2)%,牙尖水平和舌侧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从近中到远中逐渐降低。在下颌各牙位牙尖水平和舌侧龈缘水平的实际扩弓量均显着小于预置扩弓量(P<0.05)。下颌尖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尖水平扩弓效率分别为(94.6±13.1)%、(89.7±10.4)%、(88.2±14.2)%、(85.5±9.6)%、(81.3± 12.3)%,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分别为(66.2±13.0)%、(78.6±12.3)%、(75.4±9.5)%、(74.3±12.7)%、(67.1±18.3)%。上下颌同一牙位牙尖水平的扩弓效率要高于舌侧龈缘水平的扩弓效率(P<0.05)。实际扩弓矫治后,上下颌所有后牙均发生颊侧倾斜。实际矫治后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的颊倾度变化值均较预设变化值明显增加(P<0.05)。3.在上颌,各牙位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扩弓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下颌,各牙位Invisalign和时代天使的扩弓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使用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成人安氏Ⅰ类患者进行扩弓治疗,能有效扩大上颌和下颌牙弓;使用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成人安氏Ⅰ类患者进行扩弓治疗,也能有效扩大上颌和下颌牙弓;Invisalign与时代天使的扩弓效率没有明显差异。(2)上颌牙弓,安氏Ⅰ类成人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扩弓治疗时,随着扩弓牙位越靠远中,扩弓效率越低。(3)安氏Ⅰ类成人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进行扩弓治疗时,牙齿多为进行颊舌向倾斜移动。

二、“E”Arch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Arch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不同组牙扩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透明矫治器上颌扩弓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1.1 材料及方法
    1.2 结果
第二部分 上颌扩弓全牙列与半牙列模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上颌牙列X、Y、Z轴初始位移趋势及位移量
        2.2.2 牙周膜初始等效应力(Von Mises)分布及峰值
        2.2.3 牙槽窝初始等效应力(Von Mises)分布
        2.2.4 透明矫治器的初始形变趋势
    2.3 结论
第三部分 透明矫治器上颌中后段不同组牙扩弓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实验一 相同移动量,不同组牙扩弓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实验二 不同移动量,相同组牙扩弓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全文小结
    病例一成人下颌偏斜的隐形-正颌联合治疗
    病例二成人骨性II类的二次正畸治疗
    病例三成人个别牙反的隐形矫治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lear aligner影响牙移动效率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颅颌面骨生物力学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颅颌面骨生物力学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实验一:颅颌面骨及扩弓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MARPE定位与固位牙设计对颅颌面骨生物力学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MARPE微种植钉水平向间距对颅颌面骨生物力学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病例分析
    病例一 RPE联合Twin-block矫治生长发育高峰前期骨性II类错病例 1例
    病例二 SPE联合前牵引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III类错病例1 例
    病例三 MARPE联合RPE矫治横向宽度不调病例 1例
    病例四 MEAW技术掩饰性治疗面部偏斜病例 1例
参考文献
综述 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变色和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着色的研究
    1.材料和设备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实验二 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
    1.材料和设备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正畸影响牙变色及树脂附件变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
    前言
    病例一 骨性Ⅱ类安氏Ⅰ类错畸形青少年高角患者正畸掩饰性矫治一例
    病例二 骨性Ⅱ类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均角患者双期矫治一例
    病例三 骨性Ⅱ类安氏Ⅱ类错畸形成年均角患者正畸掩饰性矫治一例
    参考文献
致谢

(5)Twin-block与上颌扩弓器联合应用对青少年Ⅱ类患者矢状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治疗过程
    2.3 头影测量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矫治前后上气道相关指标的变化(表 3)
    3.2 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表 4)
4.典型病例
5.讨论
    5.1 骨性Ⅱ类矫治器的选择
    5.2 侧位片拍摄及测量软件选择
    5.3 上气道水平的变化
    5.4 舌骨位置的变化
    5.5 本研究的不足
    5.6 待研究方向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牙载与骨载矫治器在上颌骨狭窄患者中使用差异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6)方丝弓与带状弓控制前牙转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单词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
    1.2 牙列其颌骨三维模型建立
    1.3 边界条件设置和接触关系及力学加载
    1.4 不同工况分组
    1.5 有限元分析过程
结果
    2.1 不同尺寸的方丝弓和带状弓(以下简称两种弓丝)转矩力矩/转矩角度改变情况
    2.2 前牙受力云图分析
    2.3 两种弓丝的转矩力值
讨论
    3.1 三维有限元实验设置与可行性
    3.2 实验及材料的设定与可能影响的因素选择
    3.3 前牙正确转矩的意义
    3.4 槽沟方向及弓丝对转矩的影响
    3.5 临床现有唇侧方丝弓与带状弓
结论
参考文献
唇舌侧托槽发展史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
    第一部分 乳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一 严重低龄儿童龋序列治疗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年轻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二 左下后牙深龋行部分活髓切断术+超瓷嵌体修复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右下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牙外伤的临床治疗
        病例 四左上前牙简单冠折合并右上前牙复杂冠折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
        病例五 活动矫治器矫正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激光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两种可摘式上颌慢速扩弓器的临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工具
    2.研究方法
        2.1 初诊病历资料采集
        2.2 矫治器制作
        2.3 矫治过程
        2.4 模型测量及数据记录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金属牙齿矫治器的个性化设计及3D打印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舌侧矫治技术概况
        1.2.1 舌侧矫治技术的发展
        1.2.2 现有舌侧矫治技术的不足
    1.3 牙齿正畸的数值仿真研究
        1.3.1 患者口腔信息的采集和数字化排牙
        1.3.2 牙齿正畸数字化仿真
        1.3.3 现有排牙和牙齿正畸仿真存在的问题
    1.4 牙齿矫正器托槽的金属3D打印
        1.4.1 3D打印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运用
        1.4.2 3D打印技术在托槽制造中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任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难点
    1.6 课题来源
2 患者牙齿三维建模和数字化排牙
    2.1 患者牙齿的三维建模
        2.1.1 牙齿石膏模型的制取
        2.1.2 牙齿数字化模型的建立
        2.1.3 牙齿数字化模型的简化
    2.2 咬合平面的确定
        2.2.1 咬合平面的计算
        2.2.2 基于三点法的咬合面确定
        2.2.3 最优咬合平面确定
    2.3 拟合牙弓线的特征点筛选
    2.4 牙弓线的拟合
        2.4.1 β函数
        2.4.2 β函数拟合牙弓线特征点的确定
        2.4.3 β函数拟合牙弓线
    2.5 排牙处理
    2.6 本章小结
3 牙齿正畸移动的数值模拟仿真
    3.1 数字化排牙仿真的前处理
        3.1.1 仿真前的模型简化分析处理
        3.1.2 牙齿矫正的初定位移确定
        3.1.3 仿真前的预设
    3.2 矫正力加载位置的分析
        3.2.1 牙齿加载位置的预设情况
        3.2.2 不同加载情况的力学结果
    3.3 牙齿整体正畸力大小的仿真优化
    3.4 矫正力方向的确定
    3.5 牙齿整体的仿真数值与位移参数分析
        3.5.1 应力分布分析
        3.5.2 整体牙齿位移参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矫治器结构设计
    4.1 牙齿矫治器设计标准和目标
    4.2 牙齿矫治器的设计
        4.2.1 自锁功能
        4.2.2 舌内侧个性化托槽
    4.3 牙齿矫正弓丝的弯制
        4.3.1 口腔正畸弓丝形态参数定义
        4.3.2 口腔正畸弓丝弯制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SLM个性化舌侧矫治器的制造
    5.1 3D打印原理
    5.2 设备仪器的选择
    5.3 实验材料
    5.4 矫治器成型误差的分析与研究
        5.4.1 误差的表现形式
        5.4.2 误差的影响结果
    5.5 垂直面成型误差的分析和消除
        5.5.1 成型误差的机理分析
        5.5.2 成型误差的数学关系
        5.5.3 误差模型的验证
        5.5.4 成型误差的因素
        5.5.5 成型误差的抵消方案
    5.6 水平面成型误差的分析和消除
        5.6.1 成型误差的机理分析
        5.6.2 成型误差的的因素
        5.6.3 成型误差的的抵消方案
    5.7 消除牙齿矫治器成型误差的制造
    5.8 牙齿矫治器的热处理整体性能强化
        5.8.1 牙齿矫治器热处理的实验设计
        5.8.2 实验试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5.9 激光熔覆表面强化后处理
        5.9.1 激光熔覆表面强化实验设计
        5.9.2 牙齿矫治器的表面硬度分析
        5.9.3 牙齿矫治器的表面粗糙度分析
        5.9.4 实验试件的表面粗耐磨性分析
    5.10 模拟矫治试验
        5.10.1 模拟矫治前期准备
        5.10.2 牙齿模拟矫正过程
    5.11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Invisalign和时代天使对安氏Ⅰ类成人患者扩弓效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无托槽隐形矫治牙根吸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E”Arch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透明矫治器对上颌不同组牙扩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林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颅颌面骨生物力学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郑稚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变色和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D]. 许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Twin-block与上颌扩弓器联合应用对青少年Ⅱ类患者矢状向的影响[D]. 刘泽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方丝弓与带状弓控制前牙转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肖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D]. 王文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两种可摘式上颌慢速扩弓器的临床疗效评估[D]. 张甜甜. 山东大学, 2021(12)
  • [9]金属牙齿矫治器的个性化设计及3D打印制造研究[D]. 李俊.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10]Invisalign和时代天使对安氏Ⅰ类成人患者扩弓效率的对比研究[D]. 苏滨婷.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E”弓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