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素阻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链霉素阻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一、链霉素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塔宇芹[1](2020)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项研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通过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门诊收集该类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独服用卡马西平治疗此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讨论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作用机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差异,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改变,进一步明确此种疗法的疗效及可适用性,属于临床研究。旨在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患者找到一种更经济、有效、简便易行、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明确疗效,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卡马西平。两组均以10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情况,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改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最终得出结论。结果:经数据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VAS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证候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候量化积分,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比较均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均有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次临床试验表明,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是有效的,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缓解症状,降低疾病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且疗效较单纯口服卡马西平明显,具有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临床观察中未见不良反应,得到患者一致好评,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优先选择。

夏磊[2](2018)在《PEG-PLA纳米粒包裹BDNF/NGF经鼻腔给药修复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神经髓鞘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病因是三叉神经被周围血管压迫,其病理基础是三叉神经脱髓鞘变性。尽管目前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有很高的疗效,但开颅手术不但有创伤且有风险。因此,我们探寻一种无创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本研究的实验动物选用SD大鼠,修复髓鞘的药物选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首先将聚乙二醇-聚乳酸<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 acid),PEG-PLA>纳米粒包裹这两种药物制成BDNF-NPs和NGF-NPs,接着经鼻腔给药并用体外成像的方法追踪药物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TN模型制作采用经典的结扎大鼠眶下神经的方法,而假手术组(sham组)大鼠的眶下神经只暴露不结扎。用Dixon的Up and Down方法行痛阈值测定,痛阈值明显降低的大鼠随机分成TN组、TN+BDNF组和TN+NGF组。Sham组和TN组只给生理盐水,TN+BDNF组给BDNF-NPs,TN+NGF组给NGF-NPs。鼻腔给药结束后再次对四组大鼠行痛阈值检测,最后取三叉神经标本进行电镜、HE染色、Western-Blotting、RT-PCR、雪旺细胞培养、CCK8和S-100免疫染色等实验研究。结果:合成的BDNF-NPs和NGF-NPs平均直径分别为129.8nm和128.6nm,包封率为83.9%和79.5%,两种纳米粒在第7天的释放率分别为87.6%和85.3%。体外成像系统在给药5min后即可在三叉神经、嗅球和脑干组织内观察到强度不均匀分布的荧光信号,30min后三叉神经的荧光强度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弱。100只结扎眶下神经的大鼠中有62只在21天时出现了明显的痛阈值降低。给药3周后,sham组(n=19)和TN组(n=22)与给药前的痛阈值无明显差异,但是TN+BDNF组(n=20)和TN+NGF组(n=20)的阈值较给药前有明显的增加(p<0.05)。电镜结果提示:Sham、TN+BDNF和TN+NGF三组的三叉神经髓鞘基本完整,但是TN组大鼠的髓鞘破坏严重。Western-Blotting和RT-PCR的结果提示TN组大鼠三叉神经的Nav1.8和Bax含量较其余三组明显的增加(p<0.05),但是TN+BDNF和TN+NGF组的Bcl-2和NF-κB含量较TN组明显的增加(p<0.05)。CCK-8和S-1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实BDNF-NPs和NGF-NPs可以有效促进雪旺细胞的增殖。结论:本研究证实PEG-PLA纳米粒包裹BDNF/NGF经鼻腔给药后可有效到达三叉神经并修复脱髓鞘变性,这为无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了可能性。

顾莎[3](2014)在《电针透穴刺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P物质和β-内啡肽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电针透穴刺法治疗PTN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SP和β-EP含量的变化,对电针透穴刺法治疗PTN的疗效及其镇痛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临床观察选取PTN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电针透穴刺法组)、对照组(药物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总体疗效、症状积分、疼痛改善程度(VAS)积分、治疗前后血浆中β-EP和SP含量的改变。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组血浆SP含量分别为:81.67±9.06pg/ml、43.23±7.62pg/ml。对照组分别为:84.22±7.68pg/ml、63.24±8.09pg/ml;治疗组前后血浆β-EP含量分别为:43.55±6.61pg/ml、80.19±10.33pg/ml。对照组分别为:41.03±6.04pg/ml、73.06±13.35pg/ml。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SP与β-EP含量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透穴刺法治疗PTN患者,缓解其疼痛与SP、β-EP含量相关。结论1.电针透穴刺法治疗PTN,具有显效快、疗程短的优点,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电针透穴刺法治疗PTN,可降低患者血浆SP含量,且升高β-EP含量,治疗前后SP、β-EP含量改变有显着性差异(P<0.05),故PTN患者疼痛机制与血浆内SP、β-EP含量相关。3.电针透穴刺法治疗PTN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SP和β-EP含量有关。

林玉芳[4](2013)在《内关大陵神门之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针刺样、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早在《内经》就有对本病的相关记载。虽然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但中西医对本病都有大量的研究,近年的大量临床观察表明针灸对本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临床取穴多以三阳经为主。本课题拟通过对我院针灸科门诊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依据取穴,验证内关、大陵、神门之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并随机对照常规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将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观察三组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以探讨内关、大陵、神门之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优益性。[方法]随机分组进行临床试验,试验对象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气滞血瘀证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2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20例,药物对照组20例。实验组治疗以宁心安神为主,以内关、大陵、神门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处方:内关、大陵、神门,局部取穴:眼支痛加丝竹空、阳白、攒竹;上颌支痛加颧髎、迎香、下关;下颌支痛加承浆、颊车、翳风、下关。浅刺,不应强刺激,大陵、神门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常规针刺对照组参照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对三叉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治疗,治疗取穴,主穴: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内关、三阴交。局部取穴:眼支痛加丝竹空、阳白;上颌支痛加颧髎、迎香;下颌支痛加承浆、颊车、翳风。平补平泻。以上2组均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一次。10次为一疗程。药物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组:依据患者病情,予0.1g/次,3次/日;或0.2g/次,3次/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0g/d。治疗的同时三组均予以注射用水2m1+腺苷钴胺1.5ml,肌肉注射,7天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都予评分判定疗效,在疗程之内治疗痊愈的患者注明治疗结束日期。治疗前后以疼痛积分评定量表和不良反应调查表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疗效。统计分析内关、大陵、神门之宁心安神法取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优益性。[结果]三组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三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实验组为77.7%,常规针刺对照组为57.9%,药物对照组为55.0%。愈显率三组间比较P>0.05,但实验组在疼痛程度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P<0.05),且针灸治疗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结论]针灸治疗能达到常规西药治疗的作用,内关、大陵、神门之宁心安神法取穴配合局部取穴缓解疼痛程度方面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治疗,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

高永洋[5](2013)在《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例序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通过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前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指数、疼痛症状积分的变化,对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功效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同时观察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对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作出评估。旨在验证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探索其临床应用优势,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一种高效、安全、便廉、易于推广的中医特色疗法。2.方法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连续招募的、符合入试要求的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病例序列研究。所有患者给予穴位贴敷治疗,根据患者疼痛范围,三叉神经眼支痛者选取患侧攒竹、丝竹空、阳白、头维,上颌支痛者选取患侧迎香、四白、和髎、角孙,下颌支痛者选取患侧下关、大迎、颊车、翳风,多支痛者联合取穴;贴敷所用药物为川芎、生川乌、生草乌、白附子、寻骨风、细辛、薄荷各等份,将上药混合,粉碎成药面备用,每次使用时,取大约3g药末,用醋调成稠糊状;将药物贴敷在患者患侧所选取的穴位上,每次敷1-1.5小时,每日2次,14天为一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指数及疼痛症状积分变化,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最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疗效判定标准和安全性判定标准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3.结果按试验研究方案共完成30例病例,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及疼痛症状积分呈正态分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指数比较: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2周后,穴位贴敷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有明显的减轻作用。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疼痛症状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疼痛症状积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穴位贴敷疗法治疗1周后可明显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及疼痛相关症状,且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而进一步显着。治疗2周及随访3个月后,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愈率10.00%(3/30),显效率43.33%(13/30),有效率33.33%(10/30),无效率13.33%(4/30)。愈显率为53.33%(16/30),总有效率为86.66%(26/30)。4.结论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数进行分析,证明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确切而明显的疗效,对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疼痛发作次数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同时操作简便,且治疗过程无任何痛苦,适应人群广泛,患者依从性高,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优势。

杨洪伟[6](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症状和治愈率,分析电针配合西药联合治疗的作用机理,为治疗本病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药组)、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均为两周。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治疗三叉神经痛均有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是86.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电针配合西药能明显减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2.电针配合西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单纯西药(卡马西平)相近,且无不良反应。

王桂红,戴印和[7](2011)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药物治疗、注射治疗、微创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术等研究较多。该文对于三叉神经痛的各种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石宇远[8](2011)在《链霉素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链霉素局部封闭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具体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疗效不一;本文通过对链霉素局部封闭操作方法的改良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8月—2011年3月在浙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2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用改良的注射方法进行了链霉素局部封闭治疗。结果:19例(20支)神经疼痛完全消失,2例(2支)疼痛缓解,有效率达100%,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链霉素局部封闭疗法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特别有利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开展。

李升,徐志辉,杨明华[9](2011)在《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及疗效进行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以"三叉神经痛"、"封闭"、"药物"中英文为主题词检索查找有关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0年4月,纳入关于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使用的药物及其疗效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共检索到196篇中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最后纳入文献26篇,目前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主要药物有无水乙醇封闭治疗、甘油封闭治疗、维生素B12封闭治疗、抗生素封闭治疗、氯丙嗪封闭治疗以及一些中药的封闭治疗,采取的研究方式大多为病例报告,均有一定的效果,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结论封闭治疗效果较为肯定,且无明显创伤,对年龄偏大或有其它疾病不适于手术者,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但目前国内研究水平较低,还需改进研究方法,提供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张华[10](2010)在《特殊药物组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我科采用新方法—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混合液封闭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混合液对三叉神经痛的各分支进行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2%利多卡因、链霉素混合液对三叉神经的各分支进行阻滞,对比观察疼痛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在疼痛积分上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5.75%,对照组总有效率46.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联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传统的2%利多卡因、链霉素。结论采用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着,方法简单,远期效果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二、链霉素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链霉素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
        1.1 中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分型
        1.4 治疗方法
        1.4.1 中药内治
        1.4.2 针刺治疗
        1.4.3 推拿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1.4.4 小针刀治疗
        1.4.5 其他中医方法治疗
    2.现代医学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认识
        2.1 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
        2.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2.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现代医学病因学说
        2.4.1 血管压迫学说
        2.4.2 周围病因学说
        2.4.3 中枢病因学说
        2.5 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进展
        2.5.1 药物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5.3 封闭疗法
临床研究
    1.采用的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3.病例来源
    4.病例选择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5.纳入标准
    6.排除病例标准
    7.脱落病例标准
    8.治疗方法
        8.1 分组
        8.2 腧穴定位
        8.3 药物选择
        8.4 治疗
        8.5 疗程
        8.6 注意事项
        8.7 疗效性观测
        8.8 安全性评价
    9.疗效性指标
        9.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9.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9.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10.疗效评定
    11.数据分析
    12.研究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年龄分析
        12.3 性别分析
        12.4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12.5 两组治疗前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量化积分比较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化积分各项症状比较
        12.7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12.8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12.9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12.10 小结
讨论
    1.针刺对本病的镇痛作用
    2.针刺促进血液循环对本病的影响
    3.选穴分析和解剖学研究
    4.卡马西平(得理多)针对本病的作用机制
    5.临床疗效的分析
结论
本试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PEG-PLA纳米粒包裹BDNF/NGF经鼻腔给药修复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神经髓鞘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缩略词表
2.前言
3.第一部分: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3.1 方法
        3.1.1 空白PEG-PLA纳米粒的制备
        3.1.2 PEG-PLA纳米粒加载BDNF和NGF
        3.1.3 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试验
        3.1.4 空白及载药纳米粒毒性的检验
        3.1.5 载荧光探针(Di R)PEG-PLA纳米粒的制备
        3.1.6 PEG-PLA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及半定量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4.第二部分:纳米药物经鼻腔给药对模型动物痛阈的影响
    4.1 方法
        4.1.1 三叉神经痛模型建立
        4.1.2 鼻腔给药并测痛阈值变化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5.第三部分:三叉神经超微结构观察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5.1 方法
        5.1.1 取三叉神经标本
        5.1.2 电镜下观察髓鞘
        5.1.3 HE染色观察髓鞘雪旺细胞
        5.1.4 Western-Blotting检测Nav1.8,NF-κB,Bcl-2和Bax
        5.1.5 RT-PCR定量分析Nav1.8,NF-κB,Bcl-2和Bax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6.第四部分:雪旺细胞实验
    6.1 方法
        6.1.1 提取培养雪旺细胞并电镜观察
        6.1.2 CCK-8测细胞增殖活力
        6.1.3 S-100免疫组化染色
    6.2 结果
    6.3 讨论
    6.4 结论
7.全文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3)电针透穴刺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P物质和β-内啡肽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
    三、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
    四、治疗方法
    五、观测指标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讨论
    一、三叉神经痛的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二、电针透穴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论依据
    三、电针透穴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探讨
    四、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内关大陵神门之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三叉神经痛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1 三叉神经痛的概述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结语
    综述二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
        摘要
        1.针刺取穴
        2.针刺手法
        3.针具
        讨论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例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和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
        1.1 三叉神经痛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特征
        2 三叉神经痛的现代医学认识
        2.1 三叉神经的解剖及生理
        2.2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及分类
        2.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观点
        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西医治疗现状
        3.1 药物治疗
        3.2 神经阻滞疗法
        3.3 手术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 中医古籍对三叉神经痛的记载和描述
        2 中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传统的观点
        2.2 现代的观点
        3 中医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现状
        3.1 药物治疗
        3.2 针灸治疗
        3.3 穴位贴敷
        4 预后与转归
        5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2.1 中医辨病标准
        2.2.2 中医辨证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方法设计
        1.2 样本量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选取
        2.2 药物组成
        2.3 敷料
        2.4 操作
        2.5 疗程
    3 试验步骤
        3.1 受试者筛选
        3.2 治疗期
        3.3 随访期
    4 观察项目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4.1.1 VAS疼痛指数
        4.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积分量表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5 评定标准
        5.1 疗效判定标准
        5.1.1 临床疗效标准
        5.1.2 疗效指数标准
        5.2 安全性评价标准
    6 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处理
        6.1 局部皮肤过敏
        6.2 局部皮肤灼溃
    7 伦理问题
    8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
        8.1 数据采集
        8.2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的基本情况
        1.1 一般情况
        1.2 病情资料
    2 疗效性结果
        2.1 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2.2 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2.3 治疗前与治疗1周、2周后VAS疼痛指数及疼痛症状积分变化
        2.4 治疗结束3个月后疗效
    3 安全性结果
讨论
    1 选题背景及目的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作用原理
        2.1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
        2.2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原理
    3 选穴依据及用药分析
        3.1 选穴依据
        3.2 用药分析
    4 结果分析
    5 创新点、优点与不足
        5.1 创新点
        5.2 优点
        5.3 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三义神经痛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1.4 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1.6 预后和转归
        1.7 预防与护理
    2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2 病理改变
        2.3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选择
        1.2 一般资料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异常情况的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2. 理疗针灸疗法
3. 注射疗法
4. 微创治疗
    4.1 伽玛刀治疗
    4.2 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
    4.3 微球囊压迫术
5. 手术治疗
    5.1 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
    5.2 微血管减压术 (MVD)
6. 展望

(8)链霉素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TN常用药物封闭治疗分析
        2.2.1 无水乙醇封闭治疗
        2.2.2 甘油封闭治疗
        2.2.3 维生素B12封闭治疗
        2.2.4 抗生素封闭治疗
        2.2.4. 1 阿霉素
        2.2.4. 2 链霉素
        2.2.5 氯丙嗪封闭治疗
        2.2.6 复方麝香注射液封闭治疗
        2.2.7 其他药物的封闭治疗
        2.2.7. 1 鱼肝油酸钠
        2.2.7. 2 肉毒杆菌毒素
        2.2.7. 3 联合使用可乐定、芬太尼和布比卡因
3 讨论

(10)特殊药物组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配制
        1.2.2 用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4 疗效判断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
    2.2 显效时间比较
3 讨论

四、链霉素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D]. 塔宇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PEG-PLA纳米粒包裹BDNF/NGF经鼻腔给药修复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神经髓鞘的可行性研究[D]. 夏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电针透穴刺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P物质和β-内啡肽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D]. 顾莎.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4(03)
  • [4]内关大陵神门之宁心安神法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林玉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例序列研究[D]. 高永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杨洪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J]. 王桂红,戴印和.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1(04)
  • [8]链霉素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石宇远. 浙江大学, 2011(01)
  • [9]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J]. 李升,徐志辉,杨明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0]特殊药物组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张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1)

标签:;  ;  ;  ;  ;  

链霉素阻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