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腐败正效应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延喜,任艺,陈利军,田晓[1](2021)在《中国OFDI提升了东道国社会福利吗?——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文中指出本文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OFDI显着提升了沿线国家社会福利水平,且这一效应主要通过促进其经济增长实现。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沿线国家制度环境影响中国OFDI的经济溢出效应及其社会福利转化效果。受制于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中国OFDI的经济溢出效应有限,且表现出"制度接近"特征。同时,沿线国家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中国OFDI经济溢出效应的社会福利转化效果存在差异。
王薇[2](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王小华,温涛[3](2021)在《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文中研究指明"城乡中国"既是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也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结构特征。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序数据,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及方法对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国家与"三农"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的阶段性变动,使得城乡金融资本集聚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城乡金融非均衡集聚的政治经济逻辑下表现出了独特的阶段性非线性关系,并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1952—1966年、1967—1977年、1978—1990年、1991—2003年、2004—2016年和2017年及以后六个阶段。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破解中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和农村金融发展不充分的困境,必须超越现有金融控制和金融扶持的行政思维以及"竞争性"的市场思维,进一步提升过去"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改革策略,培育根植于农村社区的"多元化""合作性""普惠性"金融中介。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手抓",需求侧重在固本强基、培育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供给侧重在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优化、责任强化、功能完善、创新推动、风险共担和内涵式发展。
李文秀,唐荣[4](2021)在《融资约束、产业政策与本土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在考察融资约束出口抑制效应基础上引入产业政策工具变量,分析政府行为对融资约束抑制效应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融资约束的确会显着降低企业出口倾向与出口规模,但产业政策的实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的出口抑制效应,这种作用对非国有企业更强。具体来讲,税收优惠与政府补贴政策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内、外源融资约束问题激发企业出口规模,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内源融资约束问题激发企业出口倾向;低息贷款政策主要通过缓解外源融资约束激发企业出口倾向与出口规模。基于此,提出政府应构建健康有序的融资环境、降低本土企业融资约束的建议。
臧雷振,熊峰[5](2021)在《政府效能和政府规模之间的隐性张力——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政府规模、政府效能和政府腐败控制一直是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引入机器学习方法,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和贝叶斯信息准则实现对控制变量高效、客观的选取与确认,并在后续实证分析中发现:政府规模对政府效能和政府腐败控制的边际效应递减。作者在探索政府规模和政府效能对腐败控制双重影响过程中,确认了最优政府规模标准的界定策略。最后讨论了本文研究结果的方法论意义、理论价值和政策启迪。
宋钊[6](2021)在《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省域小微经营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苏敏华[7](2021)在《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
郭豪[8](2021)在《公共行政监察中的自由裁量行为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朱珊珊[9](2021)在《证券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
杨文瀚[10](2021)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分工地位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国际腐败正效应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腐败正效应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OFDI提升了东道国社会福利吗?——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界定及其测度 |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社会福利 |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四、研究设计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1. 被解释变量 |
2. 核心解释变量 |
3. 调节变量 |
4. 调节变量 |
5. 控制变量 |
五、实证分析 |
(一)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社会福利的影响 |
(二)沿线国家特征对中国OFDI社会福利效应路径的影响 |
1. 金融发展水平 |
2. 社会清廉差异 |
3. 文化特征 |
(三)稳健性检验 |
六、结论与建议 |
(2)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贡献 |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信贷供求理论 |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
2.2 信贷价格理论 |
2.2.1 可贷资金理论 |
2.2.2 金融抑制理论 |
2.3 信贷风险理论 |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
2.4.1 均衡配给理论 |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
3.1.1 模型设定 |
3.1.2 模型均衡 |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
5.2 ST-BVAR模型原理 |
5.2.1 ST-BVAR模型设定 |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
6.2.1 理论机制分析 |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逻辑的理论分析 |
三、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研究设计 |
(一)计量模型选择说明 |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三)模型检验与选择 |
1.非线性检验及STR模型的选择。 |
2.平滑参数的位置及初始值的确定。 |
四、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ST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ST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二)城乡金融改革逻辑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与政治经济分析 |
(三)进一步讨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制度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4)融资约束、产业政策与本土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一)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行为 |
(二)产业政策与企业出口行为 |
(三)融资约束、产业政策与企业出口行为 |
二、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设定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1)产业政策变量。 |
(2)融资约束。 |
3.其他控制变量 |
(三)数据来源 |
三、实证分析 |
(一)全样本基本估计结果 |
(二)产业政策对融资约束抑制企业出口行为的缓解效应 |
(三)按所有制分组估计 |
(四)稳健性检验 |
四、结论与启示 |
(5)政府效能和政府规模之间的隐性张力——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政府规模及其溢出效应 |
(二)政府效能 |
(三)政府规模与政府效能对政府腐败控制的双重约束 |
三、计量模型 |
(一)效应模型 |
(二)中介效应模型 |
四、数据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变量选择 |
(三)统计检验 |
五、实证分析 |
(一)政府规模对政府腐败控制效应 |
(二)政府规模对政府腐败控制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
(三)探寻最优政府规模选择 |
(四)稳健性检验 |
六、结论 |
四、国际腐败正效应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OFDI提升了东道国社会福利吗?——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J]. 李延喜,任艺,陈利军,田晓. 投资研究, 2021(09)
- [2]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3]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J]. 王小华,温涛. 农业技术经济, 2021(08)
- [4]融资约束、产业政策与本土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李文秀,唐荣. 中国软科学, 2021(07)
- [5]政府效能和政府规模之间的隐性张力——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臧雷振,熊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6]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省域小微经营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宋钊. 西北大学, 2021
- [7]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D]. 苏敏华. 东华大学, 2021
- [8]公共行政监察中的自由裁量行为问题研究[D]. 郭豪. 西北大学, 2021
- [9]证券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D]. 朱珊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分工地位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文瀚. 西安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