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醚的分子结构及游离聚氧丙烯醚和聚氧乙烯醚的测定

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醚的分子结构及游离聚氧丙烯醚和聚氧乙烯醚的测定

一、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醚分子结构及其游离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冯鹏[1](2021)在《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中聚醚联接基的构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extended表面活性剂,简称e-表面活性剂)是指在传统表面活性剂的烷基链和亲水头基之间嵌入一段含中等极性聚氧丙烯醚(PPO)联接基形成的新型表面活性剂。E-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含共聚醚联接基的e-表面活性剂具有怎样的构效关系呢?PPO联接基的双相亲和性,是否让e-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刺激响应性?同时e-表面活性剂是否可以作为衣物洗涤剂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联接基的结构入手研究不同联接基以及联接基与亲水头基之间的协同效应对e-表面活性剂性质和性能的贡献。首先设计合成含聚氧丙烯-b-聚氧乙烯醚(PPO-b-PEO)联接基、聚氧乙烯-b-聚氧丙烯醚(PEO-b-PPO)联接基和聚氧丙烯-co-聚氧乙烯醚(PPO-co-PEO)联接基的3个系列9种硫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探究PPO和PEO联接基的不同连接方式对其表面化学性质和应用性能的协同效应。其次设计合成含PPO联接基的3种羧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研究PPO联接基和羧酸基在其临界胶束温度和浊点双特性上的协同效应,并探索其多重温敏可逆相行为的盐效应和pH效应。最后设计合成含PPO联接基的12种硫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研究其作为衣物洗涤剂与织物的低温洗涤去污相关的性质和应用性能,并探索其易漂洗性、低残留性和低刺激性等符合当今洗涤剂发展趋势的性质和性能。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得出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以脂肪醇为原料,经过烷氧基化反应、硫酸酯化反应及中和反应,合成了仅含PPO联接基或同时包含PEO与PPO联接基的21种硫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以1-溴十八烷为原料,经过威廉森缩合反应、羧甲基化反应及中和反应,合成了仅含PPO联接基的3种羧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通过FT IR、ESI-MS和1H NMR等方法证实合成的产物为目标e-表面活性剂。(2)基于e-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曲线的Gibbs等温式,结合e-表面活性剂前体烷基聚醚的铺展单分子膜实验证实三个系列月桂基共聚醚硫酸钠e-表面活性剂(C12(Pp-b-E3)S、C12(E3-b-Pp)S和C12(Pp-co-E3)S)在界面上呈现橄榄球形状,皆因分子内PEO和PPO联接基结构导致分子在界面上诱导塌陷。受聚醚联接基连接方式的影响,三个系列e-表面活性剂C12(Pp-b-E3)S、C12(E3-b-Pp)S和C12(Pp-co-E3)S的分子表面吸附面积依次增大,且各系列内其分子吸附面积随着p值增加而增大,当p=9时的三个系列e-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表面吸附面积依次为142(?)2,188(?)2和222(?)2。此外,e-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表面吸附面积越大,其电解质抗性、钙皂分散力以及低泡性等越佳,其中C12(P9-co-E3)S钙离子抗性为173 g/L、钙皂分散力为86.1 mol/mol、起泡性为18.5 mL。因此这三个系列e-表面活性剂可望应用于低泡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效乳化剂、强抗电解质(特别是抗钙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高效钙皂分散剂等方面。(3)PPO联接基和羧酸根两种温度响应基团的组合,使羧酸型e-表面活性剂(C18PpC)在多次升温-降温循环过程中,溶液出现浑浊-澄清-浑浊的温敏可逆相变行为,对应的临界温度分别为CMT和CP。随着分子中p值增大,C18PpC的CMT降低、CP升高,其溶解区间对应的双临界温度区间也随之变宽;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和pH的提高,C18PpC的CMT升高、CP降低,其双临界温度区间也随之变窄。当Na Cl浓度为3.0 wt.%和体系pH为8.5时,1.0 wt.%C18P3C水溶液的CMT为38℃,CP为75℃。流变学测试结果表明,对相同体系,达到CMT温度时,C18P3C水溶液的黏度显着增加;在CMT与CP之间,C18P3C水溶液的黏度随着温度增高而逐渐降低;在10-3~10-2s-1剪切速率下,C18P3C溶液在一定温度范围内(38~45℃)达到很高的黏度,均接近甚至超过20 Pa·s。因此C18PpC可望应用于温度刺激、盐度刺激和pH刺激的多重温敏可逆相变表面活性剂,也可望用于一定温度范围内需要高黏度的环境。(4)用月桂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C12P3S)替代标准洗衣液中SLE3S和LAS的配方,其在5~10℃下对炭黑污布(JB-01)和皮脂污布(JB-03)的去污力显着优于标准洗衣液,因此可以推荐为适合低温洗涤的洗护用品中主表面活性剂。此外,用十六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C16PpS)替代标准洗衣液中SLE3S和LAS的配方在10~30℃范围内对JB-03的去污力均优于30℃下标准洗衣液,且具有易漂洗性、低残留率低刺激性等优点,因此可以推荐为低泡型内衣物洗涤品中主表面活性剂。(5)本文的研究对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效多功能表面活性剂及其配方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胡学一,冯鹏,方云,方银军,葛赞[3](2021)在《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中PEO与PPO的协同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月桂醇经丙氧基化、乙氧基化、硫酸酯化和中和系列反应合成了月桂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钠(SLP3E3S)。采用FTIR、ESI-MS和1HNMR表征了其结构。测定了SLP3E3S的界面化学性质和应用性能,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SLE3S)和月桂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SLP3S)对比,考察引入聚氧乙烯链(PEO)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中聚氧丙烯链(PPO)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PEO链与PPO链的协同效应使SLP3E3S在低泡性(49 mL)、对极性油的乳化力(19.4 min)和钙皂分散力(55.8 mol/mol)等方面显着优于另外3种表面活性剂;而其电解质抗性(尤其是钙离子抗性)远超SDS和SLP3S,并达到与SLE3S同等水准。

方艮辉[4](2020)在《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单十二烷基磷酸酯钾(MAPK)是一种绿色温和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丰富的泡沫性、良好的洗净力、低脱脂力和低刺激性,因而广泛应用于个人清洁护理用品中。然而它们的钠盐形式水溶性差,且几乎不耐硬水,因而应用范围受限。经聚氧乙烯化改性的单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钠(MAEPNa)的水溶性和抗硬水性均较好,可是引入聚氧乙烯醚(PEO)砌块会产生致癌性二恶烷,因此急需解决MAPK的绿色替代问题。在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引入聚氧丙烯(PPO)砌块不产生致癌性二恶烷,因此烷基聚氧丙烯醚磷酸酯钠的环境友好性可能优于MAEPNa;Cc PpP中PPO砌块提供动态双亲性以及CcPpP在界面上可能形成的橄榄球状结构将赋予其乳化、润湿和去污等优异性能;此外,CcPpP在低刺激性等独特的性能上能否保持甚至优于MAPK尚需进一步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拟开展以天然脂肪醇为原料,经丙氧基化反应合成系列烷基聚氧丙烯醚(CcPp,c=12、14、16和18,p=3、6和9),再与焦磷酸反应合成系列单烷基聚氧丙烯醚磷酸酯钠(MCcPp P),用FT-IR、ESI-MS、1H-NMR和31P-NMR表征其结构。测定其克拉夫特点、表面张力、泡沫性、乳化力、润湿力、耐电解质性、钙皂分散力、去污力、刺激性以及初级生物降解性等一系列物化性质和应用性能,并与传统表面活性剂(c-表面活性剂)MAPK、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3-硫酸钠(SLE3S)进行对比,以此深入研究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五氧化二磷为磷酸化试剂合成烷基聚氧丙烯醚磷酸酯(CcPpP),为性能优异的CcPpP产业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以KOH为催化剂,通过脂肪醇和环氧丙烷的丙氧基化反应制备了系列CcPp,再与焦磷酸进行磷酸酯化反应,经中和后合成了系列MCcPp P。由MCc PpP的1H-NMR中活泼氢积分值推算出实际PO加成数(p)与CcPp的羟值计算出的平均相对分子量的结果吻合;由溴甲酚绿-酚酞双指示剂法测得Cc PpP为单烷基磷酸酯,且与31P-NMR中仅有单磷酸酯的化学位移结果吻合,表明CcPp与焦磷酸反应的产物为MCcPp P。MCc PpP的结构经FT-IR和ESI-MS等进一步证实。(2)系列MCcPpP的Krafft点均小于0℃,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低温水溶性;MCcPpP耐电解质性显着优于MAPK,且随烷基碳链数(c)以及p的减少而增强,其中MC12PpP良好的耐硬水能力使其可能单独用于日用化学品配方,杰出的耐盐性显示其特殊的应用潜能。系列MCcPp P的表面张力(γcmc)均小于MAPK,且随着c的增加而降低;MCc PpP的cmc均低于三种c-表面活性剂MAPK、SDS和SLE3S,且低1~3个数量级,表明MCc PpP更易于胶束化;MCcPp P的pC20和cmc/C20均高于三种c表面活性剂MAPK、SDS和SLE3S,表明相比于在溶液中胶束化,MCcPpP更倾向于吸附在气液界面上;MCc PpP的形状因子(S)值均大于5,表明其也具有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独特的橄榄球状结构。MCcPpP的泡沫性、乳化力和润湿力等综合性能也显着优于MAPK,特别是MC12P3P具有中等泡沫性、低刺激性以及优异的乳化力等综合优异性能,因此MCcPpP可替代MAPK成为一种可用于个人清洁和护理领域的新型绿色温和表面活性剂。此外,MCcPpP对硅油、霍霍巴油和辛癸酸三甘油酯等化妆品常用油相组分的乳化性好,表明其具有用作新型绿色温和化妆品乳化剂的潜力。(3)设计了两步加水合成高MCcPpP含量的CcPpP的方法。结果表明两步加水法合成高MCcPpP含量的CcPpP的优化条件为,n(C12P3):n(P2O5):n(H2O)为2:1:0.7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8 h,水解加水量为4 wt.%,水解温度90℃,水解时间12 h。在优化反应条件下的结果为产物中MC12P3P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7.4 wt.%,双十二烷基聚氧丙烯醚-3磷酸酯(DC12P3P)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2.9 wt.%,磷酸(PA)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5 wt.%,C12P3醇醚转化率为91.3%。

李媛丽[5](2020)在《新型耐温耐盐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减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持续增加,对成熟油田的开发和应用三次采油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多数大型油田已广泛推广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油技术,但近年来由于ASP驱使用强碱带来的副作用如管道和设备的结垢和腐蚀、地层结构破坏等逐渐显现,迫使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向弱碱三元复合驱以及无碱(SP)二元复合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针对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三次采油技术也提上日程,然而由于富含Ca2+、Mg2+,典型的弱碱如Na2CO3无法应用,因此这些恶劣油藏的三次采油很大程度将依赖于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而相关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是尚待攻克的难题。在研发系列双长链烷基磺基甜菜碱和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将聚氧丙烯(PO)-聚氧乙烯(EO)链段引入相关双长链烷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构建非离子-磺基甜菜碱和非离子-磺酸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进而能够应用于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无碱二元复合驱。具体以双十二烷基甘油醚(diC12GE)和Guerbet十六醇(C16GA)为原料,加成PO和EO得到非离子中间体,再进一步制成羟丙基磺基甜菜碱(HSB)和羟丙基磺酸盐(HS),得到diC12GE-(PO)10-(EO)10-HSB(Ⅰ),diC12GE-(PO)10-(EO)10-HS(Ⅱ),C16GA-(PO)5-(EO)3-HSB(Ⅲ)以及C16GA-(PO)5-(EO)3-hS(Ⅳ)共4个表面活性剂产品。其中磺基甜菜碱(Ⅰ,Ⅲ)和磺酸盐(Ⅱ,Ⅳ)表面活性剂的有效物含量分别达到90%以上和85%以上。纯化产物经IR、1H NMR以及ESI-MS表征,与目标产物分子结构相符。性能研究表明,PO-EO链的引入显着提高了所得复合型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性和耐盐能力,例如(Ⅰ)对Na+和Ca2+的容忍度分别达到40,000 mg/L和4,000 mg/L,60℃下4种产品皆能溶于总矿化度为19,640 mg/L的目标油藏(明斯克)地层水中,不出现沉淀或相分离现象。对于基本表面活性参数,嵌入的PO-EO链段的长短和头基种类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Ⅰ)和(Ⅱ)具有较小的cmc和较高的γcmc,而(Ⅲ)和(ⅣV)具有较高的cmc和较低的γcmc(<35 mN/m)。另一方面磺基甜菜碱的饱和吸附量Γ∞约为磺酸盐的2倍。针对明斯克油藏条件(76~86℃,总矿化度 19,640 mg/L,其中Ca2+和Mg2+共840 mg/L),合成的4种表面活性剂略偏亲水,通过与亲油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以得到多个性能优良的二元配方。例如将(Ⅰ)和(Ⅱ)与略偏亲油的双烷基甘油醚磺基甜菜碱diC8GE-HSB和C10+6GE-HSB复配,其中(Ⅰ)和(Ⅱ)的摩尔分数为0.2,所得二元混合物能在0.1~5 mM的总浓度范围内获得超低平衡界面张力。部分平衡界面张力能达到10-4~10-5 mN/m 数量级。将(Ⅲ)和(Ⅳ)与 diC8GE-HSB 或 C12+6GE-HSB 二元复配,其中(Ⅲ)和(Ⅳ)的摩尔分数为0.4~0.6,可在0.1~5 mM的总浓度范围内获得超低平衡界面张力。初始总浓度为5 mM的配方(地层水)溶液90℃下放置90天,diC8GE-HSB/(Ⅱ)=0.8/0.2体系和C12+6GE-HSB/(Ⅲ)=0.4/0.6体系仍能获得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还具有优良的抗油砂吸附能力。例如在固/液质量分数比为0.1/0.9、初始浓度5mM、60℃实验条件下,C10+6GE-HSB/(Ⅰ)=0.8/0.2 和 C12+6GE-HSB/(Ⅲ)=0.4/0.6二元配方溶液经石英砂连续吸附8次和9次后,体系的界面张力仍能实现超低。它们对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表面不会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即固体表面始终保持水润湿性。此外所获二元配方对明斯克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皆得到稳定的O/W型乳状液。显然,本课题所合成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耐温耐盐性能和无碱条件下的驱油性能,在高温、高盐油藏的三次采油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钮曹萍[6](2020)在《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硅油洗发水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其滑爽调理性能不及含硅油产品。较高分子量的聚氧丙烯醚其疏水性及滑爽调理性能与硅油相似,具有应用于无硅油洗发水中的可能。本文先合成了分子量9000~12000的聚氧丙烯醚并应用于洗发水中,经应用评价发现,其滑爽效果略差于普通含硅油洗发水。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分子量6000左右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改性硅油,得到了兼具聚氧丙烯醚及硅油特性的聚氧丙烯改性硅油,并将其应用于洗发水中,取得了较好效果。首先,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的聚氧丙烯醚(H-PPG)。对合成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实验条件为:DMC催化剂50ppm,反应温度110~120℃,得到了分子量9437、分子量多分散系数1.069的H-PPG-9000及分子量11724、分子量多分散系数1.149的H-PPG-12000。对两者的红外谱图进行定性分析并与PPG-2000标准谱图对比,符合聚氧丙烯醚结构。其次,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用于与含氢硅油加成得到聚氧丙烯改性硅油。本文对比了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的两种合成路线。一是低分子量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与环氧丙烷加成,以得到较高分子量的端烯基聚醚,实验条件与聚氧丙烯醚与环氧丙烷的开环加成相似,得到了分子量6065、粘度 7300mPa·s 的 APPG-6000 及分子量 8202、粘度 12400mPa·s 的 APPG-8000。二是H-PPG-9000与烯丙基氯进行取代反应,将碳碳双键引入分子中。聚氧丙烯醚先生成醇钠,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0min;醇钠与烯丙基氯取代,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0min,聚氧丙烯醚与甲醇钠与烯丙基氯的投料摩尔比为1:1.1:1.2,经中和、过滤等后处理,得到了粘度5200 mPa-s的产物APPG-9000。对比两种实验方法,后者得到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粘度不高,但颜色更深,反应过程繁琐,副产物多,而前者产物外观好、操作简便、绿色环保,由此选择前者。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的聚氧丙烯改性硅油。对合成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实验条件为:原料加入方式为硅油入聚醚,氯铂酸催化剂用量50 ppm,原料含水量小于0.1%,含氢硅油硅氢键与聚醚碳碳双键投料摩尔比为1:1.15,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0min。同时,实验表明聚醚羟基封端与否、反应中溶剂使用与否对产物性质无明显影响。实验得到了淡黄色均一透明的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粘度为8340mPa·s,硅氢键转化率90.40%,红外定性分析符合产物结构。最后,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应用于洗发水进行应用研究。添加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的洗发水其梳理性及使用评价不及添加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改性硅油或硅油的洗发水,而添加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洗发水梳理性及使用评价均优于普通含硅油洗发水。应用评价表明,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改性硅油应用于洗发水中能降低油腻感,提高梳理性,优化使用感。

陈骥[7](2019)在《烷基硫酸钠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e-表面活性剂)是指在传统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烷基和亲水头基之间插入一段含聚氧丙烯(PPO)链的中等极性基团而形成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文献报道表明在e-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插入PPO链可以使分子内极性过渡更加平缓,使其能够与长链极性油形成中相微乳,并产生超低界面张力;PPO链为分子提供的疏水贡献,使其临界胶束浓度降低,并能够增溶不同极性的有机小分子;另外也从微乳相行为的研究间接发现PPO链具有与聚氧乙烯(PEO)链类似的水合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e-表面活性剂具有比其母体传统表面活性剂更为优异的综合性能,因而显示出与后者不同的构效关系。已经发现经特殊分子框架设计的表面活性剂,其界面性质除了公认受制于分子双亲性外,也受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形状的影响。但是在e-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插入PPO链并不构成特殊的分子框架,反而使其比母体传统表面活性剂更具柔性,并已经发现e-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具有较大的吸附面积。难道e-表面活性剂优异的综合性能会受其界面吸附面积的影响,亦或受制于某种未知的隐性界面分子形状?其次,e-表面活性剂优异的综合性质表明该类分子的疏水性和极性同时增强,这似乎不是简单插入PPO链所能同时贡献的。那么,PPO链如何与e-表面活性剂中的其他分子砌块协同作用,以满足对分子双亲性的不同需求?最后一个但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实验证明分子双亲性和界面上的未知表面活性剂形状均会影响e-表面活性剂的性能,那么到底由谁来决定,或什么才是导致e-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的本质原因?针对以上e-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和提出的三个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并得到如下的主要结果和结论:(1)尽管某些商品化的e-表面活性剂已被用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但仅仅依靠现有市售商品不足以全面探索e-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并回答上述提出的三个问题,也不能满足将e-表面活性剂拓宽应用于日用化工领域所需要的产品结构。因此本文选择目前关注度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为母体传统表面活性剂,经分子设计并合成了以系列链长的支链或直链烷基为疏水基,以不同聚合度的PPO或PPO-b-PEO为联接基的29种e-表面活性剂,以此构建的样品库使系统研究e-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成为可能。FT IR、1H NMR和两相滴定的结果证实了29种产物的化学结构,利用1H NMR的结果确认了联接基中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的加成数。(2)通过张力法测定e-表面活性剂在空气/水表面和油/水界面上的吸附量,根据Gibbs公式计算其相应的分子吸附面积。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基于单个e-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空气/水表面和油/水界面上具有超常大的分子吸附面积的事实,提出e-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橄榄球形状的新概念;建立新的形状因子参数S替代此处无效的传统P参数,作为评价表面活性剂的橄榄球形状的临界参数。结果表明S参数适用于判断本文合成的所有e-表面活性剂和文献报道的其他品种均具有橄榄球形状,可以区别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截头锥形状。本文对e-表面活性剂呈现橄榄球形状作出如下解释:在e-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链定向于空气、油相、固相或胶束内部,而亲水头定向于水相的前提下,PPO链将围绕着其分子长轴呈某种线圈状排列,是受到界面诱导而坍塌并致密堆积于单层吸附中或胶束表面上所导致的结果。(3)为了突显PPO链对e-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贡献,以及寻找适用于驱油的新型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构造,本文由异辛基与PPO-b-PEO搭配的分子砌块组合设计并合成了系列e-表面活性剂b-C8PpEeS。根据PPO链使该系列e-表面活性剂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并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的实验事实,不仅直接证实了PPO链可以极大地补足分子因烷基链过短而严重不足的疏水性,而且发现其与合适的PEO链组合会提供更强的疏水贡献和更显着的橄榄球形状。实验结果还表明在本文实验范围内,PPO链长度与分子吸附面积间存在正相关性,许多界面性质与PPO链长度或分子吸附面积间存在正/负相关性,初步反映了e-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取决于橄榄球形状的基本规律。此外,更多的性能结果表明分子设计的b-C8PpEeS具有为驱油领域提供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用作合适界面软材料的潜力。(4)为了探讨PPO链与不同支链烷基链分子砌块间的协同作用对分子双亲性的贡献及其构效关系,本文以系列异构烷基与不同PPO链搭配的分子砌块组合设计并合成了系列e-表面活性剂b-CcPpS。实验结果不仅表明没有PEO链辅助时e-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气/液表面上仍具有显着的橄榄球形状,而且表明PPO链会视烷基链长而改变其对双亲性的贡献,因此证实了PPO链与疏水基的不同组合为e-表面活性剂提供了动态的分子双亲性贡献。该b-CcPpS系列的某些品种具有比传统表面活性剂更好的润湿力、乳化力和钙皂分散力,显示了在洗涤剂等日用化学品领域的潜能。(5)为了探讨PPO链与直链烷基链分子砌块间协同作用对分子结晶性的影响及其构效关系,以及寻找适于家用清洁及个人护理领域的无聚氧乙烯硫酸盐的产品,本文以系列直链烷基与不同PPO链搭配的分子砌块组合设计并合成了系列e-表面活性剂n-CcPpS。实验结果不仅表明PPO链与疏水基的不同组合为e-表面活性剂提供了动态的分子双亲性贡献,而且发现长链e-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低温水溶性,因此证实了PPO链与长链疏水烷基的不同组合破坏了e-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晶性。该n-CcPpS系列的某些品种具有比传统表面活性剂更好的去污力、乳化力和钙皂分散力,显示了在个人洗护用品领域替代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SLEeS)的潜能。基于上述e-表面活性剂(b-C8Pp EeS、b-CcPpS和n-CcPpS)的构效关系,发现e-表面活性剂的各种优异性质部分可以用橄榄球形状解释以及部分可以用动态分子双亲性解释,而橄榄球形状和动态分子双亲性是由PPO链的双相亲和性产生的,因此,PPO链依外界环境改变的双相亲和性是支配e-表面活性剂优异综合性质的本质原因。(6)为了克服烷基聚醚硫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水解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基于SLE3S直接转化合成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羧酸钠-3(SLE3SO)的反应特征构筑微乳纳米反应器,尝试解决胶束纳米反应器中宏观和微观传质困难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微乳反应器的宏观和微观传质均有利于提升SLE3S浓度及其磺化率,解决了胶束反应器中的困境。并且借助微乳纳米反应器,成功合成了6种烷基聚醚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证实了微乳纳米反应器不仅能够合成磺酸盐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而且能够用于合成具有水解稳定性的磺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

吕梦蝶[8](2019)在《一种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Extended表面活性剂是相对于传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言较为新颖的一类表面活性剂,其结构特性通过其名称“Extended”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简而言之,Extended表面活性剂是在传统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和亲水基之间插入了一些中间极性基团,如环氧丙烷或环氧丙烷-环氧乙烷。本文对一系列脂肪醇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12-14PmE2S,m=0,3,5,8,1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该种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界面性能、泡沫性能及其他物化性质。论文使用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的谱图信息与目标物结构一致。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得到了表面参数及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环氧丙烷数目的增加,C12-14PmE2S的临界胶束浓度降低,最大表面吸附过剩降低,最小分子面积升高。在添加电解质盐后,临界胶束浓度和平衡表面张力均降低,最大表面吸附的数值更低,最小分子面积数值更高。温度升高临界胶束浓度也相应升高。lgcmc、p C20与环氧丙烷基团数目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研究了环氧丙烷数目、无机盐种类和浓度、油相种类、温度、矿化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正癸烷体系的最佳盐度值和最小界面张力值随着环氧丙烷基团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在最佳Na Cl浓度下最小界面张力都可以达到超低值,且大部分Na Cl浓度下的界面张力在超低范围。P8E2S和P12E2S的界面张力在较宽的Ca Cl2浓度范围可以接近或获得超低界面张力。P12E2S对油相分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正辛烷、正壬烷和正癸烷处均可接近超低界面张力。P8E2S和P12E2S也具有良好的耐热性,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界面张力降低。P12E2S与正癸烷之间的界面张力值随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主要研究了起泡性、泡沫稳定性、泡沫携液量和泡沫形态等。结果表明,随着环氧丙烷数目的增加,C12-14PmE2S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下降。E2S和P3E2S的最大携液能力先增大后减小,而P5E2S表面活性剂的最大携液能力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在相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PO链越长,泡沫的携液能力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泡沫的形状从圆形转化为多边形,泡沫数量减少,含PO基团多的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数量下降得快。测定了该表面活性剂的一些其他性质,如流变性、乳化力、分子有序组合体、耐电解质能力和润湿性等。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均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且粘性模量大于弹性模量,可以观察到样品更偏向于液体状。使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观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有序组合体,发现其粒径在2~5nm数量级,并且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球形胶束。随着环氧丙烷数目的增多,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力增加,耐电解质能力下降。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润湿性先减小后增大。

刘晓臣[9](2017)在《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烷基醇(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结合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耐盐和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耐温的特点,在高温、高盐等极端油藏的应用中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本论文以羟乙基磺酸钠为磺化剂,与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反应,制备了相应的磺酸盐,研究了疏水链、氧乙烯(EO)基团、氧丙烯(PO)基团、离子头基(-COONa、-SO4Na和-SO3Na,对应表面活性剂缩写为C12-14E3C、C12-14E3S和C12-14E3SO)和反离子种类(Na+、K+、Mg2+和Ca2+)对该系列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活性的影响。本文概述了适用于高温、高矿化度油田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综述了烷基醇(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制备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CmEnSO)、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C13E6SO)和不同反离子的C12-14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C12-14E4SO-M,M=K,Mg和Ca),用核磁、电喷雾质谱对目标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了疏水链、EO基团、离子头基、反离子种类对表面张力、界面张力(IFT,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十二烷体系)、润湿、泡沫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疏水链长度增加,临界胶束浓度(cmc)减小,IFT先减小后增加,起泡能力降低,cmc时的表面张力(γcmc)和润湿时间增加,热稳定性无显着变化;(2)疏水链支化度增加,cmc和γcmc增加,IFT、泡沫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降低,润湿时间缩短;(3)EO数增加,cmc和泡沫性能无显着变化,γcmc、IFT、润湿时间和热稳定性增加;(4)cmc和γcmc按照C12-14E3SO>C12-14E3S>C12-14E3C的顺序减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C12-14E3SO、C12-14E3S和C12-14E3C之间IFT差异减小;无机盐为CaCl2时,IFT按以下顺序增加C12-14E3C<C12-14E3S<C12-14E3SO;C12-14E3C的起泡能力明显高于C12-14E3SO和C12-14E3S;C12-14E3C和C12-14E3S的润湿时间短于C12-14E3SO;热稳定性按以下顺序减小C12-14E3C>C12-14E3SO>C12-14E3S;(5)C12-14E4SO-Ca和C12-14E4SO-Mg的cmc和γcmc小于C12-14E4SO和C12-14E4SO-K;加入无机盐后,C12-14E4SO-M之间IFT无显着差异;C12-14E4SO-Mg和C12-14E4SO-Ca起泡能力和热稳定性高于C12-14E4SO和C12-14E4SO-K;C12-14E4SO-Mg和C12-14E4SO-Ca的润湿时间短于C12-14E4SO和C12-14E4SO-K。扩散系数(D)随着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NaCl和CaCl2的加入均可降低IFT。制备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NPEnSO)、壬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磺酸钠(NPPmE3SO)和腰果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NSF-nSO),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核磁、电喷雾质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EO基团、PO基团对表面张力、IFT(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十二烷体系)、润湿、泡沫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EO数增加,cmc和泡沫性能无显着变化,γcmc、IFT、润湿时间和热稳定性增加;在NPE3SO分子中插入2、3个PO基团,cmc、γcmc、IFT、起泡能力、润湿时间和热稳定性增加。D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而减小。NaCl和CaCl2的加入均可降低IFT。NSF-nSO起泡能力低于NPEnSO的起泡能力,润湿时间长于NPEnSO。研究了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复配体系的稳定性以及该体系与十二烷之间的IFT。通过透光率测定了不同磺酸盐与DTAC的配伍稳定性,结果显示:增加EO数有助于提高复配体系的稳定性。从不同疏水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结构、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摩尔比、温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方面,研究了复配体系与十二烷之间的IFT,结果显示:IFT在摩尔比为6/4至4/6之间达到最低;等摩尔比的C16E6SO/DTAC、C18E6SO/DTAC和C12-14E3S/DTAC体系IFT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它体系IFT对温度变化不敏感;IFT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再保持不变或升高;EO数增加、在NPE3SO插入2、3个PO基团、疏水链支化度降低均使得IFT升高;C12-14E3S/DTAC体系IFT比C12-14E3SO/DTAC和C12-14E3C/DTAC低;C12-14E4SO-M/DTAC体系IFT无显着差异;增长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疏水链或单疏水链变为双疏水链,IFT降低。当C12/14E4SO/DTAC=5/5时,复配体系经过石英砂动态吸附后,IFT无显着变化。研究了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与中原油田原油间IFT。不同磺酸盐在高矿化度地层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增加EO数和分子中插入2、3个PO基团有助于提高其抗硬水能力。IFT结果显示:减少EO数、增加支化度,IFT降低;碳链长度增加,IFT先降低后升高;NPP2E3SO的IFT低于NPE3SO和NPP3E3SO;不同离子头基的IFT大小顺序依次为C12-14E3C>C12-14E3SO>C12-14E3S;C12-14E4SO-M之间IFT无显着差异;NPE3SO,NPPmE3SO和C16E6SO的IFT在10-2mN/m数量级,其余表面活性剂IFT均大于0.1mN/m;IFT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稀释不敏感,可能与cmc较低有关。C12-14E4SO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C和DDAC)配伍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C12-14E4SO/DDAC体系IFT可达10-3mN/m数量级。

刘环环[10](2016)在《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关系》文中指出Extended表面活性剂是在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和疏水基之间嵌入中等极性基团(聚氧丙烯基,PO链)的一类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等极性基团的作用独特,既能增加疏水作用,又能使分子极性平稳过渡并导致界面极性平稳过渡。但目前文献较多关注extended表面活性剂在增溶极性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能,而对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潜能少有关注。实验室以异辛醇、异癸醇、十二醇、十二-十四醇和异构十三醇进行丙氧基化加成反应合成的不同环氧丙烷加成数(PON)的中间体烷基聚氧丙烯醚(CmPnOH,m=8、10、12、12-14、13;n=3、6、9、12)为原料进行硫酸化,合成了16种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extended表面活性剂同系物(CmPnS)。本文对CmPnS进行纯化,并采用FT-IR、1H-NMR、ESI-MS等对CmPnS的纯化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合成了目标产物。测定了CmPnS的克拉夫特点、表面张力、泡沫性能、去污力、润湿力、乳化力、耐盐能力、抗硬水能力以及钙皂分散力等一系列物化性质和应用性能,并与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对比。探索了PO链对CmPnS的表面性质及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CmPnS的分子结构中引入中等极性基团PO链,一方面使分子极性平稳过渡;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了疏水链的等效碳数,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例如,C12PnS同系物的cmc与PON存在如下线性关系:Lg cmc=0.054-0.09×PON,即从PON对cmc的影响角度,extended表面活性剂分子每增加3个PO相当于疏水链增加一个等效-CH2-。(2)CmPnS的泡沫能力、耐电解质能力随PO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对炭黑油污布的去污能力明显优于AES,且去污力随碳链增长和PO数的增加有所提高;对帆布的润湿力、对液体石蜡的乳化力及对钙皂的分散力随PO数的增加而增强。根据上述性能测定的结果,将extended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表面活性剂替代AES分别配制洗衣液、沐浴露和餐具洗涤剂三种模拟液体洗涤剂配方,并检测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含有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配方的感官和理化性质符合行业标准。(1)以C12P6S、C12-14P6S、C13P6S、C12-14P3S和C13P3S为主表面活性剂配制的洗衣液模拟配方具有低温稳定性好、粘度相对较低、刺激性小的优点,且对污垢的去除能力优于含AES的对照配方,由于配方粘度小,有望在超浓缩洗衣液领域开发利用。(2)以C12P3S、C12-14P3S和C12P6S为主表面活性剂配制的模拟沐浴露配方具有泡沫细腻、易冲洗、对皮肤刺激性小等优点,洗涤效果优于含AES的对照配方;(3)以C12-14P3S和C13P3S为主表面活性剂配制的模拟餐具洗涤剂配方具有良好的抗硬水能力和去污力。

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醚分子结构及其游离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醚分子结构及其游离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中聚醚联接基的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分子式及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1.2 E-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2.1 硫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
        1.2.2 羧酸盐及其它阴离子型e-表面活性剂
    1.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1 刺激响应性表面活性剂
        1.3.2 日化清洁领域用表面活性剂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E-表面活性剂中共聚醚结构的协同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月桂基共聚醚硫酸钠合成及结构鉴定
        2.3.2 临界胶束温度
        2.3.3 表面张力
        2.3.4 不溶性铺展单分子膜
        2.3.5 钙皂分散力
        2.3.6 电解质抗性
        2.3.7 泡沫力
        2.3.8 乳化力
        2.3.9 润湿力
        2.3.10 去污力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月桂基共聚醚硫酸钠的结构鉴定
        2.4.2 共聚醚联接基结构与分子形状的关系
        2.4.3 共聚醚联接基结构与胶束性质的构效关系
        2.4.4 共聚醚联接基结构与界面性质的构效关系
        2.4.5 共聚醚联接基结构与洗涤性能的构效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表面活性剂中PPO联接基与羧酸基的协同效应初探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C18PpC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3.3.2 中和滴定
        3.3.3 可逆相变行为
        3.3.4 临界胶束温度及浊点
        3.3.5 临界胶束温度及浊点的盐效应
        3.3.6 临界胶束温度及浊点的pH效应
        3.3.7 流变性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_(18)P_pC的结构鉴定
        3.4.2 C_(18)P_pC的滴定曲线
        3.4.3 C_(18)P_pC的多重温敏可逆相变行为
        3.4.4 C_(18)P_pC的多重温敏可逆相变行为的盐效应
        3.4.5 C_(18)P_pC的多重温敏可逆相变行为的pH效应
        3.4.6 C_(18)P_pC的流变学行为初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盐型e-表面活性剂在衣物洗涤剂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C_cP_pS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4.3.2 临界胶束温度
        4.3.3 泡沫力
        4.3.4 乳化力
        4.3.5 润湿力
        4.3.6 去污力
        4.3.7 刺激性体外试验
        4.3.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
        4.3.9 模拟漂洗过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_cP_pS的结构鉴定
        4.4.2 C_cP_pS的低温界面性质
        4.4.3 C_cP_pS的低温洗涤性能
        4.4.4 C_cP_pS的漂洗性
        4.4.5 C_cP_pS的刺激性
        4.4.6 C_cP_pS用作低温洗涤剂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及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附图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中PEO与PPO的协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SLP3E3S的合成
        1.2.2 表面活性测定
        1.2.3 应用性能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SLP3E3S的结构表征
    2.2 表面活性分析
    2.3 泡沫性分析
    2.4 应用性能
3 结论

(4)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表
分子式及中英文名称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1.1.1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1.2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
        1.1.3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潜在应用
    1.2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2.1 五氧化二磷法
        1.2.2 磷酸法
        1.2.3 聚磷酸法
        1.2.4 三氯氧磷
        1.2.5 三氯化磷
    1.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质和性能
        1.3.1 溶解性
        1.3.2 表面张力
        1.3.3 泡沫性能
        1.3.4 去污力
        1.3.5 刺激性
    1.4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1 个人护理用品及化妆品
        1.4.2 纺织工业
        1.4.3 农药及造纸工业
        1.4.4 皮革工业
        1.4.5 涂料及冶金工业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磷酸酯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_cP_p的合成
        2.3.2 MC_cP_pP的合成
        2.3.3 单十二烷基磷酸酯钾的制备
        2.3.4 C_cP_p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2.3.5 C_cP_pP组成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醇醚C_cP_p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4.2 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结构鉴定
        2.4.3 C_cP_pP的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Krafft点
        3.3.2 表面张力
        3.3.3 泡沫性
        3.3.4 乳化力
        3.3.5 润湿力
        3.3.6 钙离子稳定性
        3.3.7 耐NaCl能力
        3.3.8 钙皂分散力
        3.3.9 去污力
        3.3.10 刺激性体外试验
        3.3.11 初级生物降解性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MC_cP_pP的气/液表面性质
        3.4.2 MC_cP_pP的油/水界面性质
        3.4.3 MC_cP_pP的固/液界面性质
        3.4.4 MC_cP_pP的胶束表面性质
        3.4.5 MC_cP_pP的个人清洁/护理用品的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_2O_5法合成磷酸单酯型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磷酸酯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4.3.2 产物的分析方法
        4.3.3 两步加水法合成磷酸酯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合成方法的选择
        4.4.2 分析方法的选择
        4.4.3 加水时间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4 反应温度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5 水解时间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6 反应条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7 水解条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8 最优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4.5 本章小结
全文主要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附图

(5)新型耐温耐盐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次采油技术
    1.2 复合驱油技术
        1.2.1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2.2 三元复合驱与二元复合驱
    1.3 双长链烷基表面活性剂
        1.3.1 双子表面活性剂
        1.3.2 Guerbet醇衍生物
        1.3.3 甘油醚衍生物
    1.4 耐温耐盐型表面活性剂
        1.4.1 阴离子-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
        1.4.2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1.5 Extended表面活性剂
    1.6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合成方法
        2.2.2 羟值测定
        2.2.3 环氧值测定
        2.2.4 胺值的测定
        2.2.5 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2.3 表征方法
    2.4 性能测试方法
        2.4.1 溶解度的测定
        2.4.2 表面张力的测定
        2.4.3 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
        2.4.4 耐温耐盐性能测定
        2.4.5 抗油砂吸附能力测定
        2.4.6 润湿性测定
        2.4.7 乳化能力测定
第三章 双烷基甘油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衍生物的合成与驱油性能
    3.1 diC_(12)GE-(PO)_(10)-(EO)_(10)-HSB及diC_(12)GE-(PO)_(10)-(EO)_(10)-HS的合成与表征
        3.1.1 diC_(12)GE-(PO)_(10)-(EO)_(10)-HSB及diC_(12)GE-(PO)_(10)-(EO)_(10)-HS的合成
        3.1.2 diC_(12)GE-(PO)_(10)-(EO)_(10)-HSB及diC_(12)GE-(PO)_(10)-(EO)_(10)-HS的结构表征
    3.2 diC_(12)GE-(PO)_(10)-(EO)_(10)-HSB及diC_(12)GE-(PO)_(10)-(EO)_(10)-HS的驱油性能研究
        3.2.1 水溶性
        3.2.2 基本表面化学性能
        3.2.3 降低原油/水界面张力性能
        3.2.4 耐温耐盐性能
        3.2.5 抗油砂吸附性能
        3.2.6 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2.7 对原油的乳化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uerbet醇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衍生物的合成与驱油性能
    4.1 C_(16)GA-(PO)_5-(EO)_3-HSB及C_(16)GA-(PO)_5-(EO)_3-HS的合成与表征
        4.1.1 C_(16)GA-(PO)_5-(EO)_3-HSB及C_(16)GA-(PO)_5-(EO)_3-HS的合成
        4.1.2 C_(16)GA-(PO)_5-(EO)_3-HSB及C_(16)GA-(PO)_5-(EO)_3-HS的结构表征
    4.2 C_(16)GA-(PO)_5-(EO)_3-HSB及C_(16)GA-(PO)_5-(EO)_3-HS的驱油性能研究
        4.2.1 水溶性和基本表面化学性能
        4.2.2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性能
        4.2.3 耐温耐盐性能
        4.2.4 抗油砂吸附性能
        4.2.5 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2.6 对原油的乳化能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附图

(6)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氧丙烯醚概述
        1.2.1 聚氧丙烯醚简介
        1.2.2 聚氧丙烯醚的性质及应用
        1.2.3 聚氧丙烯醚的合成
    1.3 硅油及聚氧丙烯改性硅油概述
        1.3.1 硅油及改性硅油简介
        1.3.2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简介
        1.3.3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性质及应用
        1.3.4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合成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产物检测分析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环氧丙烷总投料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2 环氧丙烷单次投料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3 催化剂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4 产物检测与分析
        2.4.1 副反应情况分析
        2.4.2 分子量分布
        2.4.3 分子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产物检测分析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路线Ⅰ实验结果及讨论
        3.3.2 路线Ⅱ实验结果及讨论
        3.3.3 路线Ⅰ与路线Ⅱ对比
        3.3.4 甲基封端实验及结果
    3.4 产物检测与分析
        3.4.1 粘度
        3.4.2 不饱和度
        3.4.3 分子量
        3.4.4 分子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检测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原料加入方式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2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3 原料含水量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4 投料比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7 溶剂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8 聚醚封端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4 产物检测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在洗发水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评价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感官、理化指标评价
        5.2.3 梳理性评价
        5.2.4 使用感受评价
    5.3 评价结果
        5.3.1 感官、理化指标评价结果
        5.3.2 梳理性评价结果
        5.3.3 使用感受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7)烷基硫酸钠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表
分子式及中英文名称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1.1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
        1.1.2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潜在应用
    1.2 驱油及清洁用硫酸盐型/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2.1 驱油用硫酸盐型/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1.2.2 清洁用硫酸盐型/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1.3 烷基聚醚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展
        1.3.1 烷基聚醚磺化合成法
        1.3.2 烷基聚醚硫酸盐转磺化法
    1.4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异辛基嵌段聚醚硫酸钠的构效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b-C_8P_pE_eS的合成及表征
        2.3.2 临界胶束温度
        2.3.3 表面张力
        2.3.4 界面张力
        2.3.5 乳化力
        2.3.6 油砂吸附
        2.3.7 电解质抗性
        2.3.8 热水解稳定性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b-C_8P_pE_eS的结构表征
        2.4.2 S参数的提出及其判断b-C_8P_pE_eS分子的橄榄球形状
        2.4.3 b-C_8P_pE_eS的气/液表面性质
        2.4.4 b-C_8P_pE_eS的油/水界面性质
        2.4.5 b-C8P9E3S的固/液界面性质
        2.4.6 b-C_8P_pE_eS的胶束表面性质
        2.4.7 b-C_8P_pE_eS的构效关系取决于PPO链的双相亲和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链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的构效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b-C_cP_pS的合成及表征
        3.3.2 临界胶束温度
        3.3.3 表面张力
        3.3.4 泡沫力
        3.3.5 乳化力
        3.3.6 润湿力
        3.3.7 去污力
        3.3.8 电解质抗性
        3.3.9 钙皂分散力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b-C_cP_pS的结构表征
        3.4.2 气/液表面上b-C_cP_pS分子呈现橄榄球形状的确认
        3.4.3 气/液表面上b-C_cP_pS的构效关系
        3.4.4 油/水界面上b-C_cP_pS的构效关系
        3.4.5 固/液界面上b-C_cP_pS的构效关系
        3.4.6 胶束表面上b-C_cP_pS的构效关系
        3.4.7 对b-C_cP_pS的洗涤剂用途的综合评价
        3.4.8 疏水基与PPO链协同导致动态分子双亲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链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的构效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n-C_cP_pS的合成及表征
        4.3.2 临界胶束温度
        4.3.3 表面张力
        4.3.4 泡沫力
        4.3.5 乳化力
        4.3.6 润湿力
        4.3.7 去污力
        4.3.8 电解质抗性
        4.3.9 钙皂分散力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n-C_cP_pS的结构表征
        4.4.2 气/液表面上n-CcPp S分子的橄榄球形状的确认
        4.4.3 n-C_cP_pS的气/液表面性质的构效关系
        4.4.4 n-C_cP_pS的油/水界面性质的构效关系
        4.4.5 n-C_cP_pS的固/液界面性质的构效关系
        4.4.6 n-C_cP_pS的胶束表面性质的构效关系
        4.4.7 对n-CcPp S用作家用洗涤剂的综合评价
        4.4.8 n-C1214Pp S的界面性质的扩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驱动e-表面活性剂界面延展行为初探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表面张力
        5.3.2 界面张力
        5.3.3 增溶能力
        5.3.4 乳化力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盐对n-C_(12)P_pS的表面延展行为的影响
        5.4.2 盐对n-C_(12)P_pS的界面延展行为的影响
        5.4.3 盐对n-C_(12)P_pS的增溶性能的影响
        5.4.4 盐对n-C_(12)P_pS的乳化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乳反应器合成烷基聚醚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比较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SLE_3SO的合成及表征
        6.3.2 微乳类型的确定
        6.3.3 烷基聚醚硫酸钠中间体的合成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SLE_3SO的结构表征
        6.4.2 胶束纳米反应器中合成SLE_3SO的结果
        6.4.3 反胶束纳米反应器中合成SLE_3SO的结果
        6.4.4 微乳纳米反应器中合成SLE_3SO的比较研究
        6.4.5 微乳纳米反应器的初步应用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附图

(8)一种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Extended表面活性剂
    1.2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3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应用
        1.3.1 表面/界面性能
        1.3.2 相行为
        1.3.3 提取植物油
        1.3.4 洗涤
        1.3.5 生物燃料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2.1 试剂与仪器
    2.2 合成路线
    2.3 结构表征
        2.3.1 实验方法
        2.3.2 核磁共振波谱的谱图解析
        2.3.3 红外光谱的谱图解析
    2.4 小结
第3章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表面/界面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环氧丙烷基团数目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3.3.2 温度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3.3.3 无机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3.3.4 油相种类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3.3.5 温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3.3.6 矿化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3.3.7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3.3.8 Extended表面活性剂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的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起泡能力
        4.3.2 泡沫稳定性与携液能力
        4.3.3 泡沫形态
        4.3.4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排列
    4.4 小结
第5章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其他性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流变性
        5.3.2 乳化力
        5.3.3 分子有序组合体
        5.3.4 耐电解质能力
        5.3.5 润湿性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耐盐、耐高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2.1 烷基双芳基双磺酸盐
        1.2.2 烷基醇(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羧酸盐
    1.3 烷基醇(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研究进展
        1.3.1 烷基醇(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合成
        1.3.2 烷基醇(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性能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合成及提纯
        2.2.4 产品表征
        2.2.5 平衡表面张力测定
        2.2.6 动态表面张力测定
        2.2.7 界面张力测定
        2.2.8 泡沫性能测定
        2.2.9 润湿性测定
        2.2.10 热稳定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平衡表面张力
        2.3.3 动态表面张力
        2.3.4 界面张力
        2.3.5 泡沫性能
        2.3.6 润湿性
        2.3.7 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疏水基含苯环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合成及提纯
        3.2.4 产品表征
        3.2.5 平衡表面张力测定
        3.2.6 动态表面张力测定
        3.2.7 界面张力测定
        3.2.8 泡沫性能测定
        3.2.9 润湿性测定
        3.2.10 热稳定性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平衡表面张力
        3.3.3 动态表面张力
        3.3.4 界面张力
        3.3.5 泡沫性能
        3.3.6 润湿性
        3.3.7 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界面张力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复配稳定性试验
        4.2.4 界面张力测定
        4.2.5 动态吸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配稳定性
        4.3.2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摩尔比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4.3.3 温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4.3.4 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4.3.5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4.3.6 动态吸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与原油之间界面张力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仪器
        5.2.3 界面张力测定
        5.2.4 乳化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溶解性实验
        5.3.2 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结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5.3.3 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5.3.4 复配体系界面张力
        5.3.5 原油乳化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1.1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1.2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1.1.3 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2 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用品中的应用
        1.2.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2.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2.3 两性表面活性剂
        1.2.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3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列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的纯化与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_mP_nOH中间体的纯化和表征
        2.3.2 C_mP_nS的纯化和表征
        2.3.3 C_mP_nOH中间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2.3.4 C_mP_nS含量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C_mP_nOH中间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硫酸酯化率的测定
        2.4.2 C_mP_nS的结构表征
        2.4.3 AES和C_8P_3S中 1,4-二恶烷含量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列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的构效关系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Krafft点
        3.3.2 表面张力
        3.3.3 泡沫性能
        3.3.4 去污性能
        3.3.5 润湿力
        3.3.6 乳化力
        3.3.7 耐盐、抗硬水能力
        3.3.8 钙皂分散力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C_mP_nS表面性质的构效关系
        3.4.2 C_mP_n界面性质的构效关系
        3.4.3 C_mP_nS的耐电解质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在液体洗涤剂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在洗衣液中的应用
        4.3.1 洗衣液模拟配方和工艺
        4.3.2 洗衣液配方性能测定方法
        4.3.3 洗衣液模拟配方性能评价
    4.4 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在沐浴露中的应用
        4.4.1 沐浴露模拟配方和工艺
        4.4.2 沐浴露配方性能测定方法
        4.4.3 沐浴露模拟配方性能评价
    4.5 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在餐具洗涤剂中的应用
        4.5.1 餐具洗涤剂模拟配方和工艺
        4.5.2 餐具洗涤剂配方性能测定方法
        4.5.3 餐具洗涤剂模拟配方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四、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醚分子结构及其游离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中聚醚联接基的构效关系[D]. 冯鹏. 江南大学, 2021(01)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中PEO与PPO的协同效应[J]. 胡学一,冯鹏,方云,方银军,葛赞. 精细化工, 2021(09)
  • [4]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 方艮辉. 江南大学, 2020(01)
  • [5]新型耐温耐盐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D]. 李媛丽. 江南大学, 2020(01)
  • [6]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钮曹萍. 浙江大学, 2020(03)
  • [7]烷基硫酸钠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D]. 陈骥. 江南大学, 2019(11)
  • [8]一种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 吕梦蝶. 北京工商大学, 2019(06)
  • [9]不同疏水基的聚氧乙烯醚磺酸盐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晓臣. 山西大学, 2017(02)
  • [10]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extended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关系[D]. 刘环环. 江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共聚醚的分子结构及游离聚氧丙烯醚和聚氧乙烯醚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