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首届印刷行业盛会展示新技术新设备

千禧年首届印刷行业盛会展示新技术新设备

一、千禧年首个印刷业盛事展示崭新技术及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向晴[1](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指出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方圆[2](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成就斐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与媒体的介入分不开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的方法、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案剖析法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力图拓展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的学术空间,廓清人们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以及深化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近140年的历史进行历史回顾。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并不只是存在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就已经出现并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历史,需要将其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之中,尤其是在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前期历史回顾中得出贯穿始终的经验和规律。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新的传媒技术进入中国社会并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开始借助于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其中《申报》就是典型;此外还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进行慈善活动,在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结合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自此,无论是公益慈善的组织形式还是规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原来由社会兴办的公益慈善功能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公权力之上,新生政权直接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倾思潮不断发酵并达到高潮,对媒体的管控,尤其是媒体对于公共生活的介入的管制愈来愈严密,进而造成了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在这一时期并不突出,陷入停滞。需要指出的是,要合理客观地看待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状态,这里停滞更多是媒体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而非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公益慈善的整体状态。第二章是对复苏时期(1978-1994)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梳理,着重探讨公益慈善复苏的历史条件、传统媒体的发展及其特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复苏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经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公益慈善事业走向复苏,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救灾思想由对国外的救助由拒绝到接纳的转变;由政府包揽到民间帮助的转变,为公益慈善事业复苏提供了思想条件。改革开放进程之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以电视、报刊、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为公益慈善信息的传播准备了媒体条件。媒体对公益慈善的“复苏”表现在: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和理性回归;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慈善事业;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等等。第三章是对成长时期(1994-2004年)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进行梳理。首先探讨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电视媒体参与公共慈善事业;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捐的新媒介;互联网开始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其次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把公益慈善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倡导现代财富理念。再次以“希望工程”为例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的问题。最后,还就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和以1998年抗洪为例,探讨发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第四章对发展时期(2005至今)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进行梳理。这一时期,新媒体不断崛起,新旧媒体由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重构,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展现出新格局:报纸纷纷展开与新媒体的联姻,推出了网络公益频道、网络版报纸等电视媒体借助于新媒体通过创新策划,制作了 一批既有娱乐性又包含了公益因子的电视节目;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在新旧媒体的推动下兴起。随着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的等互联网媒体的陆续出现,公益慈善的信息传播方式、资金募集途径、组织动员的路径、舆论监督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对公益慈善的介入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作为互联网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典型案例——“免费午餐”充分利用依靠网络建立起一个公益慈善项目高效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一个“微公益”的崭新时代,最大程度整合利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拓宽了项目的宣传渠道及传播内容、有力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类似汶川地震中正面推动,也有“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制来解决。《慈善法》的颁布,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刘伟[3](2018)在《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礼逊作为基督新教首位来华传教士,在清政府教禁森严的背景下,借助文字传教、教育传教、医药传教等多种方法开展对华传播。其中,他探索开创了新闻传教,先后创办或者推动、参与创办共达6份中英文报刊,投入精力多,持续时期长,历史影响大,不仅推动了新教传教事业的发展,而且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篇占据了重要位置。本论文围绕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尤其是新闻传教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论文共分5章。第一章分析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背景。第二章围绕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分析马礼逊新闻传播策略的确立与尝试。第三章研究英文季刊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中搜闻》)的办刊情况和面向英语世界的迂回传播特征。第四章聚焦马礼逊人生最后7年的新闻传教活动,包括参与The Canton及egister(《广州纪录报》)编辑,推动创办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直接创办《杂闻篇》和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ica(《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指出其从传教事业巅峰回落而欲借助新闻传教活动重振辉煌的最后挣扎和努力尝试。第五章对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进行总结,包括总体回顾以及评价其新闻传教活动的特点和影响。论文研究起草过程中,着力收集上述6份中英文报刊原文,通过分析第一手资料文本内容,研究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实践。主要提出以下观点:第一,马礼逊创建了新闻传教策略。这一策略既继承耶稣会文字传教的传统,又借鉴运用了 19世纪初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发展成果,开创了基督教对华传播的新模式,丰富了基督教对华传播实践,也为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新闻传教活动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年—1822年)持续7年办刊,扩大了欧美国家对来华传教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为马礼逊在英国及欧洲树立了崇隆声誉,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第二阶段(1827年至1834年)马礼逊传教事业 巅峰开始下落,由盛转衰,尽管他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新闻传教活动,但终因积劳成疾去世而中止。其新闻传教活动,既是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门户洞开前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马礼逊20多年在华生存状态的客观写照。第三,细致研究《印中搜闻》影印本第一手资料,提出《印中搜闻》通过面向英语世界传播,吸引西方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和在华传教艰难状况的同情,增进对伦敦会中国传教事业的支持,起到迂回传教的成效。《印中搜闻》是19世纪初期唯一出于向中国传教目的而创办、并以过半篇幅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刊物,虽然中国新闻史对之提及甚少,但理应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第四,对与马礼逊有关的一些史实问题作出探究和澄清。其一,《印中搜闻》的性质定位。该刊编辑方针经历三次较大调整,由最初以宗教性为主转到宗教性、世俗性并重,继而转向世俗性为主、兼顾宗教性,其传教刊物的色彩不断淡化,但传教的使命始终没有卸下。其二,翻查《广州纪录报》并未发现《论出版自由》(The Press)原文,只找到一篇题目相似但内容不同的TThe Pressin Cina。因此,对过往认为马礼逊在《广州纪录报》上发表最早扞卫言论自由文章的观点提出疑问。其三,对《依湿杂说》就是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aca的观点作出澄清。从《依湿杂说》出版时间看,与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倒是在内容上有某种关联。

奚协[4](2016)在《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到创意英国—对英国现代设计发展轨迹的思考》文中认为不少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现代设计看作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甚至是发展经济社会的一项重要国策。英国保留了罗马时代、乔治王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多层次的历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9世纪的“世界工厂”,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尽管在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由于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困难,加上原来的许多殖民地纷纷独立,丧失了原先“世界工厂”和经济上的世界霸权地位,英国一度出现了被称作“英国病”的经济衰退,现代设计的发展受到了重要的影响。然而,政府仍然关心和支持现代设计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对国内的经济政策做了重要的调整,根据被誉为“创意经济学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提出的“创意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式”。1997年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为振兴英国经济,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布莱尔首相亲自负责新成立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名为《英国创意产业路径》的重要文件,把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视频游戏、音乐、表演、出版、软件、电视与电台等13个行业列为“创意产业”。其中的大部分行业与现代设计有关。英国的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发展现代设计的高度重视。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英国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3月2日,英国政府在上海举办的名为“创意英国”的展览,宣传英国的创意产业。正在中国访问的威廉王子出席了展览会的开幕盛典。“创意英国”成了当今英国的国家形象。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为此,本文尝试着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得到了发展现代设计的四点启示,即首先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设计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重视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关键;再次,努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展现代设计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这些启示,对于深入思考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婷婷[5](2015)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的过程,语文教育的建设历史是对语文教育现代性不懈追求的历史;而清末民国国文教科书的演变历程,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诠释、重构和探索的过程。选取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并以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传统文化选择历程中表现出最为复杂、多变、奋进、挣扎的螺旋上升态势,诸多现代教育和文化问题,都可在这一时段发现惊人的历史印记。所以,研究清末民国的文化和教育问题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果不是历史以偶然中的必然给予古老中国强烈的外部刺激,乾嘉诸老所创立的学术范式或可为中国文化另辟新路,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内涵式蜕变完成近代化转型,谋得康、梁、胡适所期待的“近代科学”的文化蜕变;亦或乾嘉诸老的遗智尚不足以达成使命,那么中华文化可能重新构建一番崭新的文化体系。遗憾的是,历史的车轮不会逆转,深深的车辙见证的往往与期待和假设相背离。历史的屈辱以亘古未见的惨败和屈辱的城下之盟告终,从此,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社会性质被迫改变,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再难自保,逐步融入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的轨迹中去。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文化狂飙的劲头席卷中华大地,面对西方各类教育思想的头脑风暴,“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框架被打破,这“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1将传统文化的选择导入了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征途。本研究以“中华传统文化选择为主体,价值趋向为主导、中学国文教科书文本研究为主线”而展开,遵循历史发展状态的研究逻辑,从理论层面系统地分析文化问题、教育问题、教科书问题。这三条线相互交叉和映证,最终作用于教育对象上,“教科书中怎样选择中华传统文化,选择怎样的传统文化用之于语文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科书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向学生的转化,使得学生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些问题就成为本研究的初衷和归宿。根据这一线索和研究思路,本论文分四章内容呈现研究过程和结论:第一章绪论。叙述了本研究的缘起、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案、创新与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清末“中体西用”文化选择下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近代化转型。内容有:清末“民族危机”带来传统文化选择中的意识更迭;清末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清末“国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中文学服膺于实用的价值趋向;清末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08年吴曾祺主编的《国文教科书》内容,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清末之文化选择—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修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二是清末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学优而仕”(工具主义)到“经世致用”(实用主义);三是清末之国文教科书——是对传统旧式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艰难突破。一言以蔽之,清末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未跳出“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可以形容为——“秋风不惊堂前雁,夕阳仍恋路旁鸦”。第三章民国时期“现代多元”文化选择下中学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现代化转型。内容包括:民国期间革新气象与传统文化选择的重构轮回;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现代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上文学服膺于科学的价值趋向;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35年叶圣陶、夏丐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民国时期之文化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这一时期“修身”的新内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和脊梁;二是民国时期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独善其身”(个人功能)到“兼济天下”(社会功能);三是民国时期之国文教科书——在白话文教育中实现对传统文学教材的科学化突破。一言以蔽之,民国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破除了“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在坚定的前行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可以形容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回”。第四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价值趋向对于当代的启示。“让历史回答未来”,本章期望以历史之镜关注现实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科书问题,分四个问题进行阐述:其一,清末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之鉴;其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趋向是语文教科书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其三,兼容多元文化价值趋向且凝结民族之魂是语文教科书未来发展的方向;其四,基于严凌君语文教育读本的思考。

张安华[6](2015)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除了在本国范围内的传递与传承外,还离不开对域外各国各民族的传播与交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包含了书法、篆刻、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和园林。历史上不同的时期,针对域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门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活动和海外影响力也不同。从传播学的视域出发来思考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媒介、方式、路径和效果问题,结合古今重要的艺术传播现象和传播事实,对各门类传统造型艺术作综合性地宏观把握,当是研究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崭新视角。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是由审美、文化、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人角度看,向域外传播艺术是满足审美需要、传达思想或谋生赢利的手段;从国家层面讲,则是为了宣扬本国文化、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或文化贸易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要实现对外传播离不开可以跨越时空界限传递艺术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有效的艺术传播方式,现阶段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印刷传播、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四种基本方式,随着技术进步、新媒体不断出现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剧,运用跨媒体、多媒体传播艺术信息的综合传播方式是大势所趋。现当代以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传统造型艺术可以依靠以下几种基本路径来实现对外传播:展示路径、市场路径、收藏路径、教育路径、旅游路径、艺术路径以及国际移民等路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效果是对国外受众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的总和。从微观的效果而言,一是域外的受众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批评、研究等认知意识显着增强;二是在认知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可能会引发外国受众的观念乃至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域外的艺术家会主动效仿中国艺术风格。就宏观的传播效果而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除了要让国外受众了解、认识中华文化艺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增强中国艺术品的海外吸引力和中国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促使我国文化艺术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华正伟[7](2012)在《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着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意产业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几大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为逻辑起点,深入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功能、主要模式及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并通过我国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和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对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差异性,阐述创意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借鉴西方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本文的结构上看,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是对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产业属性与特征进行界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点,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支撑,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主要模式、空间功能与经济效应。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得到有益的经验借鉴。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部黄金三角区、中部三角区和滇海地区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为创意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以六大区域板块中的中心城市为典型,详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及不平衡发展的趋势,集中阐述了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城市功能转换、产业升级及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为第七章,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市场扩展的大趋势,我国已把发展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此,本文分析了各地区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并规划出创意产业集群区域性发展路线图,提出八大发展战略。

解琦[8](2014)在《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意产业通常泛指以创意为主要增值方法的经济活动。创意经济就是把观察新经济的角度从“科学与艺术分离”转换为“科学与艺术统一”。世界创意地理格局是由各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域及其人才流动构成的动态系统。创意产业集群促进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功效,使其持续受到各国青睐,区域经济政策和创新政策均得以提倡,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也确实在某一阶段突出表现出对创新的促进效应。这些世界级楷模的光辉极大的刺激了中国政府的热情,使得近一些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被我国某些地方政府作为一项政策目标来狠抓、硬抓,在某种程度上误入口号式、简单化的“中国式造园运动”。全国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开发失控与活力缺失已经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本文在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关概念认知与批判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中立、直观的呈现近20年来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通过剖析伦敦、巴黎、纽约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集群发展的内生性,探讨有助于保持创意产业集聚区活力的措施,提出“适应进化”的观点,从规划、设计、公共政策三方面提出超越我国现行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思维定式的若干策略。

许莉[9](2012)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及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都意识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可以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为文化创意人才集聚提供场所。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及运营模式研究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外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的基础上,应用投资评价、价值链管理、博弈论理论,采用文献资料分析、调查问卷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方法,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的科学决策提供方法支持;同时,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功的运营模式,结合国情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投资评价方法。前期项目决策对于项目成功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现有项目统计资料,运用调查问卷法、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应用博弈理论,建立了文化创意园区主体和园区企业的博弈模型。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角度进行了博弈分析,为文化创意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和运营模式提供参考。(3)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策略。版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需要紧紧围绕文化创意的版权价值进行构建。本文分析了现有园区项目的运营模式,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策略,主要包括管理模式、准入制度、版权管理、品牌战略和盈利模式五个方面。

钟渠盛[10](2011)在《插画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专业化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踏进了改革开放并且走向市场经济的初期,商业插画在中国复生了。同时,在各地酝酿已久的文化创意产业思潮,推动中国在2006年决意迈开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以促进我国制造产业升级并且遏止上环境的进一步污染,这就拉开了‘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发展的序幕。‘文化’是中国政府在经济课题以外关注最大的一个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国际优质品牌大量流入中国,外国不同的文化也随着打入了中国市场。尤其在动漫与流行产品等领域,美、日、欧主宰了中国市场,中国出现了‘文化流失’与‘文化入超’的现象。本国市场不但为外国品牌产品所侵占,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也渐被市场蚕食。在这个问题上,插画创作是动漫与流行产品的一个直接的图像表现手法,能有效的展现本国的特色文化。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插画产业,可有助抗衡与抵消这一个文化产品的市场落差影响。除了动漫与数字游戏产业外,在设计、广告、和出版产业等方面,插画都是息息相关的一项工作,不论是在创作过程中还是最后的制成品中,插画都是一个常用的元素,所以大力发展中国的插画产业,会对整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今天中国市场需求大幅增长,而此刻中国插画行业却是重新回到一个初生阶段。虽然中国的插画师具备了良好的绘画能力与数字技术,但在市场诉求上的创意,与个性风格的表现则见掌握不足,与国际水平存在了一个差距。此外,绘画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新秀与业余人员大量而无序的涌入市场,这些导致价格下跌、专业人才不足、营运机制脆弱,插画师常被欺压、版权执法不力、中介机制混乱、盗版问题严重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整个插画行业缺乏规范,发展上呈现了一个混乱状态。既然插画图像是很多不同创意产业项目的必需手段,所以插画产业的不良发展,也会直接窒碍中国整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与效率。环视世界,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如欧美和日本等,插画专业也必定是位处一个高水平的状况。以同样的理念做思考,如果中国的插画产业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它必定会促进动漫以及其它文化创意产业的更有效发展。面对专业提升的需要,中国插画应要做的是:先对现时市场内外的各方面进行一个深入认真的研究,并作客观检讨,查找其中的不足,罗列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核心思量改善之法。此外也应该多方研究世界各个先进地区发展成熟的插画专业,尤其对其有效运作的种种机制,作对比分析认真研究,琢磨其中可借鉴之处,继而对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市场特点进行对口的适切性研究,结合中外优点。这样可以研究出哪些机制是中国插画行业可以借鉴的,哪些项目元素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以探索出一些适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最佳方案,积极作实践试验,使中国插画能更快的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并借此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与‘经济产业’的发展,早日实现‘自强创新’的国家愿景。本篇论文就是以此为目标所进行的一个研究,期望插画的专业化发展事业能使中国获取到文化与经济双重收益,并能达到富国利民的终极目标。

二、千禧年首个印刷业盛事展示崭新技术及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禧年首个印刷业盛事展示崭新技术及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1.3.1 年代分布
        1.3.2 主题词分析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2.1.1 书籍的演变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3.2.2 版权建设时期
        3.2.3 资源服务时期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3.3.1 起步阶段
        3.3.2 快速发展阶段
        3.3.3 缓慢进展阶段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3.4.2 调整战略转型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4.1.1 网络文学风靡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5.1.1 出版模式变化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6.2 主要问题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6.3 解决方式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7.1 启示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7.2 未来展望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问题
    四、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历史追溯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兴起
        一、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
        二、《申报》——近代慈善事业的亲历者
        三、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募款赈灾
    第二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日趋式微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逐步陷入停滞
第二章 媒体介入复苏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78-1994)
    第一节 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历史条件
        一、公益慈善复苏的经济环境
        二、公益慈善复苏的政治环境
        三、公益慈善复苏的思想条件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复苏
        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传统媒体报道公益慈善的特点
    第三节 传统媒体助推公益慈善的复苏
        一、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回归理性
        二、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益慈善
        三、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
第三章 媒体介入成长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94-2005)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
        一、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
        二、电视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端
        三、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款的新媒介
        四、互联网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始
    第二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
        一、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
        二、公益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
        四、倡导现代财富观念
    第三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
        一、公益慈善品牌的创立
        二、希望工程品牌的创建
    第四节 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
        一、媒体监督的定义和作用
        二、接受媒体的监督:他律的强制性
        三、借助媒体主动发布信息:自律的必要性
    第五节 媒体动员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以'98抗洪为例
        一、报刊成为宣传报道的主阵地
        二、电视赈灾义演取得的非凡成绩
        三、邮票、彩票发行成为新型的募款渠道
        四、通过举办展览、印刷画册宣传抗洪精神
        五、余波:企业失信催生《捐赠法》出台
第四章 媒体介入发展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2005至今)
    第一节 新媒体的崛起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一、新媒体的崛起彻底颠覆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
    第二节 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格局
        一、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兴起
    第三节 互联网: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
        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公益慈善与传统公益慈善之间的差异
        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第四节 “免费午餐”推动形成公益慈善发展的高效模式
        一、理想照进现实——“免费午餐”发起的背景及成绩
        二、媒体在“免费午餐”项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行动改变中国:“免费午餐”的特殊意义
    第五节 媒体对公益慈事业发展产生的双向作用
        一、汶川地震中媒体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
    第六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所带来的问题及其法制化解决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挑战的法制化解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背景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来华传播
    第二节 马礼逊来华前的中国对外关系
    第三节 马礼逊入华
第二章 对华新闻传教活动的初步展开
    第一节 新闻传教的策略确立
    第二节 对华新闻传教的肇始: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三节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历史影响
第三章 《印中搜闻》:面向英语世界的迂回新闻传教努力
    第一节 《印中搜闻》创刊背景及经过
    第二节 《印中搜闻》内容分析
    第三节 《印中搜闻》传播特征分析
    第四节 《印中搜闻》的传播效果与影响
第四章 对华新闻传教活动的艰难延续
    第一节 重返中国后陷入艰难处境
    第二节 参与和推动创办两份英文刊物
    第三节 亲力亲为:马家印刷所的办报活动
第五章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评价
    第一节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总述
    第二节 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 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到创意英国—对英国现代设计发展轨迹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中关键词的内涵
        一、“设计”与“现代设计”
        二、创意经济
        三、创意产业
        四、创意英国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现代设计的摇篮(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英国及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状况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
        二、独特的政治制度
        三、特有的经济特征
        四、新型的社会结构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社会变化
        一、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
        二、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第三节 英国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艺术
        一、中世纪时期英国的设计艺术
        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设计艺术
        三、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的设计艺术
    第四节 英国是世界现代设计的摇篮
        一、英国现代设计教育的雏形
        二、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魅力和意义
        三、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的第一次设计运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四、对“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反思
    第五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与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相似之处
        二、“新艺术运动”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主要区别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步履蹒跚的英国设计艺术(1918年——20世纪50年代)
    第一节 自盛极一时到英国的衰落
        一、1918年至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二、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环视同时期国际设计的形势
        一、德国设计的崛起
        二、美国设计的风尚与典范
        三、意大利设计的恢复和重建
        四、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民族风格
        五、日本设计的厚积薄发
    第三节 战时经济下的英国设计
        一、战争阴霾的英国设计
        二、英国的国字改革设计运动
        三、伦敦交通视觉传达设计的世界典范作用
        四、优良设计
        五、为反法西斯侵略而进行的设计
    第四节 步履蹒跚的英国设计
        一、凸显国家干预重要性的英国设计
        二、二战后用设计展览促进英国的振兴
        三、20世纪50年代英国设计的新面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塑形象的“创意英国”的设计(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社会概况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样性
        二、发展与矛盾并存的世界社会格局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的国际设计形势
        一、国际设计的大走向
        二、美国的设计明星、偶像、权威的树立
        三、领先世界的意大利设计
        四、建立“德国制造”品质的德国设计
        五、展现“美好生活”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六、追求卓越精致的日本设计
    第三节 走出低谷迈向“创意英国”的设计
        一、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英国经济社会状况
        二、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
        三、手工艺复兴运动
        四、“设计师——造物人”运动
    第四节“创意英国”,创意无限
        一、革命性的建筑设计
        二、“种子圣殿”——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三、可拆卸的体育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奥林匹林克体育场
        四、旧工业建筑的戏剧性重生
        五、奇思妙想的创意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意英国助推设计教育变革
    第一节 搭建企业与设计教育间的桥梁
        一、D&AD——创意成就的象征
        二、“现代工厂”——设计工作室
    第二节 设计教育的普及和传播工作
        一、零售业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
        二、强调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三、普及各类场馆,创造和提升学习环境
        四、伦敦设计节:打造世界品牌
    第三节 现代设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一、强强联合,打造世界创意艺术的大学
        二、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设计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重视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关键
    三、努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发展现代设计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手工艺的优秀传统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

(5)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 传统文化选择
        (二) 中学国文教科书
        (三) 价值趋向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清末“中体西用”文化选择下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近代化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族危机在传统文化选择过程中的意识更迭
        一、教育现状迫使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反省”
        二、新教育思想催促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自觉”
        三、革新举措导致对传统文化选择的“文化断层”
    第二节 清末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材与近现代语文教科书的同源异流
        二、编审制与首部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制度与现实回应
        三、中学国文教科书相对缩水与传统文化选择差异的深层呈现
    第三节 清末国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中文学服膺于实用的价值趋向
        一、修身科和国文科的渐次导入与传统经学教育的价值趋向转型
        二、“范文学教育”向“文学教育”课程体系转型的价值趋向
        三、“八目教育”定位近代国文课程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基本规格
    第四节 清末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
        一、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二、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内容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吴曾祺版《国文教科书》的文本透视
    本章小结 秋风不惊堂前雁 夕阳仍恋路旁鸦
第三章 民国时斯“现代多元”文化选择下中学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民国期间革新气象与传统文化选择的重构轮回
        一、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巩固”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狂飙”
        三、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的繁荣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选择的“文化重构”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
        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成长与中国现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波澜壮阔
        二、国审制和首部现代语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选择的制度与现实回应
        三、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多样繁荣与传统文化选择纵深发展的深层呈现
    第三节 现代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上文学服膺于科学的价值趋向
        一、传统文化选择中的“问题之争”与语文课程早期的大众化方向
        二、传统文化选择的“运动之兴”与语文教育早期的科学化路径
        三、“修身”的演进与民国时期教科书科学化的反思
    第四节 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
        一、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基本概况
        二、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内容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叶圣陶版《国文百八课》的文本透视
    本章小结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回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价值趋向的当代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之鉴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趋向是语文教科书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
    三、兼容多元文化价值趋向且凝结民族之魂是语文教科书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基于严凌君语文教育读本的思考
结语 历史:过去—现在——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1、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2、对外传播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对现状的思考及研究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历史
    第一节 古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先秦——对外传播的最初尝试
        二、汉唐——对外传播的陆路繁盛
        三、宋元——对外传播的海路繁盛
        四、明清——对外传播的高潮衰退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晚清——被动对外传播的高峰
        二、晚清民国——中国的主动对外传播
    第三节 当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崭新起点
        二、文革——对外传播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对外传播走向繁荣
第二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
    第一节 审美动因
        一、艺术创作是面向他者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作品是召唤他者的审美对象
        三、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
        一、思想依靠艺术传播来传达
        二、宗教借艺术传播宣扬教义
        三、风俗习惯带动艺术的传播
    第三节 政治动因
        一、艺术家个人政治责任
        二、国家文化外交的手段
        三、文化软实力竞争需要
    第四节 经济动因
        一、艺术职业收益的需要
        二、对外文化贸易的推动
        三、经济地位提升的要求
第三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方式
    第一节 艺术媒介
        一、艺术媒介的形态
        二、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艺术的人际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展示传播方式
    第三节 印刷传播与影视传播
        一、艺术的大众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印刷传播方式
        三、艺术的影视传播方式
    第四节 网络传播
        一、艺术的网络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综合传播方式
第四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
    第一节 展示路径
        一、艺术品外展
        二、开放性展示
    第二节 市场路径
        一、画廊的展销
        二、艺术品拍卖
        三、艺术博览会
    第三节 收藏路径
        一、博物馆收藏
        二、私人的收藏
    第四节 教育路径
        一、来华留学教育
        二、海外艺术教育
    第五节 旅游路径
        一、文化遗产地旅游
        二、旅游纪念品销售
    第六节 艺术路径
        一、借助传统表演艺术传播
        二、依靠现代设计艺术传播
第五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受众意识的增强
        一、审美意识的增强
        二、批评意识的增强
        三、研究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仿效
        一、东亚造型艺术的全盘“唐化”
        二、欧洲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格
        三、现当代西方艺术的中国基因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提升
        一、中国艺术品海外影响力提升
        二、中国艺术家国际知名度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976-2014年兵马俑外展一览表
    附录B 2003-2004年法国“中国文化年”重点艺术展览项目
    附录C 全球中国艺术藏品丰富的收藏机构一览表
    附录D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主要学者及着述
    附录E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研究中国书法的主要学者及着述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7)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基本内容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创意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第一节 创意产业概述
        一、 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二、 创意产业的定义与产业范畴
        三、 创意产业的特征与产业属性
        四、 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述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
        二、 国外经典产业集群理论
第二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主体模式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构成主体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力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变规律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一、 根据推动主体与机制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二、 根据形成要素和功能特征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三、 根据区域空间结构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四、 根据依托区域空间功能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第三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空间效应的一般分析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经济马赛克”现象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模式与经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表现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二、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三、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四、 创意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转化的影响
        五、 创意产业集群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美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英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三、 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亚洲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日本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韩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港台地区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香港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与区域发展比较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
        三、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与基本态势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比较
        一、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发展
        二、 创意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的区域比较
        三、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格局的区域比较
        四、 创意产业集群非均衡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差异性
        一、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状况
        二、 东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三、 中西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四、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总述
第六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空间
    第一节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二、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布局
    第二节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长三角创意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
        二、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布局特征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二、 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布局特点和发展优势
    第四节 中三角地区创意产业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态势
    第五节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和发展态势
    第六节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
第七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形势
        一、 国内外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趋势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实施战略
        一、 实施创意人才开发战略,激发创意产业区域活力
        二、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抢占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三、 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发挥民间资本市场作用
        四、 实施集团化战略,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
        五、 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六、 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创意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七、 实施法制化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八、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贡献度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和未来期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主持项目情况
后记

(8)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
    2、既往研究
    3、内容结构
    4、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关范畴界定及理论支撑
        1.1.1 创意产业
        1.1.2 创意产业集聚区
    1.2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一般分类
        1.2.1 根据产生集聚区的形成模式划分
        1.2.2 根据集聚区内企业组织结构和关联方式划分
        1.2.3 根据空间聚合方式划分
        1.2.4 根据集聚形成的核心要素划分
        1.2.5 根据开发模式划分
    1.3 认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若干误区
        1.3.1 创意产业集聚区混淆于工业园、高新区
        1.3.2 创意产业集聚区混淆于创意地产
        1.3.3 用挂牌辨识创意产业集聚区
第二章 国际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路径
    2.1 创意伦敦(Creative London):城市积淀与产业政策的内生性
        2.1.1 工业之都的华丽蜕变
        2.1.2 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推动
        2.1.3 看伦敦人怎么办“798”
        2.1.4 难以复制的“伦敦模式”
    2.2 遍地苏荷(SOHO Somewhere):Loft 生活与艺术区变迁的启示
        2.2.1 东村西村
        2.2.2 苏荷
        2.2.3 切尔西
        2.2.4 “苏荷模式”的意义与贡献
    2.3 同志马莱(The gay Marais):包容社区与创意阶层的崛起
        2.3.1 发展轨迹
        2.3.2 “少数派”群体
        2.3.3 创意阶层在哪里崛起
    2.4 世界创意大都市——切莫盲从的典范
        2.4.1 城市禀赋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基础
        2.4.2 生活方式影响创意产业地理分布
        2.4.3 多机构多渠道推动创意产业集聚
第三章 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图景
    3.1 楔子(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
    3.2 先导肇始期(1998-2004 年)
        3.2.1 苏州河畔燃起的一把火
        3.2.2 “798”现象
        3.2.3 各地发展概况
    3.3 加速发展期(2005-2009 年)
    3.4 嬗变调整期(2010 年以来)
    3.5 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都在因何而存在?
第四章 关注:缺乏秩序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
    4.1 自发的是丑陋的,规划的是美好的?
        4.1.1 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形式
        4.1.2 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成败
        4.1.3 市场机制下的政府干预
    4.2 开发泛滥与权力寻租
        4.2.1 杂乱无章:开发的泛滥
        4.2.2 创意圈地:权力的寻租
    4.3 城市利益与个体权利
        4.3.1 艺术区拆迁与反拆迁
        4.3.2 逐草而居与逐利开发
    4.4 开发控制确保创意产业集聚区有序开发
第五章 再关注:保持活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
    5.1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指向
        5.1.1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成因分析
        5.1.2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城市的二次选择
        5.1.3 创意产业与旧城改造的契合之处
    5.2 创意阶层的行为心理需求
        5.2.1 创意阶层的基本构成
        5.2.2 创意阶层的空间需求
    5.3 多元化、日常化的创意活动
        5.3.1 创意是越界
        5.3.2 创意是生活
    5.4 追求长期利益的经营方式
        5.4.1 长效合同制造双赢
        5.4.2 非营利组织守护公益
结语:中国式集聚区往何处去
    1、遍地开花,是否必要?
    2、画地为牢,是否恰当?
    3、公共政策,是否匹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及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投资评价
        2.1.2 价值链管理
        2.1.3 博弈论
    2.2 基本方法
        2.2.1 调查问卷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3.1.1 国外发展现状
        3.1.2 国内发展现状
    3.2 经验做法
        3.2.1 投资决策方法
        3.2.2 运营模式
    3.3 启示
        3.3.1 相关政策方面
        3.3.2 运营模式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方法
    4.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点及投资决策影响因素
        4.1.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点
        4.1.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影响因素
    4.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4.2.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4.2.3 指标体系
    4.3 实证分析
        4.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4.3.2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4.3.3 计算权重与检验
        4.3.4 评分及决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模式
    5.1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分析
        5.1.1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构成
        5.1.2 基于版权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构建思路
    5.2 园区主体和园区企业的博弈模型
        5.2.1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2.2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2.3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3 基于版权价值的园区运营模式的构建
        5.3.1 园区管理模式
        5.3.2 园区准入制度
        5.3.3 园区版权管理
        5.3.4 园区品牌战略
        5.3.5 园区盈利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插画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专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插画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一、中国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二、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与分类
        三、中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策略与动漫产业发展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插画对动漫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与价值
第二章 插画专业与世界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世界插画多元化发展的诱因与背景
        一、世界性插画的历变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与插画市场需求
        三、插画在新时代的‘由衰而盛’
    第二节 世界插画多元化的发展状况
        一、插画专业的新兴类别
        二、插画专业的传统范畴
        三、专门类别的插画
第三章 新时代的中国插画发展
    第一节 中国插画发展历程与新时代插画的复兴
        一、中国插画发展历程概略
        二、中国插画在建国前后的断续发展
        三、中国商业插画的发展断层与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新时代的中国插画事业生态
        一、当下中国插画事业营运情况
    第三节 中国当下的创意产业市场生态
        一、中国广告产业现阶段呈现的不利因素
        二、当下中国出版业的兴旺
        三、中国现阶段的动漫产业发展与插画师的混合角色
        四、中国的文创产品新发展与画廊业务
第四章 世界插画专业在数字时代中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世界插画的数字化
        一、创作平民化-‘人人’插画师
        二、数字化下插画与摄影的图像变化
        三、数字化后插画的质变与量变
    第二节 数字化插画与媒体的扩展与更替
        一、印刷媒体的‘进退’与发展
        二、电子媒体的新发展
        三、插画在媒体转型中视觉传达的思考
    第三节 数字化潮流中插画专业的市场生态变化
        一、数字插画新风格形成与传统风格的变化
        二、数字时代中插画市场的营销方式变化
        三、插画在‘读图时代’与大众传播的思考
第五章 世界插画的专业化运作
    第一节 插画的本原与再定义
    第二节 插画的分类、范畴与载体
    第三节 插画的风格、面貌、流派与市场的关系
    第四节 插画师的专业训练与工作特性
    第五节 插画师的专业运作与营销策略
        一、插画创业的起动
        二、插画日常业务运作
    第六节 插画中介经理人机制
    第七节 插画年鉴与专业指南出版
    第八节 插画专业协会与社群活动
    第九节 插画在知识产权的保障
    第十节 世界主要地区插画专业的发展概况
第六章 中国插画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插画市场未来发展的需求预期
    第二节 中国插画专业机制的构建与产业优化的实践
    第三节 中国插画中介经理人机制与产业链之建立
    第四节 中国插画知识产权法例的施行
    第五节 中国动漫产业与插画专业的互动发展
    第六节 中国未来插画书刊的出版与专业推广
    第七节 文化软实力与民族特色的发扬
    第八节 中国在传统与创新思维的思考
    第九节 人才培养与插画教育的重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目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集科研成果等
    创作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千禧年首个印刷业盛事展示崭新技术及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2]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 方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3]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D]. 刘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4]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到创意英国—对英国现代设计发展轨迹的思考[D]. 奚协.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5]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D]. 吴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D]. 张安华. 东南大学, 2015(08)
  • [7]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华正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8]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 解琦. 天津大学, 2014(05)
  • [9]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及运营模式研究[D]. 许莉.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9)
  • [10]插画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专业化发展[D]. 钟渠盛.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02)

标签:;  ;  ;  ;  ;  

千禧年首届印刷行业盛会展示新技术新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