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的两个经验

超细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的两个经验

一、配制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的两点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陆陆[1](2013)在《特细砂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今年来中粗砂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为了能用特细砂配制出强度较高的混凝土,本试验就地取材,采用邯郸当地的特细砂作为原材料,进行特细砂混凝土和易性和其他多方面性能的试验及研究分析。首先对本试验中所用的原材料进行了性能分析和研究,特别对比了本实验中所用的特细砂与一般中粗砂的区别;其次本试验对C40特细砂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压强度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胶比为0.45,砂率为30%,粉煤灰的取代率为10%,掺入1.2%的高效减水剂时,利用邯郸当地的特细砂资源,完全能够配制出坍落度为60mm,强度高达59.1MPa的混凝土。试验还用NEL法研究了C40特细砂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结果表明利用特细砂完全可以配制出抗渗性能很好的混凝土。另外,本试验做了两组对比试验,在粉煤灰取代率为0和20%的情况下,逐渐减小水胶比,研究分析特细砂混凝土在两种情况下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砂率为27%,粉煤灰取代率为0,水胶比为0.32时,可以配制出和易性良好,28d抗压强度高达68.3MPa的特细砂混凝土;当砂率为27%,粉煤灰取代率为20%,水胶比为0.32时,可配制出28d抗压强度为67.2MPa的特细砂混凝土。本试验还研究了两组混凝土的抗碳化性,由结果可知,水胶比的提高有利于特细砂混凝土抗碳化能力的改善,只有用优质的I级粉煤灰来取代水泥才能起到提高其抗碳化能力的效果。

梁亚军,杨建友[2](2009)在《尾矿特细砂在商品混凝土中应用探讨》文中认为就目前砂石料资源紧张的现状,本文针对尾矿特细砂进行配合比试验研究,分析其和易性、力学和耐久性能,得出尾矿特细砂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同时对尾矿特细砂与中粗两种天然砂混合掺用进行对比,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张希黔,刘光云,张爱莉[3](2009)在《重庆地区特细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泵送施工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特细砂是指按《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6~1.5的天然河砂。由于特细砂具有粒度细、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级配差的特点,因此用传统方法配制的特细砂混凝土,只能是低砂率(20%~28%)、低坍落度(如普通特细砂混凝土的坍落度

沈晓钧[4](2008)在《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经过近几十年的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后,中、粗砂资源无论从储量、质量、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都已不能满足当今建设规模的需要。开发利用丰富的特细砂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总结特细砂混凝土基本现状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践要求,通过(?)试验研究了砂率、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减水剂掺量对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在完成特细砂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后,对其抗渗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分析;最后对特细砂混凝土在巴家咀水库中的应用做了分析研究,从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获得的经济效益两方面论述了特细砂混凝土应用于巴家咀工程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砂率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坍落度为30~50mm时,砂率为17%时混凝土强度最高;当坍落度为90mm~110mm时,最佳砂率为19%。(2)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的增大而较小,与普通混凝土的水灰比规律相同。(3)随着粉煤灰掺量从15%增加到40%,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现下降趋势。(4)减水剂用量与粉煤灰掺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粉煤灰掺量固定时,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粉煤灰掺量为10%~15%时,减水剂用量0.5%最优;当粉煤灰掺量为20%~30%时,减水剂最优用量为0.75%。(5)在试验条件下,随着砂率的增长特细砂混凝土的相对抗渗系数逐渐减小,即其抗渗性逐渐增强,对试验选定的特细砂最优砂率为21%。(6)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粉煤灰的掺量小于20%时,特细砂混凝土的渗透系数随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即抗渗性提高;当掺量达到20%时,特细砂混凝土的渗透系数达到最小,即抗渗性最高;当掺量超过20%时,特细砂混凝土的相对抗渗系数随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即抗渗性降低。(7)在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通过配合比参数的选择和调整,成功配制出了满足该工程要求的特细砂混凝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见特细砂混凝土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嘉璐[5](2005)在《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及渗透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性能混凝土是对传统混凝土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环保型、集约型的新型材料。在节能、节料、工程经济、劳动保护以及环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是混凝土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1世纪,是高性能混凝土的时代。 本文分三个方面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进行评价:工作性、填充性和渗透性。高性能混凝土由于掺加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而不同于普通的混凝土,传统的工作性测试方法不再适合于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具有众多的优势而得到快速的发展,填充性是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最重要指标。渗透性是混凝土耐久性的第一道防线,渗透性与耐久性紧密相关。 根据流变学的观点,新拌混凝土属于宾汉姆体。本文作者自行设计实验装置,测试了混凝土的流变参数。用两点法来评价包括普通混凝土在内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试验中考虑了测试混凝土的水胶比、砂率、外加剂掺量以及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数量,并讨论各因素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与传统的工作性测试方法不同,应用本装置,可以方便的测试出混凝土的两个流变参数: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从而克服了单点试验对混凝土工作性评价不全面的缺陷。该装置简单实用,操作方便,适合于现场使用。 随着高效减水剂的出现,配筋复杂结构施工要求混凝土无需振捣自行密实,自密实混凝土应运而生,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节省了人力,减少了噪声污染。填充性是评价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本文自制填充仪器,提出了填充因数和强度因子的概念,并考察水胶比、掺合料掺量以及砂率对混凝土填充性的影响。从填充情况和强度影响两个方面来评价自密实混凝土。比以往只用两侧高差来评价自密实混凝土更为全面准确。 耐久的混凝土永远是混凝土科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它意味着安全、经济、持久。由耐久性失效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损失是严重的。在一定意义上讲,耐久性有时要比强度更为重要。渗透性与耐久性息息相关,抗渗性良好的混凝土可以抵御一切外来侵蚀介质的影响,大大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渗透性作为耐久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直接影响其它因素对混凝土的破坏。因此,对混凝土的渗透性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传统的渗透装置进行改进,可以进行液体和气体两种介质的渗透测试。

张旭[6](2004)在《高掺量复合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研究》文中认为自密实混凝土的拌合物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而不离析、不泌水,能不经振捣或仅插捣而穿过密集钢筋并充满模型。不仅可大大降低施工噪声,而且可加快施工速度、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用其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施工方法,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由于开发历史短,尚有若干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新拌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流动性与抗离析性间的矛盾和高掺量低活性掺合料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抗碳化性能差的缺点,采用超塑化剂减小拌合物屈服应力;掺加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增粘剂调节拌合物粘度;通过活化措施提高掺合料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并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评价方法、控制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1)当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大于25cm时,传统坍落度法难以全面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把传统的坍落度法和L型流动仪结合起来,较好的反映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的优劣。(2)超塑化剂、粉煤灰、矿渣和增粘剂的复合掺加有效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制备出用粉煤灰和矿渣复合掺合料等量替代50%80%水泥的自密实混凝土。(3)物理激发后,用粉煤灰和矿渣复合掺合料等量替代50%80%水泥的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明显改善,早、后期强度发展良好,超过化学激发。但物理激发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掺加化学激发剂——硅溶胶,对高掺量复合掺合料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激发作用效果很好,并且对工作性能影响较小,与自密实混凝土适应性较好。(4)研究表明,高掺量复合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较差。在保证较好工作性的基础上,再加入适量硅灰,可制得早期强度较高和抗碳化性能优良的混凝土。在该自密实混凝土中,复合矿物掺合料最高等量取代水泥80%,极大减轻了环境负荷,并且由于自动密实、减少了施工噪音和能耗,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型混凝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黄煜镔[7](2002)在《混凝土脆性与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是混凝土材料的固有特征,不研究尺寸效应现象,就不能明确试验室的小尺寸试件的性能与真实试件性能的相关性,也就不能肯定这种性能改善是否真实反映材料的实际性能。另一方面,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与混凝土脆性有关,而高强化作为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方向,与之相关的脆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导致尺寸效应现象更为显着。 本文通过混凝土强度及力学参数尺寸效应及其与脆性关系的研究,克服了长期以来对混凝土脆性认识的局限,为水泥混凝土材料的高强化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混凝土断裂力学的发展。深入探讨了混凝土脆性及脆性指标,分析了现有的强度尺寸效应理论及断裂参数尺寸效应现象,并通过试验确定了不同类型混凝土的强度尺寸效应以及与脆性的关系,研究了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现象,确立了一种确定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及脆性指标的简单方便的小尺寸试件研究方法,并据此由脆性与力学参数尺寸效应关系试验研究了影响混凝土脆性的各种因素。 通过对现有的强度尺寸效应理论及断裂参数尺寸效应的分析认为,强度尺寸效应与材料脆性有关,并且不同的理论都有不足之处,而且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长度与宽度随试件尺寸的变化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断裂能尺寸效应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断裂面附近的变形是非线性分布并且断裂能在断裂面内的分布也不均匀。 对混凝土脆性及脆性指标分析的结果表明,混凝土作为微观真脆性的材料,其脆性大小最终应归结为塑性区尺寸的大小;由于试件的尺寸显着影响混凝土的脆性行为,脆性指标必须不包含尺寸因素,即不随试件尺寸发生改变,现有的绝大多数脆性指标由于所含参数具有尺寸效应而不确切;可以Bazant尺寸效应曲线形式定性地反映脆性大小,定量可以交点d0为脆性指标,d0与塑性区尺寸成正比,d0越大,脆性越小,d0可在任何实验室采用以评定不同增韧措施的实际效果,简单可靠。 对高强、超高强、引气以及钢纤维混凝土,试验研究了切口与无切口试件的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劈拉强度随试件尺寸的变化情况,测定了P-δ、P-CMOD曲线以及断裂韧性、断裂能随试件尺寸的变化关系,确定了脆性与力学参数尺寸效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强度尺寸效应各种理论的适用范围,并结合各种理论,对试验结果所反映的规律进行解释。随混凝土强度提高,脆性增大,切口试件抗弯强度尺寸效应更为显着,无切口试件抗弯强度尺寸效应更快趋于缓和,抗压强度随试件尺寸增大也更快稳定,劈拉强度也表现出脆性越大尺寸效应现象越快减弱的特点。同时,断裂韧性与断裂能的尺寸效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混凝土脆性越大,断裂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韧性越快接近稳定。引气增大了混凝土的脆性,而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增韧作用,随强度提高、试件尺寸增大而减弱。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两种几何形状的小尺寸试件组合来确定强度尺寸效应的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比较高的精度,反映的规律性很强,由于不需要采用大尺寸试件,该方法与标准方法相比,操作简单易行,并且在任何试验室、施工现场均易于实现,为确定混凝土真实性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试验研究了材料组成(包括水胶比、砂率、集料品种、胶凝材料组成等)以及龄期、养护制度对混凝土材料脆性及相关力学参数尺寸效应的影响,强调了采用高强高韧集料对混凝土增韧的特殊作用,由于本研究充分考虑到尺寸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出不同的规律性,研究结果将为混凝土脆性改善以及相关力学性能的提高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黄煜镔,陈剑雄,熊出华[8](2001)在《配制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的两点经验》文中指出本文对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作了介绍和分析 ,并就其最佳砂率、减水剂的掺量及复合效果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二、配制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的两点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制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的两点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特细砂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我国特细砂混凝土技术研究的迫切性
    1.2 特细砂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原材料试验
    2.1 试验所用设备
    2.2 试验用原材料
        2.2.1 水泥
        2.2.2 粉煤灰
        2.2.3 天然细骨料
        2.2.4 粗骨料
        2.2.5 外加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细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3.1 混凝土的性能分析
        3.1.1 混凝土的和易性
        3.1.2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2 C40 特细砂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3.2.1 C40 特细砂混凝土的正交设计
        3.2.2 C40 特细砂混凝土坍落度分析
        3.2.3 C40 特细砂混凝土表观密度分析
        3.2.4 C40 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3.3 粉煤灰对特细砂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对比试验研究
        3.3.1 特细砂混凝土对比试验设计
        3.3.2 特细砂混凝土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3.4.1 特细砂混凝土坍落度小结
        3.4.2 特细砂混凝土表观密度小结
        3.4.3 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小结
第4章 C40 特细砂混凝土抗渗性能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法
    4.2 C40 特细砂混凝土扩散系数的正交设计
    4.3 C40 特细砂混凝土扩散系数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细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尾矿特细砂在商品混凝土中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指导原则
2 试验用原材料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特细砂特点
    3.2 配合比设计思路
    3.3 配合比
        3.3.1 粗砂 (μf=3.3) 与特细砂掺用配合比
        3.3.2 中砂 (μf=2.8) 与特细砂掺用配合比
        3.3.3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及立方体抗压强度
        3.34 掺细砂混凝土的碳化试验
    3.4 分析
        3.4.1 粗砂与特细砂掺用
        3.4.2 中砂与特细砂掺用
4 结论

(4)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特细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特细砂资源
        1.2.2 特细砂混凝土工程性能
        1.2.3 特细砂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特细砂混凝土配制理论和方法
    2.1 特细砂混凝土的特点
    2.2 "三低一超"法配制特细砂混凝土
        2.2.1 低砂率
        2.2.2 低坍落度
        2.2.3 低水泥用量
        2.2.4 粉煤灰超量取代
第三章 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用原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2.1 砂率和水胶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2 粉煤灰掺量及减水剂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细砂混凝土抗渗性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砂率对特细砂混凝土抗渗性影响
        4.3.2 粉煤灰掺量对特细砂混凝土抗渗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应用与推广
    5.1 工程概况
        5.1.1 除险加固工程必要性
        5.1.2 材料选择
    5.2 工程试验要求
    5.3 配合比参数选择
        5.3.1 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强度
        5.3.2 粗骨料级配
        5.3.3 砂率的选择
        5.3.4 水胶比及粉煤灰掺量选择
    5.4 特细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
    5.5 特细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
        5.5.1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
        5.5.2 特细砂混凝土的静压弹性模量
        5.5.3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冻性
        5.5.4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渗性
        5.5.5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冲磨性
    5.6 特细砂混凝土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及渗透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1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
        1.2.2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研究内容
        1.4.1 “两点法”测定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
        1.4.2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填充性评价
        1.4.3 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评价
2 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评价方法研究
    2.1 HPC的结构特征及工作性的研究进展
        2.1.1 新拌HPC的结构特征
        2.1.2 工作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2.2 现有的工作性评价方法及其特点
        2.2.1 坍落度试验(Slump Test)
        2.2.2 密实因数试验(Compacting Factor Test)
        2.2.3 流展度试验(Flow Test)
        2.2.4 重塑性试验(Remolding Test)
        2.2.5 维比试验(Vebe Test)
        2.2.6 球体贯入度试验(Ball Penetration Test)
        2.2.7 纳赛 K-探针法(Nasser's K-Probe)
        2.2.8 双点试验法(Two-point Test)
        2.2.9 近期发展的工作性测试方法
    2.3 本文给出的工作性评价方法
        2.3.1 “两点法”测定混凝土的工作性
        2.3.2 本文所给实验方案的实验原理
        2.3.3 本文给出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4 结论
3 “两点法”评价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实验研究
    3.1 普通混凝土工作性评价
        3.1.1 试验原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计算过程
        3.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评价
        3.2.1 粉煤灰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3.2.2 粉煤灰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评价
    3.3 矿渣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评价
        3.3.1 矿渣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3.3.2 矿渣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4 硅灰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评价
        3.4.1 硅灰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3.4.2 硅灰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评价
    4.1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4.2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研究现状
    4.3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评价
        4.3.1 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
        4.3.2 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学原理
        4.3.3 自密实混凝土的密实机理
        4.3.4 自密实混凝土的评价指标
    4.4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4.5 制备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路径
        4.5.1 对原材料的要求
        4.5.2 对配合比的要求
        4.5.3 配置自密实混凝土的工艺要求
    4.6 本文给出的自密实混凝土填充性评价方法
    4.7 本章小结
5 自密高性能实混凝土的填充性评价方法试验研究
    5.1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5.1.1 试验用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2 水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填充性的影响
    5.3 粉煤灰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影响
    5.4 砂率变化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能评价试验方法研究
    6.1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进展
        6.1.1 耐久性研究进展
        6.1.2 渗透性对耐久性的影响
    6.2 水在混凝土中的渗透
        6.2.1 渗透原理
        6.2.2 现有评价方法
    6.3 氯离子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渗透
        6.3.1 Cl~-的腐蚀破坏机理
        6.3.2 Cl~-渗透的评价方法
    6.4 气体在混凝土中的渗透
        6.4.1 研究回顾
        6.4.2 O_2的渗透
        6.4.3 CO_2对混凝土的碳化
    6.5 本文给出的渗透性测试方法
        6.5.1 试验装置
        6.5.2 试验原理
        6.5.3 试验方案
    6.6 水在混凝土中的渗透试验
        6.6.1 试样制备
        6.6.2 试验过程
        6.6.3 试验结果
    6.7 气体对混凝土的渗透性试验
        6.7.1 O_2对混凝土的渗透
        6.7.2 CO_2对混凝土的碳化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高掺量复合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发展前景
    1.2 国内外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发展对比
        1.2.1 超塑化剂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2.2 掺合料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关键技术
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活性矿物掺合料
        2.1.3 细集料
        2.1.4 粗集料
        2.1.5 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测定
        2.2.2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2.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2.2.4 混凝土抗碳化试验
        2.2.5 混凝土干缩试验
3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评价方法
    3.3 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控制技术研究
    3.4 胶结材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5 超塑化剂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5.1 超塑化剂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5.2 超塑化剂种类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6 活性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6.1 矿物掺合料掺量对混凝土工作度的影响
        3.6.2 增粘剂的影响
        3.6.3 掺合料中不同矿物比例对混凝土工作性影响的比较
        3.6.4 硅灰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6.5 矿物掺合料磨细后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4.1.1 活性矿物掺合料对胶凝材料的强化
        4.1.2 活性矿物掺合料可提高胶凝材料与骨料界面强度
    4.2 掺合料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3 矿物掺合料早期活性激发
        4.3.1 化学激发
        4.3.1.1 激发剂复配
        4.3.1.2 不同化学激发剂的激发
        4.3.2 物理激发
    4.4 化学激发剂对不同掺量掺合料的激发
    4.5 化学激发剂对不同活性矿物的激发
        4.5.1 改变矿渣和粉煤灰之间的比例
        4.5.2 硅灰掺量对激发强度的影响
        4.5.3 AEA对激发强度的影响
    4.6 振动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5.1 引言
    5.2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5.2.1 预测模型
        5.2.2 氯离子对钢筋锈蚀的机理
        5.2.3 影响氯离子侵蚀的因素
        5.2.4 氯离子侵入模型
        5.2.5 掺合料掺量对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2.6 硅灰对氯离子扩散性的影响
        5.2.7 机械磨细矿物对氯离子扩散性的影响
    5.3 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5.3.1 碳化对混凝土破坏的机理
        5.3.2 影响碳化的主要因素
        5.3.3 复合矿物掺合料掺量的影响
        5.3.4 掺合料种类的影响
        5.3.4.1 改变矿渣和粉煤灰之间的比例
        5.3.4.2 硅灰掺量的影响
        5.3.4.3 AEA对抗碳化性能影响
        5.3.5 矿物磨细后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变化
        5.3.6 养护制度和龄期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
    5.4 收缩与开裂
        5.4.1 收缩的种类与危害
        5.4.2 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结
6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7)混凝土脆性与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混凝土强度的尺寸效应
        1.2.1 混凝土强度的尺寸效应现象
        1.2.2 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的研究方法
    1.3 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
    1.4 混凝土断裂行为转变
    1.5 混凝土的脆性研究
        1.5.1 混凝土的脆性特点
        1.5.2 混凝土的高强化与脆性
        1.5.3 混凝土的脆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
        1.6.1 水泥混凝土高强化的尺寸效应问题
        1.6.2 水泥混凝土脆性与尺寸效应
        1.6.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4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混凝土力学参数尺寸效应理论及基于强度尺寸效应的脆性指标
    2.1 引言
    2.2 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理论
        2.2.1 抗弯强度的尺寸效应
        2.2.2 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2.2.3 抗拉强度的尺寸效应
    2.3 断裂参数尺寸效应理论
        2.3.1 混凝土断裂韧性K_(IC)的尺寸效应
        2.3.2 混凝土断裂能的尺寸效应
    2.4 基于强度尺寸效应的脆性指标研究
        2.4.1 现有混凝土脆性指标
        2.4.2 脆性行为的尺寸因素
        2.4.3 基于强度尺寸效应的混凝土脆性指标的确立
        2.4.4 基于尺寸效应的脆性指标的实际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混凝土脆性与力学参数尺寸效应关系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与性能测试
        3.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3.2.2 力学参数的测试
    3.3 高强、超高强混凝土脆性与力学参数尺寸效应关系研究
        3.3.1 试验混凝土材料的基本性能
        3.3.2 带切口的三点弯曲梁的试验结果
        3.3.3 无切口三点弯曲梁的尺寸效应及其与脆性关系
        3.3.4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与脆性关系
        3.3.5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及其与脆性关系
        3.3.6 变长径比(1/d)试件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3.4 引气、钢纤维混凝土的脆性及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
        3.4.1 引气、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3.4.2 带切口的三点弯曲梁的试验结果
        3.4.3 无切口的三点弯曲梁的抗弯强度试验结果
        3.4.4 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3.4.5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尺寸效应试验结果
        3.4.6 变长径比(1/d)试件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小尺寸试件的尺寸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
        4.2.1 RILEM推荐的方法
        4.2.2 非几何相似的尺寸效应律
    4.3 基于小尺寸试件的尺寸效应分析法
        4.3.1 Tang等的变切口单尺寸方法
        4.3.2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
    4.4 尺寸效应的小尺寸试件研究方法应用范围分析
        4.4.1 水泥净浆尺寸效应的小试件研究
        4.4.2 普通钢纤维混凝土的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混凝土脆性与力学参数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及性能测试介绍
        5.2.1 试验原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力学参数测试
    5.3 水胶比的变化对混凝土脆性及相关力学参数的影响
    5.4 砂率的变化对混凝土脆性及相关力学参数的影响
    5.5 胶凝材料成分的变化对混凝土脆性及相关力学参数的影响
    5.6 集料品种的变化对混凝土脆性及相关力学参数的影响
    5.7 集料对混凝土增韧作用的机理分析
        5.7.1 混凝土微观结构
        5.7.2 集料偏转裂缝机制
        5.7.3 集料拔出破坏机制
        5.7.4 基体中的微裂缝屏蔽机制
    5.8 其他影响混凝土脆性及相关力学参数的因素
        5.8.1 龄期的影响
        5.8.2 养护制度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配制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的两点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特细砂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 王陆陆.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4)
  • [2]尾矿特细砂在商品混凝土中应用探讨[J]. 梁亚军,杨建友. 福建建筑, 2009(12)
  • [3]重庆地区特细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泵送施工关键技术[A]. 张希黔,刘光云,张爱莉. 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 2009
  • [4]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D]. 沈晓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5]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及渗透性评价方法研究[D]. 刘嘉璐.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3)
  • [6]高掺量复合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研究[D]. 张旭. 重庆大学, 2004(01)
  • [7]混凝土脆性与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 黄煜镔. 重庆大学, 2002(02)
  • [8]配制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的两点经验[J]. 黄煜镔,陈剑雄,熊出华. 建筑技术开发, 2001(01)

标签:;  ;  ;  ;  ;  

超细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的两个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