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也谈虚拟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叶燕丽[1](2021)在《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愈加重视,阅读是文化传承与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图书馆是人们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传统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是现阶段该行业的重点任务,也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对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从中可以了解到,要想实现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应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开展智能化建筑设计工作,进而对内部系统建设及配套设施进行升级,使其与智能化要求相符,而在管理方面,应通过智能化手段或技术,开展系统管理工作,并且加强人才团队相应的培养,从而不断向智能化道路迈进。
马祥涛[2](2021)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公众是事关公共图书馆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公众参与研究对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新公共服务、文化治理等理论为支撑,梳理了有关公众参与的行业标准指南、法律条例和规划章程等,并对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最后从完善配套制度、扩展主体范围、建立统一平台三个角度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
王悦[3](2020)在《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普及,使信息载体形式和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图书馆的社会化都促使公共图书馆即将面临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功能多元、空间开放,体验升级、公共图书馆将由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场所逐渐发展成复合的市民信息枢纽与文化中心。同时广州市为落实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的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街镇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城市热点话题,随着居民读者的需求升级,街镇图书馆的设计原则也在提升,街镇图书馆仅依靠传统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方式导致最终服务质量无法改善。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提供辅助,进而消除街镇图书馆的发展障碍。在国家政策和广州区域政策两个层面可以看到从1998年起陆续颁布了多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关条例与政策,在颁布的相关条例和政策中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扶持越发根本全面,内容越发详细具体,社会力量的发展环境越发充分,使得广州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可以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法。基于上述三大研究背景,笔者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研究必要性的广州市为例,以发展独具特色的12家市、区级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捕捉当前建设问题的共同点:足够的标识性、多元性和适应性,针对性地引入数据分析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不同维度的详细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绪论篇章,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简练系统的论述,并对核心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先导性研究以及建筑适宜性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内容,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广州市公共文化体系进行现状梳理,总结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特点以及街镇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并对“街镇图书馆”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进行概念辨析。总结归纳了街镇图书馆的定义、空间特征、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建设方式。同时调研选取并研究总结了12个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项目案例的实践经验,第三章分别研究了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方主体参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以及制约因素。第四、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设计方法搭建以及建筑设计策略生成,通过与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对比,提取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设计的优越性特点,从而总结其文化定位及多层级的设计方法。第五章,通过设计方法指导,展开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分层级的设计策略研究,首先是区位选址、场馆规模和建造类型的选择;其次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设计,包括场地场所感构建、交通整合以及建筑立面标识性设计;此外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的功能配置、面积配比、空间组织、空间弹性设计、环境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最后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表达。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期望填补对街镇图书馆、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研究的不足,凸显引入多方共建模式作为街镇图书馆建设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今后街镇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与参考。
钱敏[4](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吴忠蝶[5](2020)在《智慧型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行,智慧图书馆的到来已经成了必然,读者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学的图书馆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也要进行优化,随着学校师生对阅读的需求越来越高,建设中学智慧图书馆是大势所趋。本文就智慧图书馆给师生带来的影响和对阅读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寻求更加优质的方案建设中学智慧图书馆。
彭珍[6](2019)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公共图书馆在发展建设中面临着新的挑战。用户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单一化从多元化发展。RFID技术、i Beacon技术、VR技术、AR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越来越相关,这迫使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并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和不断变化的用户习惯定制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对以前的服务内容、模式进行改变,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才能积极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公共图书馆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变时,应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这要求公共图书馆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以技术创新带动服务创新。公共图书馆注重服务创新,才能不断迎合图书馆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新服务以及新平台。公共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作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形态,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本文采用了网络调研法、文献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进行了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介绍了国内国外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创新点。(2)先对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及创新服务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两者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技术支撑:RFID技术、i Beacon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最后说明了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采用了文献调查法以及网络调查法,选取了13个一级公共图书馆为样本,对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归纳为四个方面:个性化智慧服务、交互立体式服务、空间再造服务、虚拟体验式服务。分析了这些智慧服务模式实践的成效: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较为发达,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各具特色,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人为本以及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技术应用为主。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即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有待加强,公共图书馆重应用轻开发的现象有待改善,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需求空间改造有待完善以及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不平衡。(4)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策略:加强智慧管理,培养智慧馆员;强化科技驱动;拓展智慧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加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流动服务建设,完善读者自助服务,深层次整合文献信息资源;打造智慧空间,营造文化信息共享空间及创意空间;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国内国际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许春荣[7](2019)在《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及其服务创新策略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要求高校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改善用户作业空间质量,由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空间。图书馆不仅要打破传统以馆藏为中心的布局模式,重新开发利用闲置的或利用率较低的空间资源,满足到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要完善虚拟空间建设,满足非到馆用户的时效性和便利性需求。而高校图书馆基于再造后的空间进行服务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缩短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图书馆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助于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馆舍空间的变革与变革后的空间服务进行调研,结合用户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心理学、建筑美学等相关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又玄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图书馆用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辅助分析后,提出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设想,并从再造后空间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策略。
张念祥[8](2019)在《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自“智慧”理念被IBM提出之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项目相继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同样需要进行智慧化升级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户的需求。笔者在分析了国内外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之后,发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建筑以及服务方面,在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建设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在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发展的实际调研基础之上,利用超级IP理论和场景五力理论对智慧图书馆的生态及场景做了构建,从智慧图书馆的人员、资源、技术、场景、服务和商业化六个维度上进行优化,力求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本文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本文写作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国内外在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同时明确智慧图书馆概念以及各时期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表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综述,介绍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生态学理论、超级IP理论和场景五力理论,并分析这几个理论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应用维度。第三部分是结合当前研究比较多的研究角度而进行的一个需求调研,调研的六个维度是通过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内涵要素的分析以及对当前学者研究热点总结得出的,总体分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两个角度,调研目的是验证本文研究的六个维度是否在图书馆实际服务当中存在问题。第四部分是分析了当前智慧图书馆生态的基本框架之后,结合超级IP理论从人格、内容、流量和场景四个维度进行智慧图书馆生态建设的分析,最后构建出智慧图书馆生态模型。第五部分是在分析当前智慧图书馆场景建设现状之后,依据场景五力理从可穿戴设备、定位系统、大数据与大数据计算、传感器和社交网络五个层面构建出智慧图书馆场景模型,明确在未来智慧图书馆实体场景和虚拟场景建设的思路。第六部分是案例研究,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分析其目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将上述构建的模型应用到吉林省图书馆的建设当中,并提出吉林省智慧图书馆未来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对建议。第七部分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分析此次研究的不足,并对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本文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模型的过程中,分别从技术、资源、人员和空间场景等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目的是能够让智慧图书馆实现设备的立体互联,从而感知读者信息,为大数据分析和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做基础,本文最后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进行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图书馆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和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希望为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段美珍,初景利[9](2019)在《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文章基于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对研究内容和主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技术应用,智慧服务、智慧馆员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凝练和阐述。研究发现,国内外现有研究纵深度不够,关注技术对智慧图书馆的影响,但未能将技术大规模应用到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中,也缺乏智慧图书馆的认定标准。
刘迪[10](2018)在《保定市主城区自助图书馆布点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通公共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是近年来公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图书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在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信息服务、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自助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和公共文化的建设。我国自助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在20世纪末美国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就开始兴起,但在2007年我国深圳才开始建设,截止到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已有一千多台自助图书馆建成,虽然我国自助图书馆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布点选址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区域自助图书馆分布密度过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而有些区域分布不足,甚至是空白,无法更好服务读者。如何科学合理的选址布局自助图书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以及自助图书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阐释了布设自助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包括图书馆五定律,帕累托定律以及长尾理论。第三章主要对我国布设自助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整理,首先说明了我国整体的自助图书馆的区域分布和布点选址情况,其次介绍了河北省的自助图书馆布点的现状并分析其不足。第四章根据现状提出了自助图书馆布点要遵循的人本原则、供需原则、平等原则、便利性原则和影响布点选址的服务人群、辐射范围、地理位置、效益补充、运营条件,综合各个因素将选址区位进行排序和分类。第五章首先分析了保定市现阶段选址的合理性,然后根据保定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布点选址的建议和后续发展举措。最后一章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对今后的展望。
二、也谈虚拟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虚拟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的具体方式 |
1.1 智能化图书馆建筑设计 |
1.2 智能化图书馆配套设施建设 |
1.3 智能化图书馆系统建设 |
2 智能化图书馆管理策略分析 |
2.1 数字化技术下的资源管理 |
2.2 综合管理 |
2.3 工作人员管理 |
2.4 智能化体制管理 |
3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要点分析 |
4 结语 |
(2)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1.1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 |
1.2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研究 |
1.3 关于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研究 |
2 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理论支撑 |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 文化治理理论 |
2.3 公民文化权利 |
3 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
3.1 法律条例 |
3.2 战略规划 |
3.3 意见标准 |
4 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实践探索 |
4.1 参与内容 |
4.2 参与特点 |
5 对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未来思考 |
5.1 完善公众参与的配套制度 |
5.2 扩展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
5.3 建立公众参与的统一平台 |
(3)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不足的矛盾 |
1.1.2 引入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 |
1.1.3 相关法规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和支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畴与内容 |
1.3.1 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必要性 |
1.6.1 角度创新 |
1.6.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先导性研究 |
2.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相关研究 |
2.1.1 总分馆公共图书馆体系 |
2.1.2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
2.1.3 基本建设情况 |
2.2 街镇图书馆相关研究 |
2.2.1 街镇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
2.2.2 街镇图书馆发展沿革 |
2.2.3 街镇图书馆建筑特性 |
2.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研究 |
2.3.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建设方式 |
2.4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建筑实践及经验总结 |
2.4.1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实践 |
2.4.2 实践经验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要点研究 |
3.1 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1 时代发展影响要素 |
3.1.2 使用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 |
3.1.3 使用功能需求类型分析 |
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 |
3.2.1 社会力量参与前期建设 |
3.2.2 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 |
3.2.3 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 |
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制约因素 |
3.3.1 多主体参与因素 |
3.3.2 社会环境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构建 |
4.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较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优越性 |
4.1.1 传统街镇图书馆现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 |
4.1.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优越性 |
4.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文化定位 |
4.2.1 基于商业逻辑的“图书馆+”模式 |
4.2.2 基于文化诉求的小型文化综合体 |
4.2.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主题型图书馆 |
4.3 基于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方法 |
4.3.1 适宜的规划选址及准确场馆规模预估 |
4.3.2 标识化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
4.3.3 复合化建筑功能空间设计 |
4.3.4 专业化服务供给,形成特色主题空间营造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 |
5.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规划选址及建造类型选择 |
5.1.1 规划布局原则 |
5.1.2 区域位置选择 |
5.1.3 场馆规模确定 |
5.1.4 建造类型选择 |
5.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
5.2.1 外部场地设计 |
5.2.2 建筑立面形态设计 |
5.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
5.3.1 功能配置及配比 |
5.3.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组织 |
5.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设计 |
5.4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文化内涵表达 |
5.4.1 共建企业文化的表达 |
5.4.2 区域地域性的表达 |
5.4.3 专业主题性的表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模式街镇图书馆读者使用需求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
1.3 本文贡献 |
2 研究综述 |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
2.1.1 馆员培养 |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1.3 服务研究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
2.2.1 馆员培养 |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2.3 服务研究 |
2.2.3.1 社会化服务 |
2.2.3.2 校内服务 |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
3.1 数据及工具 |
3.1.1 数据选择 |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
3.2 发文量情况 |
3.3 机构情况 |
3.4 作者情况 |
3.4.1 作者分布情况 |
3.4.2 作者合作情况 |
3.5 研究内容情况 |
3.5.1 关键词分析 |
3.5.1.1 频率分析 |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
3.5.1.4 突现分析 |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
3.5.3.1 阅读推广 |
3.5.3.2 资源服务 |
3.5.3.3 读者服务 |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智慧型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慧图书馆的简介 |
二、智慧图书馆给读者带来的影响 |
(一)阅读环境的优化 |
(二)阅读服务的优化 |
(三)阅读成本的优化 |
三、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探索 |
(一)智慧空间 |
(二)智慧资源 |
(三)智慧管理 |
(四)智慧服务 |
1.提供针对性服务 |
2.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
3.提供个性化服务 |
4.提供读者交流服务 |
(五)智慧馆员与智慧读者 |
四、中学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要坚持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 |
(6)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概述 |
2.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 |
2.1.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
2.1.2 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内涵 |
2.2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技术支撑 |
2.2.1 RFID技术 |
2.2.2 iBeacon技术 |
2.2.3 VR技术 |
2.2.4 人工智能技术 |
2.2.5 大数据技术 |
2.2.6 云计算技术 |
2.3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3.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 |
2.3.2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可行性 |
第3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现状 |
3.1.1 个性化智慧服务的实践状况 |
3.1.2 立体互联式服务的实践状况 |
3.1.3 空间再造服务的实践状况 |
3.1.4 虚拟体验式服务的实践状况 |
3.2 成效分析 |
3.2.1 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较为发达 |
3.2.2 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各具特色 |
3.2.3 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人为本 |
3.2.4 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技术应用为主 |
3.3 问题分析 |
3.3.1 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有待加强 |
3.3.2 公共图书馆重应用轻开发的现象有待改善 |
3.3.3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 |
3.3.4 公共图书馆的功能需求空间改造有待完善 |
3.3.5 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不平衡 |
第4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应对策略 |
4.1 加强智慧管理 |
4.2 强化科技驱动 |
4.3 拓展智慧服务内容 |
4.4 打造智慧空间 |
4.5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及其服务创新策略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图书馆空间再造概述 |
第二节 其他相关理论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途径 |
第一节 预先调查分析了解用户需求 |
第二节 空间效能评估提高空间利用率 |
第三节 制定长远规划完善保障体系 |
第四节 合理规划空间立足长远发展 |
第五节 虚拟空间建设实现虚实互联 |
第三章 福建师范大学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之探索 |
第一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背景 |
第二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进展 |
第三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现状及用户需求调研 |
第四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设想 |
第四章 基于再造后空间功能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
第一节 结合学校特色打造空间服务品牌 |
第二节 打通虚实空间开展智慧融合服务 |
第三节 开展艺术文化服务提升用户艺术素养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存在不足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综述 |
2.1 智慧图书馆 |
2.1.1 智慧图书馆概念 |
2.1.2 智慧图书馆发展路径分析 |
2.2 生态学理论 |
2.2.1 基本概念 |
2.2.2 研究内容 |
2.3 超级IP理论 |
2.4 场景五力理论 |
第3章 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的需求分析 |
3.1 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内涵要素 |
3.1.1 智慧图书馆生态内涵要素 |
3.1.2 智慧图书馆场景内涵要素 |
3.2 调研维度选择 |
3.3 图书馆工作人员角度 |
3.3.1 样本基本情况 |
3.3.2 调研结果描述性分析 |
3.4 用户角度 |
3.4.1 样本基本情况 |
3.4.2 调研结果描述性分析 |
3.5 调研发现的问题与调研结论 |
3.5.1 调研发现的问题 |
3.5.2 调研结论 |
第4章 智慧图书馆生态构建 |
4.1 智慧图书馆生态构建功能目标 |
4.2 基于超级IP的智慧图书馆生态构建 |
4.2.1 人格维度的智慧图书馆人员要素构建 |
4.2.2 内容维度的智慧图书馆资源要素构建 |
4.2.3 流量维度的智慧图书馆服务要素构建 |
4.2.4 场景维度的智慧图书馆空间要素构建 |
4.3 基于超级IP的智慧图书馆生态模型构建 |
第5章 智慧图书馆场景构建 |
5.1 智慧图书馆场景现状 |
5.2 基于场景五力的智慧图书馆场景建设核心因素分析 |
5.2.1 可穿戴移动设备 |
5.2.2 定位系统 |
5.2.3 大数据与大数据计算 |
5.2.4 传感器 |
5.2.5 社交网络 |
5.3 基于场景五力理论的智慧图书馆场景模型构建 |
5.3.1 实体空间场景构建 |
5.3.2 虚拟空间场景构建 |
5.3.3 基于场景五力理论的智慧图书馆场景模型 |
第6章 案例研究——吉林省图书馆生态及场景构建 |
6.1 吉林省图书馆概况 |
6.1.1 吉林省图书馆发展现状 |
6.1.2 吉林省图书馆生态及场景发展中的问题 |
6.2 吉林省智慧图书馆生态构建 |
6.2.1 人员层次 |
6.2.2 技术层次 |
6.2.3 资源层次 |
6.2.4 服务层次 |
6.3 吉林省智慧图书馆场景构建 |
6.3.1 实体空间场景 |
6.3.2 虚拟空间场景 |
6.4 吉林省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慧图书馆研究方兴未艾 |
1.1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发文情况 |
1.2 国内智慧图书馆课题项目 |
1.3 国内智慧图书馆学术会议 |
2 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
2.1 智慧图书馆的界定 |
2.1.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 |
2.1.2 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 |
2.2 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 |
2.3 智慧服务研究 |
2.3.1 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
2.3.2 智慧服务模式研究 |
2.3.3 智慧服务质量评价 |
2.4 智慧馆员研究 |
2.4.1 智慧馆员的定义及其角色定位 |
2.4.2 智慧馆员的能力要求与培养 |
2.5 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
2.5.1 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
2.5.2 智慧图书馆建设问题与建议 |
3 结语 |
(10)保定市主城区自助图书馆布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自助图书馆布点理论基础 |
2.1 图书馆学五定律 |
2.2 帕累托定律 |
2.3 长尾理论 |
第3章 自助图书馆建设现状 |
3.1 我国自助图书馆发展历程 |
3.2 我国自助图书馆建设现状 |
3.2.1 数量分布 |
3.2.2 布点选址 |
3.3 河北省自助图书馆建设现状 |
3.3.1 布点选址 |
3.3.2 服务功能 |
3.3.3 馆藏资源 |
3.4 存在的问题 |
3.4.1 布点选址不科学 |
3.4.2 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 |
3.4.3 馆藏资源不足 |
第4章 自助图书馆布点依据 |
4.1 布点原则 |
4.1.1 人本原则 |
4.1.2 供需原则 |
4.1.3 平等性原则 |
4.1.4 便利性原则 |
4.2 影响因素 |
4.2.1 服务人群 |
4.2.2 地理位置 |
4.2.3 辐射区域 |
4.2.4 效益补充 |
4.2.5 运营条件 |
4.3 布点规划 |
4.3.1 布点次序 |
4.3.2 区位规划 |
第5章 保定市自助图书馆布点策略 |
5.1 拟布点分析 |
5.2 规划思路 |
5.3 区位分析 |
5.4 布点建议 |
5.5 发展举措 |
5.5.1 鼓励多方投资 |
5.5.2 构建服务系统 |
5.5.3 加强各项管理 |
5.5.4 合理配置文献资源 |
5.5.5 加大宣传与推广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也谈虚拟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探究[J]. 叶燕丽. 中国市场, 2021(19)
- [2]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 马祥涛.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03)
- [3]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D]. 王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5]智慧型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研究[J]. 吴忠蝶. 汉字文化, 2020(02)
- [6]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D]. 彭珍. 湘潭大学, 2019(02)
- [7]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及其服务创新策略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D]. 许春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构建研究[D]. 张念祥. 吉林大学, 2019(11)
- [9]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J]. 段美珍,初景利. 图书馆论坛, 2019(11)
- [10]保定市主城区自助图书馆布点规划研究[D]. 刘迪. 河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