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中日经贸合作是“双赢”的事业(下)(论文文献综述)
Kibanova Ekaterina[1](2019)在《俄罗斯与韩国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俄罗斯和韩国嗾使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虽然冷战期间苏联与韩国处于敌对的阵营,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与对抗,两国之间也没有重大的历史不满和领土争端,为两国经贸关系的正常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最近几年以来,俄罗斯与韩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不断升温,双边之间经济与贸易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贸易合作从经贸发展到能源贸易合作、从安全防卫到交通运输投资合作、双方还开展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贸易关系,俄韩双边贸易关系不断升温。对俄罗斯与韩国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望对俄罗斯与韩国开展贸易合作提供相关对策与建议。主要就俄罗斯与韩国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入手,分别从俄罗斯与韩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角度、俄罗斯与韩国两国国内资本存量及产业投资等角度、技术发展水平角度、以及俄罗斯与韩国两国国内相关的资源禀赋角度、与同时还有俄韩两国国内市场发展特点等角度进行阐述。除此之外,俄罗斯与韩国开展贸易合作还具备地缘临近的优势,给双方合作提供动力,此外,并且开展合作更具便利性,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与韩国双方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另外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以及韩国东亚合作的加快。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为俄罗斯与韩国开展贸易带了便利性;俄罗斯与韩国邦交关系的改善,也为两国贸易提供了条件。虽然俄罗斯与韩国开展对外贸易,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韩国与俄罗斯贸易的消极因素,由于国际经济整体发展形势不利,经济发展条件有限,为韩国与俄罗斯贸易成为一大阻碍,并且东北亚地区竞争激烈,双方贸易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加之朝鲜半岛形势紧张以及俄罗斯国内贸易环境较差,最后双方合作机制不完善,都阻碍了俄罗斯与韩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根据俄罗斯与韩国开展贸易的条件,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俄罗斯与韩国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陈睿[2](2019)在《21世纪以来中孟公共外交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公共外交得到蓬勃发展。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为大众所知,公共外交的定义从曾经的片面化发展为更为清晰的阐述:从理论上说,逐渐明确了主体、客体及媒介;从实践上说,逐渐从曾经的边缘化走向舞台中央,并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等。中国通过这些活动,向全世界更加真实的说明了中国国情。孟加拉国地处南亚区域的重要战略位置。自1975年中孟建交以来,两国一直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关系,合作领域涉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访孟加拉国,双边关系提升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双边国家领导人及民众对中孟关系的高度认可。本文探讨中孟之间的公共外交发展,是符合时代的发展,是稳定中孟之间良好的关系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厘清公共外交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的表现形式,以此作为中孟公共外交实践的理论参考。文章第二部分从齐亚·卡莉达(2001.10-2006.10)、看守政府(2006.10-2009.01)、谢赫·哈西娜(2009.01-今)三个不同的执政时期分别对中孟两国之间已开展的公共外交进行回顾,并总结了两国在不同时期开展公共外交时所带来的不同成效。文章第三部分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南亚政治局势、中国与孟加拉国的内部因素等角度阐述了影响21世纪以来中孟公共外交发展的因素。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对中孟进一步发展公共外交的思考,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薛琳[3](2019)在《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成因及展望》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作为第五维空间,已经成为继海洋、陆地、天空和外太空之后,大国博弈的新战场。相对于其他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具有更强的虚拟性和相容性。作为世界国际关系最纷繁复杂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地区任何一个领域的冲突与合作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网络空间治理同样如此。在东北亚地区,随着自身相对实力的下降,美国开始重新施行“收缩战略”,要求其他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随着网络空间与其它空间融合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替、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被传承和创新的新局面,衍生出“谁能主导制网权,谁就能主导世界”的新论断,网络安全目标也从网络反恐升级为多领域的网络安全,东北亚地区大国在网络空间博弈的大幕已经拉开。作为东北亚地区国家,中国如何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在东北亚网络空间扮演起符合自身定位的角色,已成为开展特色大国外交,发挥对国际事务建议性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引入网络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网络地缘政治的核心议题是“网权论”,主要研究的是国际行为主体如何将网络资源转化为现实权力,以及行为体组成多元化、行为体能力非对称性变化和地缘环境的虚拟性变化等不同于传统地缘政治的新特征。通过对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的形成背景、现状以及成因分析,说明传统地缘政治因素、大国博弈、信任机制的缺失等因素在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形成中的影响。网络地缘政治作为传统地缘政治伴随时代发展的新成果,如何突破现实的困境,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以大国博弈为视角、以全球治理为指导、以地区安全为载体,对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可行性分析,登出未来东北网络地缘政治将趋于显性化、互联网治理将趋于制度化、网络安全将趋于复杂化的结论。
李胜利[4](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胡仁友[5](2014)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最为重要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受到全世界瞩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从而引发全球“汉语热”,使我国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令很多国家纷纷开设汉语课程来推广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而各国在推广汉语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态度。我国在汉语国际推广与受纳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在研究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现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提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宏观战略和整体布局以及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汉语国际推广的观念转型。从呈现背景入手,简要回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概念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推广模式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推广的现状并对成绩加以肯定,并对汉语国际推广曾运用的策略加以阐述。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史进行详细地理论解释。第二部分:以我国现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核心价值透视为出发点,以典型国家语言推广的策略作为参照。分析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指标体系,便于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有标准有依据。第三部分:重点是基于SWOT模型,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进行分析。用Inghenia的网络SWOT工具用分值来衡量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内部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同样是基于SWOT模型,分别对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四个国家的汉语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这四个语言推广受纳国的汉语教育需求。第四部分:在分析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前提,分析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面临的形势以及四个受纳国汉语教育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并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影响语言国际推广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战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汉语国际推广定位、布局及发展战略进行有效规划。在研究中以对语言推广经验丰富国家的分析为参照,尝试建立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利用Inghenia的网络SWOT工具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五国汉语推广及教育战略、政策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逐条的定性分析,并基于受纳国汉语教育政策的解析结论,分析该国汉语教育的需求。本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对汉语国际推广相关研究的建议性结论,以影响国际竞争的影响因素为环境依据,提出详实的政策、经济及文明文化战略。
冯昭奎[6](2012)在《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回顾》文中认为在复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历史长河中,尽管一再出现曲折、低谷、令人不愉快的历史时期,但周恩来、邓小平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中日两国领导人所缔造的中日友好关系为未来长远的中日关系指明了历史大方向。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脱苏入欧"的同时并未"脱亚入欧",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身旁出现了一个从战败废墟上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日本。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始于1981年的"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迄今已举行了31届年会,成为中国学习日本发展经验和中日相互交流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从1979年到2006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等对华经济援助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二战后日本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受到挑战应该说是好事,这会促使日本人平等地对待中国,但日本人也不必因为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被中国超过,而使它的感情文化从"希望"变成"恐惧",日本国民应以理性态度对待邻国与世界的变化。
冯昭奎[7](2008)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本因素》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和平周边关系中,日本因素基本上起到了正面作用。在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日本因素在诸外国因素中的重要性长期居首位;在中国借鉴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日本因素成为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的最重要来源;在中国争取外援的过程中,日本对华援助总额在提供支援的发达国家中居首位。今后,中国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因素仍具有提供经验、合作共赢的积极意义。
李俏[8](2006)在《中日经贸相互依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具有经济合作的天然优势,已有上千年的经济交往史。自1972年中国与日本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彼此成为对方的重要经济贸易伙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两国贸易额不断增加,两国贸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波折和困难,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悄然升起,一些有意破坏两国经贸关系的言论不断增加;贸易摩擦数量增多,范围扩大,严重破坏了中日两国经贸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受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等的影响,中日两国政治关系显得有些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妨碍了某些大型合作项目的研究和探讨,日本经济界人士对此也很不满意。事实上,中日两国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而竞争性较少,在较多方面中国经济还无法达到与日本竞争的程度。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中日两国只有在合作中才能达到双赢的状态。本文利用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等指标分析了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指出了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把中日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颇有现实意义。
吴志新,伊留芳[9](2006)在《当代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展望浅析》文中指出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已发展成为极为密切的关系。中日双方在产业结构、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互补性,使中日两国互惠互利,相互依存。本论文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的基础,认识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的意义,深入地分析了21世纪中日两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前景。
刘全顺[10](2004)在《中日经贸合作的态势与展望》文中指出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贸合作是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日经贸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领域、优势互补、形式多样的合作框架。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中日经贸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 ,中日经贸合作将会继续发展和扩大。
二、发展中日经贸合作是“双赢”的事业(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中日经贸合作是“双赢”的事业(下)(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与韩国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俄罗斯与韩国贸易的积极影响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俄韩经济互补性强 |
2.2.1 技术水平角度 |
2.2.2 国内资本角度 |
2.2.3 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角度 |
2.2.4 资源禀赋角度 |
2.2.5 市场发展角度 |
2.3 地缘临近优势 |
2.3.1 贸易合作动力强 |
2.3.2 合作贸易便利性 |
2.4 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程度加深 |
2.4.1 俄罗斯东进战略 |
2.4.2 韩国东亚合作对策 |
2.5 俄韩全面战略关系构建 |
2.5.1 政治领域:沟通频繁,关系升温 |
2.5.2 经贸领域:发展稳定,成果突出 |
2.5.3 安全领域:合作频繁,相互支持 |
2.5.4 人文领域:官方主导,交流便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俄罗斯与韩国贸易的消极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 |
3.3 东北亚地区竞争激烈 |
3.3.1 与中国外贸合作竞争 |
3.3.2 与日本贸易合作竞争 |
3.4 俄罗斯投资环境恶劣 |
3.5 朝鲜半岛局势紧张 |
3.6 俄韩贸易合作机制滞后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俄罗斯与韩国贸易的对策分析 |
4.1 引言 |
4.2 加强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 |
4.3 建设中俄韩经济走廊 |
4.4 改善俄韩贸易投资环境 |
4.5 加强双边政治互信 |
4.6 健全俄韩贸易合作机制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21世纪以来中孟公共外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 |
第一章 公共外交理论 |
第一节 关于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
一、国外对公共外交的阐述 |
二、国内对公共外交的阐述 |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兴起 |
一、公共外交的萌芽 |
二、公共外交的发展 |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表现形式 |
一、公关外交 |
二、媒体外交 |
三、文化外交 |
四、民间外交 |
五、经济外交 |
第二章 中孟公共外交的现状 |
第一节 孟加拉国基本国情 |
一、孟加拉国的建立及政治状况 |
二、孟加拉国的自然概况和人文概况 |
三、孟加拉国的经贸发展 |
第二节 卡莉达·齐亚执政时期(2001.10-2006.10) |
一、中国对孟加拉国公共外交的实践 |
二、孟加拉国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 |
三、中孟公共外交的成效 |
第三节 看守政府时期(2006.10-2009.1) |
一、中国对孟加拉国公共外交的实践 |
二、孟加拉国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 |
三、中孟公共外交的成效 |
第四节 谢赫·哈西娜时期(2009.1-今) |
一、中国对孟加拉国公共外交的实践 |
二、孟加拉国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 |
三、中孟公共外交的成效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中孟公共外交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周边国家带来的因素 |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因素 |
二、印度对孟加拉国的影响因素 |
三、缅甸对孟加拉国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南亚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因素 |
一、党派大选造成的社会动荡 |
二、宗教政治化引起的社会影响 |
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
第三节 中国因素 |
一、中国传统外交的因素 |
二、民间参与度因素 |
三、中国对孟加拉国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孟加拉国变动因素 |
一、国内政党更替的因素 |
二、国内社会变动的因素 |
第四章 当前进一步发展中孟公共外交的思考 |
第一节 发展中孟公共外交的机遇 |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
二、孟加拉国自身发展的需求 |
第二节 发展中孟公共外交的挑战 |
一、孟加拉国政局不稳 |
二、孟加拉国经济落后 |
三、中孟文化交流不足 |
四、地区大国影响制约 |
第三节 发展中孟公共外交的对策 |
一、以新时代外交理念为引领,推进中孟关系新跨越 |
二、深化政治互信,构建伙伴关系,实现中孟共同发展 |
三、积极推动经济合作,夯实中孟公共外交基础 |
四、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深化中孟睦邻友好关系 |
五、深化安全、环境合作,打造中孟命运共同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成因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选题意义 |
0.3 研究现状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外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 |
0.5 创新、难点和不足 |
1.网络地缘政治概念 |
1.1 网络地缘政治概念界定 |
1.1.1 网络地缘政治出现 |
1.1.2 网络地缘政治定义 |
1.2 网络地缘政治的理论主张 |
1.2.1 网络地缘政治的基础 |
1.2.2 网络地缘政治研究议题 |
1.3 网络地缘政治的理论主张 |
1.3.1 传统地缘政治特征 |
1.3.2 网络地缘政治特征 |
2.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形成动因 |
2.1 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产生原因 |
2.1.1 传统地缘的影响 |
2.1.2 后现代地缘政治的发展 |
2.2 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发展 |
2.2.1 网络地缘事件频发 |
2.2.2 网络资源存在差异化 |
2.2.3 网络治理机制缺失 |
2.3 东北网络地缘政治制约因素 |
2.3.1 传统地缘政治因素影响 |
2.3.2 域内国家博弈的制约 |
2.3.3 信任缺失造成安全困境 |
3.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发展展望 |
3.1 网络地缘政治趋于显性化 |
3.1.1 冷战思维延续 |
3.1.2 大国战略调整 |
3.2 互联网治理趋于制度化 |
3.2.1 互联网治理机制变化 |
3.2.2 国家角色变化 |
3.3 网络安全趋于复杂化 |
3.3.1 延续网络安全困境的可能性 |
3.3.2 构建网络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起源 |
1. 世界需要汉语 |
2. 汉语走向世界 |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1. 国外相关研究 |
2. 国内相关研究 |
3. 本文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的提出 |
1. 语言规划理论 |
2. 态势(SWOT)分析法 |
3. 战略 |
第一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与现状 |
(一) 对外汉语的历史回溯 |
1. 酝酿时期 |
2. 发展时期 |
3. 成熟时期 |
(二) 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 |
1. 初步形成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 |
2. 建立汉语国际推广管理体制 |
3. 建设汉语师资队伍 |
4. 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
5. 举行汉语水平考试 |
6.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三) 汉语国际化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
1. 战略定位不明确 |
2. 战略机制不系统 |
3. 社会参与面不广泛(推广机构缺少经验) |
4. 对外汉语教学面临诸多问题 |
5. 推广机构发展不平衡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评估 |
(一) 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 |
1. 政治价值 |
2. 文化价值 |
3. 教育价值 |
4. 经济价值 |
(二) 语言推广的国际经验 |
1. 各国语言推广机制 |
2. 语言传播机构的财政支出 |
3. 语言推广与文化外交 |
(三) 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 |
1. 明确经济增长与语言推广关联度的内涵 |
2. 指标选取的原则 |
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分析 |
(一)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内部影响分析 |
1. 汉语国际推广的模式 |
2. 内部影响因素 SWOT 分析 |
3. 分析结果与建议 |
(二) 汉语国际推广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1. 美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
2. 韩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
3. 日本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
4. 泰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国际推广发展战略 |
(一)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定位 |
1. 基本思路 |
2. 预期目标 |
(二)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布局 |
1. 时间划分布局 |
2. 地域传播布局 |
(三) 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采取的措施 |
1.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
2. 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体系 |
3. 促进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两国关系的发展 |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 |
三、中国:从“学习日本经验”到“脱美国化”的思考 |
(7)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本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 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的日本因素 |
二 在对外经贸关系中的日本因素 (9) |
三 在借鉴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的日本因素 |
四 接受外国经济援助中的日本因素 |
五 结束语 |
(8)中日经贸相互依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重要观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相互依赖的理论基础 |
一、相互依赖的概念和内容 |
1、相互依赖的概念 |
2、相互依赖的内容 |
二、相互依赖的主要形式 |
1、国际贸易 |
2、国际资本流动 |
3、劳动力国际移动 |
4、信息的传递 |
三、相互依赖程度的衡量指标 |
四、相互依赖的利弊分析和经济政策的协调 |
五、相互依赖的基础分析 |
第三章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史、基本现状和问题 |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史 |
1、发展顺利的70年代 |
2、呈波浪式增长的80年代 |
3、发展迅速的90年代 |
二、中日经贸关系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
1、双边贸易 |
2、直接投资 |
3、官方援助 |
4、其他合作领域 |
三、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1、贸易摩擦 |
2、资源纠纷 |
3、技术引进 |
4、服务贸易 |
5、政治利益 |
6、民族情结 |
第四章 中日经贸关系的互补互利性分析 |
一、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中日两国经贸相互依赖的重要基础 |
1、对外经济开放度分析 |
2、中日两国贸易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
3、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分析 |
二、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互补性的主要表现 |
1、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
2、中日两国战略资源各有优劣,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
3、中日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
4、中日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 |
三、中日经贸关系互利性的主要表现 |
1、中日经贸合作对双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 |
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促进了我国产业装备的现代化和技术进步 |
3、中国质优价廉的大众消费品大量出口日本,缓解了日本经济的萧条并对其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
四、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大于竞争 |
1、日本国家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国家竞争力 |
2、中国与日本市场竞争程度相当小 |
3、中日两国产业分工十分明显:中低技术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
第五章 中日两国经贸相互依赖关系分析 |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依存度分析 |
1、中日两国的贸易依存度 |
2、中日两国的投资依存度 |
二、中日经贸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 |
1、对华经贸关系在日本总体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日本对华经济依赖程度随之提升显着 |
2、中国对日本经济依赖程度虽有所下降,但对日经贸往来仍在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3、中日两国在区域和全球经济层面的高度依存 |
三、中日经贸相互依存关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当代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展望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经贸关系基础的分析 |
(1)中日双方在产业结构上有互补性 |
(2)中日双方在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互补性 |
二、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的分析 |
(1)入世贸组织后关税等各方面的改善 |
(2)中日经济关系是一种“双赢”的事业 |
(3)从日本主导型向相互依存型转化 |
(4)中日之间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
(5)中日经济合作的领域广泛 |
(6)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发展 |
结尾语 |
(10)中日经贸合作的态势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经贸关系不断扩大 |
1.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 |
2.对华投资不断扩大 |
3.日本是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资金最多的国家 |
二、中日经贸磨擦的原因分析 |
1.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对中日的不同影响 |
2.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
3.中国对日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能力较低 |
三、中日经贸合作展望 |
四、发展中日经贸合作是“双赢”的事业(下)(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与韩国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Kibanova Ekaterina.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21世纪以来中孟公共外交发展研究[D]. 陈睿.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3]东北亚网络地缘政治成因及展望[D]. 薛琳. 辽宁大学, 2019(01)
- [4]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5]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 胡仁友.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回顾[J]. 冯昭奎.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2(05)
- [7]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本因素[J]. 冯昭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10)
- [8]中日经贸相互依赖关系研究[D]. 李俏. 广西大学, 2006(05)
- [9]当代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展望浅析[J]. 吴志新,伊留芳. 文教资料, 2006(27)
- [10]中日经贸合作的态势与展望[J]. 刘全顺.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