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水军,王智慧[1](2021)在《肝移植的出血及凝血围术期管理》文中指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治疗已成为唯一有效方法,肝移植受者术前往往伴随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和出血风险。同时,由于肝移植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术后有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和腹腔出血的倾向。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动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影响受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所以维持围术期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平衡、控制出血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潘志英[2](2019)在《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不同输血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对指导儿童肝移植围术期输血提供参考以及为改善儿童肝移植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部分和前瞻性研究部分。回顾性研究根据儿童肝移植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H组和L组,H组的术后Hb水平>8g/d L(n=301),L组术后Hb水平:6 g/d L<Hb≤8 g/dl(n=137)。本研究对两组资料进行1:1倾向性匹配,卡钳值=0.015,经过倾向性配对后每组各135例。主要评价指标:术后一年生存率。次要评价指标:术中输血量、围术期输血量、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3,5,7天血红蛋白水平以及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前瞻性研究部分纳入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11月31日在上海仁济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的6个月至3周岁患儿病例,将其随机分为较高输血阈值组(HH组;输血阈值8 g/d L,目标Hb水平8-10 g/d L)和较低输血阈值组(LH组;输血阈值6 g/d L,目标Hb水平6-8 g/d L)。记录两组患儿术前病史,监测术中血气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并以此分别指导术中输血量,同时对术中两组患儿生命体征、组织氧代谢等指标进行监测,术后第1、3、5天留取血样监测Hb及血细胞压积(Hct),遵循同样的输血策略。记录其术后生存率、并发症、ICU机械通气(MV)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回顾性研究部分:(1)和H组相比,术后Hb水平维持在6-8 g/d L之间的L组患者术后一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前者。(2)两组的次要评价指标: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ICU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Hb水平L组显着低于H组,但第3天、第5天、第7天二者已经无统计学差异;无论是术中还是整个围术期,L组的输血量显着低于H组。前瞻性研究部分:(1)婴幼儿肝移植手术中,在维持足够的有效循环容量前提下降低输血阈值(输血阈值6 g/d L,目标Hb水平6-8 g/d L)不影响患者术中组织氧代谢和循环稳定情况,术后ICU住院时间及术后生存率;(2)降低输血阈值可明显减少患儿术中失血量和围术期输血量。因此,以限制性输血策略减少输血在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婴幼儿中具有可行性。本研究首次证实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输血阈值为6 g/dl,目标血红蛋白水平6-8 g/dl)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量以及减少袋装红细胞的使用量,并且不影响术后生存率。此外,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也不影响术中体温和氧代谢指标。结论:本研究证实采用输血阈值6 g/d L,目标Hb水平6-8 g/d L的限制性输血策略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儿童肝移植,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量以及减少袋装红细胞的使用量,并且不影响术后生存率;不影响患者术中组织氧代谢和循环稳定情况,以及ICU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陈波,刘银,刘业,林艳,周晔,唐晓峰[3](2017)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综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血液制剂输注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119名肝移植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病种)分组,分析患者围手术前、术中和术后24 h的凝血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情况。结果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各血液制剂的输注量各项指标:按患者年龄、性别分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按临床诊断的不同分组,各诊断组(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等)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相近(P>0.05);而悬浮红细胞(U)分别为8.4±11.9、16.2±15.7、18.1±13.5,冰冻血浆(U)分别为8.2±7.1、18.1±15.6、18.2±17.9,冷沉淀(U)分别为9.5±8.2、17.1±16.318.5±16.4等(P<0.05);各诊断组围手术前、术后即时PT(s)分别为15.6±3.8、24.6±4.1,APTT(s)分别为44.3±5.8、84.9±9.2,TT(s)分别为20.4±4.5、40.1±6.2,及Fib(s)分别为2.6±0.8、1.3±0.9,(P<0.05);而各诊断组间患者围手术后24 h PT、APTT、TT及Fib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诊断不同的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制剂的输注方案选择的科学、安全、合理对肝移植成功率及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各时间段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评估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具有指导作用。
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4](2011)在《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h、无肝10min、新肝5min、新肝期3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h及无肝10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蒋学兵,成海[5](2011)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脏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的肝移植适应症主要为肝恶性肿瘤,现在主要是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硬变导致的肝功能衰竭和急性肝炎导致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及时进行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唯一希望。近年来,随着外科学、麻醉学、免疫学和血液学等学科的发展,肝移植的成功率有了显着提高。但是,肝移植围手术期
季学闻,张金辉,赵晋明,邰沁文,阿依甫汗·阿汗温浩[6](2010)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实施34例原位肝移植。对术前、术中开腹后10 min、无肝期30 min和新肝植入后30 min(新肝植入早期),关腹前10 min和术后48 h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本组受体在无肝期30 min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PT、APTT、INR延长(P<0.05),Fg增加(P<0.05),于新肝植入早期变化最显着。随着新肝植入,在术后48 h时PT、APTT、Fg及INR接近正常范围。结论肝移植术中出凝血功能变化幅度较大,无肝期凝血功能障碍明显,术后凝血功能恢复较快,可接近正常范围。
李兵,王燕琼,张宇[7](2010)在《血栓弹力图监测在原位肝移植术中对凝血功能的调控》文中指出在整个肝移植手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出凝血功能障碍的调控。肝移植术后因腹腔内出血而需再次剖腹手术者超过15%,而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几率达1.2%~16.3%,掌握好不同时期、不同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平衡是防治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关键[1]。血栓弹力图(TEG)是目前监测血液高凝状态、低凝状态和纤
李智海,周路阳,胡望平,张忠源,叶桂云,姜闽英[8](2008)在《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及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如何应用血液制品调控凝血功能。方法15例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病例,均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应用血液制品调控,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常规、凝血项目、血气及血栓弹力图(TEG)监测指标分析。结果患者术前、术中均调至轻度低凝状态,术中的调控,效果满意。结论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术前、术中凝血、血栓、血常规生化的监测,以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为主进行调控,是麻醉人员保证肝移植术成功的关键。应重视术前准备,如人工肝及FFP置换治疗。
王浩渊,赵擎宇,元云飞[9](2008)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肝移植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措施,凝血功能改变是其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探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改变,旨在为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31例患者资料,比较患者肝移植术前、术中无肝期、术后1周内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 nalnormalized ratio,INR)等凝血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同时分别根据肝硬化程度和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凝血指标术前总体水平大致正常。术中无肝期及术后大部分天数中6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和INR的升高以及Fib和PLT的降低以无肝期最为显着[PT(19.51±3.78)svs(14.16±1.46)s;APTT(77.01±30.51)svs(40.19±4.11)s;TT(27.50±15.10)svs(19.46±3.05)s;INR(1.61±0.37)vs(1.11±0.16);Fib(1.73±0.70)g/Lvs(3.38±1.00)g/L;PLT(108±60)×109/Lvs(184±108)×109/L,所有指标P<0.01]。在术后1周内,延长的PT、APTT、TT和升高INR逐渐回落,其中APTT低于术前观察值,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2.05±6.50)svs(40.19±4.11)s,P<0.01),这些指标的改变多发生在术后第1~2d。降低的Fib和PLT恢复较慢,术后1周两者的观察值与术前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Fib(2.13±0.53)g/Lvs(3.38±1.00)g/L,P<0.01;PLT(145±90)×109/Lvs(184±108)×109/L,P<0.05],但其值已处在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内。在肝硬化和Child-Pugh评分分组分析中,肝硬化中重度组及child-pugh水平B组患者围手术期低凝状态更为明显,但多集中在术前到术后1~2d。结论:局部晚期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其凝血功能存在着由低凝向高凝或正常凝血状态渐变的趋势,术中无肝期、术日及术后1~2d要预防出血,而术后1周左右要重点预防血栓形成。肝硬化程度及child-pugh水平分级对于评价术后凝血功能紊乱有一定价值。
张莹,别平,杨占宇,卢倩,王曙光,董家鸿[10](2007)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调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
二、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肝移植的出血及凝血围术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 |
2 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 |
3 肝移植围术期各阶段凝血功能变化的处理 |
(2)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不同输血策略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术后不同血色素水平对儿童肝移植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输血阈值对儿童肝移植预后影响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论文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一般资料 |
1.2 观察分组 |
1.3 主要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性别的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输血量比较 见表1。 |
2.2 不同原发肝病肝移植患者的以围手术期的出血量、输血量比较 见表2。 |
2.3 不同原发病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后即时及术后24 h凝血指标比较 |
3 讨论 |
(4)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移植患者出血发生机制 |
2 肝移植与输血免疫 |
2.1 ABO血型相容性原则 |
2.2 Rh阴性患者肝移植输血 |
2.3 患者的同种抗体 |
3 肝移植患者输血治疗 |
3.1 术前准备 |
3.1.1 供受体血型 |
3.1.2 凝血功能调控 |
3.1.3 血液制品的准备 |
3.2 术中用血方案 |
3.3 术后输血 |
4 凝血功能的监测 |
5 结语 |
(6)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一、肝移植术前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 |
二、肝移植术中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 |
三、肝移植术后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 |
(8)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凝血功能调控措施: |
1.4 监测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术前、术中均调至轻度低凝状态: |
2.2 以新鲜冰冻血浆为主的调控, 效果满意: |
3 讨论 |
3.1 肝硬化凝血机制严重紊乱, 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调控十分重要: |
3.2 血液制品调控出凝血功能障碍的意见: |
3.3 监测指标: |
3.4 肝移植术术前准备: |
四、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移植的出血及凝血围术期管理[J]. 张水军,王智慧.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1(05)
- [2]儿童肝移植围术期采用不同输血策略对预后的影响[D]. 潘志英. 苏州大学, 2019(06)
- [3]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综合评估[J]. 陈波,刘银,刘业,林艳,周晔,唐晓峰. 中国输血杂志, 2017(07)
- [4]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J]. 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 实用医学杂志, 2011(19)
- [5]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研究进展[J]. 蒋学兵,成海. 中国输血杂志, 2011(07)
- [6]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J]. 季学闻,张金辉,赵晋明,邰沁文,阿依甫汗·阿汗温浩. 器官移植, 2010(03)
- [7]血栓弹力图监测在原位肝移植术中对凝血功能的调控[J]. 李兵,王燕琼,张宇. 云南医药, 2010(02)
- [8]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及调控[J]. 李智海,周路阳,胡望平,张忠源,叶桂云,姜闽英. 福建医药杂志, 2008(06)
- [9]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J]. 王浩渊,赵擎宇,元云飞. 癌症, 2008(07)
- [10]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调控[A]. 张莹,别平,杨占宇,卢倩,王曙光,董家鸿. 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