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艾滋病10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畅[1](2021)在《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感染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马鸿浩[2](2021)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焦倩[3](2021)在《初中生物学“健康地生活”模块中思政素材的挖掘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形成健康观念的关键阶段。然而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虽然初中生物教材中均有关于健康生活的教学内容,不仅为中学生物课堂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也对健康知识的长期开展提供了保障。但中学生思想叛逆,直接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目的。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有效的展开健康教育,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挖掘相关教学内容,并将其融入生物课堂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值得深入研究。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在思政视角下对健康地生活内容展开探究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以健康地生活模块为例展开相关教学素材的挖掘,最后通过教学设计的形式进行课堂实践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关联分析,初步确定从生命意识、社会担当、科学态度、家国情感、辩证思维五个思政维度挖掘健康教育素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2)对六名生物老师展开实践前、后两次访谈,实践前他们一致认为在中学生物课堂以思政为视角,展开健康教育是需要的;实践后认为在生物课堂展开思政教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升学考试以及相关示范案例较少的客观因素,导致实践教学中重视程度较低,应用较少。(3)以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相关教学内容为素材,梳理出4张图片、4个活动、6个小资料、5篇课外阅读、3道习题渗透思政的教学素材,并通过生物课本中的关键人物、重大事件、技术发展、人文素养链接不同思政维度与生物教学内容,可作为日常健康教育的素材。(4)分析实践前、后学生五个维度的健康意识结果表明:七年级学生在生命意识、科学态度、家国情感、辩证思维四个维度均是在后测的认同比率高于前测,从整体来看,说明“健康地生活”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八年级学生在五个维度认同率则均是思政后测的认同比率高于思政前测,说明思政教育理念的实施对于学生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效果。综上所述,从课本中挖掘“健康地生活”教学素材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但健康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效果。建议学校要鼓励老师们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相互连接,有意识的在课堂中展开思政教学。同时,倡导不同学科老师在课堂中将思政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实践,以实现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目标。
何科惠[4](2021)在《高中生物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正式将社会责任归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自此,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的重视,在各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社会责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培养,如何能在以课时为单位的课堂中更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水平?单元教学能够打破课时束缚,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得和运用知识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关键能力,具有系统化和整体性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尝试利用单元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探索在生物学科课堂上建构培养社会责任的单元教学路径,以期能够丰富高中生物学课堂上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策略,为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的培养提供参考。本课题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具体路径,并以南宁某中学高一(11)班和(12)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践研究,以研究单元教学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水平。实验后对两个班进行问卷后测,得出以下实验数据:第一,对两个班后测数据用SPSS 23.0进行独立T检验,每道题的P值基本小于0.05。第二,实验班实验前后问卷数据进行独立T检验,除了3道题外,其余题目的P值都小于0.05,再对均值进行分析,后测每个维度的均分基本比前测高0.5分左右,且科学实践这一维度均值增值最大。第三,对两个班的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5.05分。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几个实验结果:第一,在高中教学中应用了单元教学的实验班的社会责任水平高于对照班。第二,实验班的社会责任水平在进行单元教学后有了显着的提升。第三,实验班经过单元教学后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因此,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使用单元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生社会责任水平。第二,单元教学在提高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上效果最明显。第三,利用单元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会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重视在生物课堂上运用单元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进行培养。第二,注重“真实情境”的创造。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陈秋来[5](2021)在《浙江省生物学三次等级性考试试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将浙江省2021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题,与浙江省2020年1月和2020年6月试题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归纳出考试改革后3次试题的共同特点和变化趋势,并据此为生物学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李佳敏[6](2021)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以提高核心素养为宗旨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用新的教学策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但在目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养的情况,这一现象也是目前生物课程改革中亟待突破的难点。为了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开展了实践,并给出了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策略。在论文的第1章绪论部分中,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第3章是对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调查与访谈分析。第4章对人教版教材中部分有关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叙述了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过程和结果。第5章根据调查和实践的内容对研究进行了小结和展望。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得出,在生物教学中有多种途径可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本文提出了情境式教学、小组讨论法、研究性学习、开展辩论赛等教学策略,设计适合的教学案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各个维度的素养水平。
李远骋,崔闻心,郭雪儿,朱璠,刘思辰,贾碧波,汪培,马迎华[7](2021)在《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与阴性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比较》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ale students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HIV阳性与阴性者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上的差异,为针对该人群制定艾滋病防控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哈尔滨、天津、西安、重庆4个城市,采用滚雪球抽样和受试者推荐的混合抽样方法,对HIV感染青年学生社交圈(其中既包含HIV阳性者也包含HIV阴性者)中的MSM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HIV阳性与阴性者在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上的差异。结果:共获得问卷583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率94.0%。接受教育为大专及以下(P=0.002)、月消费水平在2 000元以下(P=0.021)、主要居住地为校外(P=0.004)与HIV检测阳性间存在关联。在任何学段接受艾滋病预防教育都是HIV感染的保护因素[小学OR=0.203 (0.073~0.561),初中OR=0.287 (0.142~0.581),高中OR=0.271(0.142~0.518),大学OR=0.322(0.168~0.616)]。HIV阳性与阴性者对"国八条"(P=0.907)和"青八条"(P=0.782)的认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知晓率均约在90%,对某些具体知识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防治政策"P=0.012,"识别并预防高危性行为的方法"P <0.001)。HIV阳性者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P=0.006),早期性伴较多(P <0.001)且安全套使用情况较差(P <0.001),但两者后期性伴数量(P=0.247)和安全套使用情况(对固定性伴P=0.735,对临时性伴P=0.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HIV感染导致其性行为特征改变有关(对固定性伴P <0.001,对临时性伴P=0.006)。结论:青年学生MSM中HIV阳性与阴性者在"国八条"和"青八条"的掌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低于国家要求的95%,但在知识需求上体现出了一定特异性;两者近期性行为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IV阳性者在早期性行为活动中更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提示应该继续加强性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并将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尽早预防青年学生MSM发生高危性行为。
尚正进[8](2021)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青少年性生理成熟提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然而在我国农村,性健康教育极度滞后,导致青少年出现了许多性健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性犯罪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尤其在乡镇初中学生中更为突出,乡镇初中学生由于家长大多外出务工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这些孩子们家庭教育十分缺乏,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尤为缺乏,因而对乡镇初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迫在眉睫。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使命,尤其是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足够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本文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以及实践研究等方法,在充分了解国内外性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赫章县乡镇初中的22名生物学教师和古达中学的650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赫章县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现状情况,同时从古达中学七年级中选取两个平行班作为实施渗透性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对象,通过实践研究探讨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对学生性知识、性心理、性观念以及生物学成绩的影响效果。通过教师问卷及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健康教育现状来看,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师和学生对待性健康教育都很重视,分别有95.45%的教师和89.42%的学生认为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原因是在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其中有81.10%的教师认为主要困难是中国人对“性”很忌讳。从教师性知识水平来看,多数教师掌握性知识的水平较高,具有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性知识储备,但多数教师还未找到合适的方法与学生交流“性”话题。从学生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现状调查来看,多数学生性知识非常薄弱:了解月经或遗精形成原因、知道女性产生卵细胞的器官、男性产生精子的器官以及精子和卵细胞相遇的地方等相关性知识的学生比例均低于30%。同时多数学生有着错误的的性心理及性观念,调查学生中仅有23.80%的学生能以正常的心理面对第一次月经或遗精,有超过40%的学生不能坚决抵制黄色书刊、黄色网站、光碟等,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取性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三个方面进行后测分析,并将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P值分别为0.000、0.048和0.020,其P值均小于0.05,可见教学实践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对实验班学生的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进行了前、后测分析,并将实验班三个方面的前、后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P值分别为0.041、0.000和0.000,P值均小于0.05,表明教学实践后学生的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均显着高于教学实践前的成绩。综上所述,通过现状调查与教学实践研究得出,学生性知识比较欠缺,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师都很重视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是可行的,在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提高性知识和生物学知识水平,并对初中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以及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期望各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养成健康的性心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从而减少乡镇初中青少年各类与性有关的问题的发生。
王细红[9](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渗透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1]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立德树人”的任务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教学来落实,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将社会责任确定为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要点以后,2017版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进一步对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没有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为了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与高中生物学衔接,同时为一线初中生物老师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一点经验和参考,开展了本次研究。本文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对重庆初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现状的调查以及对重庆初中一线生物教师开展的生物学教学社会责任培养现状的调查以了解当前重庆初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尤其在社会参与和科学实践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偏低,生命健康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相对较高;(2).不同性别的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社会参与维度和科学实践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要显着高于女生。(3).不同年级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无显着差异。(4).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在某些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5).教师对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对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解也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初中教材中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选用情境教学、探究教学和合作教学三种教学策略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设计。在前测的基础上选择社会责任素养水平相当的两个班,一个作为实验班进行一学期的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实验,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进行差异性检测,以确定用选择的教学策略进行社会责任渗透教育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是否有效。实践结果表明:选用探究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责任渗透教育的教学能使学生在社会参与、生态环保、科学实践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显着提高。综合对上述结果加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和家庭平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但是在利用生物学社会热点和所学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进行拓展教学方面还有所欠缺。(2)当前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认同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行为上还不够主动和重视。(3)教师对于男生和女生的社会责任教育还没有做到因性施教。(4)教师偏向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而相对忽视学生社会责任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针对当前初中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要改变地区对学校的评价方式。不以单一的分数或者升学率来评价学校,重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其次,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精力专注教学技能的提升促进课堂的生成,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让教师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第四,学校应该适当组织一些生态环保和科学探索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社会责任素养。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学校培养学生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1).教师自身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加强对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的解读和教材中社会责任有关素材的挖掘。(2).结合教材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设置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3).除了在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渗透教育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或者相关知识竞赛、辩论赛,设计社会责任考核试题等来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4).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关注生活,把素材收集放到平时。充分利用身边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资源,结合社会热点和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提升学生探索生物科学问题的兴趣。(5).对于男生和女生要因性施教。尤其对于女生,要着重培养她们对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缩小男生和女生社会责任素养水平的差异。
周建芳,蒋珅悦[10](2021)在《大学生网络艾滋病信息利用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大学生利用网络认知艾滋病的行为、影响及其对所利用网络的评价,以期为更有效的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对1 146名大学生进行网络匿名调查,数据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结果 1 146名大学生中,77.23%偏爱从网络媒体获得艾滋病信息,35.25%会将信息权威性作为选择标准之一,常用官方组织网站获取信息的仅有47.91%,使用论坛或贴吧作为常用信息来源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得分(1.28分)高于不使用的学生(0.74分),大学生自我评价网络信息对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患者态度、风险意识和预防及自我保护行为的影响"比较大"或"非常大"的比例分别为77.31%、77.57%、82.89%和84.11%,除网络信息正确性/真实性的负面评价达32.28%外,其余维度的负向评价均在10%~25%之间。结论网络媒体已取代传统媒体及人际传播成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途径,但其对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关注度不足,对权威网络利用度不高。
二、关注艾滋病10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艾滋病10题(论文提纲范文)
(3)初中生物学“健康地生活”模块中思政素材的挖掘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课程思政研究进展 |
1.2.2 初中生物思政教育实施现状访谈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课程思政 |
2.1.2 健康地生活 |
2.2 理论基础 |
2.2.1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
2.2.2 隐性课程理论 |
第三章 健康地生活模块思政素材的挖掘 |
3.1 健康地生活思政素材的挖掘原则 |
3.1.1 适于生物教学原则 |
3.1.2 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
3.1.3 联系健康主题原则 |
3.2 健康地生活思政素材的挖掘过程 |
3.2.1 熟悉相关教材内容 |
3.2.2 掌握生物课程标准 |
3.2.3 了解考试命题方向 |
3.2.4 链接思政衔接元素 |
3.3 健康地生活思政素材的挖掘策略 |
3.3.1 通过图片图示挖掘 |
3.3.2 通过实践活动挖掘 |
3.3.3 通过小资料挖掘 |
3.3.4 通过课后阅读挖掘 |
3.3.5 通过习题挖掘 |
3.4 健康地生活思政素材的内容梳理 |
3.4.1 《青春期》思政素材梳理表 |
3.4.2《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思政素材梳理表 |
3.4.3《输血与血型》思政素材梳理表 |
3.4.4《传染病及其预防》思政素材梳理表 |
3.4.5《免疫与计划免疫》思政素材梳理表 |
3.4.6《用药与急救》思政素材梳理表 |
3.4.7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思政素材梳理表 |
第四章 健康地生活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1 健康地生活模块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与方法 |
4.1.1 策略方法一:条件反射-刺激法 |
4.1.2 策略方法二:创设冲突-认知法 |
4.1.3 策略方法三:价值辨析-讨论法 |
4.1.4 策略方法四:榜样示范-观察法 |
4.1.5 策略方法五:情感渲染-故事法 |
4.1.6 策略方法六:联系实际-事实法 |
4.1.7 策略方法七:角色扮演-体验法 |
4.1.8 策略方法八:制定规则-游戏法 |
4.1.9 策略方法九:提出问题-解决法 |
4.2 健康地生活模块内容在教学应用中的实施过程 |
4.3 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案例 |
4.3.1 教学案例-《青春期》 |
4.3.2 教学案例-《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
4.3.3 教学案例-《传染病及其预防》 |
第五章 教学实践结果及讨论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过程 |
5.3 研究方法 |
5.3.1 学生的问卷编制 |
5.3.2 教师的访谈编制 |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5.4.2 教师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高中生物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单元教学研究现状 |
1.3.2 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
1.3.3 创新之处 |
1.4 研究内容、框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单元教学 |
2.1.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社会责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实施 |
3.2.1 问卷编制 |
3.2.2 问卷实测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环境保护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2 珍爱生命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3 社会参与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4 科学实践维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5 小结 |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践 |
4.1 研究对象 |
4.2 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 |
4.2.1 分析教学基本要素,确定单元内容 |
4.2.2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
4.2.3 开发单元活动,落实单元目标 |
4.2.4 改善评价方法,优化单元教学 |
4.3 基于社会责任培养的单元教学实例 |
4.3.1 单元教学课题的选择及内容分析 |
4.3.2 《生命的物质性》单元教学目标 |
4.3.3 开发《生命的物质性》单元活动 |
4.3.4 《生命的物质性》单元教学反思评价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教学成绩分析 |
4.4.2 单元教学社会责任目标达成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浙江省生物学三次等级性考试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试题特点的比较分析 |
1.1 对试题内容与模块分值占比的比较分析 |
1.2 对试题特点的比较分析 |
2 对试题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 |
2.1 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导向的考查,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
2.1.1 融入科学劳动观,增强科学劳动意识 |
2.1.2 关注环境议题,倡导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理念 |
2.1.3 关注社会议题,提升社会参与素养 |
2.2 更加注重创新试题情境的设置,强化核心素养落实 |
2.3 更加强调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凸显生物学科属性 |
3 对生物学教学的建议 |
(6)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三、STSE教育理论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社会责任 |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三、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目标 |
第三章 高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 |
三、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调查 |
一、访谈的目的和对象 |
二、访谈提纲 |
三、访谈结果和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一、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进一步培育 |
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不够多样 |
第四章 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部分社会责任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策略 |
一、情境式教学 |
二、小组讨论法 |
三、研究性学习 |
四、开展辩论赛 |
第三节 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方案 |
一、教学实践目的 |
二、教学实践对象 |
三、教学实践方法 |
第四节 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案例 |
一、《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调节》教学实践案例 |
二、《免疫失调》教学实践案例 |
三、《群落的演替》教学实践案例 |
四、《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教学实践案例 |
第五节 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的效果与反馈 |
一、课堂观察 |
二、学生访谈 |
三、学生表现 |
四、专家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与阴性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教育 |
2.3 性行为特征 |
3 讨论 |
(8)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复杂的社会大背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
1.1.2 青少年对性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
1.1.3 乡镇初中学生家庭性健康教育的缺失 |
1.1.4 初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
1.1.5 初中新课标对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性及性健康 |
1.3.2 性教育及性健康教育 |
1.3.3 性生理 |
1.3.4 性心理 |
1.3.5 性观念 |
1.3.6 渗透性健康教育 |
1.4 性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
1.4.1 性健康教育的心理理论基础 |
1.4.2 性健康教育的生理学基础 |
1.4.3 性健康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2.1 现状调查 |
2.2.2 实践研究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对比实验法 |
2.4 研究思路 |
2.5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教师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教师基本信息 |
3.1.2 教师对性知识的了解情况 |
3.1.3 教师实施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
3.1.4 教师实施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 学生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期望 |
3.2.2 学生的性知识现状 |
3.2.3 学生的性心理现状 |
3.2.4 学生的性观念现状 |
4 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
4.1 教材中能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相关素材的梳理 |
4.2 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案例 |
4.2.1 渗透性知识案例 |
4.2.2 渗透性心理及性观念案例 |
4.3 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
4.3.1 前测分析 |
4.3.1.1 两个班生物学成绩的前测分析 |
4.3.1.2 两个班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的前测分析 |
4.3.2 后测分析 |
4.3.2.1 两平行班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的后测分析 |
4.3.2.2 两平行班生物学成绩的后测分析 |
4.3.3 实验班教学实践前、后的差异性分析 |
4.3.3.1 实验班性知识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3.2 实验班性心理及性观念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3.3 实验班生物学成绩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
5.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
5.3 教学实践结论与讨论 |
6 乡镇初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学校对性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
6.1.2 教师缺乏有效的方法 |
6.1.3 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识 |
6.2 建议 |
6.2.1 将性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 |
6.2.2 加强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 |
6.2.3 充分利用“家校合作”渠道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二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前测问卷(含现状调查) |
附录三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后测问卷 |
附录四 教学设计(一) 渗透性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 |
附录五 教学设计(二) 渗透性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 |
致谢 |
(9)初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渗透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初中生社会责任培育现状调查研究 |
3.1 教师问卷调查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4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的教学策略及案例设计 |
4.1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教材社会责任内容梳理 |
4.2 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教学策略 |
4.3 初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设计 |
5 初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实践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4 实践结果与评价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初中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2:初中生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现状调查量表(学生) |
致谢 |
(10)大学生网络艾滋病信息利用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利用 |
2.2.1 艾滋病相关健康信息来源途径 |
2.2.2 艾滋病相关健康信息获取常用网络媒体 |
2.2.3 大学生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平台选择标准 |
2.3 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评价 |
2.3.1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评价 |
2.3.2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影响程度 |
3 讨论 |
四、关注艾滋病10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感染风险管理研究[D]. 徐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 马鸿浩.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生物学“健康地生活”模块中思政素材的挖掘与实践[D]. 焦倩. 延安大学, 2021(11)
- [4]高中生物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研究[D]. 何科惠.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浙江省生物学三次等级性考试试题分析[J]. 陈秋来. 理科考试研究, 2021(11)
- [6]高中生物课堂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研究[D]. 李佳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与阴性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比较[J]. 李远骋,崔闻心,郭雪儿,朱璠,刘思辰,贾碧波,汪培,马迎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8]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D]. 尚正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9]初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渗透教育的实践研究[D]. 王细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10]大学生网络艾滋病信息利用与评价研究[J]. 周建芳,蒋珅悦.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