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延安精神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1](2021)在《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延安精神是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走好新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陕西省内5所高校的6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25.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找出当前大学生对延安精神认知比较模糊、高校对延安精神的专题讲授较少,效果不尽理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当代年轻大学生的交际更加广泛和开放,思想更加活跃,知识获取更加方便,思辨能力迅速提升。需要学校、社会、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革新,采用新的方法、多样化的手段以及更加活跃的思维和年轻化的表现形式来进行思政教育,通过将现代歌舞、优秀影视作品等结合起来,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李璐[2](2021)在《延安红色文化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十三年革命斗争的历史实践积淀了丰富的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孕育了历久弥新的延安红色文化。深入学习、研究延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延安红色文化的价值,对于丰富延安红色文化的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研究延安时期的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为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提供重要渠道,对新时期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延安红色文化功能这一选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文章主要从四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对延安红色文化的概述。首先论述了“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其次剖析了延安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和实践来源。最后指出延安红色文化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第二部分系统论证了延安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延安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包括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涵养政治生态、夯实优良作风。加强政治思想引领体现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倡导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和坚持党中央权威的政治引领。涵养政治生态分别从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选人用人导向以及反腐倡廉三方面的功能来论述。夯实优良作风包含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第三部分是延安红色文化的经济功能。这部分内容着重从物质和精神两部分来论述延安红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首先,延安红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体现在延安红色文化景观、延安红色文化产品和延安红色文化活动。其次,延安红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它是开拓经济创新的内生动力,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精神动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最后,延安红色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主要体现在调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四部分是延安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延安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借鉴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育内容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精神品质培养以及劳动观教育三方面。通过延安红色文化的研究,还可以借鉴延安时期教育思想,主要有全面教育思想,学以致用思想和鼓励民办教育。延安红色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体现在实地教学,红色情景课堂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研究延安红色文化功能得出的结论有:第一,能够有效弘扬和传播延安红色文化,学习延安精神,挖掘延安精神的价值,更好的发挥延安红色文化各方面的功能。第二,能更好的了解延安时期党的发展史,有利于党史的学习和研究,以史为鉴。第三,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价值遵循。
陈召正,邵雍[3](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延安精神研究述略——兼论延安精神的研究的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延安精神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加速发展、趋向繁荣的演进过程。综观整个延安精神的研究历程,延安精神研究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历史性三个明显特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延安精神进行了论述,学术界对延安精神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对延安时期历史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加强。今后,延安精神研究更要结合三个特点,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增强其宣传力和感染力。
潘丽丝[4](2020)在《井冈山精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闪烁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际,深入研究井冈山精神,对彰显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发扬并传承井冈山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深度挖掘和全面分析。本文详细的分析了井冈山精神的形成条件,并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人文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分析文献和归纳总结历史史料,概括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条件。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内容凝练成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革命信念高于天的追理想精神、实事求是的闯新路精神、艰苦奋斗的攻难关精神、依靠群众的求胜利精神。运用比较研究法,从对比中突出井冈山精神区别于其他精神的本质特点,主要包括人民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同时,站在历史角度分析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站在现实角度分析井冈山精神对坚定四个自信、对党的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分析如何弘扬井冈山精神,当下我们正面临着文化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红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作出合理的应对,以期实现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价值,为国家的建设和个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刘栋[5](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独文菁[6](2019)在《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在会上首先诠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立德树人、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旗帜鲜明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质较为充裕、信息较为发达、各种思潮涌动,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将延安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引领。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六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延安精神的认知现状、对延安精神价值认同情况、延安精神教育现状;并通过多种途径发放问卷670份,获得有效问卷577份,有效率86%。调查结果表明,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对延安精神的宣传力度方面亟待提升、现有的培养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深层需求、课时量偏少,难以完成系统的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对延安精神和红色资源的有效挖掘。针对在这些问题,本文从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延安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路径入手,提出了将延安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子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延安精神的传播路径、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土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等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自身价值,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方面,为延安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
鞠晓聪[7](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延安时期(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是其文化意志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其文化政策制定的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统一战线,团结文化力量;注重思想引领,吸收知识分子;完善民族政策,促进共同繁荣;继承传统文化,落实文物保护;加强乡村治理,开展卫生教育;制定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新闻出版,加强舆论宣传;健全法律政策,构建民主文化;繁荣社团文化,活跃文艺创作等。这一时期党的文化政策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大众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其核心内涵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调动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党的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
王帅[8](2019)在《全面抗战时期延安与中国红十字运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红十字会自创立以来,一直将“博爱恤兵”作为其行动准则,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适时地调整组织机构,由林可胜博士主持设立救护总队部,并编遣灵活的救护队遍遣全国各战区进行战地救护。而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的延安,缺医少药卫生条件落后的现实,使得争取外来的医疗援助变得极为迫切,在中共的争取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下,救护总队先后派出了多支医疗队、医护队和防疫队前往延安,这些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为改善战争初期延安落后的医疗条件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强烈感召下,诸如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等外籍医生和医疗团体也在来华后,经救护总队的引导前往延安工作;与中国红十字会密切相关的史沫特莱和宋庆龄等人,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延安提供尽可能多的人道援助。全面抗战时期延安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联系,正突出体现在包括中国红十字会本身和与之相关联的人或团体对延安进行的人道援助。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延安与中国红十字运动,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红十字运动在敌后战场的空白;同时也能丰富对抗日战争研究的成果,并对弘扬延安当地红十字文化的传播也有启发意义。
易联树[9](2018)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品格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十分注重弘扬和践行时代精神,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能抓住那一时期的时代本质,把握时代趋势,顺应潮流,领导人民群众弘扬与践行同时代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有力地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模范践行时代要求,弘扬了光辉璀璨的时代精神。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是伟大延安精神不可或缺的鲜活成分,是推动革命力量迅速壮大、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深入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重要借鉴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延安时期亦有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面前,自觉担当救国救亡历史使命,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努力倡导、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的,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群众中普遍呈现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它反映延安时期历史进步的“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坚持抗战、巩固团结、力求进步,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间大力倡导、培育、弘扬和践行的时代精神,是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与延安精神密切关联但又有相互区别。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而成的中国精神;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是延安精神不可或缺的鲜活成分。中国共产党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弘扬时代精神的思想和实践的借鉴,将弘扬“符合时代的要求”的时代精神视为革命成功的必须前提,把以时代精神改造的军队与干部当成革命的重要保障,将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作为革命极其重要的任务,有着领导工农群众弘扬和践行时代精神的高度思想自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思想政治宣传与群众动员调动时代精神的主体,以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塑造时代精神的基本面貌,以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引领时代精神新的方向,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时代精神的物质基础,以繁荣新民主主义文化涵养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以根据地乡村建设厚植时代精神的社会根基,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中间弘扬了蓬勃昂扬、光辉璀璨的时代精神。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汇聚了人民群众抗战建国的磅礴力量,引领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孕育了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建设祖国的战天斗地的冲天干劲。生产力是塑造时代精神基本面貌的根本依据,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是推动时代精神发展的直接动力,民族精神是铸造时代精神内在灵魂的核心要素。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基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关键,坚强的组织领导是保障,群众路线是根本。在当前,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要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主题,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切实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充分突出改革创新的价值引领功能。
刘露[10](2017)在《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良基因,凝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其根本核心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90多年建党伟业,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开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培育共同的情感和理想信念。选题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首先系统分析了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延安精神的提出过程,阐述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总结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因素。再次,从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同一性、延安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双向互动生成机制三方面论述了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中的互动耦合关系。最后探析出将延安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四大有效路径。
二、试论延安精神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延安精神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文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1.2 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1.3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
2.1.5 习近平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 教育学相关理论 |
2.3 传统德育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3.1 延安精神的概述 |
3.1.1 延安精神的形成 |
3.1.2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
3.1.3 延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
3.1.4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
3.2 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和融入的可能性 |
3.2.1 现实必要性 |
3.2.2 融入的可能性 |
第四章 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与现状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1.1 问卷设计的目的 |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
4.2 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及样本情况说明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样本统计 |
4.3 调研基本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
4.3.1 使用SPSS25.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
4.3.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4.4 现状解读 |
4.4.1 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同情况 |
4.4.2 对延安精神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
4.4.3 对延安精神宣传的途径调查情况 |
4.5 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同现状分析 |
4.5.1 大学生对延安精神内涵的认知状况分析 |
4.5.2 大学生对延安精神价值的认同现状分析 |
4.5.3 大学生对延安精神教育现状的认同情况分析 |
4.5.4 高校对延安精神的宣传情况分析 |
4.6 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
5.1 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
5.1.1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延安精神 |
5.1.2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延安精神 |
5.1.3 运用延安精神的红色资源库,拓展课堂教学资料 |
5.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延安精神 |
5.2.1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
5.2.2 建设富有延安精神的校园环境 |
5.2.3 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社团,宣传延安精神 |
5.3 建设实践基地深挖红色资源 |
5.3.1 深入挖掘研究红色文化资源 |
5.3.2 在实践体验活动中传承延安精神 |
5.4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延安精神 |
5.4.1 优化校园网络建设,占领舆论高地 |
5.4.2 拓展媒介传播渠道,促进延安精神的传播 |
5.4.3 开设网络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六章 结语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延安红色文化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对延安红色文化相关研究的简单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延安红色文化的概述 |
2.1 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 |
2.1.1 文化和红色文化 |
2.1.2 延安红色文化 |
2.2 延安红色文化的形成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 |
2.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渊源 |
2.2.3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的历史实践是现实来源 |
2.3 延安红色文化的多种功能 |
3 延安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 |
3.1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
3.1.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引领 |
3.1.2 坚持党中央权威的政治引领 |
3.1.3 倡导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
3.2 涵养政治生态 |
3.2.1 增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 |
3.2.2 匡正选人用人导向 |
3.2.3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3.3 夯实优良作风 |
3.3.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3.3.2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
3.3.3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
4 延安红色文化的经济功能 |
4.1 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
4.1.1 延安红色文化景观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
4.1.2 延安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活动是形成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资源 |
4.2 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
4.2.1 开拓经济创新的内生动力 |
4.2.2 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精神动力 |
4.2.3 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 |
4.3 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4.3.1 调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
4.3.2 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
5 延安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
5.1 丰富教育内容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精神品质培养 |
5.1.3 劳动观教育 |
5.2 借鉴教育思想 |
5.2.1 全面教育思想 |
5.2.2 学以致用思想 |
5.2.3 鼓励民办教育 |
5.3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
5.3.1 实地教学获直观感受 |
5.3.2 创新红色情景课堂 |
5.3.3 融合校园文化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延安精神研究述略——兼论延安精神的研究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安精神研究的演进过程 |
(一)延安精神研究的起步 |
(二)延安精神研究的发展 |
(三)延安精神研究的趋向繁荣 |
二、延安精神研究的政治性 |
三、延安精神研究的时代性 |
四、延安精神研究的历史性 |
(4)井冈山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二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条件 |
(一)井冈山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井冈山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三)井冈山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
(四)井冈山精神形成的人文因素 |
三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
(一)井冈山精神的提出与发展 |
(二)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
1.革命信念高于天的追理想精神 |
2.实事求是的闯新路精神 |
3.艰苦奋斗的攻难关精神 |
4.依靠群众的求胜利精神 |
(三)井冈山精神的特点 |
1.人民性 |
2.创新性 |
3.引领性 |
四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
(一)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 |
1.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华民族精神 |
2.井冈山精神是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开篇 |
(二)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
1.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精神支撑 |
2.弘扬井冈山精神为新时代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精神给养 |
3.弘扬井冈山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
五 弘扬井冈山精神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路径 |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面临的挑战 |
1.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
2.市场经济发展伴随诸多挑战 |
3.井冈山精神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应对路径 |
1.强化井冈山精神理论研究 |
2.强化井冈山精神实践探索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一)延安时期 |
(二)党的政治建设 |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二、政治和讲政治 |
(一)政治 |
(二)讲政治 |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
(一)党的建设 |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概论 |
2.1 延安精神的主要来源 |
2.1.1 红船精神 |
2.1.2 北伐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
2.1.3 井冈山精神 |
2.1.4 苏区精神 |
2.1.5 长征精神 |
2.2 延安精神的形成条件 |
2.2.1 延安精神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
2.2.2 延安精神形成的政治基础 |
2.2.3 延安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
2.3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
2.3.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2.3.2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2.3.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2.3.4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2.4 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
2.4.1 科学价值 |
2.4.2 政治价值 |
2.4.3 经济价值 |
2.4.4 人文价值 |
3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延安精神的认知现状及问题 |
3.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 |
3.1.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环境 |
3.1.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3.1.3 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
3.2 新时代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知现状调查 |
3.2.1 问卷编制与设计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结果统计 |
3.3.1 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知现状调查情况 |
3.3.2 大学生对延安精神价值认同情况调查 |
3.3.3 延安精神教育现状调查 |
3.4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
3.4.1 高校对延安精神的宣传力度方面亟待提升 |
3.4.2 现有的培养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深层需求 |
3.4.3 课时量偏少,难以完成系统的学习 |
4 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路径 |
4.1 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4.1.1 政治导向和内容扩展相结合 |
4.1.2 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结合 |
4.1.3 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 |
4.2 延安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路径 |
4.2.1 将延安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 |
4.2.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 |
4.2.3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延安精神的传播路径 |
4.2.4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土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文化政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
2.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研究 |
3.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研究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思想来源及社会历史背景 |
(一)延安时期党的文化政策的思想来源 |
1.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
2.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
(二)延安时期影响党的文化政策制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
1.政治背景 |
2.经济背景 |
3.文化背景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建立统一战线,团结文化力量 |
(二)注重思想引领,吸收知识分子 |
(三)完善民族政策,促进共同繁荣 |
(四)继承传统文化,落实文物保护 |
(五)加强乡村治理,开展卫生教育 |
(六)制定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教育 |
(七)重视新闻出版,加强舆论宣传 |
(八)健全法律政策,构建民主文化 |
(九)繁荣社团文化,活跃文艺创作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特征 |
(一)旗帜鲜明,思想指引 |
(二)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
(三)政策民主,科学先进 |
(四)理论创新,实事求是 |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影响 |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二)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三)调动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 |
(四)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五)形成了党的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全面抗战时期延安与中国红十字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对延安的医疗援助 |
第一节 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及救护总队部的组建 |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
二、全面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行动 |
三、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组建 |
第二节 救护总队派往延安地区的救护队 |
一、各支救护队概况 |
二、各救护队在延安所开展的工作 |
三、救死扶伤践行红十字精神——第23医疗队在延安的光辉岁月 |
第三节 中共对救护总队医疗援助的争取 |
一、中共在红会救护总队建立秘密党支部 |
二、中共红十字会总支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
三、红会总支委员会挫折与解散时期 |
小结 |
第二章 活跃在延安的外籍医生和医疗团体 |
第一节 “中印友谊的桥梁”——印度援华医疗队 |
一、促成印度医疗队援华的多方面动因 |
二、参与扩建延安八路军军医院 |
三、承担救死扶伤的医疗任务 |
第二节 “医林乔木,友好飞鸿”——美国医生马海德 |
一、马海德前往延安的多方面动因 |
二、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 |
三、延安的“万能博士” |
第三节 “不死鸟”——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 |
一、白求恩在红会救护总队的引导下前往延安 |
二、白求恩为完善延安医疗体系所做的努力 |
小结 |
第三章 争取人道援助的路径和方式 |
第一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对延安的人道援助 |
一、史沫特莱与中国红十字会 |
二、史沫特莱在延安 |
第二节 宋庆龄与“保盟”对延安的医疗援助 |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创办“国民伤兵医院”的实践 |
二、“保盟”的成立及其对延安的医疗援助 |
第三节 战争时期延安人道主义的坚守 |
一、人道主义和国际人道法 |
二、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人道的战俘政策 |
三、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
小结 |
余论: 延安精神与红十字精神 |
一、延安精神与红十字精神的紧密结合 |
二、延安精神与红十字精神的当代价值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既有成果 |
1.2.1 时代精神研究的现状及既有成果 |
1.2.2 延安时期边区建设及延安精神的研究现状及既有成果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基本概念 |
2.1 什么是时代精神 |
2.1.1 关于时代精神的一般理解 |
2.1.2 本课题对时代精神的界定 |
2.2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 |
2.2.1 时代精神随时代的变迁而兴衰更替 |
2.2.2 西方思想家所论述的历史上的时代精神 |
2.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时代精神 |
2.2.4 近现代国内思想界所认识的时代精神 |
2.3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基本概念 |
2.3.1 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 |
2.3.2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主要内涵 |
2.3.3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本质特征 |
2.3.4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 |
2.3.5 本课题对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界定 |
2.4 延安时期的时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有机部分 |
2.4.1 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而成的中国精神 |
2.4.2 时代精神是构成延安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鲜活成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借鉴 |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精神思想及其弘扬时代精神的主要实践 |
3.1.1 时代精神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产物 |
3.1.2 时代精神是时代主题的反映 |
3.1.3 时代精神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
3.1.4 时代精神体现阶级的诉求与主张 |
3.1.5 时代精神借助传媒实现其大众化 |
3.1.6 马克思恩格斯弘扬时代精神的主要实践 |
3.2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实践 |
3.2.1 弘扬时代精神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
3.2.2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 |
3.2.3 首创精神是苏俄革命与建设时期时代精神的主要内涵 |
3.2.4 列宁斯大林弘扬时代精神的主要实践 |
3.3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践行时代精神的实践借鉴 |
3.3.1 注重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弘扬时代精神的思想与实践 |
3.3.2 将弘扬“符合时代的要求”的时代精神视为革命成功的必须前提 |
3.3.3 把以时代精神改造的军队与干部当成革命的重要保障 |
3.3.4 将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作为革命极其重要的任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弘扬时代精神的初步探索与延安时期时代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4.1 延安时期前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初步探索 |
4.1.1 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塑造工人阶级革命斗争新风貌 |
4.1.2 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引领农民运动的新气象 |
4.1.3 加强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激扬苏区革命斗争新精神 |
4.2 延安时期前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宝贵经验及主要问题 |
4.2.1 这一时期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取得的宝贵经验 |
4.2.2 这一时期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4.3.1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重要的国际大背景 |
4.3.2 全国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基本的时代大趋势 |
4.3.3 南京国民政府由反共转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是根本的政治大环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弘扬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实践 |
5.1 以思想政治宣传与群众动员调动时代精神的主体 |
5.1.1 坚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群众 |
5.1.2 坚持以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团结群众 |
5.1.3 坚持以党的乡村支部建设和群团组织建设带动群众 |
5.1.4 坚持以时代精神的大众化掌握群众 |
5.2 以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塑造时代精神的基本面貌 |
5.2.1 在凝聚全国抗日救国的最大共识中引领时代潮流 |
5.2.2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高擎时代的旗帜 |
5.2.3 在坚决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局中紧紧把握时代 |
5.3 以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引领时代精神新的方向 |
5.3.1 在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确立时代精神新的走向 |
5.3.2 在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大众的方针中汇聚时代精神新的伟大力量 |
5.3.3 在始终坚持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中笃定时代精神新的发展趋向 |
5.4 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时代精神的物质基础 |
5.4.1 改进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放 |
5.4.2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抗战建国的力量快速增强 |
5.4.3 发动大生产运动夯实抗战到底的坚实物质基础 |
5.5 以繁荣新民主主义文化涵养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
5.5.1 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涵养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
5.5.2 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涵养人民大众翻身做主的思想意识 |
5.5.3 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涵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
5.6 以根据地乡村建设厚植时代精神的社会根基 |
5.6.1 加强乡村基层问题治理释放乡村发展新的活力 |
5.6.2 加强新式家庭建设树立新的家风 |
5.6.3 加强乡村民主建设与司法建设塑造新的村风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历史价值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
6.1 延安时期时代精神的历史价值 |
6.1.1 汇聚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的磅礴力量 |
6.1.2 引领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
6.1.3 孕育了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建设祖国的战天斗地的冲天干劲 |
6.2 时代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
6.2.1 生产力是塑造时代精神基本面貌的根本依据 |
6.2.2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是推动时代精神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 |
6.2.3 民族精神是铸造时代精神内在灵魂的核心要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主要经验及当代启示 |
7.1 延安时期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主要经验 |
7.1.1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基础 |
7.1.2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关键 |
7.1.3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保障 |
7.1.4 群众路线是根本 |
7.2 当代启示 |
7.2.1 要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
7.2.2 要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7.2.3 要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 |
7.2.4 要切实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
7.2.5 要充分突出改革创新的价值引领功能 |
7.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2.1 延安精神概述 |
2.1.1 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 |
2.1.2 延安精神的提出 |
2.1.3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
2.2 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
2.2.1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剂 |
2.2.2 延安精神是党内优良作风建设的指向标 |
2.2.3 延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补“钙”良药 |
3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之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理想信念的内涵 |
3.2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
3.2.1 社会理想信念淡化,政治信仰多元化 |
3.2.2 道德理想信念迷失,缺乏明晰善恶是非标准 |
3.2.3 职业理想信念功利,忽视社会价值 |
3.2.4 生活理想信念空虚,注重物质享受 |
3.3 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因素 |
3.3.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
3.3.2 市场经济的双重性特征 |
3.3.3 网络文化的渗透 |
3.3.4 高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5 大学生自身因素 |
4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中的互动耦合关系 |
4.1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同一性 |
4.1.1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传承价值同一 |
4.1.2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视角同一 |
4.1.3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科学方法同一 |
4.2 延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
4.2.1 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
4.2.2 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4.2.3 加强大学生党员廉政文化建设 |
4.2.4 培育大学生优秀的民族品格 |
4.2.5 为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找到科学有效路径 |
4.3 作为革命文化与作为精神之“钙”的双向互动生成 |
4.3.1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各自作用机制 |
4.3.2 以延安精神为内容,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效果 |
4.3.3 以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为手段,加强延安精神革命文化传承力度 |
5 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
5.1 深挖延安精神思想精髓,开发红色教育资源 |
5.1.1 灌输延安精神基本理念,弘扬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
5.1.2 挖掘延安精神时代价值,将延安精神与意识形态相结合 |
5.1.3 拓展研究范畴,整合红色资源,形成红色文化教育机制 |
5.2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更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
5.2.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5.2.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理想教育方式 |
5.2.3 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5.3 抢占网络新媒体教育阵地,构建理想信念全员体系 |
5.3.1 加大基础建设,促进网络在教育中的使用 |
5.3.2 拓展传播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5.3.3 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形成舆情预警机制 |
5.4 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发挥社会、家庭和高校合力作用 |
5.4.1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优化社会环境 |
5.4.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
5.4.3 以身作则,注重家庭教育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试论延安精神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D]. 张欢.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延安红色文化的功能研究[D]. 李璐.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延安精神研究述略——兼论延安精神的研究的特点[J]. 陈召正,邵雍.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20(02)
- [4]井冈山精神研究[D]. 潘丽丝.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6]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 独文菁.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研究[D]. 鞠晓聪. 青岛大学, 2019(02)
- [8]全面抗战时期延安与中国红十字运动[D]. 王帅. 苏州大学, 2019(04)
- [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弘扬与践行时代精神的研究[D]. 易联树.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10]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D]. 刘露.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