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齿轮的主要参数与印刷机结构及其调节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成祥玉[1](2021)在《面问智能印刷工厂的设备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印刷行业作为离散型制造业,迫切需要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要实现印刷过程智能化,需要将印刷设备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并运用到印刷工厂的生产及过程控制中,以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设备的故障频率,实现多方位、多维度的数字信息互联互通。印刷企业的车间包含多台精密复杂的异构设备,多类因素直接影响设备状态和印品质量,如运行参数、状态参数及环境参数等。因此,实现印刷企业设备的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测十分重要。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印刷企业对设备状态感知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本文选取印刷机滚筒部件的振动参数、烘箱的温度信息以及收放卷张力数据作为影响印刷设备健康状态的参数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计算每个参数指标的综合权重,通过引入劣化度的概念作为各参数指标归一化的健康程度,基于改进的D-S证据理论完成对各项参数指标融合,在使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设备整体状态评估结果进行决策时进行有效度检验,完善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印刷设备综合状态评估方法。(2)针对印刷企业四类不同角色人员的权限,基于Labview、Java平台和Mysql数据库,设计开发了 PC端和移动端印刷设备监测系统。PC端采集与监测系统包含数据采集、状态评估、信息可视化、数据分析、故障报警等功能;移动端远程监测系统包含实时设备监测、数据读取、故障记录、能耗分析等功能。系统的各个功能将通过企业决策者、设备管理者、生产技术人员和设备使用者四个界面来展示。(3)针对印刷企业大部分设备来自不同厂商具有差异性、智能化程度不同、通讯协议与数据接口不一致导致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工业以太网通讯技术的数据传输模型。以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PRD220ELS机组式纸张凹版印刷机(YA401330)以及印后设备KS-60T压板机为研究对象,利用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采集印刷机滚筒的振动情况,通过以太网通讯技术利用智能网关采集印刷机和印后设备PLC中的控制参数,通过实验验证了印刷机状态评估方法以及数据传输模型的有效性。
周京福[2](2021)在《基于低成本控制的数码喷墨印刷系统的研发与实践》文中指出近代随着计算机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喷墨印刷设备也有了较大发展,但高速喷墨印刷设备在国内的发展相当缓慢,截止2018年年底装机量尚未达到100台。主要原因是设备采购和使用成本过高、打印质量较传统印刷有很大差距、日常维护保养成本高、故障率高、操作难度大等。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一线生产经验,对整个系统全新设计,通过模块化生产,采用卷筒纸喷墨印刷方式,实现一套基于低成本控制的喷墨印刷系统。其中包括不停机分本装置、烘干系统自动调节装置和喷头自动维护系统的设计。不停机分本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控制偏心轮的旋转,精准实现整本错本并整本输出,极大的提高了胶装效率。烘干系统自动调节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分区控制,正反面单独控制,根据速度不同进行线性调节,参数灵活设置。因墨水在不同纸张上的渗透性不同,干燥效果也就不同。操作人员可以在界面灵活设置,以适应不同的纸张特性。喷头自动维护的设计思路是实现自动维护喷头,无需人为参与,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喷头损伤的概率。同时,保湿盒的设计保障了喷头处于湿润的环境,长时间的闲置也不影响喷头表面的状态。系统采用卷到单张的走纸方式,因为卷筒纸喷墨印刷技术具有效率高、质量稳定、操作简便等优势特点,被印刷界认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印刷技术。该系统可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首先延长了喷头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烘干时可以根据纸张的特性进行调节,适应不同种类纸张,同时方便使用人员的操作,同时整个设备不会由于纸张的堆积等导致设备停机,工作人员可以快速胶装,降低打印时的各种成本,从而提高了国内喷墨设备的使用,促进了数字印刷设备在印刷行业的推广,推动了高速喷墨设备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为印刷行业更加的绿色环保贡献一份力量。
李敏[3](2021)在《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丝网印刷起源于中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伟大愿景的提出,丝网印刷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内现存丝网印刷设备存在设备质量、精度、速度不高;数字化发展较为滞缓;稳定性不高等特点。尤其是大幅面的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设备,影响印品质量因素很多,且较难控制。因此,从控制印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出发,对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的关键结构进行设计与分析,对于提升产品的适应性与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丝网印刷技术、设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了国内丝网印刷设备相较于国外存在的不足,并论证了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在印刷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本文分析了玻璃丝网印刷工艺,根据印刷原理、印刷工艺及印刷设备特征,确定了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设计方案,分析印刷设备各部件动作流程,列出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的设计参数,并设计各主要机构。再次,分析了影响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工艺因素,得出印刷压力、图文分布、网版尺寸、网版机构变形、系统共振等原因都会对印刷质量产生影响。由此展开印刷系统的结构设计,对组成部件进行选型计算及验证,该系统满足印刷工艺要求及设备印刷作业要求。最后,基于对印刷系统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运用Solid Works建立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验证机构各部件满足印刷作业力学要求,机构固有振动频率和振型满足作业安全需求,丝网印刷范围符合需求,并通过预设网距,减小印刷压力的方法,提高印刷质量,为实际印刷过程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唐嘉辉[4](2020)在《基于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的印刷机轴承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轴承运转性能对旋转机械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而印刷机是典型的旋转机械之一,其中印刷机的主要零部件轴承的磨损情况会间接影响印品质量。针对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在应对样本数据量较大时效率较低,并且诊断精度易被采集到的信号质量影响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量子遗传优化的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的印刷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辅助生成算法平衡原始数据集,利用深度置信网络自主提取出样本中隐含的故障特征并进行故障类型识别,之后利用量子遗传算法对模型权值进行自适应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针对传统故障诊断方法中对故障信号特征进行分析提取的步骤较为复杂,并且受限于信号处理技术以及专家经验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多类别轴承故障使用深度置信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与故障类型识别的方法。通过深度置信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对轴承振动信号中的故障特征进行学习,之后分类器利用提取到的故障特征对故障轴承类型实现辨别。使用轴承数据集验证该方法的通用性与有效性,平均诊断精度为91.83%,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同时削弱了对人工提取故障特征的需求。针对在应对非均衡数据集时,传统深度置信网络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诊断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辅助生成网络依照原始样本分布生成部分样本,进而对非均衡数据集进行补充,提高训练效率与诊断精度。在构造出的非均衡轴承数据集中对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取得了不错的诊断准确率,具有一定研究价值。针对传统深度学习算法对参数选取的要求较高,并且模型参数需通过人为选取进行寻优等问题。在本研究中引入量子遗传算法,提出了基于量子遗传优化的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可以自适应的选取模型参数,能准确高效的搜索出参数最优解,避免了因参数选取问题而导致诊断精度下降。应用该方法对印刷机芯轴轴承进行故障识别研究,通过现场实验验证本文方法性能的优越性,在非均衡印刷机轴承数据集上的诊断精度可达84.99%。之后根据本文研究模型设计完成一款具有实际应用性的印刷机轴承故障诊断系统软件。
王霞[5](2020)在《印刷机齿轮压电涂层表面电极的电学性能分析及信号监测》文中研究说明印刷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关乎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健康监测尤为重要。掌握零部件的运行状态不仅能避免设备的重大故障,而且能预测设备的服役寿命。然而传统的传感器无法高效精确地监测齿轮等零部件的损伤演变。基于此现状,在零部件非工作表面制备压电涂层智能传感器将可对零部件损伤演变进行实时监测。压电层和表面电极对压电传感器的应用具有重要影响,传感器要求表面电极具有高导电率,压电材料具有高阻抗和高介电常数。为了得出更优的电极制备方法,本课题采用丝网印刷和溅射两种工艺分别在BaTiO3涂层表面制备了银电极和金电极。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不同工艺、不同材料、不同烧结温度下电极的微观形貌及物相;采用四探针法和阻抗分析仪分别表征了电极和涂层的电学性能。优选出了较好的电极制备工艺并搭建了压电信号监测平台,实现了压电信号的传输和可视化。主要结论如下:(1)丝网印刷制备的电极,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电极表面孔隙率降低,致密性增强,电极结晶度增强,电极导电率提高。高温850℃烧结的电极电导率最好,但是涂层的介电常数最低。中温和高温烧结后的电极电导率高于300kS/cm,涂层阻抗和介电常数均相当。(2)溅射工艺制备的电极,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电极结晶度增强。未烧结的溅射电极电导率高于烧结电极电导率,未处理银电极电导率最为优越,在80-120kS/cm之间。未烧结的介电常数、阻抗高于烧结后的介电常数、阻抗。(3)与离子溅射工艺相比,丝网印刷工艺制备的电极导电性更好,烧结后涂层的阻抗和介电常数更高,并具有良好的均匀性。丝网印刷制备银电极并在中温550℃烧结后,电极和涂层电学性能较好。相关研究为齿轮等零部件的压电损伤监测传感涂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许迪文[6](2020)在《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包装市场的显着扩张,柔版印刷机因其使用的绿色环保油墨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对象。柔版印刷机采用无轴的电控同步方法,相比过去的机械传动方式,具有精度高,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等优点。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在系统平稳运行时的性能已较为稳定,但是在加速和干扰恢复等动态过程中的性能仍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将对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展开研究,提高其同步跟随性能和抗负载扰动的能力。(1)介绍柔版印刷机的印刷原理及历史背景;介绍永磁同步电机以及多电机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2)介绍柔版印刷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对其整体结构和内部的放卷、印刷、收卷模块进行分析。设计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案:对于柔版印刷机内使用的永磁同步电机,采用伺服驱动的控制方式,并建立电机的数学模型;对于多电机的控制结构,采用偏差耦合的同步控制方式,并建立系统模型。(3)针对传统PID方法控制下,永磁同步电机在启动时超调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鸽群粒子群算法对PID参数进行整定的方法。介绍了传统的粒子群算法,并对其学习因子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根据适应度值的优劣自适应变化。引入鸽群算法来提升粒子脱离局部最优的能力,并赋予了部分粒子跳跃寻优的能力,从而形成新的鸽群粒子群优化算法(PIO-PSO)。之后根据系统偏差设立适应度函数,初始化KP、KI和KD并带入鸽群粒子群寻优算法迭代寻找偏差最小时的解,以此来动态调整KP、KI和KD。通过仿真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方法可起到降低电机启动超调量的效果。(4)针对传统的控制结构跟随性能差、抗扰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柔版印刷机同步需求的问题,采用一种改进型偏差耦合速度补偿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结构。在传统的固定反馈放大增益的基础上,采用PI控制算法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鸽群粒子群算法(PIO-PSO)对其参数优化整定。根据系统误差设立适应度函数ITAM,利用鸽群粒子群寻优算法动态调整KP和KI来加快电机间的同步恢复速度。当出现负载干扰导致系统不同步时,能迅速减小同步误差,提高系统稳定性。(5)通过仿真建模分析,比较在相同电机控制策略情况下,传统偏差耦合控制方法、PI优化偏差耦合控制方法和鸽群粒子群整定PI优化偏差耦合控制方法的多电机同步系统的同步性能。通过对比在相同负载干扰下三种控制方法的同步控制性能,证明了此方法的优越性。
陈远爱[7](2020)在《新型模切机给纸机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在国内大多数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都有输纸板结构,增加机身总体长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加工制造的成本和影响机器正常工作的因素。另外,传统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分离头主要依靠凸轮机构驱动,其带来的冲击振动问题让很多企业不得不探索新的结构取而代之。玉田县盛田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并试制了没有输纸台结构和具有不同于传统分离头的新型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但是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给纸机构主要是靠工程师的经验及简单的理论计算设计的,缺少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技术支持,该机器的正常工作速度仅在4000张/h,与国内中、高端市场上的6000-10000张/h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速度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当工作速度提高时对于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会使给纸系统引起振动或者是冲击,这些问题因为理论层次上的研究和验证上的不足,所以就要求针对当前结构开展理论上的分析以及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指导后续改进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为了使纸张与叼纸牙的冲击最小,使用ADAMS软件对给纸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即多体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关键构件的运动规律,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为了在不改变现有的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最高速度、结构的前提下,提高整个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工作运行的平稳性,使用ANSYS软件对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关键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振动冲击、模态疲劳分析等,研究表明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工作运行的平稳性可靠性满足实际生产要求和工况。为了验证仿真分析模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并达到预期设想和检测改进后的机器的振动情况,去工厂做了设备的振动测试。测试结果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也验证了本文的仿真分析模型。改进后的输纸机在各个方向的振动冲击很小,给纸的精度也符合客户要求。
胡岳霖[8](2020)在《瓦楞纸箱印刷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瓦楞纸箱作为一种重要的纸包装容器,具有质量轻、抗压、耐戳穿、缓冲、防震、易加工成型等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装潢印刷适性,在包装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印刷机的不断发展,质量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瓦楞纸箱印刷机成套设备的部件结构设计对印刷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主要针对瓦楞纸箱印刷机各部的关键部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和研究。1.研究分析了瓦楞纸箱印刷包装成套设备的组成,以及送纸部、印刷部、开槽部、模切部和粘箱部的工作原理。2.详细分析了前缘送纸装置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托纸机构的升降运动和送纸轴带动胶轮完成的送纸动作分析,建立了托纸机构的三维实体装配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托纸机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托纸机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情况,据此结果优化了前缘送纸装置的托纸机构。3.研究分析了瓦楞纸箱印刷部印刷滚筒的结构组成。分析了印刷滚筒工作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研究了印刷滚筒压力分布不均和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得到了印刷滚筒的挠曲变形情况。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印刷滚筒进行模态分析,得出了其固有频率和振型情况;再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影响印刷滚筒挠度的主要因素,优化了印刷滚筒结构尺寸。4.研究设计了一种瓦楞纸箱印刷机用的自动卷版装置,以实现工作效率高、安装精度高、自动挂版和换版效率高、印刷精度高等目标。5.在现有模切辊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增设刀模安装机构,采用弹簧式卡座对刀模进行固定,研究设计了一种瓦楞纸箱印刷开槽模切机用的辅助模切装置,以实现刀模的灵活选择,降低设备制造难度和成本。
任帅康[9](2020)在《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研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制造业加速升级和包装行业日益繁荣,瓦楞纸箱印刷技术获得高速发展,但是传统的瓦楞纸箱印刷机由于自动化程度低、印刷精度不高,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本文即在此背景下,针对当前瓦楞纸箱印刷机存在的诸多缺点与问题,研究开发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及其机械系统。机械结构方面,采用无轴传动技术代替原来的共轴传动结构改进印刷机单元传动系统,优化印刷机核心部件结构,并进行力学分析与仿真。控制系统方面,搭建高性能控制系统硬件平台,使用智能控制算法开发控制系统,旨在提高印刷机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介绍瓦楞纸箱印刷机成套设备工作原理和特点,提出使用无轴传动技术替代共轴传动技术,改进印刷机单元传动系统;研究分析印刷机关键核心部件结构,分析计算印刷机印刷压力及其表达形式;根据理论知识分析印刷辊结构特性并优化其结构,建立印刷辊三维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基于有限元技术对印刷辊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验证结构满足要求;研究分析机械系统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使用系统辨识建模方法建立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简化数学模型,分析计算相关传递函数。其次,分析研究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方案,搭建控制系统硬件平台,选择硬件型号和通信协议;编写控制模块软件程序、开发具有友好交互功能的人机操作界面;研究印刷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开发瓦楞纸箱印刷机多轴同步控制和凸轮控制等控制功能。然后,针对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常规PID控制器已经无法满足印刷机高精度印刷要求,分析研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与特点,提出将二者结合建立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方案,研究分析其原理与结构特点。最后,结合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分别建立基于常规PID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和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对其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系统控制效果最佳,对工程实验具有指导意义。搭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设计测试方案进行调试,实验结果验证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陈星宇[10](2020)在《软包装印刷机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监测系统的局限性和迟滞性,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全方位、高精度、高实时性的印刷机在线监测系统。在分析凹版印刷机的结构基础上,根据凹版印刷机的印辊,墨辊结构,给出在线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结构方案。系统硬件使用WinCE7系统的嵌入式触摸屏和工业相机作为主体,又用到交换机、开关电源、接近开关、光电编码器等部件。通过对设计要求的分析,选择安全可靠且适当的硬件。论文根据通信理论研究了更高效可靠的千兆网Gigabit Ethernet协议,本系统使用千兆网协议做相机与触摸屏之间的通信方式,相比原来的通信方式,一方面使图片的传输速度提高,另一方面使数据的可靠性提高。根据相机图像处理原理研究了Balser相机的工作原理,配置相机寄存器并且拍照。通过研究WinCE7系统的嵌入式触摸屏的调试方式,使用C++库函数对图片进行操作。本文设计开发了整体系统的软件,并做出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速度。系统通信基于Gigabit Ethernet协议,可以控制Balser工业相机实现高速拍照,并且在触摸屏上显示图像。相比于传统的监测系统,新设计的在线监测系统的通信速率更高,图像显示实时性更高,更符合现代印刷机高速印刷的要求。该系统可实时地将用户关心区域,定位抓拍并实时上传到触摸屏。并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本系统可以使操作人员更方便对印品观测,并且观测的准确率更高,提高了印刷机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废品率。
二、齿轮的主要参数与印刷机结构及其调节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齿轮的主要参数与印刷机结构及其调节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面问智能印刷工厂的设备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械装备数据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印刷智能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设备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印刷设备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面临的挑战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智能印刷设备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
2.1 印刷设备互联互通需求分析 |
2.2 智能印刷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
2.2.1 设备互联技术概述 |
2.2.2 智能网关与传感器技术研究 |
2.3 以太网通讯的数据交换模型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印刷设备状态评估模型研究 |
3.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概述 |
3.2 印刷设备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评估指标的选取及其量化 |
3.2.2 评估指标的隶属度计算 |
3.3 D-S证据理论及其存在问题 |
3.3.1 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 |
3.3.2 D-S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 |
3.4 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评估模型建立 |
3.4.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与计算 |
3.4.2 设计建立印刷设备的状态评估模型 |
3.5 最大隶属原则的有效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4 印刷设备智能监测系统开发 |
4.1 Labview与虚拟仪器概述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表设计 |
4.2.2 数据库与Labview的通讯 |
4.3 监测系统的整体结构 |
4.4 基于Labview的PC端智能监测系统开发 |
4.4.1 登录界面 |
4.4.2 企业决策者界面 |
4.4.3 设备管理者界面 |
4.4.4 生产技术人员界面 |
4.4.5 设备使用者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移动端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
5.1 移动端APP开发相关技术概述 |
5.2 系统整体架构 |
5.3 系统的功能与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设备与仪器介绍 |
6.1.1 北尔Jet Net4508网关 |
6.1.2 NI USB-6211数据采集卡 |
6.1.3 SK-85N激光位移传感器 |
6.2 实验过程 |
6.2.1 印刷机及印后设备控制信息采集 |
6.2.2 印刷机状态信息采集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设备综合状态评估模块 |
6.3.2 设备数据应用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据表设计 |
附录2 机组式纸张凹版印刷机运行状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基于低成本控制的数码喷墨印刷系统的研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喷墨印刷简介 |
1.3 数码喷墨印刷系统的应用 |
第2章 系统设计思路 |
2.1 市场概况 |
2.2 模块介绍 |
2.3 整体设计 |
第3章 不停机分本装置的设计应用 |
3.1 偏心轮结构原理 |
3.2 分本动作实现过程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烘干系统的设计 |
4.1 红外干燥原理 |
4.2 烘干灯箱设计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喷头自动维护系统的设计 |
5.1 维护目的 |
5.2 自动维护实现步骤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发成果 |
附部分图纸 |
(3)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丝网印刷与丝网印刷机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设计 |
2.1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设计要求 |
2.1.1 玻璃丝网印刷工艺 |
2.1.2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整机结构 |
2.1.3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设计参数要求 |
2.2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方案设计 |
2.2.1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传动系统设计 |
2.2.2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定位机构设计 |
2.2.3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设计 |
2.2.4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工作台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 |
3.1 丝网印刷玻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刮印压力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
3.1.2 刮印角度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
3.1.3 刮印速度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
3.1.4 网距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
3.2 印刷回墨机构结构设计 |
3.2.1 印刷回墨机构具体结构设计 |
3.2.2 电机选型计算 |
3.2.3 同步带选型计算 |
3.2.4 线性导轨选型计算 |
3.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的结构设计 |
3.3.1 网版调节具体结构设计 |
3.3.2 网版升降具体结构设计 |
3.3.3 网版夹持具体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仿真概述 |
4.1.1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法概述 |
4.1.2 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4.1.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物理特性概述 |
4.2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静力学分析 |
4.2.1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2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有限元仿真求解与后处理 |
4.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模态分析 |
4.3.1 模态分析概述 |
4.3.2 网版夹持及网板调节机构的模态分析 |
4.4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结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的印刷机轴承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概述 |
1.2.2 印刷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研究概述 |
1.2.4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故障诊断理论研究 |
1.3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故障诊断面临的挑战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5 论文整体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深度置信网络模型分类性能研究 |
2.1 限制玻尔兹曼机 |
2.1.1 限制玻尔兹曼机结构 |
2.1.2 限制玻尔兹曼机训练方法 |
2.2 深度置信网络 |
2.3 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故障识别模型 |
2.3.1 实验数据预处理 |
2.3.2 实验分析 |
2.4 实验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
3.1 传统模型存在的问题 |
3.2 辅助生成算法 |
3.2.1 生成式对抗网络 |
3.2.2 理论模型 |
3.3 基于辅助生成的深度置信网络 |
3.3.1 .模型改进方案 |
3.4 基于辅助生成的深度置信网络模型的建立 |
3.4.1 指标器 |
3.4.2 学习率 |
3.4.3 神经单元数与网络层数 |
3.5 基于辅助生成的深度置信网络的轴承故障识别方法 |
3.5.1 诊断流程 |
3.5.2 实验数据与初始参数 |
3.6 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量子遗传优化的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方法研究 |
4.1 量子遗传算法 |
4.2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4.2.1 量子遗传算法编码方式 |
4.2.2 适应度函数 |
4.2.3 量子旋转门 |
4.2.4 量子变异 |
4.3 量子遗传算法步骤与流程 |
4.4 量子遗传优化的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
4.4.1 方法框架 |
4.4.2 轴承故障诊断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验证及软件设计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1.1 印刷机诊断系统基本结构 |
5.1.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5.2 实验参数设定 |
5.3 实验基本流程 |
5.4 结果分析 |
5.5 系统介绍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印刷机齿轮压电涂层表面电极的电学性能分析及信号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面向机械装备健康监测的传感器概述 |
1.2.2 齿轮失效判断方式 |
1.2.3 压电膜研究现状 |
1.2.4 表面电极材料及制备工艺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制备工艺 |
2.1.1 压电材料及制备工艺 |
2.1.2 表面电极材料及制备工艺 |
2.2 实验设备及应用 |
2.2.1 电极及涂层微观结构组织研究方法 |
2.2.2 电极导电性能测试 |
2.2.3 涂层电性能测试 |
2.3 压电涂层制备及表征 |
2.3.1 涂层制备 |
2.3.2 涂层物相分析 |
2.3.3 涂层微观形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表面电极制备及表征 |
3.1 涂层表面电极的制备 |
3.1.1 丝网印刷表面电极 |
3.1.2 溅射表面电极 |
3.2 表面电极微观形貌分析 |
3.3 表面电极物相组织分析 |
3.4 电极电学性能分析 |
3.5 涂层电学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压电信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整体方案设计 |
4.2 压电信号采集平台搭建 |
4.2.1 控制系统选择 |
4.2.2 系统硬件组成 |
4.2.3 下位机程序设计 |
4.3 QT监测显示软件设计 |
4.3.1 人机交互界面 |
4.3.2 上位机数据存储及可视化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柔版印刷原理 |
1.1.2 柔版印刷的优越性 |
1.2 多电机同步控制在印刷设备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机械传动方式 |
1.2.3 无轴传动方式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柔版印刷机的系统建模与分析 |
2.1 柔版印刷机的总体构造 |
2.2 伺服系统 |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分析与建模 |
2.3.1 数学模型 |
2.3.2 Clarke变换(3s/2s) |
2.3.3 Park变换(2s/2r) |
2.3.4 仿真建模 |
2.4 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鸽群粒子群优化PID控制策略 |
3.1 传统PID控制原理 |
3.2 粒子群算法 |
3.2.1 标准粒子群算法 |
3.2.2 标准粒子群的算法流程 |
3.2.3 “学习因子”自适应变化的粒子群算法 |
3.2.4 带跳跃算子的鸽群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5 鸽群粒子群算法流程 |
3.3 鸽群粒子群优化PID控制器设计 |
3.4 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同步控制中鸽群粒子群优化PI速度补偿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概述 |
4.2 多电机同步控制结构分析与设计 |
4.2.1 主令控制 |
4.2.2 主从控制 |
4.2.3 交叉耦合控制 |
4.2.4 偏差耦合控制 |
4.2.5 仿真实验对比 |
4.3 基于改进型偏差耦合的速度补偿器设计 |
4.3.1 传统偏差耦合速度补偿器 |
4.3.2 PI速度补偿器 |
4.3.3 鸽群粒子群优化PI控制的速度补偿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柔版印刷机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及分析 |
5.1 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建模 |
5.2 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研究 |
5.2.1 基于传统速度补偿器的多电机同步控制仿真 |
5.2.2 基于PI控制速度补偿器的多电机同步控制仿真 |
5.2.3 基于鸽群粒子群优化PI速度补偿器的多电机同步控制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
(7)新型模切机给纸机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模切机给纸机构研究现状 |
1.4 选题难点以及主要工作 |
1.5 研究路线图 |
1.6 本章小结 |
2 原理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模切机运行流程 |
2.2 模切机与输纸机工作流程要求 |
2.3 输纸机分纸原理与走纸方式 |
2.4 模切机输送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
2.5 单张纸输纸机气动化、无轴化设计趋势与方案设计 |
2.6 现有机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
2.7 本章小结 |
3 给纸系统多体运动学仿真分析 |
3.1 机构的三维实体建模 |
3.2 机构的ADAMS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给纸系统有限元分析 |
4.1 模型简化 |
4.2 网格划分 |
4.3 静力学分析 |
4.4 动力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给纸系统电气控制原理及说明 |
5.1 给纸机的机械结构改进设计 |
5.2 输纸机电气控制原理简述 |
5.3 本章小结 |
6 给纸系统的动态性能测试分析 |
6.1 测试设备和流程 |
6.2 分离头(“飞达”)墙板的振动测试及结果分析 |
6.3 副递纸电机传动皮带线速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
6.4 给纸系统的温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
6.5 给纸系统的噪音测试及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瓦楞纸箱印刷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瓦楞纸箱印刷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瓦楞纸箱包装印刷的现状 |
1.2.2 国外瓦楞纸箱包装印刷的现状 |
1.2.3 瓦楞纸箱包装印刷的未来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瓦楞纸箱印刷机的组成及原理 |
2.1 瓦楞纸箱送纸部 |
2.2 瓦楞纸箱印刷部 |
2.2.1 咬纸轮传送 |
2.2.2 真空吸附传送 |
2.2.3 供墨系统 |
2.3 瓦楞纸箱开槽部 |
2.4 瓦楞纸箱模切部 |
2.5 瓦楞纸箱粘箱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送纸部托纸机构的结构设计与研究 |
3.1 前缘送纸部运动过程分析 |
3.1.1 送纸平台结构分析 |
3.1.2 托纸机构结构分析 |
3.1.3 前缘送纸机构运动分析 |
3.2 托纸机构的模型简化及模态分析 |
3.2.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2 托纸机构的模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印刷滚筒的结构分析与有限元仿真 |
4.1 印刷滚筒的三维建模及分析 |
4.1.1 建立三维印刷滚筒模型 |
4.1.2 单元和材料属性的定义 |
4.1.3 网格划分 |
4.1.4 印刷滚筒约束设置 |
4.1.5 印刷滚筒受力模型 |
4.1.6 挠曲变形结果分析 |
4.2 模态分析 |
4.2.1 瓦楞纸箱印刷滚筒的模态分析 |
4.2.2 印刷滚筒各阶振型结果分析 |
4.3 正交试验设计及其结果的直观分析 |
4.3.1 正交试验的设计思想 |
4.3.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4.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4 正交试验的结构优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刷滚筒自动卷版装置的结构分析 |
5.1 印刷滚筒自动卷版装置结构分析 |
5.1.1 自动卷版伸缩齿条运动分析 |
5.1.2 自动卷版装置挂版结构设计 |
5.2 自动卷版装置运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印刷开槽模切机辅助模切装置 |
6.1 开槽模切机辅助模切装置的结构设计 |
6.1.1 刀模安装机构分析 |
6.1.2 移动座结构分析 |
6.1.3 刀模位置调节机构 |
6.1.4 刀模类型 |
6.2 辅助模切装置运动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瓦楞纸箱印刷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印刷机传动方式发展趋势 |
1.2.3 工业领域控制算法发展趋势 |
1.3 印刷机同步传动技术 |
1.3.1 共轴传动技术 |
1.3.2 无轴传动技术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瓦楞纸箱印刷机结构及数学模型 |
2.1 瓦楞纸箱印刷机机械结构及传动系统 |
2.1.1 送纸单元 |
2.1.2 印刷单元 |
2.1.3 开槽单元 |
2.1.4 模切单元 |
2.2 瓦楞纸箱印刷部件分析 |
2.2.1 印刷压力分析 |
2.2.2 印刷辊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3 印刷辊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2.2.4 模态分析 |
2.3 瓦楞纸箱印刷机数学模型 |
2.3.1 机理建模 |
2.3.2 系统辨识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与软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选择 |
3.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2.1 运动控制器 |
3.2.2 伺服系统 |
3.2.3 人机交互界面 |
3.2.4 传感器和其他 |
3.2.5 通信协议 |
3.2.6 电气原理设计 |
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3.1 主程序模块 |
3.3.2 手动控制模块 |
3.3.3 自动控制模块 |
3.3.4 其他功能模块 |
3.3.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4 印刷机关键技术实现 |
3.4.1 多轴同步控制 |
3.4.2 凸轮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算法研究 |
4.1 模糊PID控制 |
4.1.1 PID控制原理 |
4.1.2 模糊控制简介 |
4.1.3 模糊控制原理 |
4.1.4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1.5 模糊PID算法实现 |
4.2 神经网络 |
4.2.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4.2.2 BP神经网络 |
4.3 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 |
4.3.1 模糊神经网络PID原理 |
4.3.2 模糊神经网络PID结构 |
4.3.3 模糊神经网络PID算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瓦楞纸箱印刷机仿真与调试 |
5.1 软件建模与控制器仿真 |
5.1.1 软件概述 |
5.1.2 MATLAB/Simulink仿真 |
5.1.3 仿真分析及结论 |
5.2 调试与实验 |
5.2.1 实验平台调试 |
5.2.2 样机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软包装印刷机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软包装印刷机的介绍 |
1.1.1 软包装印刷机的概念和特点 |
1.1.2 软包装印刷机的发展历程 |
1.2 在线监测系统 |
1.2.1 在线监测系统的概念 |
1.2.2 在线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凹版印刷机结构 |
2.2 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 |
2.2.1 子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 |
2.2.2 子系统硬件安装方式的设计 |
2.3 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工作流程 |
2.3.1 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 |
2.3.2 在线监测系统的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选取与配置 |
3.1 系统硬件的分析与选取 |
3.2 触摸屏的功能与工作原理 |
3.2.1 触摸屏的结构与功能 |
3.2.2 Cortex-A9 芯片的概况与功能 |
3.2.3 触摸屏的调试 |
3.3 工业相机的概况 |
3.3.1 Balser工业相机 |
3.3.2 相机图像处理原理 |
3.3.3 相机寄存器的设置 |
3.4 相机的安装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4.1 相机通信原理 |
4.1.1 通信模型 |
4.1.2 信号处理模型 |
4.1.3 通信接口规范 |
4.2 基于Gige Vision的通信协议 |
4.2.1 ARP协议 |
4.2.2 GVCP协议 |
4.2.3 UDP协议 |
4.3 触摸屏与相机的通信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监测系统整体调试 |
5.1 相机的初始化及控制 |
5.2 图像显示 |
5.2.1 图像数据存储 |
5.2.2 图像数据转化 |
5.2.3 图像显示 |
5.3 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改进接收数据方法 |
5.3.1 接受数据的顺序结构 |
5.3.2 改进的接受数据结构 |
5.4 总体软件程序设计 |
5.4.1 总程序的流程图 |
5.4.2 程序的可靠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
5.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6 实际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齿轮的主要参数与印刷机结构及其调节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面问智能印刷工厂的设备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成祥玉.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低成本控制的数码喷墨印刷系统的研发与实践[D]. 周京福.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3]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D]. 李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辅助生成深度置信网络的印刷机轴承故障诊断研究[D]. 唐嘉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印刷机齿轮压电涂层表面电极的电学性能分析及信号监测[D]. 王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柔版印刷机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D]. 许迪文. 湘潭大学, 2020(02)
- [7]新型模切机给纸机构关键技术研究[D]. 陈远爱.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8]瓦楞纸箱印刷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D]. 胡岳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瓦楞纸箱印刷机控制系统研究开发[D]. 任帅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软包装印刷机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陈星宇.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