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供电电源连接不当故障的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谌婕[1](2021)在《MW级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热炉是铁合金行业用于冶炼电石、硅铁、锰铁、镍铁等产品的必用生产设备,现在国内交流供电矿热炉单台最大容量已达80000k VA,且容量还有增加的趋势。近两年来,国内在矿热炉直流供电方面已获得突破,实用系统证明,矿热炉供电的直流化,是其降耗节能获得良好效益的根本出路之一,但随着矿热炉单炉熔炼容量的不断扩大,电源的结构较为复杂,使用电力电子器件也越来越多,维护也极为困难。因此,需要设计大容量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与保护。本论文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采用以西门子PLC为主控单元,结合上位机WinCC,设计了大容量矿热炉直流电源的监控与保护系统。系统正常运行时DSP触发晶闸管导通,运行出现故障时,故障信号被送到DSP的功率保护引脚,封锁脉冲,晶闸管关断,对控制量实行闭环调节,将其送到PLC中,PLC通过工业以太网与上位机WinCC进行通信,并把实时数据传送给WinCC。上位机WinCC的界面显示,有效地实现了大容量矿热炉直流电源的实时监控。最后,对系统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调试与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人机界面,满足技术要求,运行效果良好。
王巍[2](2020)在《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其中包括高压管网数据采集、监控及应用的系统建设目标、功能要求、系统结构图、系统完成功能、建设规划、配置方案、系统构架、硬件配置、控制中心、站控系统、软件配置、通信配置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武汉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有限公司构建的以网络监控、调度运行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化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星形网络结构,由主控制中心站,以及各分支机构包括监测站点等组成。中心站与分支站点通过有线和无线互为冗余的通讯方式将数据信息系统予以联接,从而达到收集燃气管网运行数据、监控调度燃气管网运营、优化燃气管网配置流程等目的。在工程实践中,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系统)的引入有助于解决燃气管网的运营和调度问题,从而保证燃气管网的高效生产与运行安全。
卢嘉东[3](2020)在《超高层建筑电气防火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深入,各地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加,超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外在体现。其中建筑电气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电气系统的设计既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功能需求,同时也需要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筑电气设计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建筑体量的增加,建筑内的功能、配套设备、供电、供水、通风系统都越来越庞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带来严重影响;而受限于目前的灭火救援措施,超高层建筑更多程度上依靠自身的消防系统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超高层建筑在设计阶段就必须对各种消防系统设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文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通过实践项目阐述了超高层建筑的电气防火设计内容。文章针对超高层电气火灾的特点,并以“消防”结合的思路进行电气防火设计,主要叙述的系统包括变配电系统、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及消防电源监控系统。在各章节分别阐述了上述系统的设计依据、工作原理,并且着重针对建筑电气防火措施和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项目做法与传统做法进行对比;最后,通过论证及对比选择对于本项目对有利的系统形式,并落实至工程设计中,然后完成施工图设计。本文以某一工程设计为例,总结了通用于超高层建筑电气防火设计中的技术措施,并结合实际对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最后对电气防火类的产品及设计做法提出建议,为同类型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在防火要求上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参考案例。
周祥月[4](2020)在《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社会生活物质不断丰富,中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过程,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机械压力机及其自动流水线技术在汽车、农业机械、国防等大型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短周期、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压模成型的主要制造设备,紧密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近年来,由于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对新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意识和强烈的惜时概念,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基于自动控制下的机械压力机可以代替人工手动操作,并且伴随智能化的提高,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也提高,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使现代工业趋向于无人化模式靠拢。同时,对操作人员和投入使用机械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和维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据此在本课题中设计了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大型分布式电气控制调速系统,设计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系统功能控制程序等,并且配备Proface的HMI触摸屏人机界面,编辑出配套的人机界面监控系统。机械压力机设备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油路控制系统共同配合驱动机械硬件来运转,本课题中主要是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来配合对部分气路控制和油路控制系统工作。整个控制系统分站有电柜主站、变频器分站、立柱操作分站、横梁分站、地坑分站、滑块分站模块、工作台分站等。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先进压力机的工艺要求对压力机控制方法的确定及整个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元件选型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对主站及各个分站的实际接线设计、控制原理设计、PLC模块的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各分站电气元件的选型、自动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机械压力机工艺流程的各动作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分析;配合编辑的HMI人机界面和最后对控制系统网络组态连接设置。经过本项目的最终调试试验,本控制系统既能满足了工业生产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更灵活可控性,也能使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更加详细掌握设备在工作中的状态,便于安全高效的运行与维护。
孙钰清[5](2020)在《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智能微波开关作为一种用于检测密闭电石炉料位的非接触式物位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其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目前已在电石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智能微波开关的应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电石炉车间环境恶劣,人工检修维护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延误生产;智能微波开关产量逐年增加,但手动出厂检测容易出现误判、漏判且效率低下,已无法适应生产需求。因此开发一种能够代替人工实现对智能微波开关工业现场自动检测和出厂检测的自动检测装置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课题组研发的智能微波开关产品开发了一种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该自动检测装置硬件部分以MSP430F5336为微控制器,由主控制模块、带有电气隔离的通信模块、基于IIC拓展I/O口电路的故障信号驱动电路、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等组成,可满足工业现场自动检测和出厂检测两种需求。为了实现出厂产品电源故障的检测,硬件部分还重点设计了试上电检测电路以实现程控上电、掉电和过流、过压、欠压三种电源故障信号的反馈与断电保护。根据自动检测装置软件多任务和实时性要求建立由调度中心、时基中心和事务中心组成的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框架以实现各任务的调度和输入事件的及时处理。自动检测装置软件针对两种不同的应用场合分别进行了设计: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实现了现场24台智能微波开关的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程序设计;出厂检测软件部分实现了基于GPUMaker的TFT触摸液晶屏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和自动检测装置控制程序设计。经过软硬件测试和调试,用于工业现场检测的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可实现对现场使用智能微波开关的自动检测和故障报警;用于出厂检测的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可以实现对智能微波开关产品主要出厂检测项目的检测。
吴艺明[6](2020)在《铅酸蓄电池用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文中提出铅酸蓄电池自从其发明以来凭借价格低廉,运行稳定性高,容量大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使用方法不符合规范而导致铅酸蓄电池硫酸盐化进而提前报废的问题也一直未得到解决。铅酸蓄电池提前报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若处理不当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对硫酸盐化的铅酸蓄电池进行活化使其容量恢复一直是全球铅酸蓄电池科研人员研究的一项重点。为了使已经硫化的铅酸蓄电池消除硫化,延长铅酸蓄电池的实际使用寿命,本文设计了一套铅酸蓄电池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构成,简述了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的化学原理以及可能导致铅酸蓄电池硫化的原因。分析了现有修复方法的修复原理及优缺点,针对铅酸蓄电池硫化的特点以及硫酸铅结晶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的修复方法。对铅酸蓄电池复合修复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采用可以多路输出的反激拓扑作为修复系统的供电电源,对反激电路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选择,然后对反激电路的硬件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对正负脉冲电路进行了设计,根据麦斯定律推导了正负脉冲幅值及宽度的计算公式。对高频谐振电路进行设计,分析了高频谐振电路的工作过程。通过继电器模块将反激供电电路、正负脉冲修复电路和高频谐振电路连接起来相互配合产生复合修复波形。对修复系统的软件进行了设计,继电器、正负脉冲及高频谐振电路均以dsPIC16F887芯片作为主控芯片,在MAPLE X IDE环境下,采用C语言对控制芯片进行编程。绘制了PCB并搭建修复系统硬件电路,经测试合格后,用该电路对硫化的铅酸蓄电池进行了修复试验,通过设置对比试验证明修复电路的修复效果。
葛健炎[7](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开发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的普及,电气火灾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电气火灾造成的损失、引发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降低其带来的损失,进行电气火灾监控装置的升级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目的就是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电气防火现场要求,设计出一套检测准确、报警灵敏、操作简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本文的工作概括如下:首先分析了我国电气火灾的严峻形式,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了电气火灾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由于电气短路和超负荷产生电气火灾的原理及过程,从而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进行了该装置的整体方案设计。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及实际需求,明确了设备需要实现的功能和设计标准;对设备之间常用的通信方式进行比较,优选出CAN现场总线作为设备的通信方式。然后对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和探测器的硬件电路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选用了STM32系列单片机为监控装置主控制器,根据模块功能的不同,分别给出了主要部分的电路原理图以及电路原理分析,并对主要的元器件进行了选型和介绍,包括核心单片机、CAN总线收发器等。紧接着对装置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设计出了程序流程图,分析了各程序模块的功能和实现方法,并提供了相关部分的核心程序代码。编制了一套基于CAN总线火灾监控设备通信协议,用标识符区分报警优先级从而达到了监控报警优先。最后,为了进行电气火灾监控装置样机的综合测试,设计了简易的上位机监控软件。测试结果表明:火灾监控装置的信号采集精度、关键指标报警、故障的响应时间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与上一代基于RS-485的产品相比,响应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司陆军[8](2020)在《新型高铁塞拉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高铁因其运行速度快、准点率高、乘坐环境舒适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交通工具。目前,随着工业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铁领域对国产化塞拉门控制系统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来源于新型高铁塞拉门控制系统的研发项目,旨在改进现有的塞拉门控制系统,研制出稳定性更高、控制算法更优良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化塞拉门控制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塞拉门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功能需求,针对反电动势为正弦波的门控电机,采用矢量控制取代方波控制以提高控制性能,并完成了塞拉门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其次对塞拉门控制系统涉及的关键算法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使用霍尔传感器作为位置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系统,阐述了相应的转速计算及转子位置估算算法;针对速度环采用PI控制的无刷直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存在超调量大、响应时间长、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将变论域思想引入到模糊PI控制中,研究了一种变论域模糊PI控制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速度环使用变论域模糊PI控制可使得整个电机控制系统转速超调量小、动态响应快且抗干扰能力强。随后根据功能需求完成整个塞拉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硬件上设计了基于STM32F407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主控电路、电源电路、输入和输出电路、电机驱动电路及通信电路等,给出了各电路原理图并详细介绍了各电路的器件选型及工作原理;软件上分为车门运动控制、故障诊断、电机驱动及通信这四个模块进行设计,详细阐述了整个软件系统的运行流程及各功能子程序的功能原理,并设计了对应的功能流程图。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所设计的塞拉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分为电机空载测试和门控系统核心功能测试两部分完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塞拉门控制系统功能完善且算法优良,在高铁塞拉门控制领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赵志刚[9](2020)在《高压脉冲除尘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脉冲除尘电源是常见的废气除尘方法,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内燃煤电厂、水泥、冶金等场景多使用电除尘设备,具备广泛的改造和使用基础,而高压除尘电源作为其供能单元,配合相应的控制系统,可极大提高除尘效率,助推电除尘器走好最后一公里。更进一步,就这种电源本身特点来说,可以避开基础直流电源的电压极点限制,极大降低反电晕和抑制火花放电现象频次,从而维持更大的除尘输出功率,突破效率瓶颈。基于此,本文以原边并联对称式升压脉冲电源为研究基础,按步设计有在60k V直流电压基础上,叠加有80k V脉冲电压,并搭建了并联型脉冲电源样机,并进行了系列实验以验证。基于叠加型电源的主电路,分析了工作原理,提出一种简化计算模型。在主要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总结了主电路参数,并进行了部分器件选型。结合本电路参数,探讨了闪络的过度状态划分,特别是根据闪络的不同状态,对火花闪络种类划分,并给出了仿真验证,以便进行分类处理。最后提出一种主电路结构和器件排布方式。从控制参数的设定角度,结合基于DSP和FPGA的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引入了主要的调控机制,突出其脉冲、直流交互机制。针对不同火花闪络,提出了火花类型的识别与处理的方法。最后给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架和软件实现构成。发现了一种母线boost现象问题,提出了模糊PID策略并进行仿真验证。基于BP神经元网络,提出了对低频次,高位害的脉冲火花现象的预测机制的构想。并搭建了相应的BP模型,进行了网络训练、仿真验证和网络持续优化等工作,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搭建的样机平台上,采用降压等效实验的方式,完成了三种典型实验,即运行参数验证、过零关断、火花闪络实验,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此外对于与母线boost现象,补充了母线稳压附加实验,以达到验证与优化的目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许[10](2020)在《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矿井提升机是由多种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一个部件的工作状态都影响提升机的安全运行。目前,许多部件的工作状态仅由人工定期检测,甚至没有配置相应的监测手段,为了提高矿井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加强对生产运输设备的管理,论文研究了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并应用到立井施工提升机电控系统中。首先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对提升机辅助状态的监测现状。从现有监测系统存在的不足出发,在介绍矿井提升机系统的总体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机系统中闸瓦间隙、制动盘的温度、电动机的温度、减速器的温度和滚筒两边的轴承的温度对其运行状态的影响,给出了这些辅助状态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意义。其次论文完成了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详细分析了硬件的选型、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信号采集方案、通信方式、现场监测系统方案以及现场抗干扰措施。再次论文基于python语言、采用PyQt5框架进行提升机监测系统上位机各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和开发应用。软件包括系统管理模块、通信模块、数据处理显示模块及数据库管理模块,它们共同实现提升机监测系统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显示功能。最后探究提升机主轴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结合信息融合技术,总结了基于集成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的故障模型和实现策略。该研究可以提高故障诊断分类的准确率,用于指导提升机系统部件的故障排查和日常维护工作。论文设计的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弥补了现有监测系统的不足,将辅助系统纳入立井施工提升机电控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提升机可靠运行,提高了安全性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人员投入,具有较大的工程价值。论文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88篇。
二、PC供电电源连接不当故障的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供电电源连接不当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MW级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热炉直流电源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2.2 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的技术要求和难点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监控系统原理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矿热炉直流供电电源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
2.1.1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
2.1.2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
2.1.3 双反星形可控整流电路 |
2.1.4 三相桥式同相逆并联整流电路 |
2.2 矿热炉直流供电电源主电路 |
2.3 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功能实现 |
2.3.1 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 |
2.3.2 功能实现 |
2.4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1 下位机PLC的设计 |
2.4.2 上位机WinCC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测与保护电路的设计 |
3.1 检测与保护电路的功能 |
3.2 检测电路的设计 |
3.2.1 信号采样单元 |
3.2.2 快速熔断器检测 |
3.2.3 信号隔离电路 |
3.2.4 矿热炉直流电源控制系统 |
3.3 DSP控制电路及外围电路设计 |
3.3.1 TMS320F2812 功能介绍 |
3.3.2 DSP软件设计 |
3.3.3 控制系统结构 |
3.3.4 输入给定调理电路 |
3.3.5 电压采样调理电路 |
3.3.6 电流采样调理电路 |
3.3.7 外部脉冲封锁电路 |
3.4 保护电路的设计 |
3.4.1 过电流保护 |
3.4.2 过电压保护 |
3.4.3 短路保护 |
3.4.4 缺相保护 |
3.4.5 过热保护 |
3.4.6 报警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LC大容量直流矿热炉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PLC控制的硬件模块化设计 |
4.1.1 PLC选型 |
4.1.2 PLC的现场及远程监控系统 |
4.1.3 扩展模块 |
4.1.4 快速熔断器检测模块 |
4.1.5 系统报警控制系统 |
4.2 PLC程序流程设计 |
4.3 矿热炉直流电源整流装置的I/O口分配 |
4.4 PLC与上位机WinCC通信 |
4.5 PLC程序设计 |
4.5.1 PLC给定采集程序 |
4.5.2 桥臂并联快速熔断器个数程序 |
4.5.3 快速熔断器检测 |
4.5.4 高压合闸程序 |
4.5.5 PLC启动程序 |
4.6 交换机选型 |
4.7 谐波和电磁干扰的抑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inCC大容量直流矿热炉监控系统的设计 |
5.1 上位机WinCC项目建立 |
5.2 上位机WinCC与 PLC通信 |
5.3 监控系统画面制作 |
5.3.1 用户登录界面 |
5.3.2 主监控画面 |
5.3.3 桥臂界面 |
5.3.4 报表界面 |
5.3.5 控制界面 |
5.3.6 曲线界面 |
5.3.7 报警界面 |
5.4 上位机总体监控设计 |
5.5 触摸屏的画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验与调试 |
6.1 调试样机介绍 |
6.2 调试前准备 |
6.2.1 安装前检查 |
6.2.2 调试前检查 |
6.3 保护电路测试 |
6.4 串口调试 |
6.5 上位机WinCC通信 |
6.6 实际调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7.2 结论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SCADA系统标准现状 |
1.2.1 IEC相关标准 |
1.2.2 IEEE标准 |
1.2.3 APl标准 |
1.3 国内管道SCADA标准 |
1.3.1 国家标准 |
1.3.2 行业标准 |
1.4 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分析 |
1.5 国内外高压燃气管道系统建设现状 |
1.6 国内外地下储气库技术研究与发展方向 |
1.7 国外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 |
1.8 国内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 |
1.9 创新 |
1.1 0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问题调研 |
2.1 调研目的 |
2.2 调研设计 |
2.3 调研过程 |
2.4 调研结果 |
3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
3.1 管网系统数据采集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遥信误发 |
3.1.2 数据传递不准确 |
3.1.3 参数不匹配 |
3.1.4 节点抖动 |
3.1.5 装置误发 |
3.1.6 遥信漏发 |
3.2 管网系统应用中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防抖时间设置过长 |
3.2.2 操作不当 |
3.2.3 维护、维修工作量大 |
3.2.3 系统配置不准确 |
3.2.4 泄露检测不到位 |
3.2.5 部分远动工作站程序易走死、硬件故障频繁 |
4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相关对策 |
4.1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中数据采集管理对策 |
4.1.1 管网系统数据的采集管理 |
4.1.2 管网数据的分解管理 |
4.1.3管网数据的分级控制管理 |
4.1.4 管网数据的优化管理 |
4.1.5 优化体系结构 |
4.1.6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软、硬件对比分析 |
4.1.7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内设备的接口管理 |
4.1.8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功能分配 |
4.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应用系统中配置管理对策 |
4.2.1 管网应用系统模拟测试 |
4.2.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的培训 |
4.2.3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的负载均衡 |
4.2.4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泄露检测 |
4.2.5 城市天然气高压场站参数的优化配置 |
4.2.6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数据存储及恢复 |
4.2.7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数网络通讯 |
5 结束语 |
(3)超高层建筑电气防火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高层建筑电气防火设计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气防火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高层建筑电气火灾分析及设计方案 |
2.1 超高层建筑电气火灾分析 |
2.2 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
2.3 设计解决方案 |
2.4 设计内容及设计流程 |
2.4.1 实例项目概况 |
2.4.2 电气防火设计的主要内容 |
2.4.3 项目设计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配电系统设计 |
3.1 负荷分级及负荷计算 |
3.1.1 负荷等级划分 |
3.1.2 负荷计算方法 |
3.1.3 本工程负荷计算 |
3.1.4 变压器选型 |
3.2 变配电系统设计 |
3.2.1 供电电源及主结线运行方式 |
3.2.2 本项目低压配电系统设计与常规做法对比 |
3.2.3 消防设备运行情况记录 |
3.3 配电方式和线缆选择 |
3.3.1 消防负荷配电方式 |
3.3.2 线缆选择及敷设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
4.1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概述 |
4.2 消防应急照明规范要求及照度计算 |
4.3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 |
4.3.1 消防应急照明灯具要求 |
4.3.2 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布置 |
4.3.3 消防应急照明配电设计 |
4.3.4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控制 |
4.3.5 系统运行情况 |
4.4 本工程消防应急照明系统与传统做法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灾预警系统设计 |
5.1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 |
5.1.1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5.1.2 电气火灾监控器设置 |
5.1.3 监控探测器设置 |
5.1.4 系统构架 |
5.1.5 系统运行情况 |
5.2 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设计 |
5.2.1 消防设备电源传监控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5.2.2 消防设备电源监控器、监控模块及传感器设置 |
5.2.3 系统构架 |
5.2.4 系统运行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附录一 高压一次主结线示意图 |
附录二 高压配电系统图 |
附录三 1-T1、1-T2低压配电系统图(一) |
附录四 1-T1、1-T2低压配电系统图(二) |
附录五 集中电源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图 |
附录六 电气消防设计说明 |
附录七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图 |
附录八 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图 |
(4)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概况 |
1.2.1 压力机分类 |
1.2.2 发展概况 |
1.3 控制系统方案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 |
1.4.2 本文结构思路 |
第2章 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机械压力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
2.1.1 主要组成结构部件 |
2.1.2 机械压力机工作性能分析 |
2.1.3 工艺流程 |
2.2 机械压力机技术方案 |
2.2.1 机械压力机安装布置规划 |
2.2.2 机械压力机技术参数选取 |
2.3 系统设计原则 |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2.3.2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2.3.3 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
2.4 主要组成部件的机电安装布置设计 |
2.4.1 横梁部件 |
2.4.2 滑块部件 |
2.4.3 移动工作台 |
2.5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架设计 |
2.5.1 电气控制方法的选择 |
2.5.2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电源供电线路设计 |
3.2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 |
3.2.1 PLC控制器 |
3.2.2 变频器调速装置 |
3.2.3 触摸屏选型 |
3.2.4 辅助电器元件选型 |
3.3 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站设计 |
3.3.1 立柱操作站 |
3.3.2 电气控制柜工作站 |
3.3.3 横梁分站 |
3.3.4 地坑分站 |
3.3.5 左工作台分站 |
3.3.6 滑块分站模块 |
3.4 主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3.4.1 三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
3.4.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
3.4.3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
3.5 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
3.5.1 安全保护系统结构概述 |
3.5.2 光电保护系统设计 |
3.5.3 离合器-制动器安全控制设计 |
3.6 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设计 |
3.7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
3.7.1 Profibus-DP总线通信 |
3.7.2 工业以太网通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程序设计 |
4.2 润滑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3 滑块装模高度调整控制程序设计 |
4.4 移动工作台控制程序设计 |
4.5 压力机行程控制 |
4.6 同ROBOT自动化数据交换程序设计 |
4.7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HMI人机界面设计 |
5.1 HMI人机界面设计原理与重点 |
5.1.1 设计原理 |
5.1.2 设计重点 |
5.2 HMI人机界面对主要模块动作的流程图设计 |
5.2.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流程 |
5.2.2 润滑系统控制流程 |
5.2.3 装模高度调整控制流程 |
5.2.4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流程 |
5.3 HMI对控制系统参数与状态的设置及显示设计 |
5.3.1 润滑系统监控画面 |
5.3.2 机床状态画面 |
5.3.3 模具参数设置与更换 |
5.3.4 DP总线网络监控画面 |
5.4 故障报警履历存档与查看功能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调试与故障分析 |
6.1 控制系统的通信调试 |
6.1.1 PLC控制器与各分站单元的Profibus-DP组态设置 |
6.1.2 PLC控制器、HMI触摸屏及上位机PC的 Ethernet联网设置 |
6.2 变频器优化调试 |
6.3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调试 |
6.3.1 设备调试前准备工作 |
6.3.2 基本功能 |
6.3.3 装模高度调整调试 |
6.3.4 ADC自动换模运行调试 |
6.3.5 行程运行控制 |
6.4 故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技术及方案设计 |
2.1 智能微波开关简介 |
2.1.1 微波技术简介 |
2.1.2 智能微波开关工作原理和结构 |
2.1.3 智能微波开关的控制和检测机制 |
2.2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需求分析 |
2.2.1 自动检测装置在工业现场应用时的需求分析 |
2.2.2 自动检测装置在出厂检测应用时的需求分析 |
2.3 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总体设计 |
2.3.1 自动检测装置监测网络结构 |
2.3.2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总体设计 |
2.3.3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系统设计 |
3.1 电源模块设计 |
3.1.1 自动检测装置电源的功耗估计和模型建立 |
3.1.2 +24V转+5V DC-DC电源设计 |
3.1.3 +5V转+3.3V LDO电源设计 |
3.1.4 +24V转+5VA isolate电源设计 |
3.2 基于MSP430F5336 的主控制模块设计 |
3.2.1 微控制器的选型 |
3.2.2 基于MSP430F5336 的主控制电路设计 |
3.3 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
3.3.1 RS-485 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
3.3.2 CAN通信驱动电路设计 |
3.4 故障信号驱动电路设计 |
3.4.1 IIC拓展I/O口电路 |
3.4.2 继电器驱动电路 |
3.5 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5.1 数字量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3.5.2 数字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6 模拟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7 试上电检测电路设计 |
3.7.1 上电信号与上电电源通路 |
3.7.2 过电流检测支路 |
3.7.3 过电压检测支路 |
3.8 自动检测装置PCB设计 |
3.8.1 主控制板PCB设计 |
3.8.2 故障信号驱动板PCB设计 |
3.9 智能微波开关上电工装夹具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检测装置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设计 |
4.1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规划 |
4.1.1 自动检测装置软件总体框架搭建 |
4.1.2 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主要任务 |
4.2 各主要模块程序设计 |
4.2.1 运行状态检查命令帧解析任务程序设计 |
4.2.2 故障报警子程序设计 |
4.2.3 1s定时任务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检测装置出厂检测软件设计 |
5.1 TFT触摸液晶屏界面设计 |
5.1.1 TFT触摸液晶屏功能需求与界面划分 |
5.1.2 TFT触摸液晶屏模块选型与原理简介 |
5.1.3 基于GPUmaker的界面设计 |
5.2 出厂检测软件功能需求与任务划分 |
5.3 智能微波开关通信规约简介 |
5.3.1 物理层 |
5.3.2 数据链路层 |
5.3.3 应用层 |
5.4 TFT触摸液晶屏细化规约设计 |
5.4.1 物理层 |
5.4.2 数据链路层 |
5.4.3 应用层 |
5.5 各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5.5.1 UART接收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5.5.2 RS-485 接收中断服务程序 |
5.5.3 TFT-LCD控制任务程序 |
5.5.4 试上电检测控制程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检测装置测试与调试 |
6.1 自动检测装置硬件测试 |
6.1.1 自动检测装置电源测试与误差分析 |
6.1.2 试上电检测电路测试 |
6.2 自动检测装置软硬件联调 |
6.2.1 工业现场自动检测软件软硬件联调 |
6.2.2 出厂检测软件软硬件联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铅酸蓄电池用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硫化铅酸蓄电池修复方案 |
2.1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 |
2.1.2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概念 |
2.1.3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2.2 铅酸蓄电池失效原因分析 |
2.2.1 硫酸盐化原理分析 |
2.3 复合修复的原理 |
2.3.1 单脉冲修复的原理 |
2.3.2 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电电源及修复主电路设计 |
3.1 系统的整体框架 |
3.2 修复仪供电电路的设计 |
3.2.1 供电电路的比较选择 |
3.2.2 反激电路的工作模式的确定 |
3.2.3 反激电路的峰值电流控制 |
3.2.4 反激供电电路的框架图 |
3.2.5 供电电源的各参数设计 |
3.3 基于正负脉冲修复法的修复模块设计 |
3.3.1 正负脉冲电路的硬件实现 |
3.3.2 脉冲幅值及宽度的确定 |
3.4 基于高频谐振修复法的修复模块设计 |
3.5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修复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正负脉冲控制程序 |
4.3 正负脉冲与高频谐振的配合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仿真 |
5.1.1 反激供电电路的仿真 |
5.1.2 正负脉冲驱动电路的仿真 |
5.2 蓄电池修复实验 |
5.2.1 硫化铅酸蓄电池的挑选 |
5.2.2 修复系统测试 |
5.2.3 蓄电池修复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CAN总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气火灾产生原因分析 |
1.2.1 电气短路 |
1.2.2 电气线路超负荷 |
1.3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发展状况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发展状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CAN总线电气火灾报警装置总体设计 |
2.1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指标 |
2.2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设计指标 |
2.2.1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主要功能 |
2.2.2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指标设计要求 |
2.3 监控软件设计方案 |
2.3.1 编程方案的确定 |
2.3.2 软件的设计要求 |
2.4 通信方式的选择和依据 |
2.4.1 基于无线技术的方案 |
2.4.2 基于有线技术的方案 |
2.4.3 监控系统通信方案的论证 |
2.4.4 CAN总线的基本规则 |
2.4.5 CAN总线与485总线响应时间对比 |
2.4.6 CAN总线应用可行性分析 |
2.5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和探测器的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AN总线电气火灾监控装置硬件设计 |
3.1 探测器电路设计 |
3.1.1 温度采集与调理电路 |
3.1.2 剩余电流检测电路 |
3.2 监控设备电路设计 |
3.2.1 嵌入式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3.2.2 报警电路设计 |
3.2.3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
3.3 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3.3.1 485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3.3.2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3.4 硬件电路中抗干扰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 CAN总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探测器软件的设计 |
4.1.1 剩余电流信号处理 |
4.1.2 温度信号处理 |
4.1.3 探测器抗干扰设计 |
4.2 监控设备程序设计 |
4.2.1 人机交互界面程序设计 |
4.2.2 报警功能程序实现 |
4.3 通信功能程序实现 |
4.3.1 485通信数据格式 |
4.3.2 485通信初始化 |
4.3.3 CAN总线通信初始化 |
4.3.4 CAN总线数据的收发 |
4.4 CAN通信协议概述 |
4.4.1 参数功能 |
4.4.2 应用层协议 |
4.4.3 应用层功能 |
4.5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方案设计及系统测试 |
5.1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5.2 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实现 |
5.3 电气火灾监控装置测试 |
5.3.1 探测器数据精度检测 |
5.3.2 监控报警功能测试 |
5.3.3 其它基本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型高铁塞拉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高铁塞拉门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高铁塞拉门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高铁塞拉门发展趋势 |
1.2.4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塞拉门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塞拉门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2.2 塞拉门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
2.3 塞拉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3.1 门控电机及其控制策略分析 |
2.3.2 门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塞拉门控制系统的关键算法研究 |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矢量控制 |
3.1.1 坐标变换 |
3.1.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3.1.3 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技术 |
3.1.4 无刷直流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设计 |
3.2 基于霍尔传感器的转速计算及转子位置估算 |
1. 转速计算方法 |
2. 转子位置估算 |
3.3 无刷直流电机的变论域模糊PI控制 |
3.3.1 模糊PI控制器的设计 |
3.3.2 变论域模糊PI控制器的设计 |
3.3.3 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塞拉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
4.2 主控电路 |
4.2.1 主控芯片选型及资源分配 |
4.2.2 STM32最小系统电路 |
4.3 电源电路 |
4.3.1 输入保护及滤波电路 |
4.3.2 电压转换电路 |
4.4 FRAM存储电路 |
4.5 输入和输出电路 |
4.5.1 输入电路 |
4.5.2 输出电路 |
4.5.3 故障显示电路 |
4.6 相电流采样电路 |
4.7 母线电压采样电路 |
4.8 电机驱动电路 |
4.8.1 信号电平转换电路 |
4.8.2 PWM隔离输出电路 |
4.8.3 IPM驱动电路 |
4.9 霍尔信号接口电路 |
4.10 通信电路 |
4.10.1 USB转串口电路 |
4.10.2 CAN总线通信电路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塞拉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5.2 软件系统运行流程 |
1. 主程序 |
2. 中断服务程序 |
5.3 车门运动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5.3.1 门宽自学习子程序 |
5.3.2 开关门控制子程序 |
5.3.3 车门运动速度曲线规划子程序 |
5.3.4 障碍物检测子程序 |
5.4 故障诊断模块软件设计 |
5.4.1 故障显示子程序 |
5.4.2 故障存储与读取子程序 |
5.5 电机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
5.5.1 SVPWM子程序 |
5.5.2 ADC中断子程序 |
5.5.3 转速及转子位置计算子程序 |
5.5.4 变论域模糊PI控制子程序 |
5.6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6.1 在应用编程子程序 |
5.6.2 串口通信子程序 |
5.6.3 CAN通信子程序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塞拉门控制系统的实验测试 |
6.1 搭建实验平台 |
6.2 电机空载测试 |
6.2.1 SVPWM输出测试 |
6.2.2 转子位置估算测试 |
6.2.3 相电流测试 |
6.2.4 转速响应测试 |
6.3 门控系统的核心功能测试 |
6.3.1 开关门功能测试 |
6.3.2 障碍物检测功能测试 |
6.3.3 通信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压脉冲除尘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静电除尘电源研究现状 |
1.2.1 除尘电源的发展趋势 |
1.2.1.1 工频高压电源 |
1.2.1.2 高频高压电源 |
1.2.1.3 高压脉冲电源 |
1.2.2 电源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脉冲电源主电路分析 |
1.3.1 静电除尘原理 |
1.3.2 脉冲供电对反电晕的作用 |
1.3.3 主电路拓扑及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论文的设计目标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主电路原理与参数计算 |
2.1 叠加电源拓扑结构 |
2.1.1 叠加电源主电路拓扑 |
2.1.2 高压基础直流电源的选用 |
2.2 脉冲部分主电路设计 |
2.2.1 脉冲主电路原理分析 |
2.2.2 谐振回路参数计算 |
2.2.2.1 脉冲主电路结构详解 |
2.2.2.2 谐振回路参数计算 |
2.3 仿真分析与闪络状态解读 |
2.3.1 主电路的仿真验证 |
2.3.2 火花状态分析 |
2.4 主电路的搭建 |
2.4.1 关键功率器件的选型 |
2.4.1.1 大功率IGBT管 |
2.4.1.2 RCD器件 |
2.4.2 主电路空间结构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电源控制系统分析及详解 |
3.1 控制系统整体描绘 |
3.1.1 系统主控量 |
3.1.1.1 基础直流电压U_(dc) |
3.1.1.2 脉冲峰值U_(pulse) |
3.1.1.3 输出脉冲电流I_E |
3.1.1.4 IGBT电流I_(igbt)、电压U_(igbt) |
3.1.2 功能部分构成 |
3.1.2.1 主控功能模块划分 |
3.1.2.2 MU测量模块 |
3.1.3 运行调控机制 |
3.1.3.1 系统软启动 |
3.1.3.2 交互协调运行 |
3.1.4 闪络处理机制 |
3.1.4.1 直流火花 |
3.1.4.2 脉冲火花 |
3.2 控制系统硬件架构 |
3.2.1 主控板结构及特点 |
3.2.2 器件的选择与使用 |
3.2.2.1 DSP芯片的选择 |
3.2.2.2 FPGA的选择 |
3.3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3.3.1 控制程序结构设计 |
3.3.2 主控程序流程 |
3.3.3 关键辅助程序 |
3.3.3.1 IGBT控制与保护 |
3.3.3.2 火花处理交互 |
3.4 控制系统稳压环节 |
3.4.1 寄生boost的影响 |
3.4.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3.4.2.1 控制模型 |
3.4.2.2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火花预测 |
4.1 神经网络理论准备 |
4.1.1 基础神经网络 |
4.1.1.1 发展历程概述 |
4.1.1.2 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 |
4.1.1.3 神经元模型 |
4.1.1.4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4.1.2 BP神经网络 |
4.1.2.1 BP神经网络概述 |
4.1.2.2 BP神经网络的模型 |
4.1.2.3 BP学习算法 |
4.1.2.4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4.2 预测模型建立与分析 |
4.2.1 BP网络模型的建立 |
4.2.1.1 网络层数 |
4.2.1.2 各层神经元数 |
4.2.1.3 权值与阈值的初始化设定 |
4.2.1.4 学习速率 |
4.2.1.5 动量因子 |
4.2.2 数据的筛选与处理 |
4.2.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4.2.2.2 样本数据的处理 |
4.3 网络训练与测试分析 |
4.3.1 BP网络的训练 |
4.3.2 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2.1 多层网络模型 |
4.3.2.2 简化网络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叠加电源样机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平台详解 |
5.1.1 实验平台样机 |
5.1.2 实验上位机 |
5.2 电源基本运行实验 |
5.2.1 正常运行 |
5.2.1.1 脉冲单列运行验证 |
5.2.1.2 叠加试运行 |
5.2.2 过零关断 |
5.2.2.1 谐振电流过零前关断 |
5.2.2.2 谐振电流过零关断 |
5.3 闪络实验 |
5.3.1 脉冲单列运行闪络实验 |
5.3.1.1 脉冲前半周闪络实验 |
5.3.1.2 脉冲后半周期闪络实验 |
5.3.2 并列运行闪络实验 |
5.3.2.1 前半周闪络实验 |
5.3.2.2 后半周闪络实验 |
5.4 稳压实验 |
5.4.1 升压现象 |
5.4.2 稳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10)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矿井提升机及辅助状态监测 |
1.2 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提升机组成及辅助状态参数分析 |
2.1 提升机系统的组成 |
2.2 制动系统辅助状态参数及监测技术 |
2.3 主轴系统辅助状态参数及监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组成与结构 |
3.2 闸瓦间隙测量模块 |
3.3 温度测量模块 |
3.4 通信模块 |
3.5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4 提升机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基于PyQt的提升机监测系统软件的功能及架构 |
4.2 数据管理模块 |
4.3 监测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的提升机主轴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5.1 集成神经网络 |
5.2 提升机主轴系统故障诊断模型 |
5.3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主轴系统故障诊断模型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PC供电电源连接不当故障的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MW级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研究[D]. 谌婕.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 王巍. 2020年燃气安全交流研讨会论文集、调研报告, 2020
- [3]超高层建筑电气防火设计[D]. 卢嘉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4]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 周祥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智能微波开关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D]. 孙钰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6]铅酸蓄电池用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D]. 吴艺明. 青岛大学, 2020(01)
- [7]基于CAN总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开发与研究[D]. 葛健炎. 扬州大学, 2020(04)
- [8]新型高铁塞拉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司陆军.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9]高压脉冲除尘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赵志刚. 东南大学, 2020(01)
- [10]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