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种常见花粉的相对营养价值评价

40种常见花粉的相对营养价值评价

一、40种常见花粉相对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祝敏[1](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马冉[2](2020)在《榛子花袋泡茶制备工艺及其品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榛属植物资源丰富,目前榛属植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多万亩,因此充分利用榛属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国内外对于榛属植物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榛子果实上,关于榛子花的研究较少。随着榛属植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榛子花产出,但大多都会被当做垃圾直接丢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有研究者曾证明榛子花中含有丰富的有益活性成分,其中包括总黄酮、多糖、氨基酸等,经实验证明榛子花中的活性成分有降血糖、抑菌和抗氧化等功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袋泡茶饮用方式方便、快捷完全符合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近些年袋泡茶产品需求度呈线性增长,因此为迎合消费者对袋泡茶产品的需求度,提高榛子花资源的利用率。本课题以榛子花为原料研制一款新型榛子花袋泡茶,并对榛子花袋泡茶的原料选择、干燥工艺、冲泡条件、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得到口感好品质佳的榛子花袋泡茶产品的同时为袋泡茶市场增加新鲜成分。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榛子花3种典型花期的主要理化成分进行研究,得知休眠期为榛子花最佳采收期。为获得最优原料,对休眠期5个不同品种的榛子花进行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得到84-236的营养价值最高,因此选择84-236作为榛子花袋泡茶的最优原料。(2)采用微波干燥法对榛子花进行干燥处理,通过对不同干燥条件下的榛子花理化成分进行比较,得知在420W和560W干燥2min或3min的榛子花品质较优。为得到品质和香气兼优的榛子花,对较优干燥条件下的榛子花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得知在420W-3min干燥处理下的榛子花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最高,因此确定420W-3min为榛子花的最佳干燥条件。以水浸出物和L值为评价指标,对最佳干燥条件下的榛子花进行粉碎目数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40目为榛子花最优粉碎目数。(3)以水浸出物和沉淀时间为评价指标,对5种不同材质的茶包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玉米纤维袋为榛子花粉体的最优冲泡材质。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纯净水对榛子花袋泡茶进行单次冲泡,并以冲泡温度、时间、液料比为三因素,利用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优冲泡条件参数:冲泡温度89℃、冲泡时间为4.9min,液料比为48.5:1m L/g。在此条件下榛子花袋泡茶的感官评分为87.21,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6.42%,与预测值分别相差0.59%和0.56%,误差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对榛子花袋泡茶进行质量检验,得知所得榛子花袋泡茶溶出性好且微生物和重金属各指标均在相应的安全标准限量内。

唐启正[3](2020)在《施肥、覆膜和异花授粉处理对马家柚果实品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马家柚[C.grandis(L.)Osbeck]原产于江西省广丰县,是江西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适应性强、风味独特、香气诱人、营养价值丰富。但马家柚果实品质不稳定,个体差异大。研究发现,施肥、覆膜及异花授粉处理都可对果实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施肥、覆膜及异花授粉处理,研究改善马家柚果实品质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施肥、覆膜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施肥及覆地布处理(P1、P2和P3)与对照组相比果实单果重分别显着增加了17.6%、23.7%和23.9%;果皮厚度分别降低了30.9%、25.9%和33.9%;可滴定酸含量分别降低了62.3%、65.1%和60.3%;固酸比显着提高;P4(转色期铺反光膜)与P3(对照)相比果实外观品质无显着差异,但果肉色泽加深,可滴定酸含量增加。2.施肥、覆膜处理对果实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施肥及覆地布处理与对照相比,柠檬酸及总有机酸含量显着降低;转色期铺反光膜与P3相比,柠檬酸及有机酸总量均显着增加。在挥发性物质含量上,与对照相比,P2显着降低,其余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比较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含量发现,P2、P3均能有效降低果肉中柚皮苷含量。比较番茄红素发现,P1含量显着降低。3.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品质的影响:异花授粉能显着增加果实单果重及果实内种子数,T2显着加深果肉色泽;T3显着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值为15.88%;与自然授粉相比,异花授粉后可滴定酸含量均显着降低,固酸比显着增加;比较鸡尾葡萄柚与HB柚授粉果实发现,鸡尾葡萄柚授粉果实不仅显着增加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也显着增加,固酸比显着降低。异花授粉能使无籽马家柚产生有籽性状。4.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使用T1和鸡尾葡萄柚花粉授粉后果实蔗糖及总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T1、T2和T3的柠檬酸及总酸含量显着降低,而鸡尾葡萄柚授粉后柠檬酸及总有机酸含量显着增加。在挥发性物质含量上,T1显着增加,T3则显着降低,其余处理差异不显着。T2、T4柚皮苷含量显着降低,T2番茄红素含量显着增加。

谢若瀚[4](2020)在《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被誉为“生命之花”、“智慧元素”。然而,全球土壤缺锌状况十分严重,且大部分果树对缺锌敏感,每年有大量果园因为作物缺锌导致严重的果实减产与品质下降。本研究以缺锌敏感的典型高价值果树作物(苹果、扁桃等)作为供试材料,综合运用高通量金属组学分析技术(Micro-XRF、Nano-XRF、XAS、ICP-MS),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超低温高压冷冻-冷冻置换(HPF-F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针对果树缺锌敏感问题,系统研究了落叶果树作物中锌营养的运输机制、稳态调节、需求规律与利用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果树补锌困难的生产实际,探究果树叶片对叶面锌肥的吸收机理。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对苹果韧皮部锌运输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苹果缺锌症状的显现存在一定滞后性,在早期缺锌时,其叶片锌含量处于缺锌临界值,但并不会显现出明显的缺锌症状,表现为隐性缺锌状态,该状态下果树幼叶中锌含量和维管束中的锌信号高于成熟叶和老叶,茎韧皮部中的锌积累也显着高于木质部,且能将更多吸收的稳定性同位素68Zn转运至幼嫩叶片中。可见,早期缺锌可以诱导锌迅速从老叶(源)中释放出来,通过韧皮部高效地再转运至新生器官(库)内,以弥补新生器官对锌养分的需求。该结果表明苹果能迅速响应外界缺锌信号,韧皮部对锌的再转运能力会根据外源锌可利用度进行调节。2.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明确苹果树对锌的再转运能力的调控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隐性缺锌状态下锌的韧皮部运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隐性缺锌果树的韧皮部中,锌以烟酰胺螯合态存在的比例高于对照植株,烟酰胺合成相关基因Md NAS3与烟酰胺锌转运相关基因Md YSL6的表达量在隐性缺锌时显着提高,说明早期缺锌信号会诱导果树体内烟酰胺的合成,加速烟酰胺对锌的螯合作用,促进锌以烟酰胺锌结合态的形式进行韧皮部运输。该过程能使锌养分被高效地供应至植株的新生器官中,为新生器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锌养分的大量需求提供保障,该过程是苹果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关键机制。3.选取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营养生长期对锌的分配、储存与再利用。对苹果生长期、休眠期和萌芽期植株不同器官中锌的分布进行微纳米尺度的原位表征,发现在果树旺盛生长期,茎节点作为果树体内养分转运的重要枢纽,其维管束中的锌含量远远高于茎组织中的其他部位,该部位中锌的主动储存很可能是侧芽中锌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果树休眠期,芽是果树储存锌养分的关键场所,为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果树会优先将锌养分区隔在具有高度代谢活性与发育能力的分生组织及其附近的维管束运输系统中;此外,休眠芽内锌与磷元素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锌在植物休眠芽中以植酸结合态的形式储存,果树春季顶芽的萌动会伴随着芽中维管束的快速发育与植酸锌的降解,促进芽中储存锌养分的快速释放和再利用,为早春果树锌的养分需求提供保障。4.选取美国加州主栽扁桃品种[Prunus dulcis(Mill.)D.A.Webb]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殖生长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运输分配。从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表征扁桃从开花到结果过程中锌在各重要生殖器官(包括花朵、花粉管、花药、花粉粒、果实和种子等)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在扁桃的雌蕊中,花柱中间的引导组织是锌的重要贮存库;在雄蕊中,锌则大量储存于花粉粒,且优先分布在花粉粒边缘的膜上,药隔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和药室的内壁是锌在花药中的主要积累位点;对于扁桃等坐果量大的果树作物而言,其果实发育期容易出现“短暂的缺锌效应”,进一步探究发现该现象产生的内在因素来源于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锌养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硬核期果实对锌养分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发育时期,但锌在运输过程中会大量区隔于花柄和种皮中,成为锌从母体向子代组织运输的两大瓶颈,极大降低了锌迁移进入果实的效率。5.针对传统叶面肥肥效评价方法具有破坏性采样、易产生污染等缺陷,构建了植物体内基于同位素示踪结合金属组分析技术的叶面锌肥精准原位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进一步研究果树叶片表皮特性(毛状体密度和气孔开闭)对其叶面锌吸收的影响;通过在植物叶片细胞与亚细胞水平上原位表征锌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发现叶表皮对叶面锌肥的弱渗透性来源于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吸附固定作用,该过程是影响叶面肥肥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评估叶片吸收锌肥后锌元素与叶内原有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并探究了叶面吸收的锌肥在叶中的形态转化过程。综上,本研究探明了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以及隐性缺锌情况下果树的锌稳态调节,提出了由烟酰胺介导的高效锌再转运是果树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重要机制;系统解析了果树作物在营养发育期、休眠期、萌芽期和生殖发育期中锌在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中的原位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转化,揭示了果树年生长周期中对锌养分的需求和利用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叶片表皮特性对作物叶面锌吸收的影响,提出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固定作用是影响叶面锌肥肥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果树作物锌营养的科学管理,优化与改进果树锌生物强化技术,以及研发新型叶面锌肥及其促效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天琛[5](2020)在《成熟洋槐蜜的鉴别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蜂蜜是由蜜蜂采集植物花蜜或植物昆虫的分泌物后,与自身分泌的特殊物质相结合经转化、沉积、脱水,贮藏于蜂巢中直至成熟的天然甜物质。国际蜂联(APIMONDIA)关于蜂蜜欺诈声明中明确指出,蜂蜜的成熟过程应该由蜜蜂单独完成,养蜂人不应该收获稀薄蜂蜜,然后采用真空浓缩设备人工脱出水分,造成蜂蜜中活性成分的损失。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成熟蜂蜜、非成熟蜂蜜和浓缩蜂蜜的鉴别方法,也不清楚成熟蜂蜜和非成熟蜂蜜生物活性的差别。为了能够建立有效的鉴别成熟蜂蜜的方法,指导成熟蜂蜜的生产,本文以陕西洋槐蜜为对象,建立了基于理化指标、色谱电化学指纹图谱和氨基酸含量鉴别成熟洋槐蜜的新方法,同时研究了成熟洋槐蜜、非成熟洋槐蜜和浓缩洋槐蜜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为制定成熟蜂蜜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成熟蜂蜜提供理论指导。全文包括六章内容,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研究陕西不同地区成熟洋槐蜜和非成熟洋槐蜜的18项理化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成熟洋槐蜜和非成熟洋槐蜜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成熟洋槐蜜与非成熟洋槐蜜的理化指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出三个主成分反应原变量82.64%的信息,综合各主成分信息表明总酚含量、总蛋白含量和总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是主要变量。聚类分析(CA)将50个蜂蜜样品分为两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得分图结果一致。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模型参数R2X,R2Y和Q2分别为0.928,0.978和0.971,提取出四个预测主成分,且对50个蜂蜜样品的识别正确率为100%。2、采用HPLC-ECD构建了成熟洋槐蜜、非成熟洋槐蜜和浓缩洋槐蜜色谱电化学指纹图谱,通过提取特征共有峰面积信息并结合PCA和OPLS-DA,建立了一种基于色谱指纹图谱鉴别成熟洋槐蜜的新方法。结果表明,PCA共提取出六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60%;OPLS-DA有效地从13个特征共有峰中筛选出5个关键性共有峰(Peak 5,Peak 4,Peak 8,Peak 13和Peak 7),与PCA结果基本一致;30个验证集样品回验OPLS-DA模型的识别正确率为100%。3、采用waters AQC衍生法测定了成熟洋槐蜜、非成熟洋槐蜜和浓缩洋槐蜜中的18种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三类蜂蜜的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发现非成熟洋槐蜜经过浓缩后苯丙氨酸,赖氨酸,脯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显着降低;甘氨酸和异亮氨酸在浓缩洋槐蜜中未检测到。另外,以三类蜂蜜中的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为变量,结合PCA和OPLS-DA,发现三类蜂蜜可以基于氨基酸差异准确分类,为成熟蜂蜜的鉴别提供新思路。4、测定了成熟洋槐蜜、非成熟洋槐蜜和浓缩洋槐蜜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的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FRAP)和Fe2+络合力(FICA)测定了成熟洋槐蜜、非成熟洋槐蜜和浓缩洋槐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三类蜂蜜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成熟洋槐蜜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均高于非成熟洋槐蜜和浓缩洋槐蜜;非成熟洋槐蜜经过浓缩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明显下降。

张孟琴,孙亚真,范一霖[6](2018)在《牡丹花粉营养成分评价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为探明不同品种牡丹花粉营养成分的差异,以河南洛阳市的牡丹品种为材料,采用凯氏定氮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酸水解法、灼烧重量法等测定6种主栽品种牡丹花粉中的蛋白质、脂肪、矿物元素、灰分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含量,并对其变异系数和各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牡丹花粉中蛋白质的含量非常丰富(35.03%39.48%),而脂肪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1.79%4.94%),灰分含量为5.02%5.41%;6种牡丹花粉中均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K、Ca、Mg、Na、Zn、Fe、Cu、Mn、Se和B,品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含量及灰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且品种间差异幅度不大,说明品种间蛋白质、灰分的含量较稳定,不易受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品种间脂肪及各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品种间差异幅度较大,表明品种间脂肪、矿物元素的含量不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脂肪、灰分的含量与各矿物元素含量间均呈显着相关性,不同的矿物元素含量之间也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本研究为牡丹种质的筛选、评价及牡丹花粉资源的综合利用及牡丹花粉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冯坤苗[7](2018)在《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油菜蜂花粉进行破壁工艺优化,测定蜂花粉的抗氧化作用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为增强蜂辅助祛斑功效,选取芦荟和甘草共同组成复方配伍。从芦荟和甘草中提取有效成分并进行工艺优化。优选最佳剂量组方,探究该组方剂量配比规律,制备用于辅助治疗黄褐斑的泡腾颗粒保健食品,对其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进行考察研究。方法:(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油菜蜂花粉超微粉碎破壁最佳工艺。(2)测定破壁后的油菜蜂花粉的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3)通过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确定将有效部位最大程度富集的提取方法,并优化提取工艺。(4)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和美白实验,确定三种药物最优的组合配比。(5)为泡腾颗粒选取合适的辅料,以泡腾时间和口感为指标,优化本泡腾颗粒的制备工艺,得到制备最佳处方。(6)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颗粒剂要求,对本颗粒进行了形状、粒度、水分等指标的质量检查。结果:(1)确定油菜蜂花粉超微粉碎最佳破壁工艺为:油菜蜂花粉填充率为30%,控制含水量在15%以内,粉碎30分钟,最终可使破壁率达99.97%。(2)破壁后的油菜蜂花粉具有抗氧化能力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并且与浓度相关。(3)芦荟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芦荟水浴回流,加入料液比为1:60蒸馏水,提取温度为70℃,提取1次,每次120min。甘草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50倍70%乙醇溶剂提取,提取两次,每次120min。(4)以抗氧化能力与酪氨酸酶抑制率为共同指标,选出三种药物最优的组合配比,最佳配比为蜂花粉:芦荟:甘草=5:1.4:1.7。(5)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各辅料种类及组成比例:稀释剂为淀粉和糊精(比例为3:2),用量为25%;粘合剂为70%乙醇溶液,泡腾剂为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比例1:1.2),用量为7.3%;矫味剂为甜菊苷,用量为0.25%。对所制备泡腾颗粒进行质量评价,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质量较好。(6)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质量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中颗粒剂项下要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建立了本制剂的质量标准。根据测定多批样品,制定了本泡腾颗粒中总黄酮的含量限度,暂定总黄酮含量不得低于7.7%。结论: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芦荟和甘草可提高油菜蜂花粉抗氧化和美白功效,对黄褐斑病症的治疗可起辅助治疗的作用;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制备工艺较稳定。

邵冰洁[8](2018)在《广义菊属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义菊属植物是菊科春黄菊族中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种质资源。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广义菊属植物中具有优良抗性和良好饲用前景的重要种质,通过收集、保存、扩繁、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的方式对广义菊属植物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优良牧草品种的筛选和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小滨菊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5 mg/L NAA;最佳继代培养基MS+0.5 mg/L 6-BA+0.2 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0.3 mg/L NAA。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 mg/L 6-BA+0.5 mg/L NAA,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的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NAA。2.以蒙菊、线叶菊种子为外植体的组培快繁结果为:蒙菊诱导愈伤和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MS+1.0 mg/L 6-BA+0.1 mg/L NAA,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0.2 mg/L 6-BA+0.2 mg/L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3 mg/L NAA;线叶菊种子的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2 mg/L NAA,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3 mg/L NAA。3.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蒙菊、太行菊、甘菊的萌动种子,诱导多倍体的生成。测定诱导后代的形态学指标,并通过染色体压片法和流式细胞法对后代进行倍性鉴定。蒙菊在处理时间6 h,秋水仙素浓度500 mg/L的条件下,变异率最高,达到6%。对蒙菊诱导后代的鉴定结果发现,叶片下表皮气孔的大小和密度可以快速辨别植株倍性,并通过此法鉴定出太行菊和甘菊的多倍体后代。4.以蓍状亚菊、灌木亚菊、星毛短舌菊等野生牧草资源和课题组内的优良杂交后代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设计杂交组合58个,共杂交花序392个,杂交小花数6253个,收获种子395粒,获得发芽植株73株,经形态学和细胞学两种方式鉴定了杂交种14株。初步的杂交结果为:蓍状亚菊×太行菊(3株)、蓍状亚菊×甘菊(1株)、(铺散亚菊×太行菊)× ’金色穹庐’(3株)、(小山菊× ’万代风光’)×灌木亚菊(1株)、’金色穹庐’ ×(铺散亚菊×太行菊)(3株)、朝鲜菊×’太行龙湫’(1株)、’金色穹庐’×朝鲜菊(2株)。5.选取四个杂交亲本和七个杂交后代不同时期的材料,进行饲料常规成分的检测。对这些材料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整体的饲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行龙湫’、小山菊杂种1号花蕾期材料为良好牧草资源,太行菊等十五种植物材料为中等牧草资源,大部分材料花蕾期和花后均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可作为天然牧场的补充草种,增加天然牧场的植物多样性和营养丰富性。

孙慧阳[9](2018)在《西部特色小品种乳及其发酵乳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蛋白质是食品的主要营养指标之一,其质量好坏与其含量和氨基酸组成密切相关。为探讨西部地区不同物种小品种乳鲜乳及其经传统发酵的发酵乳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差异,为其营养评价提供基础依据,本试验在西部地区采集牦牛乳、山羊乳、驼乳、马乳及其发酵乳,共获得代表性乳样126份,采用凯氏定氮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乳中蛋白质、17种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营养评价,以期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5个地区4种鲜乳中,蛋白质含量具有物种差异及地区差异(P<0.05)。(1)物种差异:蛋白质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牦牛乳、山羊乳、驼乳、马乳。鲜驼乳与鲜山羊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者显着高于马乳,而显着低于牦牛乳(P<0.05)。4个地区3种发酵乳牦牛发酵乳蛋白质含量最高,骆驼发酵乳次之,发酵马乳最低。(2)地区差异:鲜牦牛乳蛋白质含量在青海、甘肃有显着地区差异(P<0.05),甘肃高于青海0.46 g/100g,鲜马乳、驼乳无显着性地区差异(P>0.05)。(3)传统发酵差异:青海牦牛发酵乳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该地区鲜牦牛乳(P<0.05),发酵乳高于鲜乳0.60g/100g。马乳、驼乳无显着性发酵差异(P>0.05)。(2)在被测样品中,其氨基酸含量与比例存在显着物种差异、地区差异(P<0.05),传统发酵差异不显着(P>0.05)。(1)物种差异:5个地区4种鲜乳17种常见氨基酸总量(TAA)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且差异显着(P<0.05):鲜山羊乳/鲜牦牛乳>鲜驼乳>鲜马乳。尽管不同物种乳中氨基酸含量不同,但4种乳各氨基酸含量在TAA中占比整体相近。(2)地区差异:鲜牦牛乳和鲜驼乳氨基酸含量分别具有地区差异(P<0.05)。甘肃比青海地区鲜牦牛乳TAA高出4.01 mg/g,且Glu、Ser、His、Thr、Arg、Ala、Phe、IIe、Leu、Pro含量在鲜牦牛乳中地区差异显着(P<0.05)。除马乳EAA/TAA接近40%外,EAA/TAA和EAA/NEAA分别在40%和70%以上,均高于FAO/WHO理想蛋白质推荐标准(40%和60%以上)。不同物种乳BCAA/TAA均大于20%,DAA/TAA均大于60%,表明鲜乳及其发酵乳中蛋白质均为优质蛋白。(3)传统发酵差异:通过对比其他4个地区3种鲜乳及其发酵乳17种氨基酸含量发现,发酵乳较鲜乳TAA、EAA氨基酸含量稍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3)以17种氨基酸占TAA的百分比进行PC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物种乳特征氨基酸不同:马乳为Arg、Ser、Ala、Trp,驼乳为Thr、IIe、Phe、Glu,甘肃牦牛乳为Lys、Met、Val、Tyr、Leu,山羊乳为Gly,His。同时,对比呈味氨基酸发现,马乳相较其他乳更加鲜甜,牦牛乳乳香最浓郁。(4)营养评价结果:综合各年龄段人群不同乳种氨基酸评分(AA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et+Cys、Trp和His是乳类主要的限制氨基酸。对超过0.5岁的幼儿和成人而言,这几种小品种乳鲜乳及其发酵乳均为优质蛋白质源,对小于0.5岁婴儿略显不足。

王谦,耿越,李晓,杨长军[10](2017)在《蜂花粉和松花粉主要营养成分对比分析》文中指出蜂花粉和松花粉由于传播方式不同,结构有差异,其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从主要营养成分出发,综述近年来蜂花粉和松花粉两者营养成分的差异。对比分析看出,两者营养成分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比重差异大,体现在蜂花粉中还原糖含量较高,松花粉中膳食纤维比重较大。可以根据食品加工的目的不同,进行合理选择。

二、40种常见花粉相对营养价值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种常见花粉相对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1.1.1 花粉孢子
        1.1.2 理化指标
        1.1.3 挥发性化合物
        1.1.4 酚类化合物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1.2.1 抗氧化性
        1.2.2 抗炎活性
        1.2.3 其他生物活性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1.3.2 现行治疗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2.3 小结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4.3 小结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6.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榛子花袋泡茶制备工艺及其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榛子及其营养保健功能的研究
        1.1.1 榛子简介
        1.1.2 榛子的营养及保健价值
    1.2 榛子花及其研究现状
        1.2.1 榛子花简介
        1.2.2 榛子花的营养价值
        1.2.3 榛子花的应用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1.3 花序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1.3.1 花序简介
        1.3.2 花序产品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1.4 茶加工工艺概述
        1.4.1 茶干燥工艺研究现状
        1.4.2 茶冲泡工艺研究现状
    1.5 袋泡茶概述
        1.5.1 袋泡茶的定义
        1.5.2 袋泡茶的性能特点
        1.5.3 袋泡茶的发展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榛子花袋泡茶最优原料的选择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制备
        2.3.2 理化成分的测定
        2.3.3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2.3.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榛子花不同花期理化指标的测定
        2.4.2 休眠期榛子花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榛子花袋泡茶粉体加工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理化成分的测定
        3.3.3 挥发性成分提取
        3.3.4 GC-MS分析条件
        3.3.5 挥发性物质定性定量分析
        3.3.6 最佳粉碎目数的选择
        3.3.7 数据整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微波输出功率对榛子花理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3.4.2 微波干燥时间对榛子花各理化指标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微波干燥条件对榛子花挥发性成分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3.4.4 粉碎目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榛子花袋泡茶冲泡条件及质量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榛子花袋泡茶的工艺流程
        4.3.2 最优袋装材质的选择
        4.3.3 感官评价
        4.3.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3.5 单因素试验
        4.3.6 响应面优化试验
        4.3.7 榛子花袋泡茶质量检测
        4.3.8 数据整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榛子花袋泡茶最优袋装材质的选择
        4.4.2 最优冲泡条件单因素结果分析
        4.4.3 响应面试验结果
        4.4.4 最佳条件的确定及模型验证
        4.4.5 榛子花袋泡茶质量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3)施肥、覆膜和异花授粉处理对马家柚果实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引言
    1.1 课题提出
    1.2 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2.1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进展
        1.2.2 果实内在品质研究进展
    1.3 施肥处理对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
    1.4 地布覆盖及反光膜应用提高果实品质研究
    1.5 异花授粉对果实的影响
        1.5.1 异花授粉对果实坐果率的影响
        1.5.2 异花授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2.1 施肥处理实验设计
        2.2.2 异花授粉实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果实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测定
        2.3.2 果实可溶性糖及有机酸含量测定
        2.3.3 挥发性物质测定
        2.3.4 果实样品中柚皮苷含量测定
        2.3.5 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覆膜处理对马家柚果实品质的影响
        3.1.1 施肥、覆膜处理对马家柚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1.2 施肥、覆膜处理对马家柚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3.1.3 施肥、覆膜处理对马家柚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1.4 施肥、覆膜处理对马家柚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3.1.5 施肥、覆膜处理对马家柚果肉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3.2 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坐果率及品质的影响
        3.2.1 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坐果率的影响
        3.2.2 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2.3 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3.2.4 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5 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3.2.6 异花授粉对马家果肉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3.2.7 异花授粉对马家柚果实柚皮苷及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4.讨论
    4.1 施肥、覆膜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4.1.1 施肥、覆膜处理对果实大小及果皮厚度影响
        4.1.2 施肥、覆膜处理对果实色泽及TSS、TA的影响
        4.1.3 施肥、覆膜处理对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4.2 异花授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4.2.1 异花授粉对果实常规品质的影响
        4.2.2 异花授粉对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5.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环境中的锌
        1.1.1 锌的生理特性与生化功能
        1.1.2 土壤中的锌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1.2 植物维持体内锌稳态平衡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2.1 根系对土壤中锌的活化与吸收
        1.2.2 缺锌与高锌胁迫下植物对根系内锌稳态的调节
        1.2.3 锌的木质部装载过程
        1.2.4 植物地上部锌的稳态平衡机制
        1.2.4.1 膜转运蛋白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4.2 金属螯合物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5 锌与其他矿质营养元素的互作
        1.2.5.1 大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2.5.2 中微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3 果树锌营养与施锌技术
        1.3.1 缺锌对果树作物的影响
        1.3.1.1 全球果树种植地缺锌状况
        1.3.1.2 锌对果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1.3.1.3 锌对果树生殖生长的影响
        1.3.2 果树缺锌矫正及其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1.3.2.1 土壤施锌
        1.3.2.2 叶面施锌
    1.4 元素分布成像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1.4.1 植物体内金属稳态平衡研究中元素成像的重要性
        1.4.1.1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生物强化
        1.4.1.2 金属元素转运相关基因功能表征
        1.4.1.3 植物对重金属毒害的耐受机制
        1.4.1.4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超积累机制
        1.4.2 锌元素的原位成像技术
        1.4.2.1 基于X射线荧光的元素成像技术
        1.4.2.2 基于质谱的元素成像技术
        1.4.3 同步辐射XRF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1.4.3.1 活体植物中锌营养元素的迁移示踪
        1.4.3.2 元素的三维分布成像
        1.4.3.3 揭示叶面肥的吸收过程与调控因素
        1.4.3.4 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
    1.5 研究内容
        1.5.1 科学问题提出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果树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与锌再转运能力调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预培养
        2.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2.2.3 锌含量测定
        2.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叶片稳定性同位素锌标记与示踪
        2.2.6 数据分析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表型与锌含量
        2.3.2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叶片上的分布
        2.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茎上的分布
        2.3.4 稳定性同位素锌的叶面吸收与再转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树中锌的韧皮部运输形态与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预培养
        3.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3.2.3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3.2.3.1 样品制备
        3.2.3.2 参比物制备
        3.2.3.3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定与分析
        3.2.4 有机酸与氨基酸含量测定
        3.2.5 烟酰胺含量测定
        3.2.6 RNA提取与cDNA合成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8 数据分析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锌在苹果不同叶龄叶片中的赋存形态
        3.3.2 苹果茎维管束中锌赋存形态的微区变化
        3.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叶片中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
        3.3.4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不同部位中烟酰胺含量的变化
        3.3.5 苹果烟酰胺合成与锌再转运相关基因对缺锌胁迫的响应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果树休眠和营养发育期对锌的季节性储存、释放与再利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预培养
        4.2.2 植物样品采集
        4.2.3 锌含量测定
        4.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4.2.4.1 Micro-XRF测定
        4.2.4.2 Nano-XRF样品制备
        4.2.4.3 Nano-XRF测定
        4.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4.2.6 植物总磷、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分析
        4.2.7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锌在苹果茎节点处的积累特征
        4.3.2 苹果不同部位茎的锌含量
        4.3.3 苹果顶芽中锌的细胞与亚细胞分布特征
        4.3.4 苹果顶芽中锌的赋存形态
        4.3.5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4.3.6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释放与迁移
        4.3.7 其他多年生落叶果树作物休眠芽中锌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树生殖发育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锌的运输障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预培养
        5.2.2 锌含量测定
        5.2.3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5.2.4 数据分析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扁桃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迁移转运
        5.3.2 扁桃开花过程中锌在生殖器官的微纳米尺度定位
        5.3.3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内锌养分的耗竭
        5.3.4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生殖器官内锌养分的输入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叶面锌肥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及其对叶片中养分状况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预培养
        6.2.2 植物叶片表面特性的改变
        6.2.2.1 调节叶片气孔开闭
        6.2.2.2 调节叶片毛状体密度
        6.2.3 叶面锌肥处理
        6.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6.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6.2.6 扫描电镜分析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叶面锌肥的精准原位评价体系构建
        6.3.2 苹果叶片上下表皮特性及其叶面锌吸收差异
        6.3.3 叶面锌肥跨角质层渗透过程
        6.3.4 叶片表面特性对叶片锌吸收的影响
        6.3.5 叶面施锌对叶片其他养分元素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结论、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综合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5)成熟洋槐蜜的鉴别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成熟蜂蜜的定义和酿造
    1.2 蜂蜜的成分分析
        1.2.1 糖类物质
        1.2.2 水分
        1.2.3 蛋白质和氨基酸
        1.2.4 酚类物质
        1.2.5 酶类物质
        1.2.6 羟甲基糠醛
    1.3 蜂蜜的性质
        1.3.1 蜂蜜的感官特性
        1.3.2 蜂蜜的物理特性
        1.3.3 蜂蜜的化学特性
    1.4 热加工对蜂蜜质量的影响
        1.4.1 热加工对蜂蜜中美拉德反应生成物的影响
        1.4.2 热加工对蜂蜜中酶活性的影响
        1.4.3 热加工对蜂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4.4 热加工对蜂蜜中微生物的影响
        1.4.5 热加工对蜂蜜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1.5 我国成熟蜂蜜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化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成熟洋槐蜜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花粉鉴定分析
        2.3.2 理化指标分析
        2.3.3 理化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成熟洋槐蜜
    2.4 结论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指纹图谱鉴别成熟洋槐蜜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峰提取
        3.3.2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成熟洋槐蜜
    3.4 结论
第四章 游离氨基酸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成熟洋槐蜜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实验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4.3.2 游离氨基酸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成熟洋槐蜜
    4.4 结论
第五章 成熟洋槐蜜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蜂蜜花粉孢子形态学分析
        5.3.2 总酚含量(Total Phenolic Content,TPC)测定
        5.3.3 总黄酮含量(Total Flavonoids Content,TFC)测定
        5.3.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5.3.5 Fe~(3+)还原力的测定
        5.3.6 Fe~(2+)络合力的测定
        5.3.7 体外抑菌活力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总酚与总黄酮含量及分析
        5.5.2 抗氧化活性
        5.5.3 抑菌活性
    5.6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牡丹花粉营养成分评价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测定方法
        1.3.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3.2 脂肪含量的测定
        1.3.3 灰分的测定
        1.3.4 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脂肪及灰分含量的测定
    2.2 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2.2.1 工作曲线、仪器检出限及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
        2.2.2 常量元素的含量
        2.2.3 微量元素的含量
    2.3 各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牡丹花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开发前景
    3.2 牡丹花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异系数及资源开发
    3.3 牡丹花粉中主要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4 结论

(7)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1.1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1.1.1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
        1.1.2 化学药物治疗
        1.2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1.2.1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1.2.2 黄褐斑的中药临床用药及特点
    2 油菜蜂花粉研究概况
        2.1 蜂花粉主要成分
        2.2 蜂花粉主要生理功能
        2.2.1 抗前列腺增生与炎症作用
        2.2.2 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2.2.3 免疫调节作用
        2.2.4 保护皮肤和美容作用
        2.2.5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2.2.6 其他作用
    3 芦荟研究概况
        3.1 芦荟中主要活性成分及相应药理作用
        3.2 芦荟在美容方面的应用
    4 甘草研究概况
        4.1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4.2 甘草在美容方面的应用
    5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药学研究工艺思路
第二章 油菜蜂花粉破壁工艺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蜂花粉前处理
        2.2 水合氯醛混悬液的配制
        2.3 制片
        2.4 超微粉碎制备工艺优选
        2.5 验证试验
    3 小结
第三章 破壁蜂花粉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
        2.1.1 总抗氧化能力测试
        2.1.2 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2.1.3 羟自由基测定实验
        2.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2.2.1 实验原理
        2.2.2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3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结果
        2.3.2 酪氨酸酶抑制能力测定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四章 芦荟、甘草有效部位提取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芦荟、甘草有效部位提取方法的确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芦荟提取物的制备
        2.1.1 芦荟水提取物的制备
        2.1.2 芦荟7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1.3 芦荟95%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2 甘草提取物的制备
        2.2.1 甘草水提取物的制备
        2.2.2 甘草7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2.3 甘草水提醇沉物的制备
        2.3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
        2.3.1 总抗氧化能力测试
        2.3.2 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2.3.3 羟自由基测定实验
        2.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2.4.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4.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样品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5.2 不同样品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2.5.3 羟自由基测定实验
        2.5.4 酪氨酸酶抑制实验
    第二节 芦荟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1 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4 芦荟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2.5 结果分析
        2.5.1 芦丁标准曲线绘制
        2.5.2 芦荟有效部位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2.5.3 响应面优化芦荟总黄酮提取工艺
        2.5.4 模型验证
    第三节 甘草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1 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4 甘草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2.4.1 甘草单因素实验
        2.4.2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2.5 结果分析
        2.5.1 芦丁标准曲线
        2.5.2 甘草有效部位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2.5.3 响应面优化芦荟总黄酮提取工艺
        2.5.4 模型验证
    小结
第五章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组方组合优化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
        2.1.1 样品溶液的配制
        2.1.2 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2.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2.2.1 样品溶液的配制
        2.2.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2.3 实验正交设计
        2.4 实验结果
        2.5 验证试验
    3 小结
第六章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制备工艺
    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
        2.1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制备工艺流程
        2.2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评价指标
        2.3 辅料的选择
        2.3.1 稀释剂的选择
        2.3.2 甜味剂的选择
        2.3.3 粘合剂的选择
        2.3.4 泡腾崩解剂的选择
        2.4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配方优化
    3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质量初步考察
        3.1 颗粒休止角的测定
        3.2 颗粒吸湿性考察
        3.3 颗粒初步质量判断
    4 小结
第七章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试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辅料检验
    4 原药材质量标准
        4.1 甘草
        4.2 芦荟
    5 成品质量标准
        5.1 鉴别
        5.1.1 油菜蜂花粉的鉴别
        5.1.2 甘草定性鉴别
        5.1.2.1 溶液的制备
        5.1.2.2 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5.1.3 芦荟的定性鉴别
        5.2 成品检查
        5.2.1 感官指标检查
        5.2.2 粒度检查
        5.2.3 水分检查
        5.2.4 泡腾颗粒溶化性检查
    6 含量测定
        6.1 溶液的配制
        6.2 测定波长的选择
        6.3 标准曲线的绘制
        6.4 样品含量测定
    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广义菊属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广义菊属牧草植物分布概况
    1.2. 广义菊属植物野生牧草资源
    1.3. 广义菊属植物组培快繁相关研究进展
    1.4. 广义菊属植物多倍体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1.4.1. 广义菊属植物的染色体数
        1.4.2. 多倍体育种常用途径
        1.4.3.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育种相关成果
        1.4.4. 多倍体育种的鉴定方法简介
        1.4.5. 多倍体育种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1.5. 广义菊属植物杂交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1.5.1. 杂交育种方法相关研究
        1.5.2. 广义菊属远缘杂交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1.5.3. 杂交后代的鉴定方法
    1.6. 牧草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广义菊属种质资源的收集
3. 广义菊属种质资源组织培养研究
    3.1. 小滨菊快繁及再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蒙菊、太行菊组织培养相关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外植体的选择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
4. 广义菊属种质资源多倍体育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蒙菊多倍体诱导和鉴定结果分析
        4.2.2. 太行菊菊多倍体诱导和鉴定结果分析
        4.2.3. 甘菊多倍体诱导和鉴定结果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秋水仙素对广义菊属诱导效果的相关讨论
        4.3.2. 秋水仙素诱导后代鉴定方法的相关讨论
5. 广义菊属牧草资源杂育种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杂交亲本的选择
        5.1.2. 杂交授粉及播种方法
        5.1.3. 杂交后代的鉴定
        5.1.4. 数据统计和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以亚菊属野生种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2. 以亚菊属杂交种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3. 以菊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4. 以短舌菊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5. 以小甘菊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6. 以女蒿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5.3.1. 植株倍性对杂交的影响
        5.3.2. 关于杂交不亲和原因的讨论
        5.3.3. 广义菊属植物杂交育种形态学性状遗传规律的相关探讨
        5.3.4. 广义菊属植物杂交后代鉴定方法的相关讨论
6. 优质牧草资源的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广义菊属材料的各项牧草指标测定结果
        6.2.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牧草相关指标测定的讨论
        6.3.2. 关于牧草相关指标分析方法的讨论
        6.3.3. 不同时期牧草营养指标含量的动态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西部特色小品种乳及其发酵乳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品种乳概况
        1.1.1 全球非牛小品种哺乳动物
        1.1.2 小品种乳的资源分布与独特性
        1.1.3 我国小品种乳生产与利用
    1.2 小品种乳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价值
        1.2.1 蛋白质
        1.2.2 氨基酸
    1.3 国内外小品种乳乳中蛋白质与氨基酸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与成果
        1.3.2 我国研究成果与趋势
        1.3.3 蛋白质与氨基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4 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乳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价与计算
        1.4.1 氨基酸评分(AminoAcidScore,AAS)
        1.4.2 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AminoAcidIndex,EAAI)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品种乳中蛋白质的含量与分析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物种差异对乳中蛋白质含量影响
        2.2.2 地区差异对乳中蛋白质含量影响
        2.2.3 传统发酵差异对乳中蛋白质含量影响
    2.3 讨论
        2.3.1 物种差异对乳中蛋白质含量影响
        2.3.2 地区差异对乳中蛋白质含量影响
        2.3.3 传统发酵对乳中蛋白质含量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小品种乳中总氨基酸的组成与分析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十六种氨基酸测定方法
        3.1.5 色氨酸测定方法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标品与样品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图
        3.2.2 物种差异对乳中氨基酸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3.2.3 地区差异对乳中氨基酸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3.2.4 传统发酵对乳中氨基酸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3.2.5 氨基酸特征图谱的PCA分析
        3.2.6 呈味氨基酸
        3.2.7 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评价
    3.3 讨论
        3.3.1 物种差异对乳中氨基酸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3.3.2 地区差异对乳中氨基酸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3.3.3 传统发酵对乳中氨基酸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3.3.4 氨基酸特征图谱的PCA分析
        3.3.5 呈味氨基酸
        3.3.6 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0)蜂花粉和松花粉主要营养成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糖类
2 膳食纤维
3 蛋白质
4 脂肪
5 维生素
6 矿物质
7 结论

四、40种常见花粉相对营养价值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2]榛子花袋泡茶制备工艺及其品质研究[D]. 马冉.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施肥、覆膜和异花授粉处理对马家柚果实品质影响研究[D]. 唐启正.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D]. 谢若瀚. 浙江大学, 2020
  • [5]成熟洋槐蜜的鉴别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马天琛. 西北大学, 2020(02)
  • [6]牡丹花粉营养成分评价及相关性分析[J]. 张孟琴,孙亚真,范一霖.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15)
  • [7]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D]. 冯坤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广义菊属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初步研究[D]. 邵冰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西部特色小品种乳及其发酵乳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与评价[D]. 孙慧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10]蜂花粉和松花粉主要营养成分对比分析[J]. 王谦,耿越,李晓,杨长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4)

标签:;  ;  ;  ;  ;  

40种常见花粉的相对营养价值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