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仪[1](2021)在《“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以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响应十八大号召,举国上下开启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征程。为深入进行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2016年江苏省盐城市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所谓“让学”,即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各种学习过程,确保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常展开。所谓“引思”,即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引领、引发学生思考,确保一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一次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指明了全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方向,也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笔者所在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在全校各个学科全面推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至今己几年时间了,总体上看这一次课改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毋庸讳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课题将紧密结合本人教学工作的实际,着力对“让学引思”理念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展开较深入的探究,为本地区初中物理教学一线的同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笔者在研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归纳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和多元智能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层面,对本校初中物理课堂“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实施的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本校当前初二物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经探索从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改进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引思”理念的推行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一线教师作为课改的实施者,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针对本校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让学引思”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情感策略。然后针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让学引思”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即注重课前导学,让学生充分预习、展示;注重合作探究,让学生手脑“动”起来;注重质疑解惑,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注重迁移拓展,让学生解决问题“能”起来;注重归纳整理,让学生知识结构“全”起来;注重评价反思,让学生学习信心“足”起来等。最后,在探索提出相关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笔者开展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将部分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并通过实践班和对照班教学的对比分析,总结了有关教学策略实践的效果,彰显了本研究具有的价值。
张少阳[2](2021)在《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决于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合力作用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因而想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教师在教育中就要把重视非智力因素放到和智力因素一样重要的位置上。然而非智力因素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如此丰富,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如何确定学生所需培养的非智力因素,最大程度上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其物理学业学习的有益影响?这些问题仍然值得研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先依据非智力因素的测评原理并结合调查班级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份信效度合适的调查问卷,然后借助这一工具分别在国际高中的VCE课程班(简称澳洲班)和上海地区的公办高中(简称上海班)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并分析其与学生的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成绩的学生群体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确定对学生物理学习起主导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以明确班级学生的培养方向,具体调查结果如下:(1)澳洲班和上海班两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平均得分总体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上上海班学生平均得分略高于澳洲班,而在学习毅力、学习动机和独立性这三项上则反之。此外,澳洲班学生在人际关系得分最高,均分达7.30分,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最低,只有0.95分;上海班学生也在人际关系有8.63的最高均分,在学习动机上只有0.69分。(2)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澳洲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学习责任心、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0.316、0.384、0.334、0.363、0.548、0.807、0.753,即澳洲班学生除去自尊心和注意稳定性两项非智力因素外,其他的非智力因素都与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或极其显着的相关性。而上海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0.362、0.394、0.368、0.357、0.400,即上海班学生的在以上六项非智力因素上确实与其物理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对澳洲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集中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则集中于动力系统维度。澳洲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上海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除学习动机以外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独立性这些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澳洲班还是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间多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因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此外,我们发现对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习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有一定差异,对澳洲班学生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属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则属于动力系统维度,因而针对各学校的不同情况,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的重心也应有不同。总的来说,对两校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都属于较低维度,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越高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越稳定、越持久,因而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培养的。
刘婵娟[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入新世纪后,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浅尝辄止式的学习难于满足社会的需求,21世纪初提出的深度学习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上提出核心素养,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符号的学习转向学科本质的探究。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而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深度学习追求的最终结果。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对研究内容进行理论综述,阐述深度学习概念内涵,明晰深度学习特征,梳理深度学习和物理教学之间的关系,参照成熟的深度学习路线,提出高中物理深度学习过程模型。根据深度学习特征编制《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划分3个一级维度和9个二级维度。其中3个一级维度:学习动机与信念、学习策略和思维层次。每个一级维度包含若干个二级维度,其中学习动机和信念下包含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念2个二级维度;学习策略下包含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知识体系和记忆方式4个二级维度;思维层次下包含评价与创造、批判反思和迁移应用3个二级维度。调查问卷采用Likert(李克勒)五级量表的形式进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存在如下问题:知识形成过程和批判性思维发展过程的关注不够,缺少知识的有机整合,缺乏课堂知识内容的迁移应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选定的实验班开展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实践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课堂参与度,加深对物理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研究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上具有可行性。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宁曦莹[5](2020)在《“物理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在人们的心中普遍以“物理难学”“物理很枯燥”“物理就是纯理科”等类似的刻板印象出现。物理中的人文素养很少被人们发现,更少被人们加以重视。其实,在物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之美学素养,存在多种多样的“物理美”。为实现高中物理美育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物理的思维能力,以舒缓人们对于物理的“社会焦虑症”,让高中物理教学美味盎然,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文章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论文第一章介绍“物理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现状等。在第二章中深入挖掘物理学与美学的内涵,探索其相互关系,发现物理学中的美学特点,探讨蕴含在物理学之中的规律之美、思维之美、情境之美、实验之美。第三章着重通过高中物理美育的价值探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美”的交流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同一性原则、渗透性原则。通过对一线物理教师的访谈研究其实施途径。通过物理语言的表达、教学载体的设计、物理实验的演示、物理学史的讲述、物理习题的设计,在高中物理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美育。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等在物理课堂外对学生进行美育。第四章例举出“物理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并对学生进行相关访谈对实施现状进行反馈。第五章为研究成果、反思与展望。通过“物理美”在实际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表明,“物理美”可以实现高中物理美育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物理的思维能力。让发掘“物理美”、了解“物理美”、运用“物理美”作为陶冶学生欣赏美、向往美、追求美之情操的切入点,从而令学生主动走进物理学科、爱上物理世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环节较少,这一现状还需物理工作者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对“物理美”有着向往和追求,需要物理教师适当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审美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物理中的美,提倡审美式的教学。当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发现和创造的审美氛围之中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会从内心接受物理之美、欣赏物理之美、追求物理之美。本研究仅是从一些方面对“物理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限的探讨,但物理美学素养的培养还任重而道远。
陈红飞[6](2020)在《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科通常被认为是高中阶段学习比较难的学科之一,电磁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些方面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建议将课堂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它强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寻学生在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其成因、对策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设计了高中物理疑难问题的调查问卷,对秦安县两所高中的高中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是以人教版必修3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系列中的各个电磁学的知识点为主进行编写的。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本次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975,KMO量度为0.936,表明本问卷的信效度良好。通过问卷分析了解电磁学模块各个知识点对学生的疑难程度,从而找出学生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且总结出疑难问题的一些特点。同时对不同学校学生、不同性别学生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对比了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所存在疑难问题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是调查对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电磁学学习疑难的原因,结合疑难问题的特点,本研究总结出学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根据疑难问题的成因,设计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了访谈,结合教师访谈情况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出解决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对策,并依据对策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得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电路的动态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的理解、回旋加速器原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电场强度的叠加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分布情况、电表的改装、楞次定律的应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变压器的变压原理及变压规律、静电力做功的问题、闭合电路的U-I图像问题、电场线的特点及理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及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表达式及理解、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多用电表的原理、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正弦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有(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包括:知识抽象、规律应用疑难、物理模型构建疑难、对数学能力有一定要求;(2)学生自身因素,包括:缺少物理的学习动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差、物理基础差、性别因素;(3)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教学配置安排不到位、学校课时安排不足;(4)教师因素,包括: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实际授课与学生学情不符。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有:(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李晓雨[7](2020)在《高中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问题,深度学习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深度学习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批判性地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把它们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迁移旧知识到新知识,并作出相应的决策。深度学习的内涵切合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深层知识的理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外部动机和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发展高阶思维。基于物理学科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理解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问题,对高中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基础,编制了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以精力的深度投入、思维的深度参与、评价的反馈调节三个方面为切入点,考察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问卷的一致性α系数为0.890,结构效度KMO值为0.87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检验信度和效度,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学生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与深度学习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精力投入整体偏低,思维灵活性还比较欠缺,具有一定的调节反馈能力,但仍需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和学校类别差异。针对学生在现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指出注重物理教学内容的深度设计对策:注重物理教学的高阶目标引领;注重物理教学的深度内容整合注重物理教学的深度应用迁移。强化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深度互动对策: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高度学习动机;深度交流促进深度学习的自主构建。重视物理教学反馈的深度调控:PTA量表智能分析。通过案例,将理论运用与实践,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由浅到深,促进课堂模式改革,为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金艳[8](2020)在《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学生参与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中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目前,研究者们一般把学生参与分为三个维度,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此外,每个维度都会有相应的观察变量。学生学习参与的水平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学习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水平太低,会产生很多不利于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本研究从物理学科角度出发,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中等生为研究对象,分析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中等生学习参与的现状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本文首先对学生参与进行文献研究,阐述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参与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然后在孔企平(2003)的三份学生参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修改,得出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调查问卷,并对中等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分析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中等生学习参与存在的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整体的物理学习参与度不高。三个维度中,学生砸行为参与维度的表现最好,情感参与维度和认知参与维度表现均不乐观,其中情感参与方面的情况最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提出了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具体策略。接着,我结合教学策略和中等学生的学习特点进教学设计。然后将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以检验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最后我对实践结果进行研究,发现所提出的策略能提高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水平及学业水平。此外,本文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方便以后的继续研究。
韩晶晶[9](2020)在《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并提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目的在于改变初中物理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对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主要有思维型课堂的心理学基础、三棱思维模型、基本原理和基本环节。二、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解决学生目前思维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四、根据上述教学策略,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速度》和《摩擦力》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的重点是提出有效开展思维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1.教师需增强思维教学意识,加强思维教学能力。做到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好概念引入:(1)掌握已有知识基础,处理好前概念。(2)善于运用实验观察进行概念引入。(3)善用问题引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3.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探究概念过程可从这几方面展开:(1)以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过程。(2)将物理学史融入概念教学。(3)结合生活合理利用类比法。(4)创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良教学情境。4.加深概念理解,促进概念的应用迁移。5.因材施教,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做好课堂的思维监控,使学生和教师在反思中得到提升。
吝欢欢[10](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为:物理观念是实质、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探究是关键、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归宿。其中,科学思维贯穿于物理学习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处于统领地位,无论是观察、实验、科学探究,还是问题解决、科学创新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为主线,将其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由此实现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最终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关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在相关理论研究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关于思维、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章首先对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探讨,其中包括科学思维的本质内涵、主要特点以及基本类型等,并构建了物理认知的一般宏观过程。同时,概括论述了关于一般学习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基于第二章中我们对科学思维的基本认识,本文第三章提出了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出了师生交互作用下以学生科学思维活动为主线的基本教学框架。第四章以续佩君教授关于物理思维能力测量的基本理论为依据,设计并编制了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测量试卷,以延安中学高三年级学生为例对延安市区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延安市区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整体偏低,而男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平均发展水平要高于女生,且其个体之间的离散程度也较大。第五章根据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以及高中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基于文中所提出的关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及框架,从物理概念教学及规律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案例设计与评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不足之处,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1)“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以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
1.1.2 学科特点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
1.1.3 本校“让学引思”教学理念深入实施的需要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让学引思 |
2.1.2 “让学引思”教学理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1.1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1.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访谈 |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2.2 教师访谈的实施 |
3.2.3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3.3 我校初中物理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4.1 “让学引思”理念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策略 |
4.1.1 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方式 |
4.1.2 教师要注重相互合作交流 |
4.1.3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沟通 |
4.1.4 教师要注重尊重赞赏学生 |
4.2 “让学引思”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情感策略 |
4.2.1 植根于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2.2 穿插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
4.2.3 交流于课外,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
4.3 “让学引思”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
4.3.1 注重课前导学,让学生充分预习、展示 |
4.3.2 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手脑“动”起来 |
4.3.3 注重质疑解惑,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
4.3.4 注重迁移拓展,让学生解决问题“能”起来 |
4.3.5 注重归纳整理,让学生知识结构“全”起来 |
4.3.6 注重疏导评价,让学生学习信心“足”起来 |
第5章 基于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让学引思”教学实践研究 |
5.1 实践方案的设计 |
5.1.1 实践对象 |
5.1.2 实践内容 |
5.1.3 学生学习情况和对策分析 |
5.2 实践的过程 |
5.2.1 “让学引思”物理课堂案例 |
5.2.2 案例教学反思 |
5.3 实践的效果分析 |
5.3.1 编制问卷实施调查 |
5.3.2 实践的效果 |
5.4 实践的几点体会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的收获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和功能 |
2.2 理论讨论 |
2.2.1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 |
2.2.2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知识教育 |
2.2.3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核心素养 |
第3章 问卷设计 |
3.1 测评原理和方法 |
3.1.1 测评原理 |
3.1.2 测评方法 |
3.2 问卷编制 |
3.2.1 已有问卷的分析 |
3.2.2 初测问卷的设计 |
3.2.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3.3 质量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调查背景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过程 |
4.2 澳洲班调查分析 |
4.2.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2.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3 上海班调查分析 |
4.3.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4 对比分析 |
4.5 教学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度学习理论综述 |
2.1 深度学习理论依托 |
2.2 深度学习内涵和特征 |
2.3 物理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
2.4 深度学习的实现过程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水平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的编制 |
3.4 调查问卷的实施和处理 |
3.5 问卷数据分析 |
3.6 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的研究结果 |
第四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
4.1 深度学习的过程模型 |
4.2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
第五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实践研究目的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研究过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机械能守恒定律》测试卷 |
附录3 .后测问卷调查 |
附录4 .学生阶段测试成绩 |
附录5 .学生终结性测试成绩 |
附录6 .教师访谈纲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5)“物理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3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二章 物理学与美学 |
2.1 物理学的内涵 |
2.2 美学的内涵 |
2.3 物理学与美学的契合性 |
2.4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美”及其特点 |
2.4.1 物理规律之美 |
2.4.2 物理思维之美 |
2.4.3 物理情境之美 |
2.4.4 物理实验之美 |
第三章 “物理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3.1 高中物理美育的价值 |
3.1.1 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 |
3.1.2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3.1.3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
3.1.4 提高物理的思维能力 |
3.2 高中物理美育的原则 |
3.2.1 交流性原则 |
3.2.2 体验性原则 |
3.2.3 统一性原则 |
3.2.4 渗透性原则 |
3.3 教师访谈 |
3.3.1 访谈目的 |
3.3.2 访谈内容 |
3.3.3 访谈结果 |
3.4 高中物理美育的途径 |
3.4.1 在高中物理课堂内进行美育 |
3.4.2 在高中物理课堂外进行美育 |
第四章 教学案例 |
4.1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
4.2 学生访谈 |
4.2.1 访谈目的 |
4.2.2 访谈内容 |
4.2.3 访谈结果 |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
5.1 成果 |
5.2 反思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二 教学案例——《全反射》 |
附录三 学生访谈记录 |
致谢 |
(6)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
3.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多元智力理论 |
1.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 |
2.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
3.多元智力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1.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发展 |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3.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发展 |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观点 |
3.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三)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1.问卷的信度分析 |
2.问卷的效度分析 |
3.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4.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学校类别差异分析 |
5.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问卷分析 |
(五)研究小结 |
五、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特点 |
(二)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 |
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 |
2.学生自身因素 |
3.学校因素 |
4.教师因素 |
六、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
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 |
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 |
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 |
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
(二)教学设计案例 |
七、结语 |
(一)总结 |
(二)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中物理电磁学内容疑难程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 |
附件三 访谈记录 |
(7)高中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学习 |
2.深度学习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1.深度学习与建构主义理论过程结果的统一 |
2.建构主义和深度学习的环境统一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1.深度学习与情境行动 |
2.深度学习与边缘参与 |
3.深度学习与理论实践 |
(三)元认知理论 |
四、深度学习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
(一)深度学习是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高层次水平的实现 |
(三)深度学习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的发展 |
五、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工具设计 |
(二)调查问卷实施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1.问卷的信度 |
2.问卷的效度 |
(四)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1.学生物理精力的深度投入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2.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度参与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3.学生评价的反馈调节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五)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的差异性统计 |
1.物理深度学习现状的性别差异比较 |
2.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的学校类别差异比较 |
六、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理学习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精力投入不足 |
(二)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思维参与不高 |
(三)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调节 |
七、解决高中学生物理深度学习问题的对策分析 |
(一)注重物理教学内容的深度设计 |
1.注重物理教学的高阶目标引领 |
2.注重物理教学的深度内容整合 |
3.注重物理教学的深度应用迁移 |
(二)强化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深度互动 |
1.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高度学习动机 |
2.深度交流促进深度学习的自主建构 |
(三)重视物理教学反馈的深度调控 |
八、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理论研究 |
2.1.1 学习参与概念界定 |
2.1.2 学生参与理论基础 |
2.2 教学策略概念界定 |
2.3 中等生概念界定 |
第三章 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现状的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教师访谈 |
3.4 问卷调查 |
3.4.1 调查目的 |
3.4.2 问卷的编制 |
3.4.3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4.4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3.4.5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 |
4.1 物理学习准备阶段教学策略 |
4.1.1 基于新课标、学情及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
4.1.2 兼顾个体及班级,强化学习动机 |
4.1.3 创设和谐生生、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
4.1.4 学习方法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
4.2 知识获取与加工阶段教学策略 |
4.2.1 问题导向型教学,降低高中物理学习台阶 |
4.2.2 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培养探究性思维 |
4.2.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
4.2.4 重视课堂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
4.3 评价反思阶段教学策略 |
4.3.1 重视课后作业及测试,保证及时双向反馈 |
4.3.2 丰富评价内容和方式,促进物理核心素养发展 |
4.3.3 灌输元认知策略,培养反思性思维 |
第五章 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的目的 |
5.2 实践对象的选择 |
5.3 实践的总体过程 |
5.4 实践案例 |
5.5 实践结果分析 |
5.5.1 物理知识掌握情况及分析 |
5.5.2 后测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形成和发展 |
2.1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定义 |
2.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2.2.1 认知发展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学习科学理论 |
2.3 林崇德的“三棱”思维结构模型 |
2.4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 |
2.4.1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 |
2.4.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
2.4.3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与思维的关系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对象和目的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3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3.1 调查数据统计 |
3.3.2 调查数据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 |
4.1 教师需增强思维教学意识,加强思维教学能力 |
4.2 明确概念教学目标,设计好概念引入 |
4.2.1 掌握已有知识基础,处理好前概念 |
4.2.2 善于运用实验观察进行概念引入 |
4.2.3 善用问题引入概念 |
4.3 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4.3.1 以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过程 |
4.3.2 将物理学史融入概念教学 |
4.3.3 结合生活合理利用类比 |
4.3.4 创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良教学情境 |
4.4 加深概念理解,促进概念的应用迁移 |
4.5 因材施教,培养非智力因素 |
4.6 做好课堂的思维监控 |
第五章 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
5.1 教学设计的思路 |
5.2 教学设计案例一 |
5.3 教学设计案例二 |
5.4 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科学思维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物理认知过程中科学思维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点 |
2.1.1 概念内涵 |
2.1.2 主要特点 |
2.2 物理认知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基本类型及物理认知的一般过程 |
2.2.1 基本类型 |
2.2.2 物理认知的一般过程 |
2.3 相关学习理论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基本培养策略 |
3.1 物理认知过程中科学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策略 |
3.1.1 物理认知情境 |
3.1.2 科学思维目标(问题) |
3.1.3 科学思维材料和结果 |
3.1.4 科学思维过程 |
3.1.5 非认知因素与自我监控 |
3.2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 |
第四章 延安市区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
4.1 物理思维能力的基本概念及测量意义 |
4.1.1 基本概念 |
4.1.2 测量意义 |
4.2 物理思维能力测量的基本方法 |
4.3 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实际测量与分析 |
4.3.1 被试的选取及情况 |
4.3.2 考题的命制和说明 |
4.3.3 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设计与评析 |
5.1 物理概念教学的案例设计与评析——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教学为例 |
5.2 物理规律教学的案例设计与评析——以“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科学思维方法主要类型简介 |
附录2 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测量A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测量K卷 |
附录4 对A卷考题命制的基本思考 |
附录5 对A卷评定标准的具体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 [1]“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以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为例[D]. 王仪. 扬州大学, 2021(09)
- [2]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D]. 张少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 刘婵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物理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宁曦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 陈红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李晓雨.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D]. 吴金艳. 苏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D]. 韩晶晶. 苏州大学, 2020(02)
- [10]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吝欢欢. 延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