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金工实习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痒痒[1](2021)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随着产业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大量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资格要求得到国际互认,这就需要我国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以此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因此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势在必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化工制药类、材料类、机械类等一系列工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化工类的重要分支,对其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分必要。各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环节中,实践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工程训练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新形势,从而使工程教育改革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训练情况,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详细阐述,阐明了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实地走访及对问卷调查反馈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间的差距,总结了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等六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民族院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并提出了研究方案;第二部分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第四部分围绕问卷所涉及问题,对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第五部分针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策略;第六部分对论文整体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
罗爱玲,景运革[2](2021)在《基于能力教学的金工实习效率分析》文中认为阐述工科院校学生实践生产的安全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金工实习中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和提高金工实习的安全效率。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喆[4](2020)在《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改革”的战略部署,具体指的是将产业需求侧结构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融合到一起,大批量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基于中职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结合生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结合,开展中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与实训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根据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需要与发展需求,首先,对职业核心素养和中职课程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专业当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重点及实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其次,基于现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以相应中职院校的教师、以及招收该中职院校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等为访谈对象开展调查访谈,旨在分析毕业生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研究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进行新的实训课程开发,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金工实训课程的“成套制作螺杆与螺帽”项目为例,实际验证以职业核心素养开发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开发实训课程的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希望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刘超[5](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金工实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更好的培养符合一线实际生产的高素质人才,成了职业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对中职教育进行大力发展和改革。教育部指出职业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以“就业”或“工作”为导向,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发展。中职《金工实习》课程,作为机械工程大类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到的金工技能可以很快转换为实践工作能力,课程应用价值高;但以往的《金工实习》课程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非专业能力培养效果差”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于这些问题,通过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设计微信教学平台为辅助手段,编写一套适合中职的多工种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方案,来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锻炼发展其非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当下项目教学法和《金工实习》课程在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对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的《金工实习》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问题;以某机械加工厂为例,通过访谈了解企业对于《金工实习》课程看法和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建议,以项目教学法的思想为主线,设计一套以钳工,普通车床,焊工三个工种教学任务组合成的综合实训项目“小卡车”,相应的以教学法的多元化评价思想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设置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其典型步骤,设置一套以小组学习为主的项目教学方案。其中在整个课程教学方案中,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设计一套适合《金工实习》课程的微信教学平台,设置了在线答疑,视频教学,在线考核等功能,辅助整个项目教学方案的实施,并提升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将本次研究设计的“多工种综合实训项目”课程教学方案,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进行实地实施,采用对比实验的方式,选取实验班和对比班,实施研究方案;并通过理论试卷考核,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方式分析总结其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多工种综合实训项目”为核心,微信教学平台为辅助的课程项目教学方案,促进了学生各种非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自主性提升,提升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不同能力水平下的学生全面发展。
张金叶[6](2020)在《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全球产业的格局正呈现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制造、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产业界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适应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而实践作为工程的本质属性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教学也愈发受到各界关注。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实施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动手能力,而且涉及到工程思维、跨界整合、创新创业以及沟通领导等综合能力。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关注点仍然处于基础的动手实践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重构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比较教育理论、大工程观、CDIO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继而,对中德两国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的条件和质量保障五个构成要素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德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先进之处。随后,以德国着柏林工业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以及国内地方工科高校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四所高校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比德国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德国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更新提出建议。
张香瑜[7](2018)在《中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有关中学生的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产生严重影响,而此类事件均与中学生的安全意识紧密相关。保护学生的安全,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中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措施进而提高其安全意识等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前人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对中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发放给中学生填写;然后,运用数据统计法分析了问卷中的相关数据;其次,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及相关文本的研究,分析了中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基于中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提高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建议措施。
严剑刚,吴镝,吴飞科,刘赛[8](2018)在《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工程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素质的重要课程。随着"大思政"思想和网络技术不断融入教学,传统的工程训练课程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根据工程训练课程的特点,将工程训练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并通过运用网络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索实践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弥补目前工程训练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不足,优化学生的创新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汪洋[9](2018)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外部教育环境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呼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以上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的形势也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薄弱。同样,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鉴于以上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加强师范生的培养。笔者认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优秀美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体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并及时发现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针对地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特征,以适应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笔者基于以上思考开展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八章,每章节的概要如下:绪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解读、专业研究现况出发,提出了我国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指明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成果,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围绕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卓越美术教师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梳理与比对,探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素质标准,调查华东地区相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专业素质现况并做出调查结论,为后续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人才培养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未来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探明我国华东地区9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现况与问题,并归纳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问题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分析和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为本研究后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客观证据。第四章从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出发,同时参考课程设置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的改革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改革两个方面来建构“卓越教师”视域下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格局。第五章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出发,并参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专业类课程“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教学的三个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力求局部验证改革理念的有效性,给未来相关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六章从教师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出发,并结合了教学实践指导的相关政策,提出实践类课程“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指导的两个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研究,来部分证明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为将来同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第七章从社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分析未来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尝试从标准、模式、体系、方法、资源五方面,对今后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高琪,祖英利[10](2017)在《工程训练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分析总结了目前高校工程训练中潜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工程训练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工程训练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提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的有效方法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并详细描述了该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
二、谈金工实习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金工实习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训练概述 |
2.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 |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定义 |
2.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
2.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
2.2 工程训练概述 |
2.2.1 工程训练的定义 |
2.2.2 工程训练的目标 |
2.3 实践教学概述 |
2.3.1 实践教学的定义 |
2.3.2 实践教学的地位 |
2.3.3 实践教学的作用 |
第3章 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 |
3.2.1 问卷调查 |
3.2.2 实地走访 |
3.3 调查对象 |
3.4 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 |
3.4.1 实地走访 |
3.4.2 问卷设计 |
3.4.3 问卷试测 |
第4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现状 |
4.1 师资队伍建设 |
4.1.1 缺少双师型教师 |
4.1.2 教师培训次数较少 |
4.1.3 部分教师缺乏经验 |
4.1.4 缺少校外行家专家 |
4.1.5 教师教学种类过多 |
4.2 教学内容 |
4.2.1 教学内容较为传统 |
4.2.2 各个工种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
4.2.3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强 |
4.2.4 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
4.2.5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应用性 |
4.3 教学方式 |
4.3.1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
4.3.2 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
4.3.3 忽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
4.3.4 教学方法单一 |
4.3.5 忽视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
4.4 教学组织 |
4.4.1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 |
4.4.2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
4.4.3 学生分组情况不合理 |
4.4.4 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开授课 |
4.4.5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太短 |
4.5 教学质量 |
4.5.1 考核形式过于简单 |
4.5.2 组织相关比赛数量较少 |
4.5.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 |
4.5.4 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不到定期检验 |
4.5.5 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
4.6 教学设备 |
4.6.1 教学设备数量较少 |
4.6.2 实训室开放时间较短 |
4.6.3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
4.6.4 实训基地缺少足够的职业氛围 |
4.6.5 实践教学环境一般 |
第5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
5.1 师资队伍建设 |
5.1.1 培养双师型教师 |
5.1.2 优化教师培训方式 |
5.1.3 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 |
5.1.4 强化高端人才引进 |
5.1.5 教师应术业有专攻 |
5.2 改革教学内容 |
5.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
5.2.2 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
5.2.3 实践教学内容联系理论知识 |
5.2.4 教学内容需较强的可操作性 |
5.2.5 教学内容要体现创新应用性 |
5.3 改进教学方式 |
5.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
5.3.2 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
5.3.3 重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
5.3.4 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 |
5.3.5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
5.4 优化教学组织 |
5.4.1 增加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 |
5.4.2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
5.4.3 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 |
5.4.4 融合跨专业学生 |
5.4.5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
5.5 提升教学质量 |
5.5.1 考核形式多样化 |
5.5.2 举办实践教学相关的比赛 |
5.5.3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 |
5.5.4 定期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
5.5.5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5.6 完善教学设备 |
5.6.1 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设备 |
5.6.2 合理安排实训室开放时间 |
5.6.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
5.6.4 营造足够的职业氛围 |
5.6.5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学生问卷 |
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能力教学的金工实习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学生金工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
2 解决方案 |
3 考核评估 |
4 结语 |
(4)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产业需求的现状要求 |
1.1.2 中职课程“融合-跨界”的需要 |
1.1.3 实训课程对机电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
1.2 提出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的内涵 |
2.1 概念界定 |
2.2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核心素养结构 |
2.3 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
第3章 中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
3.1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学生反馈意见 |
3.1.3 教师及企业访谈意见 |
3.2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
3.2.1 课程结构、内容与行业匹配问题 |
3.2.2 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
3.2.3 问题归因 |
第4章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 |
4.1 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
4.1.1 分析课程需求 |
4.1.2 明确课程开发原则 |
4.2 制定课程内容 |
4.2.1 职业道德 |
4.2.2 职业知识 |
4.2.3 职业能力 |
4.2.4 职业意识 |
4.2.5 职业发展 |
4.3 设计实训课程流程框架 |
4.3.1 专业基础性职业道德课程模块 |
4.3.2 核心岗位技能课程模块 |
4.3.3 综合性素质课程模块 |
4.3.4 发展实践应用培养课程模块 |
4.4 课程实施的评价与考核 |
4.4.1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
4.4.2 质量保障持续改进 |
4.5 课程体系优化案例——“成套制作螺杆与螺帽” |
4.5.1 课程目标 |
4.5.2 课程开发 |
第5章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
5.1 职业核心素养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金工实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
1.1.2 中职《金工实习》课程的提升需要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2.项目教学法及其理论基础 |
2.1 项目教学法定义 |
2.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
2.2.1 内容综合性 |
2.2.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
2.2.3 评价多元化 |
2.2.4 多种能力的培养 |
2.3 项目教学法典型流程步骤 |
2.4 项目教学法理论基础 |
2.4.1 人本主义理论 |
2.4.2 建构主义理论 |
2.4.3 多元智能理论 |
2.5 项目教学法应用在中职《金工实习》课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分析 |
2.5.1 项目教学法提升非专业能力的发展 |
2.5.2 评价环节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掌握和全面发展 |
2.5.3 项目教学法适合中职生教学 |
2.5.4 项目教学法满足《金工实习》教学目的 |
2.5.5 项目教学法是对以往《金工实习》教学法的改善促进 |
3.中职《金工实习》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学校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1.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1.3 《金工实习》现状问题分析 |
3.2 企业访谈 |
3.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3.2.2 访谈内容 |
3.2.3 对中职《金工实习》课程的启示 |
4.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金工实习》课程方案设计 |
4.1 整体方案设计思路 |
4.2 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
4.2.1 项目内容设计依据 |
4.2.2 综合项目设计原则 |
4.2.3 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
4.2.4 项目内容分析 |
4.3 基于微信的《金工实习》教学平台构建 |
4.3.1 微信公众号简介 |
4.3.2 设计目的 |
4.3.3 微信公众号功能分析 |
4.3.4 功能设计 |
4.4 评价体系完善 |
4.4.1 评价系组成 |
4.4.2 评价环节设计 |
4.5 《金工实习》项目教学流程设计 |
4.5.1 课程导入 |
4.5.2 计划拟定,确定计划 |
4.5.3 决策 |
4.5.4 实施 |
4.5.5 评价 |
5.课程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
5.1 实施对象 |
5.2 实施步骤 |
5.2.1 课程导入 |
5.2.2 计划拟定,确定计划 |
5.2.3 决策 |
5.2.4 实施 |
5.2.5 评价 |
5.3 效果评价 |
5.3.1 理论考试情况分析 |
5.3.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5.3.3 教师访谈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科院校 |
2.1.2 实践教学 |
2.1.3 实践教学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2.2.2 比较教育理论 |
2.2.3 大工程观 |
2.2.4 CDIO教育理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比较分析 |
3.1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
3.2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分析 |
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
3.3.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伍建设 |
3.3.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
3.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 |
3.4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
3.5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的比较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例分析 |
4.1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 |
4.1.1 引领工程发展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 |
4.1.2 理论、实践、科研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
4.1.3 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师队伍 |
4.1.4 “学生生命周期”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
4.1.5 来源广泛的实践教学支持保障 |
4.2 德国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FH) |
4.2.1 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工程人才培养 |
4.2.2 工程全过程嵌入的实践内容设计 |
4.2.3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
4.2.4 完善的实践教学组织架构与制度管理 |
4.2.5 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 |
4.3 浙江科技学院 |
4.3.1 对接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
4.3.2 基础与提升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
4.3.3 双师双能、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
4.3.4 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 |
4.3.5 完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及质量监控保障 |
4.3.6 中德合作办学基地建设 |
4.4 哈尔滨理工大学 |
4.4.1 对接行业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培养目标 |
4.4.2 基础、专业、创新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
4.4.3 引进与培养并行的教师队伍建设 |
4.4.4 制度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管理 |
4.4.5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精准定位,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
5.1.1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
5.1.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
5.1.3 对接产业需求,厘清工程实践能力新内涵 |
5.2 能力本位,探索实践教学新内涵 |
5.2.1 跟踪工程学科的前沿性、交融性 |
5.2.2 强化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 |
5.2.3 拓展实践场景的跨界性、协同性 |
5.3 双师双能,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 |
5.3.1 专兼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5.3.2 制度引导,完善实践教学教师准入及考评标准 |
5.3.3 校企双向交流,积极开展实践教师进修培训工作 |
5.4 规范制度,严格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
5.4.1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
5.4.2 建立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考评管理制度 |
5.4.3 建立灵活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 |
5.5 产教融合,建立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
5.5.1 转变观念,加快产教深度融合 |
5.5.2 双向建构,打造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
5.5.3 资源整合,校企共建共享共同培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8)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训练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
1.1 课件制作 |
1.2 课程性质与任务以及教学进度安排 |
2 工程训练与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施 |
2.1 注重细节 |
2.2 导入企业文化 |
2.3 网络化学习测试 |
2.4 微信互动 |
2.4.1 便捷沟通 |
2.4.2 实时更新 |
2.4.3 在线测评 |
2.5 技能竞赛 |
3 结语 |
(9)“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研究 |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比较研究 |
(三)调查研究 |
(四)案例研究 |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
第一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与现状 |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 |
一、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对卓越美术教师的相关认定 |
二、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理想美术教师的理解 |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培养目标 |
第二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 |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分类 |
二、“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结构 |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素质标准 |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现况调查 |
一、调研说明 |
二、调查量表设计 |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五、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态度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 |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
第二节“卓越教师”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政策指导文件 |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
四、思考与启示 |
第三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 |
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二、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三、德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四、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
五、思考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表征 |
第二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表征 |
第三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问题归因 |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外在归因 |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内在归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诉求 |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原点 |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 |
三、“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
一、“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
二、“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
第三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与标准 |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
三、培养模式的设计 |
四、课程的具体设置 |
五、培养计划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第一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念基础 |
一、“意义性学习”理论 |
二、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
三、“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
一、“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 |
二、“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策略 |
第三节 学科综合探究取向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路 |
三、《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
四、《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第四节 社会文化议题探究取向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
三、《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第五节 美术教育情境模拟取向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
第一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理念基础 |
一、“反思性实践”理论 |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
三、“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
一、“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 |
二、“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策略 |
第三节 项目实践与教研反思取向的《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习》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思路 |
三、《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第四节 校外资源合作取向的《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场馆美术教育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
二、《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
三、《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
四、《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
五、研究结论 |
六、反思与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
第一节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
一、当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
二、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对的挑战 |
三、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方向 |
四、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愿景 |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
一、本研究的成效 |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四、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附录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工程训练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案的设计 |
1.1 设计思想[5-6] |
1.2 工程训练安全教育体系基本框架[7-10] |
2 实施过程 |
2.1 安全素质教育 |
2.1.1 安全文化环境[11-12] |
2.1.2 三级安全教育[13] |
2.1.3 安全教育考核模式[14] |
2.2 建立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15] |
3 结语 |
四、谈金工实习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D]. 刘痒痒.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基于能力教学的金工实习效率分析[J]. 罗爱玲,景运革. 集成电路应用, 2021(0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D]. 刘喆.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5]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金工实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D]. 张金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7]中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J]. 张香瑜. 人生十六七, 2018(18)
- [8]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探讨[J]. 严剑刚,吴镝,吴飞科,刘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8(01)
- [9]“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 汪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工程训练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J]. 高琪,祖英利.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