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享受花园 享受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谷瑞雪[1](2020)在《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从中西方园林文化入手,以中国拙政园与意大利埃斯特庄园为个例进行深入研究,对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的选址特点、空间布局、造园要素、设计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园林差异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成因。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都是十六世纪时建造的,当时中西方都出现了文化大变革,人文主义也逐渐兴起,两者在建筑史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从选址上来看,拙政园属于“城市地”。古时候文人士大夫希望能逃离官场的失意寻求心灵解脱,但又贪恋城市的生活美景,所以一般选在城市中建造园林,在归隐山林的同时又能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意大利境内多山地丘陵,他们继承罗马人享乐的生活方式,崇尚享受自然。而且意大利人修建别墅主要是用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所以园林多建造在郊区较为空旷的山地上,视野开阔便于欣赏山间的田园风光。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是向内围合的庭院结构,符合中国人与生俱来内敛的心理特征。园内空间处理以山水为主题,强调自然景象在园林中的再现,追求曲折雅致的风格特征。埃斯特庄园是向外延伸的空间布局,更加突出建筑的实用功能。庄园整体重点突出,轴线贯穿始终,园内景物都经过严密的计算,几何图案化明显,反映的是井井有条的人工美。在造园要素的处理上,拙政园山石的使用以土筑山、假山为主,多采用天然未加工的石料;园内水景以静水为主,多呈池、湖、涧之态,追求婉转曲折,览之不尽;园路设置力求曲折蜿蜒;园内植物数量繁多,它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是园主内心世界的反映。埃斯特庄园对石头的运用采用人工干预的手法,做成台地、栏杆、花坛、雕塑等,很少使用未经打磨的石块;园内水景以动态、奔腾为主,做成喷泉、瀑布等形式,庞大的水景系统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景象;园路以直线型为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秩序感;园内植物以常绿色为主,硕大树木多是成行成列地排列在园内,矮植绿篱则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形状,以方形坛植或绿廊的形式布置在园内。中西园林在选址特点、空间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差异反映着其各自存在文脉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念。在艺术表达上强调情感的抒发,把园林看作是寄托人格理想的载体。西方园林是在“物我两分”的哲学观上建立起来的,他们面对自然时采取积极的改造精神。认为任何事物只有经过“数”的概念和几何原则才是最完美的构图,在艺术表达上处处体现理性思维的应用。通过对中西两座古典园林的对比研究,探讨其造园理念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现代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希林[2](2020)在《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明清古典小说中的园林研究,学界多将目光集中在某一单篇小说中的园林或某一时期小说中的园林。前者研究过于单一,忽略了同时期同类型小说中的园林情况。后者则过于宽泛,难以清楚地探知不同题材的小说中的园林差异与联系。且一部分明清小说中的“园林”,其大小、规格实为园林的组群单位建筑“庭院”,在研究中因并未区分园林与庭院,笼统地以园林为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疏漏,如明清小说中的园林多关注文士心态,却未将生活在庭院中的女性群体纳入其中。庭院作为环境描写的对象,在明清小说中尤以世情小说中的描写较为集中具体,且最能体现庭院文化中的人情一面。故本文以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为研究对象,灵活选取具有“世情因子”(世态和人情)的明清小说作为研究范围,对其形成的庭院文化展开详细论述。具体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开篇部分,包括研究论题的起因与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范围、研究的现状与成果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对“庭院”、“庭园”、“园林”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阐述,阐明庭院文化的概念界定,再界定明清世情小说的概念,划定研究范围。第二、三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章,首先从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思潮三个方面,对明清庭院的兴起进行论述。再从明清世情小说庭院的书写情况切入,以适定的标准对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进行分类、联系具体文本阐述庭院构成,总结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特点。第四部分是正文的第三章,本章为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生活。分别从男性文士、闺阁女性两个群体的庭院生活展开,最后探讨庭院生活的特点。第五部分是正文的最后一章,首先是庭院文化的内涵,从家宅信仰、礼式建筑、仕宦征途三个部分,论述庭院文化的独特内涵。其次是庭院文化的审美,主要从人居环境、人情往来等方面,分析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审美。最后结合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逐一分析庭院文化所起到的文学价值。结语部分为第六部分。
曹振宇[3](2020)在《手段—目的链模型在白玉兰酒店顾客价值主张挖掘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消费能力及消费意愿的不断提高,原有经济型酒店已无法再满足消费者们日益提高的住宿要求。同时随着各项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原有经济型酒店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因此,产品服务更优、盈利能力更出众的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就成为了各酒店集团大力发展的共同选择。现有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原有高星级酒店大而全的产品服务基础上做减法,剔除消费者使用频率低的那些设施及服务,即“减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另一种是在原有经济型酒店略显简陋的产品服务基础上提升消费者更关注的那些设施及服务,即“加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从现阶段国内酒店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看来,“加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们占据了这一细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在具体产品服务设计、营销策略制定、品牌形象定位中,由于国内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各品牌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内仍未对这一细分市场形成统一的认识,故现阶段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白玉兰品牌是锦江都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推出的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其品牌定位略低于传统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属于“加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因此其在物业面积、布局等方面的要求也较低,翻牌改造费用也较主要竞争对手更为节省。故白玉兰品牌对大量现有经济型存量酒店翻牌加盟较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略差于竞争对手的设施、产品及服务无法更好地满足现阶段消费者日益提升的住宿要求,导致潜在顾客流向其他竞争对手。同时由于白玉兰品牌诞生时间较短、酒店数量较少,白玉兰品牌仍较为缺乏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成本预算及条件限制内优化产品服务、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并精准进行品牌形象定位,对白玉兰品牌而言十分重要。本文旨在通过手段-目的链模型(Means-end Chain model),定性结合定量的对中档有限服务酒店潜在顾客的价值主张进行研究,以期为白玉兰品牌找到适用范围更广、更具普适性的产品服务、营销策略及品牌定位改进提升方向。本文首先通过软式阶梯法(Soft Laddering Technique)对中档有限服务酒店现有顾客进行访谈调研,找出顾客们最为关注的中档有限服务酒店产品服务层、功能及心理结果层、价值目标层各元素,再通过APT联结模式技术(Association Pattern Technique),以调研问卷的形式将软式阶梯法访谈调研所得属性、结果、价值层各元素构建成为属性-结果-价值链,通过重要度测量,找出中档有限服务酒店潜在顾客们的关键属性-结果-价值链,并将其绘制成为顾客价值层级图(Hierarchical Value Map)。白玉兰品牌可以通过对属性层元素进行改进,提升本品牌产品服务的吸引力及顾客满意度;通过对结果层元素进行挖掘,找出消费者最想要得到的功能及心理结果,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产品服务进行改进并且制定切合消费者痛点的营销策略;通过对价值层元素进行剖析,找到潜在顾客们的价值诉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品牌形象定位升级。当然对以上三方面内容的解读应用需要环环相扣,构建起完整统一的产品服务、营销策略、品牌定位体系,才能形成合力有效提升白玉兰品牌整体竞争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白玉兰品牌增强产品服务吸引力、提升营销效果、找准品牌定位等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对中档有限服务酒店这一细分市场形成产品及服务方面的行业共识提供了一定帮助。
梁恋[4](2020)在《论叶广芩小说中的市井人物》文中研究指明叶广芩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执着于描写市井生活、市井人物的作家之一。北京东城的市井人物是叶广芩市井书写的核心,在其创作生涯占据重要地位。叶广芩小说中的市井人物依据职业与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务实者与闲散者为代表的没落旗人,敢于担当的务实者主动走出家门,凭借辛勤的劳作肩负起家庭重担,而闲散者则忽视生活现状,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乐与圆满;另一类是由手艺人和畸零人构成的市井小人物,其中,技艺高超的传统手艺人在命运的浮沉中坚守底线,凭借精湛的手艺谋求生存,而出宫的太监和受辱的伶人等特定时期的畸零人,时代变迁和个人残缺的性格因素导致了他们肉身沉重、精神困顿的生存境遇。叶广芩以温润的笔触描绘这些市井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信念,将其纳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维度进行反思。叶广芩在小说中采用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来刻画市井人物。叶广芩在小说中融入与人物个性相符的诗词、戏曲、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借诗词意蕴渲染人物恬淡自守的个性特点,用戏曲来暗示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悲剧性的命运走向,还将市井人物的生活史与城市的古建筑史勾连起来,找到人物与建筑之间的感情牵绊,通过建筑展现人物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叶广芩的小说通常以第一人称双重视角展开叙述,将理智旁观的成人视角与活泼自在的儿童视角结合起来,以成人带有反思性质的眼光追忆旗人家族中的传奇人物,以儿童的纯真口吻讲述胡同里市井平民的日常生活;小说还融合了传奇化与日常化的情节,一方面聚焦局部,将传奇人物人生中的经典事件和场景以片段化的呈现方式展现,另一方面关注整体,把市井平民的一生以平中见奇的方式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叶广芩小说中的市井人物有着独特的意义。叶广芩在创作上不断地向前辈作家靠拢,展现出满族作家和北京市井书写内在的传承性,对满族作家与市井小说创作既有批判性的反思,也有拓展补充。叶广芩关注南营房、游艺市场、平民胡同群落等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市井环境,在小说中张扬生命力旺盛、充满烟火气市井文化。叶广芩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市井人物的思想变化,审视父子(女)、兄弟及婚恋等人际关系疏远引发的矛盾冲突,关注北京的胡同人家与四合院生活所隐射的伦理失范和义利失衡等问题。叶广芩在市井人物时不断地审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快节奏的当下生活与慢节奏的心理渴求的矛盾,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场所与迁居之后生活上的隔阂感,在关注北京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抒发对古朴大气的市井北京的追忆。
王宁[5](2020)在《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商业空间的增加占据了儿童活动空间,使儿童室外活动空间匮乏;原有的自然性活动场地逐渐被过度的人工设施所取代,导致儿童活动空间失去自然趣味性;交通方式的变更使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使儿童外出活动安全失去保障。根据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儿童活动频率最高的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迫切需求、儿童活动空间匮乏、儿童群体应受到保护和尊重为依托,以为儿童提供满足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为最终目的,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这一课题。采用文献收集、实地考察、等方法,论述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了国内外发展动态,阐述了相关概念、界定了研究范围,明晰了选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确定了技术路线。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述作为研究的依据,对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可借鉴之处以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五大原则及四大策略。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望丘里”小区作为项目实践,概述了项目区位、文化背景和当地气候,对场地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立了设计定位、理念和愿景,并以便利及可达性、安全及舒适性、科技及多功能、参与及互动性、自然及趣味性五大设计原则为依据,应用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儿童友好安全防护、儿童友好融入参与、儿童友好品质提升四大设计策略进行设计。打造景观节点新方案,形成“两轴、一环、六园”的总体空间结构,并对空间节点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注重整体打造社区空间,进行围合管理。同时大力提倡游戏景观,满足儿童和成人能够在无器材环境下同样可以游乐。运用自然元素营造活动空间,调动儿童“五感”感知能力、培养儿童求生技能。致力于打造一个自然趣味、活力互动、全龄友好、健康安全的宜居住区空间。希望本文研究内容能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的作用。
郑纤纤[6](2020)在《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研究 ——以台湾省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农村景观和农村环境,以乡村生活体验为要求的休闲活动,是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随着游客消费意识和消费经验的提升,同质化的服务、缺乏个性化的活动,使游客逐渐产生疲惫感。城市化的侵袭、乡村土地被征收,导致农民的参与度下降,农村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逐渐被吞噬。想要良性循环的发展休闲农业,以上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期间提出自主营造概念,观念较为成熟,可以为内地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思路。论文从台湾省休闲农业自主营造的概念与发展背景出发,得出自主营造的运作机制与设计核心理论,以马斯洛需求层级为理论基础,延伸提出游客休闲农业需求金字塔理论,并结合乡村美学,以期指导休闲农业自主营造的开展。其次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角度分析休闲农业的资源类型,通过生活体验和感官体验以及设施体验三个方面延伸出休闲农业活动规划,从休闲活动体验中,分析游客的需求层级变化,延展出休闲农业环境设计六项原则。结合案例分析,提取其中自主营造的优秀特征,从硬体设计上提出“消解化”空间界面、“多元化”经营空间、“本土化”建筑材料,软体设计上提出“个性化”产业主题、“特色化”景观小品、“深度化”感知体验。最后,通过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自主营造设计项目,将选区的6户农家依据经营类型进行分类,包括食农教育感受型、特色文化主题型、生态采摘体验型,根据经营者的不同改造需求,强调资源的永续发展,提出不同的设计策略,进一步将自主营造设计方法在实践案例中印证,对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设计方向。
王雨婷[7](2019)在《明清苏州园林与文人诗意生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开始从物质产品的追求向着精神需求的满足方面转化。为适应这一趋势,有人提出了“诗意栖居”的概念,也就是让文化、让美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之中。但实际上一些居住空间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解决了生存需求,却难以给他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对于这一问题,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人的园居生活中就曾有大量这样的实践,他们造园,除了追求山水怡情外,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所。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其在造园数量与造园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苏州作为明清园林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其留存至今的园林无不都是园宅合一,供人诗意栖居的整体。故而本文向文人诗意园居生活的集大成者与重要载体——明清苏州园林借鉴古人的智慧,将园林与文人作为一个整体,以文人的园居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理想予以分析,并实地考察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梳理园居环境,探讨文人是怎样将其理想用山水、花木予以表现等问题,就有可能为当今人居环境建设中“诗意栖居”的营建提供依据。本文将用六章的篇幅分析、探讨上述问题。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以文人的生活追求来探讨园居环境所蕴含的诗意,结合对明清苏州园林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对本文的研究范围与对象进行概念界定与说明,并表明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介绍明清时局的大背景,探讨明清苏州文人的心态与追求,及苏州园林的文化意蕴,以此准确把握园林与文人的密切关系,为后文更准确的研究文人诗意的园居生活奠定基础。第三章挖掘文人园居生活的成因、情感诉求与诗意倾向,了解园林与文人诗意生活的关系;并根据文人对园林的诗意追求,探讨其园居活动所依附的环境特征与风格基调。第四章在深入发掘园景与文人诗意生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众多现存的明清苏州园林作出考察,根据文人诗意生活的需求与方式,由宏观到微观,探讨为满足文人的生活情趣,园居生活的环境基础应具备的物质条件,及园林空间的景物构成与布局,同时对这些园居空间中所具备的诗意特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依据上文探讨的文人诗意园居的空间环境,总结诗意园居生活之构建原则与方法,并应用于当代诗意栖居地的构建。第六章提出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展望。虽然社会的变迁使古代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与今天相适应,古代的园林也不能完全照搬到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之中,但基于明清苏州文人诗意园居生活的深入研究,不仅对园林与文人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文人诗意园居空间的景物风貌与营造手法有了进一步的总结与深化。了解和感受明清苏州文人诗意园居生活所体现的文人对园居空间的诗意追求,就构建当代诗意的栖居环境而言,亦有时代意义。
孙丹婷[8](2019)在《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着名的建筑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艺术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梳理分析勒·柯布西耶的创作历程,总结其艺术思想,提炼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对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创作原型积累阶段、创作理念建立阶段与创作风格深化阶段,分析每一阶段影响其艺术思想形成的因素,结合作品探求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论述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含义、核心及宗旨。第三章从建造观念、建造体系、建造方式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关注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通过建造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而体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建造观念;通过创建多米诺体系革新建筑承重结构,奠定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建立现代建筑的建造体系;通过标准化、批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实现为全民建造“宫殿”般住宅的普世理想。第四章从建筑的外型、空间、意境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关注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借鉴古典建筑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以及基准线与比例的控制,使建筑在秩序的统领下体现出崇高的美感;将现象学透明性的概念引入建筑,使观者漫步于时间、空间、建筑中体验美感;绘画、雕塑、光色体系、视觉声学与建筑融合,产生“不可言喻的空间”,使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情感。第五章从统一的秩序、诗意的栖居、“光辉城市”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关注人对城市的社会性需求。统一的几何秩序与功能秩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自由”;诗意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带来“基本的快乐”;“光辉城市”理念体现勒·柯布西耶探索人类、自然、宇宙和谐关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想。第六章从对国际风格的影响、对设计组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结语部分解读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直角之诗》,总结其艺术思想的核心,从建筑师的职责与建筑形式之源两方面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林云帆[9](2019)在《旅居模式下的养老小镇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正在大步跨进老龄化社会,到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4亿人,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底,老年人口预计达到4.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约27%左右。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需要发展的趋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关乎养老方式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晚年生活抱有美好的期盼,美好的想象必然伴有更高的要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养老方式的结合催生出了旅居养老方式的发展,满足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生活的需求。本文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出发研究旅居型养老小镇景观设计。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型旅居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特殊性景观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包含老年社会学、景观生态学、园艺疗法等相关理论。首先阐述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及需求,为专项性的养老小镇景观设计提供依据。其次,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等方法,论述了我国养老小镇适老化匮乏的现状,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逐项分析并对调研区域进行不足总结,为构建旅居型养老小镇景观设计方法提供依据。最后,通过论述老年人特征、结合老年人需求、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设计方法提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旅居型养老小镇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结合以上原则及策略,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兰河养老小镇项目的实地调研,了解场地历史文脉、区位特点、周围环境等一系列条件,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与之相符的旅居型养老小镇景观。并为上述原则及策略的实践意义做出有力论证。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了运用设计的方法让养老小镇景观符合旅居养老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原则及策略,丰富了养老小镇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并带来参考价值。
刘惠杰[10](2019)在《基于园艺疗法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老化导致抵抗力下降,老年慢性疾病频发,部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慢性疾病影响。传统药物治疗成本较高,老年人经济条件难以承受。园艺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无药物疗法,其通过人与植物的互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功效,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本文在理论研究中,以园艺疗法理论为研究基础,将老年公寓景观设计作为研究载体,从老年人生理、心理和行为需求角度出发,研究老年人对园艺疗法的认知,对保健环境的认知,以及对老年公寓景观环境的使用需求,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基于园艺疗法理论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方法,将园艺疗法的治疗形式对应景观设计的动态和静态两个功能分区,总结提出园艺疗法在老年公寓景观设计中的原则和策略。在设计实践中,本文根据理论研究成果对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进行基于园艺疗法的景观设计优化,通过营造互动性景观,增强老年人在景观环境中的参与性,拉近老年人与景观环境的距离;利用保健植物、水景、景观小品构建五感体验环境,通过感官刺激唤醒老年人的感知系统;建设园艺种植环境,让老年人感受植物的生长,以进一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本文系统性地运用了问卷访谈、图像追踪和实地调研的方法研究得到园艺疗法在老年公寓景观设计中的设计策略和理念,根据老年人对老年公寓内的使用需求,本研究中的设计实践通过保健植物、景观小品、廊架、标识等其他景观元素,增强老年人在景观空间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构建老年保健景观环境。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其他老年居住环境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意义,也可以为园艺疗法在园林设计方面的研究提供参照。
二、享受花园 享受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享受花园 享受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选址特点 |
2.1 拙政园的“闹中取静” |
2.1.1 自然环境 |
2.1.2 人文因素 |
2.2 埃斯特庄园的“世外桃源” |
2.2.1 自然环境 |
2.2.2 社会文化 |
第3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空间处理 |
3.1 中西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
3.1.1 拙政园“向内围合”的空间布局 |
3.1.2 埃斯特庄园“开放延伸”的空间布局 |
3.2 中西私家园林在空间艺术上的差异 |
3.2.1 拙政园的空间艺术 |
3.2.2 埃斯特庄园的空间艺术 |
第4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造园要素处理 |
4.1 石材 |
4.2 水体 |
4.3 植物 |
4.4 道路 |
第5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设计思想 |
5.1 拙政园寓情于景的设计文化 |
5.1.1 强调情感表达的艺术目的 |
5.1.2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5.1.3 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念 |
5.2 埃斯特庄园寓理于景的设计文化 |
5.2.1 强调理性依托的艺术法则 |
5.2.2 “物我两分”的哲学观 |
5.2.3 “数”的美学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概况 |
第一节 明清古典庭院的兴起 |
第二节 古典庭院的书写脉络 |
第三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类型 |
第四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描写 |
小结 |
第二章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构成 |
第一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建筑 |
第二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造景 |
第三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空间及功能 |
小结 |
第三章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生活 |
第一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男性文士的庭院生活 |
第二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闺阁女性的庭院生活 |
第三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生活特点 |
小结 |
第四章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内涵、审美及文学价值 |
第一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内涵 |
第二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审美 |
第三节 明清世情小说庭院文化的文学价值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手段—目的链模型在白玉兰酒店顾客价值主张挖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1.2 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顾客价值主张理论的研究 |
2.1.1 顾客价值主张理论的定义内涵与应用 |
2.1.2 顾客价值主张的挖掘与制定 |
2.2 手段-目的链理论的研究 |
2.2.1 手段-目的链理论的定义内涵与应用 |
2.2.2 手段-目的链模型的构建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中档有限服务连锁酒店及白玉兰品牌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中档有限服务连锁酒店发展历程 |
3.2 我国主流中档有限服务连锁酒店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产品及服务 |
3.2.2 营销策略 |
3.3 白玉兰酒店品牌发展现状 |
3.3.1 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 |
3.3.2 产品及服务 |
3.3.3 营销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顾客价值主张研究 |
4.1 定性访谈调研 |
4.1.1 访谈调研设计 |
4.1.2 访谈样本说明 |
4.1.3 访谈执行情况 |
4.1.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2 APT关联矩阵定量调研 |
4.2.1 APT关联矩阵问卷设计 |
4.2.2 样本情况说明 |
4.2.3 信度分析 |
4.2.4 数据分析与研究 |
4.2.5 APT关联矩阵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顾客价值层级图 |
4.4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顾客价值层级图解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策建议与启示 |
5.1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市场主要品牌手段-目的链理论验证分析 |
5.1.1 亚朵品牌属性-结果-价值链分析 |
5.1.2 丽枫品牌属性-结果-价值链分析 |
5.2 白玉兰品牌现有属性-结果-价值链分析 |
5.3 白玉兰品牌属性-结果-价值链及顾客价值层级图重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6.2.1 本研究创新点 |
6.2.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论叶广芩小说中的市井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叶广芩小说中市井人物的类型 |
(一)没落的满族旗人 |
(二)飘零的市井小人物 |
二、叶广芩小说中市井人物的表现方式 |
(一)展现人物个性的传统文化元素 |
(二)第一人称双重视角的运用 |
(三)传奇化与日常化的情节安排 |
三、叶广芩小说中市井人物的意义 |
(一)对满族作家与市井书写的传承与拓展 |
(二)对伦理失范与义利失衡的反思与批判 |
(三)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现象的审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起因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概念界定及范围界定 |
1.4.1 概念界定 |
1.4.2 范围界定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儿童行为心理学理论 |
2.1.2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
2.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1.4 景观五感设计理论 |
2.2 儿童户外活动相关研究 |
2.2.1 儿童的分类 |
2.2.2 儿童户外活动尺度 |
2.2.3 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活动特征 |
2.2.4 儿童户外活动类型 |
2.2.5 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类型 |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2.3.1 国外案例分析 |
2.3.2 国内案例分析 |
2.3.3 现存不足 |
第三章 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 |
3.1 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
3.1.1 便利及可达性原则 |
3.1.2 安全及舒适性原则 |
3.1.3 科技及多功能原则 |
3.1.4 参与及互动性原则 |
3.1.5 自然及趣味性原则 |
3.2 设计策略 |
3.2.1 儿童友好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
3.2.2 儿童友好安全防护设计策略 |
3.2.3 儿童友好融入参与设计策略 |
3.2.4 儿童友好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实践——以呼和浩特望丘里小区为例 |
4.1 项目概述 |
4.1.1 项目区位 |
4.1.2 文化背景 |
4.1.3 当地气候 |
4.2 现状分析 |
4.2.1 周边环境分析 |
4.2.2 规划条件分析 |
4.2.3 住区入口分析 |
4.2.4 空间尺度分析 |
4.2.5 住区日照分析 |
4.2.6 人群需求分析 |
4.3 设计构想 |
4.3.1 设计定位 |
4.3.2 设计理念 |
4.3.3 设计愿景 |
4.4 总体设计规划 |
4.4.1 项目设计原则 |
4.4.2 儿童友好空间规划设计 |
4.4.3 儿童友好安全防护设计 |
4.4.4 儿童友好融入参与设计 |
4.4.5 儿童友好品质提升设计 |
4.5 空间节点设计 |
4.5.1 塞上叠翠——景观通行 |
4.5.2 莺飞草长——对弈洽谈 |
4.5.3 林原牧马——景观会客 |
4.5.4 云际穹庐——休憩交流 |
4.5.5 沃野千里——共享社交 |
4.5.6 一碧万顷——礼序归家 |
4.6 专项设计 |
4.6.1 安全设施规划设计 |
4.6.2 铺装规划设计 |
4.6.3 照明系统设计 |
4.6.4 植物规划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图表来源 |
作品集 |
(6)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研究 ——以台湾省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1.1 政府政策支持 |
1.2 国民经济增长 |
1.3 游客需求转向 |
2、选题缘由 |
3、研究对象与范围 |
4、研究目标与价值 |
5、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 国外研究现状 |
5.2 国内研究现状 |
6、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内容 |
6.3 研究框架 |
第1章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概述与相关理论 |
1.1 台湾自主营造概念与发展 |
1.1.1 自主营造的概念 |
1.1.2 自主营造的发展背景 |
1.1.3 自主营造的源起 |
1.2 台湾自主营造运作机制 |
1.2.1 自主营造的营建因素 |
1.2.2 自主营造的参与人员 |
1.2.3 自主营造的实施步骤(以竞赛为例) |
1.3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相关理论基础 |
1.3.1 游客休闲观光金字塔 |
1.3.2 农村美学与自主营造 |
第2章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内涵与案例分析 |
2.1 休闲农业资源分析 |
2.1.1 “三生”资源分类 |
2.1.2 休闲农业资源转换 |
2.1.3 农业资源发展定位 |
2.2 休闲农业活动规划 |
2.2.1 农业资源在休闲活动上的规划原则 |
2.2.2 休闲农业资源规划 |
2.3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内涵 |
2.3.1 休闲农业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
2.3.2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内容 |
2.4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案例分析 |
2.4.1 台湾省宜兰县中山休闲农业区(以竞赛为例) |
2.4.2 重庆三河村萤火谷农场 |
2.4.3 综合分析 |
第3章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原则与方法 |
3.1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原则 |
3.1.1 乡村性与地方性原则 |
3.1.2 参与性与自主性原则 |
3.1.3 体验性与休闲性原则 |
3.1.4 自然性与环境永续性原则 |
3.2 自主营造硬体设计方法 |
3.2.1 “消解化”空间界面 |
3.2.2 “多元化”经营空间 |
3.2.3 “本土化”建筑材料 |
3.3 自主营造软体设计方法 |
3.3.1 “个性化”产业主题 |
3.3.2 “特色化”景观小品 |
3.3.3 “深度化”感知体验 |
第4章 台湾宜兰横山头休闲农业区自主营造设计实践 |
4.1 食农教育感受型 |
4.1.1 胜洋水草休闲农场——水草文化馆 |
4.1.2 内城生态学校——仿古怀旧食堂 |
4.2 特色文化主题型 |
4.2.1 优胜美地音乐度假民宿——音乐养老休闲 |
4.2.2 光与影SPA民宿——疗愈花园可食地景 |
4.3 生态采摘体验型 |
4.3.1 凤凰宿甲虫生态民宿——生态体验活动 |
4.3.2 可达休闲羊场——农场喂养体验 |
4.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目录 |
表格来源目录 |
致谢 |
(7)明清苏州园林与文人诗意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人生活需求的多样性 |
1.1.2 诗意栖居的探讨 |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
1.2.1 相关概念 |
(1)明清园林 |
(2)文人园林 |
1.2.2 研究意义 |
(1)利于生活品质的提升 |
(2)利于诗意环境的建构 |
1.3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1 明清文人思想研究 |
1.3.2 明清以来的园林研究 |
1.3.3 园林美学研究 |
1.3.4 园林生活美学研究 |
1.3.5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思维框架图 |
第二章 明清苏州文人与园林 |
2.1 明清时代 |
2.1.1 明清社会发展概述 |
2.1.2 明清经济与社会时尚 |
2.1.3 明清文化思想的嬗变 |
2.2 苏州概貌 |
2.2.1 苏州的环境与疆域 |
2.2.2 苏州的经济与文化 |
2.2.3 苏州的文人 |
2.3 苏州园林 |
2.3.1 苏州园林的变迁 |
2.3.2 明清苏州园林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清苏州文人园居生活的诗意性 |
3.1 文人园居生活的成因 |
3.1.1 文人的生活需求 |
3.1.2 文人的生活态度 |
(1)安贫乐道,自得其乐 |
(2)恣意洒脱,张弛有度 |
(3)寄托高情,品味雅趣 |
3.2 文人园居生活的情感诉求与诗意倾向 |
3.2.1 花木怡情,山水之乐 |
3.2.2 远离尘嚣,逍遥自得 |
3.2.3 雅致高逸,质朴天真 |
3.3 文人园居生活内容的诗意性 |
3.3.1 幽雅闲居 |
3.3.2 悠游品赏 |
(1)古玩赏鉴 |
(2)读书着作 |
(3)煮茶品茗 |
(4)游宴唱和 |
(5)雅集交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人诗意园居的构筑与体验 |
4.1 诗意园居的环境基础 |
4.1.1 自然环境 |
(1)地理气候 |
(2)地形地貌 |
4.1.2 园居的人造环境 |
(1)建筑 |
(2)山水 |
(3)花木 |
4.2 园居生活空间格局 |
4.2.1 生活需求与园林空间 |
(1)生活起居——优雅空间 |
(2)会客宴游——宏敞空间 |
(3)读书品鉴——清幽空间 |
4.2.2 园林空间格局实例分析 |
(1)悠游观赏的整体格局 |
(2)宴饮享乐的空间格局 |
(3)清雅幽栖的空间格局 |
4.3 园居生活空间序列 |
4.3.1 文人园居方式与空间序列的关系 |
(1)居游合一——分割与联系 |
(2)韵律展现——起承转合 |
(3)丰富体验——节点处理 |
4.3.2 园林空间序列实例分析 |
(1)组织划分,赏景在先 |
(2)回环曲折,高潮迭起 |
(3)分隔渗透,意趣无穷 |
4.4 园林空间的生活体验与感知 |
4.4.1 园居生活之生存空间的体验 |
4.4.2 园居生活之精神空间的感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清苏州园林对于当今造园的借鉴意义 |
5.1 当代造园与古典园林 |
5.1.1 当代宅园对古典园林的传承 |
5.1.2 城市公园对古典园林的借鉴 |
5.2 “诗意生活”在当代园林中的构建 |
5.2.1 诗意园居的构建原则 |
(1)自然疏朗,朴素入画 |
(2)着意取幽,景深人静 |
(3)精巧合宜,富有情趣 |
5.2.2 诗意园居的构建方法 |
(1)最忌堆砌,布景合宜 |
(2)位置经营,先乎取景 |
(3)步移景异,富于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总结与创新点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
2.1 创作原型积累阶段(1888-1917) |
2.1.1 成长环境 |
2.1.2 教育经历 |
2.1.3 早期创作:地区主义 |
2.2 创作理念建立阶段(1917-1944) |
2.2.1 纯粹主义提供视觉语言 |
2.2.2 《新精神》拓展传播途径 |
2.2.3 理论研究阐释艺术思想 |
2.2.4 中期创作:功能主义 |
2.3 创作风格深化阶段(1945-1965) |
2.3.1 扩展功能主义的内涵 |
2.3.2 追寻内心世界的观照 |
2.3.3 倾向个人意志的表达 |
2.3.4 晚期创作:粗野主义 |
2.4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基础:人本主义 |
2.4.1 人本主义的释义 |
2.4.2 人本主义的核心 |
2.4.3 人本主义的宗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
3.1 建造观念 |
3.1.1 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
3.1.2 遵循人性化的尺度 |
3.1.3 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
3.2 建造体系 |
3.2.1 “多米诺”结构体系 |
3.2.2 “雪铁龙”住宅模型 |
3.2.3 “新建筑五原则” |
3.2.4 四种基本住宅类型 |
3.3 建造方式 |
3.3.1 标准化体现秩序原则 |
3.3.2 批量化体现经济法则 |
3.4 创作实践 |
3.4.1 弗吕日现代居住区 |
3.4.2 马赛公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 |
4.1 形体秩序体现美感 |
4.1.1 几何体是造型的本质 |
4.1.2 基准线是秩序的保证 |
4.2 时空建筑传达美感 |
4.2.1 空间构成 |
4.2.2 建筑漫步 |
4.3 诗意建筑表达情感 |
4.3.1 绘画引发诗意的隐喻 |
4.3.2 建筑引发观者的情感 |
4.4 创作实践 |
4.4.1 朗香圣母教堂 |
4.4.2 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 |
4.4.3 东京国家西方美术馆 |
4.4.4 昌迪加尔建筑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 |
5.1 统一秩序获得“精神自由” |
5.1.1 几何秩序 |
5.1.2 功能秩序 |
5.2 诗意栖居带来“基本快乐” |
5.2.1 物质环境 |
5.2.2 人文环境 |
5.3 “光辉城市”构建理想模型 |
5.3.1 “瓦赞规划” |
5.3.2 “光辉城市” |
5.4 创作实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影响 |
6.1 对国际风格的影响 |
6.2 对设计组织的影响 |
6.2.1 对CIAM的影响 |
6.2.2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
6.3 对国家地区的影响 |
6.3.1 日本 |
6.3.2 美国 |
6.3.3 欧洲 |
6.3.4 南美 |
6.3.5 印度 |
6.3.6 中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
7.2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核心:融合 |
7.2.1 艺术的融合 |
7.2.2 .思想的融合 |
7.3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启示 |
7.3.1 建筑师的职责 |
7.3.2 建筑形式之源 |
7.4 由勒·柯布西耶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A 勒·柯布西耶的着作及报告 |
附录B 国内出版的研究勒·柯布西耶个案的部分着作 |
附录C 国内研究勒·柯布西耶的部分期刊论文 |
附录D 译介的代表性学术着作汇总表 |
附录E 国外研究勒·柯布西耶的代表性着作 |
(9)旅居模式下的养老小镇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适老景观的需要 |
1.1.3 养老方式改革需要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关联理论支撑 |
1.4.1 老年社会学 |
1.4.2 环境心理学 |
1.4.3 景观生态学 |
1.4.4 园艺疗法 |
1.4.5 康复景观 |
1.5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调研分析 |
2.1 相关概念解读 |
2.1.1 旅居养老模式 |
2.1.2 养老小镇 |
2.1.3 医养结合式养老 |
2.1.4 老年人 |
2.2 养老小镇使用者特征 |
2.2.1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 |
2.2.2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需求 |
2.2.3 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 |
2.3 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景观需求分析 |
2.3.1 自理型老人对景观类型的需求 |
2.3.2 介助型老年人对景观类型的需求 |
2.3.3 介护型老年人对景观类型的需求 |
2.4 调研对象 |
2.4.1 调研对象的选取原则 |
2.4.2 调研对象的确定 |
2.5 调研方法 |
2.5.1 文献查阅法 |
2.5.2 实地观察法 |
2.5.3 案例分析法 |
2.5.4 问卷调查法 |
2.5.5 访谈法 |
2.5.6 实际案例实践法 |
2.6 调研现状及分析 |
2.6.1 嘉兴市乌镇雅苑养老小镇调研分析 |
2.6.2 开封市龙亭区养老小镇调研分析 |
2.6.3 开封市鼓楼区养老小镇调研分析 |
2.6.4 北京市太阳城养老小镇调研分析 |
2.7 选址景观环境现存问题 |
2.7.1 景观布局不均匀 |
2.7.2 景观元素单一 |
2.7.3 景观未体现适老化 |
2.7.4 损坏及被占用情况严重 |
2.7.5 景观与老年人缺少交互 |
2.7.6 户外缺少无障碍设计 |
2.7.7 环境因素考虑不足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景观设计策略 |
3.1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中景观设计原则 |
3.1.1 可持续性原则 |
3.1.2 舒适性原则 |
3.1.3 无障碍原则 |
3.1.4 安全性原则 |
3.1.5 开放性与易交往性原则 |
3.1.6 人文关怀性原则 |
3.1.7 功能性原则 |
3.2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景观格局营建与规划设计策略 |
3.2.1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场地规划设计策略 |
3.2.2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场地设计区域设定策略 |
3.2.3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场地空间营造策略 |
3.3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户外空间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
3.3.1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软质景观设计 |
3.3.2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硬质景观设计 |
3.3.3 照明系统设计 |
3.4 旅居模式下养老小镇空间景观安全性与维护办法 |
3.4.1 车辆通行管理 |
3.4.2 空间环境安全性 |
3.4.3 场地设备维护 |
3.4.4 场地清扫维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应用——以太康县兰河区养老小镇景观设计为例 |
4.1 项目概况及前期调研分析 |
4.1.1 基地气候资源分析 |
4.1.2 基地历史文脉分析 |
4.1.3 基地区位分析 |
4.1.4 基地交通分析 |
4.1.5 基地周围环境分析 |
4.1.6 基地现状分析 |
4.2 基地SWOT分析 |
4.2.1 潜力分析 |
4.2.2 限制分析 |
4.2.3 机遇分析 |
4.2.4 挑战分析 |
4.3 太康县旅居型养老小镇项目设计总则 |
4.3.1 项目设计依据 |
4.3.2 项目设计原则 |
4.3.3 项目设计定位 |
4.3.4 项目设计理念与主题——“道情流水韵,怡养康乐歌” |
4.4 太康县旅居型养老小镇景观总体设计 |
4.4.1 养老小镇空间结构情况 |
4.4.2 养老小镇总平面图 |
4.4.3 养老小镇功能布局 |
4.4.4 养老小镇交通分析 |
4.4.5 养老小镇视线分析 |
4.4.6 养老小镇绿道分析 |
4.5 太康县养老小镇景观分区设计 |
4.5.1 姓氏广场设计 |
4.5.2 滨水景观带设计 |
4.5.3 植物疗养花园设计 |
4.5.4 文化宣传区设计 |
4.5.5 中心住宅区设计 |
4.5.6 商业街区设计 |
4.5.7 农事体验区设计 |
4.5.8 湿地康养区设计 |
4.6 太康县养老小镇景观专项设计 |
4.6.1 植物景观设计 |
4.6.2 动物景观设计 |
4.6.3 水体景观设计 |
4.6.4 消防设计 |
4.6.5 地形设计 |
4.6.6 照明灯光设计 |
4.6.7 服务设施设计 |
4.6.8 健身设施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片索引 |
附录:图表索引 |
附录:《养老小镇景观空间》满意度调查 |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园艺疗法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年公寓居住环境 |
1.1.2 园艺疗法的兴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园艺疗法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园艺疗法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园艺疗法最新发展动态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园艺疗法与老年公寓景观环境相关理论研究 |
2.1 园艺疗法 |
2.1.1 园艺疗法构成要素 |
2.1.2 园艺疗法在疗法形式上的分类 |
2.1.3 园艺疗法与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 |
2.2 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研究 |
2.2.1 老年公寓的景观设计 |
2.2.2 老年公寓景观环境中的用户分析 |
2.3 园艺疗法下的老年公寓景观环境 |
2.3.1 园艺疗法对老年人的作用和影响 |
2.3.2 园艺疗法在景观设计中的优秀案例 |
2.3.3 园艺疗法指导下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园艺疗法视角下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需求研究 |
3.1 老年人对园艺疗法的认知和需求研究 |
3.2 老年人对公寓景观环境的认知和需求研究 |
3.2.1 老年人对居住景观环境使用需求研究 |
3.2.2 老年人对景观环境保健功效的认知研究 |
3.2.3 老年人对保健型景观环境的使用需求研究 |
3.2.4 结论 |
3.3 老年人在老年公寓内的户外行为活动研究 |
3.3.1 杭州金秋钱塘老年公寓景观设计 |
3.3.2 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景观设计 |
3.3.3 老年公寓内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和类型研究 |
3.3.4 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园艺疗法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4.1 园艺疗法下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原则 |
4.1.1 安全性原则 |
4.1.2 无障碍原则 |
4.1.3 景观易识别性原则 |
4.1.4 参与性和交往性原则 |
4.1.5 环境感知原则 |
4.1.6 生态保健型原则 |
4.2 园艺疗法在老年公寓景观环境中的设计策略 |
4.2.1 园艺活动治疗下的参与性景观设计 |
4.2.2 玩耍治疗下的互动性景观设计 |
4.2.3 记忆治疗下的情感化景观设计 |
4.2.4 环境治疗下的五感体验景观设计 |
4.3 园艺疗法在老年公寓景观构成要素中的体现 |
4.3.1 植物配置 |
4.3.2 空间设计 |
4.3.3 道路铺装设计 |
4.3.4 水环境设计 |
4.3.5 景观小品 |
4.3.6 景观标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园艺疗法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实践 |
5.1 设计背景与环境分析 |
5.1.1 区位分析 |
5.1.2 建筑布局分析 |
5.1.3 老年公寓交通流线分析 |
5.1.4 现有景观环境分析 |
5.2 园艺疗法下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方案 |
5.2.1 景观设计要求 |
5.2.2 景观设计动静分区 |
5.2.3 景观设计平面布置图 |
5.3 景观主题空间详图 |
5.3.1 园艺种植园 |
5.3.2 健身活动区 |
5.3.3 感官体验区 |
5.3.4 娱乐交流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6.1.1 研究成果 |
6.1.2 创新点 |
6.2 论文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老年人对园艺疗法和保健景观的认知和需求研究 |
附录 B 老年公寓居住景观环境调查表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
四、享受花园 享受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D]. 谷瑞雪.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2]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庭院文化研究[D]. 刘希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手段—目的链模型在白玉兰酒店顾客价值主张挖掘的应用研究[D]. 曹振宇. 东华大学, 2020(01)
- [4]论叶广芩小说中的市井人物[D]. 梁恋.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王宁.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6]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研究 ——以台湾省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为例[D]. 郑纤纤. 西南大学, 2020(01)
- [7]明清苏州园林与文人诗意生活研究[D]. 王雨婷.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8]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 孙丹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9]旅居模式下的养老小镇景观设计研究[D]. 林云帆.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10]基于园艺疗法的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研究[D]. 刘惠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