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1](2020)在《克拉玛依市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文中提出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落实在简单的字词句段上。尤其是对于高中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量。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强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弱化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力不从心。如何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研究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现状。本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三所高中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语文知识积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从语文知识积累的内容、特点和策略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结合有关问卷设计的着作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及学生问卷。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分析,确定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并在问卷的基础上拟定了访谈提纲。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克市的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现状进行了科学的调查。此部分主要介绍了调研方法和调研的范围和步骤。第三部分是借助统计学软件对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现状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对教师访谈结果从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做了简要概述与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对克拉玛依市高中语文知识积累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总结发现教师方面存在知识积累认知出现偏差、知识积累方法指导匮乏、知识积累评价方式死板等问题;学生方面存在知识积累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知识积累习惯和知识积累运用能力薄弱等问题。根据得出的结论展开讨论,得出语文知识积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监督引导力度不够,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功利性较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一部分结合相关的理论着作和教学实践,针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知识积累方法。教师要明确知识积累内容,采用合理的知识积累方法,采用多元化的知识积累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知识积累兴趣,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和提升自身的积累运用能力。
王培培[2](2018)在《略论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是一种综合性过程,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质量将影响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一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作文字迹潦草,句病多,篇幅短,内容少。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采取如下策略:加强汉字教育教学;降低初学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选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扩大阅读量,拓宽练笔途径;教师身先士卒,敢于"下水";突破旧观念,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宋亚萍[3](2016)在《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积累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明确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整个课标中谈及“丰富积累”的语句就出现了八次之多,这一要求指出了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重阅读,重积累。”语文是一门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学科,积累是一切语文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积累,不可能有语文能力的提高,更不用说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而承上启下的初中阶段正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黄金阅读期。学生要提高语文水平,仅靠课内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扩大阅读,丰富积累,这不仅是传统学习的成功经验,也是当下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积累的研究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积累展开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与研究相关的文献,界定了研究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展开实证性研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课外阅读时间缺乏;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阅读品味下降,未能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从学生和教师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保证课外阅读积累足时足量;教师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等,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其切实可行。鉴于学界对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积累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笔者希冀通过本文的研究重申课外阅读积累的价值,同时,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能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王尔楷[4](2014)在《也论高中写作“课程内容”阙如之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高中写作教学"应该教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么,成因是什么?出路又在哪里?……在着名写作学研究专家马正平教授独到观点指导下,笔者以一名一线教师与研究者的视角,结合实践经验,从国际视野、课标审视两个维度,就现行课标"课程内容"的缺陷与建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李晓雯[5](2014)在《“研讨与练习”让课堂教学内容“优”起来——以《孤独之旅》一文为例》文中指出很多老师,把"研讨与练习"当作一种练习,甚至有时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练习,细细地研读"研讨与练习",觉得它应该是引导师生关注课文重点、难点的极好提示,它与课文是一体的。
顾云卿[6](2012)在《小说批判性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过程中读者积极主动对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质疑、择别、筛选最终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反应或评价的阅读方式。“批判性阅读”的观念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我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期才刚刚起步。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缺乏一定的宏观视角;实践层面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大多围绕着教学方法策略展开,而对具体文体所决定的相应教学内容关注不够;大多数的研究所采取的是“价值性质”的研究,以思辨为主,遵循着“应然”的逻辑,为自己的理论与观点提供合理的辩护,辩护是否有效取决于逻辑能否自洽,思辨水平是否够高。这种研究性质与研究方法却又容易走向一种误区,即不顾现实的“想当然”,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有可能会使理论悬置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而对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据此,本研究拟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深入至小说文体,分析课程标准层面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取向的主张、教科书层面关于小说阅读的要求和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探讨它们与批判性阅读方式的培养是否配套且能否配套,哪些因素阻碍或干扰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与推展;通过与其他国家母语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寻找差异和差距,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体系。本文首先厘定批判性阅读的概念,归纳其特点,阐明其之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通过与国外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明确当前我国在课程标准研制上存在三种阅读取向混杂不清且相互冲撞的问题;教科书的编制存在定调式阅读、练习要求低和小说观念老化等问题,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论文的第四章是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入手,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探讨了不同教学取向指引下的阅读教学状况及效果,并对一个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课例展开具体的分析,阐释说明批判性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以及教师应有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进而,为谋求现状的改善,尝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构建一个可供操作参考的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体系。
梁华[7](2011)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孙凤丽[8](2011)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本文以下的论述中均简称为《新课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名词在《新课标》中第一次亮相,并且一经确立便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或称写作)”、“口语交际”等传统项目并驾齐驱,荣升为五项学习目标之一。这一重大举措,成为语文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本课题研究“从《新课标》的角度解析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涉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渊源的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现状、《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表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全面解析,及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对策略。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论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预期的研究成果与创新点。第二部分(第一章):分别运用历史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三种研究方法,简单梳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渊源,分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第二章):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方法论、课程论等五个角度探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第三章):运用文献法,从《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界定、目标定位,看各阶段目标的表述及其特点。第五部分(第四章):针对前三章所涉内容,重点谈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界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基本特征。第六部分(第五章):理论联系实际,从主题选择、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师角色、学生评价等五个主要方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一些拙见与对策。最后部分(结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进行整体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对以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建议,略谈展望。
董颖[9](2009)在《张志公、刘国正的语文训练观》文中提出"训练"一词仅仅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现了一次,是这样说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1]那么,是否
刘彩祥,谢锡金,吴凤平[10](2007)在《感知课程的内容与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文中认为课程改革理念存在不同的呈现方式,课程理念得以实现,经历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和体验课程的传递和阐释。在大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于实行教材审定制,小学语文感知课程的表现形式就更为复杂。通过对政策文件、教材编写资料、教材培训者的工作记录等文本资料的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感知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种:感知课程一,通过编写实验教材体现的小学语文课程;感知课程二,实验教材的培训过程中传达的小学语文课程;感知课程三,教师个人认识和理解的小学语文课程。不同的课程感知者的身份、已有的课程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等等的差异,直接影响感知课程形式所包含的内容。
二、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论文提纲范文)
(1)克拉玛依市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
1.4 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4.1 调研的必要性 |
1.4.2 调研的重要性 |
2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现状调研方法 |
2.1 问卷法 |
2.1.1 问卷的设计维度 |
2.1.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2.2 访谈法 |
2.3 调研范围与步骤 |
2.3.1 调研范围 |
2.3.2 调研步骤 |
2.4 资料与数据来源 |
2.5 获取手段和分析方法 |
3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1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1.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 访谈调查结果 |
3.2.1 认知层面 |
3.2.2 实践层面 |
4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师方面 |
4.1.2 学生方面 |
4.2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教师方面 |
4.2.2 学生方面 |
5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方法 |
5.1 教师方面 |
5.1.1 明确知识积累内容 |
5.1.2 采用合理的知识积累方法 |
5.1.3 采用多元化的知识积累评价方式 |
5.2 学生方面 |
5.2.1 激发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 |
5.2.2 养成良好的知识积累习惯 |
5.2.3 提高学生知识积累运用能力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略论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1 字迹潦草, 句病多 |
1.2 篇幅短, 内容少 |
1.2.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1.2.2“此处有情却无情” |
1.2.3“除却个性不是文” |
2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有效策略 |
2.1 小学习作教学准备策略 |
2.1.1 要端正态度, 加强汉字教育教学 |
2.1.2 降低初学写作难度, 激发写作兴趣 |
2.1.3 选择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写作欲望 |
2.1.4 扩大阅读量, 拓宽练笔途径 |
2.1.5 教师身先士卒, 敢于“下水” |
2.2 小学习作教学实施策略 |
2.1.1立足教材, 多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
2.2.2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
2.3 小学作文的评价 |
2.3.1 突破旧观念, 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
2.3.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3)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积累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 |
2 文献述评 |
2.1 语文积累的相关研究 |
2.2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 |
2.3 课外阅读积累的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课外阅读积累的理论建构 |
3.1 课外阅读积累的内涵 |
3.1.1 课外阅读积累是语文知识经验的积累 |
3.1.2 课外阅读积累是文化生活经验的积累 |
3.1.3 课外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积累 |
3.2 课外阅读积累的理论基础 |
3.2.1 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 |
3.2.2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内化理论 |
3.2.3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积累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研究设计与过程 |
4.2 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访谈内容分析 |
4.4 调查研究的结果及成因分析 |
4.4.1 阅读时间匮乏,未能充分进行课外阅读积累 |
4.4.2 教师疏于引导,课外阅读积累呈现出无序与低效的状态 |
4.4.3 学生积累意识薄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
5 初中生课外阅读积累的对策 |
5.1 保证课外阅读积累足时足量 |
5.1.1 合理分配课外阅读时间,进行充分阅读 |
5.1.2 扩大阅读范围,丰富阅读积累 |
5.2 有效方法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积累能力 |
5.2.1 推荐合适读物,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品味 |
5.2.2 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营造课外阅读积累氛围 |
5.2.3 构建有效评价机制,巩固课外阅读积累实效 |
5.3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积累运用能力 |
5.3.1 制定科学的读书计划,保障积累到位 |
5.3.2 做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
5.3.3 以写促读,运用知识积累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4)也论高中写作“课程内容”阙如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课标“课程内容”的主要缺陷 |
二、重构课标写作“课程内容”的若干建议 |
(6)小说批判性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小说批判性阅读与教学概说 |
第一节 批判性阅读的概念与特点 |
第二节 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区辨 |
第三节 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 |
第二章 课程标准层面的文学作品批判性阅读研究 |
第一节 国内课程标准的相关描述与讨论 |
第二节 英国和日本课程标准的相关描述与讨论 |
第三节 比较与结论 |
第三章 教科书层面的小说批判性阅读研究 |
第一节 以人教版与上教版教科书为例 |
第二节 以《美国语文》为例 |
第三节 比较与结论 |
第四章 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的课例分析 |
第一节 不同教学取向的阅读教学课例 |
第二节 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课例 |
第五章 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内容体系 |
第二节 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
2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
2.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2.2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
2.3要有效引导, 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
2.4要有梯度, 使学生都能读懂 |
(8)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一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渊源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识淡薄倾向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游离倾向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利化倾向 |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放任自流倾向 |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惜代价倾向 |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缺斤短两倾向 |
第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社会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提出背景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实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力理论 |
一、加德纳对多元智力的界定及重构 |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解析 |
三、加德纳多元智力学说对我国实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一、"生活即教育" |
二、"社会即学校" |
三、"教学做合一" |
第四节 方法论基础——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
一、设计教学法的提出的背景 |
二、设计教学法的内涵 |
三、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我国当前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意义 |
第五节 课程论基础——李廉方合科课程思想 |
一、合科课程思想提出的背景 |
二、合科课程思想的基本理论 |
第三章 《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及其目标定位 |
第一节 《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 |
一、《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描述 |
二、从《新课标》的描述中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应有之义 |
三、本文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
一、《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各阶段目标的表述 |
二、《新课标》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的特征 |
第四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论 |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
一、学术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内涵的界定 |
二、学术界对语文综合新学习性质的界定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相邻学科语义辨析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课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一、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前提 |
二、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
三、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
四、过程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引擎 |
五、自主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备素能 |
六、合作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学习方式 |
第五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对策 |
第一节 主题选择生活化 |
一、家庭生活 |
二、学校生活 |
三、社会生活 |
第二节 活动设计具体化 |
一、活动起始阶段 |
二、活动实施阶段 |
三、成果展示阶段 |
四、总结评价阶段 |
第三节 资源开发地域化 |
一、自然风光 |
二、民俗风情 |
三、文物古迹 |
四、文化名人 |
第四节 教师角色多变化 |
一、活动起始阶段的先行者 |
二、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
三、成果展示阶段的观众 |
四、总结评价阶段的参议员 |
第五节 学生评价多样化 |
一、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到多元化 |
二、评价方式有单一化到多样化 |
三、评价节点由结果化到过程化 |
四、建立档案袋评价 |
结语 |
附录:上海市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状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张志公、刘国正的语文训练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语文训练内涵的认识 |
二、关于“语文训练”与其它两组概念的关系的分析 |
(一) “语文训练”与“语文能力” |
(二) “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 |
三、提出语文训练内容与形式的依据 |
(一) 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 |
(二) 受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
(三) 从人类学习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证明 |
四、张志公、刘国正的语文训练观对于当今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
(10)感知课程的内容与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感知课程一 教材编写过程 |
一、教材评审过程概览 |
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过程 |
(一)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织及功能 |
(二) 影响教材编写因素分析 |
1.编写者的经历和个人的课程理念 |
2.评审标准 |
3.教与学的需要 |
(三) 教材编写者感知课程的表现差异 |
1. 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理念理解上的不同 |
2.对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补充与具体化 感知课程二 地区课程的调适 |
一、实验教材使用和推广的阶段 |
二、负责机构 |
三、教材培训人员 |
四、组织形式及培训规模 |
五、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
(一) 培训者的身份和个人经验 |
(二) 组织方式 |
(三) 受培训者的态度和经验 |
1. 对教材实验的认可程度 |
2. 个人已有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经验 感知课程三 教师理解课程、使用教材 |
一、教师感知课程的途径 |
二、影响教师感知课程的因素 |
(一) 个人已有的课程理念 |
(二) 个人教与学的经验 |
(三) 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 总结与讨论 |
四、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论文参考文献)
- [1]克拉玛依市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D]. 刘云.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2]略论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王培培.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1)
- [3]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积累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 宋亚萍.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4]也论高中写作“课程内容”阙如之问题[J]. 王尔楷. 语文教学通讯, 2014(34)
- [5]“研讨与练习”让课堂教学内容“优”起来——以《孤独之旅》一文为例[J]. 李晓雯. 语文学刊, 2014(08)
- [6]小说批判性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研究[D]. 顾云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7]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 梁华.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6)
- [8]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与对策[D]. 孙凤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9]张志公、刘国正的语文训练观[J]. 董颖.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01)
- [10]感知课程的内容与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J]. 刘彩祥,谢锡金,吴凤平. 教育学报,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