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茆云松[2](2021)在《中国共产党科技现代化思想研究(1978-1995)》文中提出
金明学[3](2021)在《习近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要论述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成向东[4](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何良[5](2020)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我国外交空间的拓展》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对外方针和开展外交活动的行动指南。他审时度势更新时代主题,实事求是找准国际定位,摒弃意识形态的唯一标准而以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灵活务实地处理国际争端,沉着冷静应对国际格局新变化。在其指导下,我国外交工作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迅速打开了全新的外交局面。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具有预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主要特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顾佳[6](2020)在《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外交策略和进行外交活动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处理对外关系而形成的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在我们党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国内背景下形成的。邓小平外交思想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我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邓小平外交思想为研究对象,在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邓小平外交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实现了理论创新。本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入阐述了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从全球性战略问题、和平外交、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与基本方针、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系统揭示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出其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与不息的创新性相结合、坚定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求真的务实性与鲜明的时代性相结合、深厚的民族性与广泛的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特点,实现了理论创新。第三部分,创新性地揭示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交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处理新时代国际关系确立了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促进了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形成,有助于在新时代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王泽中[7](2019)在《邓小平、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舞台上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制定自己的国际战略,以指导国家的对外政策。国际战略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国家称其为对外战略,在美国有大战略和全球战略之称谓。虽有不同的命名习惯,但他们的实质内涵是相同的。不同时期的国际战略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邓小平和习近平作为新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领导人,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不同的特点。对比研究邓小平和习近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不仅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国际战略体系,更能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实践和对外战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国内外邓小平和习近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发现: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具备完整性、系统性的成熟研究体系。但由于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关于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仍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而且尚未有人对邓小平和习近平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因此,这一研究主题自然是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之一。总结邓小平与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核。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通过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科学把握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而且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让其制定了让中国要富起来的战略目标,选择了“韬光养晦”的对外工作方针,以及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同样,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完成了富起来的战略目标之后,让中国强起来成为习近平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等国际战略思想,通过这些战略思想和手段来实现建设现代化世界强国的目标。对于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习近平在坚持与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习近平继承了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继承了中国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也继承了邓小平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同时,习近平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完成了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转变,从重视国内到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转变,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从“不当头”到“勇担责任”的转变。通过运用国际政治中的国际战略理论研究框架,分析习近平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创新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从邓小平时代到习近平时代,首先是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变化: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从有限参与国际体制转变为主动介入国际机制建构;国家利益也日益向海外拓展。其次是内部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由改革开放到如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家硬实力获得巨大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日益走向世界使国家软实力也显着提升;战略观念也变得更加积极地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入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理论,分析两代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也是比较新颖的视角。通过对比研究邓小平与习近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可以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在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前提,以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为原则,以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战略体系为目标,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的世界为任务。
张爽[8](2019)在《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是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繁荣之本,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准确把握新时期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的核心课题之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当前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的回应,在此指导下,中央和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思想新理念,着力把握其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奋力开创了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充分展现了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宏观把握,是新形势下指导国家安全实践的强大行动指南,是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全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了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渊源。该部分首先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其形成的背景进行介绍,之后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方面阐述其理论渊源;第三部分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点,这是本文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第四部分阐释了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所体现出的哲学意蕴,从哲学角度有助于更为全面和辩证地分析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旨;第五部分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从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两个角度出发,对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具有的时代价值进行详细的阐述。
汤波[9](2016)在《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指出所谓国际战略就是指主权国家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正确估量自己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其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和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战略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和邓小平充分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卓越的国际战略思想。本文首先论述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石和主要内容,进而分析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其具体表现为:一、坚持独立自主;二、反对霸权主义;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四、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同时,邓小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毛泽东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根据变化的国际环境发展与创新了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其具体表现为:一、确立新的时代主题;二、确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三、灵活开展政党外交;四、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制定有着积极的现实启示,即一要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地分析国际环境的变化。二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主权国家,任何战略的制定都要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为国家服务。三要运用统一战线原则争取多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四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还需要考虑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在一些问题上采取灵活措施。认真研究二者的国际战略思想,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我国继续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赵雪[10](2015)在《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世界和平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事业。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恐怖主义使全球安全受到威胁,国内面临改革的艰难任务,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在一起,如何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对于中国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外交思想在对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外交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本文首先深入理解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含义,国际与国内两方面背景是其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前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交思想以及毛泽东外交思想是其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而邓小平非凡的人生经历以及其坚忍无畏、实事求是的个人性格是其外交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界定了邓小平外交思想大致经过萌芽、形成、丰富与完善三个时期。邓小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利益至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为核心的“二十八字方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处理国家间领土争端新思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在论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特点。邓小平外交思想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务实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入探讨了邓小平外交思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当代价值,梳理和总结对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讨论新形势下中国与世界性大国、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等外交政策的新发展,彰显其外交思想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当前形势下,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邓小平外交思想,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对于我国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不断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1.3.1 德育 |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
4.4.1 德育评价论 |
4.4.2 德育效用论 |
4.4.3 德才兼备论 |
4.4.4 德育功能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
7.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
一、人民性 |
二、实践性 |
三、发展性 |
四、包容性 |
五、正义性 |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6)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外交问题的论述 |
2.1.2 毛泽东外交思想 |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
2.2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2.1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2.2.2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2.3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
2.3.1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萌芽 |
2.3.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 |
2.3.3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
第3章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3.1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和平与发展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
3.1.2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3.1.3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3.1.4 提出新时期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
3.1.5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3.1.6 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 |
3.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特点 |
3.2.1 历史的继承性与不息的创新性相结合 |
3.2.2 坚定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
3.2.3 求真的务实性与鲜明的时代性相结合 |
3.2.4 深厚的民族性与广泛的世界性相结合 |
第4章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
4.1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交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4.1.2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 |
4.1.3 为我国处理新时代国际关系确立了基本原则 |
4.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实践价值 |
4.2.1 促进了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形成 |
4.2.2 有助于在新时代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4.2.3 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邓小平、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1.研究方法 |
2.文章结构 |
(四)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 |
2.难点 |
3.创新点 |
一、邓小平、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核 |
(一)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 |
2.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工作方针 |
3.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外交原则 |
(二) 习近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
2.“一带一路”倡议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 |
二、邓小平与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对比 |
(一) 习近平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 |
1.对当代世界主题认知的进一步深化 |
2.中国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 |
3.坚持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原则 |
(二) 习近平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 |
1.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 |
2.从重视国内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3.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
4.从“不当头”到“勇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三、习近平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
(一) 邓小平与习近平国际战略形成的国际环境不同 |
1.实力政治与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 |
2.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从有限参与到主动介入国际机制建构 |
3.国家利益与国家目标:从注重保护国内利益到海外利益日益拓展 |
(二) 邓小平与习近平国际战略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不同 |
1.国家硬实力:由改革开放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
2.国家软实力:中国文化的传播日益走向世界 |
3.战略观念: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四、邓小平与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的现实启示 |
(一) 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
(二) 原则: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 |
(三) 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体系 |
(四) 任务: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2 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 基本问题概述 |
1.1 国家安全 |
1.2 国家安全观 |
1.3 总体国家安全观 |
2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渊源 |
2.1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 |
2.1.1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
2.1.2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国内背景 |
2.2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渊源 |
2.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安全学说 |
2.2.2 历史参照: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
2.2.3 思想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安全观 |
3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3.1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
3.1.1“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 |
3.1.2“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
3.1.3“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
3.1.4“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
3.1.5“国际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依托 |
3.2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 |
3.2.1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3.2.2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3.2.3 科学性和民本性相统一 |
4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哲学意蕴 |
4.1 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立论根基 |
4.1.1 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
4.1.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国家安全治理 |
4.1.3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决扞卫国家利益 |
4.2 唯物辩证法是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方法 |
4.2.1 坚持辩证思维,增强国家安全工作布局的整体性 |
4.2.2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构建“普遍安全世界” |
4.2.3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注重各要素协调发展 |
4.3 唯物史观是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强大生命力 |
4.3.1 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突出“人民安全” |
4.3.2 坚持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3.3 坚持社会合力论,展现扞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 |
5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 |
5.1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意义 |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5.1.3 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
5.2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当代价值 |
5.2.1 为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理念 |
5.2.2 为制定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提供基本原则 |
5.2.3 为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 |
2.1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2.2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石 |
2.3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2.3.1“一边倒”的国际战略 |
2.3.2“两个拳头打人”的国际战略 |
2.3.3“一条线”、“一大片”的国际战略 |
3 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
3.1 坚持独立自主 |
3.2 反对霸权主义 |
3.3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3.4 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
4 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
4.1 确定新的时代主题 |
4.2 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
4.3 灵活开展政党外交 |
4.4 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5 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
5.1 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 |
5.2 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
5.3 运用统一战线原则争取多数 |
5.4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本内涵 |
2.1.1 外交及外交思想的含义 |
2.1.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含义 |
2.2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条件 |
2.2.1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2.2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2.2.3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 |
2.3 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
2.3.1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萌芽 |
2.3.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 |
2.3.3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
3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3.1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超越差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
3.1.2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3.1.3“二十八字”方针 |
3.1.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3.1.5“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 |
3.1.6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3.1.7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 |
3.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特点 |
3.2.1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3.2.2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
3.2.3 务实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3.2.4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
4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
4.1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外交思想 |
4.1.2 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
4.1.3 为新时期我国外交思想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
4.2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实践价值 |
4.2.1 建构中国与世界性大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4.2.2 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伙伴关系 |
4.2.3 推进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
4.2.4 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4.2.5 抵制和挫败“中国威胁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四、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中国共产党科技现代化思想研究(1978-1995)[D]. 茆云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习近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要论述及当代价值研究[D]. 金明学.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5]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我国外交空间的拓展[J]. 何良. 邓小平研究, 2020(06)
- [6]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顾佳.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邓小平、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D]. 王泽中. 郑州大学, 2019(07)
- [8]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D]. 张爽.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9]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汤波. 西华大学, 2016(05)
- [10]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赵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