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如何向宇宙进军(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鑫[1](2022)在《电影与元宇宙:双向影响与数字基底》文中研究说明电影为元宇宙提供了可挪用的影像与审美范式、感知形式及可利用的体验期待,很多影片中的元宇宙想象也为元宇宙提供了具象、启迪、指引、警示;元宇宙则给电影带来形态、体验、技术、产业等方面新的可能性。如今的元宇宙与电影,基本都是数字本体论的,其共享的数字影像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数字资本主义逻辑的作用下,元宇宙中的虚拟现实世界里系统性地生成了玩与劳动相重合的结构,用户成为库克里奇所谓的"玩工"。
屈丽丽[2](2022)在《朱嘉明:“治理”元宇宙》文中提出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第一次把人们带入了“元宇宙”的场景,讲述了一代互联网人对两个平行世界的感知和认识。3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迎来了新的关键节点,作为物种进化突变的产物,元宇宙在2021年成为了科技界和产业界最热门的词汇,并将迎来发展的黄?
朱磊,梁诗敏[3](2021)在《元宇宙视角下的广告运作》文中提出2021年,元宇宙成功"出圈",引发各行各业的震动。本文对元宇宙相关技术与广告运作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元宇宙对广告行业的影响进行探讨。元宇宙并非全新的技术形态,就整体而言,仍然是现存数字技术的有机重组。元宇宙为广告行业提供"整合协同"的思维范式,其数字技术"组合拳"的底层逻辑将会打通广告运作各流程的现存痛点,推动广告行业的良性发展。广告行业应当抓住机遇,加强元宇宙技术深耕,积极开拓广告虚拟世界。
方凌智,沈煌南[4](2022)在《技术和文明的变迁——元宇宙的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介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形态发生变化,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了元宇宙的前夜。本文基于此实践背景,从元宇宙的提出背景、构建和特征三个方面剖析元宇宙概念,分析归纳出元宇宙对产业现状和产业未来的影响。本文认为,元宇宙的提出是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是互联网发展的终局。元宇宙是媒介不断革新的产物,并且已经从文学中的可能世界发展到电子游戏。本文从人文和技术角度总结出元宇宙的构建基础,提出元宇宙在人文方面会发展出虚拟文明,在技术方面则由软件和硬件技术同时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元宇宙具有文明性和交融性两大特征。本文总结了元宇宙对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元宇宙对产业现状布局的影响和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本文提出的元宇宙的概念和影响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商业应用,为后续元宇宙的研究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阎苏[5](2021)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文中指出
孔俐颖[6](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李玉蓉[7](2021)在《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后人类书写》文中指出
李冰清[8](2021)在《从“科普”到“科幻”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期科幻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莲芳[9](2021)在《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舟曲“朵迪”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朵迪”(?)舞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以串铃为道具,融史、诗、歌、舞等为一体的民间原生态大型集体舞蹈。在舞蹈动作上,既有对动物动作惟妙惟肖的模拟,也有对战争场景庄重威严的再现;在唱词内容上,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对天文地理、世界万物的追根溯源,小至对人们言行举止、生活琐事的约规;在歌词唱法上,既有单人颂唱,又有双人对唱,其对歌极为精彩。从“朵迪”舞的起源、内容及歌词和形式来看,“朵迪”舞与苯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融合了古羌族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论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在阐述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予以描述,并结合田野调查个案,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视角。第一章概述舟曲“朵迪”舞的生存空间,从历史渊源、民族分布和族宗教信仰三个层面呈现“朵迪”舞生存的空间状态。第二章通过文本记载和田野考察梳理对“朵迪”舞不同名称的含义,对“朵迪”舞进行历史溯源,论证“朵迪”舞是舟曲藏族先民创造的,充满藏族风格特征的舞蹈,它沿着舟曲藏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日臻完善,并融合了古羌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三章对舟曲三个典型藏族村落的“朵迪”舞进行个案调查,主要阐述了“朵迪”舞的分类和流传分布地域。第四章通过田野观察、参与村落的“朵迪”舞举办情况,深入了解“朵迪”舞举办的时间、地点、崇拜的神灵、祭祀方式、参与人群、仪式过程及其舞蹈禁忌等。第五章以田野调查为依据,深入挖掘“朵迪”舞的歌词艺术。从整体来看,“朵迪”唱词为七言或八言,且语言精练干脆、逻辑严密;内容上从开天辟地说起,大到宇宙物种起源,小到生活细节,无所不包。第六章解读“朵迪”舞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对“朵迪”舞的舞蹈形态特征、歌词特征、音乐特征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论述,并指出“朵迪”舞具有宗教祭祀、交际教育、宏大叙事、社会凝聚及族群认同功能。第七章在探讨“朵迪”舞面临艺人短缺、传承困难等基础上,笔者从非遗的角度提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大力度开发“朵迪”舞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将“朵迪”舞搬上舞台,走进大众视野,发挥其道德育人功能,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文化。
周丽威[10](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二、人类如何向宇宙进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如何向宇宙进军(论文提纲范文)
(1)电影与元宇宙:双向影响与数字基底(论文提纲范文)
电影对元宇宙的影响 |
元宇宙对电影的影响 |
数字基底、数字影像与“玩工” |
(3)元宇宙视角下的广告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宇宙不是全新技术形态,而是技术的“平衡绿洲” |
二、元宇宙视域下的广告运作新流程 |
第一,元宇宙将革新广告沟通方式。 |
第二,元宇宙有利于释放数据价值。 |
第三,元宇宙激活广告创意生产。 |
第四,元宇宙赋能广告场景拓展与重构。 |
第五,元宇宙实现全场景实时评估。 |
三、元宇宙竞速开启,广告行业应抓住机遇、提早布局 |
第一,加强元宇宙技术深耕。 |
第二,开拓广告虚拟世界。 |
(4)技术和文明的变迁——元宇宙的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元宇宙的提出 |
(一)元宇宙:是否存在? |
(二)元宇宙的提出背景:从Web 1.0开始 |
(三)元宇宙的展现和演进:从文学到电子游戏 |
1. 文学中的元宇宙 |
2. 电子游戏中的元宇宙 |
(四)元宇宙的概念 |
三、元宇宙的构建 |
(一)技术:构建元宇宙的交融基础 |
(二)人文:构建元宇宙的文明基础 |
(三)元宇宙的构建基础 |
四、元宇宙的特征 |
(一)交融性 |
(二)文明性 |
五、元宇宙的影响:产业驱动、指引和变革 |
(一)对产业现状的影响:元宇宙的构建 |
(二)对产业未来的影响:元宇宙的应用 |
1. 交融性的影响:第一和第二产业 |
2. 文明性的影响:第三产业 |
3. 全产业变革 |
六、小结 |
(6)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
二、东方写作 |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
一、“二元对立”思想 |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
二、人与物的翻转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
二、“天人合一”之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
一、跨国恋 |
二、人神恋 |
三、人机恋 |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一、地理虚空 |
二、历史虚空 |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舟曲“朵迪”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1章 走进舟曲:“朵迪”舞的生存空间 |
1.1 自然环境 |
1.1.1 位置和地貌 |
1.1.2 气候 |
1.2 人文环境 |
1.2.1 人口与民族分布 |
1.2.2 宗教信仰状况 |
1.3 舟曲藏族的族源及历史沿革 |
1.3.1 舟曲藏族族源概述 |
1.3.2 舟曲历史沿革 |
第2章 舟曲“朵迪”舞的起源与形成 |
2.1 “朵迪”舞的名称与释意 |
2.1.1 “朵迪” |
2.1.2 “罗罗” |
2.1.3 “突古” |
2.2 “朵迪”舞的起源 |
2.2.1 “朵迪”舞起源文献记载 |
2.2.2 “朵迪”舞起源传说 |
2.3 “朵迪”舞起源辨析 |
2.3.1 古羌人习俗的遗留 |
2.3.2 与藏族原始苯教有关 |
2.3.3 “朵迪”舞产生的年代 |
小结 |
第3章 “朵迪”舞的类型与分布 |
3.1 “朵迪”舞的类型 |
3.1.1 “贡边朵迪” |
3.1.2 “突古朵迪” |
3.2 “朵迪”舞的分布 |
3.2.1 白龙江上游地区 |
3.2.2 白龙江中游地区 |
3.2.3 白龙江下游地区 |
3.2.4 拱坝河流域 |
3.2.5 博峪河流域 |
小结 |
第4章 “朵迪”舞的文化概况与仪式流程 |
4.1 “朵迪”舞的文化概况 |
4.1.1 “朵迪”舞的时空框架 |
4.1.2 “朵迪”舞的场域 |
4.1.3 “朵迪”舞的祭祀对象 |
4.1.4 “朵迪”舞的参与人员 |
4.1.5 “朵迪”舞的服饰 |
4.1.6 “朵迪”舞的道具 |
4.1.7 “朵迪”舞的禁忌 |
4.2 “朵迪”舞的仪式过程 |
4.2.1 煨桑仪式 |
4.2.2 安场和请神 |
4.2.3 “朵迪”舞开场 |
4.2.4 “朵迪”舞高潮 |
4.2.5 “朵迪”舞落幕 |
4.2.6 村庄互访 |
4.2.7 结束仪式 |
小结 |
第5章 “朵迪”舞的歌词 |
5.1 白龙江上游“朵迪”舞歌词 |
5.1.1 迭勒 |
5.1.2 赛尔布“朵迪” |
5.1.3 摆阵 |
5.1.4 寻福歌 |
5.1.5 赛布赞歌 |
5.1.6 佐瑞 |
5.2 白龙江中游“朵迪”舞歌词 |
5.2.1 开天辟地之歌 |
5.2.2 “朵迪”舞怎么来的 |
5.2.3 “朵迪” |
5.2.4 “朵迪”歌手赞歌 |
5.2.5 赞美家乡景色 |
5.2.6 格萨尔王赞歌 |
5.2.7 “珠玛朵迪” |
5.2.8 供奉歌 |
5.2.9 人物赞歌 |
5.2.10 寺院赞歌 |
5.3 白龙江下游“朵迪”舞歌词 |
5.3.1 开天辟地 |
5.3.2 波斯 |
5.3.3 绒拉绒迪 |
5.4 拱坝河流域“朵迪”舞歌词 |
5.4.1 拱坝河上游地区“朵迪”舞歌词 |
5.4.2 拱坝河中游地区“朵迪”舞歌词 |
5.4.3 拱坝河下游地区“朵迪”舞歌词 |
5.5 博峪河流域“朵迪”舞歌词 |
5.5.1 “珠玛朵迪” |
5.5.2 “朵迪”鲁 |
5.5.3 吐吉 |
5.5.4 偌依色依斯 |
5.5.5 扎塔赞歌 |
5.6 “朵迪”歌词辨析 |
5.6.1 歌词表现形式与语言风格 |
5.6.2 歌词内容的科学性 |
小结 |
第6章 “朵迪”舞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
6.1 “朵迪”舞的艺术特征 |
6.1.1 “朵迪”舞的形态特征 |
6.1.2 “朵迪”舞的音乐特征 |
6.1.3 “朵迪”舞的歌词特征 |
6.2 “朵迪”舞的文化内涵 |
6.2.1 “朵迪”舞与舟曲藏族历史和宗教 |
6.2.2 “朵迪”舞与舟曲藏族的生产生活 |
6.2.3 “朵迪”舞与舟曲藏族服饰 |
6.2.4 “朵迪”舞与族群认同 |
6.3 “朵迪”舞的社会功能 |
6.3.1 传承记录功能 |
6.3.2 交际教育功能 |
6.3.3 文化娱乐功能 |
6.3.4 宏大叙事功能 |
6.3.5 社会凝聚功能 |
小结 |
第7章 “朵迪”舞的传承与保护 |
7.1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特点 |
7.1.1 民间艺人对“朵迪”舞的传承与保护 |
7.1.2 传统方法对“朵迪”舞的传承与保护 |
7.1.3 现代方法对“朵迪”舞文化传承与保护 |
7.2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有益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7.2.1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有益经验 |
7.2.2 “朵迪”舞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
7.3 对“朵迪”舞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
7.3.1 成立专业的表演队伍 |
7.3.2 建设“朵迪”舞学艺的传承队伍 |
7.3.3 建设“朵迪”舞固定的展示舞台 |
7.3.4 建设“朵迪”舞宣传长廊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人类如何向宇宙进军(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影与元宇宙:双向影响与数字基底[J]. 杨鹏鑫. 电影艺术, 2022(02)
- [2]朱嘉明:“治理”元宇宙[N]. 屈丽丽. 中国经营报, 2022
- [3]元宇宙视角下的广告运作[J]. 朱磊,梁诗敏. 现代视听, 2021(12)
- [4]技术和文明的变迁——元宇宙的概念研究[J]. 方凌智,沈煌南. 产业经济评论, 2022(01)
- [5]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D]. 阎苏. 江南大学, 2021
- [6]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后人类书写[D]. 李玉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8]从“科普”到“科幻”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期科幻小说研究[D]. 李冰清. 上海大学, 2021
- [9]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舟曲“朵迪”舞研究[D]. 高莲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10]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