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胡琴娜[1](2021)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证据总结、专家咨询及数据分析构建出一套IABP术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科学、客观及量化的依据,为实施IABP术的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首先,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并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对文献进行质量的评价之后,提取相关证据,利用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对证据进行评定和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最后纳入相关指标,拟定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初稿。2.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浙江省内急危重症领域且精通IABP技术的15名临床专家进行2轮函询,通过对函询结果的统计分析和专家意见的修改汇总,最终确立IABP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终稿。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的检索、文献质量评价最终纳入21篇相关文献,包括2篇临床实践指南,3篇专家共识及证据总结、2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3篇队列研究、5篇分析性横断面研究,6篇文献综述;初步制定的IABP护理质量评价性指标涵盖了结构、过程、结局三个维度的内容。2.两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为100%和93%(均大于70%),专家意见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91(均大于0.8),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142-0.336(P<0.01);第二轮函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变异系数为0.00-0.27、可操作性变异系数为0.00-0.19(均小于0.3);最终确立的IABP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IABP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对IABP术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常媛[2](2018)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挟痰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挟痰瘀证)患者的治疗前后指标进行分析,来观察体外反搏疗法在治疗该病证时所发挥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72例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论治分型为气虚挟痰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进行试验。对照组应用规范疗法,给予西医抗血栓、调脂、稳定斑块等基本治疗,同时根据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参红通络方;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另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除应用西医抗血栓、调脂、稳定斑块治疗、服用中药汤剂参红通络方外,加用体外反搏疗法,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4周。最后,考察两组患者在诊疗中医症状疗效、改善心绞痛症状等方面量表积分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体外反搏疗效。结果:随访观察后,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组的患者在改善心绞痛症状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86.11%,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22%;在心电图疗效比较中,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78%;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72.22%。在硝酸甘油停减率的比较中,两组方案均可减少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的频率及数量,但组间差异并不显着,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反搏疗法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挟痰瘀证)的患者方面,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经济等优势,值得作为一种基础辅助疗法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
杨俊华,景慎,李从全[3](2013)在《小信号的测量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小信号是将电流特性理想化成线性特性的信号,其本质在于利用了泰勒级数展开,再仅取一次近似,并且在偏置点附近对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由于小信号本身微弱常常会被噪声淹没,造成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对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的要求较高。对于小信号的测量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实际小信号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既可以避免复杂的电路设计,又可以很好的进行信号采集。本文针对小信号的特点,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两种测量小信号的方法。
朱苏航,贾连旺[4](2012)在《超声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观察与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9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9例应用常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另选择39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每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并作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结论:体外反搏有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是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一项有效而安全的疗法。
高宏生,伍瑞昌,王运斗,孟斌,马勇[5](2011)在《卫勤救援背心战技指标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卫勤救援背心的战技指标。方法:应用现场调研、文献研究的方法开展战技指标的研究。结果:卫勤救援背心结构设计科学,内容物品量齐全,具有环境适应性宽、标准化程度高和展收迅速等特点,可满足不同环境下的卫勤救援的需要。结论:卫勤救援背心具有医学现场急救和卫勤救援的功能以及系统化与模块化的特点。
高宏生,孟斌,王运斗,伍瑞昌,马勇,杜海舰,张晓峰,白银[6](2010)在《卫勤救援背心作业能力需求论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论证灾难发生时卫勤救援背心的作业能力需求。方法:采用现状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卫勤救援背心作业能力进行需求论证。结果:现有急救背心同卫勤救援的任务和功能不相适应。新研制的卫勤救援背心用于卫生战士或类似保障人员,能保证3~4名人员的医学急救需求,不仅具有包扎、止血、固定、通气等常见功能,还具有搜救、污水处理、简易担架等特殊功能。结论:卫勤救援背心可满足灾难救援的主要卫勤救援任务,具有模块化、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可用于灾害救援时卫生战士使用,也可用于突发事件时医护人员配备。
许鸿燕[7](2009)在《冠心丹参胶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冠心丹参胶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中医症候、心电图改变、生活质量评分、血液流变学效应等),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型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分成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0例给予冠心丹参胶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冠心丹参胶囊治疗,疗程四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心电图、VAS疼痛评分、SAQ评分、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的60例患者,治疗前情况比较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心绞痛症状积分降低(P<0.01);而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中医症候改善方面: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中医症候积分降低(P<0.01);而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P>0.05,两组在心电图疗效上无显着差异。4.硝酸甘油用量方面: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减少(P<0.01);而治疗组的硝酸甘油停减率优于对照组(P<0.05)。5.VAS疼痛评分方面: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疼痛情况明显好转(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减轻心绞痛疼痛情况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SAQ评分方面: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SAQ评分均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7.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五项指标比治疗前数值明显下降(P<0.01或P<0.05),血沉指标数值下降,但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两项指标数值比治疗前数值明显下降(P<0.05),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四项指标数值下降,但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全血高切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项指标(全血低切粘度、血沉)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间疗效不存在显着差异。8.安全性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比较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安全性相当,且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冠心丹参胶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具有确切疗效,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硝酸甘油用量,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且安全可靠,可作为临床应用的一个良好的联合方法。
朱苏航,贾连旺,杜永远[8](2009)在《超声心动图监测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反搏组,另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对缺血及心功能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ST段压低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总负荷两组均有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反搏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反搏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E/A、DC、Ea、Aa、Ea/Aa、E/Ea)明显改善(P均<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期间,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显着疗效,且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朱苏航,贾连旺,杜永远[9](2008)在《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效果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病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2周后,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两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体外反搏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体外反搏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与反搏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着(P<0.01)。两组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ID)治疗前后均无显着变化(P均>0.05)。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病人不仅能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而且有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
朱苏航,贾连旺,杜永远[10](2008)在《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0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反搏组,另40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缺血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ST段压低伴有症状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与无症状的ST段压低及其持续时间,两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反搏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反搏后,伴随的室性早搏亦随之减少(P<0.01),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反搏期间,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能减少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及其持续时间,是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二、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
1.2.2 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
1.2.3 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
1.3.2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确定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制定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的纳排标准 |
3.2.3 筛选文献 |
3.2.4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与资料提取 |
3.2.5 证据汇及评价 |
3.3 质量控制 |
3.4 研究结果 |
3.4.1 文献筛选结果 |
3.4.2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结果 |
3.4.3 证据汇总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
4 基于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法确定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确定函询专家 |
4.2.2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
4.2.3 函询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2.5 指标筛选标准 |
4.3 质量控制 |
4.4 研究结果 |
4.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4.4.2 第一轮函询结果 |
4.4.3 第二轮函询结果 |
4.4.4 确立最终的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 讨论 |
5.1 构建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5.2 指标构建方法的科学性 |
5.3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分析 |
5.3.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
5.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3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
5.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5.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4 指标的具体内容分析 |
5.4.1 结构指标 |
5.4.2 结局指标 |
5.4.3 过程指标 |
6 总结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挟痰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与治疗 |
1.病名探讨与历代医家认识 |
2.病因病机 |
3.气虚与痰瘀 |
4.中医治疗 |
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与治疗 |
1.发病机制 |
2.影响因素 |
3.临床表现 |
4.危险分层 |
5.西医治疗 |
三 对体外反搏的认识 |
1.体外反搏的机制 |
2.体外反搏的功能 |
3.体外反搏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
四 小结 |
试验研究 |
1 中医诊断标准 |
2 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
3 西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病例标准 |
5 排除病例标准 |
6 终止试验标准 |
7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8 试验方法 |
9 疗效评定标准 |
10 依从性观察 |
11 数据管理 |
12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治疗后结果分析 |
三 安全性治疗指标评价 |
四 脱落与剔除病例 |
讨论 |
1 胸痹心痛的中西医理论 |
2 关于体外反搏 |
3 疗效结果分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4)超声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与比较 |
2.2 两组患者心肌缺血的变化与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讨论 |
(5)卫勤救援背心战技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灾害救援调研 |
2.2 文献研究 |
3 结果 |
3.1 卫勤救援背心结构研究 |
3.2 卫勤救援背心内容物研究 |
3.3 环境适应性指标 |
3.4 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
3.5 标准化 |
4 结论 |
(6)卫勤救援背心作业能力需求论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灾难发生时卫勤救援的任务和特点 |
2 卫生装备急救背心研究现状 |
3 现有急救背心或相关急救器材存在的问题 |
4 卫勤救援背心性能分析 |
5 卫勤救援背心保障任务分析 |
6 卫勤救援背心使用及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
7 结论 |
(7)冠心丹参胶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1.3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1.4 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5 冠心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2.1 中医古典医籍中关于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记载 |
2.2 现代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的研究概况 |
2.3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退出标准 |
2.6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方法 |
3.2 病例分组 |
3.3 受试药物及器械的选择 |
3.4 治疗方法 |
3.5 观察指标与方法 |
3.6 疗效评价标准 |
3.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资料分析 |
4.1 治疗前两组临床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4.2 治疗结果 |
5 分析讨论 |
5.1 心绞痛疗效分析 |
5.2 心电图疗效分析 |
5.3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5.4 改善生活质量的疗效分析 |
5.5 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5.7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8 优势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超声心动图监测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EECP对心肌缺血的影响与比较 |
2.2 EECP对血压、心率与RPP的影响与比较 |
2.3 EECP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60/100mm Hg) ; (5) 除早搏外, 尚有其他严重心律失常。入选80例患者按预先编号及数字表随机分为反搏组 (40例) 与常规治疗组 (40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Cohn分型 (见表1) 、基础血压、心率 (见表3) 以及治疗前监测的心肌缺血各项指标的均值 (见表2) , 分别经t检验或卡方检验, 组间差别均无显着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1 观察对象患者系本院心内科住院或心血管专科门诊病人80例 (男51例, 女29例) 。年龄60~85岁。冠心病诊断符合WHO标准[5]。SMI诊断按“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专题讨论会”意见[6]。本组80例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按Cohn分型标准, 属Ⅱ型 (心肌梗死后SMI) 31例, Ⅲ型 (心绞痛伴SMI) 49例, 病程1个月~9.5年。全组患者均进行病史询问、体检, 并做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等。对于伴有下列情况者均不入选: (1) 急性心肌梗死近期 (1个月内) ; (2) 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 (3) 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 未被控制的高血压 (血压>160/100mm Hg) ; (5) 除早搏外, 尚有其他严重心律失常。入选80例患者按预先编号及数字表随机分为反搏组 (40例) 与常规治疗组 (40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Cohn分型 (见表1) 、基础血压、心率 (见表3) 以及治疗前监测的心肌缺血各项指标的均值 (见表2) , 分别经t检验或卡方检验, 组间差别均无显着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
1.2 治疗与观察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EECP对心肌缺血的影响与比较 |
2.2 EECP对血压、心率与室性早搏的影响与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胡琴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2]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挟痰瘀证)的临床研究[D]. 马常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3]小信号的测量方法探讨[A]. 杨俊华,景慎,李从全. 《IT时代周刊》2013年度论文集, 2013(总第276期)
- [4]超声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J]. 朱苏航,贾连旺.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2(06)
- [5]卫勤救援背心战技指标研究[J]. 高宏生,伍瑞昌,王运斗,孟斌,马勇. 医疗卫生装备, 2011(05)
- [6]卫勤救援背心作业能力需求论证研究[J]. 高宏生,孟斌,王运斗,伍瑞昌,马勇,杜海舰,张晓峰,白银. 医疗卫生装备, 2010(05)
- [7]冠心丹参胶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许鸿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超声心动图监测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 朱苏航,贾连旺,杜永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03)
- [9]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效果与评价[J]. 朱苏航,贾连旺,杜永远.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8(02)
- [10]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J]. 朱苏航,贾连旺,杜永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8(03)
标签:对照组论文; 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无症状心肌缺血论文;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论文; 全血粘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