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鲨烯类化合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角鲨烯类化合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一、鲨烯复合剂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君[1](2017)在《原花青素白藜芦醇与葡萄籽油复合物的降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二,酿酒葡萄皮渣经济开发再利用成为近年来功能性食品加工研究的热点。本课题以新疆产赤霞珠酿后皮渣为原料,优化建立以内聚能密度为理论基础,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原花青素和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并以葡萄皮渣中主要活性物质原花青素、白藜芦醇和葡萄籽油,制备原花青素、白藜芦醇和葡萄籽油复合物,采用HPLC法、GC-MS法检测分析复合物中原花青素、白藜芦醇含量及葡萄籽油脂肪酸组成,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利用2×2×2析因实验探讨这三种物质高低剂量间对于降脂效果的交互作用。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内聚能密度结合响应面法建立优化酿后葡萄皮渣中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溶剂确定为甲醇:1%盐酸(95:5),料液比1:20,60℃水浴加热100min,平行提取2次,在此提取条件下原花青素平均含量为49.39mg·g-1。高于文献中平均水平10.10mg·g-1。(2)采用内聚能密度结合响应面法建立优化酿后葡萄皮渣中葡萄籽油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溶剂确定为正己烷:环己烷(11.6:88.4),料液比为1:8,80℃提取120min,减压抽滤,55℃旋转蒸发至无溶剂,平行提取2次。出油率为14.87%。GC-MS检测结果为葡萄籽油含4种脂肪酸,分别为亚油酸(52.72%),其次是油酸(32.92%),棕榈酸(7.41%),硬脂酸(6.95%),其中亚油酸和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85.64%,说明葡萄籽油的不饱和程度较高。(3)建立2×2×2小鼠降血脂析因实验,设置酿后葡萄皮渣原花青素提取物100mg/(kg.d-1)、200mg/(kg.d-1),白藜芦醇50mg/(kg.d-1)、100mg/(kg.d-1),酿后葡萄皮渣葡萄籽油20mL/(kg.d-1)、30mL/(kg.d-1)为实验低、高剂量组,通过SPSS软件分析筛选出降脂效果最优组为原花青素提取物200mg/(kg.d-1)、白藜芦醇50mg/(kg.d-1)和葡萄籽油20mL/(kg.d-1)。(4)HPLC法测定原花青素白藜芦醇和葡萄籽油复合物中原花青素和白藜芦醇含量,确定复合物中原花青素和白藜芦醇对小鼠降血脂作用的准确剂量。测得复合物中原花青素含量为26.5%(n=3,RSD=0.59%),白藜芦醇含量为23.8%(n=3,RSD=0.29%)。

陈雨佳[2](2017)在《丹连消痤面膜对痤疮的抗角化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丹连消痤面膜对兔耳痤疮模型抗角化作用的研究以及对大鼠足跖肿胀影响的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痤疮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1、抗角化作用的研究: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丹连消痤面膜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参考Kligman法建立兔耳痤疮模型,造模后的各组兔耳分别涂抹相应药物,连续2周后对各组兔耳进行肉眼及病理切片观察。2、抗炎作用的研究:取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于各组大鼠右侧后足部涂抹相应药物,涂药30min后,建立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测量并计算致炎后各时段足跖肿胀度和肿胀率。结果:1、抗角化作用的研究:模型组兔耳表面粗糙,有粉刺、丘疹样皮损,且光镜下有与人类痤疮相似的组织学改变。给药2周后,阳性药及受试药物各剂量组可见粉刺、丘疹消退;光镜下亦有相应改善。2、抗炎作用的研究:模型组足跖肿胀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面膜中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均于致炎后1h开始降低;模型组足跖肿胀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面膜中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足跖肿胀率均于致炎后1h开始降低。结论:丹连消痤面膜对实验性兔耳痤疮具有治疗作用;对早期急性炎症的充血水肿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刘海叶[3](2017)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养阴益肺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因慢性炎症等因素的持续存在,其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显示,预计至2020年,COPD将排名第三位,成为全球死亡原因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对全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并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故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也被人们逐渐提上日程。而对COPD进行防治的重点即阻止或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故对稳定期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对COPD稳定期的干预措施除给予西药化痰、平喘等治疗外,还可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COPD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鉴于中药方剂多为复方制剂,每种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且各种药物成分间可能存在化学反应,故对其作用机制多不明确。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只能对其中单个有效成分进行评估,无法对方剂的整体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这也成为阻碍中医学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寻找一种适合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之后出现的新的“组学”,目前已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通过分析生物体在外界各种刺激下产生的分子量低于1000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全面变化,来分析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其强调把生物体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与中药方剂的组方理念极为相似。其通过对比应用方剂治疗前、后的机体代谢物的变化,探讨复方中药起作用的可能机制。该研究方法抛开了对单味中药成分及各味药物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只针对方剂整体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传统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崭新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研究选取临床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通过对疾病组和正常组的血浆差异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推断出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的可能潜在标志物。同时,观察养阴益肺方等干预后的血浆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从而对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便对该疾病的防治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养阴益肺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目的:研究养阴益肺方治疗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B4(LTB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阴益肺方,两组均治疗1月。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总有效率、肺功能、呼吸困难问卷(m MRC)、6分钟步行试验(6MWT),以及血清IL-8、IL-17、TNF-α、LTB4、MMP9、TIMP-1、MDA、SOD的变化。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气短、喘息、自汗易感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及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好转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m MR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8、IL-17、TNF-α、LTB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7、TNF-α、LTB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P9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IMP1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DA降低,SOD活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DA水平、SOD活力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研究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技术研究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寻找该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该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方法:选择符合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设为疾病组,同时选取来院的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正常组。分别空腹采集疾病组及正常组静脉血,进行抗凝、离心等相关处理,得到血浆。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检测两组血浆的差异性代谢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统计学方法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定性,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与正常组相比,疾病组的代谢图谱出现显着差异,初步推测出肌苷酸、三磷酸鸟苷(GTP)、神经酰胺、葡萄糖神经酰胺、L-苯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3-甲基组氨酸、抗坏血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鲨烯等可能为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的潜在标志性代谢物;其中,肌苷酸、三磷酸鸟苷(GTP)、组氨酸、甘氨酸、3-甲基组氨酸、抗坏血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鲨烯呈现下降趋势,其余三种呈上升趋势。所涉及主要异常的代谢通路有氮代谢、氨基酰-t RNA生物合成、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第三部分基于代谢组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方药干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技术,通过查找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差异性代谢物,分析与其相关的代谢通路,推测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代谢物进行对比,查找两组间的差异性代谢物及所涉及的异常代谢通路,从而推测出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的优势所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阴益肺方,两组均治疗1月;并分别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的血浆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寻找与差异性代谢产物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代谢图谱出现显着差异,初步推测出肌苷酸、三磷酸鸟苷、葡萄糖神经酰胺、3-甲基组氨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溶血磷脂酰胆碱等可能为对观察组进行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干预后的差异性血浆代谢物。其中,肌苷酸、三磷酸鸟苷、3-甲基组氨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呈现上升趋势,其余三种物质则出现下降趋势。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α-亚麻酸代谢、嘌呤代谢、核黄素代谢、组氨酸代谢、磷脂代谢等。将两组治疗后相比,共找出5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分别为肌苷酸、3-甲基组氨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20-三羟基白三烯B4。其中,肌苷酸、3-甲基组氨酸、二十四烷酸在观察组治疗后呈现升高趋势,其余两种呈现降低趋势。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嘌呤代谢、组氨酸代谢及花生四烯酸类代谢。结论:1养阴益肺方可以改善患者咳嗽、喘息、气短、自汗易感、口渴等临床症状,降低m MRC评分,改善肺功能,提高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疗效确切。2养阴益肺方可以降低血清IL-8、IL-17、TNF-α、LTB4、MMP9、MDA水平,提高SOD活力,通过改善机体炎症水平、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氧化应激状态三方面起作用。3在正离子模式下,肌苷酸、三磷酸鸟苷(GTP)、神经酰胺、葡萄糖神经酰胺、L-苯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3-甲基组氨酸、抗坏血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鲨烯等可能为COPD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的标志性代谢物。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有氮代谢、氨基酰-t RNA生物合成、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4在正离子模式下,与治疗前相比,初步推测出肌苷酸、三磷酸鸟苷、葡萄糖神经酰胺、3-甲基组氨酸、α-亚麻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溶血磷脂酰胆碱等可能为对观察组进行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干预后的差异性血浆代谢物。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α-亚麻酸代谢、嘌呤代谢、核黄素代谢、组氨酸代谢、磷脂代谢等。5在正离子模式下,将两组治疗后相比,初步推测出肌苷酸、3-甲基组氨酸、二十四烷酸、20羧基白三烯E4、20-三羟基白三烯B4可能为养阴益肺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和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的差异性代谢产物。所涉及主要异常代谢通路可能有嘌呤代谢、组氨酸代谢及花生四烯酸类代谢。

侯杰,张朝辉,严芳芳,李八方[4](2013)在《青岛海域浒苔中挥发油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将青岛海域采集的浒苔在挥发油测定器中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用GC/MS进行分离和检测,得到35种化合物。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在MSD化学工作站下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相对含量,其中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29.676%),顺-9,12,15-十八碳三烯-1-醇(9,12,15-Octadecatrien-1-ol,(ZZZ)-,6.957%),鲨烯(Squalene,5.567%),顺-11-十六碳烯酸(Z-11-Hexadecenoic acid,4.494%),顺-7-十六碳烯酸(Z-7-Hexadecenoic acid,3.997%),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12-Octadecadienoic acid,methyl ester,3.144%),十七碳酸(Heptadecanoic acid,2.827%),邻苯二甲酸双庚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diheptyl ester,2.531%),二十碳烷(Eicosane,2.483%),十六碳酸甲酯(Hexadecanoic acid,methyl ester,2.468%),异植醇(Isophytol,2.183%),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mono(2-ethylhexyl)ester,1.885%),油酸(Oleic acid,1.479%),14-甲基十七酸甲酯(Heptadecanoic acid,14-methyl-,methyl ester,1.473%)。这35种化合物占总检出量的82.199%。

侯杰[5](2013)在《浒苔正丁醇相化学成分及其抗肝损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浒苔,藻体草绿色,管状膜质,主枝明显,高可达1米,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绿藻类,可以食用。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造成浒苔暴发,严重威胁渔业、旅游业发展。因此如能将其高值化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生态难题,还可促进经济发展。而迄今为止对浒苔的工业利用多是用于饲料,研究方面多集中在多糖,尚未有对其正丁醇相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的报道。因此,为了能真正变废为宝,本文对浒苔正丁醇相化学成分及其活性做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浒苔的基本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浒苔是一种蛋白含量较高(13.37%)、低脂肪(1.11%)并且富含矿质元素(23.34%)的天然资源,是人类良好的健康食源,且氨基酸组成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例合理(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38.55%),是优质的氨基酸来源,呈味氨基酸丰富。另外,对浒苔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浒苔中含有35种挥发油成分,其中以棕榈酸(29.68%)的含量最高,另外一些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顺-9,12,15-十八碳三烯-1-醇(6.96%),鲨烯(5.57%),顺-11-十六碳烯酸(4.50%),顺-7-十六碳烯酸(4.00%),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14%),十七碳酸(2.83%),邻苯二甲酸双庚酯(2.53%),二十碳烷(2.48%),十六碳酸甲酯(2.47%),异植醇(2.18%),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1.89%),油酸(1.48%),14-甲基十七酸甲酯(1.47%)。这35种化合物占总检出量的82.20%。2、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浒苔正丁醇相进行了提取分离纯化,共得到了7个单体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有机质谱、薄层层析等方法分别鉴定出其中6种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尼泊金甲酯,methylparaben),2’-脱氧尿嘧啶核苷(2’-deoxyuridine),尿苷(uridine),尿嘧啶(uracil),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腺嘌呤(adenine),以核苷类化合物居多,它们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肝损伤等活性。3、分别研究了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CCl4和D-GalN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用CCl4和D-GalN诱导小鼠肝损伤造模,检测小鼠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血清中AST、ALT水平,肝脏中总SOD、MDA水平来探讨其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可以显着抑制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血清AST、ALT以及肝脏中MDA的水平的升高,对受损肝脏中SOD活性的恢复作用,各个剂量组也都很明显。结果表明,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可以明显减轻由CCl4和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马恒[6](2013)在《长柄扁桃及6个近缘种营养成分研究》文中认为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长柄扁桃及6个近缘种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①长柄扁桃及近缘种富含K,Ca,Mg,Fe,Zn,Mn,Cu等矿质元素。不同的品种含元素的含量不同,相同的品种不同种源含元素的含量也不同。K的含量为7.11~5.94g/kg,甘肃桃的含量最高,且与普通扁桃,丰宁长柄扁桃,榆叶梅,乌审旗长柄扁桃差异不显着;Ca的含量为9.61~4.16g/kg,其中蒙古扁桃的含量最高,且与榆叶梅的差异不显着。Mg的含量为5.38~3.98g/kg,其中神木长柄扁桃含量最高,且各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着。Fe的含量为165.62~56.59mg/kg,其中榆叶梅的含量最高,且与蒙古扁桃差异不显着。Zn的含量为116.3mg/kg,其中榆叶梅的含量最高。Mn的含量为20.29~7.68mg/kg,其中普通扁桃的含量最高,且与西康扁桃差异不显着,Cu的含量为20.71~3.93mg/kg,其中榆叶梅的含量最高。所以的元素中,榆叶梅元素含量都较高,相较其他品种在微量元素的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长柄扁桃中各元素含量较高的为丰宁长柄扁桃。②长柄扁桃及近缘种中可溶性糖及还原糖较高:可溶性糖含量17.93%~10.95%,榆阳长柄扁桃最高。还原糖含量为6.39%~1.84%,其中丰宁含量最高,其与西康扁桃,榆阳长柄扁桃和丰宁长柄扁桃的差异不显着。其中榆阳长柄扁桃的含量较高,说明种子具有相比其他不同品种,相同品种种源更高的耐受力。③长柄扁桃及近缘种含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总蛋白质含量25.86%~20.17%,丰宁长柄扁桃最高。清蛋白含量为17.31%~14.64%,其中陕甘山桃含量最高,并且其与丰宁长柄扁桃,神木长柄扁桃的含量差异不显着。球蛋白含量5.62%~3.42%,其中丰宁长柄扁桃的含量最高,醇融蛋白为1.00%~0.25%,其中榆阳长柄扁桃的含量最高,西康扁桃,丰宁长柄扁桃差异不显着,谷蛋白含量为2.82%~1.37%,其中榆阳长柄扁桃的含量最高。蛋白组分含量由高到低,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丰宁长柄扁桃总蛋白含量最高,清蛋白含量较高,与其他不同品种,相同品种不同种源相比开发的价值更高。④长柄扁桃及近缘种油脂富含油酸,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棕榈油酸,花生酸,亚麻酸以及顺-11-二十碳烯酸8中脂肪酸。样品的脂肪酸组分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且含量均高于90%,为97.60%~91.11%,含量最高是是蒙古扁桃,长柄扁桃含量最高的是乌审旗长柄扁桃97.04%。脂肪酸组成主要是油酸77.79%~62.41%,含量最高的是丰宁长柄扁桃。其次是亚油酸29.79%~16.13%,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榆叶梅,长柄扁桃含量最高的是乌审旗长柄扁桃27.19%,以及微量的棕榈油酸0.54%~0.19%,顺-11-二十碳烯酸0.20%~0.15%,亚麻酸0.16%~0.04%。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少量的软脂酸6.21%~1.55%,硬脂酸2.09%-0.47%和花生酸0.10%~0.028%。比较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有益脂肪酸的种类、含量,软脂酸的含量,蒙古扁桃,陕甘山桃以及长柄扁桃中的乌审旗、神木长柄扁桃的油脂性质较为优良。⑤长柄扁桃及近缘种含一定含量的不皂化物,含量为1.09%~0.42%,榆叶梅的油脂不皂化物含量1.09%,榆阳长柄扁桃不皂化物含量1.07%。⑥长柄扁桃中含有的不皂化物有,谷甾醇(γ-谷甾醇45.03%~29.19%,C-谷甾醇2.75%~0.52%),豆甾醇(12.06%~2.12%),角鲨烯(11.21%~2.41%),(24Z)-3-羟基-豆甾-5,24(28)-二烯(14.50%~0.79%),(3á,5à)-3-豆甾醇(8.17%~0.79%),3,16-二-羟基-孕甾-5-烯-20-酮(9.01%~0.20%),4A-甲基麦角甾-7,24(28)-二烯-3α基-醇(8.56%~2.05%),24-亚甲基-9,19-环9A-羊毛甾烷-3A-醇(7.36%~0.50%),以及金合欢醇(2.03%~0.50%),植醇(2.87%~0.94%)等。供试品种中谷甾醇的含量最高。其中:γ-谷甾醇含量最高的为陕甘山桃,;C-谷甾醇含量最高为陕甘山桃,;角鲨烯含量,最高的为乌审旗长柄扁桃;豆甾醇含量,最高的为乌审旗长柄扁桃;(3á,5à)-3-豆甾醇含量最高的为榆阳长柄扁桃8.17%。含量高的活性不皂化合物较高的是西康扁桃,乌审旗长柄扁桃,神木长柄扁桃,榆阳长柄扁桃。其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最多是榆叶梅,谷甾醇含量最高的是陕甘山桃,角鲨烯含量最高的是乌审旗长柄扁桃

张庆德,杨世锦,杨利国,张维民[7](2009)在《口服鲨烯对大鼠Leptin、体脂沉积和繁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将22日龄Wistar雄鼠32只,分对照组(饲料中不含鲨烯)和试验组(每千克饲料中含鲨烯1000mg),宰杀后测定血Leptin、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睾酮水平及体重脂肪指数和体重睾丸指数,同时,各组留6只与雌鼠交配,待观察产仔数。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饲料消耗没有差异,但试验组大鼠体重、体重脂肪指数、血Leptin、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着比对照组低,而试验组大鼠的体重睾丸指数、血睾酮水平和产仔数显着比对照组高。提示口服鲨烯可防止正常鼠体重和体脂肪增加并可降低肥胖鼠体重脂肪指数及降低血Leptin、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鲨烯可促进睾丸生长发育和睾酮分泌,增加产仔数。

赵虹桥[8](2008)在《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提取、富集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枳椇籽为原料,利用索氏提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尿素包合技术、微胶囊技术等现代高新食品工程技术,从湘西产枳椇籽中提取枳椇籽油、富集纯化枳椇籽油中的α-亚麻酸,并对枳椇籽油进行了微胶囊化。以α-亚麻酸的提取含量为指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枳椇籽油的提取工艺,重点研究了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富集纯化工艺条件及枳椇籽油微胶囊化工艺配方和工艺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枳椇籽油的常规提取:最佳提取试剂为高沸程石油醚,最佳提取方法中以索氏提取法为最好;索氏法提取枳椇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高沸程石油醚为提取剂,微波处理时间30s,超声波处理30min,料液比1:8,提取时间7h,提取温度90℃,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含量可达56.96%,提取率为8.45%。2.枳椇籽油超临界CO2萃取:提取枳椇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6Mpa,萃取时间120min,分离釜Ⅰ压力10Mpa,通过最佳工艺提取枳椇籽油,其α-亚麻酸的含量可达59.91%,提取物得率为12.1%。3.枳椇籽α-亚麻酸的富集纯化:工艺流程为枳椇籽亚麻酸提取物→皂化→冷冻结晶处理→尿素包合。皂化最佳工艺参数为,以乙醇为皂化介质,皂化比例为1:6.0,皂化温度为45℃,皂化时间为30min;尿素包合最佳工艺参数为,以丙酮为尿包介质,尿包比例为1:4.0,尿包温度为0℃,尿包时间为10h。通过该工艺,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纯度可达80.36%,收率达60%以上。4.喷雾干燥法制备富含α-亚麻酸枳椇籽油微胶囊时,最佳微胶囊原料配方为,明胶/β-环糊精为1:6,壁材/水为15:85,芯材/壁材为1:3.5,复合剂加入量为10%;最佳微胶囊化加工工艺参数为,超声乳化10min、均质压力30Mpa、进口温度160℃、出口温度8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枳椇籽油微胶囊产品,包埋效果好,包埋率达到88.89%,微胶囊化效率为90.83%。经优化配比和工艺制成的枳椇籽油的微胶囊产品颗粒为圆球形,径粒大小在8—10um之间,颗粒表面平整光滑、层次清晰,大小分布均匀。

张咏梅[9](2008)在《苜蓿总黄酮的提取方法、药效以及多种豆科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苜蓿、小冠花、百脉根、红豆草、鹰嘴紫云英、白三叶、黄花草木樨等优质豆科牧草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本文以这几种豆科牧草为试验材料,对其总黄酮和总皂苷的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为充分利用苜蓿中的黄酮类物质,提高苜蓿的经济附加值,分别采用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苜蓿总黄酮,对影响提取量的乙醇浓度、固液比、作用时间、微波功率、超声波温度、提取次数等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的互作效应进行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从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用于生产中提取苜蓿总黄酮。采用柱层析等多种分离手段对苜蓿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并对苜蓿粗提液的药效进行了研究。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牧刈制度,高效提取天然活性成分,为综合利用优质牧草提供指导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技术提取苜蓿总黄酮优选条件为:40%乙醇、1:30固液比,在500W功率下作用60s。这个工艺提取条件温和,温度不超过50℃;节能,耗电量只有0.008千瓦时;省时,提取时间只有超声波法的1/9,冷浸法的1/540;节约有机溶剂,同时无噪音污染。小冠花、百脉根、红豆草、紫云英、草木樨、白三叶6种豆科牧草的总黄酮含量普遍高于甘农3号、新疆大叶、低纤维苜蓿和白花苜蓿;而总皂苷含量整个生育时期均低于苜蓿4个品种。且这几种豆科牧草茎、叶、花、全株中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整个生育时期,均为叶片中含量多于茎秆。小冠花、百脉根、红豆草、紫云英、草木樨、白三叶6种豆科牧草可作为提取总黄酮的优质材料;由于其总皂苷含量较低,不会造成家畜臌胀病,可在地上部生物量最高时刈割,用于青饲或调制干草。苜蓿总皂苷含量丰富,是提取皂苷产品的优质材料。对苜蓿中的天然活性物质进行分离,乙酸乙酯层主要含有2-甲叉-3-胆甾烷醇和3,5-二烯豆甾烷两种活性物质。氯仿层主要含有维生素D3活性物质。正丁醇层所含有活性物质种类较多,有6种天然活性成分,分别为芳樟醇、香芹醇、苦杏仁苷、氧化石竹烯、乙酸维生素A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苜蓿提取液具有增强小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体外具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对血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剂量时具有降脂作用,减少了机体产生冠心病的危险,而高剂量时增加了冠心病发生的机率;苜蓿提取液具有抗氧化作用,显着升高机体肝和肾组织的SO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

童永鹏,阎蒙刚[10](2006)在《米糠的综合利用》文中认为米糠是稻谷中糙米的表面层,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化学成分。我国米糠资源丰富,但其营养价值和资源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当前米糠精制过程中的分离物及其综合利用。

二、鲨烯复合剂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鲨烯复合剂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原花青素白藜芦醇与葡萄籽油复合物的降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酿后葡萄皮渣概述
    1.2 酿后葡萄皮渣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开发利用
        1.2.1 原花青素
        1.2.2 白藜芦醇
        1.2.3 葡萄籽油
    1.3 利用内聚能密度法确定提取溶剂原理
    1.4 原花青素白藜芦醇葡萄籽油复合物降血脂研究现状
    1.5 整体动物实验必要性及实验方法
第2章 内聚能密度法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基于内聚能密度原则提取酿后葡萄皮渣原花青素并优化提取工艺
        2.2.1 内聚能密度原则确定提取溶剂
        2.2.2 酿后葡萄皮渣原花青素的提取
        2.2.3 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2.2.4单因素实验
        2.2.5 响应面法优化酿后葡萄皮渣原花青素的提取条件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原花青素紫外标准曲线的制备
        2.3.2 精密度试验结果
        2.3.3 稳定性试验结果
        2.3.4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2.3.5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3.6 酿后葡萄皮渣中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2.3.7 酿后葡萄皮渣原花青素提取优化工艺的验证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内聚能密度结合响应面法优化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酿后葡萄皮渣主要成分测定
        3.2.1 水分测定
        3.2.2 总灰分测定
        3.2.3 粗蛋白测定
        3.2.4 粗脂肪测定
        3.2.5 粗纤维测定
        3.2.6 总黄酮测定
    3.3 基于内聚能密度原则提取酿后葡萄皮渣葡萄籽油并优化提取工艺
        3.3.1 内聚能密度原则确定提取溶剂
        3.3.2 葡萄籽油的提取与计算
        3.3.3单因素实验
        3.3.4 响应面法优化酿后葡萄皮渣葡萄籽油的提取条件
    3.4 GC-MS法检测分析酿后葡萄籽油组分
        3.4.1 甲酯化处理
        3.4.2 GC-MS法检测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酿后葡萄皮渣主要成分的测定
        3.5.2 单因素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5.3 酿后葡萄皮渣中葡萄籽油提取工艺的优化
        3.5.4 酿后葡萄皮渣葡萄籽油提取优化工艺的验证
        3.5.5 GC-MS分析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4章 复合物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调节血脂作用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试验原料的制备
        4.2.2 原花青素复合制剂的配制
        4.2.3 脂肪乳剂的配制
        4.2.4 实验动物及饲料
        4.2.5 分组与造模
        4.2.6 剂量设计
        4.2.7 统计学分析
        4.2.8 血脂指标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前后小鼠的体重变化
        4.3.2 小鼠血脂检测结果
        4.3.3 实验结果组间对比分析
        4.3.4 实验结果的析因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复合物中原花青素和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
    5.1 试剂与仪器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研究方法
        5.2.1 标准溶液配制
        5.2.2 供试品制备
        5.2.3 色谱条件
        5.2.4 样品的含量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定性分析
        5.3.2 方法学考察
        5.3.3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丹连消痤面膜对痤疮的抗角化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痤疮的中医研究进展
    二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丹连消痤面膜对兔耳痤疮模型抗角化作用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丹连消痤面膜对大鼠足跖肿胀影响的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代谢组学的养阴益肺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养阴益肺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方药干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肺系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青岛海域浒苔中挥发油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挥发油成分提取
    1.3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1.4 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浒苔中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2.2 实验条件的选择
    2.3 浒苔中挥发油成分评价

(5)浒苔正丁醇相化学成分及其抗肝损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浒苔简介
        1.1.1 海藻简介
        1.1.2 浒苔的形态特征、分布
    1.2 浒苔的研究应用进展
        1.2.1 活性研究
        1.2.1.1 抗氧化活性
        1.2.1.2 抗肿瘤活性
        1.2.1.3 抑藻活性
        1.2.1.4 抗菌活性
        1.2.1.5 其他活性
        1.2.2 化学成分研究
        1.2.3 应用现状及展望
        1.2.3.1 浒苔肥
        1.2.3.2 浒苔生物质能
        1.2.3.3 浒苔食品
        1.2.3.4 浒苔饲料
    1.3 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1.3.1 提取方法
        1.3.1.1 溶剂提取法
        1.3.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3.1.3 超声波提取技术
        1.3.1.4 微波提取技术
        1.3.1.5 酶法提取技术
        1.3.1.6 仿生法提取技术
        1.3.2 分离纯化方法
        1.3.2.1 薄层色谱
        1.3.2.2 柱色谱
    1.4 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
        1.4.1 理化鉴定
        1.4.2 波谱鉴定
        1.4.2.1 紫外光谱(UV)
        1.4.2.2 红外光谱(IR)
        1.4.2.3 质谱(MS)
        1.4.2.4 核磁共振(NMR)
    1.5 肝损伤与抗肝损伤
        1.5.1 肝损伤的化学机制
        1.5.2 肝损伤免疫机制
        1.5.3 抗肝损伤
    1.6 研究目的
2 浒苔基本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浒苔基本成分分析
        2.3.1.1 总糖含量的测定
        2.3.1.2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1.3 灰分含量的测定
        2.3.1.4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1.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1.6 氨基酸成分分析
        2.3.2 浒苔挥发油成分分析
        2.3.2.1 浒苔中挥发油的提取
        2.3.2.2 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浒苔中的基本营养成分
        2.4.2 浒苔中的挥发油成分
    2.5 讨论
        2.5.1 浒苔中基本营养成分评价
        2.5.2 浒苔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及其成分评价
        2.5.2.1 实验条件的选择
        2.5.2.2 浒苔中挥发油成分评价
    2.6 结论
3 浒苔正丁醇相化合物分离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浒苔中正丁醇相化合物的萃取
        3.3.2 色谱方法
        3.3.3 浒苔中正丁醇相化合物分离纯化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4 浒苔正丁醇相抗肝损伤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制备
        4.3.2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造模
        4.3.3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D-GalN 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造模
        4.3.4 小鼠各个指标检测方法
        4.3.4.1 肝脏和脾脏指数
        4.3.4.2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测定
        4.3.4.3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测定
        4.3.4.4 肝脏匀浆液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
        4.3.4.5 肝脏匀浆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测定
        4.3.4.6 统计学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CCl_4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4.1.1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CCl_4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4.4.1.2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CCl_4 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AST 和 ALT 水平的影响
        4.4.1.3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CCl_4 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SOD 和 MDA 水平的影响
        4.4.2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D-GalN 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4.2.1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D-GalN 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4.4.2.2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D-GalN 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 AST 和 ALT 水平的影响
        4.4.2.3 浒苔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D-GalN 诱导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 SOD 和 MDA 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4.6 结论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长柄扁桃及6个近缘种营养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 长柄扁桃及近缘种植物概述
    1.1 不皂化合物研究进展
    1.2 甾醇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 角鲨烯化合物研究进展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与处理
        2.1.1 材料来源
        2.1.2 材料处理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微量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3.2 可溶性糖,硫酸苯酚法
        2.3.3 还原糖,斐林试剂比色法
        2.3.4 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法
        2.3.5 粗脂肪及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
        2.3.6 不皂化物 GC-MS 分析
    2.4 主要数据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矿质元素
    3.2 可溶性糖及还原糖
    3.3 蛋白质
    3.4 粗脂肪及脂肪酸含量
        3.4.1 粗脂肪
        3.4.2 脂肪酸种类及含量
    3.5 不皂化物含量鉴定结果
        3.5.1 不皂化物含量
        3.5.2 不皂化化物种类及含量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口服鲨烯对大鼠Leptin、体脂沉积和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 法
        1) 试验设计。
        2) 肥胖鼠建立。
        3) 指标测定。
        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鲨烯对Wistar大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鲨烯对Wistar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8)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提取、富集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1.1 枳椇的价值和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1.1 枳椇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
        1.1.2 枳椇的主要化学成分
        1.1.3 枳椇的药理作用
        1.1.4 枳椇的综合利用
        1.1.5 枳椇籽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α-亚麻酸的研究进展
        1.2.1 α-亚麻酸的理化性质
        1.2.2 α-亚麻酸的分布
        1.2.3 α-亚麻酸的生理功能
        1.2.4 α-亚麻酸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1.2.5 α-亚麻酸的检测
    1.3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1.3.1 微胶囊技术及其功能
        1.3.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1.3.3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1.4 文献资料分析与立题依据
第二章 枳椇籽油索氏提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枳椇籽提取物的提取
        2.1.2.2 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气相检测(GC检测)
        2.1.2.3 最佳提取试剂的选择
        2.1.2.4 最佳提取方法的选择
        2.1.2.5 枳椇籽油的索氏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优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提取剂对枳椇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提取方法对枳椇籽油的提取效果影响
        2.2.3 索氏提取工艺条件对枳椇籽油的提取效果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枳椇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超临界CO_2萃取工作流程示意图
        3.1.2.2 枳椇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的操作过程
        3.1.2.3 枳椇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3.1.2.4 枳椇籽油的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对枳椇油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3.2.2 超临界CO_2萃取枳椇籽油理化指标分析
        3.2.3 枳椇籽油的GC分析
        3.2.4 枳椇籽油的GC-MS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富集纯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工艺流程
        4.1.2.2 枳椇籽亚麻酸的皂化
        4.1.2.3 冷冻结晶处理
        4.1.2.4 枳椇籽亚麻酸的尿素包合
        4.1.2.5 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含量测定(GC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皂化工艺条件对枳椇籽油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4.2.2 尿素包合工艺条件对枳椇籽油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枳椇籽油的微胶囊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2.1 枳椇籽油微胶囊化工艺
        5.1.2.2 微胶囊各原料配比的优化
        5.1.2.3 微胶囊化加工参数的优化
        5.1.2.4 微胶囊的质量评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微胶囊各原料配比对枳椇籽油包埋率的影响
        5.2.2 微胶囊化加工条件对枳椇籽油包埋率的影响
        5.2.3 微胶囊产品的显微观察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苜蓿总黄酮的提取方法、药效以及多种豆科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苜蓿黄酮类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微波辅助提取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1.2.2 总黄酮提取量的测定
        1.2.3 单因素实验
        1.2.4 微波提取条件优化试验----正交试验
        1.2.5 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醇浓度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2 微波处理时间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3 微波功率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4 提取次数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5 固液比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6 正交实验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单因素试验
        1.2.2 超声波提取条件优化试验----正交试验
        2 结果
        2.1 乙醇浓度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2 温度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3 固液比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4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5 超声次数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6 正交试验
        2.7 两种技术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比较
        3 结论
        4 讨论
第三章 多种豆科牧草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的研究
    第一节 几种主要豆科牧草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1.2.2 黄酮提取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1.1 比色法测定牧草总黄酮含量的线性关系及方法学考察
        2.1.2 精密度试验
        2.1.3 重现性试验
        2.1.4 稳定性试验
        2.2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生长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2.3 不同牧草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3 结论
        4 讨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豆科牧草总皂苷含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波长扫描
        1.2.2 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1.2.3 皂苷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波长扫描
        2.2 精密度试验
        2.3 重现性试验
        2.4 稳定性试验
        2.5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总皂苷含量的变化
        2.6 不同豆科牧草总皂苷含量的变化
        3 结论
        4 讨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生理活性成分的提取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提取与分离
        2.2 硅胶柱层析方法
        2.3 凝胶柱层析方法
        2.4 制备型薄层板的制备(Preparative-TLC)
    3 结果与讨论
        3.1 正丁醇层
        3.2 氯仿层
        3.3 乙酸乙酯层
    4 小结
第五章 苜蓿提取物活性的动物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1.2 方法
        1.2.1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试验
        1.2.2 体液免疫功能试验
        1.2.3 血清生化试验方法
        1.2.4 抗菌试验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2.2 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3 对绵羊红细胞作免疫原的溶血素的影响
        2.4 抗菌试验
        2.5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2.5.1 对血清甘油三酯(TG)的影响
        2.5.2 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影响
        2.5.3 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影响
        2.5.4 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
        2.5.5 对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2.5.6 对组织丙二醛的影响
    3 结论
    4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
第七章 创新点与应用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10)米糠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米糠油的利用
    1.1 在食品中的应用
    1.2 在医疗保健上的应用
    1.3 在洗涤化妆品工业中的应用
2 米糠精练皂脚的利用
    2.1 制肥皂
    2.2 制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3 不皂化物的利用
    3.1 谷维素
        3.1.1 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3.1.2 在食品中的应用
        3.1.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3.2 谷甾醇
        3.2.1 在医药中的应用
        3.2.2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3.3 生育酚
4 脱蜡副产物的利用
    4.1 糠蜡
        4.1.1 在工业中的应用
        4.1.2 在农业中的应用
    4.2 米糠饼 (粕) 的利用
        4.2.1 植酸钙
        4.2.2 植酸
        4.2.3 肌醇

四、鲨烯复合剂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原花青素白藜芦醇与葡萄籽油复合物的降脂作用研究[D]. 张玉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2]丹连消痤面膜对痤疮的抗角化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雨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7(02)
  • [3]基于代谢组学的养阴益肺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阴两虚证作用机制研究[D]. 刘海叶.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8)
  • [4]青岛海域浒苔中挥发油成分分析[J]. 侯杰,张朝辉,严芳芳,李八方. 海洋科学, 2013(07)
  • [5]浒苔正丁醇相化学成分及其抗肝损伤活性研究[D]. 侯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6]长柄扁桃及6个近缘种营养成分研究[D]. 马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口服鲨烯对大鼠Leptin、体脂沉积和繁殖的影响[J]. 张庆德,杨世锦,杨利国,张维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8]枳椇籽油α-亚麻酸的提取、富集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 赵虹桥.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9]苜蓿总黄酮的提取方法、药效以及多种豆科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 张咏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8)
  • [10]米糠的综合利用[J]. 童永鹏,阎蒙刚. 化学教育, 2006(01)

标签:;  ;  ;  ;  ;  

角鲨烯类化合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