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发展 法人股继续冻结(论文文献综述)
徐风[1](2019)在《亿阳信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股权质押因其质押程序方便、融资速度快、融资规模灵活等优势,被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所青睐。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略股权质押行为的缺点,一是融资金额是质押股份市值折扣后的金额,且其资本成本高。二是上市公司很容易触发平仓线甚至公司会走上被“ST”之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股权质押次数的增长率高于出现质押行为公司的增长率;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价格在资本市场上波动性比较大,这种极大的波动性非常容易触击平仓与流动风险;故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研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与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就会十分有价值。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股权质押风险、股权质押带来的利益侵占以及股权质押影响公司业绩等相关文献。其次,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亿阳信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事件为切入点,介绍公司股权质押相关情况,分析亿阳信通基本的财务情况、股权质押影响公司业绩的路径分析,初步了解亿阳信通股权质押与公司业绩的走势。然后采用事件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股权质押对亿阳信通股价、财务绩效等公司业绩指标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得出的结果分析股权质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与股权质押影响公司业绩的原因所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控股股东对股权进行大量质押时,往往会发生个人利益优先的情况,这样会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股权质押虽然会在短期市场反映中出现正向效应,但是总体经济后果与市场表现都不是十分的理想。第三,根据回归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财务绩效呈现“倒U型”的关系。最后,针对前文的研究发现为亿阳信通以后的运营提出对策建议,同时也为其他上市公司和相关监管部门提出建议,主要从公司的内部治理与加强外部监管力度等方面给予建议,以期为上市公司提供参考。
祁畅[2](2018)在《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应然性和实然性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内涵并探索出相应的监管路径。一方面从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和监管实践出发,分析对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方式。另一方面基于学理和《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剖析现阶段非上市公众公司应有的内涵和监管路径。本文主要提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双层监管路径,即分别从公司和证券市场的视角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进行规范:对于广义上的非上市公众公司,需通过《公司法》进行统一规范,对公司分类、股东知情权等内容做出详细规范;对有具有特殊性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如在新三板市场交易的挂牌公司,则需要通过《证券法》及相关法规进行完善,包括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本文正文部分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基本范畴。主要介绍了三个基本内容:第一,介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产生的原因,包括清理场外市场而形成的特殊公司制度、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需求、监管体制改革的原因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完善原因。第二,研究了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实践,介绍了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内涵以及实践中三种情况:两网及退市公司、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中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和无固定交易场所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第三,介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交易场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状况,讨论了新三板市场的法律性质,以及新三板市场建设与非上市公众公司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第二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这一部分首先从学理基础和立法实践分析了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现状:一方面,提出了契约自由与公共干预理论,证券监管模式变革以及公司治理的软法规制等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回顾了非上市公众公司和新三板市场的监管史变迁,分析了目前非上市公众公司和新三板市场的监管路径和特点。而后文章提出了目前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存在的四方面问题: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内涵和定位缺乏法理基础,监管模式和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的逻辑起点存在问题,信息披露制度缺乏层次化的安排。第三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比较研究。这一章纵向上比较分析了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与上市公司监管路径的区别,横向上则分析了域外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文章从公司特征、证券交易制度及交易场所、具体监管路径三个角度比较分析了非上市公众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区别,其核心区别在于:一方面,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具公众性和封闭性两个矛盾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交易场所具有半公开性,因此对于非上市公众公司和其交易场所宜采用自律主导型的监管模式。域外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立法主要分析了美、日、英等国家的立法,对其市场分层制度、公司登记制度以及保荐制度予以借鉴和学习。第四章,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双层路径。这一章前一部分提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总体框架,第一层次是以公众公司的统一监管为核心,非上市公众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受到监管。第二层次对新三市场中的非上市公众公司采取选出式监管,以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后一部分指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监管规则的安排:《公司法》解决其公司法法理上的逻辑起点的问题,也即其内涵特征——规范公众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基础,公众公司治理规则的基本内容,并提供与《证券法》规则的关联机制;《证券法》解决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问题——公众公司外延特征的确定,对多面化的公众公司的监管设立具体规则。第五章,公司维度的监管路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和监管体系重构。本章从公司维度出发,介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制度安排、逻辑起点和监管体系。本章首先提出了我国公司分类范式的重构,并根据这一分类基础定义了公众公司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分类以及公司治理规则的基本分类并提供与《证券法》规则的关联机制则。其次提出了从公司角度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体系,以公众公司的登记制度和《公司法》上股东知情权制度之完善为主。第六章,证券市场维度的监管路径:以证券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这一部分一方面讨论了非公开发行制度与其他发行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并建议构建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开发行制度。另一方面研究了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价值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在我国的实现路径:市场分层与公司分类披露信息,证券行政监管权的横向和纵向分权,强制信息披露与自愿信息披露相结合。
涂贵娟[3](2018)在《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A农村商业银行股权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股东登记管理、贷款存在公信力、宣传力度不强等问题。股东名单的管理应与第三方的股权托管相结合,真正做到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为股权转让变动及缺乏专业系统、规范的规章规制,所以农商银行股权管理比较复杂。A农商银行应当以登记托管的形式进行委托管理,股权登记托管应该也将成为农商银行股权规范管理的最佳选择,同时也为将来上市打好扎实的基础。作者按照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的理念,从现实存在的情况和股权托管必要性的方面着手,深入分析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多角度阐述和分析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内容;通过对其他农商银行股权托管的做法和操作分析借鉴,提出了自己对完善A农商银行股权管理和通过股权托管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策略,以期对农商银行扩大企业知名度,为其企业发展或上市有所助益。
李高雅[4](2014)在《股权分置改革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股票市场诞生的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在整个经济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划经济思维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我国的方针政策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为了扞卫国家的主导地位,公有股不流通。由此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天不足——“股权分置”。股权分置这一状况致使大股东侵占资金、超能力派现、经理层缺乏提升业绩的动力、投机风气盛行,从而资本市场不能充当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权分置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2005年4月29日,股权分置改革拉开了帷幕。到目前为止,沪深两市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程序的企业约占上市公司的90%。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股改完成后势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造成影响。而现金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核心的财务问题之一,直接服务于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虽然从2006年开始就涌现出一批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学者,但是由于受到改革时间短以及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学者并没有证明预期的假设,众说纷纭,结论不一。时隔几年,本文在排除诸多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再次对股权分置改革做出研究,具体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带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首先,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显着影响。股改后,流通股比例骤然上升,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也逐步下降,股权集中度明显下降,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股改后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比股改前要强。再次,经过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证明了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Z12、Z51以及S值与现金股利支付意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股改后的相关关系要比股改前的相关关系弱。充分证明股权分置状态下,现金股利往往成为另一个利益输送隧道,非流通控股股东有较强的分红意愿;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这种强烈的分红意愿显着下降,从而证实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遏制现金股利的利益输送,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最后通过对所选指标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实证研究发现,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产生显着影响的因素有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前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Z12和Z51。再次证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进行利益输送的动机减弱。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后,源于股权结构的优化、大小股东利益基础的统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事实证明,股权分置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又一大进步。2014年3月13日上午,在李克强总理的记者问答会上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要把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进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向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的责任,让人们受惠。”而股权分置改革正是这样的改革。
田甜铭梓[5](2013)在《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二十年以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规现象一直屡禁不止。据本文统计,截止2012年7月,因控股股东违规而受到证券监管机构处罚的上市公司总数有162家,约占所有被处罚的违规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32.27%),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了非常严重地侵害。因此,挖掘和研究导致控股股东违规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末兴起的法学与金融学的交叉研究,将法律制度的因素引入公司治理,强调了法律制度对中小股东保护的作用。本文正是在法与金融交叉研究的背景下,对控股股东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展开讨论。从控股股东利己主义的行为与动机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发生与证券监管机构对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水平密切相关。而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水平,又受制于法律规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规屡禁不止的现象,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认为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规屡禁不止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的法律规制弱有效。影响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有效性的因素有多方面。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既有共性因素,也有个性因素。对此,本文分别立足于国际视角和中国视角,实证研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有效性的因素。与此同时,考虑到针对同一规制措施,控股股东行为不同,规制措施的成效也不同。因此,本文在立足于中国视角进行研究时,特别按第三章对控股股东行为的分类,从市场和监管两个角度,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各类行为法律规制有效性的因素。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解决问题”层层递进式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全文总共分为七章,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与可能的贡献和原创,以及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安排。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关于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控股股东行为规制相关文献综述。第三章根据控股股东违规媒介的不同,对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分类,并据此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伊始至今,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主要结论为,控股股东违规的代价是惨痛的:对于广大中小股东而言,会造成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诱使广大中小股东盲目地买进或卖出,最终遭受损失;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会导致经营业绩下滑、质量下降、融资困难;对于证券市场而言,会破坏参与者通过竞争机制达到优胜劣汰、体现适者生存的制度,从而使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发挥秋极作用,使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市场不能发挥应有的配置资源的作用,使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深受其害;对于一国或地区而言,都可能促成、加深或延长社会经济危机的发生。第四章从控股股东利己主义的行为与动机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发生与证券监管机构对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水平密切相关;而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水平,又受制于法律规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因此,立足于国际视角,首先构建综合评价一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完善性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的量化处理,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已经基本完善的结论。然后,再通过考察中国对控股股东违规的控制力水平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完善性的匹配关系,得出结论: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规屡禁不止的最重要的制度原因,不是法律规制的完善性,而是法律规制的有效性。第五章分别立足于国际视角和中国视角,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有效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政府腐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道德水平和控股股东性质4个因素,都对一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有效性,具有显着的影响,而股权结构、所有权集中度和公司治理结构3个因素,并不是法律规制有效性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对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有效补充。(2)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市场化水平仅对控股股东的3类行为,即信息披露行为、二级市场行为和资产重组类行为,产生了显着影响,而对剩余的2类行为,即资金占用类行为和业绩粉饰行为,没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市场化总水平和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市场化水平,对控股股东的信息披露行为,具有显着的制约效应;而对控股股东的二级市场行为和资产重组类行为,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与此同时,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及法律制度环境方面的市场化水平仅对控股股东的二级市场行为和资产重组类行为,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另外,市场化水平对于控股股东各类行为的规制作用,还存在着地域差异。综上得出,并非加快推进,而是稳步推进地方市场化进程,才能实现对控股股东行为的有效规制。(3)打破前人重点研究控股股东违规处罚力度的局限,本文通过分组比较研究控股股东违规处罚办法的异同之处发现,对于控股股东的信息披露行为、业绩粉饰行为、二级市场行为和资产重组类行为,证券监管机构目前所采取的处罚办法,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处罚种类比较单一;另外,对于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类行为,证券交易所的自律性监管尚且薄弱,是导致这种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第六章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的证券执法依据、调查体制、处罚体制,以及国际间的合作机制,发现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证券执法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有效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刘戈[6](2010)在《证券登记结算制度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证券权利为基础》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末,纸面作业危机致使美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崩溃,促使美国进行执业和立法改革;1987年,全球性股灾再次向各国证券业敲醒警钟,敦促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研究证券登记结算系统中的风险,证券非移动化、无纸化作为改革方向被提出,间接持有模式下证券权益的法律性质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2004年至2006年间,我国先后有30家证券公司因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违规国债回购被证监会行政处置并走向破产清算程序,长期累积在证券登记结算系统中的托管、结算风险集中显现,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证券登记结算制度是包括证券登记、证券托管、证券结算在内的一系列制度的统称,旨在提供证券权利的确认机制,调整证券权利归属与变动中的利益冲突,保护证券权利免受不利诉求。我国证券市场于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启动,在充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迅速实现证券非移动化和无纸化操作。然而,证券立法的滞后致使我国证券登记结算制度面临严重的法律问题,表现为参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混乱、无纸化环境下法律规则与现实操作脱节、间接持有法律规则体系缺失。本文以证券权利为基础,界定证券的本质属性,梳理证券登记结算制度中的基本法律关系,呈现不同持有模式下证券登记、托管、结算的制度安排,旨在推动我国证券无纸化立法、建立完善的证券权利的归属与变动规则。
郭川[7](2007)在《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多元化理论、代理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市的我国交通运输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在对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在监控企业经营决策制定中的效率进行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并有扩大的趋势;(2)多元化经营的实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3)企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制定是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私人利益;(4)公司治理机制在对多元化经营的监控中,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作为经营存在自然垄断性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所以其经营的专一性尤为重要。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应回归主业,应设计有效的管理者选聘和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
王松华[8](2007)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款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与市场波动、经营不善等风险相比已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第一,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第二,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拖累上市公司业绩,削弱证券市场的基础,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受到抑制;第三,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秩序和制度建设。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首先上市公司改制不够彻底,一股独大引起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其次,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再次中国证券市场违规成本过低,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健全,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最后各方对大股东占款问题认识存在偏差。 本文在分析大股东占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数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大股东实现股权价值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如果大股东的股权自然价值相对于其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上限足够小,则最大限度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可以达到大股东股权价值最大化;如果大股东股权自然价值大于其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上限,则不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或适度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可以达到大股东股权价值最大化;只要上市公司被侵占利益上限足够大,大股东就有足够的动力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本文建立了两个博弈模型,利用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占款的行为特征,研究了影响大股东占款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还研究了大股东“以股抵债”清欠方式的合理定价。通过大股东占款博弈模型的分析发现以下现象和结论: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越低,越有动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大股东占款问题的解决;大股东非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越好,越有动机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越差,大股东越想侵占更多的上市公司资金,从而使该上市公司更快地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投资者越多,大股东侵占资金的可能性越大,从而通过上市公司要挟政府的潜在动机越大;提高单位惩罚成本会减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动力,而且当单位惩罚成本很高时,能有效阻止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同时通过对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担保的模型分析得出
吴英晶[9](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并购作为一种“自然的、有偿的”企业资源配置模式,对一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及企业自身的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说过:“纵观美国各大着名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然而,在我国企业并购蓬勃发展的同时,基于制度的、历史的及自身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并购的效果并不近乎人意。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状况的、合理的并购方式,为提高企业并购的绩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的并购研究和企业并购的历史,然后系统的阐述了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并购的主要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公司并购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现状和所处的现实背景,选取了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18个财务指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造了评价企业并购绩效的综合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虽然我国公司发并购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但威而科森符号秩检验并不显着;在分组检验中,本文发现对于是否ST公司、支付方式、股权变动方式、股权收购方式对并购后公司绩效部分有显着影响;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政策建议。
常玉生[10](2005)在《顺驰集团案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我们不断看到房地产公司成功和失败公司的例子。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拿地,规划,设计、融资,开发,销售,物业服务等。在同样的宏观条件下,用同样的人力资源,同样的策略,生产甚至雷同的产品,却有着天壤之别的结果,有人笑傲江湖,有人销声匿迹,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顺驰集团是一家立足于天津并积极开展全国扩张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其核心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二手房交易,2004年完成销售额95亿元,开发楼盘超过30个,一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规模前三名。从1994年成立到2004年仅仅十年过程中,顺驰集团由一个房地产代理销售公司成为以集团总部、北京集团、华北集团(天津、河北、山东、山西)、中南(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陕西、江西)集团、华东集团(上海、江苏、浙江)为框架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顺驰集团的商业模式、经营手段、用人政策、战略制定和执行都引起了业内广泛的争论。全文分案例主体和案例分析两部分。上篇案例部分作者希望从尽可能客观的角度对顺驰集团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先后介绍了顺驰集团的历史,开发状况,在天津发展和全国的扩张,核心业务以及聚焦战略的管理体系等。并引出了关于顺驰集团发展的争议和思考。在本文的下篇是案例分析部分,作者通过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对顺驰集团的战略制定和执行,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途径,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顺驰集团的发展得失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就顺驰集团这样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如何做强做大给出了建议。
二、中发展 法人股继续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发展 法人股继续冻结(论文提纲范文)
(1)亿阳信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控股股东及股权质押的研究 |
1.2.2 股权质押带来的利益侵占研究 |
1.2.3 关于股权质押影响公司业绩路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控股股东质押的概念界定 |
2.1.1 控制权概念 |
2.1.2 股权质押概念 |
2.2 公司业绩相关概念 |
2.2.1 公司业绩定义 |
2.2.2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公司治理理论 |
3 亿阳信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案例简介 |
3.1 公司情况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股权质押情况梳理 |
3.1.3 亿阳信通业绩介绍 |
3.2 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的路径分析 |
3.2.1 控制权转移风险路径 |
3.2.2 投资增长路径 |
3.2.3 代理问题路径 |
3.2.4 信号传递路径 |
4 股权质押对亿阳信通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
4.1 股权质押对亿阳信通股价的影响 |
4.1.1 股权质押对股价的影响预期 |
4.1.2 股权质押对股价影响的分析步骤 |
4.1.3 股权质押对股价的影响结果分析 |
4.2 股权质押对亿阳信通财务绩效影响 |
4.2.1 股权质押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预期 |
4.2.2 财务指标的选取 |
4.2.3 绩效综合指标拟合过程及结果 |
4.2.4 研究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4.3.1 对股价产生短暂正面影响 |
4.3.2 股权质押对财务绩效带来的消极后果 |
5 建议与启示 |
5.1 对亿阳信通以后经营发展的建议 |
5.1.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5.1.2 加强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能力 |
5.2 对监管部门与其他公司的启示 |
5.2.1 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 |
5.2.2 完善股权质押交易准则 |
5.2.3 建立股权质押违规惩罚机制,提高诚信披露意识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基本范畴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产生原因 |
一、清理场外市场中发行乱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 |
二、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新三板市场的制度供给 |
三、资本市场监管权力的变革: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 |
四、促进投资手段多元化,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及实践 |
一、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 |
二、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实践 |
第三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新三板市场 |
一、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及其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关系 |
二、新三板市场的法律性质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现状、学理基础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范畴、历史与现状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范畴 |
二、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历史变迁 |
三、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现状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法理基础 |
一、公司法路径:公司自治与公共干预 |
二、证券法路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
三、第三条道路:公司治理的软法规制 |
第三节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内涵和定位缺乏法理基础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模式和监管主体不明确 |
三、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逻辑起点不明晰 |
四、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缺乏层次化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路径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与上市公司监管路径的区别 |
一、公司特征的比较分析 |
二、证券交易制度及场所的比较分析 |
三、监管路径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域外监管经验镜检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范畴的域外规范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市场监管的域外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双层路径 |
第一节 构建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监管的双层路径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模式的总体框架——双层监管路径 |
二、公司维度:非上市公众公司概念和监管体系重构 |
三、市场维度:以证券发行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为核心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规则制度安排 |
一、规则基础:《公司法》与《证券法》关系的再认识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监管规则的制度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维度: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和监管体系重构 |
第一节 公众公司的概念重构 |
一、公众公司的概念辨析与重构 |
二、我国公司分类范式的重构 |
第二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学理概念完善 |
一、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完善 |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分类与名称 |
三、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规则完善 |
第三节 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体系重构 |
一、公众公司登记制度完善 |
二、股东知情权与信息披露 |
三、现阶段的监管模式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市场维度:以证券发行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 |
第一节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证券发行监管路径 |
一、公开发行制度的监管范畴界定 |
二、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开发行制度 |
三、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的互通机制——转板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理论内涵的完善 |
二、信息披露的差异化实现的可能性与具体表现形式 |
三、信息披露差异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论文的理论基础 |
2.1 股权托管的理论 |
2.1.1 股权托管的定义 |
2.1.2 影响股权托管的有关因素 |
2.2 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托管 |
2.2.1 非上市企业股权托管的定义 |
2.2.2 股权托管与信托的区别 |
2.2.3 国有股的类型以及区别 |
第3章 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进展状况 |
3.1 A农商银行的简介和股权构成情况 |
3.1.1 A农商银行的简介 |
3.1.2 A农商银行股权构成情况 |
3.2 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的必要性 |
3.3 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的可行性 |
3.4 A农商银股权托管的进展及托管发挥的作用 |
3.4.1 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的进展情况 |
3.4.2 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后应发挥的作用 |
第4章 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股东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1 股东信息管理问题的分析 |
4.1.2 股东信息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 股权质押业务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2.1 股权质押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
4.2.2 股权质押业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
4.3 股权流动性缺乏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3.1 股权流动性缺乏的问题 |
4.3.2 股权流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A农商银行完善股权托管的策略 |
5.1 完善股权托管的内控制度 |
5.2 打造全方位股权服务平台 |
5.3 创新拓展新兴的股权业务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性与未来发展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股权分置改革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股权分置改革与股利政策的理论借鉴 |
2.1 股权分置改革介绍 |
2.1.1 股权分置的成因 |
2.1.2 股权分置的弊端 |
2.1.3 股权分置改革发展历程 |
2.2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
2.2.1 股利政策理论 |
2.2.2 股利分配政策类型 |
第三章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 |
3.1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
3.1.1 超能力派现行为明显减少 |
3.1.2 现金股利分配行为规范化 |
3.2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
3.2.1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属性的影响 |
3.2.2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 |
3.2.3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制衡度的影响 |
3.3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股权分置改革下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
4.1 现金股利分配意愿研究假设 |
4.1.1 股权属性与现金股利分配意愿 |
4.1.2 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分配意愿 |
4.1.3 股权制衡度与现金股利分配意愿 |
4.2 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研究假设 |
4.2.1 股权属性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
4.2.2 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
4.2.3 股权制衡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
4.3 变量的设置 |
4.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4.3.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4.3.3 控制变量的选取 |
4.4 样本的选择 |
4.5 模型的选择 |
4.5.1 研究现金股利分配意愿的模型选择 |
4.5.2 研究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模型选择 |
4.6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4.6.1 描述性统计 |
4.6.2 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
4.6.3 股改前后样本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
4.7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4.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7.2 股改前后样本的线性回归分析 |
4.7.3 配对 T 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
5.2.2 提高股权制衡度 |
5.2.3 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
5.3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股权集中化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
第二节 控股股东持股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 |
第四节 控股股东行为规制问题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全样本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控股股东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分类 |
第三节 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
第四节 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影响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有效性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第二节 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完善性的实证检验 |
第三节 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控股股东行为规制的影响因素:基于国际角度 |
第二节 控股股东行为规制的影响因素:基于市场角度 |
第三节 控股股东行为规制的影响因素:基于监管角度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世界主要国家证券执法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执法依据的比较研究 |
第二节 调查体制的比较研究 |
第三节 处罚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四节 证券执法的国际合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意见和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意见和建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证券登记结算制度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证券权利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逻辑结构 |
第一章 证券登记结算制度中的基本法律关系探析 |
第一节 证券持有模式的演变 |
一、证券持有模式的演变历程 |
二、“证券”在持有模式演变中的重新定位 |
三、证券持有模式的演变对证券登记结算基本法律关系的重构 |
第二节 证券登记中的法律关系 |
一、发行人与登记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 |
二、发行人与证券持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三节 证券托管中的法律关系 |
一、证券托管关系的法律性质 |
二、证券托管与证券登记在法律关系上的区分 |
三、我国证券托管关系的法律定位 |
第四节 证券结算中的法律关系 |
一、我国证券结算关系的法律定位 |
二、中央对手方机制对证券结算法律关系的更新 |
三、净额结算机制对证券结算中债务履行的抵销 |
第二章 证券登记——证券权利的确认 |
第一节 证券权利的财产法解读 |
一、英美法系国家对证券权利的财产法解读 |
二、大陆法系国家对证券权利的财产法解读 |
三、证券权利在我国民事权利体系中的定位 |
第二节 证券登记对证券权利的确认 |
一、证券登记是确认证券权利归属的公示方式 |
二、证券登记是确认证券权利变动的生效要件 |
第三节 名义人登记对证券权利的分割 |
一、英美法系国家对证券权利质的分割 |
二、大陆法系国家对证券权利量的分割 |
三、我国名义人登记下的证券权利 |
第三章 证券托管——证券权利归属与变动中的利益冲突 |
第一节 证券托管风险 |
一、证券托管风险的表现形式 |
二、我国证券托管中的特殊风险 |
第二节 证券权利归属与变动中利益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一、证券权利归属中的利益冲突 |
二、证券权利变动中的利益冲突 |
第三节 证券托管之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 |
一、自行性调节——证券托管合同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
二、强制性干预——证券托管人的法定义务 |
三、政策性平衡——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成立 |
第四章 证券结算——证券权利与清算质权的冲突 |
第一节 证券结算中的风险分析与权利冲突 |
一、证券结算中的风险分析 |
二、证券权利与清算质权的冲突 |
第二节 结算财产履约优先原则的确立 |
一、结算财产履约优先原则的基本内涵 |
二、结算财产履约优先原则的目的价值 |
三、结算财产履约优先原则与我国现行法律的协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7)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论文框架 |
三、论文特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 |
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代理问题 |
第三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公司治理 |
第二章 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概况 |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公司治理现状 |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现状 |
第三章 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通运输企业高层管理者多元化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通运输企业公司治理对多元化经营的监控能力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8)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空间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研究概况 |
2.2 公司治理及其相关经济理论 |
2.2.1 公司治理理论 |
2.2.2 代理成本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理论 |
2.3 大股东监督理论 |
2.3.1 大股东与公司治理 |
2.3.2 监督供给不足与股权集中 |
2.3.3 大股东与代理问题 |
2.3.4 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大股东监督 |
2.3.5 流动性和大股东监督 |
2.3.6 股权制衡理论 |
2.3.7 关于大股东行为的理论 |
2.4 与大股东占款相关的概念 |
第3章 大股东占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现状与分析 |
3.1.1 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东结构分析 |
3.1.2 国家作为大股东的持股主体分析 |
3.1.3 国内上市公司股东持股集中度分析 |
3.1.4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手段分析 |
3.2 大股东直接占款现状分析 |
3.3 上市公司担保分析 |
3.3.1 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的阶段性特征 |
3.3.2 上市公司担保呈现的特点 |
3.3.3 上市公司担保存在的问题 |
3.4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成因分析 |
3.5 监管当局对大股东占款的监管现状研究 |
3.5.1 监管当局监管大股东占款问题的简要回顾 |
3.5.2 新《证券法》和《公司法》加大推动力度 |
3.5.3 推动《刑法》相关内容的修改 |
3.5.4 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清欠的难点 |
3.6 大股东占款案例分析 |
3.7 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的危害分析 |
第4章 大股东股权价值的数量经济学分析和大股东占款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 |
4.1 大股东股权价值的数量经济分析 |
4.1.1 大股东股权价值的数学表达 |
4.1.2 大股东侵权行为数量经济分析 |
4.2 大股东占款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 |
4.2.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4.2.2 大股东直接占款的模型分析 |
4.2.3 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担保的模型分析 |
4.2.4 一些补充说明 |
第5章 大股东偿债方式研究 |
5.1 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清欠政策变迁 |
5.2 大股东偿债方式分析 |
5.3 以股抵债的特征分析 |
5.3.1 以股抵债的优点 |
5.3.2 以股抵债的风险 |
5.3.3 以股抵债的法律问题 |
5.4 以股抵债的股权定价研究 |
5.4.1 以股抵债的股权定价模型 |
5.4.2 以股抵债股权定价实证分析 |
5.4.3 对大股东“以股抵债”清欠方式的建议 |
第6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行为相关问题探讨 |
6.1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的行为趋势 |
6.2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大股东监管面临的挑战 |
6.3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带来的挑战 |
第7章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适度的股权制衡制度,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
7.2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7.2.1 完善股东与股东大会制度 |
7.2.2 健全和完善董事会组织规则 |
7.2.3 完善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治理 |
7.3 提高大股东的违规行为成本,完善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体系 |
7.3.1 建立完善的公司股东利益司法保护制度 |
7.3.2 建立专业机构的市场惩戒机制 |
7.3.3 严格执法 |
7.4 加强对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严防新的侵占行为 |
7.5 引入“股东实质平等”原则 |
7.6 增强中小股东的行权便利性 |
7.7 保障中小股东受侵害时的诉讼便利性 |
7.8 增强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加强虚假信息披露的惩罚和监管 |
第8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并购理论综述 |
§2-1 并购概念综述 |
2-1-1 与并购有关的几个概念的界定 |
2-1-2 并购的分类 |
§2-2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
2-2-1 效率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经济学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企业发展理论 |
2-2-5 规模经济理论 |
2-2-6 信息理论 |
2-2-7 税收效应理论 |
2-2-8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
§2-3 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综述 |
2-3-1 企业并购绩效的涵义 |
2-3-2 并购绩效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
2-3-3 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回顾 |
第三章 我国公司并购特点分析 |
§3-1 我国公司并购的必然性 |
3-1-1 并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3-1-2 并购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 |
§3-2 我国并购市场概况 |
3-2-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阶段的划分 |
§3-3 我国与西方国家企业并购动机简要比较 |
3-3-1 政府推动 |
3-3-2 获取“壳”资源或其它资源要素 |
3-3-3 构筑企业集团,实现企业快速扩张 |
3-3-4 获取优惠政策,合理避税 |
3-3-5 长远发展的需要 |
3-3-6 管理者效用最大化动因 |
§3-4 我国特有的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 |
3-4-1 购买股权 |
3-4-2 无偿划拨 |
3-4-3 吸收合并 |
3-4-4 司法裁定 |
第四章 样本的选取和研究假设 |
§4-1 样本的选取 |
4-1-1 样本的选取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样本的一些描述性统计 |
§4-2 本论文采取的评价方法 |
4-2-1 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对数据处理方式的选择 |
4-2-3 对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的纵向对比方法的选择 |
第五章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公司并购绩效评价 |
§5-1 基本假设 |
§5-2 指标体系的选取 |
5-2-1 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的内容 |
§5-3 综合得分模型的构建 |
5-3-1 样本的2005 年综合绩效得分模型的构建 |
§5-4 2002-2005 年的综合得分模型 |
5-4-1 并购公司绩效的统计描述 |
§5-5 公司并购绩效评价 |
5-5-1 对公司并购绩效的总体分布分析 |
5-5-2 不同因素对并购绩效变化的影响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10)顺驰集团案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 篇 顺驰集团案例与分析 |
上篇:顺驰集团案例主体 |
引言 |
1.1 房地产销售代理出身的顺驰集团 |
1.1.1 从监狱走出来的顺驰集团老板-孙宏斌 |
1.1.2 房地产销售代理和中介 |
1.2 顺驰在天津的发展 |
1.2.1 天津的房地产市场概况 |
1.2.2 中国房地产行业概况 |
1.2.3 顺驰的房地产开发 |
1.2.4 从顺驰集团到顺驰中国 |
1.2.5 顺驰的公司治理结构 |
1.2.6 顺驰的商业模式和风险 |
1.2.7 顺驰的房地产开发流程 |
1.3 顺驰的异地化发展和全国扩张 |
1.3.1 顺驰的异地发展肇端 |
1.3.2 顺驰在全国的快速扩张 |
1.4 聚焦战略、强调执行的顺驰 |
1.4.1 顺驰的战略、愿景、文化、价值观 |
1.4.2 把战略翻译成可操作语言 |
1.4.3 把战略翻译成考核指标体系 |
1.4.4 顺驰的人力资源及沟通体系 |
1.4.5 顺驰集团的激励机制 |
1.4.6 学习型组织 |
1.5 关于顺驰的争议 |
1.5.1 房地产开发的速度和规则 |
1.5.2 潜规则挑战者 |
1.5.3 顺驰的资金链 |
1.5.4 对变化和困难的独特理解 |
1.6 思考题 |
下篇:顺驰公司案例分析 |
1.7 从顺驰看战略制定和执行的重要性 |
1.7.1 战略执行 |
1.7.2 战略执行能力比战略制定更重要 |
1.8 从顺驰看房地产企业成功的要素 |
1.8.1 战略选择 |
1.8.2 聚焦战略的管理体系和战略执行力 |
1.8.3 领导人和管理团队 |
1.8.4 激励和沟通机制 |
1.8.5 市场导向 |
1.9 从顺驰看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1.10 从顺驰看房地产企业的战略思考 |
1.11 从顺驰看房地产市场的机会和风险 |
1.12 从顺驰看房地产企业如何做强做大 |
附录1:《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
附录2:顺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战略思考 第2篇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商品住宅)价格分析及预测 |
2.1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商品住宅)分析 |
2.1.1 市场概况 |
2.1.2 消费市场分析 |
2.1.3 政策情况 |
2.2 价格现状分析 |
2.2.1 地产价格的组成 |
2.2.2 影响价格的因素 |
2.2.3 定价方法及策略 |
2.2.4 价格现状 |
2.3 未来五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测 |
2.3.1 北京2008 奥运会对房市的拉动作用 |
2.3.2 消费者收入及消费取向分析 |
2.3.3 房地产商开发地段及户型的分析 |
2.3.4 房地产政策之分析 |
2.3.5 开发商竞争策略及营销策划技术之发展 |
2.4 未来五年北京房地产价格走向预测 |
2.4.1 1998-2003 年的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
2.4.2 今后五年的房价变动 |
2.5 结语: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分析中的应用 第3 篇 SAMSUNG MOBILE PHONE MARKETING STRATEGY ANALYSIS |
3.1 COMPANY BACKGROUND (SAMSUNG ELECTRONICS) |
3.2 MARKET SITUATION |
3.2.1 Customer Analysis |
3.2.2 Competitor Analysis |
3.2.3 Company and Competitors Assessment |
3.3 MARKETING STRATEGY OF SAMSUNG |
3.3.1 Positioning |
3.3.2 4P Strategy |
3.3.4 Promotion |
3.4 RECOMMENDATION 第4篇 中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五家)财务分析报告 |
4.1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4.1.1 上海建工 |
4.1.2 隧道股份 |
4.1.3 北京城建 |
4.1.4 路桥建设 |
4.1.5 浙江广厦 |
4.1.6 各公司股价变动对股东的回报 |
4.2 公司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
4.3 风险分析 |
4.3.1 浙江广厦(600052) |
4.3.2 上海建工(600170) |
4.3.3 路桥建设(600263) |
4.3.4 北京城建(600266) |
4.3.5 隧道股份(600820) |
4.3.6 综合分析 |
4.3.7 非杠杆的β因子分析 |
4.4 投资回报分析 |
4.4.1 浙江广厦 |
4.4.2 上海建工 |
4.4.3 路桥建设 |
4.4.4 北京城建 |
4.4.5 隧道股份 |
4.4.6 EVA 分析 |
4.5 资本结构分析 |
4.5.1 融资方式分析 |
4.5.2 当前债务成本情况 |
4.5.3 最佳资本结构分析 |
4.6 股利政策分析 |
4.7 股票价格分析(市盈率估价法) |
4.8 成长性分析 |
4.8.1 上海建工(600170) |
4.8.2 隧道股份(600820) |
4.8.3 浙江广厦(600052) |
4.8.4 路桥建设(600263) |
4.8.5 北京城建(600266)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四、中发展 法人股继续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亿阳信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D]. 徐风.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2]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路径研究[D]. 祁畅. 中国政法大学, 2018(01)
- [3]A农商银行股权托管发展研究[D]. 涂贵娟. 南昌大学, 2018(12)
- [4]股权分置改革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D]. 李高雅.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4(03)
- [5]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法律规制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D]. 田甜铭梓.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6]证券登记结算制度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以证券权利为基础[D]. 刘戈. 吉林大学, 2010(08)
- [7]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 郭川. 吉林大学, 2007(05)
- [8]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研究[D]. 王松华. 同济大学, 2007(02)
- [9]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评价[D]. 吴英晶.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10]顺驰集团案例与分析[D]. 常玉生. 清华大学, 2005(11)
标签: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股权质押论文;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论文; 非上市公众公司论文; 股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