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粘牵伸机牵伸机构研究(一)

纺粘牵伸机牵伸机构研究(一)

一、纺粘牵伸器牵伸机理研究(Ⅰ)(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16)在《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双组分纺粘水刺是将双组分纺粘工艺与水刺工艺相结合的一种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它通过螺杆挤出机将两种聚合物熔融,经过滤计量后从喷丝孔挤出形成双组分纤维;双组分纤维经冷却牵伸后铺网,最后双组分纤网经水刺开纤和缠结形成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纺粘水刺技术是直接从聚合物到非织造材料,所以其生产效率高,而且其产品具有良好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过滤材料、擦拭材料和人造革等领域。虽然国内有两家企业实现了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投产,但生产工艺的探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以聚酯和聚酰胺6切片为原料,通过纺粘水刺设备制备了中空双组分纤维和双组分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首先研究了原料的熔融指数、热稳定性以及流变性能;同时重点研究了纺粘过程中牵伸气流压力对双组分纤维热性能、结晶性能、取向结构、表面形貌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面密度、PET/PA6配比以及水刺能量对双组分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表面形貌、厚度、孔径分布、过滤性能、拉伸性能和撕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PET和PA6切片的熔融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PET熔体的流动性要好于PA6熔体;PET和PA6熔体都是假塑性流体,其表观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剪切速率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低剪切速率时,PET和PA6熔体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快速下降,当剪切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熔体表观粘度变化趋势减小。2.PET组分的熔点随着牵伸气压的增大而升高,而PA6组分熔点随气压增大基本不变;当牵伸气压大于1.5 Bar时,PET组分有两个连续的熔融峰,即主峰和小肩峰,这说明纤维中折叠链片晶和伸展链片晶共存。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也是随着牵伸气压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通过双组分纤维截面和表面形貌可知,双组分纤维由8瓣PET和8瓣PA6相间排列组成,且两组分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界面,这表明两组分不相容。当牵伸气压增大时,双组分纤维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大,而其平均直径和断裂伸长率都减小。3.随着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面密度的增大,其厚度增大,平均孔径减小;双组分非织造材料的过滤效率也是随着纤网面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与此同时它的过滤阻力也是逐渐增大的。当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面密度增大时,它的横纵向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力都是逐渐增大的,但其纵向拉伸强力大于横向拉伸强力,纵向撕裂强力小于横向撕裂强力。4.对于PET/PA6配比分别为50/50、60/40和70/30的这三种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它们表面的纤维基本裂离为超细纤维,而中间层的纤维大部分都是保持完整的中空结构。当PET/PA6配比为50/50时,材料的平均孔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都是最大,而其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最小。随着材料中PET组分比例的增大,其平均孔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都是呈减小的趋势,而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增大。5.随着水刺能量的增大,非织造材料的厚度和平均孔径减小,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增大;它的横纵向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力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当水刺能量为24.46J/g时,其拉伸和撕裂性能最好。

王俊南[2](2016)在《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组分纺粘纤维加工技术是双组分纺粘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突破点,而牵伸工艺是双组分纤维加工技术的核心。目前纤维牵伸的两种主流方式是刚性握持的罗拉牵伸和柔性握持的气流牵伸。但是罗拉牵伸的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双组分纺粘高速生产的需求,因此,不能在线完成双组分纺粘纤维的在线牵伸;气流牵伸的最大缺陷在于其单向握持的特性需要很高的气压才能提供足够的牵伸作用力。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寻找一种具有双向握持并能在线完成双组分纺粘纤维牵伸的装置—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通过分析双组分纤维在基于“梯形”结构摩擦牵伸装置内的受力机理,构建了适用于“梯形”结构摩擦牵伸装置的作用力模型。发现本文模型与实测值的重合度较高。表明该模型能够用来预测双组分纤维在“梯形”结构的摩擦装置内的受力。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了摩擦装置的过丝性能,分析了摩擦装置内气流流场特征。验证了管式牵伸系统内气流速度,发现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吻合性很好。表明利用数值模拟可以很好的数值模拟能很好的表征气流速度沿着轴线的速度分布规律。利用响应面优化法,以“过丝效果”为优化准则,最终获得摩擦装置的最优结构参数。探究了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牵伸风压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的直径、力学特性以及结晶度有显着的影响,而在相同的牵伸风压下,装置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的特性影响较为显着。

杨钦[3](2015)在《可降解复合纺粘切片及非织造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乳酸(PLA)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的脂肪族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热成型性、化学稳定性,成纤性和热塑性。聚碳酸亚丙酯(PPC)同样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其在合成过程消耗了大量温室气体C02。PPC具有降解性高、阻隔性高、价格相对低廉以及生物兼容性好等特点。目前,传统非织造布虽然能满足人们日常需要,但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对环保的需要,可降解非织造材料具有很大的研发潜力。本论文将PLA与PPC分别与聚丙烯(PP)进行熔融,并掺入一定比例的助剂自制了复合纺粘非织造切片,并成功制备非织造材料,同时做了相关性能研究。首先对PPC/PP复合切片掺入的助剂种类以及用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助剂B、C的加入明显提高了复合切片的热稳定性。由于PPC/C/PP复合切片的流动性较差,从连续生产的角度,选择B作为非织造布复合切片的助剂。在固定复合切片配方为PPC/B/PP=30/4/70条件下,所制备的复合非织造布其厚度为0.65mm,变异系数仅为0.02,拉伸强度为4.76MPa,克重为122.3g/m3。在固定复合切片配方为PPC/B/PP=40/4/60条件下,所制备的复合非织造布其厚度为0.62mm,变异系数0.03,拉伸强度4.57MPa,克重为106.2g/m3。为进一步提高非织造布的性能,对制备PLA/PP二元复合切片的工艺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PLA/PP质量比为8:2,共混温度为185℃,共混时间为4min,共混转速为50r/min是PLA/PP复合切片的最优熔融共混制备工艺条件。为提升复合切片性能,掺入助剂A、B进行熔融共混,通过改变助剂用量,研究了其加入对复合切片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1%、4%分别为助剂A和助剂B的优选用量。综合考虑复合切片的拉伸性能、熔体流动速率、热学分析和SEM测得的数据,以及助剂的腐蚀性、刺激性等因素,将选择PLA/B/PP(80/4/20)复合切片作为接下来的非织造布原料。在成功制备PLA/助剂/PP复合纺粘切片的基础之上,利用综合纺丝机制备复合纺粘非织造材料。对于非织造材料的生产得到以下结论:适宜的加工温度对于初生丝能否被顺利牵伸以及牵伸后的丝拉伸强力有着重要影响;在研究范围内,随着计量泵转速增大,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增大,但变异系数增大;合适的热辊温度能有效提高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复合纤维因物理老化在DSC曲线的玻璃化转变区出一个吸热峰;各原料的预混合的均匀性对于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极为重要;复合纤维经牵伸器牵伸后结晶度增加。与PPC/B/PP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相比,PLA/B/PP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综合性能较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崔凯[4](2014)在《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酯纺粘法针刺非织造布是纺粘生产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员,经干燥的纤维级聚酯切片经熔融纺丝,铺成均匀的纤维网,然后通过两道针刺加固工序制成非织造材料。其特点在于将纺丝工艺与非织造中的针刺加固工艺相结合,生产出的非织造材料在土工合成材料领域具有特殊性能,其各项力学、水力学性能均优于传统的涤纶短纤维针刺材料。但是,国内外学术及工程界对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水力学性能缺乏系统研究,工程设计依据多是参照传统的涤纶短纤维针刺非织造材料,本文的相关研究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为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品,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生产技术有其特殊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该材料生产各个重要环节的设备特点及参数,包括起到熔融作用的螺杆挤出机、熔体过滤器、计量泵装置及原理、侧吹风装置及原理、管式气流牵伸器及其牵伸原理、分丝铺网装置及原理、针刺加固工艺及其特点。并设计了各个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以便对工艺特性及产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关键工序有侧吹风工序、分丝铺网工序以及针刺工序。本课题测试了实验用纤维级聚酯切片的特性粘度,测试结果为[η]=0.649dl/g.作为工艺设计时的参考数据。课题重点研究了聚酯纺粘针刺和涤纶短纤维针刺产品四个单位面积质量级别的力学性能,包括拉伸断裂强度及伸长率、梯形撕裂强力、CBR顶破强力、握持强力及伸长率,将同等克重产品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得出了相应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测试的四种单位面积质量的土工布,涤纶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纵横向拉伸断裂强度、梯形撕裂强力、CBR顶破强力以及握持强力均大于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前者的各项力学指标均约是后者的2倍。克重较低时(低于250g/m2),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稳定性比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低;随着克重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及握持拉伸变形稳定性逐渐增大,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稳定性也逐渐增大,但增长缓慢;克重为400g/m2的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其拉伸断裂伸长率为44.3%,而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的拉伸断裂伸长率达到90%。以上结论为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生产和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本课题对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另一项重要性能:水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土工布的垂直渗透性和水平导水性。垂直渗透性以垂直渗透系数作为衡量指标,探讨了纤维直径、土工布厚度、土工布实验层数对垂直渗透系数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经测试,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100g/m2-400g/m2)的垂直渗透系数为0.25cm/s-0.37cm/s。研究表明,单位面积质量一定时,随着纤维直径和厚度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垂直渗透系数增大;单位面积质量较小时,由于材料本身的不均匀性,测得的垂直渗透系数随着测试层数的不同,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但克重较高时,随着测试层数的增加,垂直渗透系数逐渐增大。水平导水性以水平导水系数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土工布的压缩性能(法向压力与材料厚度的关系)、纤维直径和法向压力对土工布水平导水系数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经测试,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100g/m2-400g/m2)的水平导水系数为0.30cm/s-0.72cm/s。研究表明,单位面积质量一定时,随着纤维直径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水平导水系数逐渐增大;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水平导水系数在开始时迅速减小,当法向压力再增大时,水平导水系数趋于一个定值,这个定值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单位面积质量和纤维直径。

吕双喜,廖用和[5](2012)在《国产PET/PA6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生产线研制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纺粘非织造布领域,PET/PA6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非织造布技术属当今世界领先技术,该类型生产线所具有的技术难度与门槛之高远非通常所见的PP纺粘生产线可比。作者通过对该类型生产线所具有的关键设备与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对国产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研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赵博[6](2010)在《纺粘非织造布的新技术和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纺粘法非织造布技术的起源、工艺原理、工艺类型、原料、新技术和发展方向等的特点,指出新型纺粘设备应具有效率高、能耗少、灵活性好、适应性强、保养方便和产品质量优的性能。

张飞[7](2010)在《基于正压牵伸作用下纤网匀度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纺粘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人们对纺粘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纺粘非织造布来说,布面的均匀性很关键,它影响到产品的其他性能,同时也关系到其产品领域的扩展。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对纺粘技术的理论研究总是滞后于生产,且大部分研究不具有系统性和深入性。基于此首先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熔体温度、抽单体风速、牵伸压力、侧吹风速这四个工艺参数对纤网匀度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每个因素对纤网匀度影响的显着程度。其次,利用插值函数计算出牵伸压力和纤网面密度CV值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MATLAB画出其函数图像,从而从理论上确定了不同牵伸压力下所对应的面密度变异系数,可以用于对实际生产的预测。接着,本文选择二维单精度求解器,采用分离解算器和带旋流修正的κ-ε湍流改进模型,并结合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对纺粘正压牵伸下出口的气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且比较了不同湍流模型的收敛速度和精度。离散格式为二阶迎风格式,收敛标准均设为10-5,差分方程的求解选择SIMPLEC算法。最后,通过和工程测量以及理论计算的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在证明此种模拟方法的正确性之后,分别模拟了四种不同牵伸压力下的流场的速度分布、压强分布以及出口速度和压力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不同牵伸压力对纤网匀度的影响。

赵博[8](2010)在《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工艺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粘法生产技术是依靠气流的作用将聚合物牵伸细化成长丝纤维,然后长丝纤维又在气流的作用下随机铺放到接收装置上形成纤网。由于纺粘法非织造布技术属于一步法生产技术。目前,纺粘法主要采用气流拉伸工艺,它依靠拉伸装置提供的高速气流对丝条进行拉伸,由于纺丝、拉伸、铺网和加固是连续进行的,所以要求拉伸在极短的时间中完成,因此,它采用的拉伸方法与普通化学纤维纺丝的牵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影响聚合物气流拉伸性能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间的关系较复杂,因此,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在非织造布领域中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就以纺粘工艺中影响纤网结构的根本原因——聚合物气流拉伸模型和气流拉伸机理研究的影响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该研究不仅使得纺粘工艺的理论更趋于完整,而且对如何提高纤网的质量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以便于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规律,为提高非织造布产品质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纺粘法喷射流场理论的建模和数值模拟;二是在对前人纺粘聚合物牵伸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纺粘法喷射流场理论模型完整的聚合物牵伸模型;三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就有关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等影响进行了仿真实验和讨论。论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背景,首先就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研究和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几何外形研究等做了一简单的综述,然后从国外和国内的两个方面,综述了聚合物纺粘非织造布气流拉伸机理研究的特点、研究动态和研究进展等情况。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情况,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比较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他们研究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介绍了我国在纺粘气流拉伸方面的研究情况,分析和评价了聚合物纺粘气流拉伸的数学模型,展望了纺粘气流拉伸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指出重点在于开发纺粘新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最后介绍了纺粘法非织造布技术的工艺类型、原料、新技术、几种典型的新型纺粘设备、发展方向和特性等等。论文第二章介绍了有限差分方法,论述了建立有限差分的两种基本方法,即采用的Taylor级数展开法和采用的控制体积积分法。介绍了控制微分方程离散化成代数方程后,求解代数方程组的常用方法。建立了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理论模型。根据纺粘非织造布气流拉伸的机理和特点,纺粘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由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边界条件等等组成。湍流模型采用κ—ε方程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中的控制体积法对纺粘喷射流场理论模型进行离散化,从而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差分方程。论文第三章讨论了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求解方法,并对几种纺粘牵伸器的喷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相应的流场矢量图等。通过流场矢量图的分析,发现:适当设计牵伸器的收缩比,能使气流速度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对纺粘聚合物熔体进行气流牵伸,使纤维直径变细。论文第四章介绍了粒子图像测速仪的性能和特点,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对五种设计参数的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气流速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果和数值模拟求解结果,所得的试验测试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从而显示了本文所建立的数值模拟算法能够预测纺粘牵伸器的喷射流场。论文第五章讨论了纺粘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以及有关工艺参数对最终纤维直径等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纺粘气流牵伸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给出了完整的纺粘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采用五阶Runge-Kutta法求解该理论模型,数值求解结果和试验测定结果相吻合。给出了纺粘聚合物气流牵伸模型,它包括五个方程,即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本构方程和结晶动力方程,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求解牵伸器的喷射流场,预测的直径和结晶度与实测的十分吻合,分析了纺粘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等的影响,得出:聚合物流量越小,聚合物熔体初始温度越大,气流初始温度越大,气流初始速度越大时,可以使纤维直径减小,并能提高纺粘成网的质量。同时,该方法也显示了本研究在对纺粘设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文给出了基于纺粘喷射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完整的纺粘聚合物牵伸理论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纺粘牵伸器的喷射流场进行了研究,从而能准确预测纺粘非织造布纤维直径等,它对非织造布加工中利用牵伸气流的技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赵博[9](2009)在《纺粘非织造窄狭缝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纺粘窄狭缝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该模型求解,采用SIMPLE算法求解速度和压力耦合,用交错网格解决速度和压力的锯齿状分布问题,差分格式为二阶迎风格式,使用交替方向的逐线TDMA方法求得差分方程。数值计算得到了气流速度在x方向上的分量,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对几种纺粘牵伸器喷嘴的喷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相应的流场矢量图,显示了该研究在对纺粘设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应用前景。

赵博[10](2009)在《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测试及验证》文中提出根据纺粘非织造扁平窄狭缝流道牵伸器的特点和喷射流场的特征,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对纺粘牵伸器的喷射流场进行了试验测试,同时,列出用喷射流场理论模型所获得的计算数值模拟结果,并对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二、纺粘牵伸器牵伸机理研究(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粘牵伸器牵伸机理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1)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粘非织造材料
        1.1.1 纺粘非织造工艺和特点
        1.1.2 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发展
        1.1.3 纺粘中牵伸工艺的研究
    1.2 水刺非织造材料
        1.2.1 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和特点
        1.2.2 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发展
    1.3 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
        1.3.1 双组分纺粘水刺工艺和特点
        1.3.2 双组分纤维
        1.3.3 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应用
    1.4 双组分纺粘水刺材料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状况
        1.4.2 国外研究状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组分纺粘原料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测试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2 熔体流动指数分析
        2.3.3 热失重分析
        2.3.4 毛细管流变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T/PA6双组分纤维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双组分纤维的制备
        3.2.3 测试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2 热失重分析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3.3.4 取向度分析
        3.3.5 形貌分析
        3.3.6 拉伸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T/PA6双组分非织造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双组分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表征方法
    4.3 不同面密度非织造材料性能的研究
        4.3.1 形貌特征分析
        4.3.2 厚度分析
        4.3.3 孔径分析
        4.3.4 过滤性能分析
        4.3.5 拉伸性能分析
        4.3.6 撕裂性能分析
    4.4 不同PET/PA6配比非织造材料性能的研究
        4.4.1 形貌特征分析
        4.4.2 孔径分析
        4.4.3 过滤性能分析
        4.4.4 拉伸性能分析
        4.4.5 撕裂性能分析
    4.5 不同水刺能量非织造材料性能的研究
        4.5.1 形貌特征分析
        4.5.2 厚度分析
        4.5.3 孔径分析
        4.5.4 过滤性能分析
        4.5.5 拉伸性能分析
        4.5.6 撕裂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双组分纺粘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双组分纺粘工艺原理
        1.1.2 双组分纺粘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纺粘超纤非织造材料的研究
        1.2.2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纺粘超纤非织造材料的应用
    1.3 牵伸方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机械牵伸方式
        1.3.2 气流牵伸方式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6 本课题的研究和意义
第二章 双组分纺粘新型牵伸装置的设计、受力分析及验证
    2.1 新型牵伸装置的设计
        2.1.1 设计原理
        2.1.2 新型牵伸装置的基本结构
        2.1.2.1 新型牵伸装置的选择
    2.2 新型牵伸装置-摩擦牵伸管制备
    2.3 新型牵伸装置的受力分析
        2.3.1 PET/PA6中空-橘型纤维的受力机理
        2.3.2 单瓣纤维的受力机理
    2.4 双组分纺粘纤维的摩擦系数
    2.5 新型牵伸装置受力分析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牵伸方式基于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及结果验证
    3.1 国内外牵伸气流数值模拟的研究概况及FLUENT软件的简介
        3.1.1 国内外牵伸气流数值模拟的研究概况
        3.1.2 FLUENT软件的简介
    3.2 牵伸气流的流体力学基础
        3.2.1 新型牵伸装置内流体控制方程组的选择
        3.2.2 离散格式及求解方法的选择
        3.2.3 计算区域(新型牵伸系统结构)
        3.2.4 网格划分
        3.2.5 边界条件
    3.3 新型牵伸系统内牵伸气流的数值模拟
        3.3.1 计算条件
        3.3.2 新型牵伸系统内气流流场的特征
        3.3.2.1 速度场分布
        3.3.2.2 压力场分布
    3.4 模拟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梯形”牵伸装置的优化
    4.1 过丝系数
        4.1.1 过丝系数的概念
        4.1.2 压力因子(ε)
        4.1.3 牵引系数(η)
        4.1.4 长迂曲度(μ_Q)、局部迂曲度(μ_(Ji))
    4.2 摩擦牵伸管的结构参数对过丝系数的影响
        4.2.1 1号板的伸入长度
        4.2.2 倾斜管的倾斜长度
        4.2.3 1/2号板之间的间距
        4.2.4 1/2组之间的间距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纤维的制备及新型牵伸装置对其特性的影响
    5.1 橘瓣型双组分纺粘纤维的制备
        5.1.1 原料特性
        5.1.2 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纤维的制备工艺
    5.2 新型牵伸装置对PET/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纤维特性的影响
        5.2.1 新型牵伸方式对双组分纺粘纤维细度的影响
        5.2.2 新型牵伸方式对双组分纺粘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5.2.3 新型牵伸方式对双组分纺粘纤维力学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可降解复合纺粘切片及非织造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言
    1.1 聚乳酸研究概述
        1.1.1 聚乳酸的性质与应用
        1.1.2 聚乳酸改性研究进展
    1.2 聚碳酸亚丙酯研究概述
        1.2.1 PPC的性能与应用
        1.2.2 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3 非织造布研究概述
        1.3.1 纺粘非织造布技术及生产方法
        1.3.2 PLA及PPC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立意、研究方案
2 可生物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助剂/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2 复合纺粘切片的制备及表征
        2.2.3 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
        2.2.4 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性能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纺粘非织造切片的热学性能研究
        2.3.2 非织造布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2.4 成品展示
    2.5 小结
3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PLA)/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切片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PLA/PP复合切片的制备
    3.3 性能测试和表征
        3.3.1 拉伸性能测试
        3.3.2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MFR)
        3.3.3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3.3.4 热重测试(TG)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6 降解性能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工艺参数对PLA/PP复合切片拉伸强度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3.4.2 热学性能分析
        3.4.3 PLA/PP切片的SEM分析
        3.4.4 PLA/PP复合切片的生物降解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PLA)/助剂/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切片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PLA/助剂/PP复合切片制备及表征实验技术路线图
        4.2.3 PLA/助剂/PP复合切片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和表征
        4.3.1 拉伸性能测试
        4.3.2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MFR)
        4.3.3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4.3.4 热重测试(TG)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助剂用量对PLA/助剂/PP复合切片拉伸强度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4.4.2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4.4.3 热重分析
        4.4.4 PLA/助剂/PP复合切片的SEM分析
    4.5 小结
5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PLA)/助剂/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5.2.2 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5.2.3 纤维及非织造布的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加工温度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5.3.2 计量泵转速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5.3.3 热辊温度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5.3.4 助剂用量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5.3.5 物理老化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5.3.6 牵伸作用对非织造材料结晶度的影响
    5.4 成品展示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简介
    1.2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生产设备与工艺设计
    2.1 原料性能
    2.2 聚酯纺粘设备与工艺设计
    2.3 分丝成网设备及工艺设计
    2.4 针刺加固设备及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品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3.1 PET切片特性粘度测试
    3.2 纺粘法聚酯纤维性能测试
    3.3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力学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水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4.1 垂直渗透性
    4.2 水平导水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5)国产PET/PA6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生产线研制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生产工艺流程
3 关键核心技术
3.1 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非织造布专用——双流道结构纺丝模头技术
3.2 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非织造布专用——双组分纺丝组件技术
3.3 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非织造布专用——宽幅狭缝高速牵伸器技术

(7)基于正压牵伸作用下纤网匀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纺丝成网气流拉伸工艺
    1.2 纺丝成网分丝工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单因素实验及样条插值函数
    2.1 基本概念及假设
    2.2 单因素实验及显着性分析
    2.3 牵伸压力与变异系数的关系
    2.4 各因素的影响趋势分析
3 正压牵伸下出口气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3.1 前提条件及假设
    3.2 基本方程
    3.3 数值求解
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1 平面射流运动分析
    4.2 气流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及验证
    4.3 不同牵伸压力下气流流场分析
5 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工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纺粘非织造工艺理论及相关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几何外形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纺粘法非织造设备和原料的新进展
        1.3.1 设备方面新进展
        1.3.2 原料方面新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理论模型及其有限差分离散
    2.1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理论模型
        2.1.1 湍流模型的选择
        2.1.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2.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2.3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控制方程的有限差分方程
        2.3.1 控制体积法简介
        2.3.2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控制方程的二维有限差分方程
    2.4 有限差分方程的求解
        2.4.1 逐线迭代法和三对角阵(TDMA)法
        2.4.2 松弛方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数值模拟
    3.1 差分格式的选择
    3.2 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有限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
        3.2.1 基本变量法求解的困难与交错网格的引入
        3.2.2 动量方程的离散
        3.2.3 SIMPLE算法
        3.2.4 贴体坐标的应用
        3.2.4.1 贴体坐标基本概念与坐标变换
        3.2.4.2 贴体坐标下控制方程的转换与离散化
        3.2.4.3 贴体坐标下计算平面上的SIMPLE算法
        3.2.4.4 生成贴体坐标网格的微分方程法
        3.2.5 商用软件的选择及参数设定
    3.3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理论模型的数值求解结果
        3.3.1 数值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纺粘非织造牵伸器喷射流场的实验测试
    4.1 粒子图像测速仪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
        4.1.1 工作原理
        4.1.2 PIV粒子图像测速仪的系统结构
        4.1.3 示踪粒子
    4.2 流场测试实验装置
    4.3 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粒子图像测速仪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合物熔体在纺粘非织造牵伸器中的气流牵伸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
    5.1 聚合物熔体在纺粘非织造牵伸器中的气流牵伸模型
    5.2 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模型数值求解
        5.2.1 实际工业应用纺粘非织造宽狭缝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5.2.2 实际纺粘非织造宽狭缝牵伸器气流牵伸模型的数值求解与结果
        5.2.3 纤维直径和结晶度实测结果及其数值求解结果的比较
    5.3 纺粘非织造布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影响的仿真试验
        5.3.1 聚合物流量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5.3.2 聚合物熔体初始温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5.3.3 气流温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5.3.4 气流速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和获奖情况

四、纺粘牵伸器牵伸机理研究(Ⅰ)(论文参考文献)

  • [1]PET/PA6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D]. 王敏.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2]基于“梯形”结构的双组分纺粘摩擦—牵伸装置的研究[D]. 王俊南.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3]可降解复合纺粘切片及非织造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D]. 杨钦. 海南大学, 2015(07)
  • [4]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D]. 崔凯. 东华大学, 2014(05)
  • [5]国产PET/PA6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生产线研制技术探讨[J]. 吕双喜,廖用和. 纺织机械, 2012(05)
  • [6]纺粘非织造布的新技术和进展[J]. 赵博. 纺织机械, 2010(01)
  • [7]基于正压牵伸作用下纤网匀度的研究[D]. 张飞. 东华大学, 2010(08)
  • [8]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工艺理论研究[D]. 赵博. 东华大学, 2010(08)
  • [9]纺粘非织造窄狭缝牵伸器喷射流场的研究与分析[J]. 赵博.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9(03)
  • [10]纺粘牵伸器喷射流场的测试及验证[J]. 赵博.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9(02)

标签:;  ;  ;  ;  ;  

纺粘牵伸机牵伸机构研究(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