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断创新政策机制 大力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何璟涛[1](2020)在《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文中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1950-1979年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研究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教训,不仅对农田水利史、农业史、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农业发展、农村改革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学术回顾,包括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及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及突出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的主要过程以及举措、主要工程成效、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影响、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洛阳地区在1950-1979年间进行了全面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之上,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着农田水利建设。历经三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建成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显着提升了农业效益。在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总结出了一些正确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对建设有严重影响的失误。第一部分对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论述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洛阳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有弊,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丰富的河流资源适宜建设蓄水工程、自流灌区;一些区域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难度大;易于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众多,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重。第二部分阐述了在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突出问题。建国初洛阳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并且绝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有效灌溉,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急需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提升农业效益。第三部分对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建国以后洛阳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农田水利领导机构,使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机制上的保证。洛阳地区坚持制定水利规划,使农田水利按照规划有章可循的进行建设。大力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建设,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办水利,由于群众的普遍参与使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推进。农田水利经费的投资是采取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农田水利经费几十年间总体上不断增长,从而有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第四部分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分段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分段的依据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建设特点有关。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对这六个阶段的主要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及阶段性的建设举措进行了概况性研究。第五部分论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对几项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的成效进行了研究,这几种工程分别是自流灌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库工程、农业井工程、提灌站工程。自流灌区的发展显着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控制住了大量农田的水土流失、建设了大量水库发挥了重要的蓄水防洪作用、机电井大大增加了水利对农田的保险作用、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历经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使洛阳地区的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使农田的自身肥力大幅提升;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第六部分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如在建设中能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注重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一些不足之处有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的问题。造成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工作中的人为失误。
亓军红[2](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席晶[3](2015)在《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0月30日.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会议作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拉动内需、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望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国家投资作用,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健全水利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机制,确保农民长期受益,为维护国家粮
王大伟[4](2015)在《浙江省兰江流域农田水利研究(1949-1962)》文中研究说明兰江是浙江省最大水系钱塘江的南源,其流域主体范围位于浙江省中部,覆盖今金华、衢州两市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金华、衢州专署管辖,195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统一于金华专署。1949年前,兰江流域农田水利主要以陂塘、堰坝灌溉为主,规模小、分布散,国家权力较少介入基层的农田水利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江流域农田水利建设从整修、恢复旧有工程起步,以乡村农会为主体建立起水利委员会、治水委员会等基层水利组织。随着兰江流域所辖的金华、衢州专署及下属各县专职水利机构的成立,逐步构建起现代意义的水政体系,并开始将乡村基层分散、小型的农田水利纳入组织管理。兰江流域的农田水利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以地方官员、乡绅主导的偶发的农田兴修行为,转向由政府主导的统筹规划、兴修、维护和利用。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权力向下延伸,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基层农田水利事业完全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兰江流域开始以群众运动形式,以兴修小型水库工程为主,开展基层农田水利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过程中,组织行为、集体行动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体现和实践内容。而从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全国性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以及1958年后以大中型水库为主的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事业整体上从以抗灾防灾为导向,完全转入政治运动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扎营施工”,实行“兵团作战”,在施工中重于政治考量,任意、无偿调动劳动力和资金。一般认为,集体化进程是农田水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体制环境,实际上以群众运动形式开展起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亦加速了集体化进程。1949至1962年,从中央到地方农田水利治理组织体系的架建,取得了显着成效。政治主导、在实践中以群众运动形式操作,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得以大规模展开。兰江流域新建的各种水利工程使农田灌溉面积快速增长,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提高了农田的平均抗旱能力。但政治主导下的农田水利事业,在实践中的运动化操作,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农田水利事业有序的、具长期规划发展轨迹。
水利部[5](2014)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水农〔2014〕3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抓住冬春有利时节,组织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持续深入开展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
王小平[6](2013)在《在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文中提出(2013年12月10日)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简要通报前一阶段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一、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情况9月份以来,特别是全国和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后,全省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全省已
彭远国[7](2013)在《明确目标 强化措施 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文中指出(2013年12月27日)同志们:这次全市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视频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各县(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深化水务改革经验及做法,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刚才,景东县、墨江县、澜沧县,市水务局围绕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对加快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作了经验交流发言,讲得很
郭迎光[8](2013)在《认清形势 突出重点 再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文中提出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今天,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贯彻全国农建会议和汪洋副总理的讲话精神,认真总结2013年防汛工作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不足,抓住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动员全省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一、要在对今年农业和农村形势的总结反思中,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水利部[9](2013)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农[2013]3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抓住冬春有利时机,再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汪洋[10](2013)在《深化改革 完善机制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13年10月24日)同志们:这次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结交流各地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和做法,分析研究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刚才,黑龙江、安徽、四川省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了农田
二、不断创新政策机制 大力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断创新政策机制 大力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计量分析法 |
3.用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 |
2.洛阳地区建制沿革 |
(七)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 |
(一)地形地质条件 |
(二)水资源情况 |
(三)气候条件 |
(四)农业耕地资源 |
二、建国初洛阳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 |
(一)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但水利基础薄弱 |
(二)农业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
(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太少 |
(四)落后、原始的水利基础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农田水利 |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 |
(一)新水利领导机构的设立 |
(二)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农田水利建设 |
(三)广泛动员和领导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
1.大力进行群众动员 |
2.大力运用民办公助的方式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
3.依靠大量群众参与修建政府主导的重大水利工程施工 |
(四)实行政府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方式 |
(五)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
四、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过程及措施 |
(一)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 |
1.进行以渠道为重点的旧有农田水利设施整修 |
2.推行农田水利工程试点以积累技术、经验 |
3.新建了一批以小型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 |
4.大力进行河防护田工程建设 |
(二)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 |
1.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农田水利的初步兴起 |
2.井灌建设迅速推进 |
3.开始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 |
4.渠道建设迅速发展 |
5.开始大量建设小型水库 |
(三)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 |
1.全面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
2.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 |
3.提灌站建设迅速推开 |
4.水土流失治理迅速推进 |
5.井灌建设的重点转向机电井建设 |
6.建设一批大型自流灌区 |
(四)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 |
1.调整、巩固农田水利建设阵线 |
2.强调工程的勘测设计以及审批程序以确保质量 |
3.农田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4.进行水库整修、续建以提升质量和效益 |
5.推进自流灌区配套和管理工作 |
6.水轮泵站和电灌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五)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1.在曲折中建设 |
2.大力建设机电井、机电灌站 |
3.推进小型水库建设、进行水库除险行动 |
4.发展喷灌、滴灌工程 |
5.进行大规模的大寨田建设 |
6.大力推进河流治理 |
(六)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 |
1.着重强调恢复和加强水利管理以提升效益 |
2.压缩工程项目,对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
五、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 |
(一)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效 |
1.自流灌区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 |
2.成功治理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区域 |
3.建成了大量能蓄水防洪的水库 |
4.大量的农业井发挥了重要的水利保险作用 |
5.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
1.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 |
2.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 |
3.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 |
六、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
(一)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 |
1.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 |
2.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 |
3.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 |
4.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 |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1.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 |
2.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 |
3.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 |
4.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 |
5.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浙江省兰江流域农田水利研究(1949-1962)(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时段与区域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二节 区划沿革 |
第三节 传统农业概况 |
第四节 农田水利事业的历史积累 |
第二章 国家战略:农田水利事业新取向 |
第一节 传统农田水利及其近代转型 |
第二节 农田水利发展的国家工业化战略取向 |
第三节 农田水利政策演变 |
第三章 传承与改造:农田水利组织管理的新体系 |
第一节 水政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从水利委员会到水利指挥部 |
第三节 水利组织 |
第四节 基层技术指导网络 |
第四章 从恢复到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节 农田水利的恢复重建(1949-1953) |
第二节 合作化运动中的水利兴修(1953-1957) |
第三节 “跃进”到调整(1957-1962) |
第五章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劳动力、资金和技术 |
第一节 劳动力投入 |
第二节 资金投入 |
第三节 技术贡献 |
第六章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评述 |
第一节 工程性成果 |
第二节 粮食增产贡献分析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农林厅1950年关于治水运动的简要总结(节选) |
附录 2: 浙江省一九五一年农田水利春修工程总结(节选) |
附录 3: 中国人民银行农田水利放款章程(1951年) |
附录 4: 金华专区冬修水利指挥部正式成立通知 |
附录 5: 兰溪县水利投资贷款领用办法(1957年1月) |
附录 6: 中共金华地委、金华专员公署关于大干一冬春实现水利化的指示(节选) |
作者简介 |
(6)在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情况 |
(一) 农田灌溉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
(二) 防洪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加快。 |
(三) 民生水利发展进一步提速。 |
(四) 小型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 |
(五)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 |
二、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任务 |
三、统筹做好当前各项水利工作 |
(8)认清形势 突出重点 再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在对今年农业和农村形势的总结反思中, 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
二、要牢牢把握住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重点, 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 确保取得实效, 群众满意 |
(一) 全力推进中小水库治理和工程修复工作 |
(二)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建运城现场会议精神, 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六大工程建设 |
(三) 进一步引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 全面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体制机制 |
(9)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要求 |
二、主要指标 |
(一)资金投入。 |
(二)投工投劳。计划农民投工投劳36.4亿个,同比基本持平。 |
(三)出台机械台班。计划出动机械台班3.07亿台(套),计划同比增长11.2%。 |
(四)完成工程量。 |
(五)综合效益。 |
三、实施重点 |
(一)抓紧修复水毁灾损水利工程。 |
(二)加强抗旱水源建设和水量调度。 |
(三)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
(四)加快大中型灌排工程建设与配套改造。 |
(五)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
(六)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
(七)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
(八)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 |
四、保障措施 |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
(二)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
(三)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
(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
(五)强化建设与运行管理。 |
(六)做好跟踪监督检查。 |
(七)切实加强宣传引导。 |
(10)深化改革 完善机制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肯定成绩, 进一步增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二、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制机制 |
三、统筹安排, 全面做好当前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
四、不断创新政策机制 大力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D]. 何璟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J]. 席晶. 中国水利, 2015(21)
- [4]浙江省兰江流域农田水利研究(1949-1962)[D]. 王大伟. 浙江大学, 2015(12)
- [5]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J]. 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2014(03)
- [6]在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J]. 王小平.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3(23)
- [7]明确目标 强化措施 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J]. 彭远国. 普洱政报, 2013(12)
- [8]认清形势 突出重点 再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J]. 郭迎光. 山西水利, 2013(11)
- [9]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J]. 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2013(04)
- [10]深化改革 完善机制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 汪洋. 农村工作通讯, 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