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丝网砼墙板结构分析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常铭昊[1](2021)在《钢丝网架混凝土外墙挂板节点区域竖向承载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复合保温夹芯墙板作为一种优秀的节能环保板材受到广泛关注。外墙挂板作为围护结构中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围护结构,其节点的竖向承载能力对建筑的安全来说尤为重要。为深入地研究钢丝网架混凝土外墙挂板承重节点的竖向承载能力,本文对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夹芯外墙挂板的节点部分进行设计并制作了4种试件,为探究其竖向承载能力制定了相关的试验方案,并辅以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并调整相关试验变量对其进行拓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设计制作的4种CS外墙挂板节点试件进行竖向承载能力试验,得出结论:通过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4种试件在荷载施加的初期都处于弹性阶段,在产生开裂后开始进入塑性阶段,该4种试件的曲线发展趋势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试件CSO-1相比,试件CSO-2、CSE-1、CSE-2的极限承载能力分别提升了50%、231%和288%,证明双层钢丝网片、钢筋加固节点和增加内页板混凝土面层厚度的方式均可有效提升CS外墙挂板节点区域的竖向承载能力。CSE-1和CSE-2的设计方式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可以满足外墙挂板的竖向承载能力需求。(2)利用有限元软件对CS外墙挂板节点试件进行了建模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极限承载能力方面,有限元值与试验值相差10%以内,证明了有限元建模具有合理性。在竖向位移和应变方面,有限元值与试验值之间相差20%以内,误差相对较大,但曲线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试件的变形情况。(3)通过改变内页板厚度对不同设计的试件进行数值拓展分析。结论如下: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会随着内页板混凝土厚度的增加而提升,但二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当内页板厚度大于100 mm后,极限荷载的增大趋势明显变缓。因此,在设计CS外墙挂板时,可以适当调整内页板的厚度使外墙挂板既满足力学性能又符合节能要求。
郑贤贤[2](2020)在《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钢丝网架混凝土墙板、预制钢丝网架混凝土楼板、预制基础梁和构造柱组成的整体结构,其中预制墙板和预制楼板中的钢丝骨架由双向正交的单片钢丝桁架组成,并采用钢丝在相邻桁架之间加密形成三维钢丝网架结构。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后期试验的开展起指导作用,并提供相关技术和理论支撑,以便推广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在我国低层住宅结构体系中的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量纲分析法,完成了几何相似比为1/3的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缩尺模型的相似关系设计,并详细介绍了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中各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2)建立一个三层现浇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和一个采用U形筋连接方式的三层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有限元模型,并按照轴压比0.2对应的竖向荷载对其进行拟静力数值模拟,研究了U形筋连接方式的可靠性和结构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并验算了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墙板的承载力。结果表明,采用U形筋连接的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其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均与现浇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基本相当,能够满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3)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对不同轴压比和不同开洞率的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进行拟静力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轴压比和开洞率两个参数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轴压比能使结构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得到提高,但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有小幅下降,当轴压比小于0.3时,结构的延性系数均大于3.0,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开洞率0.15比0.12的峰值荷载减小了6.4%,延性系数增大了12.5%;开洞率0.19比0.15的峰值荷载减小了6.1%,延性系数增大了5.56%。
徐千翔[3](2020)在《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抗侧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钢框架-预制墙板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双抗侧力体系,其墙板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对结构的安全性及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在传统钢板剪力墙及轻质外挂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暗支撑钢板的新型预制墙板,采用X型钢支撑、型钢暗柱构造提升墙板的抗侧能力,采用轻质陶粒混凝土减轻构件重量,使其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为了探明不同因素对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的抗侧性能影响机理及其典型破坏模式,本文结合试验、有限元分析及理论研究,进行如下工作:(1)针对不同强度的陶粒混凝土,采用体积法进行多次试配,提出具有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容重的轻质混凝土配合比。(2)对6个不同构造方式的暗支撑预制墙板缩尺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进行详细的阐述,明确其在加载过程中裂缝开展情况,并总结试件发生的典型破坏模式。通过得到的试验数据,对暗支撑预制墙板的滞回特性、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延性、刚度退化及强度退化等关键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不同构造的试件抗侧性能具有显着差异性的内在机理。(3)基于试验的暗支撑预制墙板试件尺寸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将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同时对预制墙板的各部件不同阶段的工作机理进行分析。(4)选取混凝土强度等级、钢材强度、暗支撑钢板宽度、暗支撑钢板厚度和构造钢筋网作为变参数建立了24个有限元模型,对暗支撑预制墙板的抗侧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为其在实际应用时提出工程建议。(5)根据暗支撑预制墙体的刚度组成进行分析,提出了初始刚度的计算公式,根据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对相关研究和规范中的公式进行改进,提出适用于暗支撑预制墙板的抗剪承载力公式。
王文豪[4](2020)在《GFRP抗剪连接件复合墙板的抗弯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筑行业也开始向低能耗、高效率、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中,钢结构体系由于其本身具有装配式建筑的性质,能够很好的实现装配式施工,成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目前制约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围护体系,尤其是外墙板。预制三明治复合墙板,配合钢结构建筑使用,具有现场安装施工方便,工厂化生产效率高,保温节能,绿色环保,施工效率高等优点,是钢结构建筑理想的围护构件。复合墙板本身不作为承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只承受风荷载和自重荷载,因此在复合墙板的设计上我们主要关注墙板的重量和保温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内外混凝土层和中间聚苯乙烯(EPS)保温层组成三明治复合墙板。EPS提供复合墙板中保温性能,内外混凝土层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抗剪连接件连接,避免钢丝桁架的热桥效应,增强复合墙板组合作用,使混凝土层协同受力,形成完全组合复合墙板,从而实现更优越的抗弯性能。本试验研究了钢丝桁架复合墙板与H型截面的桁架板、圆孔蜂窝板、长圆孔蜂窝板和实腹板四种GFRP抗剪连接件复合墙板,并设计了五种足尺试件进行抗弯试验,研究四种类型的GFRP抗剪连接件和钢丝桁架连接件构成复合墙板的弯曲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五种试件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弯性能,而GFRP连接件复合墙板表现出更优秀的抗弯性能,其中实腹板的GFRP抗剪连接件进一步提高了复合墙板的极限承载力。在试验基础上,在试件弹性阶段建立了基于换算截面法和弹性梁理论的面板弯曲响应分析模型;在试件开裂后塑性阶段建立了基于理想应变和应力关系的分析模型,计算了试件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这两种计算模型均适用于本试验所采用的四种GFRP抗剪连接件构成的复合墙板和钢丝桁架复合墙板,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两种分析模型均可应用于实际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试件的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数值模型有效性,并进行了试件的应力应变模拟结果分析和连接件布置方式等参数分析,提出了合理设计建议。
于周健[5](2020)在《新型装配式喷射混凝土夹心墙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首要目标就是保障乡村宜居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目前乡村住房多以传统砖混结构为主,抗震性能较差,保温隔热性能不佳,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宜居的需求。现有的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结构其施工方式及经济性远远超出农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导致在乡村及偏远地区难以推广。故本研究综合现有钢丝网墙板与预制剪力墙板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集承重、保温、隔热一体化新型钢丝网夹芯墙板。此种新型装配式墙体侧面层内布置钢丝网、面层采用的喷射混凝土技术,大大增强了墙板的施工效率;墙体的填充芯材为泡沫混凝土板兼具保温隔热及内模板的功能。为了分析新型装配式喷射混凝土夹芯墙的力学性能,本文采用喷射混凝土技术制作了6个新型装配式喷射混凝土夹芯墙试件,对其中3个夹芯墙试件进行了受压试验,对另外3个夹芯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受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喷射混凝土夹芯墙在轴向或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主要为受压破坏和喷射混凝土面层平面外变形破坏;墙体整体性较好,其中暗柱和喷射混凝土面层以及暗柱纵筋和底部连接筋都能共同工作,共同承担荷载。在一定范围内夹芯墙的受压承载力和刚度随试件高厚比、高宽比减小而增大,尤其是高宽比对墙体的轴压承载力影响较大。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和承载能力也有较大影响。偏心距的存在导致墙体两侧混凝土面层应力和竖向位移发展不均匀,降低了墙体的极限承载力。根据墙体的受力特点,墙体正截面受压承载力承载力计算可采用叠加的方法来考虑。通过分析国内外较成熟的夹芯墙轴压、偏压承载力计算理论结合新型喷射混凝土夹芯墙的自身特点对公式分析改进后,提出了可用于新型喷射混凝土夹芯墙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喷射混凝土夹芯墙的喷射混凝土面层混凝土和边缘构件为一个整体,能共同抵抗竖向力和水平力,在喷射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墙体和边缘构件间的竖缝连接可靠;在低周往复作用下夹芯墙试件总体表现为弯剪破坏;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均大于1/120,弹塑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满足抗震要求;试件暗柱中的竖向钢筋和底部连接筋也能共同承重荷载,连接性能较好。通过对国内外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的分析和比对,考虑将试件看作剪力墙和普通受剪构件计算,最终得出适合喷射混凝土夹芯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
卞子铭[6](2020)在《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专利作为一种承载科研技术信息的文献形式,通过分析运用可以使其成为衡量领域内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装配式建筑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已日趋成熟。近年来,在政策的引领和建筑产业的导向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始发展,并逐渐成为行业内市场的热点领域,随之涌现出大量相关技术专利。配套的外围护系统作为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核心,大量难点问题亟需解决,专利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和技术的分析应运而生。本文以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相关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利分析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搜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对技术专利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通过专利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到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包含了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的申请趋势,技术构成和申请主体,以及当前研究的技术热点、难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最后结合专利信息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汲取经验,针对专利空白点,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及技术的分析,得到当前我国技术发展的难点、热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为未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一种装配式建筑阻水结构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弥补了当前技术的空白点,为外墙连接处防水技术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对推进装配式建筑专利技术的研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尹晓祥[7](2020)在《新型钢丝网架混凝土夹芯复合墙板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混凝土和保温材料组成的复合夹芯材料是一种代替传统墙材的优越材料,因其保温隔热效率高,施工成本低,而受到广泛关注。在传统保温混凝土夹芯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了型钢和钢筋混凝土暗柱,从而提出一种新型的钢丝网架混凝土夹芯复合墙板,主要由冷弯型钢、斜向钢丝连接件、钢丝网片、混凝土层、聚苯乙烯保温层和钢筋混凝土暗柱组成。为了评估钢丝网架混凝土夹芯复合墙板的滞回性能以及各参数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7个足尺的单片无约束现浇混凝土夹芯墙试件进行了低周水平循环荷载试验,考虑了混凝土层厚度、钢丝间距、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轴压比4个参数。(2)对2个T形夹芯墙试件和2个L形夹芯墙试件进行了低周水平循环荷载试验,考虑了有无边框和截面形状2个参数。(3)采用ABAQUS软件对单片试件的荷载-位移响应和损伤分布进行了模拟,综合分析了承载力的影响因素。(4)在现行规范的剪力墙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修正了公式系数,提出了适合本文结构的抗剪承载力公式。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单片夹芯墙试件的两混凝土层与保温层的工作整体性较好,未出现脱离现象,破坏形式为以剪切破坏为主导的弯剪型破坏。(2)混凝土层厚度越大、轴压比越大和混凝土强度越高,水平承载力越大;而钢丝间距对承载力基本无影响,但对延性有影响,钢丝间距越小,试件的延性越好。(3)T形和L形节点试件的破坏由腹板的完全破碎导致,在达到承载力峰值后,T形节点的承载力退化比L形节点更稳定。有边缘型钢节点试件的承载能力、延性、刚度退化和耗能性能等滞回性能均优于无边缘型钢节点试件。(4)现有的剪力墙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公式经过系数修正,能可靠地计算本文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王舒[8](2020)在《秸秆-钢复合板墙多层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研发》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建造方式以砌筑和浇筑等粗放型建造方式为主,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大量的现浇与材料拌和工作,不仅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扬尘和噪声污染十分严重。另外,我国作为秸秆生产大国,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较低,处理方式较为落后,大量秸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提出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概念,将秸秆板作为建筑材料运用于装配式建筑,为秸秆的综合利用和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首先基于BIM对预制秸秆-钢复合墙、板及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进行设计。接着进行了静载试验,得到秸秆-钢复合墙、板等预制构件的受力特点以及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方式。最后应用ETABS软件对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揭示了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工作原理。本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秸秆-钢复合板墙多层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首先提出了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概念,基于BIM针对多层住宅、办公楼等建筑形式设计了秸秆-钢复合墙、板等预制构件的组成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对构件之间的连接过程进行了模拟,提出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2.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缩尺模型静载试验设计并制作了二层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的缩尺模型。探讨了预制构件的加工与装配过程,并对缩尺模型进行了静载试验。根据秸秆-钢墙、板等预制构件受力部位的应变与钢框的节点位移,得到了各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以及钢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方式。3.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应用ETABS软件对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建立了5层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与无秸秆板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揭示了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工作原理。
吴云龙[9](2020)在《装配式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同时,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装配式农房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国内的村镇建设中,与农房相关的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严寒地区的农房,受环境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实践更为稀少。本文所研究的装配式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主要应用于寒冷地区的农房建设,选用冷弯薄壁型钢格构式组合立柱作为墙体的骨架,聚苯乙烯颗粒作为墙体的保温材料,结合胶粘剂模塑成型,实现承重保温一体化墙体结构体系。因此,本文首先对墙板组合立柱进行了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试验,接着对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进行了抗剪性能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对于格构式组合立柱,在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作用下,沿立柱高度方向在1/3处设置两块缀板且两端不设置缀板的轴压承载力大于在1/2处设置缀板且两端设置缀板的轴压承载力,破坏大多发生在距试件端部1/4处。(2)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列出不同构造墙板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得到双面覆钢丝网水泥砂浆可以明显提高墙板的防火性能。(3)对于低层装配式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而言,层间设置水平横钢带情况下,破坏首先发生在水平横钢带上,随着水平荷载的逐渐增加,横钢带上的自攻螺钉逐渐被拔出,因此,墙板外侧骨架横钢带应进行加强。(4)根据材料性能参数、边界条件、有限元法的特点,对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证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与试验、理论计算值较为接近,有限元分析结果较为可靠。
赵媛媛[10](2020)在《装配式轻钢密肋墙体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密肋复合板结构及相关研究成果,采用C型轻钢替代钢筋作为墙体边框,采用环保节能的发泡水泥替代生态砌块作为内嵌材料,形成一种新的墙体体系—装配式轻钢密肋墙体体系。本文采取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诠释它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抗震性能、地震响应、动力特性及设计方法,为装配式墙体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开展装配式轻钢密肋墙体试验研究(1)开展墙体内嵌材料—发泡水泥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发泡水泥的特性,得到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参数。(2)开展2榀全尺寸装配式墙体轴心受压试验,研究墙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3)开展3榀全尺寸装配式墙体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墙体的承载能力、刚度、变形、延性、耗能及破坏特征等抗震性能指标。(4)结果表明发泡水泥芯材能与骨架共同抵抗大部分水平剪力;砂浆面层能约束墙体平面外变形,可大幅提高墙体的刚度和承载力。2.开展精细化数值模型与数值分析研究(1)通过试验数据,对墙体的承载力、变形特征及性能、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及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试件进行对比,明确轻钢密肋墙体在竖向、水平荷载及弯矩作用下的受力特性。(2)开展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精确度,开展关键参数变化墙体数值扩展分析,获得轴压比、高宽比等关键因素对墙体弹性、刚度、承载力、位移和延性的影响规律,为类似的墙体工程设计提供参考。3.开展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1)开展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确定模态参数,通过地震波激励试验得出模型房屋的地震反应、破坏特征以及抗震性能。(2)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建立轻钢密肋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并进行轻钢密肋结构抗震能力评价。(3)选取两条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记录,进行装配式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明确装配式结构在不同场地类别构成的四种地震动工况下结构响应,明确密肋轻钢复合墙体结构抗震优势。4.提出轻钢密肋墙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及构造措施(1)对轻钢密肋墙体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做初步探讨,提出承载力计算经验公式。(2)结合密肋复合墙结构工程实践经验,对轻钢密肋墙结构材料性能、布置原则、适用高度等做出了一般规定。创新点:1.设计了轻钢密肋墙体,进行了墙体受压性能和低周反复荷载下抗震性能试验,阐明了其受力机理,并阐明了其工作机理。2.进行了全比例房屋结构振动台试验,建立了轻钢密肋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阐明了结构的损伤演化过程,评价了抗震能力和技术优势。3.建立了复合轻钢密肋墙体构造特点墙体有限元计算模型,获得了墙体轴压比和高宽比因素对其抗震性能影响的规律,提出了轻钢密肋墙体结构抗震设计要点与构造措施。
二、钢丝网砼墙板结构分析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丝网砼墙板结构分析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钢丝网架混凝土外墙挂板节点区域竖向承载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外预制混凝土夹芯板研究现状 |
1.3 国内预制混凝土夹芯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试验概况 |
2.1 引言 |
2.2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2.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3章 试件加载现象及结果分析 |
3.1 试验加载过程现象描述 |
3.2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
3.3 试件承载能力结果分析 |
3.4 试件荷载—竖向位移曲线分析 |
3.5 混凝土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3.6 钢丝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CS外墙挂板节点试件受压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3 CS外墙挂板节点试件的有限元模型 |
4.4 CS外墙挂板节点试件有限元结果分析 |
4.5 有限元应力云图与试验现象对比分析 |
4.6 不同内页板厚度情况下试件极限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装配式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钢丝网架墙板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的提出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1 ABAQUS简介 |
2.2 模型设计 |
2.2.1 原型结构 |
2.2.2 相似常数 |
2.2.2.1 量纲分析法 |
2.2.2.2 模型相似指标 |
2.2.3 模型结构 |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1 模型材料本构关系 |
2.3.1.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2.3.1.2 钢筋本构关系 |
2.3.2 模型材料单元类型选择 |
2.3.3 模型部件之间的接触关系 |
2.3.4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浇和装配式钢丝网架结构的拟静力数值模拟分析 |
3.1 模型概况 |
3.2 加载方案 |
3.3 破坏现象描述 |
3.4 滞回曲线 |
3.5 骨架曲线 |
3.6 刚度退化 |
3.7 延性系数与变形能力 |
3.8 耗能能力 |
3.9 结构变形验算 |
3.10 墙肢截面承载力分析 |
3.10.1 墙肢正截面承载力 |
3.10.2 墙肢斜截面承载力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的参数化分析 |
4.1 模型概况 |
4.2 加载方案 |
4.3 轴压比对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4.3.1 滞回曲线 |
4.3.2 骨架曲线 |
4.3.3 刚度退化 |
4.3.4 延性系数与变形能力 |
4.3.5 耗能能力 |
4.4 开洞率对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4.4.1 滞回曲线 |
4.4.2 骨架曲线 |
4.4.3 刚度退化 |
4.4.4 延性系数与变形能力 |
4.4.5 耗能能力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抗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配式预制墙板的研究现状 |
1.2.2 陶粒混凝土墙板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抗侧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目的 |
2.3 试件设计 |
2.3.1 加载框架设计 |
2.3.2 不同强度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3 预制墙板试件设计 |
2.4 材性试验 |
2.4.1 钢构件材性试验 |
2.4.2 混凝土材性试验 |
2.4.3 高强螺栓及钢筋材性试验 |
2.5 加载制度 |
2.6 试验试件安装与测量方案 |
2.6.1 试件安装 |
2.6.2 测点布置与测量内容 |
2.7 试验现象 |
2.7.1 试件TLB-1 |
2.7.2 试件TLB-2 |
2.7.3 试件TLB-3 |
2.7.4 试件PTB-1 |
2.7.5 试件PTB-2 |
2.7.6 试件PTB-3 |
2.7.7 试件破坏特征总结 |
2.8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8.1 滞回特性及骨架曲线 |
2.8.2 变形能力 |
2.8.3 耗能能力 |
2.8.4 刚度退化 |
2.8.5 承载力退化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单元类型 |
3.2.2 几何部件参数 |
3.2.3 材料本构关系 |
3.2.4 接触设置 |
3.2.5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
3.2.6 加载模式 |
3.3 有限元模型的校核与分析 |
3.3.1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3.3.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3.4 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工作机理分析 |
3.4.1 混凝土开裂位移阶段分析 |
3.4.2 构造钢筋及预埋钢骨架屈服阶段分析 |
3.4.3 预制墙板峰值荷载阶段分析 |
3.5 有限元参数化模拟分析 |
3.5.1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5.2 预埋钢骨架钢材强度的影响 |
3.5.3 暗支撑钢板厚度的影响 |
3.5.4 暗支撑钢板宽度的影响 |
3.5.5 构造钢筋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 |
4.1 引言 |
4.2 常规墙板抗剪承载力分析模型和公式 |
4.2.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 |
4.2.2 框架内填充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 |
4.2.3 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 |
4.2.4 钢板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 |
4.3 暗支撑预制墙板初始刚度计算 |
4.3.1 暗支撑预制墙板初始刚度计算模型 |
4.3.2 暗支撑预制墙板初始刚度计算结果校核 |
4.4 暗支撑预制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4.1 暗支撑预制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
4.4.2 暗支撑预制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校核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GFRP抗剪连接件复合墙板的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复合墙板抗剪连接件研究现状 |
1.2.1 连接件类型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新型GFRP抗剪连接件复合墙板的提出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复合墙板抗弯试验方案 |
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1.1 试件设计 |
2.1.2 材性试验 |
2.1.3 试件制作 |
2.2 测点布置 |
2.3 试验加载与破坏准则 |
2.3.1 试验加载 |
2.3.2 破坏准则 |
第三章 复合墙板抗弯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
3.1 试验现象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
3.2.2 混凝土应变曲线分析 |
3.2.3 纵向钢筋应变曲线分析 |
3.2.4 GFRP连接件翼缘应变曲线分析 |
3.2.5 GFRP连接件腹板应变花数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墙板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
4.1 复合墙板组合程度的确定 |
4.2 复合墙板开裂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
4.3 复合墙板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4.3.1 GFRP抗剪连接件复合墙板极限承载力计算 |
4.3.2 钢丝桁架复合墙板极限承载力计算 |
4.4 复合墙板开裂挠度的理论公式 |
4.5 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 |
4.6 复合墙板节能分析 |
4.6.1 传热系数扩值计算 |
4.6.2 热惰性指标D值计算 |
4.6.3 墙板保温性能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FRP复合墙板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简介 |
5.2 本构模型 |
5.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5.2.2 钢筋本构模型 |
5.2.3 GFRP本构关系 |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1 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
5.3.2 接触关系及荷载 |
5.3.3 网格划分 |
5.4 有限元模拟结果 |
5.4.1 荷载-位移模拟 |
5.4.2 混凝土应力模拟 |
5.4.3 钢筋应变模拟 |
5.4.5 连接件应变模拟 |
5.5 参数分析 |
5.5.1 连接件翼缘宽度 |
5.5.2 连接件间距 |
5.5.3 试件厚度 |
5.5.4 连接件长度 |
5.5.5 连接件排布方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新型装配式喷射混凝土夹心墙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预制装配式实心墙结构 |
1.2.2 装配式空心墙体结构 |
1.2.3 装配式夹芯墙体结构 |
1.3 喷射混凝土夹芯墙体系介绍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喷射混凝土夹芯墙轴压试验研究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 |
2.2.2 材料性能指标 |
2.2.3 试件制作 |
2.2.4 试验装置 |
2.2.5 测点布置 |
2.2.6 加载制度与破坏依据 |
2.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2.3.1 试件ZPI |
2.3.2 试件ZPE |
2.3.3 试件ZSE |
2.4 承载力分析 |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1 荷载-竖向位移分析 |
2.5.2 荷载-平面外位移分析 |
2.5.3 钢筋应变分析 |
2.5.4 混凝土应变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喷射混凝土夹芯墙拟静力试验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验装置 |
3.2.4 测点布置 |
3.2.5 加载制度与破坏准则 |
3.3 试验过程与破坏形态 |
3.3.1 试件ZPI |
3.3.2 试件NPE |
3.3.3 试件NSE |
3.3.4 破坏形态分析 |
3.3.5 试件承载力分析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钢筋应变分析 |
3.4.2 滞回曲线分析 |
3.4.3 骨架线分析 |
3.4.4 刚度退化 |
3.4.5 耗能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射混凝土夹芯墙设计理论研究 |
4.1 轴压承载力计算理论 |
4.1.1 按普通受压构件计算 |
4.1.2 叠加法 |
4.1.3 轴压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
4.2 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理论 |
4.2.1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4.2.2 Eurocode2/EN1992-1-1:2004 |
4.2.3美国ACI318-19 |
4.2.4 偏压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
4.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理论 |
4.3.1 按剪力墙构件计算 |
4.3.2 按普通矩形受剪构件进行计算 |
4.3.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专利技术引领创新驱动 |
1.1.2 技术标准引领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
1.1.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分析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构成 |
2.1.2 外围护系统的定义及构成 |
2.2 专利数据检索及信息处理 |
2.2.1 专利信息来源及检索方式 |
2.2.2 专利信息处理——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支 |
2.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总体布局 |
2.3.1 专利申请趋势 |
2.3.2 专利技术构成 |
2.3.3 专利申请主体分析 |
2.3.4 专利权人及其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墙体专利技术研究 |
3.1 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技术概述 |
3.1.1 外围护系统集成设计内容与要求 |
3.1.2 不同结构体系的外围护墙体性能要求 |
3.1.3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概览 |
3.1.4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适用范围 |
3.2 墙体相关技术专利布局 |
3.2.1 专利申请趋势 |
3.2.2 专利技术构成 |
3.3 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分析 |
3.3.1 外墙外保温的问题及专利技术解决方案 |
3.3.2 “三明治”墙板技术专利分析 |
3.3.3 其他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 |
3.4 墙体构造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1 混凝土结构墙体构造及节点设计技术分析 |
3.4.2 钢结构墙体构造设计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3 木结构墙体的构造和连接设计技术分析 |
3.5 制作工艺及施工专利技术分析 |
3.5.1 预制构件的制作工艺分析 |
3.5.2 施工技术分析 |
3.5.3 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其他专利技术研究 |
4.1 屋面、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布局 |
4.1.1 屋面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1.2 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2 屋面性能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4.2.1 屋面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2.2 屋面防水技术分析 |
4.3 门窗的性能和安装构造专利技术分析 |
4.3.1 外窗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3.2 门窗安装构造技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空白点分析及专利申请 |
5.1 技术空白点及专利技术分析 |
5.1.1 技术空白点 |
5.1.2 专利技术分析 |
5.2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申请 |
5.2.1 说明书摘要 |
5.2.2 权利要求书 |
5.2.3 专利说明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汇总表 |
附录2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新型钢丝网架混凝土夹芯复合墙板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保温隔热效率 |
1.2.2 材料和构造 |
1.2.3 结构性能 |
1.2.3.1 夹芯墙结构体系的研究 |
1.2.3.2 新的夹芯墙结构 |
1.2.3.3 某一种或两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特性 |
1.2.4 小结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钢丝网架砼夹芯复合墙拟静力试验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1 试件的几何尺寸设计 |
2.2.2 试件的配筋设计 |
2.2.3 试件的材料 |
2.2.4 试件的制作 |
2.3 加载装置与测点布置 |
2.4 试验结果 |
2.4.1 试验现象 |
2.4.2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2.4.3 承载能力及延性分析 |
2.4.4 刚度退化分析 |
2.4.5 耗能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钢丝网架砼夹芯复合墙节点拟静力试验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3.2.1 试件的几何尺寸及配筋 |
3.2.2 试件的材料 |
3.2.3 试件的制作 |
3.3 加载装置及测点 |
3.4 试验结果 |
3.4.1 试验现象 |
3.4.1.1 T形节点的破坏现象 |
3.4.1.2 L形节点的破坏现象 |
3.4.1.3 T形节点与L形节点试件破坏现象的差异 |
3.4.2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3.4.3 承载能力及延性分析 |
3.4.4 刚度退化分析 |
3.4.5 耗能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钢丝网架砼夹芯复合墙拟静力试验的仿真分析 |
4.1 概述 |
4.2 仿真模型 |
4.2.1 单元类型 |
4.2.2 材料的本构模型 |
4.2.3 约束及边界条件 |
4.2.4 荷载与求解 |
4.3 仿真分析结果 |
4.3.1 侧向力-位移曲线 |
4.3.2 损伤与开裂状态 |
4.3.3 承载力 |
4.4 不同参数的影响 |
4.4.1 轴压比 |
4.4.2 钢丝间距 |
4.4.3 混凝土强度 |
4.4.4 混凝土层厚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钢丝网架砼夹芯复合墙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
5.1 墙体的破坏形式 |
5.2 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5.2.1 基本假定 |
5.2.2 已有计算方法 |
5.2.3 计算公式 |
5.3 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5.4 构造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参研课题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秸秆-钢复合板墙多层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推进 |
1.1.2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秸秆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BIM的秸秆-钢复合板墙多层装配式建筑结构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简介 |
2.3 预制秸秆-钢复合墙体设计 |
2.3.1 预制秸秆-钢复合墙体的组成 |
2.3.2 预制秸秆-钢复合墙体之间的连接节点 |
2.4 预制秸秆-钢复合楼屋面板设计 |
2.4.1 预制秸秆-钢复合双向板设计 |
2.4.2 预制秸秆-钢复合单向板设计 |
2.5 秸秆-钢板墙复合装配式结构连接节点设计 |
2.5.1 上板下墙式连接节点 |
2.5.2 上墙下板式连接节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缩尺模型静载试验 |
3.1 引言 |
3.2 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缩尺模型设计 |
3.2.1 结构构件原型尺寸的确定 |
3.2.2 缩尺模型相似常数的计算 |
3.2.3 缩尺模型构件尺寸的确定 |
3.3 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缩尺模型的制作 |
3.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3.3.2 秸秆-钢复合预制构件的加工 |
3.3.3 秸秆-钢复合预制构件的装配 |
3.4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案 |
3.4.1 试验目的 |
3.4.2 试验方案 |
3.5 试验结果 |
3.5.1 测点的应变-荷载曲线 |
3.5.2 测点的位移-荷载曲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秸秆-钢复合板墙多层装配式结构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结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4.3.1 秸秆-钢复合楼面板节点位移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2 秸秆-钢复合墙体节点位移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4 多层秸秆-钢复合板墙装配式结构有限元分析 |
4.4.1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2 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装配式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农房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
1.3 轻钢结构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
1.3.1 轻钢结构住宅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轻钢结构住宅国内研究现状 |
1.4 复合墙板抗剪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复合墙板抗剪性能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复合墙板抗剪性能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构造研究 |
2.1 概述 |
2.2 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构造设计 |
2.2.1 墙板构造 |
2.2.2 墙体立柱竖向连接构造 |
2.2.3 墙体立柱与楼盖连接构造 |
2.2.4 墙体立柱与屋面檩条连接构造 |
2.2.5 房屋外墙热桥阻断构造 |
2.2.6 房屋火炕、灶台及烟囱防火构造 |
2.2.7 房屋卫生间冬季防冻构造 |
2.2.8 房屋墙体防火构造 |
2.3 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体系研究 |
2.3.1 房屋竖向承力体系 |
2.3.2 房屋水平承力体系 |
2.3.3 房屋楼盖承力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立柱理论计算 |
3.1 概述 |
3.2 墙板立柱轴心受压稳定承载力计算 |
3.2.1 立柱轴心受压稳定承载力计算 |
3.3 墙板立柱偏心受压稳定承载力验算 |
3.3.1 立柱偏心受压稳定承载力验算 |
3.4 立柱强度验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立柱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目的 |
4.3 试件和试验装置 |
4.3.1 试件 |
4.3.2 试验装置 |
4.3.3 测点布置 |
4.4 试验过程 |
4.4.1 试验加载制度 |
4.4.2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
4.5 试验数据分析 |
4.5.1 轴心受压承载力试验结果 |
4.5.2 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结果 |
4.5.3 构件荷载—轴向压缩位移曲线 |
4.5.4 构件荷载—绕弱轴弯曲位移曲线 |
4.5.5 荷载—应变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水平承载力分析 |
5.1 概述 |
5.2 建立模型 |
5.2.1 材料定义 |
5.2.2 荷载定义 |
5.2.3 荷载工况及荷载组合 |
5.3 一层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水平承载力分析 |
5.3.1 风荷载 |
5.3.2 地震作用 |
5.4 二层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水平承载力分析 |
5.4.1 风荷载 |
5.4.2 地震作用 |
5.5 三层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水平承载力分析 |
5.5.1 风荷载 |
5.5.2 地震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
6.1 概述 |
6.2 试验目的 |
6.3 试件和试验装置 |
6.3.1 试件 |
6.3.2 试验装置 |
6.3.3 测点布置 |
6.4 试验加载制度及试验过程 |
6.4.1 加载制度 |
6.4.2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
6.5 数据处理及主要试验结果 |
6.5.1 数据处理 |
6.5.2 墙板荷载—位移曲线 |
6.5.3 应变数据分析 |
6.5.4 墙板屈服荷载、破坏荷载的确定 |
6.6 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 |
6.6.1 边立柱破坏 |
6.6.2 交叉钢带与骨架自攻螺钉连接计算 |
6.7 墙体有限元分析 |
6.7.1 材料本构的选取 |
6.7.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7.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10)装配式轻钢密肋墙体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
1.2.1 密肋复合板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冷弯薄壁型钢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装配式轻钢密肋墙体试验研究 |
2.1 发泡水泥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2.1.1 发泡水泥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2.1.2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
2.2 试验概况 |
2.2.1 模型概况 |
2.2.2 竖向承载力试验应变测点布置 |
2.2.3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应变测点布置 |
2.2.4 位移测量与加载制度 |
2.3 试验研究 |
2.3.1 竖向承载力试验 |
2.3.2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滞回曲线 |
2.4.2 墙体破坏模式 |
2.4.3 骨架曲线 |
2.4.4 耗能分析 |
2.4.5 刚度退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轻钢密肋墙体数值模型分析与验证 |
3.1 数值模拟 |
3.1.1 轻钢墙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2 材料特性输入 |
3.1.3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3.1.4 边界约束及加载条件 |
3.2 墙体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2.1 墙体破坏特征对比 |
3.2.2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3.2.3 墙体最大抗剪承载力对比 |
3.3 影响因素 |
3.3.1 高宽比 |
3.3.2 竖向荷载 |
3.3.3 钢材厚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轻钢密肋墙体振动台试验及动力响应分析 |
4.1 试验模型设计与模态分析 |
4.1.1 试验模型模态分析 |
4.1.2 加载制度及配重 |
4.2 量测内容与损伤 |
4.2.1 损伤与裂缝发展 |
4.2.2 频率与阻尼比 |
4.3 地震反应 |
4.3.1 加速度反应 |
4.3.2 位移反应 |
4.3.3 加速度—位移滞回曲线 |
4.4 抗震能力评价 |
4.5 动力响应分析 |
4.5.1 工程概况与模型参数 |
4.5.2 装配式墙体结构模型等效计算 |
4.5.3 地震动模型参数选取 |
4.5.4 响应特征值 |
4.5.5 结构相应特征值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轻钢密肋墙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及构造措施 |
5.1 轻钢密肋墙体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5.1.1 轴心受压刚度 |
5.1.2 粘结强度 |
5.1.3 参数分析 |
5.1.4 竖向荷载作用下墙体承载力经验公式 |
5.2 轻钢密肋墙体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5.2.1 墙体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2.2 墙体开裂荷载计算 |
5.2.3 墙体最大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2.4 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5.3 轻钢密肋墙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
5.3.1 材料性能 |
5.3.2 轻钢密肋墙布置原则 |
5.4 轻钢密肋墙结构施工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 |
5.4.1 轻钢密肋墙结构施工方法 |
5.4.2 轻钢密肋墙的改进抗震构造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钢丝网砼墙板结构分析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钢丝网架混凝土外墙挂板节点区域竖向承载能力研究[D]. 常铭昊.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装配式钢丝网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郑贤贤.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3]新型暗支撑预制墙板抗侧性能研究[D]. 徐千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GFRP抗剪连接件复合墙板的抗弯性能研究[D]. 王文豪. 山东大学, 2020(12)
- [5]新型装配式喷射混凝土夹心墙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于周健. 济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D]. 卞子铭.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7]新型钢丝网架混凝土夹芯复合墙板抗震性能研究[D]. 尹晓祥.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8]秸秆-钢复合板墙多层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研发[D]. 王舒.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9]装配式轻钢承重保温一体化墙板结构房屋设计研究[D]. 吴云龙.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10]装配式轻钢密肋墙体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 赵媛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