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仔猪何时断奶最适宜(论文文献综述)
黄进,熊程辉[1](2021)在《影响乳仔猪腹泻的母源性和非母源性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乳仔猪腹泻是当今养猪业面临的常态化问题。自2020年7月1日中国饲料端实施全面禁抗以来,靠药物添加剂来控制仔猪腹泻的传统教保料产品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求。需要深入分析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寻找新的控制仔猪腹泻的方法。临床上微生物、应激、饲养环境等诸多原因均可引起仔猪腹泻,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进行有效的防护。文章从影响仔猪腹泻的母源性和非母源性因素以及滥用抗生素对猪只生理健康的损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推荐了防控乳仔猪腹泻的方案。
贾红敏,马永航,贺平丽,谯仕彦[2](2021)在《过量赖氨酸对断奶仔猪及其肠道上皮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旨在从体内与体外探究过量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44头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3头阉公猪和3头母猪),各组在日粮中分别添加1.3%、2.6%、3.9%和5.2%的回肠标准可消化赖氨酸(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lysine, SID Lys),观察其对于仔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以及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以IPEC-J2为体外模型,根据培养基与营养需要中氨基酸的种类与比例,添加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测定IPEC-J2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试图通过平衡氨基酸手段降低因过量添加赖氨酸造成的不利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日粮SID Lys添加量的增加,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显着下降(P<0.05),血浆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部分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肠道形态受到影响。当在培养基中添加2.0 mmol·L-1赖氨酸时,IPEC-J2细胞活力显着下降(P<0.05),培养基中原赖氨酸浓度(0.5 mmol·L-1)是IPEC-J2生长的最适浓度。当按照培养基中氨基酸平衡比例补充其他必需氨基酸时,细胞活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当按照猪碱性氨基酸的最适比例补充相应浓度的精氨酸与组氨酸时,细胞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单独添加过多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的生长会产生负面作用,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氨基酸之间的平衡。
罗鹏[3](2021)在《高抗逆植物乳杆菌优化及其组成的合生元在生猪饲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前期选育的植物乳杆菌为模式菌,对其进行抗逆性能驯化,而后优化其发酵参数,开发出特异性培养基配方,再结合乳化凝胶化微胶囊包被和巨包埋后包被法,形成稳定的高抗逆性能的多层包被饲用植物乳杆菌产品制备工艺,与屎肠球菌RS047、壳寡糖复配成合生元,研究合生元在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无抗饲料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畜禽饲料中的抗生素替代和畜禽养殖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一植物乳杆菌LP15-1菌种驯化及其驯化后菌株发酵参数优化本试验通过逐级提高驯化温度、培养基酸度和胆盐浓度,对植物乳杆菌LP15-1进行驯化,对各阶段驯化后菌株进行耐性评价,筛选获得耐高温菌株LP15-1a。对菌株LP15-1a进行发酵参数优化。优化结果:培养条件是初始p H=8.0,温度30℃,静置培养20 h;培养基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G0309(14.41 g/L),最适碳源为糖蜜(28.57g/L)。试验二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断奶仔猪饲养中的应用试验选取体重相近、日龄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28日龄断奶仔猪公猪108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ANT):饲喂基础日粮+0.03%金霉素;合生元组(SYN):饲喂基础日粮+合生元(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0.05%壳寡糖,每克全价饲料含植物乳杆菌1.0×106 CFU,含屎肠球菌1.0×106 CFU,含壳寡糖500 mg)。试验周期为60天。结果表明:(1)三组的生长性能(包括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合生元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提高38 g/d,即提高9%,料重比降低7%;降低了断奶仔猪死亡率(SYN vs.CON:7.5%vs.12%),但高于抗生素组死亡率(SYN vs.ANT:7.5%vs.5%);显着降低了断奶仔猪的粪便指数(SYN vs.CON:1.49 vs.2.07,P=0.0204),降低28%;合生元组的粪便指数与抗生素组无统计学差异(SYN vs.ANT:1.49 vs.1.63)。(2)合生元组断奶仔猪粪便中的粪臭素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但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三组仔猪粪便中吲哚的含量差异不显着。(3)合生元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了断奶仔猪空肠黏液蛋白MUC2基因表达水平(P<0.05);而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4)合生元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酸性杯状细胞的数量(P<0.01);与抗生素组相比,极显着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内酸性杯状细胞的数量(P<0.01),而回肠内酸性杯状细胞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三组(CON、ANT和SYN)各肠段含硫杯状细胞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三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生长育肥猪饲养中的应用试验选用体重相近(33±6 kg)、日龄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90头。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公母各3个重复,其中公猪为去势公猪),每个重复5头猪。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中猪阶段(30-60 kg)饲喂基础饲粮+0.002%维吉尼亚霉素(速大肥),大猪阶段(60 kg-出栏)饲喂基础饲粮;合生元组(SYN):饲喂基础饲粮+合生元(0.05%植物乳杆菌+0.05%屎肠球菌+0.05%壳寡糖)。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性别对生长肥育猪的日增重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可显着影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母猪的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低于(P<0.05)去势公猪。然而,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去势公猪还是母猪,在生长期饲喂抗生素和在生长期与肥育期全程饲喂合生元均对其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但是,全程饲喂添加合生元的饲料,可有效降低生长肥育猪死亡率;在本试验中,SYN组生长肥育猪,无论公、母,全程死亡率为0;然而CON组公猪有1头死亡(CON组死亡率3.33%),ANT组母猪有2头死亡(ANT组死亡率6.67%)。(2)与对照组相比,在生长期饲喂抗生素(ANT)和在生长期与肥育期全程饲喂合生元(SYN)对生长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均无显着影响(P>0.05)。然而,与CON组相比,SYN组猪的背膘厚有降低的趋势(0.05≤P<0.1)。(3)与对照组相比,生长肥育猪饲喂合生元(SYN)可显着降低猪肉的剪切力(P<0.05),即明显地改善了猪肉的嫩度。然而,其他肉品质指标,p H45 min、滴水损失、宰后45 min和24 h的肉色、大理石纹等,在三组猪肉之间无显着差别(P?0.05)。(4)SYN组猪里脊肉的嫩度显着优于ANT组(P<0.05),与CON组差异不显着(P?0.05)。另外,SYN组猪后腿肉的嫩度显着优于CON组(P<0.05),与ANT组差异不显着(P?0.05)。然而,三个组里脊肉和后腿肉的其他指标,色泽、气味、滋味、弹性和总体可接受度均无显着差别(P?0.05)。
张一鸣[4](2021)在《不同生长阶段猪日粮铜需求规律及甘氨酸铜替代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铜是机体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大量研究表明,高铜可改善仔猪的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在养猪生产中曾广泛应用。但饲料中的铜利用率低,高铜添加导致的环境污染引起了高度的重视。长期饲喂高铜日粮不仅导致养殖环境铜累积,还可能导致猪的氧化应激、生长性能下降和组织铜蓄积以及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猪的代谢、生理和肠道菌群对日粮铜水平和剂型的响应,在保障养殖生产效益的前提下,科学地降低铜的添加是当前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本文研究了在断奶和生长育肥阶段添加不同剂量硫酸铜对猪铜沉积、养分利用及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同时探究了降低铜添加水平对猪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紊乱的缓解效果。此外,对甘氨酸铜替代硫酸铜的饲喂效果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一选择21日龄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铜(0、20、100和200 mg Cu/kg饲料)的日粮,并于试验开始后3周和6周屠宰取样。随着日粮铜水平增加,肝脏、肾脏和脑中铜的沉积增加(P<0.05)。试验3周后,随着日粮铜水平增加,血清MDA水平先降低后升高,GPX、CP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0.05)。日粮高水平的铜(200 mg Cu/kg饲料)显着影响回肠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成分(P<0.05),显着增加肠道大肠杆菌耐氯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比率(P<0.05)。菌群丰度的改变可能与仔猪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与代谢等代谢功能有关。(2)试验二选择21日龄断奶仔猪102头,随机分为6组。第一阶段分别饲喂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铜(0、25、50、75、100和125 mg Cu/kg饲料)的日粮至25 kg左右,第二阶段所有试验猪饲喂含25 mg Cu/kg饲料的日粮至100 kg左右,并于试验开始后3周和试验结束屠宰取样。结果表明,3周后,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断奶仔猪肝脏、肾脏、盲肠内容物和粪便中铜水平随日粮铜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随着日粮铜水平增加,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以及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先增加后降低(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以及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与日粮铜水平呈现显着的二次曲线的关系(P<0.05)。二次曲线顶点处日粮铜水平分布范围为19.50-63.83mg/kg。随着日粮铜水平增加,育肥期背肌游离Phe、Thr、Met、Val和Leu水平以及股二头肌游离Phe、Val、Leu和Ile水平降低(P<0.05),背肌UFA相对含量和UFA/SFA比例以及股二头肌系水力先增加后降低(P<0.05)。因此,推荐断奶仔猪(体重不超过25 kg)适宜日粮铜水平范围为19.50-63.83 mg/kg。(3)试验三选择体重约25 kg的仔猪1200头,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铜(0、4、8、16和32 mg Cu/kg饲料)的日粮至110kg左右。随着日粮铜水平增加,粪便铜水平增加(P<0.05),血清ALP活性和胴体中骨的比率先增加后降低(P<0.05),背肌滴水损失先降低后增加(P<0.05)。8 mg Cu/kg日粮铜添加组血液Lym计数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ALP活性和背肌滴水损失与日粮中铜水平呈现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二次曲线顶点处日粮铜水平分布范围为15.74-20.00 mg/kg。因此,推荐生长育肥猪(25-110 kg)适宜日粮铜水平范围为15.74-20.00 mg/kg。(4)试验四选择21日龄断奶仔猪68头,随机分为4组。第一阶段分别饲喂添加硫酸铜(0、25、125 mg Cu/kg饲料)和甘氨酸铜(25 mg Cu/kg饲料)的日粮至25 kg左右,第二阶段所有试验猪饲喂含25 mg Cu/kg饲料的日粮至100 kg左右,并于试验开始后3周和试验结束屠宰取样。与25 mg Cu/kg日粮硫酸铜添加组比较,甘氨酸铜组断奶仔猪肝脏锰的沉积、空肠隐窝深度、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以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的Shannon指数显着降低(P<0.05),血清P水平显着增加(P<0.05),盲肠内容物和粪便铜水平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与25 mg Cu/kg日粮硫酸铜添加组比较,甘氨酸铜添加组育肥期背肌游离Lys和Thr水平显着提高(P<0.05)。简言之,甘氨酸铜在替代无机铜的应用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综上所述,日粮高水平铜添加不适合应用于养猪生产中,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适宜日粮铜水平范围分别为19.50-63.83 mg/kg和15.74-20.00 mg/kg,甘氨酸铜在替代无机铜的应用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徐凯[5](2021)在《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小肠形态、肌纤维特性及生肌调节因子4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采用2因素2水平析因试验设计。分别按来源和性别选取23~25日龄断奶的体重为(5.59±0.47 kg)和体重为(7.14±0.22 kg)的三元(杜×长×大)断奶仔猪各48头。分别接受二阶段(断奶后1~7 d和8~45 d)和三阶段(1~7 d、8~28 d和29~45d)共2个饲喂模式处理,共4个处理组:即低断奶重二阶段饲喂模式组(K1组)、低断奶重三阶段饲喂模式组(K2组)、正常断奶重二阶段饲喂模式组(K3组)和正常断奶重三阶段饲喂模式组(K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试验期共45 d。结果显示:(1)三阶段饲喂模式显着提高了低断奶重仔猪的日增重(P<0.05),降低了料重比(P<0.05)。仔猪断奶重(P=0.024)、阶段饲喂(P=0.037)和两因素互作效应(P<0.01)对仔猪的日增重均具有显着影响,断奶重对仔猪料重比没有影响(P=0.176),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日采食量影响不显着(P=0.091);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显着影响血清的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水平(P<0.05),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的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和白介素-10水平均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血清的生长激素、胰岛素水平均有显着影响(P<0.05)。(2)断奶重对仔猪的心、肺、脾和肾器官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的心、肺、肝和小肠器官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断奶重对仔猪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有显着影响(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的血清和肝脏的SOD、CAT和GSH-Px活力均有显着影响(P<0.05)。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的血清和肝脏的SOD、CAT活力及血清的GSH-Px活力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3)断奶重对仔猪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均具有显着影响(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具有显着影响(P<0.05),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隐比有显着影响(P<0.05);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的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乳糖酶和蛋白酶活力均有显着影响(P<0.05)。(4)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两因素互作效应均对仔猪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有显着的影响(P<0.05)。三阶段饲喂模式显着提高了低断奶重仔猪的肌纤维横截面积(P<0.05),降低了低断奶重仔猪的肌纤维密度(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肌肉生肌调节因子4表达量影响显着(P<0.05)。综上所述,三阶段饲喂模式可有效提高保育期仔猪的生产性能,特别是对低断奶重仔猪的生长性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宋彩晴[6](2021)在《发酵中药预防仔猪断奶应激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在饲粮中的最佳添加剂量,以及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一:本试验主要是通过不同添加剂量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发酵中药复方制剂最佳添加剂量。选用120头断奶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四个处理,每个处理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四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0.1%、0.2%、0.3%发酵中药复方制剂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0.1%、0.2%、0.3%发酵中药复方制剂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1%、0.2%、0.3%发酵中药复方制剂,试验期23天。试验结果显示:1)在ADG和ADFI方面,0.2%组显着高于0.1%组和对照组(P<0.05),与0.3%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1%、0.2%、0.3%发酵中药复方制剂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2.61%、5.49%、3.85%。0.2%组平均日采食量最高。2)在F/G方面,0.2%组的料重比显着低于0.1%组和对照组(P<0.05),与0.3%组差异不显着(P>0.05)。3)在腹泻率方面,0.2%组的腹泻率显着低于0.1%组和对照组(P<0.05),与0.3%组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分析四个处理试验结果,上述发酵中药复方制剂最佳添加剂量为0.2%。试验二:本试验主要探讨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120头断奶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四个处理,每个处理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四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抗生素组、未发酵组、发酵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未发酵组、发酵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金霉素75 g/t+杆菌肽锌40 g/t、0.2%未发酵中药复方制剂、0.2%发酵中药复方制剂。试验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发酵组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未发酵组和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差异不显着(P>0.05);发酵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发酵组的料重比显着低于未发酵组、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差异不显着(P>0.05);发酵组、未发酵组、抗生素组的腹泻率差异不显着(P>0.05),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在免疫功能方面,发酵组的猪血清中的IL-2、IL-4、IFN-y含量均显着高于抗生素组、未发酵组、对照组(P<0.05)。发酵组的猪血清中的TNF-α含量显着高于抗生素组、对照组(P<0.05),但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着(P>0.05)。发酵组的猪血清中的IgG含量显着高于抗生素组、未发酵组、对照组(P<0.05)。发酵组的外周血CD4+T细胞含量显着高于抗生素组、对照组(P<0.05),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着(P>0.05)。发酵组的外周血CD8+T细胞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未发酵组、抗生素组差异不显着(P>0.05)。发酵组的外周血CD4+/CD8+比值显着高于抗生素组(P<0.05),与未发酵组、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三:本试验主要探讨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用40头断奶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五个处理,每个处理四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五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抗生素组、复合益生菌组、未发酵组、发酵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复合益生菌组、未发酵组、发酵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金霉素75 g/t、复合益生菌250 g/t、0.2%未发酵中药复方制剂、0.2%发酵中药复方制剂。试验结果显示:1)发酵组、未发酵组粪便乳酸杆菌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组(P<0.05),显着低于复合益生菌组(P<0.05)。2)发酵组与复合益生菌组粪便双歧杆菌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均显着高于未发酵组、对照组、抗生素组(P<0.05)。3)发酵组和抗生素组粪便大肠杆菌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显着低于未发酵组、复合益生菌组、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所用发酵中药复方制剂能有效提高断奶仔猪的日增重,降低腹泻率,与抗生素效果相当;可显着提高断奶仔猪免疫功能,优于未发酵中药复方制剂、抗生素;可显着提高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粪便大肠杆菌数量;最佳添加剂量为0.2%。
马莹[7](2021)在《不同断奶日龄对奶绵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早期断奶的应用可缩短母羊繁殖周期,提升羔羊生长速度。对乳畜来说,可大幅延迟产奶时间,提升产奶量。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断奶日龄对奶绵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在满足羔羊正常生长发育前提下探寻最适宜的断奶日龄,为早期断奶技术在奶绵羊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选择以戴瑞奶绵羊为父本、小尾寒羊为母本的F1公羔羊,分成四组,试验组分别于羔羊7、15、25日龄进行断奶(EW7、EW15、EW25)并饲喂代乳粉;对照组人工饲喂羊乳。研究内容如下:(1)对羔羊进行体重、体高和体长的测定。90日龄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2)90日龄进行采血,测定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羔羊胃肠道组织形态学。(3)屠宰时采集瘤胃液和瘤胃物,检测羔羊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4)IGF-1和Ghrelin基因与机体整体或部分组织生长发育相关,SLC22A5基因作为肉碱转运基因对机体而言同样重要。采集肝脏和皱胃组织块,检测IGF-1、Ghrelin和SLC22A5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到90日龄时,四组羔羊之间的体重、胴体重均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断奶日龄羔羊生长及屠宰性能影响不显着。(2)不同断奶日龄对羔羊正常代谢及血液免疫影响不显着。组织形态学结果表明早期断奶不影响羔羊瘤胃发育,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肠发育。(3)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四组羔羊瘤胃液p H值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早期断奶不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正常发育,但是不同断奶日龄会对微生物区系多样性造成影响,EW25组物种丰富度较EW7和EW15组高(P<0.05)。绝大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接近,但依然有部分菌群分布出现偏差。(4)四组羔羊的IGF-1基因在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早期断奶提高了Ghrelin和SLC22A5基因在皱胃和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说明早期断奶促进机体能量代谢及器官成熟发育。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断奶时间不会羔羊生长发育产生显着性影响,7日龄断奶组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出于经济价值最大化考虑,建议该品种在7日龄进行断奶。
高畅[8](2020)在《三菌培养物与中药复合制剂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三菌培养物(乳酸菌、酵母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培养物)、中药制剂以及三菌中药合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力、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的影响,为今后无抗饲料添加剂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本试验分为两部分:试验一、乳酸菌、酵母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米糠的条件筛选本试验选择延边大学农学院营养试验室保存的乳酸菌、酵母菌及枯草芽孢杆菌菌种,以米糠为发酵底物,设计梯度试验,根据发酵后培养物中乳酸菌、酵母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数,确定三菌复合发酵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筛选最佳条件为米糠添加量为34 g,含水量55 mL,复合菌液15 mL(其中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1:1: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培养物中乳酸菌、酵母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数分别为5.43×1010、2.23×1010、3.71×1010 CFU/g。试验二、三种饲料添加剂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试验随机选择体况良好、遗传性状相同、体重为(8.47±0.017)kg、35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80头,并按照完全随机的原则将仔猪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且保证每组仔猪公母比例一致。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LYS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0.5%三菌培养物,CHM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0.5%中药制剂,TBM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0.5%三菌中药合剂(其中三菌培养物与中药制剂比例为1:1)。预试期5 d,正试期42 d。根据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方法,分别在断奶后15 d、28 d、42 d时对仔猪进行阶段性换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在试验的各个阶段,TBM组仔猪的ADG及ADFI均在不同程度上显着或极显着提高,料重比显着降低;(2)在试验各个阶段,TBM组仔猪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均在不同程度上显着或极显着提高,LYS组和CHM组仔猪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均极显着提高;(3)在试验的第一阶段,各试验组仔猪的腹泻率(DR)均极显着降低,在试验的第二阶段,LYS组的DR显着降低,CHM组和TBM组的DR均极显着降低;(4)在试验的第一阶段,LYS组和TBM组仔猪的乳酸杆菌数量显着增加,在试验的前两个阶段,TBM组仔猪的大肠杆菌数量显着减少;(5)LYS组和TBM组仔猪的PLT含量显着提高,TBM组仔猪的WBC、HCT的含量显着增多;(6)各试验组仔猪的皮质醇及肌酸激酶浓度均极显着下降,LYS组仔猪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显着下降,而CHM组和TBM组的ACTH浓度则极显着降低;(7)CHM组和TBM组仔猪的总蛋白(TP)和白蛋白浓度均极显着提高,LYS组的TP浓度显着提高,TBM组的尿素浓度显着降低,且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浓度均显着提高;(8)TBM组仔猪的免疫球蛋白G浓度显着增加,其他各组间无显着差异;(9)LYS组仔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显着提高,且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浓度极显着提高,CHM组和TBM组仔猪的SOD、T-AOC、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浓度均极显着提高,而其丙二醛的含量显着降低;(10)CHM组仔猪的生长激素(GH)浓度显着提高,TBM组的GH浓度极显着提高,且TBM组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浓度显着提高,各试验组仔猪的甲状腺素浓度均极显着增加,而生长抑制素浓度均极显着下降。综上所述:三菌培养物、中药制剂及三菌中药合剂这三种饲料添加剂对仔猪的饲喂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比较三种添加剂的饲喂效果发现,三菌中药合剂的效果更佳。
林厦菁,陈芳,蒋守群,蒋宗勇[9](2020)在《大豆异黄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及肠粘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60只5.5 kg 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公母各4只)。各处理组饲粮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分别为0(空白对照组)、10、20、40、80 mg·kg-1。试猪饲养至7、42d时每个重复分别选取平均体重的试猪屠宰并取样测定。【结果】断奶后8—42 d和整个试验期阶段,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料重比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7d,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提高有降低的趋势,其中添加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组试验猪肝脏中的MDA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添加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4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80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10 mg·kg-1组肝脏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8—42 d时,2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试验猪料重比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42d时,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血清SOD活性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大豆异黄酮20 mg·kg-1组肝脏的GSH-Px活性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断奶后42d,大豆异黄酮40和80 mg·kg-1组的空肠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大豆异黄酮40 mg·kg-1组空肠的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和1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饲粮大豆异黄酮对空肠的金属硫蛋白(MT)含量有显着影响作用,其中大豆异黄酮10 mg·kg-1组空肠的MT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断奶后7、42d对照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成舌状排列,绒毛顶端凹陷且脱落严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损伤程度降低,其中40 mg·kg-1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最完整,成柱状排列。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42d的血液中CD4+的水平有显着影响作用,对淋巴细胞转化率、CD8+、CD4+/CD8+无显着影响(P>0.05),其中大豆异黄酮10和20 mg·kg-1组血液中CD4+水平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80 mg·kg-1大豆异黄酮组(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对肠绒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断奶仔猪大豆异黄酮适宜添加量为40mg·kg-1。
董子诚[10](2019)在《酸化剂的体外筛选及其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粪便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是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对酸化剂的复合及作用效果进行研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模拟消化试验对十种单一酸化剂进行筛选,并分别组成消化型、抑菌型、兼顾型三种复合酸化剂。再对三种功能型复合酸化剂进行体外筛选,确定复合酸化剂各酸之间的最佳比例及最佳添加水平。然后进行饲养试验,通过测定三种不同功能型复合酸化剂对仔猪生长性能、粪中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为复合酸化剂的作用效果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一:单一酸化剂的体外筛选选用10种单一酸化剂(乳酸,苯甲酸,柠檬酸,富马酸,甲酸,磷酸,山梨酸,酒石酸,苹果酸,盐酸),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比较10种酸化剂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测定10种酸化剂对消化液的p H、物质消化率和丁酸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10种酸化剂抑菌效果强弱顺序为:磷酸、柠檬酸、苯甲酸、乳酸、富马酸、甲酸、苹果酸、山梨酸、酒石酸、盐酸。(2)根据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10种酸化剂消化效果强弱顺序为:乳酸、富马酸、苯甲酸、磷酸、苹果酸、山梨酸、甲酸、酒石酸、盐酸。试验二:复合酸化剂的体外筛选采用“均匀设计法”将抑菌效果最好的四种酸化剂组成的抑菌型复合酸化剂(磷酸、柠檬酸、苯甲酸、乳酸)、消化效果最好的四种酸化剂组成的消化型酸化剂(乳酸、富马酸、苯甲酸、磷酸)及兼顾抑菌消化的兼顾型酸化剂(磷酸、柠檬酸、乳酸、富马酸)各设计七种不同配比。通过日粮p H、日粮系酸力筛选出最佳配比。然后将最佳配比的三种功能型复合酸化剂分别设计成0.0%(对照组)、0.1%、0.3%、0.5%三个添加水平,再通过体外抑菌、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筛选出每种功能型复合酸化剂的最佳添加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功能型复合酸化剂各酸之间最佳配比和最佳添加水平为:0.3%的抑菌型复合酸化剂磷柠苯乳(36%,28%,14%,8%),0.5%的消化型复合酸化剂乳富苯磷(36%,28%,14%,8%),0.3%的兼顾型复合酸化剂乳磷富柠(28%,28%,13%,13%)。试验三:复合酸化剂对断乳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粪中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120头21日龄体重在8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第一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二组为抑菌型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3%的抑菌型复合酸化剂,第三组为消化型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的消化型复合酸化剂,第四组为兼顾型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3%的兼顾型复合酸化剂。测定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粪中指标。试验期28天。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均不同程度改善了断乳仔猪的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消化型组显着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有降低断乳仔猪的料肉比趋势(P>0.05)。添加不同类型复合酸化剂均能有降低仔猪腹泻率。(2)在整个试验期,与对照组相比,抑菌型组、消化型组、兼顾型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仔猪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含量以及T4、IGF-1的含量。兼顾型组作用效果最好。添加三种不同功能型复合酸化剂对断乳仔猪血清中T3的含量有提升或下降作用,但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3)在整个试验期,与对照组相比,抑菌型组、消化型组、兼顾型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降低尿素氮和尿酸含量。抑菌型组提高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尿酸含量作用效果最好。消化型组可以降低尿素氮含量作用效果最好。(4)抑菌型组、兼顾型组显着降低粪便p H(P<0.05)和氨气含量(P<0.05),消化型组显着降低粪便p H(P<0.05)。抑菌型组显着提升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含量降低大肠杆菌含量(P<0.05),消化型组和兼顾型组显着提升乳酸菌含量降低大肠杆菌含量(P<0.05)。(5)消化型组和兼顾型组显着提升干物质和粗蛋白利用率(P<0.05)。综上所述,三种复合酸化剂均能不同程度的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粪中指标。其中0.5%消化型复合酸化剂作用效果较好,其次是0.3%兼顾型复合酸化剂。
二、仔猪何时断奶最适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仔猪何时断奶最适宜(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乳仔猪腹泻的母源性和非母源性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乳仔猪腹泻的主要因素 |
1.1 母源性因素 |
1.2 非母源性因素 |
1.2.1 生理性腹泻 |
1.2.2 病原性腹泻 |
1.2.3 营养性腹泻 |
1.2.4 环境性腹泻 |
2 滥用抗生素控制仔猪腹泻的危害 |
3 乳仔猪腹泻的防控策略 |
(2)过量赖氨酸对断奶仔猪及其肠道上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日粮与细胞 |
1.2 动物屠宰和样品采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动物试验指标测定 |
1.3.1.1 日粮组分: |
1.3.1.2 生长性能及腹泻率: |
1.3.1.3 器官指数: |
1.3.1.4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1.3.1.5 肠道形态: |
1.3.1.6 组织病理学: |
1.3.2 细胞处理及指标测定 |
1.3.2.1 不同赖氨酸浓度对IPEC-J2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2.2 氨基酸平衡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2.3 碱性氨基酸平衡对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 |
1.4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和腹泻率的影响 |
2.2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血液常规、血清生化、免疫指标、无机离子和生长激素的影响 |
2.3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的影响 |
2.4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2.5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的赖氨酸对IPEC-J2细胞增殖的影响 |
3 讨 论 |
3.1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器官指数、腹泻率、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3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断奶仔猪血液指标的影响 |
3.4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3.5 过量赖氨酸对猪肠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4 结 论 |
(3)高抗逆植物乳杆菌优化及其组成的合生元在生猪饲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乳杆菌 |
1.2.2 植物乳杆菌在动物饲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2.3 乳酸菌包被工艺的研究进展 |
1.2.4 合生元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植物乳杆菌LP15-1菌种驯化及其驯化后菌株发酵参数优化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试验二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断奶仔猪饲养中的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日粮 |
2.1.4 饲养管理 |
2.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6 仪器设备与试剂 |
2.1.7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试验结果 |
2.2.1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粪便臭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
2.2.3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空肠黏液蛋白MUC2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4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小肠黏液蛋白类型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试验三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生长育肥猪饲养中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3.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3.2.3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3.2.4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粪便臭味物质的测定 |
附录B 空肠黏液蛋白MUC2基因表达的检测 |
附录C 小肠黏液蛋白 PAS-AB染色和HID-AB染色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4)不同生长阶段猪日粮铜需求规律及甘氨酸铜替代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铜的营养生理 |
1.2 铜的吸收、转运及代谢 |
1.3 猪的铜营养研究进展 |
1.3.1 高铜对改善猪生长性能的效果及促生长机理 |
1.3.2 日粮铜水平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
1.3.3 日粮铜水平对氧化应激的调控 |
1.3.4 日粮铜水平对猪肠道微生态的调节 |
1.3.5 日粮铜水平对猪胴体品质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6 甘氨酸铜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1.4 饲料铜的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5 动物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
1.5.1 综合法 |
1.5.2 析因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总体设计 |
第二章 高铜对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和铜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动物饲养与样品采集 |
2.1.2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2.1.3 组织微量元素沉积分析 |
2.1.4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
2.1.5 肝脏组织形态学分析 |
2.1.6 组织基因表达分析 |
2.1.7 16S rRNA测序分析 |
2.1.8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9 耐药表型鉴定 |
2.1.10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生长性能 |
2.2.2 血清生化指标 |
2.2.3 组织微量元素沉积 |
2.2.4 肝脏组织形态学分析 |
2.2.5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
2.2.6 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 |
2.2.7 组织铜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分析 |
2.2.8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功能预测 |
2.2.9 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高水平铜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高水平铜对铜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
2.3.3 高水平铜对组织形态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
2.3.4 高水平铜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2.3.5 高水平铜对肠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断奶仔猪不同铜添加水平的生物效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动物饲养与样品采集 |
3.1.2 微量元素沉积和排泄分析 |
3.1.3 血清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分析 |
3.1.4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
3.1.5 肠道组织形态学分析 |
3.1.6 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分析 |
3.1.7 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测定 |
3.1.8 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
3.1.9 肌肉中长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
3.1.10 组织基因表达分析 |
3.1.11 16S rRNA测序分析 |
3.1.12 统计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2.2 日粮铜水平对组织微量元素沉积和排泄的影响 |
3.2.3 日粮铜水平对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4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3.2.5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
3.2.6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组织铜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7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8 断奶阶段日粮铜水平对育肥期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2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养分消化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
3.3.3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铜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
3.3.4 日粮铜水平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3.5 断奶仔猪日粮铜水平对育肥期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长育肥猪不同铜添加水平的生物效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动物饲养与样品采集 |
4.1.2 微量元素沉积和排泄分析 |
4.1.3 血清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分析 |
4.1.4 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测定 |
4.1.5 组织基因表达分析 |
4.1.6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组织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 |
4.2.3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粪便微量元素排泄的影响 |
4.2.4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5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 |
4.2.6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组织铜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3.2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铜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
4.3.3 日粮铜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4 日粮铜水平对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甘氨酸铜替代硫酸铜的效果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动物饲养与样品采集 |
5.1.2 微量元素沉积和排泄分析 |
5.1.3 血清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分析 |
5.1.4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
5.1.5 肠道组织形态学分析 |
5.1.6 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分析 |
5.1.7 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测定 |
5.1.8 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
5.1.9 肌肉中长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
5.1.10 组织基因表达分析 |
5.1.11 16S rRNA测序分析 |
5.1.12 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5.2.2 甘氨酸铜对组织微量元素沉积和排泄的影响 |
5.2.3 甘氨酸铜对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4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5.2.5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
5.2.6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组织铜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7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
5.2.8 断奶阶段甘氨酸铜对育肥期背肌肉质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2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铜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
5.3.3 甘氨酸铜对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4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养分消化率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
5.3.5 甘氨酸铜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5.3.6 断奶仔猪甘氨酸铜对育肥期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5)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断奶应激与断奶仔猪生理及营养需要特点 |
1.1.1 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 |
1.1.2 断奶仔猪生理特点 |
1.1.3 断奶仔猪营养需要特点 |
1.2 断奶重对仔猪发育的影响及生长调控研究 |
1.2.1 仔猪断奶重不同的产生原因 |
1.2.2 断奶重对仔猪发育的影响 |
1.2.3 仔猪低断奶重的生长调控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2.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GH和INS水平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GH和INS水平的影响 |
2.4 小结 |
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器官指数、血清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及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及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4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4.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4.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 |
4.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 |
4.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4 小结 |
5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IGF-I和 IGF-II水平、肌纤维特性及MRF4 表达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5.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5.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4.1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 水平的测定 |
5.1.4.2 肌纤维特性的测定 |
5.1.4.3 生肌调节因子4(MRF4)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IGF-I和 IGF-II水平的影响 |
5.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5.2.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MRF4 表达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IGF-I和 IGF-II水平的影响 |
5.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5.3.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 MRF4 表达量的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发酵中药预防仔猪断奶应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我国养猪业现状 |
1.1 我国养猪业现状 |
1.2 早期隔离断奶仔猪问题 |
2. 缓解仔猪断奶应激的添加剂以及工艺研究现状 |
2.1 抗生素 |
2.2 益生菌 |
2.3 酶制剂 |
2.4 酸度调节剂 |
2.5 植物精油 |
2.6 加工工艺 |
3.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概况 |
3.1 中药饲料添加剂在猪中的应用效果 |
3.1.1 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能力、抗应激能力 |
3.1.2 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养分消化率 |
3.1.3 提高生长性能 |
3.2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
3.2.1 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能力 |
3.2.2 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 |
3.2.3 抑菌、抗病毒作用 |
3.3 发酵中药饲料添加剂的优势特点以及应用效果 |
3.3.1 提高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产生新的活性成分 |
3.3.2 降低中药毒副作用 |
3.3.3 发酵中药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效果 |
3.4 中药饲料添加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引言 |
试验一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最佳添加剂量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 |
1.1.2 基础日粮 |
1.1.3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饲养管理 |
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3.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1.3.2 腹泻率的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添加量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日增重和日采食量的影响 |
2.2 不同添加量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料重比的影响 |
2.3 不同添加量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腹泻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中药复方制剂 |
1.1.2 抗生素 |
1.1.3 基础日粮 |
1.1.4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饲养管理 |
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3.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1.3.2 腹泻率的测定 |
1.3.3 血液免疫指标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1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2.2.2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血清中IgG的影响 |
2.2.3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中药复方制剂 |
1.1.2 抗生素 |
1.1.3 复合益生菌 |
1.1.4 基础日粮 |
1.1.5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饲养管理 |
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3.1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测定 |
1.3.2 大肠杆菌的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乳酸杆菌的影响 |
2.2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双歧杆菌的影响 |
2.3 发酵中药复方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大肠杆菌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不同断奶日龄对奶绵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一 引言 |
1.1 早期断奶的概念及价值 |
1.2 早期断奶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1 在羊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2 其他家畜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早期断奶对幼畜的潜在影响 |
1.3.1 断奶应激的影响 |
1.3.2 早期断奶对生长的影响 |
1.3.3 早期断奶对健康状况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
1.3.4 早期断奶对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
1.3.5 早期断奶对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1.4 奶绵羊品种及引进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二 不同断奶日龄对羔羊生长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2.1.2 饲养管理 |
2.1.3 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羔羊生长性能 |
2.2.2 羔羊屠宰性能 |
2.2.3 羔羊内脏器官发育 |
2.3 讨论 |
2.3.1 断奶日龄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断奶日龄对羔羊屠宰性能指标的影响 |
2.3.3 断奶日龄对羔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
2.4 小结 |
三 断奶日龄对羔羊生理生化和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3.1.2 饲养管理 |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断奶日龄对羔羊血常规的影响 |
3.2.2 断奶日龄对羔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3 断奶日龄对羔羊消化道形态组织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断奶日龄对羔羊血常规的影响 |
3.3.2 断奶日龄对羔羊血清生化的影响 |
3.3.3 断奶日龄对羔羊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4 断奶日龄对羔羊消化道形态组织学的影响 |
3.4 小结 |
四 断奶日龄对羔羊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动物与饲养管理 |
4.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
4.1.3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瘤胃p H值、微生物蛋白含量 |
4.2.2 瘤胃微生物区系 |
4.3 讨论 |
4.3.1 断奶日龄对羔羊瘤胃p H值、微生物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2 断奶日龄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4.3.3 断奶日龄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4 小结 |
五 断奶日龄对生长代谢基因在肝脏和皱胃中表达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动物与饲养管理 |
5.1.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5.1.3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Ghrelin及 SLC22A5 基因在羔羊皱胃表达的特异性 |
5.2.2 IGF-1、Ghrelin及 SLC22A5 基因在羔羊肝脏表达的特异性 |
5.3 讨论 |
5.3.1 关于羔羊IGF-1 基因表达的分析 |
5.3.2 关于绵羊Ghrelin基因表达的分析 |
5.3.3 关于绵羊SLC22A5 基因表达的分析 |
5.4 小结 |
六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三菌培养物与中药复合制剂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断奶应激的产生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 |
1.2 无抗饲料添加剂的现状 |
1.3 无抗饲料添加剂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 |
1.4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乳酸菌、酵母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米糠的条件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方法 |
2.2 发酵条件筛选 |
2.2.1 含水量的筛选 |
2.2.2 装料量的筛选 |
2.2.3 培养温度的筛选 |
2.2.4 培养时间的筛选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含水量对培养物中各菌种活菌数的影响 |
2.3.2 装料量对培养物中各菌种活菌数的影响 |
2.3.3 培养温度对培养物中各菌种活菌数的影响 |
2.3.4 培养时间对培养物中各菌种活菌数的影响 |
2.3.5 发酵培养物的营养成分分析 |
2.4 讨论 |
2.4.1 装料量与含水量对培养物中各菌种活菌数的影响 |
2.4.2 培养温度与培养时间对培养物中各菌种活菌数的影响 |
2.4.3 复合菌发酵后对米糠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三章 三种饲料添加剂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3.1.3 试验动物基础日粮组成 |
3.2 样品采集 |
3.2.1 饲料样品采集 |
3.2.2 粪样采集 |
3.2.3 血样采集 |
3.3 指标测定 |
3.3.1 生产性能及腹泻率指标测定 |
3.3.2 养分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
3.3.3 粪中菌群的测定方法 |
3.3.4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4 统计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5.2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5.3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
3.5.4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粪中菌群的影响 |
3.5.5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
3.5.6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应激类激素浓度的影响 |
3.5.7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8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能力的影响 |
3.5.9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10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长类激素浓度的影响 |
3.5.11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
3.6 讨论 |
3.6.1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6.2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6.3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
3.6.4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粪中菌群的影响 |
3.6.5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
3.6.6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应激类激素浓度的影响 |
3.6.7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8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能力的影响 |
3.6.9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6.10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长类激素浓度的影响 |
3.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豆异黄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及肠粘膜形态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动物分组与设计 |
1.3 试验饲粮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生长性能 |
1.4.2 抗氧化指标测定和方法 |
1.4.3 十二指肠粘膜形态结构电镜观察 |
1.4.4 十二指肠粘膜形态结构光镜观察 |
1.4.5 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参数及淋巴细胞转化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血清及肝脏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3 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空肠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4 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绒毛形态结构的影响 |
2.5 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免疫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3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机体免疫性能的影响 |
3.4大豆异黄酮在断奶仔猪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 |
4 结论 |
(10)酸化剂的体外筛选及其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粪便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酸化剂的种类及其物理特性 |
1.1.1 有机酸化剂 |
1.1.2 无机酸化剂 |
1.1.3 复合酸化剂 |
1.2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 |
1.2.1 降低胃内pH值,提供良好的消化环境 |
1.2.2 促进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1.2.3 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
1.2.4 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
1.3 影响酸化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
1.3.1 添加剂量 |
1.3.2 日粮组分 |
1.3.3 与其他物质的协同增效作用 |
1.3.4 添加时间 |
1.3.5 其他因素 |
1.4 酸化剂在仔猪日粮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
1.4.1 酸化剂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4.2 酸化剂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1.4.3 酸化剂对仔猪肠道及其微生物的影响 |
1.4.4 酸化剂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单一酸化剂的体外筛选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一酸化剂的体外抑菌效果 |
2.2.2 单一酸化剂体外模拟消化的效果 |
2.3 讨论 |
2.3.1 单一酸化剂体外抑菌效果 |
2.3.2 单一酸化剂体外模拟消化效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酸化剂的体外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酸化剂最优配比的筛选 |
3.2.2 复合酸化剂最优剂量的筛选 |
3.3 讨论 |
3.3.1 复合酸化剂最佳配比筛选 |
3.3.2 复合酸化剂最佳添加水平的筛选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酸化剂对断乳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粪中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2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的影响 |
4.2.3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血清蛋白相关指标的影响 |
4.2.4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2.5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粪中指标的影响 |
4.2.6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粪便菌群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3.2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4.3.3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3.4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粪中指标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仔猪何时断奶最适宜(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乳仔猪腹泻的母源性和非母源性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J]. 黄进,熊程辉. 饲料博览, 2021(09)
- [2]过量赖氨酸对断奶仔猪及其肠道上皮细胞的影响[J]. 贾红敏,马永航,贺平丽,谯仕彦. 畜牧兽医学报, 2021(07)
- [3]高抗逆植物乳杆菌优化及其组成的合生元在生猪饲养中的应用[D]. 罗鹏.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不同生长阶段猪日粮铜需求规律及甘氨酸铜替代效果研究[D]. 张一鸣.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D]. 徐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6]发酵中药预防仔猪断奶应激的应用研究[D]. 宋彩晴.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7]不同断奶日龄对奶绵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马莹.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三菌培养物与中药复合制剂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D]. 高畅. 延边大学, 2020(05)
- [9]大豆异黄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及肠粘膜形态结构的影响[J]. 林厦菁,陈芳,蒋守群,蒋宗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20(10)
- [10]酸化剂的体外筛选及其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粪便菌群的影响[D]. 董子诚.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