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校体育按需施教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柏连龙[1](2018)在《领会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文中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而排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比较受关注的运动,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认为,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质量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其中还存在有比较多的问题。针对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采用领会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去理解知识和掌握技巧。通过在高校排球教学的过程中高质量的运用领会教学法,我们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相关的技巧。所以在高校排球教学的过程中,领会教学法的具体运用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这一教学方法发挥好最大的价值,让学生在进行排球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高东方,王怀建[2](2018)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有着更高的需求。在学生需求更好的教育和社会追求教育平等的背景下,本文从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实践相结合以及保障大学生体育权益三个角度为改革目的进行论述,提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旨在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于洋[3](2018)在《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课程现状与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校的众多体育项目的教学中,高校田径教学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且,在高校的众多体育教学当中,田径教学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早已不再为了生活而奔波,现在的人们则更注重养生,尤其是在体育锻炼方面。人们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不只是在教学方面,我国广大的基本群众也对田径运动情有独钟,尤其是跑步,可以说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锻炼手段,在我国拥有极大的群众基础。
陈瑞君[4](2015)在《闽台两地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比较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并引用哲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历史与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观点和方法,对闽台两地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制度四个方面作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指出各个方面中的类同与差异。并探讨不同教育体制下,闽台两地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所表现出的各自的办学特色,通过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以促使福建、台湾办学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也为福建省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不断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发现福建的社会体育专业起步较晚,办学模式上尚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1)专业设置笼统,缺乏灵活性;(2)课程体系有待科学化;(3)培养目标不明确;(4)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在此基础上,就台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优势为福建省提供好的借鉴,福建省高校可以通过细化专业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培养目标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使闽方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模式更加合理完善。最后,从双方办学模式各自特色,优势互补的角度,分析闽台两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合作的基础,并对未来双方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的合作提出构想,认为在现有条作下,闽台共同培训社会体育人才、成立闽台合作办学中介机构、相互提供招生名额以及合作开创新兴体育专业这些合作模式都是可行的。
陈先明,袁晓芳,叶勇[5](2014)在《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飞速增长为特征的时代,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质将成为信息时代个体认知的重要手段,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高校教师更应该首先具备全面的信息素质能力。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策略。以期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体育教学水平,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
吴畏[6](2013)在《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经历了从单纯追求规模化发展到多维度探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阶段,这标志着中国高校开始进入绩效管理时代。作为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如何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学校体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一直以各种督导、检查和评估来实现宏观管理和以体育教学示范课、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专项评估来实现微观管理,侧重于对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和个体的阶段性结果评估,缺少一个较为合理的、科学的、长效性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本文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中尚未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完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评价指标和构建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实践研究来验证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旨在可以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利益相关者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战略绩效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提供相关借鉴,为普通高校内部学校体育组织合理的配置学校体育资源提供管理思路与操作范式,在我国普通高校得以推广,并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管理的有效性发展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取得更好的效益而服务。本文由绪论、文献综述等六个部分组成,通过对绩效管理和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高校绩效管理和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以学校体育学、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为研究依据与基础,运用软系统方法论、利益相关者理论、3Es、明茨伯格组织结构理论等系统分析方法,对以发展战略为导向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理论构建,在探究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实践检验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平衡利益相关者理论、软系统方法论、3E理论选取KPI法、绘制战略图表法等管理学研究方法和工具,设计了基于整体发展战略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系统地将多种管理方法综合应用到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过程中。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将软系统方法论应用于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中,构建了一种在组织战略导向下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框架。构建了基于战略分解、流程优化的学校体育绩效评价体系,利用简单易操作的SSM分析方法建立学校体育绩效管理概念模型,运用3E理论完善了具有逻辑连贯性的学校体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尝试性的解决了现有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在确定学校体育组织战略后,应用SSM分析方法建立了绩效概念模型,逐级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战略目标分解细化,有效地转变为切实可行的举措和具体行动。通过绩效沟通和反馈,使教职工的工作目标始终与学校体育的总体计划和目标相一致,收集反馈信息,提取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学校体育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目标确定——绩效面谈与辅导——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结果利用与激励等环节而达成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在构建学校体育绩效管理框架过程中,贯穿了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思想。探究如何基于利益相关理论在学校体育绩效管理过程中鉴别关键利益相关者与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体育绩效管理在普通高校实施内外动力不足的问题。构建的较为完整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对于国内高校实现绩效考核向全面绩效管理的转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现有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难题。本文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导线,运用明茨伯格组织结构理论,分析了学校体育的任务和职能,针对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初步建立一个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框架。应用SSM分析方法对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进行战略分解,并依据3E理论提取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评价指标,同时结合平衡学校体育利益相关者利益,初步构建了较为合理、科学、长效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解决目前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状况,通过实践性研究的检验,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内部的体育部门(运作核心)如何实施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系统提供了借鉴。本文通过实践研究,以YS大学学校体育组织中运作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试点实施为重点。将构建的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应用于YS大学内部学校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实践研究。该研究从YS大学提高学校体育管理效力的初衷出发,结合该高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并依据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和职能,按照软系统方法论分析产生的绩效概念模型,通过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构建了YS大学学校体育组织各层级部门绩效可测指标,形成了该大学的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方案,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岗位设置、职能划分、机构调整、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等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检验形成了具有可测量的、逻辑连贯的学校体育绩效评价指标及可操作性较强的学校体育绩效管理实施办法,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本文提出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到学校体育组织职能模块和体育部门内部,以期建立更完善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本文研究虽然尝试着将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融入学校内部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和科技处等行政管理领域,但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与尝试,尚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和实践,期待将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与普通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科研成果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等研究展望。
张颖[7](201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作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理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无论是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基础、体育教学的信息资源,还是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汨[8](2011)在《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从改善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培训质量,优化体育教师人力资本等角度探讨了构建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并设计出由培训需求评价、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过程实施与控制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各环节共同组成的科学培训体系。
刘宁[9](2011)在《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奠基工程,是“教育之本”。高校师范教师作为未来新教师的“母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加快继续教育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需求,为后人铺路搭桥。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担负着培育优秀体育教育师资的重任,因此,应认真开展继续教育,使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等9所,吉林省具有体育院系的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加以研究,以终身教育为本研究的理论背景,以继续教育概念为本研究的起始,对体育院系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探讨吉林省体育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基础上,对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基本方式,以及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吉林省体育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结合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吉林省体育院系青年教师队伍需要加强继续教育,改善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和科研内在动力不足、科研与实践结合不够、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和学术骨干水平偏低等主要问题;以理论探讨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促进吉林省体育院系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为国家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厅等加强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设,提供参考理论依据
孟丽梅[10](2010)在《信息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文中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应特别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对信息素养含义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内在构成的认识,阐述了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设性意见,为信息时代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对高校体育按需施教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体育按需施教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领会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坚持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
2. 注重创新, 增加团队竞争力 |
3. 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 |
4.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
5. 结语 |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社会矛盾变化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
1.1 提升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 |
1.2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实践相结合 |
1.3 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益 |
2 新形式下拟采用的改革方法 |
2.1 从“单项选择”到“多项互选” |
2.2 从“指标考核”到“多维评价” |
2.3 从“技能优先”到“体能优先” |
2.4 以专业和职业能力为导向 |
3 结论 |
(3)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课程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目前田径教学的现状 |
1.1 墨守成规, 千篇一律的教学 |
1.2 不从实际出发, 达不到强身健体的要求 |
1.3 教师教学质量跟不上发展 |
2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研究 |
2.1 坚持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
2.2 注重创新, 增加课堂活力 |
3 结语 |
(4)闽台两地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是促进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需要 |
1.2.2 是互补两岸体育,推动两岸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
1.2.3 是加深政治交往互动的需要 |
1.2.4 是贯彻“陆生三法”的需要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办学模式相关研究 |
1.3.2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相关研究 |
1.3.3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就业现状、人才需求相关研究 |
1.3.4 关于闽台高等院校合作与交流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调查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第3章 闽台体育专业教育体系概况 |
3.1 闽台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规模 |
3.2 闽台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门类 |
第4章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比较 |
4.1 从招生制度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4.2 从培养目标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4.3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4.3.1 课程结构比较 |
4.3.2 课程内容比较 |
4.4 从就业制度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模式呈现各自办学特色 |
5.1.1 课程的设置,创设不同的教学体验 |
5.1.2 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
5.1.3 招生方式多元化,考试制度有异 |
5.1.4 学生自主择业,学科发展方向不同 |
5.2 福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存在问题 |
5.2.1 专业设置笼统,缺乏灵活性 |
5.2.2 课程体系有待科学化 |
5.2.3 培养目标不明确 |
5.2.4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
5.3 台湾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对福建的启示 |
5.3.1 细化专业设置 |
5.3.2 优化课程设置 |
5.3.3 更新培养目标 |
5.3.4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第6章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合作前瞻 |
6.1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合作的基础 |
6.2 闽台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合作模式构想 |
6.2.1 闽台共同培训社会体育人才 |
6.2.2 成立闽台合作办学中介机构 |
6.2.3 闽台相互提供招生名额 |
6.2.4 合作开创新兴体育专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 |
1.1.1 学校体育工作目的、任务与内容的研究 |
1.1.2 学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研究 |
1.2 绩效与学校体育绩效概念的研究 |
1.2.1 绩效概念界定的研究 |
1.2.2 学校体育绩效概念界定的研究 |
1.3 绩效管理与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的研究 |
1.3.1 绩效管理概念的研究 |
1.3.2 绩效管理过程与控制的研究 |
1.3.3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关系研究 |
1.3.4 高校绩效管理实施主体的研究 |
1.3.5 绩效管理与高校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历程 |
1.4 绩效评价与学校体育绩效评价的研究 |
1.4.1 绩效评价概念界定的研究 |
1.4.2 绩效评价维度的研究 |
1.4.3 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1.4.4 学校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
1.4.5 学校体育绩效评价的研究 |
1.5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1.5.1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研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
1.5.2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1.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分析法 |
3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
3.1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绩效战略目标定位与分解 |
3.1.1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战略目标定位与分解的基本原则 |
3.1.2 组织结构理论下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结构分析 |
3.1.3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绩效战略目标定位 |
3.1.4 基于SSM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组织战略绩效目标分解 |
3.2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过程与控制 |
3.2.1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过程与监控的基本原则 |
3.2.2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的概念模型 |
3.2.3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过程分析 |
3.3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指标体系分析 |
3.3.3 基于中观管理机制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3.4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形成 |
3.4.1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理论框架构建 |
3.4.2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的逻辑关系 |
3.4.3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实施要点与关键 |
3.4.4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理论实现 |
3.5 小结 |
4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实践研究 |
4.1 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管理实施背景和概述 |
4.2 YS 大学实施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的条件 |
4.2.1 YS 大学概况、发展战略与学校体育工作任务 |
4.2.2 YS 大学学校体育组织管理结构与职责分工 |
4.3 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管理体系现状及试点建议 |
4.3.1 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2 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的改进与试点建议 |
4.3.3 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推进与诊断 |
4.4 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管理实施 |
4.4.1 第一阶段:YS 大学学校体育组织战略与目标分析 |
4.4.2 第二阶段:YS 大学学校体育战略与目标分解 |
4.4.3 第三阶段 YS 大学学校体育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
4.4.4 第四阶段: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计划与管理监控 |
4.4.5 第五阶段: YS 大学学校体育绩效考核与反馈利用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信息素质的内涵 |
2 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 |
2.2 缺乏较强的信息能力 |
2.3 信息道德有待加强 |
3 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
3.1 加强体育教育信息化政策宣传教育 |
3.2 加强信息知识与技术培训 |
3.3 鼓励在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 |
3.4 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建设 |
3.5 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 |
4 结束语 |
(9)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 |
1.4.1 青年教师 |
1.4.2 继续教育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对象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对象 |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吉林省体育院系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
3.1.1 教师的性别构成 |
3.1.2 青年教师的年龄比例 |
3.1.3 学历结构 |
3.1.4 教龄结构 |
3.1.5 职称结构 |
3.2 吉林省体育院系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现状 |
3.3 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现状 |
3.3.1 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 |
3.3.2 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模式的需求 |
3.3.3 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途径的选择 |
3.3.4 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频度的选择 |
3.4 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
3.4.1 青年教师单位、家庭对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 |
3.4.2 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 |
3.4.3 经费来源 |
3.5 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对策 |
3.5.1 提高重视程度 |
3.5.2 继续完善和优化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
3.5.3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学历教育 |
3.5.4 构建切合实际的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信息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 |
二、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
1. 实施素质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
2. 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
3.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
4. 高校体育教师终身学习需要 |
三、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
1. 增强体育信息意识,改变教育观念 |
2. 注重信息知识积累 |
3. 强化现代信息能力,合理利用体育信息资源 |
4.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
5. 提高英语水平,掌握英文工具书的检索知识 |
四、对高校体育按需施教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领会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 柏连龙.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12)
-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 高东方,王怀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12)
- [3]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课程现状与改革研究[J]. 于洋. 科技资讯, 2018(15)
- [4]闽台两地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比较研究[D]. 陈瑞君. 集美大学, 2015(06)
- [5]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A]. 陈先明,袁晓芳,叶勇. 2014全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4
- [6]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研究[D]. 吴畏.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0)
- [7]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J]. 张颖.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 [8]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J]. 胡汨.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9]吉林省高校体育院系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信息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 孟丽梅.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