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利时小提琴家竺培培来我院讲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果,龚叶[1](2013)在《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发展六十年》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武汉音乐学院管弦学科在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中原大学艺术学院、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这几个时期的招生、教学、艺术实践、科研、艺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分析和研究,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历史,更好的促进管弦系未来的发展。
陈习[2](2011)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萌芽、成长、并逐步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本文以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百年历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音乐学、文献学、分析学等方法,对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每一个时期的历史事实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总结,对在音乐创作历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音乐家及其作品做客观的介绍与评价,对音乐创作中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作曲技法、民族化手法等作了较为具体的归纳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详尽地勾勒出我国20世纪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努力探寻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徐瑶歆[3](2011)在《论艺术机构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中的策略分析 ——从上海音乐学院发展角度来谈》文中指出文化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与机构的组织模式,在集群中,各类资源不断游动,加以创新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产业集群中的艺术机构呈现专业化、独立化特点。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企业在竞争中求合作,求发展,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本论文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产业集群这种组织模式,以此来解决艺术机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上海音乐学院发展角度来提出产业集群构建对策,即:三级核心层模型建立。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梳理、调查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从上海音乐学院发展角度来对艺术机构及艺术教育机构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策略分析。发挥三级核心层对区域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一、介绍本文研究目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思路,及梳理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二、辨析艺术机构特征及功能性;三、运用典型案例对艺术机构在所属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四、用SwOT及五力分析法对以上海音乐学院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现状进行研究;五、通过建立三级核心层来模拟区域产业集群的软环境,构造社会网络并优化产业集群系统,构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下的上海音乐学院发展策略。
汪义晓[4](2010)在《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五”阶段)》文中提出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阶段是学科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学院接受了国家级质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结论为"良好"。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对学院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的结论为"良好"。5个科研课题获得国家部级立项,1个研究中心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方交响乐团成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进入最辉煌时期。各专业学术活动密集频繁。"就地发展"的战略使学院在地缘上处于三足鼎立、进退裕如的绝佳境地。
汪义晓[5](2010)在《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九五阶段)》文中提出在1996-2000年的九五阶段,学院制定了1个规划和1个方案。在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管理方面修订了一批文件。在艺术实践中开始举办"樱花杯声乐比赛"和"国际音乐周"等充满学术气氛的活动;编钟乐团参加香港回归音乐会并出访欧美,步入最辉煌的时期。在教学行政方面下挂附属小学成功,建立了"成人教育部"。在基本建设上购买了原武昌区委大院,展开了扩张的风帆。投票选举院长,更是在民主办学的道路上迈出大步。[本文的(上)(中)分别发表于《黄钟》2009年第一期与第二期]。
汪义晓[6](2009)在《卓然有立三十年(上)——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院的学科建设是一个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过程。在后湖北艺术学院阶段的将近7年间,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恢复、重构了被破坏的学科体系,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研究生教育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1985年5月以后的武汉音乐学院时期,更是通过对1985-2005年间6个发展规划、纲要、方案的实施,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扬鞭催马。尤其是在"九五规划"后期和"十五规划"期间,由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基建等各方面保障的学科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结出了累累硕果。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走办大众化音乐教育、保持精英教育功能的新路。
武慧[7](2005)在《北京小提琴艺术发展史研究》文中提出起源于欧洲的小提琴与钢琴是世界音乐史上公认的最重要的两种乐器。小提琴音色细腻、韵味独特、富于歌唱性,享有“乐器皇后”之美称。它的产生、发展与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7世纪末,小提琴由传教士带入中国清朝宫廷,早期的北京小提琴艺术活动主要局限在宫廷里和来北京的外国人当中。20世纪初,小提琴在北京还未普及,海外留学生的归国和外籍音乐家的到来推动了小提琴艺术在北京的发展。留学法国的马思聪是贡献极大、影响至今的代表人物。建国初期,北京的小提琴表演、教育与音乐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自1958年起,政治活动逐渐增多。1964年,在毛主席对文艺界的两个重要批示产生以后,左倾错误更加严重,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正常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活动完全中断,音乐艺术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北京小提琴艺术重新获得蓬勃发展,包括演奏家、作曲家和提琴制作家等在内的一大批音乐家在国际大赛频频获奖。以林耀基、王振山等为代表的北京小提琴家们不但学习和继承了法比学派、俄罗斯学派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而且还逐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理论和演奏艺术。事实证明,当代北京的小提琴教学水平、演奏艺术已步入国际水平的行列,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音乐教育代表了北京乃至全国小提琴音乐教育的最高水平。可以说,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小提琴在中国的发源地,它的小提琴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小提琴艺术史的缩影。 本文立足于北京,从教学、演奏、科研、创作及制作业等各个方面对北京小提琴艺术发展史的脉络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分析与总结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北京小提琴音乐的特征、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小提琴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音乐史学的丰富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材料。
田上[8](2002)在《比利时小提琴家竺培培来我院讲学》文中研究说明
二、比利时小提琴家竺培培来我院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利时小提琴家竺培培来我院讲学(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发展六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溯源 |
二、管弦系建立时期 |
三、管弦系动荡时期 (一) |
四、管弦系的动荡时期 (二) |
五、管弦系的恢复时期 |
六、管弦系的发展时期 |
七、管弦系的改革创新时期 |
(一) 在教学方面 |
1.修订教学大纲 |
2.改变教学方式 |
3.整合改革、新增教学课程 |
(二) 招生方面 |
1.改变招生要求 |
2.扩大招生规模 |
3.新增招生专业 |
(三) 创建室内乐团 |
(四) 举办专业赛事 |
(五) 教师科研及成果 |
(六) 专业学生获奖 |
(七) 大量学术交流与艺术实践 |
结语 |
(2)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借西乐之体,展鸿鹄之志——孕育时期(1920年之前) |
第一节 创作准备阶段 |
一、宫廷的小提琴音乐 |
二、教堂及教会学校的小提琴音乐 |
三、社会的小提琴音乐 |
第二节 创作初始阶段 |
一、最初的尝试——萧友梅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 |
二、洋为中用——司徒梦岩的演奏实践 |
三、独奏音乐的开创----李四光的《行路难》 |
第三节 早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
一、创作技法——对西欧传统作曲理论的直接继承 |
二、创作题材——以爱国救亡题材为主的现实主义 |
小结 |
第二章 袭西乐之技,抒爱国之情——成长时期(1920-1949年) |
第一节 两类代表性作曲家:"海归"与"广式" |
一、马思聪、冼星海等"海归"作曲家 |
二、吕文成、尹自重等"广式"作曲家 |
三、其他作曲家 |
第二节 成长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
一、题材内容——以爱国情怀为主 |
二、体裁形式——以中小型作品为主 |
三、创作技法——以西方传统技法为主 |
四、民族化语言——以引用民歌音调素材为主 |
小结 |
第三章 融中西之长,谱时代颂歌——探索时期(1950—1978年) |
第一节 两代代表性作曲家:新生代与老一辈 |
一、新中国培养的作曲家 |
二、老一辈"海归"作曲家 |
三、其他作曲家 |
第二节 探索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
一、题材内容——以歌颂性为主 |
二、体裁形式——以标题性小品为主 |
三、创作技法——以简约性手法为主 |
四、民族化语言——以模拟化器乐表现手法为主 |
小结 |
第四章 彰个性之美,展多元风采——繁荣时期(1979—2008年) |
第一节 两域代表性作曲家:教育与创作 |
一、小提琴教育领域的作曲家 |
二、专业创作领域的作曲家 |
三、其他作曲家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
一、题材内容——以风俗民风为主的多元并存 |
二、体裁形式——以室内乐为主的多元并存 |
三、创作技法——以尝试现代技法为主的多元并存 |
四、民族化手法——以提炼民族音调元素为主的多元并存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总体特征 |
一、递进式的历史演进 |
二、标题性的创作倾向 |
三、民族化的创作追求 |
四、经典性作品的缺乏 |
五、非均衡性的区域发展 |
第二节 关于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思考 |
一、坚持民族化取向 |
二、突出思想内涵的时代性 |
三、兼顾艺术价值与社会效应 |
四、形成创作与演奏的互动机制 |
五、建立一支成熟的、专业化的创作队伍 |
六、构建音乐创作的"体系化"理论 |
附录1:曲谱与节目单图片 |
附录2:中国留学生赴外学习小提琴情况表 |
附录3:演奏会目录表 |
附录4:小提琴作品简明表 |
附录5: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关的论文资料表 |
附录6:1978-2008年间正式发行的小提琴曲谱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3)论艺术机构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中的策略分析 ——从上海音乐学院发展角度来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课题来源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1、艺术机构 |
2、文化产业集群 |
3、"艺术机构"与"产业集群"间关联性辨析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艺术机构特征及功能性 |
第一节 艺术机构概述 |
一、艺术机构介绍、特点 |
二、艺术机构分类 |
第二节 艺术机构的功能性 |
一、艺术机构的经济属性 |
二、艺术机构的社会属性 |
第三节 艺术机构的运行机制 |
一、韦伯及阿米泰对机构模式的定义 |
二、艺术机构运行机制的合理性 |
第二章 艺术机构在所属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文化产业集群的一般原理及应用 |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一般原理 |
二、文化产业集群的实际应用 |
第二节 文化政策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中作用 |
一、文化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
二、英美国文化政策基本情况及集群化发展模式介绍 |
三、中国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
第三节 艺术机构区域集群化所产生的集聚经济 |
一、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分析 |
二、区域集聚经济的社会形态 |
三、区域集聚经济的社会效应 |
第四节 艺术机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化案例 |
第三章 上海发展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状态分析 |
第一节 构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及作用 |
一、简述上海文化产业集群化环境 |
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 |
三、从"场域"来谈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作用 |
第二节 管理学分析法下的上海音乐学院发展策略研究 |
一、SWOT模型下的上海音乐学院 |
二、五力分析模型下的上海音乐学院 |
第三节 三级核心层建立下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现状 |
一、上海音乐学院发展新视角——文化产业集群 |
二、文化产业集群体系构建下的上海音乐学院 |
三、上海音乐学院人才、教学、科研资源的社会功能性 |
第四章 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下的上海音乐学院发展对策 |
第一节、构造产业集群环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主导建立产业集群设想 |
一、设想由来 |
二、设想雏形 |
第三节、协调机构战略,优化内部制度管理 |
一、组织机构 |
二、基础建设 |
三、财政预算 |
四、人事制度 |
第四节 构造社会网络,优化产业集群软环境 |
一、社会网络集群,降低信息交易成本 |
二、社会网络集群,降低信息传递成本 |
第五节 发挥三级核心层对区域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
一、什么是三级核心层? |
二、三级核心层是集群内各机构组织沟通的桥梁 |
三、三级核心层是集群内外机构组织价值链联结的纽带 |
四、三级核心层是集群内部资源共享的促进 |
结语 |
案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后记 |
(4)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五”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四) 十五阶段 |
1、方案和规划 |
2、教学 |
3.科研 |
4.艺术实践 |
5.学术活动 |
6.学术交流 |
7.社会音乐教育 |
8.小结 |
(5)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九五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1、方案和规划 |
2、教学 |
3、科研 |
4、艺术实践 |
5、学术活动 |
6、学术交流 |
7、社会音乐教育 |
8、小结 |
(6)卓然有立三十年(上)——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的后湖北艺术学院阶段 (1978.12-1985.5) |
(一) 综论 |
1.教学 |
2.科研 |
(1) 综述。 |
(2) 管理工作。 |
(3) 音乐研究所。 |
(4) 科技档案室。 |
3.艺术实践 |
(1) 武汉交响乐团的建立。 |
(2) 编钟乐团。 |
(3) 其他。 |
4.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 |
5.教辅 |
6.招生 |
(二)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1.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 |
2.本科教育 |
3.学术活动 |
4.创作和理论研究 |
(三) 钢琴与管弦乐 |
1.专业教学 |
2.艺术实践 |
3.学术活动 |
(四) 声乐 |
1.专业教学 |
2.科学研究 |
3.学术活动 |
(五) 民族器乐 |
1.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 |
2.学术活动 |
(六) 师范专科 |
1.教学和实习 |
2.学术、调研活动 |
(七) 视唱练耳 |
(八) 结语 |
(7)北京小提琴艺术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小提琴的形成与发展及在北京的最初传播时期(17世纪——1919年) |
第一节 小提琴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
1、小提琴的形成 |
2、小提琴艺术的发展 |
第二节 小提琴在北京的传播(17世纪——1919年) |
1、小提琴在北京的最初传播(17世纪——1842年) |
2、小提琴在北京的进一步传播(1842年——1919年) |
小结 |
第二章 北京小提琴艺术的初步发展时期(1919年——1949年) |
第一节 北京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与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创建(1919年——1937年) |
1、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创建 |
2、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开端 |
3、来京的小提琴艺术家 |
4、小提琴书谱的出版 |
第二节 北京小提琴艺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1937年——1949年) |
1、十二年来的小提琴艺术活动 |
2、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创作 |
3、小提琴艺术的交流 |
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小提琴艺术的第一个高潮和低谷时期(1949年——1976年) |
第一节 北京小提琴艺术的第一个高潮时期(1949年——1964年) |
1、小提琴教育、演奏与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 |
2、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一个繁荣时期 |
3、小提琴艺术与苏联、东欧的交流 |
第二节 北京小提琴艺术的低谷时期(1964年——1976年) |
1、“文化大革命”前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小提琴艺术遭到重创 |
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小提琴音乐创作 |
3、小提琴艺术与国外的交流 |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小提琴艺术的第二个高潮——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6年——2000年) |
第一节 北京小提琴教育、演奏与理论研究的飞速发展 |
1、小提琴教育和演奏的新发展 |
2、音乐理论研究广泛深入 |
3、丰富的小提琴出版物 |
第二节 北京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 |
1、小型作品 |
2、协奏曲 |
第三节 北京小提琴国际交流日趋活跃 |
1、世界级小提琴艺术家云集北京 |
2、北京小提琴演奏家在国际大赛频频获奖 |
3、北京举办中国“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 |
第四节 北京小提琴制作突飞猛进 |
第五节 北京小提琴业余学习的热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世界小提琴学派 |
附录2、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小提琴书谱 |
附录3、1980年——2000年国际小提琴比赛北京选手获奖情况 |
附录4、1980年——2000年北京核心音乐期刊的小提琴文章目录及摘要 |
致谢 |
四、比利时小提琴家竺培培来我院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发展六十年[J]. 李果,龚叶.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04)
- [2]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 陈习.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3]论艺术机构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中的策略分析 ——从上海音乐学院发展角度来谈[D]. 徐瑶歆. 上海音乐学院, 2011(04)
- [4]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五”阶段)[J]. 汪义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 [5]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九五阶段)[J]. 汪义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1)
- [6]卓然有立三十年(上)——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J]. 汪义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01)
- [7]北京小提琴艺术发展史研究[D]. 武慧.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5)
- [8]比利时小提琴家竺培培来我院讲学[J]. 田上.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