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花[1](2020)在《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具有灵活性、创新性、虚拟性、跨界性、跨地域性等复合特征,而政府传统监管思路和监管措施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滞后性,在应对电子商务业务模式不断更新和迭代时政府监管就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在电子商务新兴领域由于政府监管空白甚至造成社会事件出现,因此对电子商务政府监管问题加以梳理并优化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杭州市是国家首批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本文从电子商务发展的生命周期角度,对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现状、监管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发现监管过程中存在电子商务同质化竞争过度、部分领域监管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需求、政府监管和法制监管力度欠缺、电子商务监管措施效率不足等不同维度的监管问题,如何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监管困境已属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国内外电子商务领域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市场失灵、政府公共治理、新公共服务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目前杭州政府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监管存在的部分问题和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杭州政府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思路不清晰、监管联动性欠缺、监管体系不合理、监管创新能力不足等若干问题,结合国内部分发展较好城市的政府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做法,发现电子商务监管的过程中,政府不仅需要“划桨”还需要“掌舵”,“划桨”或“掌舵”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从而对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建议杭州政府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出发,从多个角度和领域出发,找准监管方向、多领域综合协同监管、完善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的必要性、方向性和原则性需要符合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和需要,尝试将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按照“治理—制理—智理”三个阶段参考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电子商务生命周期监管模型,通过不同时期监管范围和时间逐步变化,希望可以帮助政府在不同阶段理清相应的监管措施提升监管水平,提高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应时期的监管需要。希望通过本文的整理研究有利于提升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在灵活多变的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可以找准政府监管定位;有利于规范电子商务主体的经营行为,创建规范市场秩序,积极保护消费者权益,推进电子商务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多方监管体系的建立健全,在提升行业自治能力的同时缓解政府监管压力,赋予电子商务发展更多空间;同时给国家和其他城市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贡献一定参考价值。
周勍[2](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孙月凤[3](2020)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就绪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党中央和各地政府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战略部署,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正确认识的数字经济发展就绪程度、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有利于地方政府深入了解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各地数字经济落实部署的效率,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梳理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就绪度的相关概念,国内外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字经济就绪度水平的评价研究,重点介绍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OECD产业信息化过程的三阶段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其次,在文献梳理与相关理论准备的基础上,本文严格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建立指标体系:第一步,采用概念分析法、文献统计法、专家调研法对指标进行初步的筛选;第二步,采用隶属度分析对指标进行第二轮的遴选,第三步,运用相关分析等手段,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对指标进行修正;第四步,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涵盖信息基础、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和发展环境四个维度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就绪度实证分析,计算得到11个省会城市的数字经济总指数和分指数。运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手肘法和轮廓系数确定最优K值,将长江经济带城市分成三类。选取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了每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就绪度差异及成因。以2017年数据为标本,实证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存在非均衡的特征,大致呈现东部、中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杭州和上海分别以数字经济就绪度指数总分150.191分和139.209分位列区域第一和第二名。杭州、上海、南京与来自西部的成都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的“第一梯队”,被归纳为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型”城市。来自中部的武汉、长沙、合肥构成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的“第二梯队”,被归纳为为数字经济发展“追赶型”城市,而来自中部南昌与来自西部的重庆、贵阳和昆明则组成“第三梯队”,即数字经济“觉醒型”城市。最后,针对K-Means聚类分析的结果,分别对以杭州、武汉、贵阳为代表的三类长江经济带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提出建议。
姬小燕[4](2020)在《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经济概念——数字经济的时代。如今,各国政府逐渐将数字经济视为自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日益受到关注。我国也不例外,随着各种政策加持,以及政企的不懈努力,我国数字经济具备很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浙江省发展喜人,是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因此,准确衡量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解读探索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律,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更好更快地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决策支撑,提高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浙江省宏观经济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梳理总结了部分关于数字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数字经济视为一种实体经济融合现代数字技术发展的经济活动,依托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现代化信息网络,结合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融合发展。其次,本文通过资料查询及分析,研究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概况、结构变化发展以及各国政策举措等情况。接下来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总体而言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我们应该利用优势和机遇继续加一把力,献计献策,为浙江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锦上添花。然后,本文通过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发布的数字经济相关指标体系,最后确定一级指标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发展、技术创新、持续发展、产业数字化和电子商务,总共涵盖了21个二级指标,从而构建了科学适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同时,根据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指数法测度2010-2018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然后利用灰色相对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ICT发展、技术创新、持续发展、产业数字化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耦合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且找出影响协调度的主要因素,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潜在的风险点。最后,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拟合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再利用马尔科夫模型修正了拟合结果,并根据建立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浙江省未来几年的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文献梳理及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趋势是稳步增长的,但最近几年增速稍微有所下降。有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是,浙江省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结构不协调的现象。近年来,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产值与日俱增。相对而言,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就显得较为薄弱,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因此,为了使得浙江省数字经济健康、均衡、快速发展,提出加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优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提高持续发展能力等建议。
王琴[5](2020)在《我国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的统计关系与评价》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作为影响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变量,跨境电商政策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它对于引导和保障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PMC指数模型评价方法对2012-2019年我国26个地区的跨境电商政策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1)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了包含政策工具、政策主体和政策层级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区域跨境电商政策进行单维度和二维交叉分析。发现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不均衡,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信息支持和法规管制的使用较为频繁,而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数目偏少。(2)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提取关键词、中心性分析和绘制网络图,对26个地区的跨境电商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服务”、“物流”、“模式”和基础设施类关键词的度数中心度较高,“质量”和“备案”的度数中心度较低,说明区域跨境电商政策所研究的热点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别。(3)运用PMC指数模型评价方法,通过筛选政策样本、确定评价指标、计算PMC指数,对26个地区的跨境电商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区域跨境电商政策效果总体较好,但针对具体环节的监管政策效果较差,需要针对这些政策进行改进。基于上述结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针对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数,对其频率进行调整,从而加强政策的实施力度;二是重视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作用,加大政府采购、外包和海外机构管理的使用力度,以增强政策效果;三是加强商品质量监管,降低安全风险;四是加强跨境电商企业及产品的备案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王城颖[6](2019)在《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远远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2013年,杭州成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依托其良好的经济基础、科技、人才、政策优势和创新能力,跨境电子商务得以快速发展,并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树立了一个典型模式。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成立以来,致力打造“六平台两体系”的创新模式,推进了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规范化。目前,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政策扶持力度大、相关产业聚集度高、电子商务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等等;同时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破解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对策模板,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中美贸易摩擦与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着短板,面临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本文结合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比较优势、不足之处等,分析当前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突破的重点,通过分析探讨下一步的有效对策。
徐慧琳[7](2019)在《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扶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是稳定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外贸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研究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政府如何加以针对性扶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评估,并对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可以更加科学与全面地了解跨境电商发展相关内容,并以此提出针对性扶持政策建议,为杭州市政府“十四五”规划决策提供政策支撑和参考,并为其他省市提供经验借鉴。本文借助竞争优势以及交易成本等理论进行跨境电商行业研究,构建该行业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据此为杭州政府扶持跨境电商行业提出针对性对策。首先,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现状加以分析,评估产业发展现状;其次,利用竞争优势以及交易成本理论进行影响因素指标模型构建,形成理论分析框架。再次,依据理论分析框架,制作针对性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实施调研,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13份。在分析前,针对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测试,确保问卷科学、合理,随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七个影响因素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在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提出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政府扶持的基本路径与模式,并提出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政府扶持对策。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人力资源、产品、物流、支付等诸七个因素都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为此,政府应给予针对性扶持政策,包括加快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完善跨境商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大跨境物流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健全跨境电商市场监管体系等。
林烜[8](2019)在《新时期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贸易新模式。虽然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但跨境电商交易量却出现爆发式增长,成为互联网时代中发展最为迅猛、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贸易新业态。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新兴业务的涌现也催生了对电子商务、IT、国际贸易、法务人员等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与一般电商人才不同,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市场、掌握高端复合的专业技能。虽然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为适应跨境电商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贸易知识或电子商务技能的学生,但还是存在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陈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适应并参与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进程。福建是全国发展最快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中心之一,跨境电商卖家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但巨大的人才缺口也制约着福建跨境电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对当前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借鉴全国其他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最后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章对福建省跨境电商人才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概念做了界定。第二章考察当前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三章以广州、杭州两个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为借鉴,总结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第四章从理念突破、路径构建、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
陶冶[9](2019)在《新疆跨境电商成本对比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的普及,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跨境电商模式带来的贸易额所占我国整体贸易额比重持续加大。2015年-201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35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要求各地方先试先行,推广“六体系两平台模式”,寻找发展跨境电商的创新机制。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占新疆整体贸易额度比重还很少。与已作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先进省市地区相比,新疆跨境电商在经营主体、海关监管模式、出口检验模式、收结汇、贸易支付、信用体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本文研究分析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能力,分析跨境电商的经营模式和支撑政策,提出影响发展跨境电商的交易成本,按照跨境电商所涉及的信息成本、物流成本、结算成本、监管成本等四个方面,系统对比分析了新疆跨境电商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间的成本差距,提出新疆跨境电商发展策略,对促进新疆跨境电商发展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岚[10](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杭州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电子商务 |
2.1.2 政府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的现状 |
3.1 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概况 |
3.1.1 电子商务发展规模领先 |
3.1.2 电子商务发展平台逐步健全 |
3.1.3 电子商务新领域发展迅速 |
3.2 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的原则 |
3.2.1 以执行国家战略为原则 |
3.2.2 以促进创新发展为原则 |
3.2.3 以解决发展瓶颈为原则 |
3.3 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的措施 |
3.3.1 构建多方监管主体协同治理 |
3.3.2 健全地方法规促进依法监管 |
3.3.3 推行激励政策营造发展条件 |
3.4 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的成效 |
3.4.1 电子商务消费环境逐步改善 |
3.4.2 电子商务经营行为更加规范 |
3.4.3 电子商务监管制度逐步健全 |
3.4.4 监管技术智能化初步形成 |
第4章 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新兴领域监管及时性不足 |
4.1.2 跨境电商领域缺乏有效监管 |
4.1.3 垄断企业挑战政府监管权威 |
4.1.4 电子商务监管措施过于传统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传统监管思路难适应新兴领域 |
4.2.2 跨境电商监管协调联动性不足 |
4.2.3 单中心模式治理垄断效果欠佳 |
4.2.4 监管措施制定未适应技术变革 |
第5章 国内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
5.1 国内电子商务政府监管的经验 |
5.1.1 北京市电子商务监管的经验 |
5.1.2 上海市电子商务监管的经验 |
5.1.3 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的经验 |
5.2 国内电子商务监管的启示 |
5.2.1 持续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
5.2.2 不断创新市场监管措施 |
5.2.3 重视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
第6章 优化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及时明确新兴领域监管思路和原则 |
6.1.1 厘清新兴领域监管思路 |
6.1.2 明确早介入早监管原则 |
6.2 协同治理跨境电商领域监管难题 |
6.2.1 统一多部门综合监管目标 |
6.2.2 政府监管与服务协同一致 |
6.3 构建垄断企业多中心监管体系 |
6.3.1 以政府为主强化多方监管体系 |
6.3.2 健全监管法规推动依法治理 |
6.4 创新监管措施提升政府监管效率 |
6.4.1 提升电子商务监管现代化水平 |
6.4.2 依托新网络技术创新监管措施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就绪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内容与框架 |
一、论文内容 |
二、论文框架 |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就绪度的概念研究 |
一、数字经济的概念 |
二、数字经济就绪度的概念 |
第二节 数字经济就绪度的评价研究 |
一、数字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
二、数字经济就绪度评价研究 |
第三节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 |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相关性 |
二、产业发展信息化过程的三阶段模型 |
第四节 指标体系评价的常用方法 |
一、指标赋权的方法 |
二、指标评价的方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及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城市分类及数字经济特征分析 |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 |
三、成渝城市群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程序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
第二节 指标的理论遴选 |
一、理论遴选的方法 |
二、理论遴选的结果 |
第三节 指标的实证筛选 |
一、实证筛选的方法 |
二、实证筛选的结果 |
第四节 指标的最终确定 |
一、指标修正的方法 |
二、指标修正的结果 |
三、指标的解释 |
第五节 评价指标的赋权 |
一、指标赋权的方法 |
二、指标赋权的结果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水平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分析 |
一、就绪度总指数 |
二、信息基础分指数 |
三、经济发展分指数 |
四、人力资本分指数 |
五、发展环境分指数 |
第二节 数字经济发展城市聚类分析 |
一、K-Means聚类算法试算 |
二、手肘法确定较优K值 |
三、轮廓系数比较聚类质量 |
四、聚类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代表城市的数字经济就绪度及成因分析 |
一、杭州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二、上海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三、武汉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四、贵阳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五、其他城市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杭州为代表的一类城市发展建议 |
一、推动数字龙头企业的商业生态与城市数字产业持续融合 |
二、立足城市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大数据等数字产业 |
三、强化各类人才与优质企业的引育,发挥多路人才的虹吸效应 |
第二节 武汉为代表的二类城市发展建议 |
一、推进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及建设,促进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 |
二、科研与人才引育带动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
三、立足优势取长补短,助力知识密集型及电商产业发展 |
第三节 贵阳为代表的三类城市发展建议 |
一、立足区域优势,优化地方产业,全面布局数字产业集群 |
二、加快招商引资,扩大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三、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升数字人力资本水平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就绪度标准化数据 |
附录3 数据标准化Python实现代码 |
附录4 熵值法Python实现代码 |
附录5 K-means算法Python实现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字经济内涵 |
1.2.2 数字经济特征 |
1.2.3 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1.2.4 数字经济综合评价 |
1.2.5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2.1 国外数字经济发展 |
2.1.1 美国数字经济 |
2.1.2 日本数字经济 |
2.1.3 英国数字经济 |
2.2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
2.2.1 数字经济规模 |
2.2.2 数字经济结构 |
2.2.3 数字经济发展举措 |
2.3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 |
2.3.1 数字经济总量规模 |
2.3.2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
2.3.3 数字经济发展举措 |
3.浙江省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
3.1.1 国际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 |
3.1.2 国内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 |
3.2 浙江省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构建 |
3.2.1 数字经济综合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
3.2.2 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创建 |
4.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
4.1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测度及耦合分析 |
4.1.1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测度 |
4.1.2 数字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分析 |
4.2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灰关联分析 |
4.2.1 灰关联分析法 |
4.2.2 灰色关联度类别 |
4.2.3 数字经济灰关联分析 |
4.2.4 数字经济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
5.浙江省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评价研究 |
5.1 灰色预测方法 |
5.1.1 灰色预测 |
5.1.2 GM(1,1)模型的建立 |
5.1.3 GM(1,1)模型的检验 |
5.2 马尔科夫预测方法 |
5.2.1 灰色马尔可夫模型 |
5.2.2 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建模 |
5.3 浙江省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
5.3.1 计算灰色GM(1,1)模型的模拟值 |
5.3.2 计算灰色马尔科夫模拟值 |
5.3.3 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综合评价 |
6.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我国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的统计关系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一、本文的难点 |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有关跨境电商政策的回顾与评述 |
一、以试点为主的跨境电商政策初探阶段(2012-2013 年) |
二、以便利化措施为主的跨境电商政策优化阶段(2014-2015 年) |
三、以监管问题为主的跨境电商政策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 |
第二节 有关跨境电商政策量化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
一、现有跨境电商政策监管问题的研究 |
二、跨境电商政策的出台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研究 |
三、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 |
第三节 有关政策文本量化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
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政策量化研究 |
二、基于政策关键词视角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
三、基于文本分类视角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
第三章 基于工具视角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统计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工具视角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政策工具维度的分析 |
二、政策层级维度的分析 |
三、政策主体维度的分析 |
第二节 跨境电商政策文本选择及编码 |
一、跨境电商政策文本选择 |
二、跨境电商政策文本编码 |
第三节 基于工具视角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统计分析 |
一、政策工具维度频数统计分析 |
二、政策工具与政策层级频数的交叉统计分析 |
三、政策工具与政策主体频数的交叉统计分析 |
四、政策层级与政策主体频数的交叉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关键词分类 |
一、基础设施建设类关键词 |
二、资源支持类关键词 |
三、供应链管理类关键词 |
四、示范建设类关键词 |
五、货物监管类关键词 |
六、运营方式类关键词 |
第二节 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基于26个地区的分析 |
一、中心性分析指标 |
二、主要热点的中心性分析 |
第三节 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基于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分析 |
一、东部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
二、西部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
三、中部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
四、东北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
第五章 基于PMC模型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评价 |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评价的PMC模型 |
一、政策文本的筛选 |
二、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PMC指数的计算及PMC曲面的绘制 |
第二节 基于PMC模型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评价 |
一、PMC指数变量计算 |
二、PMC指数的计算 |
第三节 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重点地区为例 |
一、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
二、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
三、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
四、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五、基于PMC模型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 |
1.1.2 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出现与扩容 |
1.1.3 中美贸易摩擦后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早期研究 |
2.2 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研究 |
2.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研究 |
3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现状 |
3.1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
3.1.1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早期的发展 |
3.1.2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从试点到综试 |
3.1.3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创新发展 |
3.2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比较优势 |
3.2.1 跨境电商产业成熟 |
3.2.2 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完善 |
3.2.3 跨境电商人才优势明显 |
3.3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3.3.1 跨境电商产企业加速集聚 |
3.3.2 市场交易额扩大 |
3.3.3 商品类型丰富多样 |
3.3.4 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
4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创新与短板 |
4.1 创新经验:六体系两平台的集成体系 |
4.1.1 建立“单一窗口”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
4.1.2 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制度 |
4.1.3 创新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 |
4.1.4 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 |
4.1.5 创新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管理 |
4.1.6 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统计监测体系 |
4.1.7 制定跨境电子商务规则 |
4.1.8 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机制 |
4.2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短板 |
4.2.1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过小 |
4.2.2 物流成本逐渐上升 |
4.2.3 产品竞争力不足 |
4.2.4 平台竞争激烈 |
4.2.5 综合性人才匮乏 |
5.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
5.1 政府角度 |
5.1.1 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指导和管制 |
5.1.2 引导和服务跨境电子商务企业 |
5.1.3 完善制度创新,为跨境电商规避风险 |
5.2 行业角度 |
5.2.1 加强跨境电商行业自律,凝聚企业 |
5.2.2 规范行业管理,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
5.2.3 遵循市场规律,提升核心竞争力 |
5.3 企业角度 |
5.3.1 打造企业自主品牌 |
5.3.2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
5.3.4 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
5.3.5 学习海外推广经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扶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
1.2.2 跨境电子商务产业政府扶持政策研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跨境电子商务 |
2.1.2 跨境电子商务特征 |
2.2 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理论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2.3.1 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2 影响因素测度项的建立 |
2.3.3 模型构建 |
3 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与现有扶持政策 |
3.1 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 |
3.1.1 跨境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
3.1.2 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扶持政策 |
3.2 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 |
3.2.1 杭州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
3.2.2 杭州跨境电商行业现有扶持政策 |
3.2.3 杭州跨境电商发展优势 |
4 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4.2.1 数据收集 |
4.2.2 样本分析 |
4.2.3 问卷信效度测试 |
4.3 实证分析与检验 |
4.3.1 分析方法 |
4.3.2 结果分析 |
5 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扶持政策建议 |
5.1 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扶持必要性 |
5.2 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扶持对策 |
6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调查问卷 |
致谢 |
(8)新时期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福建省跨境电商人才供求现状 |
第一节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福建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 |
第三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
第二章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第一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第二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内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与经验总结 |
第一节 广州F学院阶梯式跨境电商实践模式 |
第二节 杭州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SPOC混合式培养模式 |
第三节 国内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及其启示 |
第四章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第一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突破 |
第二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构建 |
第三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新疆跨境电商成本对比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跨境电子商务的宏观意义与影响研究 |
1.2.2 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理论方法、分析及应用研究 |
1.2.3 跨境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和策略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能力分析 |
2.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2.2 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2.3 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
2.4 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劣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
3.1 跨境电商的交易成本的内涵 |
3.1.1 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 |
3.2 配套政策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成本的降低 |
3.2.1 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政策情况 |
3.2.2 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政策分析 |
3.3 经营模式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成本的降低 |
3.3.1 跨境电子商务主要经营模式 |
3.3.2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交易成本对比分析 |
4.1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概况 |
4.2 参与对比的跨境电商综试区选择 |
4.2.1 参与对比跨境电商综试区选取原则 |
4.2.2 选择的跨境电商综试区整体情况对比 |
4.3 交易成本对比指标体系选择 |
4.4 分类交易成本对比 |
4.4.1 信息成本对比 |
4.4.2 物流成本对比 |
4.4.3 结算成本对比 |
4.4.4 监管成本对比 |
4.4.5 分析结论 |
4.5 总体交易成本对比分析 |
4.5.1 分类交易成本计算 |
4.5.2 交易成本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
5.1 提高新疆跨境电商信息可获得性,降低信息成本 |
5.1.1 建立新疆特色商品的跨境电商供应链 |
5.1.2 建立新疆跨境电商大数据服务平台 |
5.2 提高新疆跨境电商物流联通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
5.2.1 加快发展物流及仓储体系 |
5.2.2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对新疆跨境电商的促进作用 |
5.3 提高新疆跨境电商结算服务水平,降低结算成本 |
5.3.1 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支付体系 |
5.3.2 鼓励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 |
5.4 提高新疆跨境电商政府服务能力,降低监管成本 |
5.4.1 优化海关、检验检疫作业流程 |
5.4.2 以综合保税区为依托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服务 |
二、服务业 |
三、现代服务业 |
四、高技能人才 |
五、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杭州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市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何小花. 西南大学, 2020(05)
- [2]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就绪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月凤.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姬小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5]我国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的统计关系与评价[D]. 王琴.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6]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D]. 王城颖.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9(12)
- [7]杭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扶持政策研究[D]. 徐慧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新时期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林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新疆跨境电商成本对比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 陶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