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欧洲家电工业产品及市场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罗传科[1](2016)在《ETK公司小家电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很多工业商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了继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之后的又一个“世界工厂”。基于中国的出口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以出口为主的OEM/ODM (OEM即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ODM即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制造企业。这些企业获得了丰厚利润,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同时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ETK公司成立于1997年,也是一家典型的OEM/ODM制造企业,主要从事电热水壶和烤面包机等小家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当中国人口红利优势不再、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欧洲经济陷入困境时,小家电品牌之间和小家电产品制造行业内部竞争日趋白热化,制造企业利润水平日渐低下,寻找一种适合目前ETK公司的业务竞争战略变得更加迫在眉睫。本文在研究了目前ETK公司所处的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和主要竞争对手分析,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之后,通过SWOT分析(即Strength优势方面、Weakness劣势方面、Opportunity机会方面和Threat威胁方面)以及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提出并制订了ETK公司的业务竞争战略,那就是集中成本领先战略,并逐步发展成为依靠资金和技术的、更稳健的OEM/ODM/OBM (OBM即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原始品牌制造商)协同发展模式。本文还着重分析了小家电行业内的几家典型制造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以及现状。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属于ETK公司的最直接竞争对手之一,彼此具有共同的客户资源和产品线。在OEM/ODM还未做到行业领先时,采用差异化战略,抛弃一贯的成本领先战略,导致客户的流失。晶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立足于与国际连锁大超市合作,抑价博量,籍势再扩大技术实力,推出ODM产品给大品牌,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靠自身专利积累,提高盈利能力。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原有的全面成本领先战略思想下,将集团拆分为东菱电器和新宝电器。其中新宝电器仍然以出口为主,借势作为全国最大小家电产品出口厂商之一,实现上市,然后在国内推出东菱品牌。ETK公司根据自身状况先采用集中成本领先的战略,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公司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新兴市场开拓等几个方面制定实施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实现ETK公司从集中成本领先战略开始,建立竞争优势,从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和盈利均稳步增长的优秀企业。基于本文对于ETK公司的小家电业务竞争战略研究和总结,通过标准化设计、规模化采购、自动化生产等提高、扩大ETK公司的成本领先优势,大幅度快速提高制造水平。同时,通过与国际大品牌的合作,进行技术升级,强化专利意识,打造技术核心竞争力,完成更多的资金积累,为公司从单纯OEM/ODM向小家电OBM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敏宁[2](2016)在《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时间段为1949年1979年,处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型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封闭时期。家电产品是中国早期众多工业产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发展历程蕴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转变等多种因素。本文研究时间避开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线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对本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下家用电器的一个本土化改造、设计、生产进程,指出周边工业产业对家电产品造型形成的影响,社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的促进和制约。本文基于中国家用电器发展的纵向历史发展历程、同时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的横向对比,集中选取电娱类家电、电动类家电、照明家电等出现较早、产量较大、受科技要素、工艺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生产企业体制和国家经济体制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种来分析中国民用家电造型产生原因及演变轨迹。在对中国各家电产品主产区现存大量家电产品进行实物考察,获得大量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造型来源、科技应用、工艺材料,风格款式成因给出时代性、工艺性、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产品造型演变上归纳了中国家电的主要发展线索:“以商兼工”仿造,进口零件组装、装配性生产、整机国产化,自有风格直至改革开放后引入国外生产线从而本土家电产品设计总线的断裂,分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梳理中国建国30年家电产业脉络。论文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
彭博[3](2014)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对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号召的鼓励下,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收音机、封闭式压缩机、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相继问世,我国的家电制造业正式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家电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的支柱性产业。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逐渐波及到全球,我国整体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外依存度高达50%的家电制造业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旨在打开沉寂的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促进家电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家电制造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又一次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家电业规模从十多年前的2000亿迅速扩张到一万多亿元,不仅成功抵御了三星、松下、惠而浦等外资品牌的入侵,并收购了不少海外家电企业,在研发技术和创新上亦有很大的进步,空调、彩电、大部分小家电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均超过70%,45类中国制造的家电产品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市场势力是产业组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表明企业把价格控制在成本之上的能力。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通过案例分析来量化市场势力的大小,Wallace (1937)、Adelman (1966)利用利润、销售成本、价格刚性等定价的结果来反映市场势力。五、六十年代左右,Mason和Bain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主要运用跨行业的横截面数据和各种结构方程来获得行业利润、市场集中度等指标来表示市场势力。进入八十年代后,新实证产业组织模型(NEIO)在对市场势力的测度上发展迅速,许多学者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结构模型、要素模型、P-R模型都是其中的代表,新实证产业组织模型也逐渐成为了测量市场势力的主流方法。这其中,要素模型因为具有设定简单易行,数据受限少,检测结果有效等多方面相对优势,被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检测市场势力领域大量使用。对于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研究上,国内大多数学者对政策的经济、社会效果做出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从产业组织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是否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两大政策推出前后有明显的变化,以市场势力的变动来说明两大政策对家电制造业的影响。本文运用发展后的要素模型——Klette(1999)的方法,以家电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模型加以改进,通过对14家家电制造上市公司财务表报以及相关经济数据的计量统计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果:我国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在2004-2008年、2008-2012年、2004-2012年间的市场势力溢价分别为0.56、1.04、0.81(约为1)。2008年前后推出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明显的提升了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且政策拉动的销售额和利润变化的数据非常有力地证明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合理、可信。在对影响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因素的分析中,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外部、内部和其他三种类型。外部因素包括产业生命周期、产业价值链分工、对外开放程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其中市场结构可以从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三个方面分析,市场行为则可以从企业并购、价格战、技术创新这三个方面研究;其他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气候、汇率变动等等。结合家电制造业的具体情况,文章认为,由于我国的家电制造业在2004-2008年间还处于成长期且仍徘徊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对外开放程度很高,与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外资品牌竞争激烈,而从内部来看进入壁垒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落后特别是这些年大打价格战,汇率也不断上涨,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很小,其市场势力溢价仅为0.56。两大政策推出后,在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家电制造业出现了如下变化:1、行业迅速步入成熟期。2、家电品牌借政策东风纷纷下沉和扩张其营销渠道。3、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4、家电巨头们受益于政策红利越做越强。5、两大政策实施时出现的弊端隐性地提升家电产品价格。以上变化的出现使得我国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出台后有了明显的提高,2008-2012年期间的市场势力溢价为1.04。从2004-2012年整体来看,由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仍未有效打通,价格战依然频发,汇率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等一系列原因,家电市制造业在两大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其市场势力溢价也只是0.81(约为1),行业不存在显着的市场势力。基于实证结果和原因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受到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两大政策的影响有明显的增大。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家电制造业细分行业众多、技术外溢迅速加上价格战不断、成本高企等因素,虽然在许多子行业中寡头结构明显,但是其市场势力仍然处于低位,整体来看,行业还是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单个企业对市场的支配力较弱,也无明显的垄断利润。根据以上的讨论,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1、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可以作为政府对其他民族行业市场势力培育的借鉴,对我国的民族产业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或是战略性的产业,可以参照这两大政策做出一定的扶持,以增大其市场势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扶持政策不能盲目和常态化,要经过详细的调查分析,正确适当的引导这些行业调整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使其持续健康成长,在民族产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和国外产业平等竞争。2、要适当控制家电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以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为戒,出台严肃的市场规则以及有效的退出机制。这就要求建立和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在既定框架内有效竞争,同时对拟退出家电制造业的企业以一定的经济援助,加快其退出市场的脚步,以市场为主体辅以少量财政支持,让市场决定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能,而不是一味的扩大。3、鼓励家电制造业企业加强研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向上游研发设计领域要利润的能力。若后期继续出台与家电制造业相关的行业政策应侧重于对其研发方面的支持,对企业特别是生产小家电的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或是税收上的抵免,加强大型家电制造商和科研院所、高校的联系合作,同时加快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全面的提高家电制造企业对于研发的积极性。4、要审慎使用、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根据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效果的分析,这两大政策在改善民生、保增长、扩内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家电制造业因此又在近几年飞速发展。但是,政策也使得效率低下的中小企业继续留在行业中,透支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家电消费,还显着的增大了其市场势力。政策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权衡利弊,配合其他手段使用。同样,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其本身的某些不合理成分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情况,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政策在使用时要注意及时的根据反馈信息做出调整。
何应成[4](2012)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经济的高碳发展模式越难越难以维继,低碳路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开启了社会发展的绿色革命,“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概念不断涌现,低碳的要求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碳标准”的要求以及产业竞争的国际化,迫使每一个产业不得不直面碳排放量与自身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高碳产业将在国际竞争中受到种种限制,未来产业的竞争将表现为低碳的竞争,这场竞争中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占领了低碳标准、低碳技术的制高点,在国际贸易领域又筑起了诸多绿色门槛,试图在低碳贸易博弈中掌握主动权,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国要改变传统的“高碳“竞争模式,要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标准来打造产业的竞争力,迎合世界低碳消费的趋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对于低碳竞争的产业领域上,本文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家电业。家电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制造业从沉睡到觉醒的缩影,而且家电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因此在低碳视角下研究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家电业已经在世界的舞台上牢牢烙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目前我国家电业的生产规模已是全球第一,主要家电产品的销量也位居世界首位。从家电出口情况看,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出口产品价格不断提升,出口地区主要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为主。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标来看,我国传统家电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已经确立了家电制造大国的地位,但是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使我国家电出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低碳形势下,能效要求、低碳认证、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家电出口最为艰难又必须跨越的门槛;低碳标准增加制造成本,我国家电业成本优势受到挑战;低碳核心技术缺失,出口自由品牌建设落后,家电企业整体品牌竞争力不强;碳生产率不高,影响我国家电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影响我国家电业的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因素促进了我国家电业的发展,为提升传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低端劳动力资源充裕,使我国家电业获得了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家电产品的普及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内需支持;家电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化效应不断凸显;政府的内需刺激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保证了家电产品对内、对外销量的稳定增长。而一些因素正日趋成为提升家电业竞争力(特别是低碳竞争力)提升的障碍。例如,低碳能源要素发展不充裕,低碳技术人才匮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低碳产业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发展迟缓或者竞争力不强;一些家电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家电业的内耗严重,家电企业的绿色营销认识模糊;家电企业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对国内、国际低碳标准的制定视而不见;政府的一些鼓励低碳家电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甚至存在政策真空等等。鉴于上述的问题,我国政府和家电企业应该共同努力,继续加强有利因素的作用,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投资优化生产要素、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完善调整国内外经营战略、产业链整合等方面来提升我国家电产业的低碳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使我国实现从家电大国到家电强国的转变。
韩晓艳[5](2012)在《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欧盟在能源需求量和消费量上,已经占了世界总量的最大比例。欧盟大部分成员国的能源需求都依赖国外进口,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总结了上世纪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经验,欧盟在不断努力的制定更多有效的节能法律政策,以求可以更好的规避过度依靠国外能源所带来的风险。欧盟的节能法律政策主要有行动计划和指令组成,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从工业领域到建筑领域,从交通领域到家电领域,其中所涉及的节能方面,欧盟的法律政策都做了非常认真而具体的规定。本文正是从欧盟节能有关的法律政策着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还从中总结出欧盟自开展节能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和发展趋势。欧盟作为国际社会节能的领头军,其相关成熟的节能法律政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借鉴的榜样。从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发现,欧盟节能工作在上世纪末逐渐兴起的,是在探索中发展起来的,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的。我国能源资源的总储藏量虽然较多,但人均的占有量却很少。由于我国正进入工业化阶段,对煤、电、油以及其它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导致了重要能源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提高了能源对外的依存度所带来的国际风险。可见,我国也而临着巨大的节约能源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有关的节能法律法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文章最后,提出借鉴欧盟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有关节能法律法规的建议。从1973年至今,欧盟的节能工作已历经了近40年之久。可预见的是,我国的节能工作还是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
张建伟[6](2012)在《新形势下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中机电行业的出口多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在这期间我国家电行业也迅速发展,伴随着的则是一大批知名家电企业的茁壮成长。加入WTO以后,我国家电行业面对开放和国际家电企业的剧烈竞争,从立足国内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到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经营,我国的家电产业正带着自主品牌和创新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之中。海尔、联想、TCL、格兰仕、海信,一个又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名字让我国的家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些实力强、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企业的带动下,我国业己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然而,我国家电企业大多处在发展的机遇期和转型期,存在亟须改进的不足之处,如缺乏明朗的企业战略和国际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对国际市场环境分析、定位和控制能力不足,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可适性以及高效营销能力人才的选任等仍有待改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欧洲债务危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欧美等主要海外市场的业绩严重受挫,也暴露出我国家电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还存在着严重的营销策略上的不足。这就对我国家电企业必须在当前新形势下对进一步巩固欧美老市场和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选择在海外市场上营销的策略,提高其可适性和有效性,在理论上和具体业务中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先以相关国际营销理论为基础,佐以开拓国际市场的真实案例,运用所学国际经济学、国际企业经营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的一些理论,深入详实地阐述了国际市场营销的新环境、我国家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状况和有待改进之处,同时借鉴了知名企业的成功做法,给出了国际性家电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巩固老市场和进一步开拓新兴国家市场的营销策略。全文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内容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外及国内的研究综述、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具体思路和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介绍国际市场营销的理论,即波特竞争战略和波特价值链理论;第三部分论述我国家电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总体状况,主要包括国际营销的环境和背景、动因分析、家电产品出口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家电产品市场营销的不足;第三章是对知名家电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实证分析:先重点分析了海信集团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传统的进出口公司代理、品牌国际化、完全性本土化、市场多元化;为增加案例的代表性选择了海尔公司开拓日本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的新做法——品牌收购法;在上述各章的基础上,第四章论述我国家电企业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选择:如目标市场多元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品牌国际化和本土化等。
徐永锋[7](2012)在《后危机时期杭州RFR电器公司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厨房家电行业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关产业体系,家电制造、家电国内品牌营销、家电出口海外市场等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使得厨房家电行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厨房家电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厨房家电产业中的中小厨房家电企业则是该行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元素。当前,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不断恶化,广大的厨房家电出口企业似乎面临着比2009年更加糟糕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一方面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美国也进入了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的困境,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战不断,欧美市场销售自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另一方面,企业的国内环境也是越来越艰难,一个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资金成本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业内同行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等等因素使得本已陷入艰难的中小型厨房家电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本文通过杭州RFR电器有限公司这一中小型厨房家电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从企业的现状、企业的内外部生存环境、生存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全面向读者介绍了杭州RFR电器有限公司这一中小家电制造企业。在提出了RFR公司生存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后,通过对企业的内外部宏观微观企业环境的分析,找出了企业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在后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根本上是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强,面对艰难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才使企业感受到了生存与发展的艰难。最后提出了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若干策略,即通过调整企业营销策略、整合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实施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通过本文个案企业的研究,对其他厨房家电企业甚至广大中小企业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Pekna Tetiana[8](2012)在《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和交往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乌克兰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同时,中国对乌克兰的投资还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因此,分析乌克兰的投资环境及外商投资的行业结构等问题对促进中国对乌克兰投资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乌克兰的经济和投资现状。其次分析探讨了乌克兰的投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因素、金融运行体系、科技体系、法律因素和投资税收体系等。再次探讨了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的成本与风险因素,包括:人才和劳动力成本、外商投资的其他商务成本及政治和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最后揭示了乌克兰发展中国对乌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进行,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的制度环境要求较高,经济转轨进程中的中乌两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制约了双边经济技术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但两国作为分处亚欧两端的大国,并且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具备加深经济合作的共同的体制基础和制度共识。
宾雪花[9](2011)在《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两种方式,他们的冲突在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思想、理念,与后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控权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即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急需反垄断法来规制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消除市场障碍,建立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后发展国家的经济赶超迫切性,需要制定产业政策法,扶植、培育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促进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两种制度运用到某一个具体国家中就会产生冲突或矛盾。本课题从法治角度,提出中国两法之协调制度的构建框架,以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本文主要对四个问题进行研究。第一个问题,对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第一章主要阐述两法存在冲突,即资源配置机制之间,规模经济与反垄断之间,过强政府干预的产业政策法与弱势的反垄断法之间,正义与利益价值层面之间的冲突;分析了两法可协调的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即有效竞争理论是经济协调基础,两法互动发展是最优的策略;两法都是社会本位法、两法可以衡平原则调和价值。第二个问题,对具体协调制度进行研究和评析。第二、三、四章将两法在长期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六种协调制度,根据制度之间的相关性划分为三组,即事前协商和适用除外制度一组、卡特尔豁免和企业合并控制制度一组、部长特许制和美国反垄断和解制度一组;第五章则对全部协调制度加以总评述和评析。最后指出侧重反垄断法的协调制度;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法治程度设置协调制度;协调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反垄断运行机关的设置有着直接关系等内容,对构建中国两法之协调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个问题,对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冲突现状和当前中国协调制度进行评析。第六章指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两法以产业政策法为主、反垄断法为辅的动态演变趋势,目前已造成一些弊端;在协调制度的立法方面,尽管有一些协调制度,但存在制定较粗陋、缺失事前协商制度等缺陷;在协调制度的具体实务方面,则是更多得通过宽松的合并控制制度为产业兼并重组政策服务,没有充分运用反垄断法的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监控产业兼并重组行为,没有灵活运用危机卡特尔、中小企业卡特尔等协调制度为当前经济服务。第四个问题,构建中国两法之协调制度。首先,第七章提出要完善产业政策立法,向创新驱动型产业政策法转型;以反垄断法为重设置中国制度的构想。其次,完善相应的具体协调制度,具体包括:提议设置事前协商制度;卡特尔豁免应依照一事一立原则,详细呈列每一个豁免事由的标准和程序;建议合并豁免制度应以列举式详解“社会公共利益”豁免事由。最后,建议赋予中国反垄断运行机关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才能够保证以反垄断法为重的协调制度的实现。
王睿[10](2008)在《伊莱克斯中国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融于全球经济环境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地区。由于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引来了众多国际巨头的关注。排名世界前列的瑞典伊莱克斯家电公司,和其他欧美、日、韩公司一样,纷纷在中国展开攻势。然而巨额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并不是打开中国市场的全部武器。随着竞争者日臻成熟,竞争日益残酷,家电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空间均因价格战而不断被压缩,利润的空间日趋减少。如何建立白色家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国内外品牌都不能忽略的问题。伊莱克斯如何能在中国市场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创建良好的业绩,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产品,品牌,价格及渠道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伊莱克斯加大对中国市场的研发和财务支持,坚定制定和执行匹配既定差异化战略的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分销渠道,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贡献是:从专业的战略和营销的角度,对中国白色家电市场以及主要竞争者做了分析,应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分析方法,波特五种力量模型,SWOT分析方法对伊莱克斯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做了研究和探讨。并针对伊莱克斯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战略目标,从操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2000年欧洲家电工业产品及市场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欧洲家电工业产品及市场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ETK公司小家电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小家电产品 |
2.2 战略管理理论与分析工具概述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3章 公司概况与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基本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3.2.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
3.2.3 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ctors) |
3.2.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3.3 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
3.3.1 行业内的竞争力量分析 |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4 潜在的进入者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1 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 |
3.4.2 晶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3.4.3 广东东菱凯琴集团 |
第4章 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
4.1 公司组织结构 |
4.2 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
4.2.1 人力资源分析 |
4.2.2 财务资源分析 |
4.2.3 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
4.2.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3 价值链分析 |
第5章 SWOT分析与公司业务战略选择 |
5.1 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Strength) |
5.1.2 劣势分析(Weakness) |
5.1.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5.1.4 威胁分析(Threat) |
5.2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1 成本领先战略的可行性 |
5.2.2 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 |
5.2.3 集中化战略的可行性 |
5.3 公司业务竞争战略选择及战略目标确定 |
5.3.1 公司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5.3.2 公司业务战略目标确定 |
第6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标准化设计 |
6.2 深化规模化采购 |
6.3 提升自动化程度 |
6.4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
6.5 优化公司组织结构 |
6.6 强化公司企业文化 |
6.6.1 优化部门绩效管理 |
6.6.2 保留核心员工 |
6.6.3 加强梯队建设 |
6.7 着力品牌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缘起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的综述 |
1.2.1 国内对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
1.2.2 国外对中国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
1.2.3 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时间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和时间的界定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方法 |
1.5.4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中国家电工业发展基本脉络 |
2.1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背景 |
2.1.1 电器科技发展背景 |
2.1.2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 |
2.1.3 解放前中国家电企业发展概况 |
2.2 建国初期家电企业国有化进程(1949-1957) |
2.2.1 完成电器工厂国营接管 |
2.2.2 军工厂式家电生产制 |
2.2.3 扶持带动电器周边产业 |
2.3 大跃进时期的发展与制约并存(1958-1965) |
2.3.1“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概况 |
2.3.2 浮夸风下的家电生产概况 |
2.4 文革时期—曲折前进(1966-1976) |
2.4.1 政治运动带动收音机普及 |
2.4.2 文革运动对家电产能的影响 |
2.4.3 工业生产管理权改革下放 |
2.5 经济恢复时期(1977-1979) |
2.5.1 引进技术对家电产能的推动 |
2.5.2 引进技术对本土产业链的冲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49-1979 年主要家电产品类型及发展 |
3.1 电娱类家电—收音机 |
3.1.1 解放前收音机发展概况 |
3.1.2 新中国建国后收音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
3.1.3 中西收音机造型比较分析 |
3.1.4 收音机界面演变特征分析 |
3.1.5 收音机外型结构演变轨迹 |
3.2 电娱类家电—电视机 |
3.2.1 电视机发展概述 |
3.2.2 建国后电视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
3.2.3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
3.2.4 电视机发展对比分析(以中日为例) |
3.3 电动类家电—电扇 |
3.3.1 电扇发展概述 |
3.3.2 电扇结构演变成因分析 |
3.3.3 我国电扇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
3.4 其他家电产品 |
3.4.1 照明类家电—电灯、手电筒 |
3.4.2 制冷类家电—电冰箱、空调 |
3.4.3 清洁类家电—洗衣机 |
3.4.4 整容类家电—电吹风、电熨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特征及路径 |
4.1 时代因素下家电产品造型风格演变 |
4.1.1 由舶来品走向国货 |
4.1.2 由奢侈品走向日用品 |
4.1.3 由公众家电走向居室家电 |
4.2 工艺技术发展下家电产品外观造型演变 |
4.2.1 材料处理由简单转向复杂 |
4.2.2 由半手工制造转向工业化生产 |
4.2.3 构造由简单转向集约化 |
4.2.4 功能界面由粗放转向精密 |
4.3 社会体制下家电产品造型演变 |
4.3.1 消费水平局限下家电造型简化 |
4.3.2 计划经济下家电造型趋同 |
4.3.3“宣传阵地”转向婚俗用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949-1979 年家电造型式样成因及特征 |
5.1 中西造物意识融合 |
5.1.1 记忆性“洋货”造型借用 |
5.1.2 中式文化语境下造物“转译” |
5.1.3 中国传统工艺的糅合 |
5.2 时代审美因素影响 |
5.2.1 建国初期“革命性”装饰题材(1949-1957) |
5.2.2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与“赶超”(1958 -1961) |
5.2.3 文革时期“红色”装饰(1966-1976) |
5.2.4“工业美术”兴起 |
5.3 不同生产商造物思想对比 |
5.3.1 国营企业的“耐久”思想 |
5.3.2 军工企业的“效用”思想 |
5.3.3 民间组装的“奇思妙想”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存在问题及启示 |
6.1 忽视家电产品造型背后的技术支撑 |
6.1.1 战略性工业化思想缺失 |
6.1.2 不匹配的原料支持与加工工艺 |
6.1.3 低端产品需求导致的家电技术革新停滞 |
6.1.4 企业技术人才结构与工业国家不匹配 |
6.2 体制对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影响 |
6.2.1“以产定销”对家电产销信息的割裂 |
6.2.2 中国军工厂的体制封锁 |
6.2.3 设计中的“等级表达” |
6.2.4 国家组织的“联合设计”之利弊 |
6.3 对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 |
6.3.1 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趋于“大象无形” |
6.3.2 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投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参与课题 |
附录二:国产家电国外原型机对比(部分) |
附录三:国产电子管收音机定级的参考资料 |
附录四:主要国产电子管收音机一栏表 |
附录五:哈崇南手稿《一项最即(急)时的设计》 |
(3)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对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家电制造业概况 |
2.1 家电制造业的定义 |
2.2 世界家电制造业的发展简介 |
2.3 中国家电制造业发展历程 |
2.4 中国家电制造业现状 |
2.4.1 2004-2012年家电制造业产值和主要家电产品产量 |
2.4.2 产业集中度 |
2.4.3 家电制造业现存的问题 |
2.5 家电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2.5.1 产品革新 |
2.5.2 产业链整合 |
2.5.3 集团化、全能化 |
3.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 |
3.1 家电下乡 |
3.1.1 家电下乡政策简介 |
3.1.2 家电下乡招、中标机制 |
3.1.3 补贴机制 |
3.1.4 家电下乡的政策效果和问题 |
3.2 以旧换新 |
3.2.1 以旧换新政策简介 |
3.2.2 以旧换新招、中标机制 |
3.2.3 以旧换新补贴机制 |
3.2.4 以旧换新的政策效果和问题 |
4. 市场势力文献综述 |
4.1 市场势力涵义 |
4.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
4.2.1 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简介 |
4.2.2 小结 |
4.3 要素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4.3.1 模型的提出 |
4.3.2 要素模型在国内外的应用 |
4.3.3 要素模型的最新发展 |
4.4 政策对市场势力影响研究 |
5. 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测度 |
5.1 理论模型 |
5.2 模型改进 |
5.3 数据样本 |
5.4 估计结果 |
5.5 结果分析 |
6. 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变化分析 |
6.1 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影响因素 |
6.1.1 外部因素 |
6.1.2 内部因素 |
6.1.3 其他因素 |
6.1.4 小结 |
6.2 政策提升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 |
6.2.1 家电制造业迅速步入成熟期 |
6.2.2 营销渠道的下沉和扩张 |
6.2.3 市场集中度提高 |
6.2.4 家电巨头受益于政策 |
6.2.5 政策实施中的弊端 |
6.2.6 小结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培育和扶持民族产业市场势力 |
7.2.2 适当控制家电制造业产业规模 |
7.2.3 鼓励家电制造企业加强研发 |
7.2.4 审慎运用产业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低碳视角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
一、低碳经济的兴起与含义 |
(一) 低碳经济的由来和兴起 |
(二) 低碳经济的含义 |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
(一) 低碳竞争力的含义 |
(二) 低碳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
(三) 低碳视角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
第三章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家电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
二、我国家电业出口及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
(一) 主要家电产品产销情况 |
(二) 我国家电业的出口情况分析 |
(三) 家电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家电业出口问题分析 |
(一) 绿色贸易壁垒愈筑愈高 |
(二) 低碳标准挑战我国家电业制造成本优势 |
(三) 低碳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品牌建设落后 |
(四) 碳生产率不高影响我国家电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
第四章 低碳视角下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我国家电业要素条件 |
(一) 能源资源 |
(二) 人力资源因素 |
(三) 科技投入及技术发展 |
二、我国家电业的需求状况 |
三、关联及辅导性产业 |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 |
五、政府 |
六、发展机会 |
小结 |
第五章 低碳视角下提升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一、企业层面 |
(一) 家电企业要增强低碳责任意识 |
(二) 加大低碳科研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三) 重视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吸纳高级人才 |
(四) 加强绿色营销管理,积极推广低碳家电产品 |
(五) 调整、完善国内外经营战略 |
二、政府层面 |
(一) 优化生产要素的扶持措施 |
(二) 扩大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的政策措施 |
(三) 完善促进家电业低碳转型的相关法律法规 |
(四) 发挥政府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 |
(五) 推动家电企业自主品牌的创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概述 |
2.1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的提出背景 |
2.1.1 能源的短缺 |
2.1.2 环境保护的需要 |
2.2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
2.3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的组成 |
2.3.1 宪法性文件——《里斯本条约》 |
2.3.2 指导性政策 |
2.3.3 具体的法律规范 |
2.4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在成员国之间的适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的主要内容 |
3.1 建筑节能领域 |
3.1.1 确定最低能源消耗标准 |
3.1.2 实行能源消耗标识 |
3.1.3 规范检查标准 |
3.1.4 全方位实施节能监管 |
3.1.5 提供全面的节能信息服务 |
3.2 家电节能领域 |
3.2.1 新ErP指令 |
3.2.2 强制性标签计划 |
3.3 工业节能领域 |
3.3.1 热电联产战略 |
3.3.2 节能自愿协议 |
3.4 提高能效行动计划 |
3.4.1 计划的宗旨 |
3.4.2 计划的内容 |
3.5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3.5.1 战略产生的过程 |
3.5.2 战略主要的内容 |
3.5.3 战略的意义 |
3.6 绿色公共采购政策 |
3.6.1 政策的主要内容 |
3.6.2 政策带来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评析 |
4.1 对欧盟节能法律政策主要内容的评价 |
4.1.1 节能法律政策完善 |
4.1.2 节能与环保紧密相联 |
4.1.3 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4.1.4 公共财政支持大 |
4.1.5 开展多种合作方式 |
4.2 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的成效 |
4.2.1 推动了欧盟技术创新 |
4.2.2 协调了欧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4.2.3 促成了欧盟节能战略的完成 |
4.2.4 确保了欧盟能源行动自主 |
4.2.5 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地位 |
4.3 面临的困难及发展趋势 |
4.3.1 面临的困难 |
4.3.2 发展趋势 |
4.4 本章小结 |
5 借鉴欧盟节能法律政策完善我国节能法律政策的建议 |
5.1 我国节能法律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 |
5.1.1 节能法律政策现状 |
5.1.2 存在的问题 |
5.2 完善我国节能法律政策的建议 |
5.2.1 抓紧完善节约能源法配套法规和标准 |
5.2.2 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
5.2.3 引入“节能自愿协议” |
5.2.4 落实相关的“激励政策” |
5.2.5 加强节能技术推广 |
5.2.6 进一步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
5.2.7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新形势下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大市场营销理念 |
2. 多国营销战略 |
3. 全球化营销战略 |
(三) 研究方法、思路和不足之处 |
一、 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理论基础 |
(一) 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 |
1.总成本领先战略 |
2. 差别化战略 |
3. 专一化战略 |
(二) 价值链理论 |
1. 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 |
2. 价值链理论的启示 |
二、 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实基础 |
(一) 目前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环境和背景 |
1.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家电出口贸易的严重冲击 |
2. 新兴市场经济体对我国家电出口有强劲带动作用 |
(二) 我国家电企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动因分析 |
1. 我国家电产品已具有远销海外市场的实力 |
2. 国内经营环境迫使我国家电企业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
(三) 我国家电产品出口的总体状况和特点 |
1.我国家电产品出口的总体状况 |
2.我国家电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 |
(四) 我国家电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不足 |
1.缺乏国际市场营销中的高端人才 |
2.缺乏国际营销活动和团队的高效管理 |
3. 缺乏高效便捷的营销渠道 |
4. 缺乏创新的研发技术和产品 |
5. 整合营销的运用问题 |
6. 缺乏明确的品牌国际化战略 |
7. 营销观念问题 |
三、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的实证分析 |
(一) 海信的国际营销策略 |
1. 从外贸公司代理出口开始 |
2. 成功实施的国际名牌营销战略 |
3. 调整海外市场结构 |
4. 以创新技术和产品的营销策略 |
5. 本土化策略——澳洲示例:质量创造中国机会 |
(二) 海尔从海外创立品牌到海外并购品牌 |
1. 国际市场多元化策略的重要举措 |
2. 海尔获得三洋资源,开拓东南亚市场 |
四、 我国家电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选择 |
(一) 以新兴市场为主,欧美并举的多元化市场策略 |
(二) 创新研发技术和产品策略 |
(三) 品牌国际化和名牌化策略 |
(四) 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多元化的策略 |
(五) 本土化的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后危机时期杭州RFR电器公司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框架结构 |
1.4 本文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2.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思想 |
2.1.2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2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2.1 波特的行业组织模型 |
2.2.2 企业环境分析 |
2.2.3 SWOT分析模型 |
2.2.4 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
2.3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 |
2.3.1 4P理论向4C理论的发展 |
3 后危机时期杭州RFR电器公司出口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厨房家电行业总体概况 |
3.2 杭州RFR电器公司企业简介 |
3.3 杭州RFR电器公司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3.1 公司的出口规模特点 |
3.3.2 公司的出口产品结构 |
3.3.3 公司的出口市场结构 |
3.3.4 公司的出口效益状况 |
3.4 杭州RFR电器公司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
3.5 杭州RFR公司出口贸易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 |
3.6 小结 |
4 杭州RFR电器公司企业环境分析 |
4.1 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4.1.1 经济环境分析 |
4.1.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3 科技环境分析 |
4.2 企业的外部微观环境分析 |
4.2.1 公司的重要贸易伙伴及市场状况分析 |
4.2.2 公司的行业竞争者状况分析 |
4.2.3 公司的供应商状况分析 |
4.3 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企业内部管理分析 |
4.3.2 企业营销管理分析 |
4.3.3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
4.3.4 企业文化分析 |
4.4 企业的SWOT分析 |
4.4.1 企业SW分析 |
4.4.2 企业OT分析 |
4.5 小结 |
5 国内同行企业成败经验的借鉴 |
5.1 永康PN电器有限公司成功的出口贸易经验 |
5.1.1 永康PN电器有限公司背景介绍 |
5.1.2 永康PN电器有限公司成功的出口贸易策略 |
5.2 杭州DY电器有限公司失利的出口贸易经验 |
5.2.1 杭州DY电器有限公司背景介绍 |
5.2.2 杭州DY电器有限公司出口贸易失利的原因分析 |
5.3 小结 |
6 提升杭州RFR电器公司出口竞争力的建议和策略 |
6.1 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建议 |
6.1.1 改变当前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做法 |
6.1.2 政府应在金融税收政策上加大向中小企业倾斜 |
6.1.3 加大鼓励中小家电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 |
6.1.4 建立地区家电行业沟通平台,避免业内不当竞争 |
6.2 整合企业营销资源,调整营销策略 |
6.2.1 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 |
6.2.2 适时调整目标营销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
6.2.3 统筹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使之共同协调发展 |
6.3 整合企业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6.3.1 整合企业管理体系,向管理要效益 |
6.3.2 整合供应商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
6.3.3 推进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提升企业凝聚力 |
6.4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走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
6.4.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壮大企业技术力量 |
6.4.2 制定奖励制度鼓励本企业员工技术工艺创新 |
6.4.3 加大现有产品技术升级以及新产品研发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乌克兰的经济和投资现状分析 |
2.1 乌克兰的经济现状 |
2.1.1 乌克兰的经济概况 |
2.1.2 重工业化产业结构 |
2.2 乌克兰的投资现状 |
2.2.1 国内投资结构 |
2.2.2 外国直接投资规模 |
2.2.3 双向投资合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乌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分析 |
3.1 基础设施因素分析 |
3.1.1 交通设施相对完备 |
3.1.2 天然良港 |
3.1.3 电力供应充足 |
3.2 金融运行体系分析 |
3.2.1 证券市场 |
3.2.2 银行体系 |
3.2.3 汇率变化 |
3.2.4 外汇买卖 |
3.3 科技体系分析 |
3.3.1 以军工为核心的科研体系 |
3.3.2 庞大的科研机构 |
3.3.3 高素质科技人才 |
3.3.4 有限的科研经费 |
3.3.5 广泛的科研成果 |
3.3.6 国际化科技创新 |
3.3.7 积极的鼓励措施 |
3.4 投资税收体系分析 |
3.4.1 乌克兰税收体系介绍 |
3.4.2 公司主要税种 |
3.4.3 其他相关税收 |
3.4.4 与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 |
3.4.5 与中国的双边税收协议 |
3.5 法律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乌直接投资的成本与风险因素分析 |
4.1 对乌直接投资的成本因素分析 |
4.1.1 人才和劳动力成本 |
4.1.2 外商投资的其他商务成本 |
4.2 对乌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分析 |
4.2.1 政治和社会风险 |
4.2.2 三大经济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发展中国对乌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
5.1 严格遵守乌克兰各项法律规章 |
5.2 重视投资环境的评估 |
5.3 针对乌克兰特殊的市场特点制订适宜的投资规划 |
5.4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立场与方法 |
0.1 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目的 |
0.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0.3.1 从宏观角度研究两者动态演变关系 |
0.3.2 从微观角度研究---具体协调制度 |
0.4. 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 |
0.4.1 基本思路 |
0.4.2 研究方法 |
0.4.3 需要解决的问题 |
0.4.4 研究内容 |
0.5 相关概念界定 |
0.5.1 产业政策法与相关概念辨析及修正 |
0.5.2 反垄断法的概念和基本功能 |
第一章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制度的理论基础 |
1.1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冲突 |
1.1.1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冲突 |
1.1.2 冲突的根由 |
1.2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的理论基础 |
1.2.1 两法协调的经济学基础 |
1.2.2 两法协调的经济法基础 |
1.3 协调模式 |
第二章 适用除外制度和事前协商制度研究 |
2.1 适用除外制度研究 |
2.1.1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 |
2.1.2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中的基本产业类型 |
2.1.3 适用除外制度的特点 |
2.2 事前协商制度研究 |
2.2.1 事前协商制度的立法 |
2.2.2 事前协商制度的阶段 |
2.2.3 事前协商制度的特点 |
2.3 制度评析 |
第三章 卡特尔豁免制度和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研究 |
3.1 卡特尔豁免制度研究 |
3.1.1 产业政策法与卡特尔豁免制度 |
3.1.2 各国立法例 |
3.1.3 卡特尔豁免事由 |
3.1.4 卡特尔豁免制度的发展特点 |
3.2 合并控制制度研究 |
3.2.1 产业兼并重组政策与合并控制制度 |
3.2.2 企业合并违法性评价基准 |
3.2.3 经营者集中的事先申报程序和申报标准 |
3.2.4. 企业合并豁免制度的基本事由 |
3.3 制度评析 |
第四章 部长特许制和美国反垄断和解制度研究 |
4.1 部长特许制----欧洲大陆各国设置的主管经济部长制度 |
4.2 美国反垄断和解制度----个案上“国家利益”的再现 |
4.2.1 美国反垄断和解制度的基本概况 |
4.2.2 微软反垄断和解案例和评析 |
4.3 制度评析 |
第五章 整体协调制度评析 |
5.1 总评述 |
5.2 对中国的启示 |
5.2.1 侧重反垄断法的协调制度 |
5.2.2 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法治程度设置协调制度 |
5.2.3 协调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反垄断运行机关的设置有着直接关系 |
第六章 我国两法之协调制度的现状评析 |
6.1 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间协调模式评析 |
6.1.1 以产业政策法为主的协调模式 |
6.1.2 以产业政策法为主的协调模式后果 |
6.2 我国协调制度的立法和实务现状评析 |
6.2.1 当前两法存在冲突 |
6.2.2 我国协调制度的立法现状评析 |
6.2.3 我国协调制度的实务现状评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两法之协调制度的构建 |
7.1 对国内外三种观点评述 |
7.2 完善产业政策立法 |
7.2.1 实现产业政策法治化 |
7.2.2 中国产业政策法的转型—创新驱动的产业政策法 |
7.3 以反垄断法为重设置协调制度 |
7.3.1 设置中国协调制度的构想 |
7.3.2 构建中国事前协商制度 |
7.3.3 完善中国协调制度 |
7.4 赋予中国反垄断运行机关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观点与创新 |
本文主要观点 |
本文创新之处 |
本文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伊莱克斯中国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司简介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
第二章 论文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2.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综述 |
2.1.1 市场细分概念 |
2.1.2 市场细分作用 |
2.1.3 市场细分原则 |
2.1.4 细分变量 |
2.1.5 市场细分方法 |
2.2 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 |
2.3 SWOT 分析法 |
2.4 其他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中国白色家电市场现状分析 |
3.1 传统家电分类 |
3.2 白色家电市场的分类与规模 |
3.3 主要的竞争者与相应的市场规模 |
3.4 未来市场展望 |
第四章 伊莱克斯中国的市场战略分析 |
4.1 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的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 |
4.1.1 潜在的进入者的威胁 |
4.1.2 替代品形成的威胁 |
4.1.3 顾客议价能力 |
4.1.4 供方议价能力 |
4.1.5 现有品牌厂商之间的竞争 |
4.2 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的SWOT 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4.2.5 SWOT 分析结论 |
4.3 外资竞争者在中国白色家电市场的策略分析 |
4.3.1 日本企业 |
4.3.2 韩国企业 |
4.3.3 欧美企业 |
4.3.4 中国企业 |
第五章 伊莱克斯中国的品牌定位和销售渠道的现状及对策 |
5.1 伊莱克斯中国销售渠道以及相应的改进 |
5.1.1 品牌驱动的定位策略 |
5.1.2 品牌管理 |
5.1.2.1 伊莱克斯品牌规划与管理 |
5.1.2.2 伊莱克斯品牌传播 |
5.1.2.3 消费者参与品牌创建过程 |
5.1.3 定价与定位的冲突 |
5.1.3.1 目前定价的困惑 |
5.1.3.2 伊莱克斯未来定价的基础 |
5.1.3.3 价格策略与目标市场 |
5.2 伊莱克斯中国销售渠道以及相应的改进 |
5.2.1 建立终端销售网络的意义 |
5.2.2 伊莱克斯销售网络现状 |
5.2.2.1 白色家电市场渠道划分 |
5.2.2.2 销售网络分布 |
5.2.2.3 销售网络的业绩表现 |
5.2.3 伊莱克斯销售渠道中的冲突 |
5.2.4 未来销售网络的规划和组合策略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2000年欧洲家电工业产品及市场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ETK公司小家电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罗传科. 山东大学, 2016(02)
- [2]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D]. 周敏宁. 江南大学, 2016(04)
- [3]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对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D]. 彭博.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4]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何应成. 安徽大学, 2012(10)
- [5]欧盟节能法律政策研究[D]. 韩晓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6]新形势下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张建伟. 吉林财经大学, 2012(06)
- [7]后危机时期杭州RFR电器公司出口竞争力研究[D]. 徐永锋.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8]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发展研究[D]. Pekna Tetiana.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3)
- [9]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制度研究[D]. 宾雪花. 中南大学, 2011(12)
- [10]伊莱克斯中国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王睿.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