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鲜食大枣品种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灰枣在南疆产业化种植中出现了丰富的变异现象,从果实的性状上表现为果形、果重、果实风味及内部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以在生产中发现的灰枣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对其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优系材料进行鉴定;为变异新品种的早期筛选鉴定提供参考,筛选出品质优良的新品系,为良种选育储备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植物学形态上各优系材料的叶、枝、刺、吊、果均有一定的差异,其变异系数幅度在9.18%~79.74%。从植物学形态上可以鉴别出优系材料与灰枣间的差异。2.各优系材料在果实品质上有一定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对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如下。果实鲜食:从高到低分别为ZB-1、DH-1、Y-36、灰枣、9-1、ST-CK、ST-2。果实制干:从高到低分别为ZB-1、ST-CK、ST-2、DH-1、9-1、灰枣、Y-36。3.应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各品系间差异进一步确认,从78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8条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条带分布在100~2000bp。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2.2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2条,平均多态百分率为45.97%。引物42扩增出条带数最多,达24条;引物43多态百分率最高达81.81%,引物59多态百分率最低,为18.18%。从SCoT分子标记上可以看出各试材在DNA水平上的差异,是区别于灰枣的新品系。
邵凤侠[2](2019)在《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是我国特有果树树种,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在南方特殊地理与气候条件下,以中秋酥脆枣为代表的南方鲜食枣具有产量高、含糖量高、风味浓、口感好、适应性强、耐贮运等诸多优点,但在生产上却面临落花落果严重、易裂果等问题,需要通过杂交育种综合其他枣品种的优点。但是,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程度高、结实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其杂交育种进程,亟需开展胚败育机制研究。攻克这一难题也是枣新品种选育、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本文以中秋酥脆枣为试材,主要从胚胎学和分子机制方面研究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1)中秋酥脆枣为胚高度败育品种。(2)不同批次枣果胚败育程度不同;第一、二批次枣果胚败育情况相似,大枣果胚败育率较低,小枣果胚败育率较高,所含种仁大多为单种仁;第三批次枣果与第一、二批次枣果有较大差异,胚败育程度最高,胚败育率较高的果实集中在大枣果和小枣果,所含种仁均为单种仁。(3)两种类型枣吊上枣果胚败育率差异显着;木质化枣吊上的枣果胚败育程度高于非木质化枣吊上的枣果。(4)果形指数较小和较大的枣果胚败育率较低,中间型枣果胚败育率较高;较圆或偏长枣果胚败育率较低,中等长度枣果败胚育率较高。(5)枣裂果胚败育率为100%。2.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1)现序期至开花前,枣花序上零级花蕾的横径、纵径、花柄长、重量均呈递增趋势;现序第1天至第5天,花蕾主要呈横向增长,第5天为蕾扁期;现序第6天至第8天,花蕾以纵向生长为主,第8天为蕾胖期。(2)枣雄蕊具5枚花药,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2层中层和腺质型绒毡层组成,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呈四面体型;成熟花粉具3个萌发孔,为二细胞型花粉;不同花药之间和不同药室之间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均存在不同步性。(3)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少数异常花粉囊,但整体上不影响花粉形成。(4)雌蕊为2室子房,倒生胚珠,2胚珠,内外双层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沿珠心呈直线排列,靠近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经连续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七细胞八核的成熟胚囊,胚囊发育属于蓼型。(5)中秋酥脆枣存在缺失卵器或未发育完成的成熟胚囊。(6)枣花蕾外部形态与内部雌雄配子体发育时期存在相关性,可通过花蕾外部形态特征判断内部雌雄蕊的发育进程。3.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发育特性及花粉活力。(1)花药为底着药,呈椭圆形,表面有网状纹饰,两花粉囊对称,纵向开裂;不同发育时期花药颜色呈“黄绿色-黄色-黄褐色-褐色-黑色”变化;花药表面纹饰随花药的开裂程度增大而加深。(2)枣花粉形态特征为:花粉为近扁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呈正三角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萌发孔3个,角孔形,萌发孔处有突出的胞质囊;萌发沟3裂,沟痕整体呈细长条形,延伸至两极但无相连通;花粉粒外壁呈网状雕纹,网眼较浅,不规则、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3)花粉属小型花粉。(4)蕾扁期至子房膨大期,花粉萌发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初开期,萼片展平期和花瓣花药分离期花粉萌发率较高。(5)花粉萌发率与花粉发育成熟度相关,花粉越成熟,萌发率越高,花粉衰老时,萌发率也随之降低。(6)花粉萌发率因不同贮藏条件、不同贮藏时间而存在显着差异。(7)-70oC和-20oC干燥贮藏效果较好;活力高的花粉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大于25 d。4.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特性及可授性。(1)枣花柱头二半裂,为干性柱头。(2)发育成熟的柱头表面有一层近圆形的乳突细胞。(3)花柱形态随着单花开放进展呈规律性变化。蕾扁期至初开期,二裂花柱紧密靠拢,整体呈圆锥状;萼片展平期花柱的间隙开始变大,向两侧生长;花瓣展平期花柱呈“V”字状;雄蕊展平期,两花柱夹角呈“Y”状,持续到子房膨大期。(4)花柱底宽和花柱长随单花开放均呈增长趋势。(5)蕾扁期柱头较平,蕾胖期至花瓣展平期均为尖圆形,表面经历从褶皱到饱满再到向外膨出的变化。雄蕊展平期和花瓣下垂期柱头向外卷曲,向上膨出,表面积较大。雄蕊下垂期和子房膨大期,柱头萎缩,干枯。(6)柱头开始失绿时可授性降低。(7)蕾扁期至子房膨大期,柱头表面的乳突细胞呈规律性变化,先发育成熟,然后达到最旺盛时期,最后萎缩变瘪、衰老、解体,柱头可授性也呈现“无-弱-强-弱-无”规律性变化。(8)依据枣花柱头表面乳突组织的发育程度可判断其可授性强弱。(9)中秋酥脆枣花柱头的最佳可授期为萼片展平期、花瓣花药分离期和花瓣展平期,最佳授粉时间可以持续6~8 h。5.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规律。(1)存在授粉受精不良、胚中途败育现象。(2)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条件下,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伸长情况相似。(3)花粉与柱头相互识别的时间至少需要4 h,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的时间至少6 h。授粉12 h后,花粉管开始伸入柱头;授粉24 h后,花粉管到达花柱1/4处;授粉48 h,花粉管开始扭曲;授粉72~120 h,花粉管在柱头上继续伸长,扭曲交互在一起,膨大呈球形。(4)花柱中有大量胼胝质,使花粉管在花柱道生长受阻,只有小部分花粉管生长到花柱基部,到达子房。(5)授粉72 h后,1个精子移动到2个极核附近,开始双受精。(6)授粉96 h后,1个精子与胚囊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1 d后解体消失;授粉120 h后,另1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经过4~5 d的休眠后,即开始分裂形成小球形胚;小球形胚在形成球形胚之前退化。(7)在受精15 d,胚完全退化,最终形成空胚囊。6.南方鲜食枣胚败育胚胎学基础。(1)胚囊发育受阻。在胚囊发育过程中,多数不能形成完整成熟胚囊,存在反足细胞、卵细胞和助细胞单个或多个细胞器同时缺失现象。(2)花粉管伸长受阻。授粉受精过程中,花粉可育,发育成熟的柱头在一定开放时期具有强可授性,自交和异交花粉均可以在柱头上萌发,但大部分花粉管在花柱道中伸长受阻,并出现大量胼胝质现象,只有小部分花粉管能到达子房,完成受精。(3)胚乳和胚发育受阻。花粉管释放精子、成功完成双受精后,胚乳核不分裂或只进行了1~2次分裂而逐渐退化消失,胚乳退化最终会引起胚败育。合子分裂形成小球形胚之后在形成球形胚之前退化,最终形成空胚囊导致胚败育。(4)受精失败。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伸入花柱,虽未完成受精,但活化了花柱或子房内的生长素合成酶,从而促进了子房发育成果实。未正常受精的胚囊内的卵细胞、极核、助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会随时间推移而解体,珠心组织退化,整个胚珠腔中空,成熟胚珠结构退化,最终导致整个胚珠败育,即在枣果内表现为种子败育。7.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筛选。(1)胚珠败育是胚败育的原因之一。(2)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6个调控胚珠发育的相关基因:Zj AGL11,Zj ABCG20,Zj ABCG11,Zj ABCG15,Zj MC1和Zj MC9。(3)Zj AGL11,Zj ABCG11和Zj ABCG15基因可能对枣胚珠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且表达模式相似,在胚珠发育关键时期低表达会导致胚珠发育异常。(4)Zj ABCG20基因对枣种胚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可能会导致胚珠败育。(5)Zj MC1基因在种胚败育时期大量表达,导致下游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进而推测下游基因表达量的显着变化影响了胚珠正常发育而导致胚珠发育受阻并进一步发生败育。(6)Zj MC9基因在败育枣果中大量表达,推测Zj MC9基因高表达影响了胚珠后期的正常发育而导致胚珠发育受阻并进一步发生败育。
张昊[3](2019)在《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果树,目前有900多个品种。我国枣树种质资源丰富,但错标率高,限制了枣树研究者之间信息和材料的共享,阻碍了枣树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应用。本试验通过对宁夏地区的实地勘察,调查并统计了宁夏地区主要枣种质资源的品种数量和分布情况,并通过文献查阅、表型性状分析等方法对宁夏地区的枣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同时对红枣数据库中的EST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位点开发,对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宁夏地区现有114个红枣品种,其中85%的品种来自外省。现有品种的果实用途广泛,主要包含鲜食、制干、干鲜兼用、蜜枣制作和观赏等用途。常见的枣树病害中,枣疯病的感病品种最多,有8个,占总品种的14.91%;在抗病品种中枣缩果病的抗病品种最多,有17个,占总品种的 14.81%。2.61个枣品种的10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4%~36%,均值为23%。除叶形指数外果实纵径与其他8个性状均成极显着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关系复杂。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78%可以作为枣表型性状的综合指标,根据表型性状可将61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Ⅱ类群的综合性状最优。3.在114个枣品种中,多态性SNP标记存在较高的同义错标率,共检出17个重复组。4.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群体分层显示了两个种质组,其核心成员之间存在显着差异(Fst=0.16)。5.从192个SNPs中筛选出96个高质量的SNPs,可对枣树品种进行准确品种鉴定。6.运用纳米流控陈列技术对宁夏地区采集到的枣树种质进行指纹识别,为准确鉴定枣树品种提供高质量的SNP图谱。
张萍[4](2019)在《不同处理对鲜食枣采后裂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枣是我国特有经济果树及重要木本粮食树种,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裂果是鲜枣常见的生理性病害。鲜枣在储藏期间易产生果实开裂,严重影响枣果品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以湖南省祁东县新丰果业有限公司紫冲种植基地为试验地,以’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用H2O2、Ca(NO3)2、NaCl和ABA对枣果进行浸泡处理,统计分析裂果方式、裂果率、裂果指数、转红指数、吸水率、果实硬度、丙二醛等指标的相关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试剂盒的方法,测定枣果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水通道蛋白酶活性,荧光定量PCR测定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它们与裂果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枣裂果方式主要以纵裂和环裂为主,不规则列占有比例较小。黑暗环境下能够显着降低裂果率、裂果指数和转红指数。综合光照和黑暗环境,l%NaCl处理的裂果率和裂果指数最低,是最佳防裂果的处理。光照环境下,仅1%NaCl处理和0.25mg/L ABA处理的转红指数高于对照。黑暗环境下转红指数波动较大,且普遍低于光照环境的转红指数。光照环境下,吸水率最低的是0.01%NaCl处理;而黑暗条件下,吸水率最低的是1%NaCl处理;黑暗环境下吸水率普遍高于光照环境的吸水率。光照条件下,90mg/LCa(NO3)2处理的果实硬度最大,且Ca(NO3)2处理的平均果实硬度最大;黑暗条件下,仅120mg/LCa(NO3)2处理的果实硬度大于对照处理;黑暗条件下果实硬度普遍高于光照环境条件下果实硬度。2.不同裂果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多为负值,其中纵裂和环裂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光照条件下,纵裂+环裂与裂果率显着相关,与裂果指数和转红指数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黑暗环境下,纵裂+环裂仅与裂果指数达到极显着水平。光照条件下,裂果率与裂果指数、吸水率、转红指数呈正相关,且与裂果指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与转红指数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但与果实硬度呈负相关。黑暗条件下,裂果率与裂果指数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性系数为0.85,呈正相关;裂果率与果实硬度、吸水率、转红指数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3.所有处理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光照条件下,H2O2处理组的平均丙二醛含量最低,且丙二醛含量与裂果率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着。在黑暗环境条件下,Ca(NO3)2处理组的平均丙二醛含量低于其他处理组,但0.005%H2O2处理的丙二醛含量最低,且丙二醛含量与裂果率呈正相关,相关性不显着。4.光照条件下果皮和果肉相对电导率具有较好的协调性,但黑暗环境条件下,果肉与果皮的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溶液浓度的变化而不同。所有处理组的果皮电导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ABA处理组的果皮和果肉相对电导率平均值低于其他处理组,0.4mg/LABA处理的果皮相对电导率最低,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0.01%H2O2处理的果肉相对电导率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着;黑暗环境下,所有处理组的相对电导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NaCl处理的果皮的相对电导平均值低于其他处理组,0.1%NaCl处理的果皮相对电导率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着,Ca(NO3)2处理的果肉的相对电导率平均值低于其他处理组,0.01%NaCl和0.4mg/LABA处理的果肉相对电导率最低,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着水平。5.ABA处理的角质层厚度平均值大于其他处理。光照条件下,裂果率与角质层厚度、皮下层厚度和表皮厚度呈正相关,与表皮层厚度呈负相关,但均达不到显着水平。表皮层厚度与皮下层厚度呈正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系数为0.96。黑暗条件下,裂果率与角质层厚度、皮下层厚度和表皮厚度的均呈正相关,与表皮层厚度呈负相关,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皮下层厚度与表皮厚度相关系数为0.95,达到显着水平。6.ABA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大于其他处理组,其中0.1mg/LABA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光照环境下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普遍低于黑暗环境下水通道蛋白酶活性。在光照条件下,Ca(NO3)2处理的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普遍弱于其他处理组;在黑暗环境下,H202处理的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普遍低于其他处理,0.005%H202处理的水通道蛋白酶的活性最低,与对照相比达到显着水平,降低了46.2%。综合光照和黑暗环境,裂果率与水通道蛋白酶活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与可溶性蛋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8,但均达不到显着水平。7.光照环境下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普遍低于黑暗环境下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光照会抑制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的表达。光照环境下,ABA处理的的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普遍低于其他处理。水通道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量与裂果率成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在黑暗环境下,NaCl处理的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普遍低于其他处理,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表达量与裂果率成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
刘妮雅[5](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王中堂,李新岗,周广芳,张琼[6](2017)在《山东省枣产业发展和种质资源现状分析》文中认为山东省是中国最早利用枣资源的省份之一,早在2 500年前,齐鲁大地已广泛栽培枣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优良地方品种,在鲁西北盐碱地和鲁南瘠薄山区林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山东枣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笔者以《山东省统计年鉴》(20062016)为参考[19],对山东省17个地市近10年枣产业发展的数
王德,熊仁次,吴翠云,高疆生[7](2016)在《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枣树已发展成我国生态经济林的一个优势树种,具有显着地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优良枣品种的选育是发展枣产业的前提,本文就目前枣品种选育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品种选优、实生选种、单株选育、芽变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及生物技术在枣树育种上的特点及趋势。
王德[8](2016)在《枣新品系鉴定及其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灰枣、骏枣及其优选材料为对象,研究了优选材料在阿拉尔垦区物候期发生和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的情况,比较分析了花、叶、果、枣吊、二次枝、枣头、针刺等形态特征的差异,拟从形态学水平上鉴定优选材料为枣新品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了抗寒性和抗病性的鉴定,以期为优选材料的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供试材料物候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灰枣及优选材料:与原品种灰枣相比,优选材料树体萌芽期较晚。但11-17、11-12、B-11、11-25进入初花期的时间均比灰枣早。盛花期发生的时间仅有11-12和11-17比灰枣早。果实生长发育期长短依次是11-25、灰枣、10-7、11-17、11-12、B-11。按成熟期分为3类。中熟品系:11-12;较晚熟品种(系):灰枣、11-17、B-11;晚熟品系:10-7、11-25。骏枣及优选材料:与原品种骏枣相比,骏-10花期物候发生时间晚23d;果实成熟期物候发生时间晚5d。可见,骏-10生殖生长期物候发生时间较晚。(2)供试材料花、叶、果、二次枝、枣头、针刺等器官形态差别较大,可有效鉴定优选材料为枣的新品系。灰枣优选材料:与原品种灰枣相比,10-7花、叶片、果实均显着大于灰枣,并且10-7叶形(卵圆形)、果形(圆柱形)不同于灰枣叶形(长卵圆形)和果形(长圆形);11-17花,叶片,二次枝的长度、节间长度、开张角度均大于灰枣。但11-17单果重却显着小于灰枣。11-25叶片极大,叶形(卵圆形)和果形(圆柱形)、果实颜色(红色)均不同于灰枣叶形(长卵圆形)和果形(长圆形)、果实颜色(紫红色);11-12花、果实较大,叶形较小。11-12叶形(椭圆形)、果顶形状(凹形)、果实颜色(赭红色)及枣头颜色(黄褐色)均异于灰枣叶形(长卵圆形)、果顶形状(平形)、果实颜色(紫红色)及枣头颜色(红褐色);B-11花大,叶片窄长,果实极大。B-11果形(卵圆形)、果顶形状(凸形)、果实颜色(红色)不同于灰枣果形(长圆形)、果顶形状(平形)、果实颜色(紫红色),并且B-11果实表面有隆起,果皮较薄。骏枣及优选材料:与原品种骏枣相比,骏-10花小,叶片、果实较大。骏-10果实形状(圆柱形)不同于骏枣果实形状(卵圆形),并且,骏-10二次枝的长度、节间长度、开张角度和弯曲度均显着大于骏枣。(3)供试材料果实鲜重、纵径和横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慢-快-慢的变化,是典型的单“S”型增长曲线;可溶性糖积累量随果实生长呈指数上升变化趋势;有机酸含量随果实生长发育呈高-低-高变化规律;淀粉、蛋白质和Vc含量随果实生长发育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4)供试材料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结果:等权关联序:骏-10、11-12、10-7、11-17、B-11、骏枣、11-25、灰枣。加权关联序:骏-10、10-7、11-17、11-12、骏枣、B-11、11-25、灰枣。(5)供试材料二次枝低温半致死温度在-22.31-18.09℃之间。按抗寒性强弱分为3类:抗寒性较弱11-12、B-11;抗寒性中等:灰枣、11-25、骏-10;抗寒较强:10-7、11-17、骏枣。(6)供试材料抗黑斑病和抗红点软腐病的能力是一致的。按抗病性强弱分为3类:抗病性较强的有11-17、11-25;抗病性强的有11-12、10-7、B-11、灰枣;抗病性弱的有骏-10、骏枣;其中骏-10的抗病性显着强于骏枣。
冯一峰[9](2015)在《新疆引进优良鲜食枣品种的评价与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新疆地区枣品种结构单一,大多为制干品种,鲜食枣品种相对缺乏等问题,本试验以10个引进优良鲜食枣品种为材料,通过不同品种枣花柱头可受性、花粉生活力、落花落果规律、树体抗寒性、单株产量、果实品质动态变化规律等的测定,对鲜食枣品种果实品质、单株产量、抗寒性等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枣花不同时期柱头可授性大小排序为:花瓣展平期>雄蕊展平期>萼片展平期>雄蕊下垂期>萼片初开期,生产中应以多数花瓣展开至雄蕊展平这一段时期进行枣花的人工授粉。2、多数枣品种的落花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落果为升-降-升-降的双峰变化规律。3、枣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大多数枣品种在幼果期的果实生长表现为横径生长速率大于纵径生长速率,白熟期后纵横向生长速率相近;Vc含量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单果重和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滴定酸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的变化趋势为降—升—降—升;淀粉含量动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为升-降-升-降-平缓;红枣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总体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果实的亮度先增大后减小,果面红色先稳定不变后逐步升高。4、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对10个鲜食品种枣的比较得出各枣品种的综合得分,红大一号和伏脆蜜枣无论从产量还是从果实品质以及果树抗性等综合方面较好,建议作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引进鲜食枣品种进行栽培推广。
谢永波[10](2014)在《枣树种质资源形态学评价及品种AFLP鉴定》文中认为枣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仅《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的枣树品种便有700余个,如何将繁多的品种进行鉴别分类以便种质更好的保存成为当前枣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点。对枣种质资源的形态学评价,是研究和认识枣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尽管形态性状变异的基础比较复杂,但形态变异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遗传变异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形态变异往往具有适应意义。而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也为枣树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AFLP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运用更为广泛,同时运用表型性状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枣树品种鉴定的方法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国内的几百个枣树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及分析,并利用AFLP技术对30个主栽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变异幅度最大的指标为短托刺长度,其变异系数为0.67,二次枝角度变异幅度最小,变异系数为0.14。2.对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6对数量性状呈显着正相关,分别为枣头粗度与枣头长度、二次枝数量与枣头长度、二次枝最大角度与二次枝最小角度、二次枝粗度与短托刺长度、二次枝粗度与枣吊叶片数、短托刺长度与枣吊长度,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到第五主成分的总贡献率达到80.42%。综合各性状对这5个主成分的贡献大小,枣头长度、枣头粗度各数、二次枝数量等10个指标均是反映各品种的之间的差异的重要性状指标。4.对253个枣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计算出各个品种间的欧氏距离和不同种源地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新疆和北京遗传距离较小,分别为13.146和13.750,陕西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9.467。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枣种质资源丰富,遗传距离较接近,为15.145-17.678。山东省内品种相似系数最高,为0.705,天津品种较少,相似系数最低,为0.117。5.通过AFLP技术对30个枣树品种进行分析,一共扩增出39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14条,多态性百分率78.70%,可鉴别出所有供试品种。UPGMA聚类表明,30个枣树品种的相似系数在0.46540.8231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223,在相似系数0.666处,可将供试的30个枣树品种分为六类,为枣树品种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二、鲜食大枣品种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大枣品种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枣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1.2.1 地方品种选优 |
1.2.2 实生选种 |
1.2.3 倍性育种 |
1.2.4 杂交育种 |
1.2.5 芽变选种 |
1.3 枣果实品质研究 |
1.4 枣品种鉴定方法 |
1.4.1 形态学鉴定 |
1.4.2 孢粉学鉴定 |
1.4.3 同工酶鉴定 |
1.4.4 DNA分子标记 |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灰枣优系植物学性状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叶片描述型性状的比较 |
2.2.2 叶片数值型性状的比较 |
2.2.4 果核性状的比较 |
2.2.5 枣头、二次枝、针刺性状的比较 |
2.2.6 枣吊性状的比较 |
2.3 讨论 |
第3章 灰枣优系果实经济性状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鲜食品质比较 |
3.2.2 果实制干品质比较 |
3.2.3 果实经济性状与植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主成分分析对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 |
3.3.2 果实经济性状与植物学性状相关性 |
第4章 灰枣优系SCoT分子标记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检测 |
4.2.2 SCoT引物筛选 |
4.2.3 SCoT引物多态性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种胚败育研究进展 |
1.2.2 枣种胚败育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观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败育枣果解剖特性 |
2.2.2 不同批次枣果胚败育情况 |
2.2.3 两种类型枣吊上的枣果败育情况 |
2.2.4 不同果形指数的枣果败育情况 |
2.2.5 开裂枣果败育情况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3 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枣蕾期形态观测 |
3.2.2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
3.2.3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发育 |
3.2.4 花蕾外部形态特征与雌雄配子体发育时期的相关性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发育特性及花粉活力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枣花不同开放阶段雄蕊形态发育规律 |
4.2.2 枣花不同开放阶段花粉形态发育规律 |
4.2.3 枣花不同开放时期花粉萌发特性 |
4.2.4 不同贮藏条件枣花粉萌发特性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5 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进程及其可授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柱头形态发育进程 |
5.2.2 单花不同开放时期柱头可授性 |
5.2.3 柱头形态发育特征与其可授性的关系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6 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材料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花粉萌发及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行为 |
6.2.2 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设备 |
7.1.4 总RNA的提取 |
7.1.5 总RNA质量检测 |
7.1.6 文库构建与质检 |
7.1.7 转录组测序 |
7.1.8 转录组数据处理及分析 |
7.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7.2 结果分析 |
7.2.1 转录组测序的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7.2.2 测序质量 |
7.2.3 序列对比结果 |
7.2.4 差异表达基因 |
7.2.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7.2.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7.2.7 胚败育过程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7.3 讨论与小结 |
7.3.1 讨论 |
7.3.2 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1.1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观测 |
8.1.2 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 |
8.1.3 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特征及花粉活力 |
8.1.4 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规律及可授性 |
8.1.5 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 |
8.1.6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胚胎学基础 |
8.1.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分析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不同对比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前50的GO条目 |
附录 B 不同对比富集显着的前20个代谢通路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2.1 枣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 |
1.2.2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 |
1.2.3 枣种质资源的品种分类 |
1.2.4 枣树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研究 |
1.3 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
1.3.1 SSR标记 |
1.3.2 ISSR标记 |
1.3.3 AFLP标记 |
1.3.4 SNP标记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表型调查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测量方法 |
2.2.3 DNA提取 |
2.2.4 DNA质量检测 |
2.2.5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枣树SNP标记 |
2.2.6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验证 |
2.3 数据分析 |
2.3.1 种质资源调查统计 |
2.3.2 表型性状分析 |
2.3.3 品种鉴定分析 |
2.3.4 群体结构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分析 |
3.1.1 原产地分析 |
3.1.2 果实用途分析 |
3.1.3 病害分析 |
3.2 61个枣品种表型性状分析 |
3.2.1 表型性状变异性分析 |
3.2.2 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3.2.3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2.5 类群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
3.3 数据挖掘和SNP开发 |
3.4 SNP分子标记的应用 |
3.4.1 枣品种鉴定 |
3.4.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4.3 主坐标分析(PCoA)和聚类分析 |
3.4.4 亲缘关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 |
4.1.2 SNP标记的挖掘与开发 |
4.1.3 利用SNP标记进行枣树品种鉴定 |
4.1.4 改良枣树品种亲本鉴定 |
4.1.5 枣品种鉴定的核心SNP标记集 |
4.1.6 不同种质组间的遗传关系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不同处理对鲜食枣采后裂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枣 |
1.1.1 枣资源情况 |
1.1.2 枣的分布与区划 |
1.1.3 鲜食枣研究概况 |
1.2 裂果研究进展 |
1.2.1 裂果概况 |
1.2.2 裂果的机理研究 |
1.2.3 防止开裂的措施 |
1.3 水通道蛋白研究进展 |
1.3.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
1.3.2 植物水通道蛋白研究概述 |
1.4 枣树水通道蛋白基因及内参基因的确定 |
1.4.1 枣树水通道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4.2 枣树水通道蛋白内参基因的确定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和技术线路图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
2.1.3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处理方案 |
2.2.2 裂果率统计 |
2.2.3 枣果形态观察 |
2.2.4 枣果实表皮相对电导率测定 |
2.2.5 枣果实表皮石蜡切片制作 |
2.2.6 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测定 |
2.2.7 枣果皮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的影响 |
3.1.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方式的影响 |
3.1.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率的影响 |
3.1.3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指数的影响 |
3.1.4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转红指数的影响 |
3.1.5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吸水率的影响 |
3.1.6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
3.1.7 相关性分析 |
3.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皮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枣果表皮结构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5.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5.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与裂果率相关性分析 |
3.6 不同处理对枣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的影响 |
3.6.1 总RNA提取结果 |
3.6.2 枣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比较 |
3.6.3 不同处理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基因表达量与裂果率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丙二醛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表皮结构的影响 |
4.5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水通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6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的影响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
3.1.1 发展历史 |
3.1.2 产量和面积 |
3.1.3 品种结构 |
3.1.4 区域布局 |
3.1.5 市场流通 |
3.1.6 产品加工 |
3.1.7 国际贸易 |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产量波动增长 |
3.2.2 种植面积稳定 |
3.2.3 具有生产优势 |
3.2.4 品种资源丰富 |
3.2.5 栽培区域集中 |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
4.8 本章小结 |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
5.1.1 调研方法 |
5.1.2 数据来源说明 |
5.1.3 调研问卷设计 |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5.2.1 成本比较分析 |
5.2.2 收益比较分析 |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
5.4.1 自然因素 |
5.4.2 技术因素 |
5.4.3 经济因素 |
5.4.4 政策因素 |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
6.1.1 流通主体 |
6.1.2 流通渠道 |
6.1.3 流通模式 |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
6.4.1 数据来源 |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6.5.1 研究方法 |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
7.1.1 调研方法 |
7.1.2 数据来源说明 |
7.1.3 调研问卷设计 |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
7.3.1 实证模型构建 |
7.3.2 交叉因素分析 |
7.3.3 变量选择说明 |
7.3.4 模型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
8.1 有效需求分析 |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
8.2 市场供给分析 |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山东省枣产业发展和种质资源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枣产区区划 |
1.1 鲁北平原区 |
1.2 鲁西平原区 |
1.3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
1.4 胶莱河谷平原区 |
1.5 半岛西部丘陵区 |
1.6 半岛东部丘陵区 |
2 山东省枣产量 |
3 山东制干枣产区分布 |
3.1 鲁北制干枣产区 |
3.2 鲁西制干枣产区 |
3.3 鲁南制干枣产区 |
4 山东鲜食枣产区 |
5 山东省枣资源状况 |
6 山东省枣资源保存存在的问题 |
7 山东省枣资源保存的几点建议 |
(7)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枣树的选择育种 |
1.1 地方品种选优 |
1.2 实生选种 |
1.3 单株选育和芽变育种 |
2 杂交育种 |
3 倍性育种 |
4 生物技术在枣育种上的应用 |
4.1 分子育种 |
4.2 离体培养研究 |
4.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4.4 枣品种选育的特点及展望 |
(8)枣新品系鉴定及其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枣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1.2.1 选择育种研究 |
1.2.2 杂交育种研究 |
1.2.3 多倍体育种研究 |
1.3 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研究 |
1.4 果实生长发育的研究 |
1.5 果实营养成分的研究 |
1.5.1 一般营养成分的研究 |
1.5.2 功能营养成分的研究 |
1.5.3 矿质元素的研究 |
1.6 抗逆性鉴定的研究 |
1.6.1 抗寒性鉴定的研究 |
1.6.2 抗病性鉴定的研究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物候期的调查方法 |
2.3.2 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测定 |
2.3.3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调查研究 |
2.3.4 果实物理性状的测定 |
2.3.5 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
2.3.6 抗寒性鉴定方法 |
2.3.7 抗病性鉴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物候期的调查比较 |
3.2 植物形态特征的比较 |
3.2.1 花、花粉形态及花粉萌发率、单药花粉量的比较 |
3.2.2 叶片形态特征的比较 |
3.2.3 果实性状的比较 |
3.2.4 果核性状的比较 |
3.2.5 枣吊性状的比较 |
3.2.6 枣头、二次枝、针刺状况的比较 |
3.3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调查研究 |
3.3.1 单果重和果实纵、横径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 |
3.3.2 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3 果实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4 果实Vc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5 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
3.3.6 果实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3.4 果实经济性状的比较 |
3.4.1 果实物理性状的测定 |
3.4.2 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比较 |
3.4.3 果实经济性状的综合评价 |
3.5 抗寒性的鉴定 |
3.6 抗病性的鉴定 |
3.6.1 黑斑病抗性的比较 |
3.6.2 红点软腐病抗性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物候期调查研究 |
4.1.2 形态特征的比较 |
4.1.3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调查研究 |
4.1.4 果实经济性状的比较 |
4.1.5 抗寒性的比较 |
4.1.6 抗病性的比较 |
4.2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枣新品系形态特征图 |
附录Ⅱ:抗病性的比较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9)新疆引进优良鲜食枣品种的评价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枣在新疆的发展 |
1.2.1 枣在新疆的栽培历史 |
1.2.2 枣在新疆的发展现状 |
1.3 枣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1.4 红枣的功能性成分及其药用价值 |
1.4.1 红枣的功能性成分研究 |
1.4.2 红枣的药用价值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鲜食枣品种植物学性状观察 |
2.2.2 鲜食枣品种果实品质性状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调查 |
2.2.3 鲜食枣品种果实产量及抗寒性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鲜食枣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和开花结果习性分析 |
3.1.1 鲜食枣品种花器官的观察 |
3.1.2 鲜食枣品种枝条与叶片指标的对比 |
3.1.3 鲜食枣品种不同花期柱头可授性的比较 |
3.1.4 鲜食枣品种单药花粉量的比较 |
3.1.5 鲜食枣品种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3.1.6 鲜食枣品种落花落果规律结果分析 |
3.2 鲜食枣品种果实指标及叶片叶绿素动态变化分析 |
3.2.1 鲜食枣品种果实外观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
3.2.2 鲜食枣品种果实内在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
3.2.3 鲜食枣品种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 |
3.3 鲜食枣品种经济性状的比较分析 |
3.3.1 鲜食枣品种果实外观指标比较分析 |
3.3.2 鲜食枣品种果实质地的对比 |
3.3.3 鲜食枣品种果实营养指标及可食率比较分析 |
3.3.4 鲜食枣品种产量和抗寒性测定结果分析 |
3.4 鲜食枣品种的综合评价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鲜食枣品种落果规律研究 |
4.1.2 鲜食枣品种果实中糖分的累积与单果重的关系 |
4.1.3 鲜食枣品种叶片总叶绿素积累与枣果中糖分积累的联系 |
4.1.4 主成分分析法在红枣综合评价方面的应用 |
4.2 结论 |
4.2.1 鲜食枣品种的柱头可授性分析 |
4.2.2 鲜食枣品种果实品质指标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
4.2.3 鲜食枣品种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情况 |
(10)枣树种质资源形态学评价及品种AFLP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枣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枣的起源与演化 |
1.1.2 我国枣树资源的分布情况 |
1.1.3 枣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
1.1.4 枣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
1.2 AFLP 技术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2.1 AFLP 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2.2 AFLP 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3 枣树主要农艺性状 |
1.3.1 枣头 |
1.3.2 二次枝 |
1.3.3 枣吊及叶片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枣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2.2 枣树种质资源圃的构建 |
2.3 枣树表型性状调查 |
2.3.1 枣树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2.3.1.1 枣头性状调查 |
2.3.1.2 二次枝性状调查 |
2.3.1.3 枣吊长度及每吊叶片数调查 |
2.3.2 枣树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2.3.3 枣树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2.3.4 枣树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2.4 AFLP 分析 |
2.4.1 供试品种的采集 |
2.4.2 枣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2.4.3 限制性酶切及连接反应 |
2.4.4 预扩增 |
2.4.5 选择性扩增 |
2.4.6 PAGE 电泳 |
2.4.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枣品种形态学评价 |
3.1.1 枣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3.1.2 枣品种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3.1.3 枣品种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3.1.4 枣品种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3.2 AFLP 分析 |
3.2.1 DNA 的提取 |
3.2.2 引物组合的筛选 |
3.2.3 多态性分析 |
3.2.4 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
3.2.5 AFLP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枣形态变异特点 |
4.2 形态学评价注意问题 |
4.3 基于 AFLP 的枣品种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鲜食大枣品种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D]. 王鑫.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研究[D]. 邵凤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3]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昊. 宁夏大学, 2019(02)
- [4]不同处理对鲜食枣采后裂果的影响[D]. 张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6]山东省枣产业发展和种质资源现状分析[J]. 王中堂,李新岗,周广芳,张琼.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7]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 王德,熊仁次,吴翠云,高疆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6(03)
- [8]枣新品系鉴定及其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D]. 王德.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9]新疆引进优良鲜食枣品种的评价与筛选[D]. 冯一峰. 塔里木大学, 2015(07)
- [10]枣树种质资源形态学评价及品种AFLP鉴定[D]. 谢永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