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人际知觉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赖连华[1](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小学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以南宁市K小学为例》文中指出
任彩晋[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秀蓉[3](2020)在《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亳州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抑郁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城乡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挖掘城乡老年人抑郁的诱发因素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为城乡老年人抑郁的社区防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1月~12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亳州市城区的30个社区老年人354名和下辖的17个乡镇老年人348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城市抑郁老年人8名、农村抑郁老年人9名进行半结构访谈;在回顾临床老年抑郁心理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拟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由12名专家组的专家小组会议,修订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城市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49.2%(174人),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53.7%(187人),两组老年人抑郁的现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老年人抑郁程度在不同性别、医保类型、经济来源、月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慢性病、服药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城乡老年人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天服药、收入小于1000元、经济来源于政府补贴和女性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城乡老年人抑郁状况分层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服药情况对城市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社会支持、性别、月收入及服药情况对农村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2.质性研究结果对城乡抑郁老年人的半结构访谈,提炼主题主要包括:①疾病防治;②健康促进;③家庭支持;④社交支持;⑤健康希望;⑥生活信心。3.干预方案构建结果初拟城乡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包括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灌输希望、经济支持4个干预模块,10个干预主题,52个干预内容。专家小组会议共有12名专家参加,专家建议包括:①干预模块将“健康信息”修改为“健康信息支持”;将“灌输希望”修改为“提升希望”。②干预主题将“疾病防治”修改为“常见慢性病防治”;将“促进健康”修改为“健康促进策略”;将“放松训练”修改为“行为放松训练”。结论1.亳州城乡老年人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因此,社区需加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做好防护工作。2.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从健康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提升希望、经济支持四个模块对城乡抑郁老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李丹[4](2019)在《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取向》文中研究表明人际认知是影响人际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人际交往过程的复杂性,人际认知中存在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很难被察觉,本研究将人际认知倾向作为自变量来研究人际认知倾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并通过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对高中生的人际适应进行干预。本研究的目的:(1)了解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和人际适应水平的基本现状;(2)验证人际认知倾向与人际适应的关系;(3)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开发一套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方案;(4)通过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进行干预,验证人际认知倾向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用范宏振编制的《人际认知偏向问卷》和《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中的《人际适应分量表》对南昌市某高中9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人际认知倾向和人际适应现状,验证两变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两个同质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控制组,使用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六周的课程教学,对对照组进行为期六周与人际认知无关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程教学,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考察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高中生人际认知整体上倾向于积极,但积极程度较低,判断标准略严格。且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在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和拥有好友数三个人口学变量上有显着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加积极,判断标准更加严格;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良好的高中生比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高中生的人际认知倾向更加积极,判断标准更加严格;拥有的好友数越多,其人际认知倾向越积极,判断标准越严格。(2)高中生人际适应总体上中等偏上,大部分的高中生能够基本适应生活和学习中的人际关系,但仍有少部分高中生人际适应不良,超过五分之一的高中生有不同程度的人际疏离倾向。高中生人际适应在年级、是否为班干部、家庭经济条件和拥有的好友数这些人口学变量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高二年级在亲社会倾向维度和人际适应总分上都显着高于高三年级的同学;班干部学生比非班干部学生具有更高的亲社会倾向和人际适应水平,人际疏离更低;家庭条件贫困的高中生相比其他学生有较高程度的人际疏离,总体人际适应水平较低;高中生拥有的好友数越多,其亲社会倾向和人际适应水平越高,人际疏离程度越低;(3)人际认知倾向的辨别力d’与判断标准β与人际适应的亲社会倾向和人际适应总分呈显着正相关,与人际疏离呈显着负相关。即高中生的人际认知倾向越积极,且对人际问题的思考越成熟,其人际适应水平越高;(4)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人际认知的积极倾向;(5)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能够提高高中生人际适应水平。
张悦[5](2018)在《人际知觉中的属相定见及其对招聘决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需要对交往对象的人格特征、行为习惯、面貌、体态,以及他(她)对自己的态度做出一定的判断,这个过程被称为人际知觉。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人们会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特征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比如人们倾向于认为男生更加勇敢、坚强、有能力;女生更加温柔、细腻、感情用事。那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属相,仅作为个体出生年份的一种身份特征,是否也会影响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判断呢?这种影响会不会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职业招聘情境中呢?因此,我们着眼于研究人们对十二属相群体的认识,并用四个子研究分别探究人们在不同职业招聘中对不同类型属相人的认识和判断。具体研究如下:研究一在社会知觉大二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人际知觉内容将君子维度加入其中,用三维人际知觉模型组成的问卷对十二属相人的知觉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人们根据人际知觉三维模型将十二属相群体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属猪、属狗、属牛和属兔者属于高热情高君子群体,属马、属鸡和属羊者属于低能力较低君子群体,属虎和属龙者属于高能力较高君子群体,属鼠、属猴和属蛇者属于低热情低君子群体。研究二进一步探究在招聘情境中,人们对不同属相人的认识,其中将职业根据权力的高低分成高权力职业和低权力职业;根据职业的服务对象分为服务型职业和技术型职业。研究结果发现,2a:在总经理、校长、省长和厂长四个高权力职位中,人们认为虎和龙两种高能力属相的人更适合,在低权力职业中则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人们认为虎和龙高能力属相的人更适合当助教,而鸡和羊低能力属相的人更适合做办公文员。2b:在高权力职业中,人们认为猪和狗高热情属相的人更适合当校长;而在低权力职业中,猪和狗等高热情属相的人也更适合做办公文员和工人。2c:不管在四个高权力职位还是在四个低权力职位中,人们都更倾向于认为牛和狗高君子属相的人更适合。2d:在服务型职业中,人们倾向于认为虎和龙高能力属相的人更适合做服务员;在技术型职业中,人们也更倾向于认为虎和龙高能力属相的人更适合做网页程序员。总体来看,属相对人际知觉是有影响的,人们对不同属相的人存在差别认识;并且这种差别认识在职业招聘中也有体现,人们在高低权力类型职业中较普遍地偏爱虎和龙高能力属相以及牛和狗高君子属相。此外,对虎和龙属相的人在部分服务型职业和部分技术型职业上也比较偏爱。
郭丹,赵幸福,袁国桢[6](2017)在《人际知觉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产效率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讲究高效和迅速。如何能在快速地人际交往中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也成了衡量一个人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就是人际知觉能力。人际知觉准确性在不同的性别、职业之间也有着显着的差异,大量关于人际方面的研究关注人际偏差、人际关系,较少关注人际知觉这一概念的测量。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人际知觉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以及影响人际知觉的几种疾病,以期帮助广大的临床工作者在测定人际知觉上有更清晰的思路,重视人际知觉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谢才志[7](2016)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研究 ——以珠三角地区10所高中为例》文中认为教师教学认同的建构与发展,是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发展性能力的重要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书”直接就是“育人”,他们肩负传马克思主义之道,授社会科学知识之业,解人生思想之惑,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使命,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身处错综复杂的教育环境,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其教学认同结构必然受到不小的冲击,同时伴随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以珠三角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教学认同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等,探索出一条利于教学认同发展的可行之路,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应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背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认同”这一课题进行深刻探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实践与检验,形成一些有教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实属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举措。现时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教师队伍的教学工作上,对教师内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关注不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必须要把提升教师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角度出发,扎实教师教学认同的理论基础,对“教师教学认同”作出了明确界定,概括出教学认同的基本特征:内生性、职业性、可变性、互渗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教学认同的主要内容划分为六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角色、教学智能、教学艺术、教学价值和教学规范认同。此外,将教学认同的发展阶段归纳为:磨合期、稳定期和创新期。经过对理论资料和实证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归纳出影响教师教学认同的主要因素有:学科地位、教师个体、社会评价、教育体制和学生认知等。就此,笔者尝试从教师自身与外部两个角度出发,对提高教师教学认同水平提出两个策略:一是对教师教学认同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价值取向进行主体性强化;二是从维护学科地位、营造精神氛围、实施课程建设、奖掖教师业绩、完善管理体制等外部客观条件保障教师教学认同的发展。以此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觉强化教学认同意识,主动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落实好实现好发展好学生的一切教学工作,达成“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吴鹏[8](2013)在《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残疾人群体社会融入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先前文献的各方面梳理作者发现,虽然学界和社会管理者已对残疾人群体的融入困境做出了诸如康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便利公共设施等等的具体论述。然而这些都是局部的和表面的,残疾人群体所真正面临的困境是社会主流的排斥。这种排斥是一种系统的和整体的,体现在制度上和行为上,甚至是观念上和习惯上,如同一只大手,将本就处于社会弱势的残疾人推向了社会的更边缘,与主流社会泾渭分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以社会排斥为问题,社会融合为目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为要求,说明了社会工作在其中的路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残疾人作为典型的社会边缘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多种排斥:观念排斥、就业排斥、教育排斥等。而残疾人群体如同正常人一样有各种需求,甚至在许多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社会工作因其工作性质和功能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在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社区工作为代表的社会工作方法十分适合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在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高志毅[9](2012)在《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之前,人们就用肢体动作、姿态、表情来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舞蹈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舞蹈教育,历代王朝均设有宫廷乐舞教育机构。但由于舞蹈实践性、视觉性等特点,史书的文字记载只能提供给当代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却无法还原曾经辉煌的真实风貌。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舞蹈艺术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革命。本文以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的分析、阐述来影射完整的教学体系。全文以舞蹈教育的三大内容为线索,分为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舞蹈表演。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技艺性,演员需具备跳跃、旋转、翻腾、软开度、控制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以上而成的情感表现力、感染力。这些需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基础。课程包括芭蕾基础训练,现代舞训练,民间舞训练等,它们对表演能力的加强体现在不同方面。基础训练侧重基本能力,现代舞侧重对身体的全方位开发与应用,民间舞则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并兼具训练表情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对现有课程中的重点因素进行挖掘和深究,并对某些训练进行优化整合。第二章:舞蹈编导。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作、排练、演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编导技法作为该课程的主体不曾被人忽视,但是如何顺利进入舞蹈编导的圣殿却是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面对创作,学生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的状态,因人施教的原则加之巧妙易行的方式乃解决难点的关键。作品问世还面对社会认可度的问题,舞蹈主题的选择是编导面临的最后一道关卡。编导课程不仅仅教授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他们的表演、鉴赏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但这些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第三章:舞蹈教学。教学正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舞蹈编导能力。但本章论述的内容不针对任何具体的课程,主要谈及舞蹈本体之外但对教学又十分重要的语言和心理学。语言在教学中是一把双刃剑,精确、幽默的语言可以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则可能彻底摧毁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舞蹈是一个终日面对的群体行为,因此,心理关系不仅存在于单个学生与教师之间,众多学生与教师星罗密布的交织,则要求教师需完美运用心理战略。本章最后阐述了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呼吸、节奏、表情等几大要点。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前行之路是艰辛而快乐的。艰辛在于教育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巨大的付出才可换来点滴的进步;快乐在于舞蹈是一门愉悦的艺术,倾情的竭力全然因为天性的投入。
雷屿[10](2011)在《基于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以西南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宿舍,已不仅只是大学生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更成为其继续学习的场所、进一步获取资讯的平台、开展情感交流的家园以及实现休闲的天地。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诸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宿舍杀人案、北师大珠海校园宿舍伤人案等各种恶性事件频现,追本溯源,无不与其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当前,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和谐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意义重大。本文在总结、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成果上,采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特点,选取西南大学为例,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二是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主要采用忍让的应对方式。三是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在年级上的差异明显,表现为U型。四是宿舍人际关系趋向松散。2.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小团体现象;生活琐事问题;不良竞争问题;认知偏差问题;价值观差异问题;情感冷漠问题、贫苦生交往成问题以及缺乏宿舍人际关系指导等。3.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有着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且各因素是在社会互动的机制下综合作用着。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的视角考虑给出了建立良好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以下几点建议:1.学生提升品德修养,注重人格完善:学会自我调适,完善人际认知模式;注重角色沟通,演好人际关系角色;学习交往技巧,提高交际能力;积极正确地处理宿舍人际冲突。2.家庭注重教养方式,夯实人文基础:树立子女正确的现代人才观;指导子女正确处理宿舍人际关系。3.高校加强服务管理,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宿舍管理;打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积极组织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利用网络文化促进宿舍人际关系和谐。4.社会优化外部环境,促进和谐发展,优化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形成的外部环境。
二、谈谈人际知觉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人际知觉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3)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1部分 城乡老年抑郁状况现状调查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2部分 城乡抑郁老人抑郁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及过程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6 结果 |
7 讨论 |
第3部分 构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小结 |
1 结论 |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人际认知倾向的相关研究 |
1.1 认知与人际认知 |
1.2 人际认知倾向 |
1.3 人际认知倾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 |
2.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 |
2.1 积极心理学概述 |
2.2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 |
3.高中生人际适应及其干预现状 |
3.1 高中生人际适应现状 |
3.2 高中生人际适应干预现状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的基本思路 |
3.研究意义 |
第三章 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与人际适应的关系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假设 |
3.研究方法 |
3.1 被试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步骤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讨论 |
4.1 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基本现状 |
4.2 高中生人际适应基本现状 |
4.3 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人际适应水平的关系 |
第四章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方案的设计 |
1.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的主题选定依据 |
2.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形式和设计原则 |
3.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课方案 |
第五章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假设 |
3.研究方法 |
3.1 被试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步骤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4.1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对提高高中生积极人际认知倾向的有效性 |
4.2 干预效果的总体分析 |
4.3 干预效果的作用机制 |
4.4 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六章 总结论 |
附录1 :问卷 |
附录2 :教案节选 |
附录3 :干预实施图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人际知觉中的属相定见及其对招聘决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属相 |
1.1.1 属相文化 |
1.1.2 属相与民间信仰 |
1.1.3 属相的相关研究 |
1.2 人际知觉 |
1.2.1 人际知觉的概念 |
1.2.2 人际知觉的相关研究及方法 |
1.2.3 人际知觉中的招聘决策 |
1.2.4 社会认知内容模型 |
1.2.5 中国化的社会认知内容 |
1.3 中国虎文化 |
1.4 中国龙文化 |
1.5 中国牛文化 |
1.6 中国狗文化 |
1.7 集体潜意识 |
1.8 符号互动理论 |
1.9 文化表征理论 |
2 研究意义、问题提出和研究思路 |
2.1 研究意义 |
2.2 问题提出 |
2.3 研究思路 |
3 研究一:属相对人际知觉的影响 |
3.1 研究目的 |
3.2 被试与方法 |
3.2.1 被试 |
3.2.2 方法 |
3.2.3 研究程序 |
3.2.4 统计处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 |
3.3.2 聚类分析 |
3.4 研究讨论 |
4 研究二:属相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
4.1 研究二a:高低能力属相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1.3 研究方法 |
4.1.3.1 被试选取 |
4.1.3.2 研究材料 |
4.1.3.3 研究设计 |
4.1.3.4 研究程序 |
4.1.4 研究结果 |
4.1.5 研究讨论 |
4.2 研究二b:高低热情属相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假设 |
4.2.3 研究方法 |
4.2.3.1 被试选取 |
4.2.3.2 研究材料 |
4.2.3.3 研究设计 |
4.2.3.4 研究程序 |
4.2.4 研究结果 |
4.2.5 研究讨论 |
4.3 研究二c:高低君子属相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假设 |
4.3.3 研究方法 |
4.3.3.1 被试选取 |
4.3.3.2 研究材料 |
4.3.3.3 研究设计 |
4.3.3.4 研究程序 |
4.3.4 研究结果 |
4.3.5 研究讨论 |
4.4 研究二d:高能力和高热情属相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
4.4.1 研究目的 |
4.4.2 研究假设 |
4.4.3 研究方法 |
4.4.3.1 被试选取 |
4.4.3.2 研究材料 |
4.4.3.3 研究设计 |
4.4.3.4 研究程序 |
4.4.4 研究结果 |
4.4.5 研究讨论 |
5 研究总讨论 |
6 后续研究与展望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成果 |
致谢 |
(6)人际知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际知觉概念及测量工具 |
1.1 人际知觉的概念 |
1.2 人际知觉的测量 |
1.3 人际知觉的影响因素 |
2 影响人际知觉的相关疾病研究 |
2.1 精神分裂症的人际知觉相关研究 |
2.2 其他疾病的人际知觉相关研究 |
3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研究 ——以珠三角地区10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概念阐述 |
一、认同的内涵 |
二、教学认同的内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 |
第二节 教师教学认同的特征 |
一、内生性 |
二、职业性 |
三、可变性 |
四、互渗性 |
第三节 教师教学认同范式比较 |
一、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 |
二、外在认同和内在认同 |
三、情趣认同和理性认同 |
四、职业认同和理想认同 |
第四节 教学认同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阶段 |
一、教学认同的主要内容 |
二、教学认同的发展阶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的意义 |
第一节 澄明教学理念的思想基础 |
一、筑牢思想教育主阵地 |
二、三观教育的强基固体 |
三、维护国课尊严与地位 |
四、提升人生修为与境界 |
第二节 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支柱 |
一、崇德与重道 |
二、爱岗与敬业 |
三、教书与育人 |
四、明理与笃行 |
五、立业与成才 |
第三节 课程教学建设的内驱力 |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
二、确保课程目标的客观要求 |
三、提升教学质量的思想前提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问题分析与对策 |
第一节 教学认同研究调查方案编制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的操作性考察 |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修正 |
三、调查问卷实施及整理 |
第二节 教学认同现状问卷统计 |
一、被测对象基本情况汇总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的性别因子均值分析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的教龄因子均值分析 |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的学校类型因子均值分析 |
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的职称、学历和工资三因子均值分析 |
第三节 教学认同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个体因素 |
二、学生认知因素 |
三、学科地位因素 |
四、教育体制因素 |
第四节 提升教学认同水平的策略 |
一、教学认同的主体性强化 |
二、教学认同的客体性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当前残疾人面临的社会融入困境 |
第一节 观念排斥 |
第二节 自我排斥 |
第三节 制度排斥 |
第四节 就业排斥 |
第五节 教育排斥 |
第六节 公共设施排斥 |
第二章 残疾人的社会融入需求分析 |
第一节 生理与安全需求 |
第二节 情感和归属需求 |
第三节 尊重需求 |
第四节 自我实现需求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有效性 |
第一节 介入理论的科学性 |
第二节 介入服务的便利性 |
第三节 介入资源的集约性 |
第四章 社会工作方式对残疾人社会融入的例证分析 |
第一节 个案工作介入 |
第二节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
第三节 社区工作介入 |
总结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高等舞蹈教学——表演 |
第一节 芭蕾基础训练的要义和特殊价值 |
一、芭蕾基础训练规范性的坚守及其意义 |
(一)关于芭蕾审美原则的训练方法 |
(二)plie 和 battement tendu 的价值及训练方法 |
二、基础训练的非一般价值 |
(一)团结意识的培养 |
(二)敬业精神的培养 |
(三)永不言弃的追求 |
第二节 现代舞的特质及实效性 |
一、更大限度的解决身体协调性 |
二、开发与传统舞蹈不同的身韵 |
三、在弹跳和旋转训练上的优势 |
四、开发全新的舞蹈动作 |
五、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创造力 |
六、现实存在的训练误区 |
第三节 舞蹈表情训练的载体 |
一、民族民间舞的表情训练作用 |
二、舞蹈编导课程的表情训练作用 |
(一)标题性的表情训练 |
(二)人物化的表情训练 |
(三)情节式的表情训练 |
第二章 高等舞蹈教学——编导 |
第一节 编导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一、编导教学的入门步骤 |
二、编创技法的选择与组合 |
第二节 舞蹈作品的时代性 |
一、舞蹈主题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
(一)舞蹈主题晦涩难懂 |
(二)主题情感的优劣 |
二、舞蹈形式的独创性 |
(一)舞蹈动作 |
(二)舞蹈调度 |
(三)舞蹈主题 |
(四)功夫在舞外 |
第三节 舞蹈编导课程的现实意义 |
一、“导”的训练提升多种能力 |
(一)排练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
(二)排练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
(三)排练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团结能力 |
(四)排练过程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
二、编导课程的间接意义 |
(一)强化表演意识的反作用 |
(二)舞蹈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
第三章 高等舞蹈教学——教学 |
第一节 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
一、舞蹈专业术语运用的深化 |
(一)芭蕾术语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最具代表性 |
(二)中国舞术语的规范与普及 |
二、姐妹艺术术语的合理借用 |
(一)与舞蹈最亲密的朋友——音乐 |
(二)绘画与雕塑带给舞蹈的新语言 |
三、演讲学研究成果的实践性指导 |
(一)教学语言的说服性 |
(二)语言本体外的技巧 |
第二节 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
一、教育心理学的指导 |
(一)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
(二)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
(三)学习迁移 |
二、社会心理学的指导 |
(一)成就动机 |
(二)人际知觉 |
(三)从众心理 |
第三节 快速提升舞蹈专业性的重中之重 |
一、呼吸 |
二、节奏 |
三、表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以西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2.1.1 大学生 |
2.1.2 宿舍人际关系 |
2.1.3 社会互动 |
2.2 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
2.2.1 国外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
2.2.2 国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
2.3 以往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2.4 研究的意义 |
2.4.1 理论意义 |
2.4.2 现实意义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参与观察法 |
3.3.3 访谈法 |
4 访谈研究及相关讨论 |
4.1 大学生宿舍概况 |
4.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 |
4.2.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不高 |
4.2.2 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应对方式主要以忍让为主 |
4.2.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在年级上呈U型 |
4.2.4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逐渐松散 |
4.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
4.3.1 小团体现象 |
4.3.2 生活琐事问题 |
4.3.3 不良人际竞争问题 |
4.3.4 认知偏差问题 |
4.3.5 价值观差异问题 |
4.3.6 情感冷漠 |
4.3.7 贫困生人际交往成问题 |
4.3.8 宿舍人际关系缺乏指导 |
4.4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4.1 个体因素 |
4.4.2 家庭因素 |
4.4.3 学校因素 |
4.4.4 社会因素 |
5 对策与建议 |
5.1 学生提升品德修养,注重人格完善 |
5.1.1 学会自我调适,完善人际认知模式 |
5.1.2 注重角色沟通,演好人际关系角色 |
5.1.3 学习交往技巧,提高交际能力 |
5.1.4 积极正确地处理宿舍人际冲突 |
5.2 家庭注重教养方式,夯实人文基础 |
5.2.1 树立子女正确的现代人才观 |
5.2.2 指导子女正确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
5.3 高校加强服务管理,发挥主体作用 |
5.3.1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思想政治教育 |
5.3.2 完善宿舍管理制度 |
5.3.3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
5.3.4 积极组织校园心理文化活动 |
5.3.5 利用网络文化促进宿舍人际关系和谐 |
5.4 社会优化外部环境,促进和谐发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谈谈人际知觉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下小学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以南宁市K小学为例[D]. 赖连华.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D]. 任彩晋. 宁夏大学, 2021
- [3]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D]. 王秀蓉. 郑州大学, 2020(02)
- [4]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取向[D]. 李丹.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人际知觉中的属相定见及其对招聘决策的影响[D]. 张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6]人际知觉研究进展[J]. 郭丹,赵幸福,袁国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9)
- [7]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认同研究 ——以珠三角地区10所高中为例[D]. 谢才志. 广州大学, 2016(04)
- [8]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的行动研究[D]. 吴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9]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研究[D]. 高志毅.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10]基于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以西南大学为例[D]. 雷屿. 西南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