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专图书馆风格的作用

论中专图书馆风格的作用

一、试论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风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菁[1](2019)在《孔氏南宗家庙祭孔礼乐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孔子始终坚持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旨在把对人们道德的教育贯穿于对音乐的体会与表现之中,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与精神的追求。如今,孔子不止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古代人物,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观念,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孔子的香火不灭,中华文明的根系亦不断。随着近年来孔子及孔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各国也纷纷掀起了儒学热,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更是迅速发展。为振兴中华民族教育,我国也积极建立中华新礼乐文化教育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话语体系等。礼乐文化需求成为当代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位于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自南宋孔端友南渡建立家庙以来,共拥有800多年的历史,在200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5次来衢州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2011年,衢州南孔祭典以“当代人祭孔”与“百姓祭孔”为特色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祭典活动一直在保留孔子礼乐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延续至今,祭孔礼乐同时承载、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本文的研究由绪论、结语和四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对孔氏南宗家庙祭孔礼乐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介绍。正文的第一部分先对祭孔礼乐的历史渊源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古代南孔祭孔礼乐发展脉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将当代南孔祭孔礼乐概况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当代南孔祭孔礼乐的教育意义,最后总结了南孔祭孔礼乐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对其进行反思与展望。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与实地调查,对历代南孔祭孔礼乐进行全面剖析,系统阐述了整个南孔祭孔礼乐的过程,探究其发展进程、历史意义与教育意义,希望能推动南孔祭孔礼乐的积极发展,推动儒家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同时用现代意识和眼光看待南孔祭孔礼乐,将其能更好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更好地参与到时代精神的构建中去;更好地让传统礼乐文化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教育方式相互融合,成为注入音乐教育的新元素。

徐欣欣[2](2016)在《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如今,个人数字文件大量形成且具有多方面的长远价值,然而其保存状况却十分堪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个人数字文件值得档案馆关注并采取相关保存措施。本文分析了档案馆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并对一些档案馆相关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从改变观念、个人数字文件进馆前的提前干预、进馆后的管理以及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2部分首先介绍了个人数字文件的相关概念和范围:拓展了“文件”的内涵;对个人数字文件的含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之后评介了个人数字文件相关的管理理论,包括鉴定理论和后保管理论。最后,分析了我国档案馆开展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法律依据,确认其有资格开展相关工作。第3部分通过对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网站的在线调查及对部分档案馆的电话访谈,初步梳理出我国档案馆的名人和普通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情况。然后,将我国档案馆工作现状中的问题总结为观念不到位、收集时间太晚、管理方法简单、缺乏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第4、5、6、7部分分别针对以上4个问题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4部分是转变观念,这是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在具体做法上,该部分从认识个人数文件保存的重要性和重新思考收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5部分紧接着论述了个人数字文件的收集,其重点是提前干预。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提前干预方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了个人的数字文件形成和管理行为的基础上,参考Paradigm、Digital Lives和iKive项目三个实例,梳理出了提前干预的一整套实施步骤。第6部分论述档案馆对进馆后的个人数字文件的管理,根据档案馆的不同情况,提供了4种路径: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以及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第7部分为档案馆的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教育指导公众保存其数字文件,通过这种方法,档案馆可以借助公众的力量,与之共同建档、共同保存社会记忆。文中还举出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我国沈阳市档案局的相关实践的例子,并就此分析了教育指导中的困难和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周蕾[3](2015)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功能演变研究(1958-2014)》文中提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建国后各个时期受教育、学术、政治、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都非常显着;同时它又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鲜明的内外特质使其影响下的中科大图书馆成为建国后高校图书馆由内因和外因的互动而发生功能演变的一个典型范例和缩影。本文研究1958-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演变,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成立至今半个多世纪的功能演变的历程,分析各个时期影响中科大图书馆功能演变的因素,考察功能演变历程外在表现下的内在脉络。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创建时期中科大图书馆的功能:服务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于新兴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20世纪50年代,是对当时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响应,目的在于为我国科技现代化的起步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创建时期中科大图书馆的功能体现在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广泛采购科技书籍,与教务处、教研组和教员建立密切联系,致力满足师生教学需求。受客观物质条件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其功能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论文第二部分论述了文革期间南迁安徽后中科大图书馆的功能:政治异化。政治风波中中科大南迁安徽,受到了严重破坏。中科大图书馆在书刊、人员、设备等方面也有很大损失。政治因素不仅造成了物质条件的损失,还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扭曲了图书馆工作的中心思想,多重的影响导致中科大图书馆功能的异化,无法正常发挥图书馆应有的教育功能。论文第三部分论述了文革后改革开放以来中科大图书馆的功能:情报职能。高等教育逐步恢复和发展,高校开始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响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改革。中科大在改革创新上一路领先,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科技情报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中科大图书馆基于“高校图书馆是情报机构”理念开展改革,全方位提供情报服务,突出体现了情报服务的功能:强化情报意识,使情报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建立情报研究室,出版情报刊物,开放文献检索室,等等。论文第四部分论述了第三次创业下中科大图书馆的功能:学术与服务。90年代,中科大结合“211工程”的实施开始第三次创业,力求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中科大图书馆随之迈向知识服务型图书馆,在功能发挥上表现出较强的学术性和服务性特质:结合信息化建设完善多学科有重点有特色的馆藏结构,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再转向渗透式服务,建设独立自主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等等。结语部分梳理了建校至今中科大图书馆各个时期功能演变的历程,指出这是建国后高校图书馆功能演变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政治、科教、技术等外部因素和中科大自身特质等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独特性;最后归纳出中科大图书馆功能演变历程的两条内在脉络,即中科大图书馆对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持续发展和完善,以及中科大图书馆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性的不断增强。

李新祥[4](2013)在《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数字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研究文献,描述了研究现状,讨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整合分析了我国历年全国国民阅读及相关调查的数据,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进行可操作化描述,提炼出一个包括阅读主体、阅读媒介、阅读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所得4256个样本数据,展开量化研究,描述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具体表现。调查发现:(1)数字化时代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数量上是不断扩大的,总体阅读率上升。但阅读主体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结构异常复杂。数字时代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进一步认可,对纸质阅读的前景不如网络出现前那么乐观,但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对“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的观点不太认可。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没有随着数字化进程减弱,反而有提升的趋向。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是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个人阅读总体满意度提升不明显,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阅读满意度比会上网前还有所降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比例较高,但认为“改变程度有限”的比“改变很大”的还是要多,而且读者比较认可自己的阅读习惯。(2)从阅读媒介维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兴起,书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提升乏力。但远未到唱衰纸本阅读的时刻,纸本阅读依旧有其魅力,将在很长时期内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有所增强,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阅读内容方面,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但这并不表明经典、知识、文学、理论阅读的缺失。(4)阅读方式上,由过去单纯的读,变为现在的读、听、看三种方式并存。随着多种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速浏览和扫读超越慢速凝视和审读,选择性阅读超越接受性阅读,跳跃性阅读超越连续性阅读,“F”式阅读超越“Z”式阅读。在传统纸质文献上深度阅读的频率和时长均有下降的趋向,但研究性阅读并没有受到轻视。(5)阅读环境方面,第一,在途阅读兴起,传统的图书馆、书店作为阅读场所其吸引力有所降低,去咖啡馆阅读的兴起说明读者对阅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读者对个人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高于对社会总体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说明社会阅读环境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第三,读者认可社会各界为改善和促进国民阅读做出积极努力,大多数读者个人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结合个人访谈和专家访谈,质化方法与量化方法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探寻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和影响。作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发生变化,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直接原因;现代市场化、产业化体制下发展的中国媒介的重合性和叠加性,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环境因素;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信息素养、生活形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阅读需求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基础原因。从个体读者而言,阅读行为嬗变的积极影响是阅读更自由便捷,相应的,读者的精神生活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数字阅读硬件设备存在的缺陷形成不良影响、阅读耐心的减弱、思想深度的缺失等。从社会性影响而言,积极的方面表现为阅读行为的嬗变会推动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进程,消极的方面则表现为对政治权威的怀疑、对经济发展的迷茫、对文化发展的失望和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消解。应对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主要包括:(1)就国民个体而言,首先要树立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大阅读观”,要有“阅读是一种权利”、“阅读并非万能”的意识;其次要提升阅读素养;第三要建构自己的意识框架。家庭组织可以在优化家庭阅读硬环境、塑造家庭阅读软环境两方面努力,特别注意要避免数字媒介成为孩子的“保姆”。(2)政府组织的对策包括:将促进国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是促进阅读的根本之策,加强阅读的权利意识,政府在主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释放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消除“阅读障碍”和“阅读歧视”,加强基层阅读服务组织建设,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协同性和长效性,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等。(3)教育组织应该承担特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重要的功能。就基础教育组织而言,理念层面要明确“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阅读教育的落脚点”,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操作层面主要是建设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分级阅读、迎接数字化等。高等教育组织应成为国民阅读的示范中心,要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结构,要发挥高校教师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可成为推广国民阅读的志愿者,高校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开放,高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阅读指导人才等。(4)媒介组织的对策:遵循扩大信息流量、追求阅读价值、追求易读指数、追求美学品格的原则,优化传播渠道,顺应媒介融合,生产与传播能满足和引导读者需求的阅读产品。(5)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公共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服务水平;顺应阅读媒介形态的变动潮流,开展新型阅读服务。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为促进国民阅读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交流信息、知识、情感、思想的阅读生态。

范兴坤[5](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研究指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蓝垚[6](2008)在《浅谈中专学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文中指出中专学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而图书馆文化建设应从宏观上包括的两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来抓,具体为加强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现代化建设,强化教育职能,开拓创新服务功能,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图书馆文化活动层次,提高馆员素质,重视继续教育与人才引进,打造高品位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贺翠平[7](2006)在《开展馆际合作是中专学校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文中提出开展馆际合作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离石城区各中专学校图书馆有馆际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技术保障基础。

郑琳琳[8](2005)在《浅谈中专学校图书馆在提高中专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文中指出中专学校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中专学校图书馆是中专学校提高学生良好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三大办学支柱之一。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中专学校图书馆在提高中专学校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以阐述,并对中专学校图书馆的今后如何适应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建设性的意见。

杨勇[9](2004)在《强化管理建馆风,优化服务促学风》文中认为馆风建设对校风建设有着推动作用 ,良好的馆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办馆理念的确立是加强馆风建设的基础 ,馆员队伍建设是加强馆风建设的关键所在 ,强化制度建设是加强馆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管理模式创新更是保持优良馆风的动力。

李光焰[10](2004)在《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图书馆的改革思路》文中指出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人才培养间的关系 ,以及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入手 ,对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基地 ,信息传递重要中介 ,专业技能的培训中心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提出了将学生培养成知识视野广阔、文化底蕴深厚、素质能力强的外向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观点。

二、试论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风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风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孔氏南宗家庙祭孔礼乐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五)创新之处
一、祭孔礼乐的历史渊源
    (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实践
        1.孔子的礼乐思想
        2.孔子的教育实践
    (二)祭孔形式的嬗变
        1.祭孔礼仪
        2.祭孔乐章
        3.祭孔乐舞
二、古代南孔祭孔礼乐发展脉络
    (一)南孔的由来
        1.孔氏南渡
        2.南孔的兴衰
        3.南孔的变迁
    (二)南孔祭孔礼乐沿革
        1.祭孔礼仪仪制
        2.祭孔仪章
        3.祭孔佾舞
三、当代南孔祭孔礼乐概况
    (一)当代南孔祭孔礼乐
        1.公祭与学祭
        2.基本礼仪仪程
        3.当代祭孔音乐
        4.“南孔祭典”文艺晚会
    (二)南孔与北孔礼乐的对比
        1.南孔与北孔礼乐相同之处
        2.南孔与北孔礼乐不同之处
四、当代南孔祭孔礼乐的教育意义
    (一)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1.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2.推进礼仪礼貌的培养
        3.促进地方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二)对社会教育的意义
        1.增进礼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推动城市形象塑造,提升市民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个人数字文件的大量产生及其长期保存价值
        1.1.2 个人数字文件流失或损毁情况严重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探讨
        2.1.1 文件
        2.1.2 数字文件
        2.1.3 个人数字文件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个人档案
        2.2.2 家庭档案
        2.2.3 私有档案和私人档案
    2.3 管理理论
        2.3.1 鉴定理论
        2.3.2 后保管理论
    2.4 法律依据
3 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方法与内容
    3.2 网站调查结果
        3.2.1 个人档案工作情况
        3.2.2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3.2.3 个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3.3 电话访谈结果
        3.3.1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3.3.2 名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3.3.3 图书馆、文学馆的情况
    3.4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3.4.1 现状总结
        3.4.2 问题分析
4 改变观念——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
    4.1 认识参与个人数字文件保存的必要性和意义
        4.1.1 必要性
        4.1.2 意义
    4.2 重新思考个人数字档案收集中的困难和问题
        4.2.1 收集上的困难
        4.2.2 数字档案的价值问题
    4.3 小结
5 提前干预——数字时代档案馆保存个人文件的关键
    5.1 提前干预方法的产生
        5.1.1 提前干预方法的提出
        5.1.2 相关论辩
    5.2 个人形成和管理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1 个人形成、整理和处置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2 个人鉴定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及个人的价值观念分析
        5.2.3 个人保存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4 总结与启示
    5.3 实例分析
        5.3.1 Paradigm项目
        5.3.2 Digital Lives项目
        5.3.3 iKive项目
        5.3.4 评价
    5.4 提前干预的建议实施步骤
        5.4.1 第一阶段——初步和周期性的接触活动
        5.4.2 第二阶段——数字收集活动
    5.5 小结
6 因地制宜——不同档案馆管理个人数字档案的路径选择
    6.1 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
        6.1.1 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的保管规律
        6.1.2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相关项目经验分析
        6.1.3 评价与启示
    6.2 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
        6.2.1 数字档案馆纳入个人数字档案的可行性分析
        6.2.2 加拿大图书档案馆的经验分析
        6.2.3 评价与启示
    6.3 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
        6.3.1 工作原理分析
        6.3.2 管理过程分析
        6.3.3 评价与启示
    6.4 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
    6.5 小结
7 教育指导公众——档案馆保存个人数字文件的新思路
    7.1 档案工作向社会/社区范式的转变
        7.1.1 范式提出的背景
        7.1.2 范式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深化
    7.2 档案馆教育指导公众的现实基础及意义分析
    7.3 实例分析
        7.3.1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个人数字存档项目
        7.3.2 沈阳档案局的家庭档案工作
        7.3.3 评价
    7.4 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方法思考
        7.4.1 资金和人力上的困难
        7.4.2 如何吸引和发动公众的问题
        7.4.3 如何争取与其它机构合作机会的问题
    7.5 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
    附录1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范围的规定
    附录2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内容的规定
    附录3 我国档案馆个人数字档案保存工作现状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功能演变研究(1958-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对建国后高校图书馆史的研究
        2. 高校图书馆功能研究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料
        4. 文献评述
    (四) 概念界定
    (五)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一、服务科学:创建时期的中科大图书馆
    (一) 中科大的办学理念
        1. 中科大创办的历史背景
        2. 中科大肩负的使命
    (二) “向科学进军”号召下的中科大图书馆
        1. 图书馆概况
        2. 图书馆功能的体现:服务教学和科研
        3. 图书馆功能发挥的局限性
二、政治异化:南迁后的中科大图书馆
    (一) 国家权力主导下的大学变革
        1. 政治挂帅与大学的异化
        2. 中科大的南迁及生存境况
    (二) 政治语境中的中科大图书馆
        1. 图书馆概况
        2. 图书馆的功能体现:政治与异化
三、情报职能:“改革”后的中科大图书馆
    (一) 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和中科大
        1. 高等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恢复和变革
        2. 中科大的率先改革和重新崛起
    (二) 恢复和变革中的中科大图书馆
        1. 图书馆概况
        2. 图书馆功能的体现:情报职能
四、学术与服务:第三次创业下的中科大图书馆
    (一) 中科大的第三次创业
        1. 第三次创业与“三大工程”建设
        2.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二) 迈向知识服务型图书馆的中科大图书馆
        1. 图书馆概况
        2. 图书馆的功能体现:学术与服务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的文献统计与方法选择
        1.2.2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成果述评
        1.2.3 评析:我国国民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1.2.4 国外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2 范畴界定
        1.3.3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可操作化描述
        1.3.4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5 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2 已有相关调查结果的整合分析
    2.1 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
    2.2 我国阅读媒介发展状况
        2.2.1 纸质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2.2 数字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3 我国成年人阅读媒介接触情况
        2.3.1 我国成年人媒介接触状况
        2.3.2 我国成年人媒介使用目的
        2.3.4 我国成年人使用各种阅读载体的场所
    2.4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
        2.4.1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及变化
        2.4.2 我国成年人读书目的及不读书的原因
        2.4.3 我国成年人的图书获取途径与家庭藏书量
        2.4.4 我国成年人最喜爱的图书与作者
    2.5 我国国民报刊阅读状况
        2.5.1 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与阅读量
        2.5.2 我国成年人的期刊阅读状况
    2.6 我国成年人音像电子出版物阅读状况
    2.7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状况
        2.7.1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总体情况
        2.7.2 我国成年人电子书刊阅读状况
        2.7.3 我国成年人上网情况及网络阅读状况
        2.7.4 我国成年人手机及移动阅读状况
    2.8 小结: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给予本研究的启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流程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采样过程
        3.2.3 调查实施
        3.2.4 数据分析
    3.3 个人访谈
        3.3.1 开展个人访谈的目的
        3.3.2 个人访谈问卷
        3.3.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3.4 采访人
        3.3.5 采访情况
    3.4 专家访谈
        3.4.1 专家访谈的目的
        3.4.2 专家访谈问卷
        3.4.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4.4 采访人
        3.4.5 采访情况
        3.4.6 采访内容的记录与分析
4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
    4.1 基于阅读主体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1.1 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及嬗变
        4.1.2 我国国民对阅读前景的认知及嬗变
        4.1.3 我国国民阅读需求的嬗变
        4.1.4 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认知及嬗变
        4.1.5 我国国民的阅读效果认知及嬗变
        4.1.6 我国国民对阅读习惯变化的认知及嬗变
        4.1.7 小结
    4.2 基于阅读媒介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2.1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率变化
        4.2.2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频率嬗变
        4.2.3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时长嬗变
        4.2.4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付费行为及嬗变
        4.2.5 小结
    4.3 基于阅读内容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3.1 我国国民的阅读主题偏好及嬗变
        4.3.2 我国国民的作品符号类型偏好及嬗变
        4.3.3 我国国民的作品长度类型偏好及嬗变
        4.3.4 我国国民对广告的接受度及嬗变
        4.3.5 小结
    4.4 基于阅读方式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4.1 泛读与研读并存
        4.4.2 职业/专业阅读
        4.4.3 通过网络分享阅读心得
        4.4.4 小结
    4.5 基于阅读环境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5.1 我国国民的阅读场所偏好及嬗变
        4.5.2 我国国民对阅读环境的评价及嬗变
        4.5.3 我国国民对阅读对策的认知
        4.5.4 小结
5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
    5.1 影响国民阅读行为的因素
    5.2 阅读媒介的变化
        5.2.1 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变革
        5.2.2 中国媒介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5.3 阅读的社会环境因素
        5.3.1 政治环境
        5.3.2 经济环境
        5.3.3 文化环境
    5.4 阅读主体因素
        5.4.1 人口发展
        5.4.2 阅读需求
        5.4.3 生活形态
6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影响
    6.1 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影响分析的角度设置
    6.2 阅读行为嬗变在国民个体层面的影响
        6.2.1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6.2.2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6.3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
        6.3.1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积极影响
        6.3.2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消极影响
7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
    7.1 国民个体与家庭组织的对策
        7.1.1 国民个体的对策
        7.1.2 家庭组织的对策
    7.2 政府组织的对策
        7.2.1 国际社会与国外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的部分举措
        7.2.2 我国政府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建议
    7.3 教育组织的对策
        7.3.1 教育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作用
        7.3.2 基础教育组织的对策
        7.3.3 高等教育组织的对策
    7.4 媒介组织的对策
        7.4.1 媒介组织向读者传播阅读产品的基本策略
        7.4.2 媒介组织向读者提供怎样的阅读产品
        7.4.3 媒介组织通过什么渠道向读者提供阅读产品
    7.5 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7.5.1 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7.5.2 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3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表录与图录
附录2: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关键词释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框架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1.4.2 现实价值
    1.4.3 学术意义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4.1 国家立法机关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4.5 图书馆
4.6 其他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6.3.2 立法活动历程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7)开展馆际合作是中专学校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建立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的必要性
2.建立各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的可行性
    2.1 离石城区各中专学校图书馆普遍现状
        2.1.1 经费普遍紧张
        2.1.2 工作人员不足
        2.1.3 技术力量薄弱
        2.1.4 装备水平落后
    2.2 建立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的可行性
        2.2.1 有共同的隶属关系。
        2.2.2 有共同的合作愿望。
        2.2.3 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3.合作形式
    3.1 中专学校图书馆之间馆际合作
    3.2 中专学校与离石城区高校之间的馆际合作
    3.3 中专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
        3.3.1 作用
        3.3.2 职能
        3.3.3 离石城区中专学校馆际合作的中心馆组成
        3.3.4 离石城区各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的技术性问题

(8)浅谈中专学校图书馆在提高中专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专学校图书馆在校园教育环境中的独特作用
2 对中专学校图书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侧重发展的几点建议

(9)强化管理建馆风,优化服务促学风(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图书馆馆风建设与校风建设的关系
2. 具有良好馆风的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3. 加强馆风建设
    3.1 确立办馆理念是加强馆风建设的基础
    3.2 建立一支整体素质高的馆员队伍是加强馆风建设的关键所在
    3.3 强化制度建设是加强馆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4. 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保持优良馆风的动力
5. 结束语

(10)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图书馆的改革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位思考:必须了解校园文化的目标定位内涵
2 认知定位:必须熟知高校图书馆的职责功能
3 工作定位:必须抓好图书馆的全面建设
    3.1 四大建设
        3.1.1 环境建设
        3.1.2 制度建设
        3.1.3 队伍建设
    3.2 二大功能
        3.2.1 阅读导控
        3.2.2 服务育人

四、试论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风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孔氏南宗家庙祭孔礼乐传承与发展研究[D]. 何晓菁.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2]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D]. 徐欣欣. 武汉大学, 2016(01)
  •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功能演变研究(1958-2014)[D]. 周蕾.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2)
  • [4]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 李新祥. 武汉大学, 2013(05)
  • [5]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 [6]浅谈中专学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 蓝垚.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4)
  • [7]开展馆际合作是中专学校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J]. 贺翠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 [8]浅谈中专学校图书馆在提高中专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郑琳琳. 中国西部科技, 2005(07)
  • [9]强化管理建馆风,优化服务促学风[J]. 杨勇.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S1)
  • [10]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图书馆的改革思路[J]. 李光焰. 现代情报, 2004(05)

标签:;  ;  ;  ;  ;  

论中专图书馆风格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