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梗噎419例的内镜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袁超[1](2020)在《健胃消嗝饮预防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初探》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食管早癌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后易并发食管狭窄,机制尚未明确,与局部炎症反应、纤维化、细胞增殖等因素有关,目前缺乏有效防止措施,中药有明显抗炎、抗纤维化作用。本研究通过对69例部分给予中药防治大范围表浅食管早癌ESD术后(即食管粘膜缺损横径≥1/2环周)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中药健胃消嗝饮对于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方法:1.通过前瞻性研究2018年01月-2020年0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和无锡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食管早癌ESD术后黏膜缺损横径≥1/2环周的住院患者,部分符合本病的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ESD术后黏膜缺损横径的环周比例将患者分为2组(甲组:≥1/2周且<3/4周;乙组:≥3/4周)。甲组和乙组分别进一步细分为a对照组,b 口服激素组和c 口服激素+口服健胃消嗝饮组。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2.统计患者食管ESD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症状、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内镜下扩张干预治疗次数。对比口服激素+健胃消嗝饮组与对照组(ESD术后未采取行预防狭窄)及单纯口服激素组的临床资料,评价口服健胃消嗝饮对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结果:1.共收集入组完成随访患者69例,其中甲组35例,乙组34例。甲组、乙组组间各亚组患者在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病灶切除纵径、术前病理类型、病变侵犯深度等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2.随访过程中根据食管癌补充量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 QLQ-OES18)对每个患者进行量化评分。单纯口服激素组在甲乙组对比对照组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服激素+健胃消嗝饮组分值明显低于同组对照组及单纯口服激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狭窄率分析:最终共确诊32例食管狭窄患者。甲组(≥1/2周且<3/4周)、乙组(≥3/4周)的狭窄率分别为13/35(37.1%)、19/34(55.9%),提示黏膜缺损环周范围变大,狭窄率增加。而对于甲组而言,口服激素组、实验对照组以及口服激素组+健胃消嗝饮组的食管狭窄率分别为63.6%(7/11)、33.3%(4/12)、16.7%(2/12),对于乙组而言,实验对照组、口服激素组以及口服激素组+健胃消嗝饮组三个实验组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狭窄率数值:100%(11/11)、45.5%(5/11)、25%(3/12)。在甲组及乙组中,口服激素+健胃消嗝饮组在狭窄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口服激素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食管扩张次数分析:比对各组平均扩张次数,对照组(3.58次),单纯口服激素组(2.56次),口服激素+健胃消嗝饮组(1.80次),口服激素+健胃消嗝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口服激素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中对于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病灶纵径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纵径<5,5cm组和≥5.5cm组狭窄率比较,P值=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口服中药健胃消嗝饮可以降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2.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口服中药健胃消嗝饮可以明显减少食管狭窄的扩张次数。3.中药健胃消嗝饮可以显着改善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早饱、反流、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4.ESD是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治疗食管早癌的措施,病灶纵径长度也是影响食管术后狭窄的因素。
阮荣蔚[2](2018)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范围表浅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因食管结构的特殊性,当ESD切除范围超过3/4周管壁黏膜时,极易并发食管狭窄,常需要通过反复内镜下扩张治疗来解除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限制了 ESD技术在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目前,针对大范围表浅食管癌ESD治疗的集中报道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对43例行ESD治疗的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探讨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对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中43例ESD切除黏膜范围大于3/4周,且组织学浸润深度在黏膜下层200μm以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患者的病例特点、ESD治疗过程、整块切除率、主要并发症等情况,并对比局部激素注射组与ESD术后未行预防狭窄治疗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内镜随访,评价ESD疗效及局部激素注射对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观察指标主要是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及球囊扩张治疗缓解狭窄的干预次数。结果:本研究通过ESD切除大范围食管病变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5.9±7.6岁)。病变位于食管上段6例,中段32例,下段5例,其中全周型病变3例,切除范围超过3/4周的非全周型病变40例,其中有16例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病变纵径4~12cm(平均5.5±1.6cm),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ESD整块切除率100%(43/43),ESD治疗时间45~280 min(平均109.5±47.3min)。ESD术后病理提示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早期食管癌32例(包括M1癌9例,M2癌8例,M3癌11例,SM1癌4例),组织学完整切除率R0为79.1%(34/43)。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NBI-ME)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0.1%(39/43)。ESD操作过程无迟发性出血发生,术中并发穿孔1例(1/43,2.3%),术后并发纵膈气肿4例(4/43,9.3%),并发明显胸痛23例(23/43,53.5%),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本组共计发生食管狭窄23例,总体狭窄发生率为53.5%(23/43),其中局部激素注射组狭窄发生率仅为18.8%(3/16),明显低于ESD术后未行预防狭窄治疗组的狭窄发生率74.1%(20/27)(p值<0.01);狭窄发生后所需球囊扩张治疗次数,局部激素注射组平均为3.7次(范围2~5次),亦明显少于ESD术后未行预防狭窄治疗组,平均8.7次(范围1~17次)(p值<0.05)。所有患者均按要求随访超过15个月,无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1、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食管大块病变,并可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并发症可控,创伤小,残留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大范围表浅食管癌的方法。2、食管狭窄是大范围食管ES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内镜下扩张治疗有效,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着减少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的次数。
张德庆,李锐,史冬涛,陈卫昌,杜明占,詹升华,李岭[3](2018)在《内镜切除食管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指组织病理学上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相似但发生于鼻咽部之外的肿瘤[1]。LELC可发生于全身多个器官[2-7],包括扁桃体、食管、胃、肺、胸腺、涎腺、子宫颈和皮肤等部位。其中原发性食管LELC颇为罕见,且大部分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随病灶增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骨后灼痛、进行性进食梗噎感以及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表现,临床
孙向宇[4](2016)在《腹腔镜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技术改良及术后肺功能改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巨大食管裂孔疝(Large Hiatal Hernia,LH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通常定义为疝入胸腔的胃体积≥正常胃体积的1/3,或食管裂孔直径≥5cm。目前,腹腔镜手术逐步成为了HH的常规手术方式,然而腹腔镜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Repair of Large Hiatal Hernia,LRLHH)仍然存在争议,其具有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风险高,具有一定复发率和补片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文献报道非补片修补技术(直接缝合食管裂孔)复发率最高可达42%。人工补片修补虽然可降低复发率,但是近年有关HH补片相关不良事件的报告逐渐增多,发生率为1.3%20%,包括补片侵蚀、食管狭窄、粘连、瘘管形成、食管纤维化及补片移位等,而且此些不良事件处理相当棘手,对病人危害大,常常需要行部分胃或部分食管切除术。另外,我们的临床实践发现一些看似不具备手术麻醉指证、伴有呼吸困难的LHH患者,术后该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因此假设LRLHH可能具有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的疗效。目的:主要探讨(1)LRLHH改良技术(完整的疝囊切除、关闭食管裂孔至正常、放置双面复合裂孔疝专用补片、常规联合胃底折叠)治疗LHH的远期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2)腹腔镜补片与非补片修补LHH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3)LRLHH术后患者肺功能是否得到常规性改善。方法: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可用于统计分析的119例LRLHH资料按照:1、是否具备LRLHH改良术的技术要求分为改良手术组和非改良手术组,对照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远期随访症状缓解率,以及胃镜、食管测酸、测压、上消化道造影的客观指标随访结果。2、是否应用补片修补,分为补片组与非补片组,对照分析统计两组围手术期结果,以及远期HH复发率,补片不良事件发生率。3、随访术后肺功能,观察患者术后肺功能是否比术前改善。结果:1、改良手术组(n=52)和非改良手术组(n=67)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显着性差异。改良手术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改良手术组(9.6%vs 23.9%,P=0.043),其中改良手术组无补片并发症发生,非改良手术组补片并发症5例(7.5%,P=0.067)。改良手术组无裂孔疝复发,非改良手术组裂孔疝复发4例(6%,P=0.131)。两组术后主观症状缓解率、食管炎治愈率和食管测酸、测压相关指标好转率显着,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显着性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显着性差异。2、非补片组(n=36)术后吞咽困难缓解率具有统计显着性差异(术前12.7%vs术后5.6%,P=0.041),比补片组吞咽困难缓解率显着增高,(P=0.039)。经长期随访对照两组疝复发率:补片组1例(1.2%)vs非补片组3例(8.3%),P=0.082。5例并发补片侵蚀,其中3例予以外科手术干预。3、98例患者术后肺功能平均随访13.8±4.2个月,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ulme,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的测定值和测定/预计%均呈现了术后比术前增高,有统计显着性差异。按平均疝入胸腔胃体积百分比(percent of intrathoracic stomach,ITS%)分层分析,肺功能改善与ITS%有相关性,ITS%越大肺功能改善状况越好。30%50%ITS%组VC、FEV1术后改善显着,具有统计显着性差异。ITS%>50%以上,术后VC、FVC、FEV1均有统计显着性改善。术前胸闷、咳喘症状组术后VC、FVC、FEV1比术前均有增高。21例术前诊断为慢性肺病,术后平均VC、FVC、FEV1比术前增高,但仅有VC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显着性。结论:1、改良手术组长期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具有更低的裂孔疝复发率及补片不良事件发生率。2、补片修补能降低术后裂孔疝复发率,应用新型补片能有效的避免补片不良事件。3、LRLHH具有改善患者肺功能的作用,而且ITS%>50%以上肺功能改善显着。
张旻中[5](2016)在《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诊治探索与预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食管气管瘘复发(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r TEF)是一种食管闭锁术后复杂的并发症,由于其围手术期管理困难,再次手术后发现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r TEF的诊断和规范诊疗流程及手术方式一直仍是小儿外科医师所面临的一个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收集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的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患儿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诊断策略,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及外科治疗方法,随访评估再次手术后预后情况,总结在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的诊治方法,并评估术后生长发育及喂养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35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患儿资料,并跟踪随访术后预后情况及生长发育及喂养情况。结果:35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患儿中,20例(57.1%)在首次食道闭锁术后存在吻合口瘘,21例(60.0%)存在吻合口狭窄。33例患儿通过改良食管造影明确诊断r TEF。1例患儿术前造影诊断为严重吻合口狭窄,术中发现r TEF。术前所有患儿均留置胃管和瘘口引流管行负压吸引,并通过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所有术前明确诊断r TEF患儿在手术当日均通过瘘口留置导丝,其中通过支气管镜联合胃镜方法留置导丝28例,透视下自食道逆行留置导丝5例。在35例r TEF患儿中共行41次再手术,其中单纯瘘管结扎切除12例,瘘管结扎切除+病变食管切除再吻合28例,结肠代食管术1例。术中均采用带蒂组织瓣(胸膜,肌瓣,心包及淋巴结)覆盖于食管与气管间以预防再次吻合口瘘和食管气管瘘复发。再次术后并发症包括:14例吻合口瘘(40.5%),6例狭窄(17.1%),4例再次发生食管气管瘘(11.4%)。术后死亡率为8.6%。多因素分析表明不同的手术方式及不同的带蒂组织瓣选用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无相关性。术后平均随访18月(2-38月),所有存活患儿均能完全经口喂养。术后喂奶时相关喂养问题包括:7例存在进食时间延长(21.9%),6例存在不同程度拒食(18.8%),8例存在进食时呛咳(25.0%),7例存在进食后呕吐(21.9%)。但逐渐过渡至固体饮食后各种喂养问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访生长发育指标,5例患儿存在生长发育问题,其中1例生长迟缓,2例消瘦以及2例低体重。结论: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瘘可能是导致食管气管瘘复发的高危因素。改良的食管造影对于诊断r TEF是有效可靠的。对于传统的气管镜联合胃镜瘘口留置导丝困难患儿,创新的透视下自食道逆行留置导丝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完善的规范化术前准备及合适的手术方式能有效的提升手术成功率。r TEF患儿术后需要密切营养评估及喂养指导。
吴林林,胡艳萍,刘凤阁,杨建杰[6](2016)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44例内镜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临床表现及内镜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病理科行内镜活检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NEN 4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内镜观察结果及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广谱角蛋白(AEI/AE3)、细胞角蛋白(CK8/18)、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核抗原(Ki-67)表达情况。结果患者均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发病部位依次是直肠(47.73%)、胃(22.73%)、食管(13.63%)、阑尾(9.09%)、结肠(6.82%),其中神经内分泌瘤(NET)30例,神经内分泌癌(NEC)13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1例。NET均为单发,NEC、MANEC均为溃疡型肿物。AE1/AE3、CK8/18、CgA、Syn、NSE、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97.73%、79.55%、77.27%、88.63%、52.27%及79.55%。NET Ki-67阳性指数≤20%、NEC、MANEC Ki-67阳性指数>20%。结论 NEN好发于直肠,内镜下观察不易诊断,病理组织学特点具有一定特异性,CgA、Syn等免疫组化检测对于辅助病理诊断尤为重要。
王静舞,王兆林,王盖昊,于晓辉[7](2015)在《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孤立性静脉瘤12例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孤立性静脉瘤(esophagus solitary venous dilatation,ESVD)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内镜下套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11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例经超声内镜确诊的ESV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ESVD的发生以女性较多见,好发于食管中段,多单发、呈半球形,其诊断主要依靠消化道超声微探头内镜,ESVD需与肝内型门静脉高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等疾病相鉴别,必要时可行内镜下介入治疗。结论内镜下尼龙环曲张静脉套扎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ESVD。
陈炳芳,丁炎波,徐馥,陈建平[8](2014)在《成人先天性食管狭窄一例》文中提出患者男,28岁,因进食梗噎28年收治入院。患者自出生后8个月起出现食后呕吐症状.随后的二十几年里间歇性出现进食梗噎,进食时需水送服,有时伴食后呕吐胃内容物,本次入院前15年曾行钡透提示食管狭窄,后来曾于多家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狭窄,但均未予特殊治疗。本次入院后实验室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距门齿4041 cm处见环状狭窄(图1),内镜勉强可以通过,表面黏膜略不平;贲门距门齿45 cm,开闭可。食管狭窄处活
芦超[9](2014)在《22例早期食管癌检诊体会及漏诊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约占所有恶性癌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部分省市是食管癌高发区,因食管癌死亡者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也是食管癌病死率较高的国家。早期食管癌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或并无症状,使其检出率和诊断率偏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内镜检查及内镜医师对早期食管癌形态特征的识别,所以内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对收集的22例内镜下发现并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对发现及诊断早期食管癌的认识。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室2010年1月-2013年10月发现的2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下及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归纳病变所在食管部位,分析2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普通内镜、色素内镜、NBI、EUS下的病变特点及其可能造成漏诊的原因。结果2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5例,男性占77.27%;其中表浅隆起型(0-I型)5例,平坦型(0-II型)8例,表浅凹陷型(0-III型)3例,色泽改变型6例;漏诊率36.36%。结论早期食管癌病程进展较缓慢,临床症状轻、无明显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其内镜下表现有一定特点,必要时结合色素内镜、超声内镜、NBI内镜等检查,能正确认识这些内镜下的表现并结合活检,可以较早发现并诊断早期食管癌,从而提高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李玉丰[10](2013)在《经腹食管裂孔修补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腹行食管裂孔修补加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1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41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及Dor胃底折叠术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33例。年龄34~81岁,30~50岁患者2例,50-70岁患者19例,70岁以上患者20例,平均年龄67岁。入院前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返酸,主要表现为返酸烧心者28例,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者8例,表现为恶心呕吐者5例。病史3个月-30年。术前、术后短期、术后远期分别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手术前后胃镜、食管测压、食管24小时pH测定,上消化道造影情况,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随访情况。通过自身配对t检验方法对配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经腹食管裂孔修补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远期疗效。结果:41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60-180min,平均85miin;术中出血量20-80mL,平均35mL;术后住院时间7-30d,平均12d。术后烧心返酸等症状均明显缓解,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41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至5年,平均3.4年,无术后复发病例。手术结果满意率95.12%。1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经换药处理后痊愈。4例患者术后短期内进固体食物时有不同程度哽噎感,3例可耐受,1例患者行球囊扩张后好转,远期随访仍有2例述进固体食物时轻度哽咽感,但均可耐受。食管测酸测压结果显示经手术治疗后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增加,有效地建立食管下段抗返流屏障抑制酸反流。伴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术后复查胃镜,其食管粘膜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1年后复查全部恢复正常。对比术前与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食管测酸及测压结果,术后远期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远期和术后短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随着造影、内镜等检查技术的应用以及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食管裂孔疝这一欧美常见疾病在我国的检出率正在逐年增加。腹腔镜技术在我国发展较快,很多家三甲医院均能进行此类手术,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较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且受医院本身硬件条件限制,部分医院无腹腔镜相关技术及设备。因此,经腹行食管裂孔修补加Dor胃底折叠术是一种较实用的选择,而且具有出血少,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小,疗效确切,费用低等特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由于临床资料有限,只随访到术后5年内疗效,更远期疗效还需继续随访观察。
二、梗噎419例的内镜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梗噎419例的内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健胃消嗝饮预防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中药健胃消嗝饮的组方及方义 |
(一)组方依据 |
(二)组方用药 |
(三)方义 |
一、资料与病例选择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设备及相关药品 |
3) 操作程序和方法 |
4) 分组诊疗 |
5) 随访 |
6)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吞咽困难症状评级 |
3) 狭窄率 |
4) 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5) 内镜下狭窄扩张术治疗情况 |
6)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同等学历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范围表浅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器械及试剂 |
3 方法 |
4 ESD术后随访 |
5 ESD术后疗效评价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内镜及染色 |
2 ESD治疗相关结果及疗效评估 |
3 ESD+局部激素注射组与ESD术后未行狭窄预防治疗组对照结果(见表5)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腹腔镜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技术改良及术后肺功能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LRLHH改良术临床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LHH诊断标准 |
1.1.2 术前客观检查 |
1.1.3 手术技术要求 |
1.1.4 术后处理及随访 |
1.1.5 病例筛选及分组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 |
1.2.2 两组患者术前胃镜诊断结果 |
1.2.3 两组患者术前食管测酸、测压结果 |
1.2.4 两组术后及随访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LRLHH补片与非补片修补远期随访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分组 |
2.1.2 手术操作 |
2.2 结果 |
2.2.1 补片的类型 |
2.2.2 人口统计学及临床表现特征 |
2.2.3 术前胃镜检查结果 |
2.2.4 术前食管测酸、测压结果 |
2.2.5 两组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结果 |
2.3 讨论 |
2.3.1 临床表现特征及腹腔镜治疗 |
2.3.2 LRLHH补片与非补片修补LHH争议 |
2.3.3 补片修补与非补片修补的选择 |
2.4 小结 |
三、LRLHH修补术后肺功能改善状况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团队组成 |
3.1.2 病例筛选标准 |
3.1.3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观察指标的诊断标准 |
3.1.4 手术技术 |
3.1.5 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随访 |
3.1.6 观察指标 |
3.1.7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LHH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诊治探索与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部分 |
1 绪论 |
参考文献 |
2 资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统计学研究方法 |
2.3 生长发育指标评测 |
2.4 喂养相关问题评估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及临床特征 |
3.2 rTEF诊断方法 |
3.3 rTEF围手术期管理 |
3.4 rTEF手术方法 |
3.5 预后以及术后并发症 |
3.6 随访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相关文献综述 提高食道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治疗成功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录用论文 |
ENGLISH VERSION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3 Results |
4 Discussion |
5 Conclusions |
Reference |
(6)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44例内镜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内镜检查 |
1.4 病理学变化 |
1.5 免疫组化表达 |
2 讨论 |
(7)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孤立性静脉瘤12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22例早期食管癌检诊体会及漏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器材、临床分型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经腹食管裂孔修补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梗噎419例的内镜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胃消嗝饮预防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初探[D]. 袁超. 苏州大学, 2020(02)
-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范围表浅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阮荣蔚. 浙江大学, 2018(02)
- [3]内镜切除食管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及文献复习[J]. 张德庆,李锐,史冬涛,陈卫昌,杜明占,詹升华,李岭.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04)
- [4]腹腔镜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技术改良及术后肺功能改善研究[D]. 孙向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5]食管闭锁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诊治探索与预后评估[D]. 张旻中.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6]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44例内镜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 吴林林,胡艳萍,刘凤阁,杨建杰. 疑难病杂志, 2016(01)
- [7]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孤立性静脉瘤12例回顾性分析[J]. 王静舞,王兆林,王盖昊,于晓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10)
- [8]成人先天性食管狭窄一例[J]. 陈炳芳,丁炎波,徐馥,陈建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08)
- [9]22例早期食管癌检诊体会及漏诊原因分析[D]. 芦超. 郑州大学, 2014(02)
- [10]经腹食管裂孔修补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远期疗效观察[D]. 李玉丰.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