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视音频信息服务器传输的IP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陶露菁,杨松威[1](2021)在《IP视频会议系统自适应传输技术》文中提出IP视频会议系统具有不依赖专用网络、使用便捷和部署灵活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引发的针对不同网络的视频自适应传输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热点。通过构建典型三级复杂网络环境,围绕视频自适应传输业务需求,设计了IP视频会议系统及其角色分工,并对视音频业务规划、多层动态编码、信道自适应和视频分层转发等技术进行了研究,从系统体系角度为IP视频会议系统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沈朝[2](2020)在《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建设里程、全国客运及货运总量等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业务全过程管理,广泛采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对铁路各部门及运输线路进行全面监控,实现了客货运业务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确保了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也为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传统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系统覆盖不全面、监控系统性能和功能不完善、不利于扩容改造等问题,设计和建设一个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讨论并分析了其功能结构与关键技术。论文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详细分析了其组成结构、设备类型、高铁运营调度系统等。论文在对既有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分析基础上,结合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清化使用需求,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以满足现代化铁路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等发展需要。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实际项目,对项目需求进行了分析,对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视频存储方案、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数字化处理,采用当前流行的云存储技术满足了海量存储和数据共享需求,全线采集点使用最新的IPC后具备PTZ功能,清晰度、灵敏度更加高,系统整体稳定度和可靠度大幅度提升。论文设计提出的建设方案经实际工程实施,全面达到了设计需求,满足了铁路系统运行和管理需求。
高原[3](2019)在《基于Cortex-A8的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煤矿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矿难事故的控制也越来越规范化和智能化。当煤矿事故发生后,矿难现场的环境对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依然存在巨大的生命安全隐患。因此,开发出具有能够有效采集矿难现场环境信息的智能矿用救援机器人,为在一线的搜救队员提供有力的安全保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的ZRK矿用救援机器人项目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软件系统以课题组设计的基于Cortex-A8的功能电路为硬件基础,并选用Android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对其视音频采集、串口通信、红外辅助照明控制和操作系统等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实现了矿用救援机器人的视音频采集与传输、串口通信、串口转网口通信、红外辅助照明控制和操作系统等功能。采集模块通过修改和移植底层的驱动,调用基于Android的视音频接口类函数,并采用以RTP/UDP作为网络传输单元的实时传输方式,设计并实现了视音频的采集、压缩和传输等功能。通信模块通过调用内核驱动层所提供的接口,完成基于Android的JNI串口接口的设计,并在串口接收端采用基于流式的Socket通信模型,实现了 Android的串口通信和串口转网口通信的功能。红外辅助照明模块通过对处理器上GPIO硬件原理的分析,分别设计了 Android内核层和Android HA1层的驱动,并完成Android硬件服务层的JNI接口调用,最终实现了基于Android的红外辅助控制功能。操作系统模块通过完成Android操作系统的裁剪、移植和去除一些冗余的功能来优化与实现。测试结果表明,在无光照且打开红外辅助照明的环境下,该软件系统所实现的视音频采集仍清晰可见,经压缩后的视音频传输速率约为2.3Mbit/s,满足实时传输要求。串口通信和串口转网口通信功能正常。经优化后的系统,开机速度提升约15s。
纪大峣[4](2019)在《物联网设备消息传输协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消息传输协议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物联网设备消息传输协议系统是物联网设备的核心部分,更是研究的重点。当前的物联网设备消息传输协议百花齐放,没有哪一种协议能够适合物联网的所有细分领域,从而在所有细分领域占有统治地位。研究灵活支持多种不同协议的消息传输协议系统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重大价值。本文主要以基于Linux的嵌入式物联网设备消息传输协议系统的研究和实现为主要内容,将消息传输协议系统设计为独立的消息传输协议中间件,即完整的消息传输协议解决方案。首先为该系统设计了一种支持多协议、高可扩展地框架并加以实现。在设计与实现的框架基础上,针对带摄像头的嵌入式物联网设备,实现针对物联网细分领域网络视频监控的ONVIF协议和GB/T 28181协议。然后针对车载细分领域,并结合蜂窝网络的特点,设计和实现了一种轻量级的私有协议用于支持云端存储、远程监控、异动报警和远程唤醒。最后针对上述设计与实现的系统进行了验证并分析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完成了理论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
王亚南[5](2019)在《IP网络中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视音频技术在当代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而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远程教育、智能电视、直播行业的兴起,促使着数字视音频技术的更新迭代。然而,现阶段的流媒体系统一般都是基于通用的PC平台实现,与之相比,嵌入式设备具有简单高效、定制灵活的优点,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流媒体领域里应用广泛。基于此,本论文在嵌入式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完整的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系统,该系统工作的硬件平台搭载ARM9,能够将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传输流(Transport Stream,TS)以多种流媒体协议发送至客户端播放器,完成电视节目流的IP网络适配。本研究课题主要有两个创新点:第一,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协议的嵌入式实现,将流媒体协议扩展到嵌入式设备的应用场景。第二,使用多种流媒体协议传输TS流,使得各数字视音频传输协议能够适用于数字电视领域。本论文设计的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系统支持多种常见的传输协议用于TS流的内容分发,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TP)、实时流协议(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RTSP)、实时消息协议(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RTMP)和HLS(HTTP Live Streaming)。通过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给出了 RTMP协议的简化实现,以提高协议的封装效率,针对RTMP协议仅适用FLV格式的视音频数据,采取了服务器转发的策略,而HLS协议需要保留分片,提出了基于内存的HLS分发方案,解决了嵌入式设备Flash不足的问题。实验证明,该系统运行良好,可以满足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等嵌入式平台的流媒体传输服务。
赵炜[6](2019)在《NC广电视频信号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是目前人民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传播媒体,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明。对于电视信号播出,广电承担保障前端电视政治安全、内容安全和高质量输出的责任,特别是数字电视的前端,它是整个电视供应平台的核心和关键。随着数字电视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数字电视用户逐渐增加,现在基本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模拟电视用户,各大广播电视台围绕着电视信号的监控系统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电视监控系统面临数据处理缓慢、监控不够全面、信息无法储存、无法分析数据、设备滞后、机房环境差等问题,值班人员无法及时准确地处理信号问题,如何对老的电视信号监控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成为每个广播电视运维前端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基于此,广电需要建设一套有效的数字电视前端实时视频信号监控的系统,保证前端电视内容正常输出,并能够应对常见的安全播放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新的数字视频信号监控系统,改进了传统电视监控系统的诸多问题,实现了一个基于IP构建,TS流传输的系统。本文首先采用了多画面监控模块自动接收客户端定义进行画面的布局和实现,按照定义的参数对静帧、黑场、静音等故障进行自动判断。通知客户端并储存故障记录。接收IP信号即可完成信号监测、码流录制、故障记录查询、显示画面、管理控制前端等全部功能。主要设备均采用外部直流供电,有效防止了电源发热和设备发热的互相影响。然后针对这些影响值班人员检查的因素进行了改进,添加了温室度传感报警,有效控制机房环境。添加了红外夜视摄像功能,增加了值班人员对机房的掌控能力。所有设备均采用远程监控模式,有效缓解了机房噪音对值班人员的影响。最后我们连接了原有门禁系统,对机房进出人员进行了有效的视频监控,通过与门禁卡的一一对应,信息及时准确地反应在了数据终端中。该系统能够实现全面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自动监测信号,监控各个环节并实现异常报警,对监测到的干扰能够作出正确反应。另外,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方面,本系统能够将监测任务和日常地维护、数据采集、分析和查询等任务进行全方位地整合。不足之处在于系统的整合度不够高,未引入RFID设备进行远程无线监控。
江志远[7](2019)在《多功能护理床视音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采用多功能护理床的居家养老模式的行为兴起,医护工作者集中监控多个不同地点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异地家属掌握亲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强的实用意义。针对上述状况,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家庭使用的多功能护理床远程视音频监控系统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可为医生或家属提供视频观看病人的病情并提供语音协助的医疗服务。本文分析了远程监控系统的用户需求和当前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系统采用P2P应用框架,系统前端是集成网络摄像头,用于采集、编码、传输图像,系统中枢P2P连线平台负责前端和PC端直连,系统终端PC负责用户管理和界面交互,并提供多路视频画面集中显示、一路音频双向通话和云台控制服务。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监控系统PC端软件的设计。首先,总结了PC端软件设计所使用的主要技术:多线程编程与同步、FFmpeg库和DirectDraw图形库等;其次,着重阐述了分别使用FFmpeg解码H.264视频流和利用DirectDraw技术在屏幕上显示YUV420P像素格式数据的步骤以及使用GDI技术实现字幕叠加显示过程;紧接着,叙述了将接收的音频流解码为波形音频数据并利用waveOut在PC端播放过程;然后,介绍了利用waveIn采集的音频数据编码和通过网络传输至监控前端播放过程;最后,对实现的PC端软件功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PC端软件实现了多地多功能护理床的视频集中显示、一路音频交互、信息屏幕显示和云台控制,基本满足用户需求,且PC端软件操作界面友好,易于更新维护。
林凡[8](2019)在《广播电视行业IP化技术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因为三网融合的驱动及内部技术发展的原因,广播电视行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已有的IP技术来促进产业发展。在现阶段,IP化的方案和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各方面的技术构架还有待完善和补充,但毫无疑问的是,IP化是广播电视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技术要求。本文对行业内IP化的各个方面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几种SDI over IP的技术参数,对广播电视行业IP化的进程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宋昊[9](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王龙威[10](2018)在《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及测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IP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中心制作和播出系统正快速地从数字分量串行接口(Serial Digital Interface,SDI)电路交换系统向IP网络交换系统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功能更加强大,具有系统结构简单灵活、支持综合的多业务传输、基于开放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及易于发展新媒体业务等优点,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用以太网接口替代SDI接口,用IP网络承载视音频信号已成为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对IP化电视中心基础架构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当前传统电视中心系统的基本情况以及IP化后的优势,分析了现有SDI与IP电视中心系统的现状和构成,以及IP化电视中心系统的优势,提出构建IP化电视中心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研究了IP化电视中心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SDI Over IP技术、前向纠错码FEC技术和PTP同步技术。根据当前国内外IP化架构电视中心系统和不同厂家IP设备应用情况,提出了一种IP化架构电视中心系统的技术方案。该方案从系统功能、架构设计、备份保护机制、设备技术指标与选型和系统信号完整监控等各个部分,分析了其有关的性能。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IP化后电视中心系统测试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给出了解决在图像质量的测试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测量的指标的方法。实践表明所提方案安全可靠、架构合理、功能和性能均符合设计的要求。本文的成果对今后各地构建IP化架构电视中心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实现视音频信息服务器传输的IP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视音频信息服务器传输的IP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IP视频会议系统自适应传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2 复杂IP网络环境 |
3 自适应传输需求 |
4 IP视频会议系统构建 |
5 技术途径 |
5.1 视音频业务规划 |
5.2 多层动态视频编码技术 |
5.3 信道自适应技术 |
5.4 视频分层转发技术 |
6 结束语 |
(2)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1.2.1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构成 |
2.2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2.2.1 视频编码压缩技术 |
2.2.2 数据存储技术 |
2.2.3 网络视频传输及接入技术 |
2.2.4 视频内容分析(VCA)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
3.1 系统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1 设备类型 |
3.1.2 视频节点 |
3.1.3 承载网络 |
3.1.4 防雷与接地系统 |
3.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 |
3.2.1 摄像机 |
3.2.2 编码器 |
3.2.3 解码器 |
3.2.4 存储设备 |
3.2.5 视频服务器 |
3.3 视频监控系统在高铁运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3.3.1 系统构成 |
3.3.2 通道配置 |
3.3.3 视频编码方案 |
3.3.4 视频存储方案 |
3.3.5 用户终端 |
3.3.6 监控平台软件 |
3.3.7 系统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改造方案设计 |
4.1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需求 |
4.1.1 现有电路资源状况 |
4.1.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定位 |
4.1.3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业务需求 |
4.1.4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传输要求 |
4.2 铁路综合视频高清监控系统规划设计 |
4.2.1 网络架构规划 |
4.2.2 系统功能规划 |
4.2.3 视频存储功能规划 |
4.2.4 系统网管规划 |
4.2.5 系统性能规划 |
4.2.6 系统接口规划 |
4.2.7 系统设备规划 |
4.2.8 网络安全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更新改造项目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背景概述 |
5.1.2 项目需求分析 |
5.1.3 项目更新改造原则 |
5.2 更新改造方案 |
5.2.1 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5.2.2 Ⅰ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3 II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4 视频存储建设方案 |
5.2.5 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 |
5.2.6 网络传输建设方案 |
5.2.7 用户监视终端建设方案 |
5.3 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
5.3.1 应用层安全方案 |
5.3.2 系统层安全方案 |
5.3.3 网络层安全方案 |
5.3.4 管理层安全方案 |
5.4 施工、调试及后台部署方案 |
5.4.1 系统部署前准备 |
5.4.2 系统部署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成效分析 |
6.1 项目施工具体方案 |
6.1.1 准备工作 |
6.1.2 施工程序 |
6.2 项目成效分析 |
6.2.1 主要社会效益 |
6.2.2 技术的经济性 |
6.2.3 实施后的视频性能分析 |
6.2.4 存在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Cortex-A8的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结构与内容安排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Android操作系统 |
2.2 Android源码分析 |
2.3 Android内核分析 |
2.4 HAL硬件抽象层 |
2.5 NDK和 JNI技术 |
2.6 S5PV210硬件结构 |
2.6.1 S5PV210微处理器 |
2.6.2 UART串行接口 |
2.6.3 GPIO接口 |
2.6.4 IIC总线接口 |
2.7 本章小结 |
3 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硬件平台介绍 |
3.3 总体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
3.4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3.5 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植 |
3.6 本章小结 |
4 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的实现 |
4.1 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1 驱动的修改与移植 |
4.1.2 视音频的采集与传输 |
4.2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UART串行接口分析 |
4.2.2 驱动的修改与移植 |
4.2.3 串口通信 |
4.2.4 网络通信与串口转网口通信 |
4.3 红外辅助照明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硬件原理与驱动电路 |
4.3.2 Linux驱动设计 |
4.3.3 Android HAL层驱动 |
4.3.4 Android硬件服务层 |
4.3.5 APP应用编写 |
4.4 操作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Android系统的优化 |
4.4.2 开机LOGO定制 |
4.5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2.1 视音频采集测试 |
5.2.2 视音频传输测试 |
5.2.3 串口通信测试 |
5.2.4 网络通信测试 |
5.2.5 串口转网口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3.1 开机速度测试 |
5.3.2 CPU占用率测试 |
5.3.3 视音频传输速率测试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物联网设备消息传输协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多协议系统框架相关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设备消息传输协议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动机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消息传输协议概述 |
2.2 信令控制 |
2.2.1 RTSP |
2.2.2 SIP |
2.2.3 HTTP信令控制 |
2.2.4 Co AP |
2.2.5 MQTT |
2.2.6 XMPP |
2.2.7 DDS |
2.2.8 AMQP |
2.2.9 OCF |
2.3 视音频媒体数据传输 |
2.3.1 RTP |
2.3.2 HTTP媒体数据传输 |
2.4 基于视音频的消息传输协议 |
2.4.1 ONVIF |
2.4.2 PSIA |
2.4.3 GB/T 28181 |
2.4.4 蜂窝图传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消息传输协议系统的框架设计与实现 |
3.1 动机 |
3.2 系统框架设计 |
3.2.1 框架总体设计 |
3.2.2 系统框架消息通信模块的设计 |
3.2.3 系统框架控制模块的设计 |
3.2.4 系统框架抽象模块的设计 |
3.3 系统框架实现 |
3.3.1 系统框架消息通信模块的实现 |
3.3.2 系统框架控制模块的实现 |
3.3.3 系统框架抽象模块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ONVIF协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协议模块设计 |
4.2 协议模块实现 |
4.2.1 协议模块初始化 |
4.2.2 设备发现 |
4.2.3 信息检索 |
4.2.4 配置与控制 |
4.2.5 事件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GB/T 28181 协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协议模块设计 |
5.2 协议模块实现 |
5.2.1 协议模块初始化 |
5.2.2 注册 |
5.2.3 实时视音频点播 |
5.2.4 设备控制 |
5.2.5 报警事件通知和分发 |
5.2.6 网络设备信息查询 |
5.2.7 状态信息报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蜂窝图传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6.1 协议设计 |
6.2 协议模块设计 |
6.3 协议模块实现 |
6.3.1 协议模块初始化 |
6.3.2 认证 |
6.3.3 位置信息 |
6.3.4 实时图片监控 |
6.3.5 实时视频监控 |
6.3.6 异动报警 |
6.3.7 远程唤醒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消息传输协议系统的验证与应用 |
7.1 验证环境介绍 |
7.1.1 硬件环境 |
7.1.2 软件环境 |
7.1.3 验证准备 |
7.2 系统验证 |
7.2.1 ONVIF协议模块验证及效果 |
7.2.2 GB/T28181 协议模块验证及效果 |
7.2.3 蜂窝图传协议模块验证及效果 |
7.2.4 验证结果分析 |
7.3 系统应用 |
7.3.1 系统的源代码层次结构 |
7.3.2 物联网芯片软件平台适配与实际产品应用 |
7.3.3 新协议模块研发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IP网络中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IP网络概述 |
2.1.1 IP网络体系结构 |
2.1.2 运输层及TCP协议 |
2.1.3 网络层及IP协议 |
2.1.4 数据链接层和物理层 |
2.2 H.264/AVC编码技术与传输流TS |
2.2.1 H.264/AVC编码原理及其特点 |
2.2.2 传输流TS |
2.3 常见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协议 |
2.3.1 UDP协议 |
2.3.2 RTP协议 |
2.3.3 RTSP协议 |
2.3.4 RTMP协议 |
2.3.5 HLS协议 |
2.4 嵌入式Linux服务器及其通信 |
2.4.1 嵌入式系统 |
2.4.2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
2.4.3 Linux进程间通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嵌入式的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系统的设计 |
3.1 视音频信息传输系统的总体框架 |
3.1.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3.1.2 系统的工作流程 |
3.2 设备初始化及参数设计 |
3.2.1 网络状况检测 |
3.2.2 网络信息配置与设计 |
3.2.3 流参数配置与设计 |
3.3 视音频数据的多播传输设计 |
3.3.1 视音频信息传输协议的切换 |
3.3.2 处理多客户端的请求 |
3.3.3 视音频信息的多播传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的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搭建 |
4.1.1 硬件平台搭建 |
4.1.2 软件环境配置 |
4.2 视音频信息传输协议实现 |
4.2.1 UDP协议实现 |
4.2.2 RTP协议实现 |
4.2.3 RTSP协议实现 |
4.2.4 RTMP协议实现 |
4.2.5 HLS协议实现 |
4.3 网络管理功能界面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2 IO性能测试 |
5.3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NC广电视频信号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系统整体框架 |
2 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数字电视原理 |
2.2 数字电视信号监测相关技术 |
2.2.1 传输流技术 |
2.2.2 TV over IP相关技术 |
2.2.3 PSI/SI信息结构 |
2.2.4 QAM调制原理 |
2.2.5 转码存储技术 |
2.2.6 CAM大卡解扰技术 |
2.3 SQL Server |
2.4 本章小结 |
3 NC广电视频信号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操作可行性 |
3.1.3 经济可行性 |
3.2 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1 功能需求概述 |
3.2.2 业务需求概述 |
3.2.3 任务需求分析 |
3.3 监控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NC广电视频信号监控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整体设计 |
4.1.1 设计类别 |
4.1.2 系统的硬件相关 |
4.1.3 系统设计流程 |
4.1.4 系统整体实施方案描述 |
4.1.5 系统的功能模块 |
4.2 多画面监控主模块的设计 |
4.2.1 模块布局以及优点 |
4.2.2 模块结构设计 |
4.2.3 模块功能设计 |
4.3 码流分析模块的设计 |
4.3.1 模块布局以及特点 |
4.3.2 模块结构设计 |
4.3.3 模块功能设计 |
4.4 语音报警模块的设计 |
4.4.1 模块布局及其特点 |
4.4.2 模块结构设计 |
4.4.3 模块功能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NC广电视频信号监控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多画面监控主模块实现 |
5.2 码流分析模块实现 |
5.3 语音报警模块实现 |
5.4 系统测试目的与意义 |
5.5 系统测试内容 |
5.6 系统测试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多功能护理床视音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远程医疗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2.1 国外远程医疗的发展及现状 |
1.2.2 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及现状 |
1.2.3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概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NAT穿透技术 |
2.2 P2P通信技术 |
2.2.1 中继传递技术 |
2.2.2 UDP打洞 |
2.3 几种重要函数 |
2.3.1 C++链接库 |
2.3.2 回调函数机制 |
2.3.3 Win32 API |
2.3.4 STL库 |
2.3.5 音频接口waveXXX |
2.4 MFC概述 |
2.5 多线程编程与线程同步 |
2.5.1 Win32 API多线程编程 |
2.5.2 MFC多线程编程 |
2.5.3 线程同步 |
2.6 FFmpeg编解码库 |
2.7 DirectDraw组件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及硬件平台 |
3.1 用户需求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3.2 视频采集模块 |
3.3.3 视频压缩平台 |
3.3.4 编码压缩工作流程 |
3.3.5 云台控制模块 |
3.3.6 网络传输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C端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 |
4.1 尚云互联平台 |
4.2 PC端软件设计思路 |
4.3 视频浏览模块的设计 |
4.3.1 视音频数据接收 |
4.3.2 视频数据解析 |
4.3.3 视频帧缓冲区设计 |
4.3.4 视频解码器设计 |
4.3.5 YUV数据显示设计 |
4.3.6 字符叠加模块设计 |
4.4 多画面视频浏览模块的设计 |
4.5 声音播放模块设计 |
4.5.1 音频缓冲区设计 |
4.5.2 音频解码与播放 |
4.6 音频广播模块设计 |
4.6.1 声音采集 |
4.6.2 音频编码和传输 |
4.7 云台控制模块的设计 |
4.8 注册登陆模块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客户端软件的实现 |
5.1 客户端软件实现 |
5.1.1 注册登陆模块实现 |
5.1.2 视频浏览模块实现 |
5.1.3 多画面浏览模块实现 |
5.1.4 音频交互模块实现 |
5.1.5 云台控制模块实现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广播电视行业IP化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IP化转型升级的原因 |
2.1 超高清电视技术的发展 |
2.2 传统节目制作方式的改变 |
2.3 受众观看视频习惯的转变 |
3 IP化技术发展现状 |
3.1 SDI over IP流程 |
3.2 信源压缩编码的发展 |
3.3 系统存储结构的发展 |
3.4 传输通道类型的发展 |
3.5 定时基准方式的发展 |
3.6 网络组织架构的发展 |
3.7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 |
3.8 SDI over IP比较 |
4 总结与展望 |
(9)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概述 |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
3.4 CA系统的组成 |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
3.6 IP组播技术 |
3.6.1 IP组播地址 |
3.6.2 IP组播协议 |
3.7 TS Over IP技术 |
3.7.1 TCP和UDP协议 |
3.7.2 RTP协议 |
3.7.3 TS流的IP封装 |
3.8 信号传输质量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处理能力 |
4.3.3 系统安全播出 |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
4.4.1 信源系统 |
4.4.2 信号处理系统 |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5.2.1 卫星信号 |
5.2.2 ASI信号 |
5.2.3 IP组播信号 |
5.2.4 SDI信号 |
5.2.5 QAM信号 |
5.2.6 节目监看系统 |
5.2.7 网络管理系统 |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
5.3.1 卫星接收机 |
5.3.2 编码器 |
5.3.3 复用加扰器 |
5.3.4 核心交换机 |
5.3.5 IP-QAM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
6.2.2 编码器测试 |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
6.3.2 PCR指标实测 |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及测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电视中心概述 |
1.2.1 电视中心简介 |
1.2.2 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的优势 |
1.3 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的发展与现状 |
1.3.1 国内外电视中心IP化的发展进程 |
1.3.2 标准化进程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概述 |
2.1 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 |
2.2 传统电视中心系统 |
2.3 基础架构IP化构建考虑的因素 |
2.3.1 低延时传输 |
2.3.2 IP净切换 |
2.3.3 安全性 |
2.4 电视中心IP化与现有互联网架构的区别 |
2.5 基础架构IP化系统性能的改善与提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视前期制作系统IP化 |
3.1 电视前期制作系统的涵义与现状 |
3.1.1 电视前期制作系统的定义 |
3.1.2 传统电视前期制作系统的组成 |
3.2 前期制作系统IP化 |
3.2.1 前期制作系统IP化的定义 |
3.2.2 IP化给节目生产带来的变革 |
3.3 现场制作系统IP化的关键技术 |
3.3.1 SDIOverIP技术 |
3.3.2 前向纠错编码 |
3.3.3 PTP同步 |
3.4 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的应用 |
3.5 现场制作系统IP化的设计与实现 |
3.5.1 项目背景 |
3.5.2 项目设计总述 |
3.5.3 系统设计原则 |
3.5.4 项目系统架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期编辑媒资网IP化 |
4.1 后期编辑媒资网IP化网络架构及其优点 |
4.2 后期编辑媒资网IP化考虑的因素 |
4.2.1 存储介质 |
4.2.2 网络交换带宽 |
4.2.3 存储RIAD级别的选择 |
4.3 系统总体流程 |
4.4 后期编辑媒资网IP化的设计与实现 |
4.4.1 广东广播电视台后期编辑媒资网IP化概述 |
4.4.2 系统设计原则 |
4.4.3 系统架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播出系统IP化 |
5.1 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系统现状 |
5.2 IP化播出系统架构及其优点 |
5.3 IP化播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3.1 设计目标 |
5.3.2 系统主体框架 |
5.3.3 系统组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视中心IP化的测评分析 |
6.1 测评工作的意义 |
6.2 测评的基本内容 |
6.3 现场制作系统IP化的测评 |
6.3.1 IP状态测试 |
6.3.2 PTP同步的测试 |
6.3.3 基带视频信号的测试 |
6.3.4 音频系统的测试 |
6.4 后期编辑媒资网IP化的测评 |
6.5 播出系统IP化的测评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实现视音频信息服务器传输的IP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IP视频会议系统自适应传输技术[J]. 陶露菁,杨松威.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1(05)
- [2]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沈朝.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基于Cortex-A8的矿用救援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原.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物联网设备消息传输协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纪大峣. 浙江大学, 2019(02)
- [5]IP网络中数字视音频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D]. 王亚南.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6]NC广电视频信号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炜.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多功能护理床视音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江志远. 南昌大学, 2019(02)
- [8]广播电视行业IP化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 林凡. 广播电视信息, 2019(03)
- [9]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10]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及测评分析[D]. 王龙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