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注射液外敷治疗单纯疱疹疗效观察

板蓝根注射液外敷治疗单纯疱疹疗效观察

一、外用板兰根注射液对单纯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洋[1](2011)在《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进行临床观察,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益气祛湿汤,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胶囊。观察6个月,每月记录皮损及病情变化。结果:6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31例,6例复发,25例未复发,复发率为19.35%。对照组29例,18例复发,11例未复发,复发率为62.06%。结论: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治疗后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从机体内增强免疫力及抗病毒等方面而起到的作用。

贾苑凝[2](2010)在《带状疱疹的中医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带状疱疹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具有簇集水疱,急性期疼痛较重,后遗神经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病毒、止痛、免疫调节剂为主,目的在于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神经痛,但目前的治疗方案并不十分满意,很多患者的疗效依然不明显。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名家辈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方法丰富、辨证细致、用药灵活,具有比较显着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复发率较低,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前景广阔。中医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已日趋统一,临床多从肝、脾论治,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较公认的辨证分型有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治疗从整体出发,清热解毒、利湿导滞、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可以加速皮疹愈合和神经恢复的进程,尤其是对于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效果确切,远期疗效好,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三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为中医药对带状疱疹的认识、治疗和研究概况。包括古代文献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探讨,从古到今名老中医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用药的特点,以及近十年来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第二篇为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主要通过对122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调查,掌握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表明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受累神经以肋间神经为着,疼痛先于皮损出现占临床资料的较大比例,以及情志因素为主要诱发因素。并从中选取急性期带状疱疹68例,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为97.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在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痊愈时间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止痛=3.725,P<0.01,t止疱=2.139,t止痂=2.040,t痊愈=2.404,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7、14天红斑、水疱、渗出、疼痛四项统计指标中,两组神经痛评分始终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疼痛未消退的患者进行28天的跟踪随访,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63%;对照组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总结段行武老师的辨证论治经验,进一步通过临床疗效的总结,研究段老师的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辨证论治和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红毅[3](2008)在《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TLR9及对小鼠HSV-2感染TLR9、IFNα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2(HSV-2)感染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所引起的炎症、水疱、溃疡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具有反复发作和缠绵难愈的特点。生殖器疱疹反复发作不仅给患者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而且影响家庭的稳定,从而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低下,长期生活在性病的阴影之下。其长期的复发性和目前的不可治愈性,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感染生殖器疱疹的孕妇会引起流产和新生儿死亡,并且生殖器疱疹反复发作的患者其宫颈癌、阴茎癌、前列腺癌和艾滋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HSV感染增加了HIV感染的危险性,HSV-Ⅱ被视为HIV的辅助因子。因此HSV感染受到人们重视,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机体通过感知微生物病原体并激活细胞直接产生免疫防御的天然免疫受体,是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参与微生物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识别,从而诱导天然免疫应答。由于TLRs即能调节先天免疫,又能直接参与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因此TLRs对免疫系统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TLR9主要表达于B细胞和浆细胞样前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predendritic cells,PDCs)内,可特异性地识别细菌和病毒DNA中丰富的未甲基化CpG基序(CpGDNA),通过MyD88依赖的信号传导途径激活NF-κB、AP1和IRF-7等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释放TNF-α、IL-6、IL-8等炎症介质和Ⅰ型干扰素(IFN-α/β),介导急性炎症反应,并发挥抗病毒作用。现有的证据表明,许多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或环节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由此不难推测,中药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以及诱导、调节更有效的免疫防御反应,与TLR及其相关信号分子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根据中医理论,在宝贵的中医药资源中寻求高效价廉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以TLR9作为检验指标来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影响,并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对小鼠攻击HSV-2病毒后TLR-9及IFNα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发病机理及中药抗病毒胶囊的作用机制,为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合格的30例复发性生殖器患者作为受试对象,给予抗病毒胶囊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TOLL样受体9的比较,同时对患者的平均复发频率(次/3个月)、皮损愈合时间与治疗前进行比较。2.实验研究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选用C57BL/6小鼠,以抗病毒2号胶囊进行预防试验,提前7天给与抗病毒2号胶囊,然后攻击病毒后,12小时和7天后各取小鼠的血和阴道组织进行TLR9和IFNα检测。第二部分选用C57BL/6小鼠,以抗病毒1号胶囊进行治疗实验,以HSV-2病毒攻击阴道后,给与抗病毒1号胶囊服用,在攻击后12小时和7天后各取小鼠的血和阴道组织进行TLR9和IFNα检测。三、结果1.临床试验显示:患者治疗后的复发频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皮损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6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治疗前TLR9含量与正常人比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TLR9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着性。3.实验研究的预防试验显示,提前给予抗病毒2号胶囊喂食小鼠,攻击病毒后预防2组TLR9含量与阳性对照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预防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防2组和阳性对照1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研究治疗试验显示:在淋巴细胞TLR9含量显示:治疗1组与阳性对照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组和治疗2组相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组织均数比较:治疗2组与正常组比较、阳性对照1组与阳性对照2组、治疗1组与阳性1组、阳性1组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组与治疗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在两组试验研究IFNα检测显示:在预防试验中IFNα含量在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从含量来讲,预防2组TLR9含量高于阳性对照1组基本,预防组和阳性对照组TLR9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在治疗试验中IFNα含量四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组与阳性对照1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意义,治疗1组与治疗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阳性对照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四、结论1.以TLR9测定作为抗病毒胶囊的评价指标,观察到患者治疗前TLR9含量与正常人比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TLR9含量与治疗前相比统计无显着差异。说明抗病毒胶囊可以维持TLR9含量,从天然免疫方面探讨抗病毒胶囊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同时亦观察到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患者经治疗后的复发频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皮损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表明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在HSV-2侵袭人体后诱导天然免疫,服用中药后使TLR9表达维持高水平,从而启动后天免疫发挥抗病毒作用,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频率,缩短皮损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2.实验研究显示:在动物被HSV-2病毒攻击后,TLR9介导了HSV天然免疫,预防试验显示,中药提前喂食小鼠,中药的小分子可能与TLR9的活性部分结合,促进了TLR9活化,在病毒攻击时启动天然免疫时,TLR9含量增加;治疗试验显示,在病毒攻击时启动了天然免疫,经过中药治疗基本维持天然免疫。同时,预防和治疗实验显示:在启动天然免疫的同时,其信号传导的终点没有显着增加IFNα的量,可能是启动的1型IFN中的βγ或其他的细胞因子。

杨瑾[4](2007)在《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蛇串疮,西医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激光,窄谱紫外线局部照射,神经阻滞,微波,脉冲短波加脉冲电磁场与高电位疗法联合等物理治疗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串疮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对头面部重症带状疱疹和坏疽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蛇串疮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蛇串疮中医内治法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中药高效复方的筛选以及益气法和补气药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均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近10年相关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复习,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本病临床治疗的学习,作者对于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一是在辨证治疗中引入三焦辨证的方法;二是有明显归经走向的古方如川芎茶调散,瓜蒌散,柴胡疏肝散和二妙散等用于不同神经节段的蛇串疮,这些思路均有待进一步探讨及完善。

郑金粟[5](2005)在《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肺损伤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痰热清注射剂是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粉、金银花、连翘等五味药物组成的中药制剂,方中首推黄芩为君,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熊胆粉、山羊角粉为臣取其清热解毒化痰、解痉息风的功效;金银花为佐药,以助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作用;连翘味苦性微寒本方取其清热宣透作用,又可引诸药入肺经为使药,五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化痰解痉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痰热清注射液主要被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本实验采用流感病毒亚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作为模型,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其肺损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实验选用ICR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即正常组、流感病毒感染模型组、利巴韦林阳性药组(2ml/kg)、痰热清注射液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8ml/kg、4ml/kg、2ml/kg),每天一次,连续10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以生理盐水对照治疗,上述小鼠连续观察至感染后14天,计算各组死亡率及死亡保护百分率。 第二部分为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肺组织损伤及肺组织病毒增殖的影响:小鼠感染流感病毒FM1造模当天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连续7天后处死小鼠,摘取肺脏,计算肺指数。同时取肺组织作病理形态学检查,以及取各组小鼠肺组织在冰块保持低温状况下制备肺组织匀浆,测定肺组织匀浆的血凝滴度,检测流感病毒FM1的增殖。 第三部分为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实验采用MTT法测定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淋巴母细胞法测定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IL-2的活性;肺匀浆中细胞因子测定采用巨噬细胞NO2-释放法测定IFN-Y活性,采用ELISA法测定IL-4和TNF-α含量。 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发现,痰热清注射液大、中、小治疗组小鼠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后的死亡保护率分别为(45.45、63.63、54.54%),模型对照组为(33.33%),与模型组比较,经x2检验,显示痰热清注射液中剂量组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5。 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发现,流感病FM1感染小鼠后,在靶器官肺组织匀浆中病毒血凝滴度明显升高,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病毒血凝滴度明显降低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值均<0.05);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后导致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肺指数明显升高,肺泡、肺泡囊、肺泡管、肺泡隔、细支气管等正常的组织结构消失,结缔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间见大量红细胞,血管内充血;痰热清注射液大、中剂量组能显着改善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损伤,肺指数显着下降(P值均<0.05),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大剂量治疗组肺组织形态结构较为完整,偶可见少量淋巴细胞的浸润;中剂量组显示肺泡、肺泡囊、肺泡管、肺泡隔形态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肺损伤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构最为完整,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发现,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对T、B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和T淋巴细胞产生IL-2的能力显着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差异显着(P值均<0.05);痰热清注射液大中小治疗组对病毒感染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和T淋巴细胞产生IL一2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上调作用,与流感病毒FMI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值均<0.05);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感染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后对肺组织产生明显的损伤(见实验二),在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IFN一Y和TNF一Q产生明显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值均<0.05);痰热清注射液大中小治疗组对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TNF一产生具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与流感病毒FMI感染模型组小鼠比较,差异显着(P值均<0.05);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肺组织匀浆中IL一4含量明显的下调,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差异显着 (P<0.05);痰热清注射液大中小治疗组对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匀浆中IFN一Y和IL一4具有明显的上调作用,与模型组小鼠比较,肺匀浆中IFN一Y和IL一4含量均显着升高(P值均<0 .05)。 由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痰热清注射液中剂量治疗组与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模型组比较,死亡率显着下降,死亡保护率显着升高,症状明显改善,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的肺组织损伤有改善作用:流感病毒FMI感染小鼠后导致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表现为肺指数明显升高,肺泡、肺泡囊、肺泡管、肺泡隔、细支气管等正常的组织结构消失,结缔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间见大量红细胞,血管内充血;痰热清注射液大、中剂量组能显着改善流感病毒FM,感染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损伤,肺指数显着下降,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大剂量治疗组肺组织形态结构较为完整,偶可见少量淋巴细胞的浸润;中剂量组显示肺泡、肺泡囊、肺泡管、肺泡隔形态结构最为完整,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提示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感染小鼠的肺组织病?

廖春兰[6](2001)在《外用板兰根注射液对单纯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贺鲁川,秦轲,孙西征,张海元,袁光,汉张祥[7](2001)在《板兰根注射液治疗高原疱疹性口腔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郭淳[8](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张稚鲲[9](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鹿繁修[10](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对照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西药联用治疗带状疱疹与单纯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用阿昔洛韦小剂量口服,局部皮肤外用3%阿昔洛韦软膏,内服加味解毒汤治疗;对照组应用阿昔洛韦大剂量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肌内注射,外用3%阿昔洛韦软膏。结果治疗组92例,临床痊愈80例,痊愈率87.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8例,临床痊愈65例,痊愈率73.8%,总有效率96.5%。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明显改善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二、外用板兰根注射液对单纯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用板兰根注射液对单纯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观察病例标准
        2.2.6 退出实验病例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组
        2.4.2 对照组
        2.4.3 疗程
        2.5 疗效观察
        2.5.1 疗效指标
        2.5.2 远期疗效抗复发疗效标准
        2.6 不良事件观察
        2.7 阿昔洛韦不良反应注意及措施
        2.8 病例脱失情况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病例入组情况
        3.1.2 病例脱失情况
        3.2 两组均衡性分析
        3.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3.2.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岁)情况
        3.2.3 两组患者病程(月)情况
        3.2.4 两组患者病情(治疗前病情总积分)比较
        3.3 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
        3.4 六个月后,观察性别、年龄、病情与复发情况的关系比较
        3.4.1 观察两组性别与复发情况的关系
        3.4.2 两组年龄与复发情况的比较
        3.4.3 病情与复发情况的比较
        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益气祛湿汤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4.2 益气祛湿汤加减作用机制初探
        4.3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痊愈的探讨
        4.4 本观察的不足及问题
    5 结论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1.1 中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病名记载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
        1.2.1 中药治疗
    2 西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2.1 概念、HSV及病因
        2.2 病机
        2.3 免疫功能
        2.4 临床表现
        2.5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进展
        2.5.1 药物治疗
        2.5.2 物理治疗
        2.5.3 其它
    3 中西医结合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
    4. 中药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生殖器疱疹的预防及治疗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复发性生殖疱疹患者情况登记表
附表2:随机数字表
后置部分

(2)带状疱疹的中医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带状疱疹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传统医学文献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3 关于带状疱疹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带状疱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历史回顾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现代医学发病机理研究
        4 带状疱疹的神经表现研究进展
        5 临床用药研究进展
        6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中篇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研究一 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与诊疗标准
        调查结果
        讨论
    临床研究二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导师经验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TLR9及对小鼠HSV-2感染TLR9、IFNα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1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有关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2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
        2.2 现代西医学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研究进展
        2.3 特殊类型GH的治疗
        2.4 药物耐受和替代治疗
        2.5 妊娠期间GH的预防和治疗
        2.6 预防
    文献研究二
        1 概述
        2 TLR9的表达和分布
        3 TLR9识别CpG介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3.1 CpG结构特点及其作用特点
        3.2 TLR9介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3.3 TLR9对HSV-2病毒的免疫作用
        4 展望
第二章 临床与实验研究
    1. 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及对患者TLR9的影响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抗病毒胶囊制剂的组方及组方依据
        1.3 研究对象
        1.4 治疗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2. 中药抗病毒胶囊对小鼠HSV-2感染 TLR9、IFNα影响的研究
        2.1 立体依据及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3 分组与造模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2.6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本实验的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Abbreviations)
    2 技术线路图
    3 流式细胞图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蛇串疮中医治疗现状
    1、中医文献论述
    2、病因病机
    3、中医诊断依据
    4、中医内治法
    5、中医外治法
    6、针灸治疗
    7、穴位注射
    8、综合治疗
综述二 蛇串疮西医治疗现状
    1化学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3局部治疗
    4心理治疗
综述三 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口服联合西药治疗
    2中药口服联合物理治疗
    3中西药联合物理治疗
病案举例
    病例一
    病例二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肺损伤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病毒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_1感染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1.实验材料及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实验二 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_1感染小鼠肺损伤及病毒增殖影响的研究
        1.实验材料及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实验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_1感染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1.实验材料及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结论
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7)板兰根注射液治疗高原疱疹性口腔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2 病例选择
    3 观察方法
    4 疗效判断标准
讨 论

(8)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1. 疫病释义
    2. 疫病病因
    3. 疫病防治
        3.1 宋以前
        3.2 宋金元
        3.3 明清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病毒性肝炎
        2.2 细菌性痢疾
        2.3 流行性感冒
        2.4 流行性腮腺炎
        2.5 手足口病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3.1.1 疫病总体用药
        3.1.2 疫病病系用药
        3.1.3 疫病病种用药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3.2.1 古今总体用药
        3.2.2 古今病系用药
        3.2.3 古今病种用药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1.1 总述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1.2.1 疫病总体用药
        1.2.2 古今病系用药
        1.2.3 古今病种用药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1.3.1 细菌性痢疾
        1.3.1.1 古代方
        1.3.1.2 现代方
        1.3.1.3 小结
        1.3.2 病毒性肝炎
        1.3.2.1 古代方
        1.3.2.2 现代方
        1.3.2.3 小结
        1.3.3 流行性腮腺炎
        1.3.3.1 古代方
        1.3.3.2 现代方
        1.3.3.3 小结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2.1.1 古代方
        2.1.2 现代方
        2.1.3 小结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2.2.1 Ⅰ类疫病
        2.2.1.1 古代方
        2.2.1.2 现代方
        2.2.1.3 小结
        2.2.2 Ⅱ类疫病
        2.2.2.1 古代方
        2.2.2.2 现代方
        2.2.2.3 小结
        2.2.3 Ⅲ类疫病
        2.2.3.1 古代方
        2.2.3.2 现代方
        2.2.3.3 小结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2.3.1 细菌性痢疾
        2.3.1.1 古代方
        2.3.1.2 现代方
        2.3.1.3 小结
        2.3.2 病毒性肝炎
        2.3.2.1 古代方
        2.3.2.2 现代方
        2.3.2.3 小结
        2.3.3 流行性腮腺炎
        2.3.3.1 古代方
        2.3.3.2 现代方
        2.3.3.3 小结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问题与思考
    2. 主要创新点
    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外用板兰根注射液对单纯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D]. 王志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2]带状疱疹的中医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总结[D]. 贾苑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3]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TLR9及对小鼠HSV-2感染TLR9、IFNα影响[D]. 李红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4]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D]. 杨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肺损伤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郑金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6]外用板兰根注射液对单纯疱疹的疗效观察[J]. 廖春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1(06)
  • [7]板兰根注射液治疗高原疱疹性口腔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 贺鲁川,秦轲,孙西征,张海元,袁光,汉张祥. 高原医学杂志, 2001(02)
  • [8]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对照观察[J]. 鹿繁修.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4(02)

标签:;  ;  ;  ;  ;  

板蓝根注射液外敷治疗单纯疱疹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