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自考生到博士生——一名自考生的自述(论文文献综述)
石军[1](2018)在《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工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工读教师身份的特殊性。而研究者作为一名工读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对该问题研究特有的局内人视角和内在体悟。本研究以W市M学校为个案,通过对工读教育发展历史和工读学校教师身份建构的文献梳理,以及对M学校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尝试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工读教师的身份建构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与实践反思。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教师身份认同、身份建构以及工读教育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一个称为工读学校的地方。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白描式地呈现了工读学校这一介于普通学校和传统监狱之间的特殊教育形态,深入分析了在这一特殊场域下工读学校对于工读生身体治理与思想治理的“双重治理”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控制者反被控制”、“治理者反被治理”的治理逻辑,为工读学校教师身份建构研究埋下了伏笔。第三章,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主体身份。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描述了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微观过程,分析了 M学校工读教师的生存状态,呈现了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过程,重点描述了工读教师在入职后身份构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身份建构过程是否存在身份危机,存在怎样的身份危机?第四章,总结了“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存在的五大问题:社会身份的“污名化”、专业身份的“泛化”、文化身份的“危机”、主体身份被“遮蔽”、群体身份的“缺席”。第五章,反思“治理模式”:重塑工读学校的教育属性。通过对工读学校“本源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工读教育的属性是教育,不是“管制”;工读学校的性质是学校,不是“监狱”;工读生的身份是学生,不是“少年犯”;管教执勤员的身份是教师,不是“监狱警察”;从而得出工读学校“监狱化”的治理模式是影响工读教师身份认同与建构的主要原因,并对工读学校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了工读学校“去监狱化”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表明:在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一方面,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份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网络下的社会身份认同危机、执勤关系下的主体身份认同危机、教学关系下的专业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管理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最终导致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根基异常薄弱。另一方面,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呈现出身份想象、身份失衡、身份焦虑、身份迷失、身份游离、身份挣扎等复杂样态,进而被构建为“监狱警察、另类教师、保姆、父母、心理咨询师、护理员、雇佣工人”等多重身份。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主要受到工读学校“治理模式”的影响,工读学校“监狱化”的治理模式是导致工读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和影响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重要原因。通过本研究以期对工读教师的专业发展、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以及工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和借鉴。
管永前[2](2008)在《从自考生到博士生》文中提出紧张的博士学习生活已经1年有余了。每每回想起自己曲折的求知历程,最让我难以割舍的还是那7年自考之路。正是参加自学考试的实践,使我
王瑜琨,于建坤[3](2005)在《考研:岂能以“出身”论高下》文中研究表明不久前,北京大学法学院一教授对自考生考研颇有微词,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此言一出,引发了一场广泛的社会争论。在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这种言论会出之专家之口?在我们的人才观中为什么还?
贠敏[4](2004)在《从自考生到博士生——一名自考生的自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是初中毕业后“过关斩将”才进入西安航天工业学校这所中专的。众所周知,在中专生很吃香的那个年代能考上初中专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佼佼者。虽然中专的学业对我来说比较轻松,且每次总能拿到一等奖学金,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与大学无缘,总免不了感到有些遗憾。
二、从自考生到博士生——一名自考生的自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自考生到博士生——一名自考生的自述(论文提纲范文)
(1)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一、边缘群体触动时代教育脉搏 |
二、局内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拷问 |
三、坚守自我的小众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研究 |
(一) 身份、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 |
(二)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理论 |
(三) 教师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
(四) 教师主体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 |
二、关于工读教育领域的研究 |
(一) 关于工读教育的研究 |
(二) 关于工读学校的研究 |
(三) 关于工读学生的研究 |
(四) 关于工读教师的研究 |
三、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进入研究现场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二章 一个称作工读学校的地方 |
第一节 工读学校:一种介于传统学校与监狱的特殊教育形态 |
一、空间的布局:全景式的监控 |
二、接收的对象:行为不良学生 |
三、教育的改造:培养合格社会公民 |
第二节 制度的规制:对工读生的治理 |
一、身体的治理:新生期教育 |
(一) 新生报到 |
(二) 理发、内务和规范 |
(三) 军训生活 |
(四) “自我考核过五关” |
(五) 我的“小转变” |
(六) 军训会操暨开学典礼 |
二、思想的治理:稳定期教育 |
(一) 个体目标管理 |
(二) 思想教育改造系列讲座 |
(三) 道德重构 |
(四) 社会化“改造” |
三 小结 |
第三章 治理模式下的工读教师主体身份建构 |
第一节 社会关系网络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
一、“一知半解”:局外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
(一) 社会大众:没听说过 |
(二) 学生家长:很少知道 |
(三) 教师家属:不理解 |
二、“朝不保夕”:局内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
(一) “低人一等”的“另类教师” |
(二) “灰色区域”下的多重压力 |
(三) “夹缝生存”的教师队伍 |
(四) “存废之争”的职业恐慌 |
三、小结 |
第二节 执勤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
一、管教与值勤:工读教师的身份失衡 |
(一) 24小时全方位“监视” |
(二) 执勤过程“身心疲惫” |
(三) 扮演“多重角色” |
(四) 常态化的“班级执勤例会” |
(五) 特殊的职业素养 |
二、权威下的抗争:工读教师的身份焦虑 |
(一) “强硬”的教师形象 |
(二) 严厉的《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
(三) 工读生的“抗争” |
三、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工读教师的身份恐慌 |
(一) “挑衅”与“抗教”:不断触及执勤员的“底线” |
(二) 在校“逃跑”:执勤员犹如“天塌了” |
(三) “捉拿”工读生:执勤员像“警察”一样“办案” |
四、小结 |
第三节 教学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
一、初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想象 |
(一) 工读生:天使还是魔鬼? |
(二) 教学:与普通学校有何异同? |
(三) 普通教材:工读生能适应吗? |
二、深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迷茫 |
(一) 课堂上“乱象”层生 |
(二) 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受挫 |
(三) 教学成为“独角戏” |
(四) “仅有”的成就感 |
(五) “等死”或“逃离” |
三、小结 |
第四节 管理关系下的工读教师的身份建构 |
一、职责承担的“多”“重”“难” |
(一) 学生工作“多” |
(二) 常规工作“重” |
(三) 家长工作“难” |
二、制度考核下的繁琐与无序 |
(一) 工作计划的“迷茫” |
(二) 工作例会的“繁琐” |
(三) 目标考核的“焦虑” |
三、管理条例的“全覆盖” |
(一) “全方位”的教学考核条例 |
(二) “全天候”的管教执勤条例 |
(三) “一日四查”的考勤条例 |
(四) “多级审批”的请假条例 |
四、小结 |
第四章 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存在的问题 |
一、“受损身份”:工读教师社会身份“污名化” |
二、“多重角色”:工读教师专业身份“泛化” |
三、“监狱化”色彩:工读教师文化身份“危机” |
四、“雇佣工人”:工读教师主体身份被“遮蔽” |
五、“获得感”缺失:工读教师群体身份“缺席” |
第五章 反思“治理模式”:重塑工读学校的教育属性 |
第一节 治理模式“监狱化”:对工读学校本源性问题的探讨 |
一、工读学校的性质是学校,还是“监狱”? |
二、工读教育的属性是教育,还是“管制”? |
三、工读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少年犯”? |
四、管教执勤员的身份是教师,还是“监狱警察”? |
五、小结 |
第二节 “去监狱化”:工读学校“治理模式”的重塑 |
一、实施“去污名化”,重建工读学校的“学校身份” |
二、构建“关怀文化”,重建工读学校的“教育身份” |
三、实行“管教分离”:重建工读教师的“专业身份” |
四、参与“实质管理”,重建工读教师的“主体身份” |
五、走向“道德意义”,重建工读教师的“群体身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4: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提纲 |
附录5: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记录 |
附录6-11: M学校的相关表格资料 |
附录12-16: 《初三(1)班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
附录17: 田野札记 |
在读博士期间相关学术成果情况 |
后记:从自考生到博士生——我的30多年教育生活史 |
四、从自考生到博士生——一名自考生的自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D]. 石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2]从自考生到博士生[J]. 管永前. 考试与招生, 2008(01)
- [3]考研:岂能以“出身”论高下[N]. 王瑜琨,于建坤. 中国教育报, 2005
- [4]从自考生到博士生——一名自考生的自述[J]. 贠敏. 考试(自考版),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