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改革后勤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珠,杨亚飞[1](2021)在《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农业高校要想提升教学水平,一是要从教学改革入手,直接提高教学水平;二是要从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方面入手,从侧面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在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众多因素中,后勤是极容易遭到忽视但又发挥着不可忽视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后勤管理影响到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在农业高校中,大多数学生的校园生活依赖于学校后勤。如果后勤管理出现重大纰漏,高校师生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严谨、完善的后勤管理是农业高校维持正常运转、保证教学活动如期进行的支撑性重要工作,对教学水平提升有着深远影响。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后勤管理的对策。
杨舒影[2](2021)在《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提出
王光[3](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巴亮[4](2020)在《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机关后勤工作关系到政府机关运行效率、职能发挥,关系到机关工作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关系到政府形象、政府运行成本和自身建设。中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和政务公开,各地区各部门晒“权力清单”、晒“三公经费”已制度化、常态化,要求政府必须更加关注服务对象诉求、提升工作效率、注重实际成果、控制运行成本。传统的封闭式、自给自足的机关后勤服务由于专业化水平不足、粗放型管理、不计成本、效率低下的缺陷,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政府的要求。如何使机关后勤顺应市场经济潮流,顺应新时代政府职能建设的要求,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广州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享有千年商都的美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商品和服务供给充足,为机关后勤服务提供了有利资源。广州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积极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而言,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赋予机关事务部门的职责相比,与全国兄弟省市的先进工作经验相比,与服务对象的期盼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管理体制不科学、服务保障效能不高等问题。本文正是结合自己在广州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工作实践和见闻感受,运用所学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通过大量搜索查阅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一定深度的调研,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对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吸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城市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启示,为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出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深化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需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科学的后勤管理体制,然后在全市范围内整合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将机关后勤服务业务分门别类推向市场,同时要履行政府责任,完善与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后勤服务运作机制。
郑康[5](2020)在《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新形势,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提出社会化管理优化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以供参考。从后勤改革的角度分析发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对于满足师生的需求、为高校发展与改革提供动力支持,有着重要的意义。若想发挥管理价值,需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问题提出管理优化策略。
郭海杰[6](2020)在《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改革思路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医院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式。新形势下,作为保障医院各项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环节,后勤管理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展开改革,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促进医院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水平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本文主要从社会化服务视角出发,分析现阶段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医院有效展开后勤管理改革的科学思路与策略,旨在提供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借鉴。
陈福生[7](2020)在《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后勤智慧化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后勤智慧化管理,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着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及师生的各项需求,实现行业与校园的资源整合,打通公共生活服务和互助生活服务渠道,进而实现后勤服务全面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化,使得师生能随时、随地、随需享受到高效后勤服务的管理。目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存在自主性与协调性较差,忽略育人功能,缺乏长远建设规划等问题,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基于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建立智慧化管理系统,树立新的后勤管理理念;改革后勤管理模式,彰显后勤育人功能;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后勤文化发展等措施,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方垚[8](2019)在《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L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并形成了集中居住的趋势,流动人口的社区化居住与管理也成了一种常态,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流动人口社区。然而,这种由流动人口构成的“陌生人”社区,人口结构的流动性与异质性特征十分凸显,使流动人口社区面临关系松散、认同危机、秩序混乱等问题。如何实现秩序的构建与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规范有序的社区,这成了当前流动人口社区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宁波L社区为例,该社区是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社区化管理的流动人口社区,从“治理难点”到“全国青年文明社区”,该社区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社区规范,故而它的存在代表着一种流动人口集中居住与治理的理想模式。因此,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L社区的演变过程与结构特征出发,探究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机制。为了更加细致地厘清这一问题,本文从规范的内在性质及实施方式上,将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分成伦理规范、契约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并分别论述三种规范在社区中的形成过程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伴随着居民关系结构变迁,流动人口社区的社会交往呈现出延展性的指向,同时在城乡伦理规则的共同运作下,形成了以道德理念、情面原则、文化认同为核心要素的伦理规范,并被社区成员共享和内化为日常行为的准则,成为社区生活有序的基本元素。第二,政府、企业与居民既是多元合作的社区共治关系,又是利益分化的博弈关系,在互动与博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共识,形成了合作协议、自治规则和居住约定等契约,达成了各方互惠均衡的社区治理结构,从而使契约性规范成为社区治理有效的关键要素。第三,强制性规范是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有序的主导因素,正是通过政策法规、租住规定、技术监控等规训手段,对社区成员展开了全方位的规制与监督,并在权力制衡、正向激励与规避心理的驱动下,使社区成员选择顺从于强制性规范,从而保证了社区秩序的稳定性。通过对上述三种规范的形成脉络的探究,笔者认为,一个社区的规范是包含多个层次的,同理,它的形成机制也应该是多元整合的结果。在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机制中,离不开伦理规范、契约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的共同作用,它们在各自领域分工合作,并形成以强制性规范为主,伦理规范和契约性规范为辅,三元一体的格局,在三者的共同合力下,社区最终实现了由混乱无序向规范有序的转变。
王净[9](2019)在《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开展队伍建设研究成为提高军队院校办学育人水平、深化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现实需要。本文针对新时期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特点,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首先从文职人员制度入手,指出建设文职人员队伍是实现强军兴军目标的历史必然选择,通过分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从队伍规模、制度建设、岗位任职能力三个方面阐述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现状,针对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进行了较全面的现状调研,并从制度、人数、编制、福利待遇四个角度分析影响和制约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因素。结合美军和日本自卫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现状,得到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约束、注重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根据国情与军情有效激励的重要启示。根据调研现状及外军建设经验,提出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军”字化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策略。要加强顶层立法建设和院校日常管理制度,提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水平;通过拓宽渠道、定向引进和计划调控,实现军事人才的优质化聘用;利用政治教育、价值引导和军事训练,开展军政素质的正规化教育;采取专家指导、部队实践和选拔送学,实施任职岗位的专业化培养;坚持军事文化激励、评价激励、成长和成就激励,实现科学用人的特色化激励等措施,为健全和完善我军文职人员制度、提高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许可[10](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纵观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关乎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与之相应,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内蕴的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就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宝贵的集体智慧结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既是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也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补充与完善,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应变能力。深入学习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引领改革的纵深推进意义重大。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法、分析归纳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挖掘和研究相关文本资料,按照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展开研究。同时,本文没有单纯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理论内容的考察上,而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扩展研究视野,向前追溯了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向后则对其进行总体评价与价值定位。基于此,在研究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鲜明特征、重要价值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力求展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整体面貌,把握其精神实质。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的不断演进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东升西降”的力量对比极大的改变了国际格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的长期存在使得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改革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风险不断加剧,而这也标志着改革已经步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正是在世情发生新变化、国情处于新方位、党情出现新特点、改革步入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改革理论。归纳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目的论、必然论、系统论、合力论、方法论等五个部分。其中,目的论通过对全面深化改革内涵、方向、目标的剖析与阐释,回答了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必然论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系统论主要阐释各领域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改革链条,解决了全面深化改革究竟要改什么的问题。合力论通过对改革动力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解答了谁来领导改革、依靠谁来改革的问题。方法论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与理论升华的基础上,从认识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评价改革四个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回应了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通过对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总结,从中提炼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即: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导向、严密的逻辑结构、长远的战略眼光、攻坚克难的胆略、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理论作风、高超的政治智慧等。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理论价值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指引了改革的纵深推进,而且也促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面向未来,实践探索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仍在路上,而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研究还有待于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创新之处:一是通过对改革内涵的界定以及相关词语的辨析,在详细梳理全面深化改革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二是在系统分析和整理相关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力求展现其更为完整、精炼的整体形态。三是立足宏观的理论视野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探究,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补充了新内容。
二、论改革后勤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改革后勤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分析 |
二、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后勤管理积极对策 |
(一)重视后勤工作,树立正确后勤保障意识 |
(二)完善后勤机制,改革后勤服务运行制度 |
(三)规范人事安排,落实后勤保障职能责任 |
(四)遵循实际情况,建设特色高校后勤体系 |
(3)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
一、相关概念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概念及其特点 |
1、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概念 |
2、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内涵 |
3、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特点 |
(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
1、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含义 |
2、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特征 |
(三)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内容、方式和影响因素 |
1、改革内容 |
2、改革方式路径 |
3、影响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 |
(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1、政府失灵理论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3、合作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
1、社会化改革的主要举措 |
2、社会化改革后各项后勤业务的履职情况 |
3、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
(二)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
1、改革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
2、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 |
3、人员素质不适应现代后勤要求 |
4、社会化改革本身带来的问题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后勤管理体制不科学 |
2、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 |
3、制度标准体系不完善 |
4、服务保障机制不顺畅 |
5、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
(一)发达国家的经验 |
1、美国的经验 |
2、英国的经验 |
3、澳大利亚的经验 |
(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 |
1、宁波的经验 |
2、上海的经验 |
3、东莞的经验 |
(三)启示 |
1、要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2、要提升对后勤资源的利用效率 |
3、要完善与社会化改革配套的制度标准 |
4、要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化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
(一)建立与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 |
(二)按同类合并思路统筹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完善与社会化改革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
(四)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 |
(五)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保障机制 |
(六)加强机关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问卷调查(服务对象) |
附录2 访问提纲(单位领导)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改革思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1 对于后勤管理工作缺乏重视程度 |
1.2 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 |
1.3 未能有效构建专业后勤管理工作队伍 |
2 医院有效开展后勤管理改革的具体思路 |
2.1 加强思想认识,制定健全后勤管理制度 |
2.2 构建专业队伍,提高后勤管理人员能力 |
2.3 精简管理机构,健全后勤管理服务体系 |
2.4 转变发展思维,应用社会化改革思路 |
2.5 引入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化后勤管理模式 |
结语 |
(7)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后勤智慧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高职院校传统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自主性与协调性较差 |
(二)忽略后勤育人功能 |
(三)后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
三、实现后勤智慧化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
(一)建立智慧化管理系统,树立新的后勤管理理念 |
(二)改革后勤管理模式,彰显后勤育人功能 |
(三)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后勤文化发展 |
(8)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流动人口社区的相关研究 |
1.2.2 社区规范的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流动人口 |
1.3.2 流动人口社区 |
1.3.3 社区规范 |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1.5.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章 走向有序:一个独特的流动人口社区的个案呈现 |
2.1 从集宿区到社区:L社区的演变历程 |
2.1.1 L社区的区位概况 |
2.1.2 L社区的由来 |
2.1.3 L社区的演变历程 |
2.2 L社区的结构特征 |
2.2.1 L社区的组织架构 |
2.2.2 L社区的居住结构 |
2.2.3 多元共治:L社区的治理结构 |
2.2.4 特殊性:L社区的总体特征 |
小结 流动人口社区秩序整合的复杂性 |
第3章 关系变迁与社区伦理规范的衍生 |
3.1 社区居民关系结构的延展性变迁 |
3.1.1 单一封闭:基于业缘形成的宿舍关系 |
3.1.2 狭小内倾:依托血缘和地缘形成的“熟人圈” |
3.1.3 向外延伸:基于社区交往形成的邻里关系 |
3.2 城乡双重伦理规则的运作维度 |
3.2.1 道德理念:社区公共生活的有效准则 |
3.2.2 情面原则:作为一种交往伦理与治理手段 |
3.2.3 心理认同:文化涵化下的社区团结 |
小结 伦理规范:流动人口社区生活有序的基本元素 |
第4章 博弈与均衡:社区契约性规范的生成 |
4.1 三方博弈: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分化 |
4.1.1 治理成本:政府的合作初衷 |
4.1.2 经营目标:双重角色下企业的利益诉求 |
4.1.3 物美价廉: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 |
4.2 生成共识:社区契约性规范的呈现路径 |
4.2.1 合作协议:政府与企业的契约 |
4.2.2 自治规则:三方共治下的契约 |
4.2.3 居住约定:企业与居民的契约 |
4.3 互惠均衡:社区契约性规范的意外成效 |
4.3.1 效益升级:政企合作下的双赢 |
4.3.2 安居乐业:自治有序的社区生活 |
小结 契约性规范:流动人口社区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 |
第5章 规训与顺从:社区强制性规范的形塑 |
5.1 社区强制性规范的规训表现 |
5.1.1 国家政策法规:规制与引导 |
5.1.2 社区租住规定:限制与束缚 |
5.1.3 技术监控手段:监督与控制 |
5.2 社区强制性规范的顺从逻辑 |
5.2.1 权力制衡:面对权威的被动服从 |
5.2.2 正向激励:面向奖励的积极配合 |
5.2.3 规避心理:应对惩罚的理性选择 |
小结 强制性规范: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有序的主导要素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异途同归:三种规范之间的关系探讨 |
6.2.2 三元一体: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逻辑 |
6.3 创新与不足 |
6.3.1 创新之处 |
6.3.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9)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概述 |
第一节 军队文职人员制度概述与历史沿革 |
一、文职人员制度概述 |
二、我军文职人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三、我军院校文职人员的性质特点 |
第二节 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强军兴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
二、丰富军事人力资源,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有力举措 |
三、推进军队院校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的客观需要 |
第三节 建设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的理论基础 |
一、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及发展理论 |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三、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
四、文化凝聚原理 |
第二章 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总体概述 |
一、稳步推进聘用,为军队院校注入新能量 |
二、持续健全制度,管理水平逐渐走向规范 |
三、不断拓展舞台,任职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
第二节 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状况 |
一、调查问卷总体分析 |
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三、影响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因素 |
第三章 外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
一、美军院校文职人员的来源 |
二、美军院校文职人员的构成 |
三、美军院校文职人员规章制度 |
四、美军院校文职人员教育培训 |
五、美军院校文职人员福利待遇 |
第二节 日本自卫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
一、文职人员的职责与编制员额 |
二、文职人员的招募与任用 |
三、文职人员的考评与晋升 |
四、文职人员的福利与待遇 |
第三节 外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
一、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约束是前提条件 |
二、注重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是核心之举 |
三、根据国情与军情有效激励是重要手段 |
第四章 加强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建议 |
第一节 提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水平 |
一、大力推动顶层立法建设,明确文职人员身份地位 |
二、科学制定日常管理制度,规范文职队伍建设依据 |
第二节 实现军事人才的优质化聘用 |
一、拓宽渠道,抢占市场先机 |
二、定向引进,挖掘优质人才 |
三、计划调控,优化队伍结构 |
第三节 开展军政素质的正规化教育 |
一、坚持政治教育,强化“军”的意识 |
二、加强价值引导,促进“院”的认同 |
三、锤炼军事素质,丰富“兵”的内涵 |
第四节 实施任职岗位的专业化培养 |
一、专家指导,提升教研学术水平 |
二、瞄准弱项,补齐部队实践短板 |
三、选拔送学,提供继续教育机会 |
第五节 坚持科学用人的特色化激励 |
一、坚持文化激励,增加职业认同 |
二、坚持评价激励,增强竞争意识 |
三、坚持成长激励,规划职业生涯 |
四、坚持成就激励,实现不断晋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世情新变化——人类社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
(二)世界多极化不断演进 |
(三)我国周边环境稳中有变 |
二、国情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 |
三、党情新特点——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
(一)“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复杂、尖锐 |
(二)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更加突出 |
四、改革新阶段——改革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 |
(一)改革所面临的压力增大 |
(二)改革所面临的风险加剧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目的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目标与方向 |
(一)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 |
(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
二、必然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 |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改革的常态化 |
(二)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决定了改革攻坚期的到来 |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倒逼改革的全面深化 |
三、系统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与协同推进 |
(一)围绕各领域的具体改革目标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
(二)抓住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纵深推进 |
四、合力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整合 |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改革的主体动力 |
(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改革的整体合力 |
五、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认识方法 |
(二)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改革指导方法 |
(三)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改革推进方法 |
(四)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改革评价方法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 |
一、坚定的人民立场 |
二、鲜明的问题导向 |
三、严密的逻辑结构 |
四、长远的战略眼光 |
五、攻坚克难的胆略 |
六、强烈的责任担当 |
七、务实的理论作风 |
八、高超的政治智慧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 |
(三)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 |
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指引改革的纵深推进 |
(二)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
(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论改革后勤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对策[J]. 张明珠,杨亚飞. 现代职业教育, 2021(38)
- [2]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D]. 杨舒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D]. 巴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对策[J]. 郑康. 科技与创新, 2020(23)
- [6]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改革思路探究[J]. 郭海杰. 经济管理文摘, 2020(20)
- [7]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后勤智慧化管理[J]. 陈福生.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0(02)
- [8]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L社区为例[D]. 方垚.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9]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研究[D]. 王净.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D]. 许可. 河南大学, 2019(05)